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个体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

背景技术

防弹衣作为抵御高速飞行子弹或破片的最后保障,起着防护人体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以及信息的不对等以及可能存在的错误性,极大可能导致防护装备与进攻装备之间出现巨大的攻、守差异,进而导致执勤人员或作战人员负伤。为方便负伤人员及时减轻身体负重以及得到救治,需要将防弹衣从穿戴人员身上脱下来。而如何方便快捷地将防弹衣进行解除且不对负伤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是个体防护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国专利CN 212678392 U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快脱式战术背心,包括前护身、后护身以及设置在内侧的防护机构,而其快脱式机构是将电池通过导线与失电式电磁铁并联,并通过开关控制失电式电磁铁与导磁性金属之间的连接与断开,进而实现前护身与后护身的连接与脱连接。其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开关一键控制,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如金属件的搭配导致穿戴人员负重增加,执行任务过程中导线的损坏会导致整体结构失效,电池的电量状态影响和限制着长时间任务的执行,特别是当电池受到弹击损坏时可能导致穿戴人员衣物的腐蚀甚至是起火等危险。中国专利CN 216308774 U公开了一种具有快脱组件的防弹背心,其快脱组件包括连杆以及背心主体与肩带、前背心主体与后背心主体处的连杆套筒,连杆包括平直的杆体以及防止杆体从连杆套筒中滑脱的弯折部。优点在于连接稳定、操作简单,但其结构复杂,导致制备成本增加,同时在大负载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弯折部滑落或变形的情况,导致防弹背心不能正常穿戴,无法实现防护功能。

因此,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快脱式防弹衣快脱结构复杂、对穿戴人员负重增加明显、负载能力不足以及存在二次潜在危险的问题。

本发明专利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包括外部背心外套以及内部防弹芯片。所述外部背心外套为模块化结构,包括背心前模块、背心后模块、带有快脱装置的左右肩带、带有快脱装置的左右腰带。防弹衣背心左右肩带的一端分别与背心后模块缝合为一体结构,另一端通过快脱装置与背心前模块连接为一体结构;防弹衣背心左右腰带的一端分别与背心后模块缝合为一体结构,另一端通过快脱装置与背心前模块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快脱装置包括外套筒主体、脱卸推杆、弹力带、内套筒主体、升降杆以及滚动轮。所述脱卸推杆与外套筒主体通过弹力带连接;所述升降杆一端与内套筒主体连接,另一端装配有滚动轮。

所述外套筒内直径比内套筒外直径大5~8mm。

所述内部防弹芯片为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

所述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制备方法为:按照质量比70~80∶10~20∶3~7∶2~5∶0.5~1分别称取水性聚氨酯、水性酚醛树脂、聚丙酸钠盐、碳化硅陶瓷粉、钛酸酯偶联剂。按照水性聚氨酯与异丙醇的质量比为20∶1~2称取异丙醇。继而将异丙醇、水性聚氨酯、水性酚醛树脂、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混合。并进行机械搅拌,转速为300~500r/min,10~20min后得到混合溶液A。保持机械搅拌,继而将聚丙酸钠盐、碳化硅陶瓷粉加入到混合溶液A中,调整搅拌转速为600~800r/min,10~20min后得到增强防护涂料。将增强防护涂料涂敷在芳纶无纬布表面,50~70℃环境中静置60~90min后即得到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

所述碳化硅陶瓷粉的粒径分布为:30~50nm;

所述增强防护涂层的厚度为0.2~0.5mm。

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的工作原理:人员穿戴时,将内套筒插入外套筒内,升降杆受到挤压向内收缩;升降杆通过滚动轮与外套筒内壁相接触,滚动向前。当升降杆到达外套筒的凹槽时向外弹出,升降杆与外套筒凹槽壁相互形成锁定结构。人员脱卸时,按压脱卸推杆向下,升降杆受到挤压向内收缩,在背心自重或者承载作用下向外滑出,即可解开锁定结构,实现防弹背心的快速脱卸。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分别在左右肩带以及左右腰带四处设置相互独立的快脱装置,不会因为一处损坏而导致其他部分失效,无二次潜在危险,安全性高。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搭配的快脱装置易于连接,便于穿戴,并且穿戴人员在训练或者负伤状态下能够快速将其解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等优点;升降杆前端装配滚动轮,变滑动为滚动,减少了升降杆与外套筒之间的磨损,同时不会对穿戴人员造成明显负重增加;并且防弹背心前后模块同时负重50kg并持续24h后,快脱装置没有变形、断裂等形式的损坏出现,承载能力强、稳定性好。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内部防弹芯片采用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易于对现有防弹衣产品进行改良,生产成本低廉,防护性能更强,便捷性更佳,市场前景广阔,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快脱装置外套筒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新型快脱装置内套筒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新型快脱装置连接效果示意图。

