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以及以电动机为驱动源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混合动力汽车(HV)、电动汽车(EV)、燃料电池车(FCV)等被称为环保车的汽车中,作为空调的压缩机,使用通过电动机驱动压缩机构部的压缩机(被称为“电动压缩机”)。

近年来,伴随着车辆的电源电压的高压化,电动压缩机所使用的电动机也要求高压规格的电动机。例如,要求开发用于确保部件间的绝缘距离的技术、用于防止部件彼此接触的技术等。

作为驱动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例如使用具备定子(称为“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的电动机(称为“集中卷绕方式的电动机”),该定子在定子铁芯的轴线方向两侧的定子铁芯端面配置有电绝缘体组件的状态下,将形成定子绕组的导线卷绕于定子铁芯的齿。导线例如由铜、铝等导电体和覆盖导电体的外周的绝缘覆膜构成。

通常,为了防止导线与定子铁芯之间产生绝缘不良,设有插槽绝缘构件。插槽绝缘构件配置为,在由磁轭和沿周向相邻的两个齿划分出的插槽内沿着插槽的内周延伸。

另外,分别卷绕在用于划分插槽的两个齿(沿周向相邻的齿)的卷绕部构成异相的定子绕组部分。因此,为了防止在异相的卷绕部间产生绝缘不良,设有相间绝缘构件。相间绝缘构件配置于卷绕部之间,该卷绕部分别卷绕于形成插槽的两个齿。

在插槽内配置有插槽绝缘构件和相间绝缘构件的电动机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279218号公报公开。

在上述的公知的电动机中,插槽绝缘构件具有主体部和以彼此靠近的方式从主体部的两端弯折而形成的一对第1端部。另外,相间绝缘构件具有相间绝缘部和以彼此远离的方式从相间绝缘部的两端弯折而形成的一对第2端部。而且,相间绝缘构件以相间绝缘部配置于异相的卷绕部之间、第2端部配置于比插槽绝缘构件的第1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向插槽内插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公知的电动机中,相间绝缘构件的第2端部配置于比插槽绝缘构件的第1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当相间绝缘构件移动时,有可能在相间绝缘构件与插槽绝缘构件之间产生间隙,绝缘特性下降。

因而,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绝缘特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第1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电动机。

本公开的电动机具备定子和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地配置的转子。作为转子,使用公知的各种结构的转子。

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多个绝缘构件以及定子绕组。

定子铁芯例如通过层叠电磁钢板而形成。定子铁芯具有以定子铁芯的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磁轭、从磁轭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以及多个由磁轭及相邻的一对齿划分出的插槽。齿在与磁轭相反的一侧的顶端部具有向周向第1侧以及周向第2侧突出的一对齿突出部。

定子绕组由具有多个绕组部分的多个相的定子绕组部分构成。多个绕组部分具有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多个齿的多个卷绕部。

多个绝缘构件具有片状的第1绝缘构件和片状的多个第2绝缘构件。第1绝缘构件将磁轭及一对齿与卷绕于该一对齿的卷绕部之间绝缘。第2绝缘构件将分别卷绕于一对齿的卷绕部之间绝缘。

在本公开中,第1绝缘构件具有主体部和一对第1端部。主体部从划分出插槽的磁轭的内周面起配置到一对齿各自的侧面。一对第1端部以彼此靠近的方式从主体部的两端弯折而形成。

另外,第2绝缘构件具有相间绝缘部和一对第2端部。相间绝缘部在分别卷绕于一对齿的卷绕部之间配置。一对第2端部以彼此远离的方式从相间绝缘部的两端弯折而形成。

而且,齿突出部、第2端部以及第1端部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依次在径向上重叠地配置。

本公开的电动机能够防止因第1绝缘构件的移动产生的绝缘不良。由此,能够提高电绝缘特性。

在本公开的电动机的不同的方式中,第1绝缘构件以齿突出部与第1端部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与该齿相邻的其他齿的那一侧去而增加的方式配置于插槽内。而且,第2绝缘构件的第2端部配置于由齿突出部和第1绝缘构件的第1端部规定的区域内。

在本方式中,能够容易地将第2绝缘构件配置于插槽内。

在本公开的电动机的不同的方式中,定子具有配置于定子铁芯的轴线方向两侧的定子铁芯端面的第1电绝缘体组件以及第2电绝缘体组件。第1电绝缘体组件以及第2电绝缘体组件例如均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

第1电绝缘体组件以及第2电绝缘体组件均具有外壁部和多个延伸部。外壁部沿周向延伸并且配置成与磁轭相对。多个延伸部比外壁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配置成与多个齿相对。

第1电绝缘体组件的多个延伸部在与外壁部相反的一侧的顶端部具有向周向第1侧突出的第1移动限制部以及向周向第2侧突出的第2移动限制部。第1移动限制部以与配置于比延伸部靠周向第1侧的位置的插槽相对的方式突出。第2移动限制部以与配置于比延伸部靠周向第2侧的位置的插槽相对的方式突出。

另外,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多个延伸部在与外壁部相反的一侧的顶端部具有向周向第1侧突出的第3移动限制部以及向周向第2侧突出的第4移动限制部。第3移动限制部以与配置于比延伸部靠周向第1侧的位置的插槽相对的方式突出。第4移动限制部以与配置于比延伸部靠周向第2侧的位置的插槽相对的方式突出。

第1移动限制部具有沿着轴线方向向定子铁芯侧突出的第1内壁突出部。另外,第2移动限制部具有沿着轴线方向向定子铁芯侧突出的第2内壁突出部。

第1绝缘构件的主体部与一对第1端部中的一者之间的弯折部配置于比第1内壁突出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第1绝缘构件的主体部与一对第1端部中的另一者之间的弯折部配置于比第2内壁突出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通过第1内壁突出部以及第2内壁突出部,限制第1绝缘构件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在本方式中,能够容易地限制配置于插槽内的第1绝缘构件的沿着径向的移动。

在本公开的电动机的不同的方式中,第1~第4移动限制部具有面向插槽的第1~第4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第1~第4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沿周向以及径向延伸。

通过第1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以及第2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限制第2绝缘构件向轴线方向第1侧的移动。另外,通过第3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以及第4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限制第2绝缘构件向轴线方向第2侧的移动。

在本方式中,能够容易地限制配置于插槽内的第2绝缘构件的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

在本公开的电动机的不同的方式中,第1电绝缘体组件以及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延伸部具有顶部和一对侧部。顶部沿着轴线方向配置于与齿相反的一侧。一对侧部配置于比顶部靠周向第1侧的位置以及周向第2侧的位置,分别与齿的周向第1侧的侧面以及周向第2侧的侧面相对。

而且,在一对侧部中的至少一者与顶部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有用于将卷绕部排列地卷绕的多个槽。

