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铝合金复合板材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5:49:2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复合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复合板材。

背景技术

铝合金具有高强质比、耐腐蚀性好,传热系数高和易于加工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热传输领域。市场上的热交换器材料广泛采用3系铝合金,由于Mn在铝合中具有较好的弥散强化作用和固溶强化作用,使得钎焊工件在高温条件下不易变形,其钎焊后屈服强度一般在40-55MPa,热导率在154-170W/m·K,常常作为热交换器用钎焊铝合金使用,最典型的代表是AA3003铝合金。

但是随着交通运输行业逐渐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更多的新能源车量融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而每辆新能源汽车中所需的换热器为传统汽车的两倍,这就促使新能源车辆中的热交换器朝着轻量化,为实现轻量减薄,需要提高材料的强度(屈服强度要求≥80MPa),新能源汽车以电池为动力,电池包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因此,对材料还有高导热率的要求(导热率大于170W/m·K)、长寿命等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传统交换器用钎焊铝合金3系在强度和导热性能上已无法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开发高强度、更轻更薄、高导热的铝合金换热器材料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高强度改性方面,例如专利CN106827712A和CN101443188A中,往3系合金中添加高于0.6wt%Cu,高于0.6wt%Si,把Mn的添加量上限提高到1.6wt%-1.9wt%,甚至添加低于0.2wt%的Mg元素,相较于传统的3系铝合金,在钎焊后的屈服强度最高可达104MPa。然而我们发现体系中含有大量Mn元素会导致钎焊后的热导率会显著降低,无法兼顾高强、高导热的综合性能目标。

传统热交换器领域,往往采用自然时效的方法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而钎焊后只进行自然时效的方式,或者欠时效方式时,合金中的强化相只会处于原子团簇或GP区阶段,导致电子散射显著,6系材料的热导率会降低17-25%,而且强度提升有限,所以综合性能没有3系合金中添加Si、Mn性能的好,钎焊领域中通常不使用6系铝合金芯层的热交换器。

而传统的铝合金材料,为了提高热导率,往往在铝基体中添加稀有金属元素或者纳米结构材料。CN108866396A向合金中加入纳米级Al

因此,开发一种钎焊后具有高强、高导热率铝合金复合材料已成为当前热交换器制造领域的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铝合金复合板材,即提供一种钎焊铝合金复合板材,在提高铝合金复合材料钎焊后力学性能的同时,使其具有优良热导率。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铝合金复合板材,所述铝合金复合板材依次包括外侧阻挡层、芯层、中间阻挡层和皮层;所述芯层的材料为6系铝合金,所述6系铝合金中含有Si和Mg元素的质量百分比至少形成理论值0.49wt%的Mg

所述6系铝合金中除Mg

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复合板材中Si元素可以与Mg元素结合,钎焊时效后可以形成基本以强化相β"和β'相的状态存在的镁硅化合物沉淀相(如图1),显著提升芯层合金的力学性能。在合金设计时,采用较少的Si过剩(控制在0.2-0.3wt%)是有利于促进时效初期原子团簇数量密度的增加,而该原子团簇随着时效处理的过程,会演变为强化相β"和β'相,β"和β'相对合金强度提高的贡献远远高于原子团簇或GP区等相形态,对Si含量的准确控制而使得β"和β'相的析出密度增加,进而影响合金强度。

所述6系铝合金中含有Si和Mg元素形成至少0.49wt%的Mg

当合金体系中过剩Si<0.2%时,不利于时效初期的原子团簇均匀细小的弥散析出,进而不利于形成充分多的强化相β"和β'相,严重影响芯材合金的机械强度;当过剩Si超过0.3wt%,导致合金中形成单质Si相,当单质Si固溶到合金中还会导致热导率下降。应理解的是所述体系中Si过剩0.2-0.3wt%,并不是意味着存在单质Si的过剩,由于Mg、Si之间会形成化合物,其配比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相态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描述合金体系中Mg、Si含量控制时,通常以稳定相Mg

芯层中Cu元素的存在会显著降低材料的熔点,在本体系中,当Cu含量>0.4wt%,就会导致合金的熔点显著降低,使得合金钎焊后容易发生过烧,进而影响材料的机械强度。

在6系合金中添加Mn元素并不会帮助性能的提高,反而,Mn元素会明显影响材料的热导率,需要严格控制Mn元素的含量Mn≤0.6wt%。优选地,所述6系铝合金中含有≤0.2wt%的Mn元素,获得的机械性能更加。

优选地,所述6系铝合金中含有Si和Mg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形成理论值达0.49~1.5wt%的Mg

