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折叠式显示装置及其支撑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7:49


折叠式显示装置及其支撑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折叠式显示装置及其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现今,有些具有大显示装置的习知平板电脑(tablet)与智能手机(smartphones)能提供使用者大萤幕体验。然而,由于大显示装置通常不能弯折,所以上述习知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不方便携带。因此,上述习知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需要方便携带的设计。

发明内容

根据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一种折叠式显示装置包括支撑组件与柔性显示面板。支撑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主体、具有第二表面的第二主体、枢接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第一枢转构件、具有第三表面的第三主体、具有第四表面的第四主体、以及枢接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的第二枢转构件。第四主体枢接于该第二主体与该第三主体之间。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于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当折叠式显示装置被折叠而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不共平面,且柔性显示面板被折叠。柔性显示面板在第三主体的部分与在第二主体的部分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柔性显示面板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任一者上的部分与水平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当折叠式显示装置被摊平而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共平面,且柔性显示面板被摊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每一者的尺寸小于第一主体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上述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间隙形成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而第二间隙形成于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第二间隙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从第一枢转构件至第二枢转构件而渐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于上述第一状态的折叠式显示装置具有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而第一厚度比第二厚度薄,第一厚度从第一主体延伸至第三主体,而第二厚度从第一主体延伸至第二主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于上述第一状态的支撑组件具有锐夹角,其形成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而锐夹角相对于第一枢转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上述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柔性显示面板具有间隙宽度,而间隙宽度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并介于1毫米与4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一对枢转部与两转轴。此对枢转部各自包括两连接段,其中各枢转部的连接段彼此可旋转地连接,并分别连接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第四主体为设置于此对枢转部之间的支撑板。两转轴彼此同轴且相对地设置,其中各转轴连接其中一枢转部的连接段,而各枢转部的连接段沿着转轴而彼此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枢转构件还包括至少一导引件。导引件连接支撑板,并具有插槽,其中当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其中转轴插入于插槽内。当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其中一转轴从插槽离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一对枢转部。此对枢转部各自包括第一枢接件以及第二枢接件,其中第一枢接件具有凸块,而第二枢接件具有凹槽。当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凸块插入凹槽内。当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凸块从凹槽离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上述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第四主体位于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支撑组件还包括阻挡件。阻挡件包括滑动部与至少一复位元件。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主体。复位元件连接滑动部。复位元件使滑动部移动至第四主体,以使当折叠式显示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滑动部从第三主体延伸至第四主体。

根据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一种支撑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的第一主体、具有第二表面的第二主体、枢接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第一枢转构件、具有第三表面的第三主体、具有第四表面的第四主体、以及枢接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的第二枢转构件。第四主体枢接于该第二主体与该第三主体之间。当支撑组件被折叠而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不共平面。当折叠式显示装置被摊平而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共平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每一者的尺寸小于第一主体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上述支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间隙形成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而第二间隙形成于第一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第一间隙的宽度大于第二间隙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从第一枢转构件至第二枢转构件而渐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于上述第一状态的支撑组件具有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而第一厚度比第二厚度薄。第一厚度从第一主体延伸至第三主体,而第二厚度从第一主体延伸至第二主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于上述第一状态的支撑组件具有锐夹角,其形成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而锐夹角相对于第一枢转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一对枢转部及两转轴。此对枢转部各自包括两连接段,其中各枢转部的连接段彼此可旋转地连接,并分别连接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第四主体为设置于此对枢转部之间的支撑板。两转轴彼此同轴且相对地设置,其中各转轴连接其中一枢转部的连接段,而各枢转部的连接段沿着转轴而彼此旋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枢转构件还包括至少一导引件。导引件连接支撑板,并具有插槽,其中当支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其中一转轴插入于插槽内。当支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其中一转轴从插槽离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枢转构件包括一对枢转部。此对枢转部各自包括第一枢接件以及第二枢接件,其中第一枢接件具有凸块,而第二枢接件具有凹槽。当支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凸块插入凹槽内。当支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凸块从凹槽离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上述支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如折叠状态)时,第四主体位于第二表面与第三表面之间,支撑组件还包括阻挡件。阻挡件包括滑动部与至少一复位元件。滑动部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主体。复位元件连接滑动部,其中复位元件使滑动部移动至第四主体,以使当支撑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滑动部从第三主体延伸至第四主体。

