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1:1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薄型化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对所搭载的齿轮传动马达也要求薄型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搭载于这样的薄型的电子设备的齿轮箱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47589号公报

本发明人想到了通过使用并行排列的多个马达来驱动1个齿条来实现驱动装置的薄型化和高输出化的驱动装置。在这样的结构中,要求进一步的薄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驱动力的同时实现薄型化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具有:2个齿轮传动马达,该2个齿轮传动马达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主体和配置于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并且通过所述马达主体而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的小齿轮;齿条,其与2个所述小齿轮啮合;以及框架,其保持2个所述齿轮传动马达和所述齿条。将2个所述齿轮传动马达的中心轴线排列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所述齿轮传动马达的所述第2方向上的尺寸在所述马达主体处最大。所述马达主体从所述框架向所述第2方向的两侧突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该驱动装置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柱状的2个齿轮传动马达以及将2个所述齿轮传动马达以平行配置的状态支承的框架。在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将2个所述齿轮传动马达的中心轴线排列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使用在所述第2方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的第1夹具和第2夹具,在所述间隙配置所述框架和所述齿轮传动马达,利用所述第1夹具将所述框架和2个所述齿轮传动马达分别向所述第2夹具侧按压而将所述框架和2个所述齿轮传动马达相对于所述第2夹具定位,在该状态下,将所述框架与2个所述齿轮传动马达相互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驱动力的同时实现薄型化的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第1夹具和第2夹具的立体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第1夹具和第2夹具的立体图。

图6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第1夹具和第2夹具的主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驱动装置、第1夹具和第2夹具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齿轮传动马达;3:齿条;5:小齿轮;7:第1轴承;8:第2轴承;10:框架;12:第2支承部;12a:缺口部;16:第1支承部;20:马达主体;29:马达轴(轴);30:行星齿轮机构(传递机构);36p:轴;51:第1夹具;52:第2夹具;d:尺寸;D1:第1方向;D2:第2方向;J:中心轴线;S: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3维垂直坐标系。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有时将与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Z侧简称为“轴向另一侧”,将-Z侧简称为“轴向一侧”。另外,有时将绕各中心轴线J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相对于各中心轴线J的径向简称为“径向”。

并且,为了简化本说明书的说明,有时将Y轴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将+Y轴方向简称为上侧,将-Y方向简称为下侧。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方向,并不限定驱动装置1在使用时或组装时的姿势。

(驱动装置)

图1是驱动装置1的剖视图。图2是驱动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被搭载于沿着Y轴方向的尺寸被抑制的薄型的电子设备上。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2个齿轮传动马达2、齿条3、框架10以及附件40。

(齿轮传动马达)

齿轮传动马达2呈沿Z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2个齿轮传动马达2在X轴方向上相邻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区分2个齿轮传动马达2的情况下,将一方称为第1齿轮传动马达2A,将另一方称为第2齿轮传动马达2B。

第1齿轮传动马达2A沿第1中心轴线J1延伸。另外,第2齿轮传动马达2B沿第2中心轴线J2延伸。第1中心轴线J1与第2中心轴线J2相互平行地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区分第1中心轴线J1和第2中心轴线J2的情况下,将它们统称为中心轴线J。

齿轮传动马达2具有马达主体20、与马达主体20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传递机构)30、与行星齿轮机构30连接的小齿轮5、第1轴承7以及第2轴承8。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区分第1齿轮传动马达2A与第2齿轮传动马达2B的情况下,对于马达主体20、行星齿轮机构30以及小齿轮5也相互区分。在该情况下,将第1齿轮传动马达2A的马达主体20、行星齿轮机构30以及小齿轮5分别称为第1马达主体20A、第1行星齿轮机构30A以及第1小齿轮5A。另外,将第2齿轮传动马达2B的马达主体20、行星齿轮机构30以及小齿轮5分别称为第2马达主体20B、第2行星齿轮机构30B以及第2小齿轮5B。

在本说明书中,将2个齿轮传动马达2的中心轴线排列的方向称为第1方向D1。另外,将与第1方向D1和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称为第2方向D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D1是与X轴平行的方向,第2方向D2是与Y轴(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下侧称为第2方向D2的一侧,将上侧称为第2方向D2的另一侧。