当Mg

优选地,所述6系铝合金中还含有0.2~0.4wt%的Cu。

Cu元素钎焊后可以固溶到铝基体中,提高钎焊后的力学性能,并通过人工时效析出Al

优选地,所述6系铝合金中还含有0.07~0.25wt%的Zr,例如可以是0.07wt%、0.1wt%、0.12wt%、0.15wt%、0.25wt%等。

优选Zr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形成Al

优选地,所述外侧阻挡层和中间阻挡层的组分包括1.2~1.8wt%的Mn,0.44~0.50倍Mn含量的Si,其余为Al和不可避免杂质,其中Mn含量例如可以是1.2wt%、1.25wt%、1.3wt%、1.4wt%、1.5wt%、1.6wt%、1.7wt%或1.8wt%等。Si含量例如可以是Mn含量的0.44倍、0.45倍、0.46倍、0.47倍、0.48倍或0.50倍等。

优选地,所述外侧阻挡层和中间阻挡层为材质相同的铝合金。

3系铝合金中,加入Si可以使得铸锭在均质过程中,基体中产生大量的AlMnSi弥散相,固定Mn元素,后期在钎焊过程中,AlMnSi弥散相可以有效防止Mn元素回溶到基体中,进而防止3系铝合金的热导率大量降低,同时弥散相也具有强化作用。

由于AlMnSi相中的Mn/Si质量比为2:1;所以尽量控制硅的添加量为锰添加量的0.44~0.50,有利于合金中最大程度的形成AlMnSi弥散相。如果Si含量低于0.44×wt.%Mn,AlMnSi相析出量少,导致大量的Mn固溶到铝基体中,合金的热导率下降明显;当Si含量高于0.50×wt.%Mn时,会导致Si元素过剩,进而会使得多余的Si元素钎焊过程中固溶在铝基体中,不利于热导率的提高。并不能一味的增加Mn元素而伴随着增加Si元素,否则容易导致钎焊时过烧,反而致使性能下降。

由于芯材中含有大量Mg元素,在钎焊时会扩散到铝合金表面,Mg元素会与钎剂反应,而导致钎剂失效;因此对于有钎焊需求的6系铝合金通常需要设置阻挡层,来阻挡Mg元素扩散到钎焊表面。由于阻挡层合金的机械性能不如芯材合金,在相同的芯材合金下,阻挡层的复合比越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差,因此期望在有效避免Mg元素扩散至材料表面的情况下,减小阻挡层的厚度。

阻挡层合金中通过加入Mn,可以提高合金钎焊后的强度,但是Mn会显著降低合金的热导率。本发明通过在阻挡层中加入较大量的Si形成AlMnSi弥散相,经实验研究,将Mn元素转化为AlMnSi弥散相,可以减弱Mn对热导率的影响。

优选地,所述外侧阻挡层和中间阻挡层的组分中还含有2.3~2.7wt%的Zn,例如可以是2.3wt%、2.4wt%、2.5wt%、2.6wt%或2.7wt%等。

优选采用含Zn的阻挡层,通过合理调控Zn含量,使阻挡层的电化学电位与芯材合金匹配良好,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优选地,所述铝合金复合板材中上下两侧阻挡层的厚度大于芯层中Mg元素向两侧的扩散深度。

优选地,所述6系铝合金中含有Si和Mg元素形成1.21~1.5wt%的Mg

优选地,所述铝合金复合板材中间阻挡层的复合比例为7.5~12.5wt%,例如可以是7.5wt%、8wt%、8.5wt%、9wt%、9.5wt%、10wt%、11wt%或12.5wt%等。

优选地,所述铝合金复合板材中外侧阻挡层的复合比例为7.5~12.5wt%,例如可以是7.5wt%、8wt%、8.5wt%、9wt%、9.5wt%、10wt%、11wt%或12.5wt%等。

本发明中的阻挡层优选7系的无镁铝合金,既可以防止芯材中的Mg扩散到铝合金的表面影响钎焊性能和焊后板材的美观性,同时又作为牺牲层合理的保护芯材合金材料。

优选地,所述皮层为4系铝合金。

优选地,所述皮层的组分中Si含量为6.8~8.2wt%,例如可以是6.8wt%、6.9wt%、7.0wt%、7.2wt%、7.3wt%、7.4wt%、7.5wt%、7.8wt%、8.0wt%或8.2wt%等。

优选地,所述铝合金复合板材中皮层的复合比例为7.5~10wt%,例如可以是7.5wt%、7.8wt%、8.0wt%、8.5wt%、9.0wt%、9.5wt%或10.0wt%等。