基于上述,第一枢转构件枢接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而第二枢转构件枢接第二主体、第三主体与第四主体,以使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三主体与第四主体能通过第一枢转构件与第二枢转构件而彼此相对旋转,从而折叠折叠式显示装置。由此可知,根据本发明至少一较佳实施例,上述折叠式显示装置方便携带,而上述支撑组件能提供一种方便携带的设计给移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至少一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省略柔性显示面板而绘制的支撑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A、图2B与图2C是图1B中的支撑组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A是折叠图1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B是图2B中处于第一状态下的被折叠的支撑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3C是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D是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柔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A是图1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B是图4A中省略一些外壳的支撑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C是图4B中的支撑组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B是图5A中省略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A是图5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省略一些外壳的支撑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C与图6D是图6B中的支撑组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7A是图6B中的支撑组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7B是折叠图5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C是图7B中处于第一状态下的被折叠的支撑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7D是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柔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8是折叠图7A中的支撑组件在第二枢转构件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500:折叠式显示装置

110,510:支撑组件

111,511:第一主体

111s:第一表面

112,512:第二主体

112s:第二表面

113,513:第三主体

113b:阻挡凸块

P14:凸块

113i:内表面

113s:第三表面

114:第四主体

114s:第四表面

115:椭圆孔

130,530:第一枢转构件

131,141,541:枢转部

131e:齿轮端

132,142,532,542:转轴

139:限位部

139b:底部

139h:孔洞

139t:沟槽

140:第二枢转构件

141:枢转部

141a:第一枢接件

141b:第二枢接件

540:第二枢转构件

543:支撑板

149,160:阻挡件

161,561:滑动部

161b,561b:长棍件

161e:楔型端

161m:主体部

161r,561r,R14:凹槽

161s,561s:延伸段

162:复位元件

190:柔性显示面板

191:弯曲折叠部

511c,512c,513c:外壳

513b:阻挡凸块

513i:凹陷

513g:齿轮架

541a,541b:连接段

545:导引件

560:阻挡件

561m:滑动条

561t:切换部

563:齿轮

A12:锐夹角

A13:第一轴心

A14,A54:第二轴心

B13,B53:限位凸件

G1:第一间隙

G2:第二间隙

L:水平线

R19:曲率半径

S42:插槽

TH1:第一厚度

TH2:第二厚度

W1,W2,W4:宽度

W3:间隙宽度

θ1:第一夹角

θ2:第二夹角

θ3:第三夹角

θ4:第四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内文中,为了清楚呈现本案的技术特征,附图中的元件(例如层、膜、基板以及区域等)的尺寸(例如长度、宽度、厚度与深度)会以不等比例的方式放大。因此,下文实施例的说明与解释不受限于附图中的元件所呈现的尺寸与形状,而应涵盖如实际工艺及/或公差所导致的尺寸、形状以及两者的偏差。例如,附图所示的平坦表面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线性的特征,而附图所示的锐角可以是圆的。所以,本案附图所呈示的元件主要是用于示意,并非旨在精准地描绘出元件的实际形状,也非用于限制本案的权利要求。

其次,本案内容中所出现的“约、“近似”或“实质上”等这类用字不仅涵盖明确记载的数值与数值范围,而且也涵盖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理解的可允许偏差范围,其中此偏差范围可由测量时所产生的误差来决定,而此误差例如是起因于测量系统或工艺条件两者的限制。举例而言,两物件(例如基板的平面或走线)“实质上平行”或“实质上垂直”,其中“实质上平行”与“实质上垂直”分别代表这两物件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可包括允许偏差范围所导致的不平行与不垂直。

