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是必备的家用电器,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能够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为了调节空调的出风方向,空调的出风口处一般设置有导风板。出风口处的气流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向不同的方向吹出,以实现出风方向的调节。

但是,传统的机械式的导风板只能对空调的出风方向进行,吹出的气流舒硬度较大,不够柔和,使得用户的舒适感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用于解决现有的空调出风不够柔和,舒适度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换热器、风机、第一导风柱、第二导风柱以及电机驱动装置。外壳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以及风机设置于外壳的内部。风机用于将外壳外部的气流经过进风口引入外壳的内部,经由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并将换热气流由出风口吹出。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设置于出风口处,与外壳转动连接。第二导风柱与第一导风柱间隔设置,且第二导风柱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导风柱的转动轴线平行。电机驱动装置设置于出风口处,与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连接,用于带动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绕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经过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之间的间隔处的气流沿着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的转动方向发生偏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外壳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以及风机设置在外壳的内部。风机可以将外部的气流经过进风口引入外壳的内部,经由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并将换热气流由出风口处吹出。

由于出风处间隔设置有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且第二导风柱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导风柱的转动轴线平行。当电机驱动装置带动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进行转动的时候,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附近会产生马格努斯效应,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之间的气流的方向会在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的影响下改变,朝向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的转动方向发生偏转,进而起到调节出风方向的效果。同时,从出风口处吹出的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之后被打散,气流较为柔和,进而达到自然出风的效果,使得用户感到更加的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室内机俯视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室内机侧视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均转动时,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5为马格努斯效应原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导风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1所示的室内机正视角度的剖视图;

图10为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停止转动时,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图;

图11为第一导风柱停止转动、第二导风柱顺时针转动时,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图;

图12为第一导风柱逆时针转动、第二导风柱停止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均低速转动时,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均中速转动时,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6为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均高速转动时,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7为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以不同速度转动时,出风口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8为室内机放置在室内不同位置处,呈现的不同出风效果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9为图14所示的正视的剖视图;

图20为图13所示的室内机侧视角度的剖视图;

图21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出风口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关闭出风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一面板以及第二面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6为空调器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心”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出风方向的调节一般依靠设置在出风口处的导风板,通过导风板的机械式往复摆动来实现出风方向的调节。但是,上述方式只能对出风的方向进行调节,吹出的风硬度过高,舒适感较差,容易使用户感到不适。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是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相互连接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外机可以包括上述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室内机可以包括室内换热器。其中,上述膨胀阀可以设置在室内机或者室外机中。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可以用作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室内机100可以包括外壳10以及底座20。外壳10的内部形成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构成循环的多个部件。外壳10开设有出风口111以及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外壳10内的气流可以经过出风口111流入室内,进而调节室内的空气。

继续参照图1,外壳10可以设置于底座20上。这样,外壳10的整体高度提升,进而提升了出风口111的出风高度,使得从出风口111处吹出的风能够顺利的吹向用户。

如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室内机100俯视角度的剖视图,外壳10可以包括前面板11和后面板12,前面板11限定室内机100的前外观,前面板11上开设有出风口111。

后面板12与前面板11围成安装腔,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后面板12可以具有圆弧面,与前面板11组成类似半圆柱型的外观。其中,后面板12上开设有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外部的气流可通过进风口进入外壳10的内部。

继续参照图2,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换热器30以及风机40。换热器30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可以用于与外壳10内的气流进行换热。可以理解的是,如上述所示,当换热器30用作冷凝器时,室内机100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换热器30用作蒸发器时,室内机100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风机40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可以用于将外部的气流经过进风口引入外壳10的内部,经由换热器30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并将换热气流由出风口111处吹出。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换热器30可以部分围绕风机40设置。

如图2所示,风机40可以包括风扇41,风扇41可通过转动来带动气流的流动。示例性的,风扇41可以包括横流风扇。其中,横流风扇为将沿周向吸入的空气径向排放的风扇。

继续参照图2,风扇41可呈沿圆周方向排布的多个叶片的形状。而且,如图3所示,图3为图1所示的室内机100侧视角度的剖视图,风扇41可以沿图3所示的X方向,风机40的轴向为图3的X方向。