在本方式中,构成卷绕部的第1列导线通过多个槽排列地卷绕。由此,能够防止第2列及其后的导线交叉,能够将导线在不交叉的情况下排列地卷绕。

在本方式中,能够将卷绕部排列地卷绕,能够提高插槽内的导线的占空系数。

在本公开的电动机的不同的方式中,多个槽由彼此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地沿着卷绕方向从顶部起延伸到至少一方的侧部的多个突起形成。而且,突起的在卷绕方向上的至少一端被倒角。

在本方式中,能够简单地形成槽,并且能够防止因形成槽的突部的顶端导致构成卷绕部的导线损伤。

在本公开的电动机的不同的方式中,第1电绝缘体组件以及第2电绝缘体组件均具有配置于多个延伸部的径向内侧并且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内壁部。而且,在顶部与外壁部的内周面之间以及顶部与内壁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着轴线方向向与齿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台阶部。

在本方式中,在延伸部的径向外侧端部以及径向内侧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台阶面,由此,构成卷绕部的第1列导线排列地卷绕。由此,能够防止第2列及其后的导线交叉,能够将导线在不交叉的情况下排列地卷绕。

在本方式中,能够将卷绕部排列地卷绕,能够提高插槽内的导线的占空系数。

本公开的第2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压缩机。

本公开的压缩机具备压缩冷却介质的压缩机构部和驱动压缩机构部的电动机。而且,作为电动机,使用前述的电动机中的任一者。

作为压缩冷却介质的压缩机构部,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结构的压缩机构部。

本公开的压缩机具有与上述的电动机中的任一者同样的效果。

发明的效果

通过使用本公开的电动机和压缩机,能够防止因相间绝缘构件的移动而产生绝缘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本公开的电动机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定子的、拆下了罩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第1电绝缘体组件的5立体图。

图4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中的定子铁芯、插槽绝缘构件、相间绝缘构件以及电绝缘体组件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6的(a)、图6的(b)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第1电绝缘体组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的(a)、图7的(b)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第1电绝缘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8的(a)是卷绕部的立体图。

图8的(b)是图8的(a)的b-b线剖视图。

图9的(a)、图9的(b)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外壁部的、与缺口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插槽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相间绝缘构件的立

体图。

图12是说明将相间绝缘构件插入插槽内的动作的图。

图13是说明将相间绝缘构件插入插槽内的动作的图。

图14是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罩的立体图。

图15是从里侧观察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罩的立

体图。

图16是表示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使用的定子的罩的卡合片的图。

图17是说明用于将罩安装于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安装机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将罩安装于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状态的图。

图19的(a)是卷绕成筒状的树脂薄膜的立体图。

图19的(b)是表示由图19的(a)的树脂薄膜构成的、覆盖中性点的绝缘构件的图。

图20是表示配置覆盖中性点的绝缘构件的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配置覆盖中性点的绝缘构件的方法的不同的例子的图。

图22是在本公开的电动机的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定子的、拆下了罩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公开的压缩机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定子;30、转子;40、旋转轴;50、电动机;60、压缩机构部;100、500、定子铁芯;100a、500a、定子铁芯内侧空间;100A、100B、500A、500B、定子铁芯端面;111、磁轭;111a、磁轭内周面;112、齿;113、齿基部;113a、113b、齿基部侧面(齿侧面);114、齿顶端部;114A、114B、齿突出部;114a、齿顶端部内周面;114b、114c、齿顶端部外周面;120、插槽绝缘构件;120a~120d、缘部;120A~120D、弯折线;121、125、端部;122、124、中间部;123、中央部;130、定子绕组;130Ub、130Vb、130Wb、定子绕组部分的另一侧端部(中性点侧端部);131、卷绕部;132、导线;132a、卷绕起始线;132b、卷绕结束线;140、绝缘构件;140a、开口部;141、接合部;150、树脂薄膜;160U、160V、绝缘构件;170、相间绝缘构件;170a~170d、缘部;170A~170C、弯折线;171、174、端部;172、173、中央部;180、捆束绳;200、300、600、700、电绝缘体组件;200a、300a、凹部;210、310、610、外壁部;211、311、内周面;212、312、外周面;212m、221m、312m、321m、倾斜面;213、槽;213a、213b、侧壁;213c、底壁;215、薄壁部;216、连通孔;220、320、620、内壁部;221、321、内周面;222、322、外周面;230、240、330、340、凸缘部;231、241、331、341、移动限制面(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232、242、332、342、外周面;233、243、333、343、内壁突出部;233a、243a、333a、343a、端面(径向移动限制面);233b、243b、333b、343b、侧面;230a、240a、330a、340a、凹部;230b、240b、330b、340b、凹部;250、350、连结部;250A、350A、电绝缘体组件端面;251、351、顶面;252、253、352、353、侧面;254、255、354、355、槽;254a、354a、突部;256、257、356、357、台阶面;315A~315C、615A~615C、引导槽;316、316A~316C、616A~616C、缺口;316a、316b、侧壁;316c、底壁;360、660、卡合凹部;361、卡合凹部形成面(卡合面);400、800、罩;400a、凹部;410、外周壁;420、内周壁;430、底壁;431、连通孔;440、卡合片;441、爪;441a、卡定面;900、压缩机;910、密闭容器;911、吸入口;912、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轴线方向”这一记载表示定子铁芯的轴线P的延伸方向(图中所示的x方向)。在转子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定子的状态下,定子铁芯的轴线P与转子的旋转中心线相对应。另外,将图中所示的箭头x1方向(例如,在图1、图2中为纸面上方)称为“轴线方向第1侧”,将箭头x2方向(例如,在图1、图2中为纸面下方)称为“轴线方向第2侧”。

“周向”这一记载表示从轴线方向第1侧或轴线方向第2侧观察时以轴线P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图中所示的z方向)。另外,从轴线方向第1侧观察时,将以轴线P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图中所示的z1方向)称为“周向第1侧”,将逆时针方向(图中所示的z2方向)称为“周向第2侧”。

“径向”这一记载表示从轴线方向第1侧或轴线方向第2侧观察时经过轴线P的线的延伸方向(图中所示的y方向)。另外,将沿着径向靠轴线P的一侧(图中所示的y1方向)称为“径向内侧”或“径向第1侧”,将沿着径向与轴线P相反的一侧(图中所示的y2方向)称为“径向外侧”或“径向第2侧”。

另外,对于电绝缘体组件(第1电绝缘体组件、第2电绝缘体组件)、插槽绝缘构件、相间绝缘构件、罩而言,“轴线方向”、“周向”以及“径向”这样的记载表示各构件配置于定子铁芯的状态下的“轴线方向”、“周向”以及“径向”。