此外,“约”可表示在上述数值的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例如±30%、±20%、±10%或±5%内。本案文中所出现的“约”、“近似”或“实质上”等这类用字可依光学性质、蚀刻性质、机械性质或其他性质来选择可以接受的偏差范围或标准偏差,并非单以一个标准偏差来套用以上光学性质、蚀刻性质、机械性质以及其他性质等所有性质。

图1A是本发明至少一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示意图。请参阅图1A,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包括支撑组件110(将于图2A至图2C详述)与柔性显示面板190,其中柔性显示面板190贴合于支撑组件110。

支撑组件110与柔性显示面板190能被摊平与弯折,所以支撑组件110与柔性显示面板190能被折叠。柔性显示面板190可以例如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或电泳式显示面板(electrophoretic display panel)。此外,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可以是移动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电子纸(electronicpaper,也称为e-paper)。

被折叠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是处于第一状态(例如关机状态),而被摊平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是处于第二状态(例如开机状态),如图1A所示。在图1A中,处于第二状态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可以运作。例如,处于第二状态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能显示影像。此外,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可包括触控感测基板(touch sensing substrate),其贴合于柔性显示面板190,以使处于第二状态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能具有触控功能。

图1B是图1A中省略柔性显示面板190而绘制的支撑组件110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1A与图1B,支撑组件110包括第一主体111、第二主体112、第三主体113与第四主体114,其中第一主体111、第二主体112、第四主体114与第三主体113依序连接。第四主体114枢接于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之间。参看图1B,第二主体112、第三主体113与第四主体114每一个的尺寸皆小于第一主体111的尺寸,第二主体112的尺寸小于第三主体113的尺寸,而第四主体114的尺寸小于第二主体112的尺寸。因此,第四主体114具有最小尺寸,而第一主体111具有最大尺寸。

第一主体111具有第一表面111s。第二主体112具有第二表面112s。第三主体113具有第三表面113s。第四主体114具有第四表面114s。柔性显示面板190设置于第一表面111s、第二表面112s、第三表面113s与第四表面114s。第一表面111s、第二表面112s、第三表面113s与第四表面114s每一者可为平面,以使在第二状态下,柔性显示面板190能顺利地被摊平于第一表面111s、第二表面112s、第三表面113s与第四表面114s。

因此,当折叠式显示装置100被摊平而处于第二状态时,第四主体114位于第二表面112s与第三表面113s之间,第一表面111s、第二表面112s、第三表面113s与第四表面114s可以共平面,而柔性显示面板190会被摊平。须说明的是,当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表面111s、第二表面112s、第三表面113s与第四表面114s可以是实质上共平面,其中第一表面111s、第二表面112s、第三表面113s与第四表面114s可以允许因微小的误差与容许的公差(tolerance)而造成些微地(slightly)不共平面。

当折叠或摊平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时,第一主体111、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能彼此相对旋转。具体而言,支撑组件110还包括第一枢转构件130,其中第一枢转构件130枢接于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而第二枢转构件140(绘示于图2A)枢接于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此外,为了保护与美观,第一枢转构件130与第二枢转构件140每一者可包括至少一外壳(如4A图所示)。

图2A与图2B是图1B中的支撑组件110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其中图2A与图2B是在省略上述外壳的条件下描绘支撑组件110的内部,其中图2B更省略第一枢转构件130的限位部139与第二枢转构件140的阻挡件149,以清楚呈现第一枢转构件130与第二枢转构件140的细部结构。请参阅图1B、图2A与图2B,在支撑组件110相对两侧,第一枢转构件130还包括多个枢转部131与两个限位部13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组件110的一侧配置两个枢转部131与限位部139。各个限位部139具有沟槽139t,其中两个枢转部131彼此连接,并设置于一个沟槽139t内。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枢转部131可为凸轮轴(cam shaft)。