此外,如图3所示,风机40还可以包括风扇电机42,风扇电机42位于风扇41的一侧,与风扇41连接。风扇电机42被驱动以便向风扇41提供旋转力。

风扇41的另一侧被支撑在外壳10的内部。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风扇41的另一侧设置于风扇轴承43上,以便风扇41能够顺利转动。

为了调节室内机100的出风,如图1所示,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均设置于出风口111处,与外壳10转动连接。由此,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能够在出风口111处进行转动。

其中,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间隔设置,且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导风柱51的转动轴线平行。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第一导风柱51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轴线与图1中的X方向平行。

第一导风柱51和所述第二导风柱52用于绕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经过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之间的间隔处的气流沿着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方向发生偏转。

基于此,如图4所示,图4为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均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当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进行转动的时候,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附近会产生马格努斯效应,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之间的气流的方向会在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影响下改变,朝向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方向发生偏转,进而起到调节出风方向的效果。同时,从出风口111处吹出的气流经过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之后被打散,气流较为柔和,进而达到自然出风的效果,使得用户感到更加的舒适。

此外,如图4所示,当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方向相反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会朝向两侧的方向偏转,提升了出风口的出风角度,实现180°的大角度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马格努斯效应的原理如下:参照图5,图5为马格努斯效应原理图,当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角速度矢量与物体飞行速度矢量不重合时,在与旋转角速度矢量和平动速度矢量组成的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将产生一个横向力。在这个横向力的作用下物体飞行轨迹发生偏转的现象称作马格努斯效应。旋转物体之所以能在横向产生力的作用,是由于物体旋转可以带动周围流体旋转,使得物体一侧的流体速度增加,另一侧流体速度减小。

由此,根据伯努利定理,流体速度增加将导致压强减小,流体速度减小将导致压强增加,这样就导致旋转物体在横向的压力差,并形成横向力。同时由于横向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因此这个力主要改变飞行速度方向,即形成物体运动中的向心力,因而导致物体飞行方向的改变。相同的如果将物体固定并施加旋转力让其保持旋转,同时施加一个水平来流,此时旋转物体就会改变水平来流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导风柱5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导风柱51可以包括导风主体511、第一连接轴512以及第二连接轴513。

如图4所示,导风主体51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状。这样,气流在经过导风主体511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产生马格努斯效应,进而更好的改变气流的流动,以及使气流更加的柔和。当然,导风主体511的形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导风主体511的形状也可以为多棱柱状,如四棱柱、六棱柱等形状。在本申请中,为了使得获得更好的效果,导风主体511可以选择圆柱状的导风主体511。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轴512与导风主体511的一端的端面连接,并与外壳10(图3)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513与导风主体511的另一端的端面连接,并与外壳10(图3)转动连接。

通过第一连接轴512和第二连接轴513,可以使得导风主体511更好的与外壳10转动连接,以方便导风主体511的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轴512和第二连接轴513可以与导风主体511的轴线重合,以使导风主体511能够更好的转动。

类似的,第二导风柱52也可以包括图6所示的导风主体511、第一连接轴512以及第二连接轴513。其导风主体511的形状也可以为圆柱形,其具体的描述可参见上述第一导风柱51的描述,此处不做进一步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蜗壳60,设置于外壳10内,包括设置于外壳10内的第一风道板61和第二风道板62。第一风道板61和第二风道板62与外壳10连接。

第一风道板61和第二风道板62间隔设置,第一风道板61和第二风道板62之间的间隔形成出风风道63,出风风道63的一端与出风口111连通。由此,外壳10内部的气流可以通过出风风道63流动至出风口111处,并从出风口111流出,提了室内机100的出风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风机40可以设置于出风风道63远离出风口111的一端。这样,风机40吹出的风大部分可以进入到出风风道63内,顺利的从出风口111的流出,提升了风机40的工作效率。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板61和第二风道板6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出风口111的延伸方向保持一致,即第一风道板61和第二风道板62可以沿图1所示的X方向延伸。