另外,以下,在图1、图2中,将纸面上方称为“轴线方向第1侧”,将纸面下方称为“轴线方向第2侧”。

当然,“轴线方向第1侧”、“轴线方向第2侧”、“周向第1侧”以及“周向第2侧”的方向也可以反过来。

此外,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抑制从卷绕部的两端延伸的延长部从电绝缘体组件的外壁部向外侧鼓起,但是,以下为了易于理解,对延长部的处理方法以及由延长部构成的搭接线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2对构成本公开的电动机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10进行说明。

定子10由定子铁芯100、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插槽绝缘构件120、定子绕组130、相间绝缘构件170、罩400构成。

定子铁芯100通过层叠电磁钢板而构成。

定子铁芯100具有筒状,在轴线方向第1侧具有定子铁芯端面(第1定子铁芯端面)100A,在轴线方向第2侧具有定子铁芯端面(第2定子铁芯端面)100B。

如图5所示,定子铁芯100具有磁轭111、多个齿112、多个插槽115。

磁轭111沿周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磁轭111形成为圆环状。

多个齿112沿着周向分离地配置,从磁轭111向径向内侧延伸。齿112具有从磁轭11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齿基部113和设于齿基部113的顶端部且沿着周向延伸的齿顶端部114。

齿基部113在周向第1侧具有第1齿基部侧面113a,在周向第2侧具有第2齿基部侧面113b。

齿顶端部114在径向内侧具有齿顶端部内周面114a,在径向外侧且是在周向第1侧具有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在径向外侧且是在周向第2侧具有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

齿顶端部114具有从齿基部113向周向第1侧突出的第1齿突出部114A和从齿基部113向周向第2侧突出的第2齿突出部114B。第1齿突出部114A由齿顶端部内周面114a和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形成,第2齿突出部114B由齿顶端部内周面114a和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齿突出部114A和第2齿突出部114B与本公开的“一对齿突出部”相对应。

由齿顶端部内周面114a形成定子铁芯内侧空间100a。

在定子铁芯内侧空间100a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有转子(在图1、图2中未图示)。作为转子,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结构的转子。

由定子10和配置于定子铁芯内侧空间100a内的转子构成本公开的电动机的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例如能够用作对压缩冷却介质的压缩机构部进行驱动的电动机。作为压缩冷却介质的压缩机构部,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结构的压缩机构部。

具有压缩机构部和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压缩机与本公开的压缩机的一实施方式相对应。之后参照图24说明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一实施方式。

由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齿112和磁轭111划分出插槽115。插槽115由磁轭111的磁轭内周面111a、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齿112的第2齿基部侧面113b及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以及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齿112的第1齿基部侧面113a及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限定。在相邻的齿112的齿顶端部114之间形成有插槽开口部115a。

在插槽115内插入插槽绝缘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0所示的插槽绝缘构件120。

插槽绝缘构件120通过将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的片状的树脂薄膜弯折而形成。作为树脂薄膜,能够使用由公知的各种树脂形成的树脂薄膜。

具体而言,插槽绝缘构件120通过将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缘部120a及缘部120b、沿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缘部120c及缘部120d的四边形形状的绝缘薄膜沿着与缘部120a及120b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弯折线120A~120D弯折而形成。插槽绝缘构件120由弯折线120A~120D分割为第1端部121、第1中间部122、中央部123、第2中间部124以及第2端部125。

第1中间部122、中央部123以及第2中间部124弯折成大致日文假名コ字形状。由第1中间部122、中央部123以及第2中间部124构成主体部。另外,第1端部121和第2端部125以缘部120a和120b相互接近的方式、即以进入日文假名コ字的中心侧的方式弯折。

如图5所示,插槽绝缘构件120的主体部从磁轭内周面111a配置到在周向第1侧配置的齿112的第2齿基部侧面113b和在周向第2侧配置的齿112的第1齿基部侧面113a。并且配置成,第1端部121与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齿112的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相对,第2端部125与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齿112的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相对。

插槽绝缘构件120被弯折成,在插入到插槽115内的状态下,第1端部121与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齿112的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周向第2侧去而变大。同样地被弯折成,第2端部125与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齿112的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之间的距离随着朝向周向第1侧去而变大。

插槽绝缘构件120与本公开的“第1绝缘构件”相对应。由第1中间部122、中央部123以及第2中间部124构成本公开的“第1绝缘构件的主体部”。第1端部121和第2端部125与本公开的“第1绝缘构件的一对第1端部”相对应。

此外,在图5中,插槽绝缘构件120以第1端部121配置于周向第1侧、第2端部125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方式插入到插槽115内,但也能够以第1端部121配置于周向第2侧、第2端部125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方式插入到插槽115内。

在该情况下,端部121与第2端部相对应,中间部122与第2中间部相对应,端部125与第1端部相对应,中间部124与第1中间部相对应。

如图2所示,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配置于定子铁芯100的轴线方向两侧的定子铁芯端面。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配置于定子铁芯100的轴线方向第1侧的定子铁芯端面(第1定子铁芯端面)100A,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配置于轴线方向第2侧的定子铁芯端面(第2定子铁芯端面)100B。此时,配置成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的电绝缘体组件端面250A与定子铁芯端面100A相对,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电绝缘体组件端面350A与定子铁芯端面100B相对。

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

此外,电绝缘体组件有时也被称为“绝缘绕线管”、“树脂绕线管”或者“线圈绕线管”等。

如图3所示,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具有外壁部210、多个内壁部220以及多个连结部250。

外壁部210沿周向和轴线方向延伸。外壁部210以与定子铁芯100的磁轭111相对的方式配置。

内壁部220配置于比外壁部21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周向和轴线方向延伸。

连结部250沿周向和径向延伸,将外壁部210与内壁部220连结。连结部250以与定子铁芯100的齿112(详细而言,齿基部113)相对的方式配置。

如图5、图6所示,内壁部220具有向周向第1侧突出的第1凸缘部230和向周向第2侧突出的第2凸缘部240。此外,图6的(b)是从箭头b方向观察图6的(a)得到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第1凸缘部230以与配置于比连结部250靠周向第1侧的位置的插槽115相对的方式突出。另外,第2凸缘部240以与配置于比连结部250靠周向第2侧的位置的插槽115相对的方式突出。

第1凸缘部230具有第1移动限制面231,并且在周向第1侧具有外周面232,该第1移动限制面231面向配置于比连结部250靠周向第1侧的插槽115。

另外,第1凸缘部230具有向轴线方向第2侧(定子铁芯端面100A侧)突出的第1内壁突出部233。第1内壁突出部233在径向内侧具有端面233a,在周向第2侧具有侧面233b。

利用第1移动限制面231、第1内壁突出部233的端面233a以及连结部250的第1侧面252形成周向第1侧以及轴线方向第2侧开口的凹部230a。利用连结部250的第1侧面252和第1内壁突出部233的侧面233b形成轴线方向另一侧、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230b。