第1马达主体20A的马达轴(轴)29、第1行星齿轮机构30A以及第1小齿轮5A绕第1中心轴线J1旋转。另一方面,第2马达主体20B的马达轴29、第2行星齿轮机构30B以及第2小齿轮5B绕第2中心轴线J2旋转。

马达主体20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马达主体20整体呈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2个马达主体20是步进角彼此相等的步进马达。另外,步进角是在步进马达中以1个脉冲进行动作的马达主体20的旋转角。

马达主体20具有绕各中心轴线J旋转的转子21、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的定子22以及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22的马达壳体23。转子21具有沿着各中心轴线J延伸的马达轴29。

第2轴承8沿着马达主体20的轴向另一侧(+Z侧)的端面配置。第2轴承8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的金属轴承。第2轴承8将马达主体20的马达轴29支承为能够旋转。

行星齿轮机构30配置于马达主体20的轴向一侧(-Z侧)。行星齿轮机构30与马达主体20的马达轴29连接。行星齿轮机构30是分别将马达主体20的动力减速并传递至小齿轮5的减速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行星齿轮机构30A的减速比与第2行星齿轮机构30B的减速比彼此相等。

行星齿轮机构30分别具有齿轮外壳39、第1太阳齿轮33a、3个第1行星齿轮33b、第1行星架31、3个第2行星齿轮34b、第2行星架32、3个第3行星齿轮35b以及第3行星架36。

齿轮外壳39固定于框架10。即,行星齿轮机构30在齿轮外壳39中支承于框架10。齿轮外壳39具有内齿齿轮39a和轴承保持部39d。

内齿齿轮39a呈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内齿齿轮39a与第1行星齿轮33b、第2行星齿轮34b以及第3行星齿轮35b啮合。轴承保持部39d位于内齿齿轮39a的轴向一侧(-Z侧)的端部。轴承保持部39d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呈筒状延伸。在轴承保持部39d的内周面安装有滑动轴承。轴承保持部39d保持第1轴承7。轴承保持部39d经由第1轴承7将后述的圆柱部36f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1轴承7在轴向上配置于行星齿轮机构30与小齿轮5之间。即,第1轴承7在轴向上配置于马达主体20与小齿轮5之间。第1轴承7经由输出部36c将小齿轮5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1太阳齿轮33a固定于马达轴29,与马达轴29一起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3个第1行星齿轮33b在各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3个第1行星齿轮33b与第1太阳齿轮33a啮合。3个第1行星齿轮33b伴随着第1太阳齿轮33a的旋转,绕各中心轴线J公转旋转。

第1行星架31具有第1圆盘部31b、3个第1副轴31a和第2太阳齿轮31c。第1圆盘部31b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径向延伸。3个第1副轴31a从第1圆盘部31b向轴向另一侧(+Z侧)延伸。第2太阳齿轮31c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从第1圆盘部31b向轴向一侧(-Z侧)延伸。

3个第1副轴31a分别将第1行星齿轮33b支承为能够旋转。第1行星架31随着3个第1行星齿轮33b的公转旋转而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

第2太阳齿轮31c是第1行星架31的一部分,因此随着第1行星齿轮33b的公转旋转,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

3个第2行星齿轮34b在各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3个第2行星齿轮34b与第2太阳齿轮31c啮合。3个第2行星齿轮34b随着第2太阳齿轮31c的旋转而在各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公转旋转。

第2行星架32具有第2圆盘部32b、3个第2副轴32a以及第3太阳齿轮32c。第2圆盘部32b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径向延伸。3个第2副轴32a从第2圆盘部32b向轴向另一侧(+Z侧)延伸。第3太阳齿轮32c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从第2圆盘部32b向轴向一侧(-Z侧)延伸。

3个第2副轴32a分别将第2行星齿轮34b支承为能够旋转。第2行星架32随着3个第2行星齿轮34b的公转旋转而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

第3太阳齿轮32c是第2行星架32的一部分,因此随着第2行星齿轮34b的公转旋转,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