继续参照图2,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可以设置于出风风道63内,且靠近出风口111处。由此,从出风风道63内吹出的风会先经过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之间的间隔。当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进行转动时,便会产生马格努斯效应,改变出风的风向,同时使出风更加柔和。

此外,由于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位于出风风道63内,可以使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位于外壳10的内部,减少外部的碰撞,也使得室内机100的外观更加简洁。当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也可以设置在其它的位置。例如,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也可以设置在出风口111处,且部分位于出风口111的外部。

继续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板61具有第一凹陷部611,第一凹陷部611朝远离第二风道板62的方向凹陷,第一导风柱5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陷部611内。由此,第一凹陷部611为第一风道板61提供了放置空间,避免了第一导风柱51位于出风风道63内时,导致出风风道63内的空间变小,影响出风的情况发生。

类似的,参照图2,第二风道板62具有第二凹陷部621,第二凹陷部621朝远离第一风道板61的方向凹陷,第二导风柱52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凹陷部621内。第二凹陷部621为第二风道板62提供了放置空间,避免了其位于出风风道63内,影响出风的情况发生。

此外,由于第一导风柱5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凹陷部611内,第二导风柱52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凹陷部621内,参照图4,出风口111处的风大部分风会集中于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之间,从两者的中间吹出。这样,当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转动时,可以起到较好的导风效果。

其中,为了使得出风风道63内的气流尽量不从第一凹陷部611和第二凹陷部621内流出,第一凹陷部611的尺寸可以略大于第一导风柱51的尺寸,第二凹陷部621的尺寸可以略大于第二导风柱52的尺寸。这样,第一导风柱51与第一凹陷部6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导风柱52与第二凹陷部62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较小,气流不容易从第一凹陷部611和第二凹陷部621内流过。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当第一导风柱51的导风主体511为圆柱状时,第一凹陷部611可以为圆弧形。这样,第一导风柱51和第一凹陷部611的形状相适应,第一导风柱51可以顺利的转动。

基于图2所示的方案,第一导风柱51可以设置于第一凹陷部611的中心位置,即第一导风柱51的转动轴线可以与第一凹陷部611的中心轴线重合。

类似的,当第二导风柱52的导风主体511为圆柱状时,第二凹陷部621可以为圆弧形。这样,第二导风柱52和第二凹陷部621的形状相适应,第二导风柱52可以顺利的转动。第二导风柱5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凹陷部621的中心位置,即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轴线可以与第二凹陷部621的中心轴线重合。

为了使得第一导风柱51可以更好的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风车71,第一风车71设置于出风口111处,与第一导风柱51的一端连接,并与外壳10转动连接。第一风车71用于在气流的带动下转动,以使第一导风柱51沿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

如图7所示,图7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第一风车71可以包括第一风车轴711和多个第一扇片712。多个第一扇片712沿第一风车轴711的周向设置,第一风车轴711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柱5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0转动连接。

由此,气流经过多个第一扇片712的时候,会给多个第一扇片712施加力的作用,进而使得第一扇片712带动第一风车轴711转动,最终带动第一导风柱51转动。此外,通过第一风车71带动第一导风柱51转动,充分利用了出风口111处吹出的气流,节省了室内机100的电能消耗。

如图7所示,室内机还可以包括转动轴承13,转动轴承13与外壳10连接。第一风车轴711的一端与转动轴承13转动连接。通过设置转动轴承13,可以使得第一风车轴711能够更好的转动。

第一风车轴711的另一端可以与图6所示的第一连接轴512或者第二连接轴513连接。或者,第一风车轴711也可以直接与导风主体511连接,此时,第一导风柱51可以仅包括第一连接轴512或者第二连接轴5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风车72。第二风车72也设置于出风口111处,与第二导风柱52的一端连接,并与外壳10转动连接。第二风车72可以用于在气流的带动下转动,以使第二导风柱52沿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

类似的,如图8所示,图8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第二风车72可以包括第二风车轴721和多个第二扇片722。多个第二扇片722沿第二风车轴721的周向设置,第二风车轴721的一端与第二导风柱5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0转动连接。