第2凸缘部240具有第2移动限制面241,并且在周向第2侧具有外周面242,该第2移动限制面241面向配置于比连结部250靠周向第2侧的插槽115。

另外,第2凸缘部240具有向轴线方向第2侧(定子铁芯端面100A侧)突出的第2内壁突出部243。第2内壁突出部243在径向内侧具有端面243a,在周向第1侧具有侧面243b。

利用第2移动限制面241、第2内壁突出部243的端面243a以及连结部250的第2侧面253形成周向第2侧以及轴线方向第2侧开口的凹部240a。利用连结部250的第2侧面253和第2内壁突出部243的侧面243b形成轴线方向另一侧、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240b。

端面233a及端面243a都沿轴线方向和周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缘部230与本公开的“第1移动限制部”相对应。第1移动限制面231与本公开的“第1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端面233a与本公开的“第1径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

另外,第2凸缘部240与本公开的“第2移动限制部”相对应。第2移动限制面241与本公开的“第2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端面243a与本公开的“第2径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

另外,如图4所示,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与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同样地具有外壁部310、多个内壁部320以及多个连结部35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的连结部250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连结部350都与本公开的“从外壁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相对应。

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内壁部320与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的内壁部220同样地构成。因此,参照图6对内壁部32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中,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各要素的附图标记记载于括号内。另外,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以连结部350的端面350A与定子铁芯端面100B相对的方式配置,因此,与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相比,“轴线方向第1侧(x1)”与“轴线方向第2侧(x2)”反过来,“周向第1侧(z1)”与“周向第2侧(z2)”反过来。

内壁部320具有向周向第1侧突出的第3凸缘部330和向周向第2侧突出的第4凸缘部340。第3凸缘部330以与配置于比连结部350靠周向第1侧的插槽115相对的方式突出。另外,第4凸缘部340以与配置于比连结部350靠周向第2侧的插槽115相对的方式突出。

第3凸缘部330具有面向插槽115的第3移动限制面331,并且在周向第1侧具有外周面332。第4凸缘部340具有面向插槽115的第4移动限制面341,并且在周向第2侧具有外周面342。

第3移动限制面331及第4移动限制面341都沿周向和径向延伸。

另外,第3凸缘部330具有向轴线方向第1侧(定子铁芯端面100B侧)突出的第3内壁突出部333。第3内壁突出部333在径向内侧具有端面333a,在周向第2侧具有侧面333b。

利用第3移动限制面331、第3内壁突出部333的端面333a以及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连结部350的第1侧面352形成周向第1侧以及轴线方向第1侧开口的凹部330a。利用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连结部350的第1侧面352和第3内壁突出部333的侧面333b形成轴线方向第1侧、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330b。

另外,第4凸缘部340具有向轴线方向第2侧(定子铁芯端面100B侧)突出的第4内壁突出部343。第4内壁突出部343在径向内侧具有端面343a,在周向第1侧具有侧面343b。

利用第4移动限制面341、第4内壁突出部343的端面343a以及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连结部350的第2侧面353形成周向第2侧以及轴线方向第1侧开口的凹部340a。利用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的连结部350的第2侧面353和第4内壁突出部343的侧面343b形成轴线方向第1侧、径向内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部340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凸缘部330与本公开的“第3移动限制部”相对应。第3移动限制面331与本公开的“第3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端面333a与本公开的“第3径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

另外,第4凸缘部340与本公开的“第4移动限制部”相对应。第4移动限制面341与本公开的“第4轴线方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端面343a与本公开的“第4径向移动限制面”相对应。

另外,以下,将“电绝缘体组件”简称为“组件”。另外,将“第1电绝缘体组件200”简称为“第1组件200”。另外,将“第2电绝缘体组件300”简称为“第2组件300”。

定子绕组130通过在插槽绝缘构件120插入到定子铁芯100的插槽115内、并且第1组件200和第2组件300配置于定子铁芯100的轴线方向两侧的状态下,将导线132卷绕于定子铁芯100的齿112、以及第1组件200的连结部250和第2组件300的连结部350而形成(参照图8)。作为卷绕导线132的方法,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方法。例如,能够使用使供给导线132的针绕齿112以及连结部250和连结部350旋转的方法。

导线132例如由铜、铝等导电体和覆盖导电体的外周的绝缘覆膜构成。

在将导线132卷绕于齿112时,若导线132交叉,则收纳于插槽115内的导线132的量降低,占空系数降低。

在此,绕齿112的第1列的卷绕状态对导线132的交叉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在第1列未排列卷绕的情况下,在卷绕第2列时导线132交叉的可能性较高。

在本实施例中,第1组件200的连结部250和第2组件300的连结部350以防止导线132交叉的方式形成。

第1组件200的连结部250和第2组件300的连结部350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参照图7对第1组件200的连结部250的形状进行说明。图7的(a)是第1组件200的沿着径向的剖视图,图7的(b)是从箭头b-b方向观察图7的(a)得到的剖视图。

此外,在图7中,第2组件300的连结部350的构成要素的附图标记记载在括号内。

连结部250在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具有顶面251,在周向第1侧以及周向第2侧具有第1侧面252以及第2侧面253。顶面251沿径向和周向延伸,第1侧面252及第2侧面253都沿着轴线方向和径向延伸。

在顶面251与第1侧面252之间的连接部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槽254。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槽254由与周向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突部254a形成。

同样地,在顶面251与第2侧面253之间的连接部,由与周向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突部255a形成有多个槽255。

通过在顶面251与第1侧面252(第2侧面253)之间的连接部设有多个槽254(255),能够将第1列导线132排列卷绕。由此,能够防止第2列及其后的导线132交叉。

此外,若形成槽254(255)的突部254a(255a)的顶端尖锐,则配置于槽254(255)的导线132的绝缘覆膜有可能损伤。因此,优选设置顶端不尖锐的突部254a(255a)。“顶端不尖锐的突部”这样的记载是指“顶端不尖锐成锐角的突部”。顶端不尖锐的突部例如与顶端为包含圆弧面形状(R面形状)的曲面形状或平面形状的突部相对应。

另外,在连结部250的顶面251与外壁部210的内周面211之间形成有向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台阶面256。

同样地,在连结部250的顶面251与内壁部220的外周面222之间形成有向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台阶面257。

通过在连结部250的顶面251与外壁部210的内周面211之间的连接部形成台阶面256,或者通过在连结部250的顶面251与内壁部220的外周面222之间的连接部设置台阶面257,能够将第1列导线132排列卷绕。

台阶面256的高度以及外壁部210的内周面211与台阶面256之间的距离、台阶面257的高度以及内壁部220的外周面222与台阶面257之间的距离以使导线132排列卷绕的方式适当地设定。