3个第3行星齿轮35b在各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3个第3行星齿轮35b与第3太阳齿轮32c啮合。3个第3行星齿轮35b随着第3太阳齿轮32c的旋转而在各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公转旋转。

第3行星架36具有第3圆盘部36b、3个第3副轴36a以及输出部36c。第3圆盘部36b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径向延伸。3个第3副轴36a从第3圆盘部36b向轴向另一侧(+Z侧)延伸。输出部36c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从第3圆盘部36b向轴向一侧(-Z侧)延伸。

3个第3副轴36a分别将第3行星齿轮35b支承为能够旋转。第3副轴36a随着3个第3行星齿轮35b的公转旋转而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

输出部36c具有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延伸的圆柱部36f和从圆柱部36f的前端面沿轴向延伸的嵌合轴部37。圆柱部36f被第1轴承7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在输出部36c的朝向轴向一侧(-Z侧)的端面设置有保持孔36d。在保持孔36d中插入轴36p。

小齿轮5配置于马达主体20以及行星齿轮机构30的轴向一侧(-Z侧)。2个小齿轮5沿着第1方向D1排列。小齿轮5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配置。小齿轮5通过马达主体20而绕各中心轴线J旋转。在小齿轮5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h。在贯通孔5h中插入轴36p。

在小齿轮5的朝向轴向另一侧(+Z侧)的面设置有嵌合凹部38。输出部36c的嵌合轴部37与嵌合凹部38嵌合。由此,小齿轮5经由行星齿轮机构30通过马达主体20而绕中心轴线J旋转。

轴36p以各中心轴线J为中心延伸。轴36p的轴向另一侧(+Z侧)的端部支承于输出部36c,轴向一侧(-Z侧)的端部经由第3轴承6支承于附件40。轴36p辅助小齿轮5绕各中心轴线J的旋转。

(齿条)

如图2所示,齿条3是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齿条3通过MIM(MetalInjection Molding,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成型。

2个小齿轮5在与各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上相邻配置。齿条3沿着2个小齿轮5排列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齿条3相对于一对轴36p以及2个小齿轮5位于下侧。

齿条3具有:齿轮主体部3b,其具有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齿面;以及一对轨道部3a,它们分别从齿轮主体部3b的Z轴方向的两侧突出。轨道部3a沿着齿条3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延伸。

齿条3在齿轮主体部3b与2个小齿轮5啮合。齿条3通过传递从2个小齿轮5输出的动力而沿一个方向动作。齿条3沿第1方向D1动作。

轨道部3a从下侧支承于框架10的齿条引导部14。通过从2个小齿轮5向齿条3的动力传递,齿条3从小齿轮5受到下侧的力。根据本实施方式,轨道部3a在框架10的齿条引导部14沿着第1方向D1滑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2个齿轮传动马达2是沿着第1方向D1排列配置的圆柱状。因此,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的高度方向(第2方向D2)的尺寸,容易将驱动装置1搭载于在Y轴方向上薄型的电子设备。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2个马达主体20,能够充分确保驱动装置1的输出,并且能够抑制Y轴方向的尺寸。

(框架)

框架10保持2个齿轮传动马达2以及齿条3。在框架10上固定有附件40。框架10将齿条3支承为能够滑动。

框架10具有2个外壳部11、支承框部13以及多个固定部15。框架10通过MIM成型。

支承框部13是从四方包围第1小齿轮5A以及第2小齿轮5B的框状。被支承框部13包围的俯视呈矩形的包围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开口。支承框部13具有以上下方向为开口方向的上侧开口部以及下侧开口部。下侧开口部被齿条3覆盖。另外,在上侧开口部插入附件40。

附件40插入支承框部13的内部并固定于支承框部13。由此,附件40在第1小齿轮5A以及第2小齿轮5B的周围对框架10进行加强。附件40保持第3轴承6。即,附件40经由第3轴承6将轴36p支承为能够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附件40通过MIM成型。

支承框部13具有:第1包围壁13a,其位于第1小齿轮5A和第2小齿轮5B的轴向另一侧(+Z侧);第2包围壁13b,其位于轴向一侧(-Z侧);第3包围壁13c,其位于齿条3的驱动方向一侧(-X侧);以及第4包围壁13d,其位于齿条3的驱动方向另一侧(+X侧)。即,框架10具有从上下方向观察呈矩形形状配置的第1~第4包围壁13a~13d。