由此,气流经过多个第二扇片722的时候,会给多个第二扇片722施加力的作用,进而使得第二扇片722带动第二风车轴721转动,最终带动第二导风柱52转动。同时,第二风车轴721也可以与转动轴承13连接,以使第二风车轴721能够更好的转动。

参照图1,当第一导风柱51通过第一风车71驱动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控制第一导风柱51的转动和停止,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锁止机构73。第一锁止机构73设置于出风口111处,位于第一导风柱51远离第一风车71的一端。

第一锁止机构73可以包括第一驱动器(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一锁止件(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器与第一锁止件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锁止件与第一导风柱51接触,以使第一导风柱51停止转动。第一驱动器还用于驱动第一锁止件与第一导风柱51分离。

由此,通过第一锁止机构73,在需要第一导风柱51转动的时候,用户可以控制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锁止件与第一导风柱51分离,第一导风柱51能够在第一风车71的驱动下进行转动。

当需要第一导风柱51停止的时候,用户可以控制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锁止件与第一导风柱51接触,第一导风柱51在第一锁止件的限制下停止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锁止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限制第一导风柱51的运动。只要能够限制第一导风柱51转动即可。例如,第一锁止件可以为夹持件,第一锁止件可以设置于第一转动轴512(图6)或者第二转动轴513(图6)的外围,用于夹持第一转动轴512(图6)或者第二转动轴513(图6)。这样,在需要第一导风柱51停止时,可以控制第一锁止件夹持第一转动轴(图6)或者第二转动轴(图6),依靠夹持力使第一导风柱51停止转动。

或者,第一锁止件也可以为挡片。对应的,第一转动轴512(图6)或者第二转动轴513(图6)也设置有挡片。在需要第一导风柱51(图6)停止转动时候,可以利用挡片实现第一锁止件和第一导风柱51(图6)之间的间接接触,利用挡片之间的阻挡来限制第一导风柱51(图6)的转动。

类似的,参照图1,为了限制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锁止机构74。第二锁止机构74设置于出风口111处,位于第二导风柱52远离第二风车72的一端。类似的,第二锁止机构74可以包括第二驱动器以及第二锁止件(均未在图中示出)。第二驱动器与第二锁止件连接,用于驱动第二锁止件与第二导风柱52接触,以使第二导风柱52停止转动。第二驱动器还用于驱动第二锁止件与第二导风柱52分离。

通过第二锁止机构74。在需要第二导风柱52转动的时候,用户可以控制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锁止件与第二导风柱52分离,第二导风柱52能够在第二风车72的驱动下进行转动。而当需要第二导风柱52停止的时候,用户可以控制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锁止件与第二导风柱52接触,第二导风柱52在第二锁止件的限制下停止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锁止件可以与第一锁止件类似,关于第二锁止件的介绍可以参照上述第一驱动器和第一锁止件的介绍,此处不做进一步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锁止机构73可以位于第一导风柱51远离底座20的一侧,第二锁止机构74可以位于第二导风柱52远离底座20的一侧。

由于室内机100在工作运行过程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向下方流动。这样,将第一锁止机构73和第二锁止机构74设置在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远离底座20的一侧,可以防止冷凝水对第一锁止机构73和第二锁止机构74造成影响,保证第一锁止机构73和第二锁止机构74的正常工作。

为了方便固定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为图1所示的室内机100正视角度的剖视图,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挡板14和第二挡板15。第一挡板14和第二挡板15位于外壳10的内部,沿出风口111的延伸方向,位于出风口111的两侧。第一锁止机构73和第二锁止机构74可以与第一挡板14连接。

这样,通过第一挡板14便可以将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固定。示例性的,第一锁止机构73和第二锁止机构74可通过螺钉固定于第一挡板14上。

继续参照图9,第一风车71和第二风车72可以设置于第二挡板15上。示例性的,图7所示的与第一风车轴711转动连接的转动轴承13,以及图8所示的与第二风车轴721转动连接的转动轴承13可以设置于第二挡板15上,与第二挡板15连接。