此外,既可以设置槽254、槽255、台阶面256以及台阶面257中的任一个,也可以设置适当选择的多个。

连结部250的、定子铁芯100侧的端面250A用作第1组件200的端面。

第2组件300的连结部350与第1组件200的连结部250同样地形成。

即,连结部350在顶面351与第1侧面352(第2侧面353)之间的连接部,通过多个突部354a(355a)形成有多个槽354(355)。另外,在连结部350的顶面351与外壁部310的内周面311(内壁部320的外周面322)之间形成有台阶面356(35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使第1组件200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定子铁芯100侧的部分形成为倾斜面。

具体而言,使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的、定子铁芯端面100A侧的部分212m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以使外周面212与定子铁芯端面100A之间的距离随着接近定子铁芯端面100A而变短。即,倾斜面212m随着朝向定子铁芯端面100A去而向径向内侧倾斜。

另外,使内壁部220的内周面221的、定子铁芯端面100A侧的部分221m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以使内周面221与定子铁芯端面100A之间的距离随着接近定子铁芯端面100A而变短。即,倾斜面221m随着朝向定子铁芯端面100A去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组件300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定子铁芯100侧的部分也与第1组件200同样地形成为倾斜面。即,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的、定子铁芯端面100B侧的部分形成为随着朝向定子铁芯端面100B去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312m。此外,内壁部320的内周面321形成为随着朝向定子铁芯端面100B去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321m。

作为倾斜面,也可以是以直线状延伸的面(锥形面)、以曲线状延伸的面、以阶梯状延伸的面等中的任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组件200的外壁部210的外侧未布线导线(搭接线)。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于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的倾斜面212m或者形成于内壁部220的内周面221的倾斜面221m,能够使第1组件200的凹部200a内的导线与定子铁芯端面100A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变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搭接线)布线于第2组件300的外壁部310的外侧。在该情况下,通过形成于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的倾斜面312m,能够使布线于外壁部310的外侧的导线(搭接线)与定子铁芯端面100B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变长。另外,通过形成于内壁部320的内周面321的倾斜面321m,能够使第2组件300的凹部300a内的导线与定子铁芯端面100B之间的绝缘距离(沿面距离)变长。

如以上那样,通过使组件的外周面(外壁部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内壁部的内周面)的、定子铁芯侧的部分形成为倾斜面,能够在不增加组件的高度的情况下提高电绝缘特性。

此外,也可以在第1组件200和第2组件300中的仅一者设置倾斜面(外壁部的倾斜面和内壁部的倾斜面)。另外,也可以在外壁部的外周面和内壁部的内周面中的仅一者设置倾斜面。

定子绕组130由多相的定子绕组部分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相、第2相以及第3相(U相、V相以及W相)的定子绕组部分构成。各相的定子绕组部分具有串联或并联连接的多个绕组部分。

如图8所示,各绕组部分具有卷绕于齿112(详细而言,齿112、以及连结部250和连结部350)的卷绕部131、以及从卷绕部131的两端连续地延伸的一对延长部132a和延长部132b。延长部132a是卷绕起始线,延长部132b是卷绕结束线。

卷绕部131由绕齿112从内侧向外侧呈列状(第1列~第n列)卷绕的导线132构成。在此,在向定子绕组130供给电流的状态下,卷绕于内侧的第1列导线132与卷绕于外侧的第n列导线132之间的电位差较大。因此,当第1列导线132与第n列导线132接触时,有可能产生绝缘不良。第1列导线132与卷绕起始线132a连续地延伸。在该情况下,需要防止卷绕起始线132a与卷绕于外侧的导线132接触。

参照图8对卷绕起始线132a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图8的(a)是将第1组件200的主要部分放大的放大图。图8的(b)是从箭头b-b方向观察图8的(a)得到的剖视图。此外,在图8的(a)中,仅示出了第1列导线132,但实际上如图8的(b)所示,卷绕有多列导线132。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供给导线132的针从插槽开口部115a插入到插槽115内,从而将导线132卷绕于齿1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径向外侧(外壁部210侧)的位置开始利用针进行的卷绕动作,在径向外侧(外壁部210侧)的位置结束利用针进行的卷绕动作。即,卷绕起始线132a和卷绕结束线132b在连结部250的第1侧面252或者第2侧面253侧配置于外壁部210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组件200的外壁部210的与连结部250的第1侧面252或第2侧面253相连接的连接部相对应的位置(连接部附近),形成有多个槽213。槽213的沿着轴线方向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开口,并且在外壁部210的内周面211及外周面212开口。槽213由周向第1侧的侧壁213a、周向第2侧的侧壁213b以及底壁213c形成。

并且,将卷绕起始线132a经由槽213从外壁部210的内侧向外侧拉出。即,使卷绕起始线132a向外壁部210的外侧避让。

槽213形成为,卷绕起始线132a至少不与卷绕于最外侧的第n列导线132接触,或者卷绕起始线132a不比规定的距离更接近第n列导线132。例如,槽213的深度设定为,第n列导线132与卷绕起始线132a之间的距离H(参照图8的(b))不为设定值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与卷绕于齿112的卷绕部131连续的卷绕起始线132a向外壁部210的外侧避让,能够防止卷绕起始线132a(第1列导线132)与第n列导线132接触或者配置于第n列导线132附近。

在此,第1相~第3相的定子绕组部分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与电源连接。例如,在星形接线的情况下,一侧端部与电源连接,另一侧端部与中性点连接。另外,在三角形接线的情况下,两端部与电源连接。与电源连接的端部由与构成定子绕组部分的卷绕部131连续的卷绕起始线132a或卷绕结束线132b构成,被称为电源侧引线。

电源侧引线与电源连接,因此需要提高绝缘强度。特别是,在由卷绕起始线132a构成电源侧引线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需要防止与卷绕于外侧的导线132接触。

参照图3对电源侧引线由卷绕起始线132a构成的情况下的卷绕起始线132a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构成电源侧引线的卷绕起始线132a由绝缘管覆盖。作为绝缘管,例如使用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的绝缘管。

由绝缘管覆盖的卷绕起始线132a经由形成于第1组件200的外壁部210的槽213之一而从外壁部210的内周面211向外周面212拉出。进而,经由其他槽213从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向内周面211拉回。在图3中卷绕于在两个槽213之间形成的突部的周围。

并且,被拉回的由绝缘管覆盖的卷绕起始侧端部在卷绕于齿112的卷绕部131的轴线方向第1侧引绕。即,被绝缘管覆盖的卷绕起始侧端部配置为,从轴线方向第1侧观察时与卷绕部131重叠。

此外,在电源侧引线由卷绕结束线132b构成的情况下,在由绝缘管覆盖的状态下,在卷绕部131的轴线方向第1侧引绕。

如后述那样,在图20中示出了由绝缘管覆盖的电源侧引线在卷绕部131的轴线方向第1侧被引绕的状态。

在连续地形成卷绕部131的情况下,导线132以与卷绕部131连续的一对延长部(卷绕起始线132a、卷绕结束线132b)中的一者和与其他卷绕部131连续的一对延长部中的一者相连续的方式被引绕。即,设置连接两个卷绕部的搭接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组件300侧对搭接线进行布线。