如图1B与图2A所示,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皆设置于两个限位部139之间。由于图2A与图2B皆描绘位于一个第一枢转构件130与一个第二枢转构件140处的支撑组件110部分内部,因此图2A与图2B显示单一个限位部139与两个枢转部131,而其他限位部139与枢转部131未绘示于图2A与图2B中。

第一枢转构件130还包括多根转轴132。这些转轴132分别穿透这些枢转部131,且各自具有一根第一轴心A13。两个枢转部131能沿着两根转轴132而彼此相对旋转,如图2B所示。此外,这些转轴132也分别穿透这些限位部139。具体而言,每一个限位部139具有多个孔洞139h,而在同一个限位部139中,这些孔洞139h与沟槽139t连通。两根转轴132分别贯穿两个孔洞139h与两个枢转部131,所以这些彼此连接的枢转部131能相对于限位部139旋转。

因此,每一个枢转部131能沿着第一轴心A13而旋转,而相邻的两个枢转部131沿着不同方向旋转。以图2B为例,右边的枢转部131能逆时针旋转,而左边的枢转部131能顺时针旋转。此外,每一个枢转部131可具有齿轮端(geared end)131e,所以相邻的两个枢转部131能通过这些齿轮端131e而彼此啮合并能同时转动。

另外,限位部139能限制各个枢转部131的旋转。具体而言,当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部139的底部139b能阻挡相邻两个枢转部131分别在不同方向上的旋转。以图2A与图2B为例,限位部139的底部139b能阻挡右边的枢转部13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以及阻挡左边的枢转部131向逆时针旋转,以使限位部139能防止柔性显示面板190因过度伸展(overstretching)而损坏。

当折叠或摊平支撑组件110时,枢转部131能沿着第一轴心A13旋转。由于位在同一个限位部139内的这些枢转部131分别连接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因此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应能分别沿着第一轴心A13而旋转。

请参阅图1B、图2A与图2B,在支撑组件110相对两侧,第二枢转构件140还包括一对枢转部141。当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四主体114位于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之间,且第四主体114也位于这对枢转部141之间。第四主体114使用两根转轴142而连接于枢转部141的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其中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可以是凸轴。转轴142设置于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的孔洞中,或是于部分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中。转轴142设置于第四主体114中,以在折叠期间,控制第四主体114的旋转。

需注意的是,由于图2A与图2B描绘位于一个第一枢转构件130与一个第二枢转构件140处的支撑组件110部分内部,因此图2A与图2B显示单一个枢转部141。其他枢转部141未绘示于图2A与图2B中。此外,图2B描绘出具有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的枢转部141。

这对枢转部141每一个包括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而第二枢转构件140可以还包括多个转轴142。这些转轴142分别穿透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并且各自具有第二轴心A1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为双轴枢转设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三主体113可为一体成型,而第二枢接件141b与第二主体112可为一体成型。因此,当折叠或摊平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或支撑组件110)时,第三主体113能沿着第二轴心A14而相对于第二主体112与第四主体114旋转,其中第二轴心A14经由第二枢转构件140而穿过第一枢接件141a。同样地,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仅沿着第二轴心A14而旋转。

请参阅图2B与图2C,图2C是省略图2B的枢转部131、141。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还可各具有椭圆孔115,使得两枢转部131可分别插设于此两椭圆孔115。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第一枢接件141a具有凸块P14,而各个第二枢接件141b具有凹槽R14。当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或支撑组件110)处于第二状态,凸块P14会插入凹槽R14内。相反地,当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或支撑组件110)处于第一状态时,凸块P14会离开凹槽R14。此外,第一轴心A13与第二轴心A14皆能沿着一方向而延伸。换句话说,第一轴心A13在可允许的公差范围内,可实质上平行于第二轴心A14。