由此,通过第一挡板14和第二挡板15实现了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固定。此外,第二挡板15可以为盘状。这样,室内机100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第二挡板15进行收集,进而使得冷凝水的收集更加方便。

基于图1所示的方案,第一导风柱51可通过第一锁止机构73来控制其转动和停止,第二导风柱52可通过第二锁止机构74来控制其转动和停止。这样,用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出风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几种不同的出风方式做示例性说明。

如图4所示,当用户需要全方位的出风时,第一导风柱51在第一风车71(图1)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第二导风柱52在第二风车72(图1)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从出风口111处吹出的气流会在经过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时候发生马格努斯效应,分别向左右两侧偏转,进而实现大角度180度的出风,同时改善出风的柔和度,实现自然出风的效果。

如图10所示,图10为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停止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图。用户需要较小角度的出风时,可以利用第一锁止机构73(图1)和第二锁止机构74(图1)控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停止转动。这样,出风口111处的气流的角度较小,实现小角度的集中送风。

如图11所示,图11为第一导风柱51停止转动、第二导风柱52顺时针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图。当用户需要向图11中的左侧送风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锁止机构73(图1),使第一导风柱51停止转动,便可以使出风口111处的气流向图11的左侧。

相反的,如图12所示,图12为第一导风柱51逆时针转动、第二导风柱52停止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图。当用户需要向图11所示的右方送风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锁止机构74(图1),使第二导风柱52停止转动,便可以使出风口111处的气流向图11所示的右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室内机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为了驱动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转动,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电机驱动装置80,电机驱动装置80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11处,与第一导风柱51以及第二导风柱52连接。电机驱动装置80可以用于带动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绕自身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经过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之间的间隔处的气流沿着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的转动方向发生偏转。

由此,通过电机驱动装置80也可以带动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进行转动,在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带动下,出风口111处的气流产生马格努斯效应,加大出风角度以及出风的柔和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电机驱动装置80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第一驱动电机81与第一导风柱51的一端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柱5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第二驱动电机82与第二导风柱52的一端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柱52绕自身轴线转动。

这样,通过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可以单独控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与停止,进而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出风的方向,提升了出风角度的灵活性。

当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也可以通过单个驱动电机控制。例如,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通过齿轮以及齿条的方式与驱动电机连接,以使驱动电机能够同时控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与停止。

继续参照图13,第一导风柱51远离第一驱动电机81的一端,以及第二导风柱52远离第二驱动电机82的一端可以分别与一个转动轴承13转动连接,以方便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81可以为无级变速驱动电机。这样,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电机81的转动速度,可以使得第一导风柱51以不同的速度转动,从而使得经过第一导风柱51附近的气流产生的偏转的程度不同,实现不同角度范围的出风。

类似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机82也可以为无级变速驱动电机。这样,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电机82的转动速度,可以使得第二导风柱52以不同的速度转动,从而使得经过第二导风柱52附近的气流产生的偏转的程度不同。

当然,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电机,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此处不做进一步说明。

下来结合附图,对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为无级变速驱动电机时,出风口111处气流的流向做示例性的说明。当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低速转动时,如图14所示,图14为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均低速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速度较低,出风口111处的气流向图14左右方向的偏转角度较小,出风的角度较小,能达到小角度出风的效果。

当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中速转动时,如图15所示,图15为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均中速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速度适中,出风口111处的气流向图15左右方向的偏转角度稍大,可以加大出风角度。

当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高速转动时,如图16所示,图16为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均高速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高速转动,出风口111处的气流向图16左右方向的偏转角度较大,实现180°出风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的转动速度可以不同,进而达到不同的出风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以不同速度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动做示例性说明。

如图17所示,图17为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以不同速度转动时,出风口111处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其中,如图17中的(a)所示,(a)中的第一导风柱51中速转动,第二导风柱52低速转动。此时,气流朝右侧偏转角度大于朝左侧的偏转角度。