如图4所示,第2组件300在外壁部310形成有将搭接线从外壁部310的内侧向外侧拉出、或者从外侧向内侧拉回的多个缺口316。缺口316的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开口,并且在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以及内周面311开口。缺口316由周向第1侧的第1侧壁316a、周向第2侧的第2侧壁316b以及定子铁芯100侧的底壁316c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用于形成第1相~第3相的定子绕组部分的搭接线在防止接触的同时从外壁部310的内侧向外侧拉出、或者从外侧向内侧拉回,在外壁部310形成有三种缺口316A~316C。

另外,在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形成有用于将拉出到外壁部310的外侧的搭接线沿着外周面312进行布线的引导槽315A~315C。引导槽315A~315C为了防止分别插入它们的搭接线彼此接触而形成于在轴线方向上分开的位置。

搭接线经由缺口316A~316C中的任一者从外壁部310的内侧向外侧拉出。然后,由形成于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的引导槽315A~315C中的任一者引导而沿着外周面312布线。之后,经由缺口316A~316C中的任一者,从外壁部310的外侧向内周拉回。

此外,若将缺口316A~316C的深度设定为相等,则外壁部310的强度有可能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缺口316A~316C的深度设定为不同。由此,能够抑制因形成缺口316A~316C而导致的外壁部310强度的降低。即,能够将插入到缺口316A~316C内的搭接线的张力设定为较高,能够防止搭接线移动。

在此,以往,如图9中虚线所示,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与内周面311平行地呈圆弧状延伸,外周面312与内周面311之间的距离相等。在该状态下,将搭接线经由缺口316从外壁部310的外侧向内侧拉出。在该情况下,如细线箭头A所示,在搭接线经过缺口316时,有可能向外壁部310的外侧大幅鼓起。若搭接线向外壁部310的外侧大幅鼓起,则搭接线有可能与其他部件接近或者与其他部件接触而产生绝缘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将搭接线被从外壁部310的外侧向内侧拉回的部位处的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的形状如图9中的实线所示那样变更。即,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以外周面312与内周面311之间的距离(径向的厚度)L随着沿着周向接近缺口316而变小的方式被切割。具体而言,外壁部310的内周面311与以往同样地呈圆弧状延伸。另外,外周面312与以往同样地呈圆弧状延伸至缺口316的附近。而且,外壁部310以外周面312与内周面311之间的距离L随着沿着周向从缺口316的近前靠近缺口316而变短的方式(L2<L1)从外周面312侧减薄(切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外周面312侧形成呈直线状延伸的倾斜面312a的方式进行减薄。

当然,倾斜面312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图9的(b)中,倾斜面312a形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弧形状。

此外,在搭接线沿顺时针方向引绕而搭接于缺口316的情况下,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如倾斜面312b那样被减薄。

这样,通过在缺口316附近的区域对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以外周面312与内周面311之间的距离(径向的厚度)随着朝向缺口316去而变短的方式进行减薄,从而如图9中的粗线箭头B所示,能够抑制搭接线向外壁部310的外侧鼓起。

此外,第1组件200的外壁部210、内壁部220及连结部250与第2组件300的外壁部310、内壁部320及连结部350除了如下结构之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即:使与卷绕部连续的卷绕起始线向外壁部的外侧避让的结构(供卷绕起始线穿过的槽213)、以及将搭接线经由外壁部的外周面而布线于不同的卷绕部之间的结构(引导搭接线的布线位置的引导槽315A~315C,供搭接线在外壁部的内侧与外侧之间搭接的缺口316A~316C)。当然,第1组件200和第2组件300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组件200侧,各定子绕组部分的、与电源连接的电源侧引线在第1组件200的凹部200a内沿着周向引绕。此外,在各定子绕组部分进行星形接线的情况下,各定子绕组部分的、与中性点连接的中性点侧引线也以共通连接的状态在第1组件200的凹部200a内沿着周向引绕。例如,如图20所示,电源侧引线(160U、160V)和中性点侧引线(130Ub、130Vb、130Wb)依次配置在比定子绕组130的卷绕部131靠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此外,在图20中,电源侧引线160W被隐藏。

此时,电源侧引线、中性点侧引线为了防止移动而利用捆束绳等固定于第1组件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第1组件200的外壁部210形成有薄壁部215。

另外,与薄壁部215相邻地形成有在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和内周面211开口的连通孔216。

此外,薄壁部215形成于从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向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由此,在薄壁部215与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之间形成作业用的空间。

另外,连通孔216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在轴线方向上与薄壁部215相邻的位置。

由此,在使用穿过连通孔216的捆束绳180固定电源侧引线、中性点侧引线时,能够防止捆束绳180从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向外侧突出。

接下来,对相间绝缘构件17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1所示的相间绝缘构件170。

相间绝缘构件170通过将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的树脂薄膜弯折而形成。

相间绝缘构件170通过将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缘部170a和170b、沿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缘部170c和170d的四边形形状的绝缘薄膜沿着与缘部170a及170b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弯折线170A~170C弯折而形成。由弯折线170A~170C分割为第1端部171、第1中央部172、第2中央部173以及第2端部174。

第1中央部172和第2中央部173弯折成字母V字状。另外,第1端部171和第2端部174向缘部170a和170b相互分离的方向弯折。

相间绝缘构件170与本公开的“第2绝缘构件”相对应。由第1中央部172和第2中央部173构成本公开的“第2绝缘构件的相间绝缘部”。第1端部171和第2端部174与本公开的“第2绝缘构件的一对第2端部”相对应。

以下说明相间绝缘构件170的插入方法。

首先,参照图5、图6对插槽绝缘构件120插入到定子铁芯110的插槽115内并且第1组件200和第2组件300配置于定子铁芯100的轴线方向两侧的状态进行说明。

插槽绝缘构件120的主体部从磁轭内周面111a配置到在周向第1侧配置的齿112的第2齿基部侧面113b和在周向第2侧配置的齿112的第1齿基部侧面113a。另外,第1端部121以及第2端部125配置为,与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齿112的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以及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齿112的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相对。

在该状态下,在定子铁芯100的轴线方向两侧配置第1组件200和第2组件300。

此时,插槽绝缘构件120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第1组件200的内壁部220和第2组件300的内壁部320限制。