当在第二状态下,凸块P14插入凹槽R14内时,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每一者的转动会受到限制。具体而言,从图2B可以明显得知在第二状态下,在凹槽R14内的凸块P14会抵靠(abut)于第二枢接件141b,也就是说,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会彼此抵靠,以使在图2B中,第一枢接件141a不能沿着顺时针旋转,而第二枢接件141b不能沿着逆时针旋转,从而限制各个第一枢接件141a与第二枢接件141b的旋转。

图3A是折叠图1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3A省略一些元件,例如限位部139与阻挡件149。请参阅图3A,当折叠摊平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时,第二主体112能通过第一枢转构件130而沿着转轴132旋转。此外,如图3A所示,当凸块P14插入于凹槽R14内时,第一枢接件141a的侧边能切齐于第二枢接件141b的侧边。

图3B是图2B中处于第一状态下的被折叠的支撑组件110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图3B主要描绘第一状态下的支撑组件110的内部。请参阅图3B,从图3B可以明显得知,在第一状态下,凸块P14离开凹槽R14。此外,图3B中被折叠的支撑组件110具有P形侧边,其中第一主体111与第三主体113彼此相对设置。

图3C是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柔性显示面板190可通过胶材而贴合于第一表面111s上、第二表面112s上与第三表面113s上。请参阅图3C,当被折叠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或被折叠的支撑组件1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表面111s、第二表面112s、第三表面113s与第四表面114s不共平面,且柔性显示面板190被折叠。因此,通过第二枢转构件140,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及其支撑组件110两者能在第二状态(如图1A与图1B所示)与第一状态之间切换。

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隙G1形成于第一表面111s与第二表面112s之间,而第二间隙G2形成于第一表面111s与第三表面113s之间。如图3C所示,第一间隙G1的宽度明显大于第二间隙G2的宽度。第一间隙G1的宽度从第一枢转构件130至第二枢转构件140而渐缩。由于第一主体111与第三主体113彼此相对设置,因此第一主体111与第三主体113基本上能彼此堆叠,而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或支撑组件110具有第一厚度TH1与第二厚度TH2,其中第一厚度TH1明显薄于第二厚度TH2。

如图3C所示,第一厚度TH1从第一主体111延伸至第三主体113,而第二厚度TH2从第一主体111延伸至第二主体112,其中第二厚度TH2也可从邻接第一枢转构件130的第二主体112边缘至第三主体113而递减。由此可知,被折叠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或被折叠的支撑组件110)的侧边能形成“P”字形,如图3C所示。

在第一状态下,折叠式显示装置100与支撑组件110每一者具有锐夹角A12,其形成于第一表面111s与第二表面112s之间,其中锐夹角A12相对于第一枢转构件130。因此,第一枢转构件130的宽度W4能相对于第二主体112与第一主体111而倾斜。换句话说,宽度W4不垂直于第一表面111s与第二表面112s,所以倾斜的宽度W4能有助于减少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整体厚度,从而满足移动装置方便携带的设计。

在较佳实施例中,处于第一状态的柔性显示面板190能具有介于1毫米至4毫米之间(例如1.76毫米)的间隙宽度W3,其中间隙宽度W3位于第一表面111s与第三表面113s之间。由于第一间隙G1的宽度W1大于第二间隙G2的宽度W2,因此第一状态下被折叠的柔性显示面板190可以更具有被第一枢转构件130、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围绕的弯曲折叠部191。

柔性显示面板190的弯曲折叠部191具有曲率半径R19,其中曲率半径R19大于间隙宽度W3,且曲率半径R19介于1毫米至7.5毫米之间,例如约4毫米(如4.33毫米)。因此,支撑组件110无法将柔性显示面板190折平,以避免破坏柔性显示面板190。

图3D是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柔性显示面板190的示意图,例如图3C省略支撑组件110时的柔性显示面板190。同时参阅图3C与图3D,当图3C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处于第一状态时,柔性显示面板190在第三主体113的部分与在第二主体112的部分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θ1在145度至165度的范围中(例如154度),而柔性显示面板190在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任一者上的部分与水平线L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θ2在95度至115度的范围中(例如103度)。