如图17中的(b)所示,(b)中的第一导风柱51高速转动,第二导风柱52低速转动。此时,气流朝右偏转角度较大,出风方向可偏转90°,气流朝左侧偏转角度较小。

如图17中的(c)所示,(c)中的第一导风柱51低速转动,第二导风柱52中速转动。此时,气流朝右侧偏转角度较小,朝左侧的偏转角度大于(a)的偏转角度。

如图17中的(d)所示,(d)中的第一导风柱51高速转动,第二导风柱52中速转动。此时,气流朝右侧偏转角度可达90°,朝左侧的偏转角度大于(a)的偏转角度。

如图17中的(e)所示,(e)中的第一导风柱51低速转动,第二导风柱52高速转动。此时,气流朝左侧偏转角度可达90°,朝右侧偏转角度较小。

如图17中的(f)所示,(f)中的第一导风柱51中速转动,第二导风柱52高速转动。此时,气流朝左侧偏转角度可达90°,朝右侧的偏转角度大于(e)的偏转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图17仅对不同的出风情况做了示例性的说明。根据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所具有的转速等级的不同,出风方向也有所不同。同时,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的启动和停止,可实现单侧的导风。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室内机100可以放置在室内的不同位置,通过控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速度,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图18为室内机放置在室内不同位置处,呈现的不同出风效果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当室内机100放置在室内的中间位置和角落位置时,通过控制第一导风柱51(图17)和第二导风柱52(图17)的转动和停止,可以实现不同的出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电机驱动装置80可以位于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远离底座20的一侧,与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连接。这样,由于电机驱动装置80设置在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远离底座20的一侧,可以防止冷凝水对电机驱动装置80造成影响,保证电机驱动装置80的正常工作。

相应的,如图19所示,图19为图14所示的正视的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连接于第一挡板14上。示例性的,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可以通过螺钉连接于第一挡板14上。

由此,通过第一挡板14可以对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进行固定。类似的,如图19所示,第一导风柱51远离第一驱动电机81的一端,以及第二导风柱52远离第二驱动电机82的一端通过转动轴承13设置在第二挡板15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导风组件53,导风组件53位于出风风道63(图2)内,且位于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图2)远离出风口111(图2)的一侧。

如图3所示,导风组件53可以包括多个导风叶片531、驱动轴532以及第一驱动机构533。多个导风叶片531沿第一导风柱51的转动轴线的方向间隔设置,与第一风道板61(图2)和第二风道板62(图2)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

驱动轴532与多个导风叶片531连接,第一驱动机构533与驱动轴532连接,用于带动驱动轴532沿第一导风柱51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带动多个导风叶片531沿第一导风柱51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往复摆动。

由此,如图3所示,当第一驱动机构533带动第一驱动轴532上下运动的时候,由于多个导风叶片531连接于驱动轴532上,导风叶片531会进行上下的摆动,进而调节出凤口在上下方向上的流动。

这样,外壳10内的气流先经过导风组件53,在导风组件53的作用下进行上下风向的调节,调节后的气流会经过出风口111处的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通过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进行左右风向的调节,从而使得出风方向更加全面,实现全方位的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同的室内机100中,都可以设置有上述导风组件53,如图20所示,图20为图13所示的室内机100侧视角度的剖视图,当室内机100包括电机驱动装置80的时候,也可以设置有上述导风组件5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20所示,第一驱动机构533可以设置于驱动轴532远离底座20的一端,进而防止室内机100形成的冷凝水对第一驱动机构533造成影响,保证第一驱动机构533能够正常运行。

第一驱动机构533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带动第一驱动轴532上下运动,如图21所示,图21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533可以包括第三驱动电机5331和曲柄5332。曲柄5332的一端与第三驱动电机533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轴532的一端转动连接。

由此,如图21所示,第三驱动电机5331可以带动曲柄5332的另一端进行转动,进而使得驱动轴532沿图21的上下方向运动,进而使得与驱动轴532连接的导风叶片531(图20)上下摆动,实现风向的上下调节。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轴532沿左右方向上方的摆动较小,不会对导风叶片531(图20)的摆动造成太大影响。

当然,第一驱动机构也可以包括其他驱动构件,只要能够使驱动轴532上下运动即可。例如,第一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电磁锁,电磁锁的一端与驱动轴532连接,通过电磁锁的通电和断电来控制驱动轴532的上下运动。