具体而言,第1端部121以及第1中间部122配置于相邻的内壁部220中的周向第1侧的内壁部220的凹部240a以及凹部240b内。即,第1端部121与第1中间部122之间的弯折线120A配置于比内壁突出部2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第1端部121以及第1中间部122配置于相邻的内壁部320中的周向第1侧的内壁部320的凹部330a以及凹部330b内。即,第1端部121与第1中间部122之间的弯折线120A配置于比内壁突出部33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第2端部125以及第2中间部124配置于相邻的内壁部220中的周向第2侧的内壁部220的凹部230a以及凹部230b内。即,第2端部125与第2中间部124之间的弯折线120D配置于比内壁突出部23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第2端部125以及第2中间部124配置于相邻的内壁部320中的周向第2侧的内壁部320的凹部340a以及凹部340b内。即,第2端部125与第2中间部124之间的弯折线120D配置于比内壁突出部3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第1端部121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第1组件200的内壁部220的内壁突出部243和第2组件300的内壁部320的内壁突出部333限制。此外,第2端部125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第1组件200的内壁部220的内壁突出部233和第2组件300的内壁部320的内壁突出部343限制。

由此,在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1端部121与周向第1侧的齿112的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之间、以及在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2端部125与周向第2侧的齿112的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之间形成有空间的状态下,第1端部121和第2端部125(插槽绝缘构件120)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

插槽绝缘构件120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第1组件200的内壁部220和第2组件300的内壁部320限制。

具体而言,第1端部121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内壁部220的第2移动限制面241以及内壁部320的第4移动限制面341限制。另外,第2端部125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内壁部220的第1移动限制面231以及内壁部320的第3移动限制面331限制。

接下来,参照图5、图12、图13说明将相间绝缘构件170插入到插槽115内的动作。

相间绝缘构件170的第1端部171配置于由划分插槽115的两个齿112中的、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齿112的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和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1端部121规定的区域内。另外,第2端部174配置于由划分插槽115的两个齿中的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齿112的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和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2端部125规定的区域内。另外,相间绝缘部(第1中央部172和第2中央部173)配置于分别卷绕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齿112的、异相的卷绕部131之间。

在将相间绝缘构件170插入到插槽115内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以使缘部170a与170b之间的间隔变短的方式折叠。

然后,在该状态下,从轴线方向第1侧的缘部(例如,缘部170c)将第1端部171和第2端部174插入到第2组件300的内壁部320的外周面与齿112的齿顶端部外周面之间,并且将相间绝缘部插入到相邻的异相的卷绕部131之间。

具体而言,将第1端部171以在内壁部320的外周面342与齿112的第2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之间配置于比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1端部12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插入。另外,将第2端部174以在内壁部320的外周面332与齿112的第1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之间配置于比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2端部12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插入。

另外,将相间绝缘部经由相邻的内壁部320之间插入到卷绕于相邻的齿112的、异相的卷绕部131之间。

通过将相间绝缘构件170的第1端部171配置于由齿112的齿顶端部外周面114c和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1端部121规定的空间内,并且将相间绝缘构件170的第2端部174配置于由齿112的齿顶端部外周面114b和插槽绝缘构件120的第2端部125规定的空间内,能够提高绝缘强度。例如,即使在相间绝缘构件170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相间绝缘构件170(第1端部171、第2端部174)与插槽绝缘构件120(第1端部121、第2端部125)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防止相间绝缘构件170的移动引起的绝缘不良的产生。

将相间绝缘构件170沿着轴线方向插入到插槽115内的操作如图13所示,通过第1端部171与第1组件200的、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内壁部220的第2移动限制面241抵接,或者通过第2端部174与第1组件200的、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内壁部220的第1移动限制面231抵接而完成。

当向插槽115内的插入完成时,缩短缘部170a与170d之间的距离的外力被解除。由此,相间绝缘构件170通过弹力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即,相间绝缘构件170的第1端部171配置于在周向第1侧配置的内壁部220的凹部240a内。另外,第2端部174配置于在周向第2侧配置的内壁部220的凹部230a内。

相间绝缘构件170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第1组件200的内壁部220和第2组件300的内壁部320限制。具体而言,第1端部171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内壁部220的第2移动限制面241以及内壁部320的第4移动限制面341限制。另外,第2端部174沿着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内壁部220的第1移动限制面231以及内壁部320的第3移动限制面331限制。

此外,在图5中,相间绝缘构件170以第1端部171配置于周向第1侧、第2端部174配置于周向第2侧的方式插入到插槽115内,但相间绝缘构件170的插入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以第1端部171配置于周向第2侧、第2端部174配置于周向第1侧的方式插入到插槽115内。

在该情况下,端部171成为第2端部,中央部172成为第2中央部,端部174成为第1端部,中央部173成为第1中央部。

在此,有时想要使相间绝缘构件170的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变长来提高沿着轴线方向的绝缘强度。例如,为了使沿着轴线方向的绝缘距离变长,有时期望使用比配置于定子铁芯100的轴线方向两侧的第1组件200与第2组件300之间的距离长的相间绝缘构件170。

若将这样的相间绝缘构件170例如从第2组件300侧插入,则与形成于第1组件200的内壁部220的第1移动限制面231或第2移动限制面241抵接。此时,如图18所示,相间绝缘构件170从第2组件300沿着轴线方向向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突出。

在该情况下,能够与相间绝缘构件170从第2组件300沿着轴线方向向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量相应地,使沿着轴线方向的绝缘距离变长。

若相间绝缘构件170从第2组件300沿着轴线方向向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突出,则相间绝缘构件170不与形成于第2组件300的内壁部320的第3移动限制面331或第4移动限制面341抵接。因此,相间绝缘构件170有可能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2组件300安装罩400,限制相间绝缘构件170向轴线方向第2侧的移动。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罩400具有外周壁410、内周壁420以及底壁430。

外周壁410具有外周面和内周面,并且沿周向和轴线方向延伸。

内周壁420配置于外周壁410的径向内侧,具有外周面和内周面,并且沿周向和轴线方向延伸。

底壁430设于外周壁410与内周壁420之间,沿周向和径向延伸。

由外周壁410、内周壁420以及底壁430形成沿周向延伸的凹部400a。

罩400具有使内侧与外侧连通的至少一个连通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壁430形成有连通孔431。能够通过连通孔431来抑制罩400内的温度上升。

此外,设置用于将罩400安装于第2组件300的安装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机构具有至少一组卡合片和能够供卡合片卡合的卡合凹部的组合。

如图4所示,卡合凹部360设于第2组件300的外壁部310的内周面311。卡合凹部360由卡合凹部形成面361形成。如图16所示,卡合片440设于罩400的底壁430的里侧(凹部400a内)。卡合片440具有能够与卡合凹部360卡合的爪441。爪441具有能够与形成卡合凹部360的卡合凹部形成面361卡定的卡定面44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凹部360设于第2组件300的外壁部310的内周面311的、沿着周向的多个部位。另外,卡合片440设于罩400的凹部400a内的、沿着周向的多个部位。