图4A是图1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的另一视角(从背侧看)的立体示意图,而图4B是图4A中省略一些外壳的支撑组件110的立体示意图。这些描绘于图4A的外壳未被标示。请参阅图4A与图4B,支撑组件110可以还包括设置于第三主体113中的阻挡件160,其邻接第四主体114。

图4C是图4B中的支撑组件110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4B与图4C,阻挡件160包括滑动部161与至少一个复位元件162。滑动部16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主体113,所以滑动部161能从第三主体113移动至第四主体114,并回到第三主体113,其中第四主体114可位于柔性显示面板190与滑动部161之间。此外,滑动部161能沿着第三主体113的内表面113i滑动。

在图4C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阻挡件160可包括多个复位元件162,其中每个复位元件162连接滑动部161,而这些复位元件162彼此并行设置。不过,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阻挡件160内的复位元件162的数量可以仅为一个,以使阻挡件160所包括的复位元件162的数量不限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这些复位元件162可为弹簧,例如线圈弹簧(coil spring)或扭力弹簧(torsionspring)。在较佳实施例中,每个复位元件162是线圈弹簧,所以复位元件162能延展与收缩。如此,这些复位元件162能使滑动部161移动至第四主体114,因此当摊平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00处于第二状态时,滑动部161从第三主体113延伸至第四主体114。

当滑动部161延伸至第四主体114时,滑动部161可接触第四主体114,以使滑动部161能阻挡第四主体114与第三主体113之间的相对旋转。因此,滑动部161能禁止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之间的相对旋转,以移除第二主体112与第三主体113的背隙(backlash),并防止折叠式显示装置100突然间的折叠,从而在观看或阅览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时,有助于使用折叠式显示装置100更加顺手。

以图4C为例,滑动部161可包括主体部161m、多个长棍件161b与两个延伸段161s。主体部161m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主体113,并连接于这些延伸段161s之间。主体部161m可具有楔型端161e。当滑动部161延伸至第四主体114时,楔型端161e能接触第四主体114。主体部161m可以更具有两个凹槽161r,而长棍件161b连接主体部161m,并位于凹槽161r内。每根长棍件161b插入于一个复位元件162中,其中所有长棍件161b朝同一方向延伸,并且并排设置。

此外,第三主体113具有阻挡凸块113b,其中阻挡凸块113b能限制并禁止滑动部161的移动。阻挡凸块113b具有多个沟部(grooves,未标示)。长棍件161b能分别穿过这些沟部,并且相对于阻挡凸块113b移动。这些复位元件162被局限于这些凹槽161r内。这些延伸段161s每个具有开口,而第三主体113更具有两个限位凸件B13,其例如可以是螺丝。限位凸件B13分别位于这些开口内,以使限位凸件B13能限制滑动部161的移动。

图5A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的立体示意图,而图5B是图5A中省略柔性显示面板190的支撑组件510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5A与图5B,本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相似于前述折叠式显示装置100。例如,折叠式显示装置500包括支撑组件510与柔性显示面板190,其中柔性显示面板190贴合于支撑组件510。

折叠式显示装置500能被折叠与摊平。被折叠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处于第一状态,而被摊平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处于第二状态。在图5A与图5B中,折叠式显示装置500与支撑组件510处于第二状态。折叠式显示装置500可包括贴合于柔性显示面板190的触控感测基板,以使处于第二状态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更具有触控功能。

支撑组件510包括第一主体511、第二主体512、第三主体513、第四主体114、第一枢转构件530与第二枢转构件5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主体114可为支撑板543。当折叠或摊平折叠式显示装置500时,第一主体511、第二主体512与第三主体513能通过第一枢转构件530与第二枢转构件540而彼此相对旋转。此外,第一主体511、第二主体512与第一枢转构件530的结构实质上分别相同于第一主体111、第二主体112与第一枢转构件130。