图中:101为外套筒主体;102为脱卸推杆;103为弹力带;201为滚动轮;202为升降杆;203内套筒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一切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将200.34g异丙醇、3617.35g水性聚氨酯、752.73g水性酚醛树脂、35.28g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混合。并进行机械搅拌,转速为350r/min,15min后得到混合溶液A。保持机械搅拌,继而将210.62g聚丙酸钠盐、190.36g碳化硅陶瓷粉加入到混合溶液A中,调整搅拌转速为700r/min,18min后得到增强防护涂料。将增强防护涂料涂敷在芳纶无纬布表面,65℃环境中静置70min后即得到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

将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裁切成防弹衣背心版型大小一致的增强芳纶无纬布芯片;并将22层相同的增强芳纶无纬布芯片相互叠加得到内部防弹芯片;将内部防弹芯片进行防水封装处理后放入防弹衣背心前模块、背心后模块中。继而将防弹衣背心左右肩带的一端通过快脱装置分别与背心前模块进行连接,即将内套筒插入外套筒内,升降杆与外套筒凹槽壁相互锁定,形成一体结构;继而将防弹衣背心左右腰带的一端通过快脱装置分别与背心前模块进行连接,即将内套筒插入外套筒内,升降杆与外套筒凹槽壁相互锁定,形成一体结构,即得到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

实施例2

将250.87g异丙醇、4365.21g水性聚氨酯、698.76g水性酚醛树脂、47.33g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混合。并进行机械搅拌,转速为450r/min,13min后得到混合溶液A。保持机械搅拌,继而将330.58g聚丙酸钠盐、230.95g碳化硅陶瓷粉加入到混合溶液A中,调整搅拌转速为650r/min,16min后得到增强防护涂料。将增强防护涂料涂敷在芳纶无纬布表面,55℃环境中静置85min后即得到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

将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裁切成防弹衣背心版型大小一致的增强芳纶无纬布芯片;并将22层相同的增强芳纶无纬布芯片相互叠加得到内部防弹芯片;将内部防弹芯片进行防水封装处理后放入防弹衣背心前模块、背心后模块中。继而将防弹衣背心左右肩带的一端通过快脱装置分别与背心前模块进行连接,即将内套筒插入外套筒内,升降杆与外套筒凹槽壁相互锁定,形成一体结构;继而将防弹衣背心左右腰带的一端通过快脱装置分别与背心前模块进行连接,即将内套筒插入外套筒内,升降杆与外套筒凹槽壁相互锁定,形成一体结构,即得到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

实施例3

将170.65g异丙醇、2900.57g水性聚氨酯、515.76g水性酚醛树脂、36.72g钛酸酯偶联剂进行混合。并进行机械搅拌,转速为400r/min,17min后得到混合溶液A。保持机械搅拌,继而将180.39g聚丙酸钠盐、125.68g碳化硅陶瓷粉加入到混合溶液A中,调整搅拌转速为750r/min,15min后得到增强防护涂料。将增强防护涂料涂敷在芳纶无纬布表面,60℃环境中静置75min后即得到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

将涂覆增强防护涂层的芳纶无纬布裁切成防弹衣背心版型大小一致的增强芳纶无纬布芯片;并将22层相同的增强芳纶无纬布芯片相互叠加得到内部防弹芯片;将内部防弹芯片进行防水封装处理后放入防弹衣背心前模块、背心后模块中。继而将防弹衣背心左右肩带的一端通过快脱装置分别与背心前模块进行连接,即将内套筒插入外套筒内,升降杆与外套筒凹槽壁相互锁定,形成一体结构;继而将防弹衣背心左右腰带的一端通过快脱装置分别与背心前模块进行连接,即将内套筒插入外套筒内,升降杆与外套筒凹槽壁相互锁定,形成一体结构,即得到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

效果验证

实施例1、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所得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搭配的快脱装置相互独立运行,可靠性高,负载能力强。将实施例1、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所得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分别进行面密度以及防弹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测试结果

根据表1的测试结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快脱式防弹衣背心通过涂覆增强防护涂层,防弹性能优异,满足检测标准,同时具有面密度小、弹击凹陷值小等优点,满足轻量化、舒适性的性能指标要求。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据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订,均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技术分类

0612011651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