在将罩400安装于第2组件300的情况下,在罩400的外周壁410配置于第2组件300的外壁部310的外侧的状态下,使罩400向轴线方向第1侧移动。此时,通过卡合片440的弹力,卡合片440的爪441从径向内侧插入到卡合凹部360内。由此,如图17所示,爪441的卡定面441a卡定于卡合凹部形成面361。

罩400的外周壁410配置于第2组件300的外壁部310的外侧,由此,沿着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布线的搭接线由罩400的外周壁410覆盖。由此,能够防止搭接线与其他部件接触,能够提高电绝缘特性。

沿着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布线的搭接线的张力以使外壁部310缩径的方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卡合片440(爪441的卡定面441a)与卡合凹部360(卡合凹部形成面361)卡定所产生的力以使外壁部310扩径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外壁部的强度的情况下提高沿着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布线的搭接线的张力。

底壁430的形状能够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罩400安装于第2组件的状态下,从轴线方向第1侧(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观察时,在比内周壁42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卷绕部131的一部分由底壁430覆盖,在比内周壁4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卷绕部131的另一部分暴露。由此,能够防止将定子10组装于压缩机时的治具的干扰。另外,能够提高卷绕部131的冷却效果。

通过罩400安装于第2组件300,限制相间绝缘构件170向轴线方向第2侧移动。

此外,在使用设定为不从第1组件200或第2组件300向与定子铁芯10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长度的相间绝缘构件170的情况下,能够省略用于限制相间绝缘构件170移动的罩400。

另一方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罩400安装于第2组件300,也能够防止在第2组件300的外壁部310的外周面312布线的搭接线与其他部件接触。

在由星形接线的第1相~第3相(例如,U相~W相)的定子绕组部分构成定子绕组130的情况下,第1相~第3相的定子绕组部分的中性点连接侧的端部共通连接并通过熔接等接合。

在该情况下,共通连接部(中性点)在由绝缘构件覆盖的状态下沿着周向被引绕到第1组件200的凹部200a中。

但是,即使在由绝缘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导线等其他部件也有可能因共通连接部与其他导线的接触而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由绝缘构件覆盖的共通连接部的配置状态进行研究,从而防止由于与共通连接部的接触而导致的其他部件的损伤等。

图20示出了共通连接部的配置方式的一例。

U相~W相的定子绕组部分具有与电源连接的电源侧引线和与中性点连接的中性点侧引线。在图20中,仅图示出U相~W相的定子绕组部分的中性点侧引线130Ub、130Vb、130Wb。

电源侧引线在由绝缘构件覆盖的状态下,沿着周向被引绕到第1组件200的凹部200a内。此外,在图20中,仅图示了覆盖U相和V相的电源侧引线的绝缘构件160U和160V,未图示(隐藏了)覆盖W相的电源侧引线的绝缘构件。作为绝缘构件160U、160V,例如使用具有电绝缘特性的绝缘管。

另外,中性点侧引线130Ub~130Wb在共通连接的状态下,通过热熔接等接合而形成共通连接部(中性点)。共通连接部由绝缘构件140覆盖。

绝缘构件140例如如图19所示,由具有电绝缘特性的树脂薄膜150形成。

首先,如图19的(a)所示,将树脂薄膜150卷绕成筒状。

然后,使用超声波熔接方法等将箭头151、152所示的部位接合。由此,如图19的(b)所示,得到由在一端侧具有接合部141、在另一端侧具有开口部140a的筒状体构成的绝缘构件140。

将共通连接部经由开口部140a插入到绝缘构件140内。

进而,将由绝缘构件140覆盖的共通连接部安装于覆盖电源侧引线的绝缘构件的至少一个。例如,如图20所示,配置在绝缘构件160U、160V上。然后,在该状态下,通过捆束绳180捆束绝缘构件140和绝缘构件160。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前述的图13所示的薄壁部215和连通孔216,能够防止捆束绳180从外壁部210的外周面212向外侧突出。

图21示出了中性点侧引线的配置方式的另一例。

在图21中,中性点侧引线130Ub~130Wb在共通连接的状态下接合,形成共通连接部。共通连接部由绝缘构件140覆盖。

将由绝缘构件140覆盖的共通连接部配置于分别卷绕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112的卷绕部之间。

此外,在分别卷绕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112的卷绕部之间配置有相间绝缘构件17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共通连接部配置于相间绝缘构件170内(第1中央部172与第2中央部173之间)。

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中,在第1组件200侧进行了定子绕组部分的端部的处理,在第2组件300侧进行了搭接线的布线处理,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图22、图23中示出本公开的电动机的第2实施方式。

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定子20具有定子铁芯500、配置于定子铁芯500的轴线方向第1侧的第1组件600及配置于定子铁芯500的轴线方向第2侧的第2组件700、以及安装于第1组件600的罩8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组件600侧,进行定子绕组部分的端部的处理和搭接线的布线处理。具体而言,在第1组件600的外壁部610设有进行了减薄的缺口616A~616C,在外壁部610的外周面设有引导槽615A~615C。

具体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参照图24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900进行说明。

压缩机900具有电动机50和压缩机构部60。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900使用上述的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机50。电动机50和压缩机构部60收纳在密闭容器910内。在密闭容器910设有吸入口911和排出口912。

电动机50具有上述的定子10和转子30。转子30具有旋转轴40。

压缩机构部60通过旋转轴40旋转而对经由吸入口911吸入的冷却介质进行压缩,并从排出口912排出。

作为压缩机构部60,能够使用公知的各种结构的压缩机构部。电动机50和压缩机构部60以轴线P沿水平方向或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此外,作为驱动压缩机构部60的电动机,也能够使用上述的具备定子20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机。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追加、删除。

第1电绝缘体组件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1电绝缘体组件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例如,第1电绝缘体组件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材料、形状能够适当地变更。内壁突出部可以设于第1电绝缘体组件的内壁部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内壁部这两者,也可以仅设于一者。另外,减薄的缺口、引导槽也可以设于第1电绝缘体组件的外壁部和第2电绝缘体组件的外壁部这两者。设于至少一个电绝缘体组件的外壁部即可。

设置了第1内壁突出部~第4内壁突出部,但内壁突出部的数量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能够仅设置第1内壁突出部和第2内壁突出部,或者也能够仅设置第3内壁突出部和第4内壁突出部。并且,也能够省略内壁突出部。

插槽绝缘构件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插槽绝缘构件。例如,插槽绝缘构件的材料、形状能够适当变更。

相间绝缘构件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间绝缘构件。例如,相间绝缘构件的材料、形状能够适当变更。

罩并不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罩。例如,罩的材料、形状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也能够省略罩。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结构、结构构件既能够单独使用,也能够将适当选择的多个组合使用。

本公开能够构成为定子、具备定子的电动机、以电动机为驱动源的压缩机。

技术分类

0612011608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