图6A是图5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的另一视角(从背侧看)的立体示意图,而图6B是图6A中省略一些外壳的支撑组件510的立体示意图。具体而言,图6A描绘折叠式显示装置500的底部,其中第一主体511包括外壳511c,第二主体512包括外壳512c,而第三主体513包括外壳513c。图6B省略这些外壳511c、512c与513c。

请参阅图6A与图6B,支撑组件510还包括阻挡件560,其包括滑动部561与至少一个复位元件162。支撑板543位于第二主体512与第三主体513之间。滑动部56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主体513,以使滑动部561能从第三主体513移动至支撑板543,并回到第三主体513。此外,滑动部561能在第三主体513的凹陷513i内滑动。

在较佳实施例中,阻挡件560可包括多个复位元件162,其中每个并排的复位元件162连接滑动部561。不过,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阻挡件560可包括单一个连接滑动部561的复位元件162。因此,阻挡件560所包括的复位元件162的数量可以仅为一个,且不限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这些复位元件162也能使滑动部561移动至支撑板543,因此当摊平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处于第二状态时,滑动部561能从第三主体513延伸至支撑板543。当滑动部561延伸至支撑板543时,滑动部561也能阻挡支撑板543与第三主体513之间的相对旋转。因此,滑动部561能禁止第二主体512与第三主体513之间的相对旋转,以防止折叠式显示装置500突然间的折叠,从而在观看或阅览折叠式显示装置500时,有助于使用折叠式显示装置500更加顺手。

图6C与图6D是图6B中的支撑组件510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其中图6D省略部分阻挡件560。请参阅图6C与图6D,阻挡件560不同于上述阻挡件160。具体而言,滑动部561可包括滑动条561m、切换部561t、多根长棍件561b以及两个延伸段561s。

滑动条561m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主体513。切换部561t连接这些延伸段561s、滑动条561m与这些长棍件561b。当切换部561t移动时,所有滑动条561m、延伸段561s与长棍件561b能随着切换部561t移动。因此,使用者能通过移动切换部561t来移动滑动条561m,以控制滑动条561m的移动与位置。

切换部561t可具有两个凹槽561r,其中这些凹槽561r位于这两个延伸段561s之间。这些长棍件561b连接切换部561t,并位于这些凹槽561r内,如图6C所示。每根长棍件561b插入于一个复位元件162内,其中所有长棍件561b沿着同一方向延伸,并且并排设置。

第三主体513可以更具有阻挡凸块513b与两个限位凸件B53。阻挡凸块513b与这些限位凸件B53位于凹陷513i内。具有多个沟部的阻挡凸块513b能限制并禁止滑动条561m的移动。长棍件561b能分别穿过阻挡凸块513b的这些沟部,并相对于阻挡凸块513b移动。复位元件162被局限于凹槽561r内。这些延伸段561s每个具有开口,其中这些限位凸件B53分别位于这些开口内,以使这些限位凸件B53能限制滑动部161的移动。

请参阅图6D,有别于滑动部161与第三主体113,阻挡件560可以还包括齿轮563,而第三主体513可以更具有齿轮架513g,其中齿轮架513g能与齿轮563啮合。齿轮架513g可位于齿轮563与其中一根长棍件561b之间,而齿轮563能设置于滑动条561m与齿轮架513g之间。此外,滑动条561m具有齿边,而齿轮563也能与此齿边啮合。当滑动条561m相对于第三主体513移动时,齿轮563会移动。

图7A是图6B中的支撑组件510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而图7B是折叠图5A中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的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7A与图7B,有别于前述第二枢转构件140,第二枢转构件540还包括一对枢转部541(在支撑组件510的相对两侧,见图6B)与两根转轴542,而支撑板543设置于这对枢转部541之间,且各个枢转部541包括两个连接段541a、541b。