第1包围壁13a和第2包围壁13b沿着齿条3的驱动方向即第1方向D1延伸。第1包围壁13a和第2包围壁13b在齿条3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在第1包围壁13a设置有2个第1支承部16。第1支承部16呈在上侧向上侧开口并收纳轴承保持部39d的缺口状。第1支承部16经由轴承保持部39d支承第1轴承7。即,框架10具有支承第1轴承7的第1支承部16。第1支承部16从下侧(第2方向D2的一侧)与第1轴承7接触。

第1包围壁13a和第2包围壁13b具有从下端部分别向齿条3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齿条引导部14。齿条引导部14沿着齿条3的驱动方向延伸。齿条引导部14将齿条3的轨道部3a支承为能够从下侧滑动。由此,支承框部13对齿条3的沿着X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2个外壳部11相对于支承框部13配置于轴向另一侧(+Z侧)。2个外壳部11分别支承第1齿轮传动马达2A以及第2齿轮传动马达2B。外壳部11向上侧开口。外壳部11在开口内收纳并固定有齿轮传动马达2。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外壳部11在第1方向D1上排列配置。

外壳部11具有第1梁部11a、第2梁部11b、中央梁部11c以及第2支承部12。第1梁部11a、第2梁部11b以及中央梁部11c从支承框部13向轴向另一侧(+Z侧)延伸。第2支承部12将第1梁部11a、第2梁部11b以及中央梁部11c的轴向另一侧(+Z侧)的端部相互连结。

第1梁部11a、中央梁部11c以及第2梁部11b沿着第1方向D1依次排列。第1梁部11a沿着第1齿轮传动马达2A的+X侧的侧面配置。第2梁部11b沿着第2齿轮传动马达2B的-X侧的侧面配置。中央梁部11c配置在第1齿轮传动马达2A与第2齿轮传动马达2B之间。在第1梁部11a与中央梁部11c之间设置有间隙。同样地,在第2梁部11b与中央梁部11c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第1梁部11a的下端部且-X侧的侧面,沿着齿轮传动马达2的外周面弯曲。同样地,在第2梁部11b的下端部且+X侧的侧面,沿着齿轮传动马达2的外周面弯曲。另外,中央梁部11c的+X侧以及-X侧的侧面分别沿着不同的齿轮传动马达2的外周面弯曲。

图3是从轴向另一侧(+Z侧)观察的驱动装置1的主视图。

第1齿轮传动马达2A的外周面从第1梁部11a与中央梁部11c之间的间隙S向下侧露出并向下侧突出。第2齿轮传动马达2B的外周面从第2梁部11b与中央梁部11c之间的间隙S向下侧露出并向下侧突出。并且,2个齿轮传动马达2的外周面从框架10向上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传动马达2的第2方向D2上的尺寸d在马达主体20处最大。即,马达主体20的外周面位于最靠第2方向D2的一侧的端部,马达主体20的外周面位于最靠第2方向D2的另一侧的端部。另外,马达主体20从框架10向第2方向D2的两侧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驱动装置1沿第2方向D2的薄型化,并且能够在允许的第2方向D2的范围内使马达主体20的外径最大化。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确保马达主体20的输出的同时使驱动装置1的第2方向D2上的尺寸小型化。

第2支承部12是沿着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的板状。在第2支承部12设置有向上侧(第2方向D2的另一侧)开口的缺口部12a。在缺口部12a收纳有齿轮传动马达2的第2轴承8。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0为了支承2个齿轮传动马达2,在第2支承部12设置有2个缺口部12a。

第2支承部12的缺口部12a具有在第1方向D1上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12b。在第2轴承8与缺口部12a的朝向第1方向D1的内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侧面12b)之间设置有焊接部12c。即,第2轴承8与侧面12b通过焊接而相互接合,从而相互固定。由此,第2支承部12支承第2轴承8。即,框架10具有支承第2轴承8的第2支承部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承8仅在缺口部12a的侧面12b接触,第2轴承8在第2方向D2上与缺口部12a的内侧面分离地配置。即,第2支承部12以与第2轴承8在第2方向D2上分离的状态与第2轴承8接合。