为了方便固定第三驱动电机5331,如图21所示,室内机还可以包括固定杆534,固定杆534与外壳10(图20)连接,第三驱动电机5331安装于固定杆534上,以实现第三驱动电机5331的固定。

如图22所示,图22为出风口111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位于外壳的内部。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可以用于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11。在使用室内机100的时候,可以控制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打开出风口111。

在不使用室内机100的时候,如图23所示,图23为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关闭出风口(图22)时的结构示意图,可以控制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覆盖出风口111,以免外界的灰尘通过出风口111进入外壳10内部。

为了方便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的移动,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板61靠近出风口111一端与外壳1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612,第二风道板62靠近出风口111一端具有第二间隙622。

如图24,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驱动机构90与第一面板16以及第二面板17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机构90。第二驱动机构90位于外壳10的内部,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均于第二驱动机构90连接。沿第一导风柱51(图23)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位于第一风道板61(图23)和第二风道板62(图23)的一侧,与外壳10连接。即沿图19所示的X方向,位于出风口111的上方或者下方。

第一面板16可用于在第二驱动机构90的带动下,穿过第一间隙612并位于第一导风柱51靠近出风口111的一侧,以覆盖部分出风口111的一部分。第二面板17用于在第二驱动机构90的带动下,穿过第二间隙622并位于第二导风柱52靠近出风口111的一侧,以覆盖出风口111的另一部分。此时,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的位置可参照图23所示。

这样,如图24所示,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在第二驱动机构90的带动下进行运动,以关闭出风口111。

第二驱动机构90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带动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如图25所示,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驱动机构90与第一面板16以及第二面板17的连接结构示意图,第二驱动机构90可以包括面板驱动电机91、第一连杆92、第二连杆93、主动齿轮94、第一从动齿轮95以及第二从动齿轮96。

面板驱动电机91与外壳10连接。示例性的,面板驱动电机91可以与第一挡板14(图19)连接。通过第一挡板14,可以将面板驱动电机91固定在出风口111的上方。

主动齿轮94与面板驱动电机9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从动齿轮95和第二从动齿轮96均与主动齿轮94啮合。这样,第一从动齿轮95和第二从动齿轮96可以随着面板驱动电机91的转动而转动。

第一连杆92的一端与第一从动齿轮95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面板16连接。这样,第一连杆92在第一从动齿轮95转动的过程中,会进行运动,从而带动与第一连杆92连接的第一面板16运动,使第一面板16穿过第一风道板61靠近出风口111的一端与外壳10之间的第一间隙612(如图23所示),覆盖一部分出风口111。

类似的,第二连杆93的一端与第二从动齿轮96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面板17连接。这样,第二连杆93在第二从动齿轮96转动的过程中,会进行运动,从而带动与第二连杆93连接的第一面板16运动,使第二面板17穿过第二风道板62靠近出风口111的一端与外壳10之间的第二间隙622(如图23所示),覆盖另一部分出风口111。

其中,如图25所示,第一从动齿轮95和主动齿轮94之间可为间接的啮合。此时,第二驱动机构90还包括传动齿轮97,传动齿轮97分别和主动齿轮94以及第一从动齿轮95啮合。这样,通过传动齿轮97的传动,可以使得第一从动齿轮95随主动齿轮94的转动而转动。

当然,第二驱动机构90也可以其他的方式驱动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如图24所示,第二驱动机构90也可以包括两个面板驱动电机91。第一连杆9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面板驱动电机9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面板16连接。第二连杆93的一端与另一个面板驱动电机9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面板17连接。这样,通过两个面板驱动电机91,可以分别驱动第一面板16和第二面板17的打开和关闭,实现出风口111部分打开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控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和停止,室内机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可以用于控制第一导风柱51和第二导风柱52的转动和停止。示例性的,控制器可以与第一锁止机构73和第二锁止机构74电连接,或者控制器可以与第一驱动电机81和第二驱动电机82电连接。由此,如图26所示,图26为空调器的控制流程图,用户在打开室内机后,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第一导风柱和第二导风柱转动或者停止,以达到不同的出风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63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