各个枢转部541的这些连接段541a、541b彼此旋转连接,并分别连接第二主体512与第三主体513。在支撑组件510(见图6B)的相对两侧的转轴542彼此同轴且相对地设置。每根转轴542连接并贯穿其中一个枢转部541,所以每个枢转部541的这些连接段541a、541b能沿着转轴542而彼此相对旋转。因此,第二主体512与第三主体513能沿着第二轴心A54而彼此相对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512与第三主体513为单轴枢转设计。此外,支撑板543具有另外两根转轴,其连接这些连接段541a与541b。

须说明的是图7A描绘支撑组件510其一侧在第一枢转构件530与第二枢转构件540处的部分内部,以使图7A显示仅一个转轴542与一个枢转部541,而其他转轴542与其他枢转部541未绘示于图7A。如图7A与图7B所示,第一枢转构件530包括多根转轴532。当折叠摊平的折叠式显示装置500,但此时的第二主体512与第三主体513仍可保持摊平时(如图7B所示),第一主体511与第二主体512通过第一枢转构件530能沿着这些转轴532而彼此相对旋转。

图7C是图7B中处于第一状态下的被折叠的支撑组件510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图7C仅描绘第一状态下被折叠的支撑组件510的内部。请参阅图7C,折叠式显示装置500与支撑组件510能通过第一枢转构件530与第二枢转构件540在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主体511与第三主体513彼此相对设置。相似于前述支撑组件110,折叠的支撑组件510也具有P形侧边,如图7C所示。因此,折叠的支撑组件510也能避免破坏柔性显示面板190,并满足移动装置方便携带的设计。

图7D是处于第一状态下的柔性显示面板190的示意图,例如图7C省略支撑组件510时的柔性显示面板190。同时参阅图7C与图7D,当图7C的支撑组件510处于第一状态时,柔性显示面板190在第三主体513的部分与在第二主体512的部分之间形成的第三夹角θ3在145度至165度的范围中(例如154度),而柔性显示面板190在第一主体511与第二主体512任一者上的部分与水平线L之间形成的第四夹角θ4在95度至115度的范围中(例如103度)。

图8是折叠图7A中的支撑组件510在第二枢转构件540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请参阅图7A与图8,第二枢转构件540可以还包括至少一个导引件545。在图8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枢转构件540包括两个导引件545,其中支撑板543连接并位于导引件545之间。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枢转构件540可以包括单一个导引件545,所以第二枢转构件540所包括的导引件545的数量不限制是两个。

同一个枢转部541的这些连接段541a、541b能可旋转地连接其中一个导引件545,以使每个连接段541a、541b能相对于导引件545而旋转。在较佳实施例中,每个导引件545具有插槽S42,其中所有插槽S42沿着远离支撑板543的方向延伸。转轴542与插槽S42分别对准,以使每根转轴542能插入其中一个插槽S42内。

当折叠式显示装置500处于第二状态,即折叠式显示装置500被摊平时,这些转轴542能插入于这些插槽S42内。同时,导引件545能限制这些转轴542移动,以防止折叠式显示装置500突然间的折叠。相反地,当折叠式显示装置500处于第一状态,即折叠式显示装置500被折叠时,转轴542能离开插槽S42。

综上所述,第一枢转构件枢接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第二枢转构件枢接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以使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与第三主体能通过第一枢转构件与第二枢转构件而彼此相对旋转。因此,折叠式显示装置与支撑组件因而能被折叠或摊平。由此可知,本发明至少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组件能提供移动装置方便携带的设计。上述处于第一状态的折叠式显示装置可以容易携带。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相关技术
  • 背光组件、显示装置和背光组件的驱动方法
  • 导光组件、光准直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触控显示组件、触控显示组件的贴合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
  • 折叠式显示装置及其折叠方法
  • 显示面板组件及显示装置
  • 第一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系统、显示装置和双面显示装置
  • 第一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系统、显示装置和双面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1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