第2支承部12在齿轮传动马达2的第2方向D2上的尺寸d最大的马达主体20的端部支承马达轴29。因此,若第2支承部12的支承位置偏移,则马达主体20容易在第2方向D2上向规定范围外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轴承8在第2方向D2上与第2支承部12分离,因此能够一边进行第2轴承8相对于第2支承部12的第2方向D2的位置调整一边将它们相互接合。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一边调整2个齿轮传动马达2相对于框架10的姿势,一边将第2轴承8固定于第2支承部12。由此,能够精密地调整2个齿轮传动马达2彼此的相对姿势以及相对于框架10的姿势。其结果是,能够使由框架10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等引起的驱动装置1的沿着第2方向D2的尺寸的偏差最小化。

如上所述,齿轮传动马达2的第2方向D2的尺寸d在马达主体20处最大。因此,齿轮传动马达2的马达主体20以外的部分在第2方向D2上的尺寸比马达主体20小。另外,如上所述,齿轮传动马达2在第1轴承7中从下侧支承于框架10的第1支承部16。即,框架10从第2方向D2支承第2方向D2的尺寸比马达主体20小的部分。其结果是,即使框架10存在尺寸误差,齿轮传动马达2也难以从第2方向的规定范围突出。

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轴承7配置在与行星齿轮机构30与小齿轮5之间,因此从马达主体20离开了行星齿轮机构30的轴向的尺寸。因此,即使支承第1轴承7的第1支承部16的尺寸精度低,第2方向D2的尺寸最大的马达主体20也难以从第2方向D2的规定范围突出。

如图1所示,固定部15是沿着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0设置有4个固定部15。4个固定部15中的2个从第1梁部11a的侧面向外侧突出,另2个从第2梁部11b的侧面向外侧突出。

在固定部15设置有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固定孔15a。在固定孔15a中插入有用于将驱动装置1固定于外部部件(例如,收纳驱动装置1的电子设备的箱体)的螺钉。框架10在固定部15处固定于外部部件。

(制造方法)

接下来,基于图4~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组装方法(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组装工序使用在第2方向D2上隔着间隙对置的第1夹具51和第2夹具52来进行。

第1夹具51以及第2夹具52分别为块状。第1夹具51和第2夹具5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层叠。在第1夹具51与第2夹具52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组装中途的驱动装置1(即,框架10、2个齿轮传动马达2以及齿条3)。2个齿轮传动马达2与框架10在驱动装置1被夹在第1夹具51与第2夹具52之间的状态下相互固定。

此外,在被第1夹具51以及第2夹具52夹着的状态下,驱动装置1的上下方向与上述的说明翻转地配置。

如图4所示,第1夹具51配置于驱动装置1以及第2夹具52的上侧。第1夹具51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为H字状。第1夹具51具有从轴向观察时将轴向作为长度方向的2个基座部51a和将基座部51a彼此连接的中继部51b。

第1夹具51具有朝向第2夹具52侧的第1对置面51c。在第1对置面51c开设有2个第1孔51d、4个第2孔51f和4个第3孔51g。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对置面51c中,不是连成一体的面,而包含隔着台阶部配置的高度不同的多个面。

第1孔51d设置于中继部51b。2个第1孔51d沿着第1方向D1排列。在第1孔51d中收纳有第1压出部56。第1压出部56被配置于内部的弹簧的力向第2夹具52侧施力。2个第1压出部56的前端分别与不同的齿轮传动马达2的马达主体20的外周面接触。第1压出部56将齿轮传动马达2向第2夹具52侧按压。

4个第2孔51f中的2个设置于一个基座部51a,另2个设置于另一个基座部51a。在1个基座部51a中,2个第2孔51f沿着轴向排列配置。在第2孔51f中收纳有第2压出部53。第2压出部53与第1压出部56同样地,被配置于内部的弹簧的力向第2夹具52侧施力。第2压出部53的前端面与驱动装置1的固定部15接触。第2压出部53将框架10向第2夹具52侧按压。另外,在第2压出部53设置有贯通孔53a。

4个第3孔51g中的2个设置于一个基座部51a,另2个设置于另一个基座部51a。在1个基座部51a中,2个第3孔51g沿着轴向排列配置。在第3孔51g中插入有从第2夹具52向第1夹具51侧突出的第1定位销54。由此,在将第1夹具51和第2夹具52相互层叠的状态下,将第1夹具51和第2夹具52相互定位。

如图5所示,第2夹具52配置于驱动装置1以及第1夹具51的下侧。第2夹具52在从轴向观察时为矩形形状。第2夹具52具有块状的第2夹具主体52t、从第2夹具主体52t向第1夹具51侧突出的4个棱柱部52a、4个凸台52b以及轴承支承部52s。

第2夹具主体52t设置有从轴承支承部52s沿轴向延伸的第3对置面52k。第3对置面52k朝向第1夹具51侧。

4个棱柱部52a具有朝向第1夹具51侧的第2对置面52c。第2对置面52c在使第1夹具51和第2夹具52层叠的状态下与第1夹具51的第1对置面51c接触。在第2对置面52c开设有第4孔52d。第1定位销54嵌合于第4孔52d。

凸台52b为圆柱状。凸台52b的前端面与被第1夹具51的第2压出部53施力的驱动装置1的固定部15接触。另外,在凸台52b的前端面开设有第5孔52f。在第5孔52f嵌合有第2定位销55。第2定位销55插入设置于固定部15的固定孔15a和设置于第1夹具51的第2压出部53的贯通孔53a。由此,驱动装置1以及第1夹具51相对于第2夹具52被定位。

2个轴承支承部52s沿着第1方向D1排列配置。轴承支承部52s的前端面52v是弯曲成圆弧状的圆弧面。轴承支承部52s插入框架10的缺口部12a。另外,轴承支承部52s的前端面52v从缺口部12a的开口侧支承第2轴承8。

图6是组装了第1夹具51、第2夹具52以及驱动装置1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第1夹具51、第2夹具52以及驱动装置1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驱动装置1配置于在第1夹具51的第1对置面51c与第2夹具52的第3对置面52k之间设置的间隙。第1对置面51c与第3对置面52k的第2方向D2上的距离尺寸与驱动装置1的第2方向D2的规定范围的尺寸一致。因此,通过在第1对置面51c与第3对置面52k之间组装驱动装置1,能够可靠地使驱动装置1的第2方向D2的尺寸在规定范围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组装方法,第1夹具51在第1压出部56将框架10以及2个齿轮传动马达2分别向第2夹具52侧按压。由此,第1压出部56将框架10以及2个齿轮传动马达2相对于第2夹具52定位。更具体而言,第2夹具52在轴承支承部52s的前端面52v从第2方向D2支承第2轴承8的外周面,在第3对置面52k从第2方向D2支承马达主体20的外周面。在该状态下,作业者将框架10与2个齿轮传动马达2相互接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夹具51从第2方向D2的一方将框架10以及2个齿轮传动马达2向第2夹具52侧按压,第2夹具52从第2方向D2的另一方支承齿轮传动马达2的第2轴承8。由此,能够将框架10与齿轮传动马达2相对地定位。进而,通过在该状态下将框架10与齿轮传动马达2焊接,能够使第2方向D2的尺寸可靠地在规定范围内来组装驱动装置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例如,驱动装置除了第1齿轮传动马达和第2齿轮传动马达之外,还可以具有第3齿轮传动马达,进一步提高齿条的动力。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马达主体为步进马达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通过具有上述的结构,即使在采用其他种类的马达作为马达主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提高驱动力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以具有2个以上的齿轮传动马达为前提,但在仅具有1个齿轮传动马达的驱动装置中,通过具有与本发明相同的结构,也能够实现驱动装置的薄型化。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轴承8与第2支承部12的接合手段,例示了焊接,但并不限定于此,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熔接、钎焊等其他的接合手段。

相关技术
  • 反射镜驱动装置、反射镜驱动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反射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反射镜驱动装置、反射镜驱动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反射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473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