优选地,所述铝合金复合板材的厚度为1.0~2.0mm,例如可以是1.0mm、1.2mm、1.5mm、1.8mm或2.0mm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复合板材使用所述6系铝合金替代传统的3系铝合金用作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材料的芯材,经钎焊时效后,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导率大幅提升,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热导率优于传统的3系材料;

(2)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复合板材钎焊时效后的屈服强度≥101MPa,抗拉强度≥170MPa,导热率高于170W/m·K,延伸率≥9%;

(3)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复合板材的制备方法流程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能够得到性能优良的铝合金复合板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5板材钎焊后经过170℃保温12h时效,并且达到峰值强度的沉淀相形貌图。

图2为对比例7材钎焊后在室温下经过两周自然时效后的析出相形貌图。

图3为实施例15的1mm厚板材经高温钎焊后的金相图片。

图4为实施例15板材制造的水冷板产品实物图。

图5为实施例15板材制造的水冷板产品局部钎焊后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下面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发明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铝合金复合板材的制备

芯层铸锭先经均匀化处理,然后按照外侧阻挡层、芯层、中间阻挡层和皮层依次经热轧、复合热轧、冷精轧和退火处理,得到所述铝合金复合板材;

所述芯层铸锭、外侧阻挡层铸锭、中间阻挡层铸锭、皮层铸锭通过常规工艺获得,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半连续铸造的方式制备,浇铸铸锭的尺寸为8000*1500*330mm

上述工艺中均匀化处理工艺、热轧、冷精轧及退火工艺均为常规的加工工艺;其中,均匀化处理工艺应选用适宜的工艺以确保合金材料不产生过烧且Mg

上述步骤中各样品的具体加工条件为按照表3的条件对应于表4进行。

对实施例和对比例获得的样品进行钎焊处理和时效处理,具体过程为:将退火后的复合板材沿纵向切割成相应测试标准尺寸(长度为240mm,宽度为20mm),在钎焊炉中随炉升温到603℃保温10min,开炉门随炉冷却至100℃(冷却速度为40℃/min),移出复合板材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完成钎焊处理,在钎焊处理后的24h内,进行相应的人工时效或者自然时效。

测定时效后样品中芯层析出相的演变形态,具体为采用美国FEI生产的TECNAI型号透射电子显微镜,操作电压为200KV。芯材的透射样品在30vol.%硝酸+70vol.%甲醇的电解液中进行双喷减薄,电解液温度控制为约-30℃。观测析出相时,不同样品均在同一放大倍数下进行图片的拍摄。

下列表格中“-”表示含量为0.01wt%以下。

阻挡层的合金B1~B7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芯层的合金C1~C16组成如表2所示,其中ΔSi表示Si的过剩量。

表2

复合板材的具体加工条件如表3所示,其中P1~P7表示不同的工艺条件。

表3

本发明中各实施例的铝合金复合板的组成、工艺以及性能如表4所示。

表3、4、5中铝合金复合板A/B/C/B是指依次叠放的皮层、中间阻挡层、芯层、外侧阻挡层。

表4

综合实施例1~20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铝合金复合板材性能优良,钎焊时效后的屈服强度≥101MPa,抗拉强度≥170MPa,延伸率≥9%,热导率高于170W/m·K,可满足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材料的需求。

具体从实施例15图3的金相图片可以看出,焊角饱满无缺陷,熔蚀深度只有30μm。从实施例15制造的水冷板产品实物图4可以看出,经工业钎焊后冶金结合紧实,表面美观度好;图5则能示出其焊接性能良好。

各对比例的铝合金复合板的组成、工艺如表5所示。

表5

1.导热性能

在如下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使用QETRUD型导热仪对钎焊后峰值时效的板材在室温中测量导热系数。

热导率的下降,根源在于晶格的畸变对电子平均自由程的阻碍,从而降低合金的热导率,发明人分别研究了Mn、Si、Cu固溶单质相因素以及Mg

①芯层中Mn元素对复合板热导率的影响

实施例6(A/B1/C6/B1,P1)、实施例7(A/B1/C7/B1,P1)、实施例8(A/B1/C8/B1,P1)、实施例9(A/B1/C9/B1,P1),与对比例1(A/B1/C13/B1,P1)为一组比对实验,研究芯材中Mn含量对铝合金复合板导热性的影响,其区别在于芯材中的Mn含量分别为0、0.2wt%、0.4wt%、0.6wt%、0.8wt%;测得的热导率分别为192W/K·m、190W/K·m、182W/K·m、173W/K·m、162.5W/K·m;可见,当芯材中高于0.2wt.%的Mn元素导致材料的热导率下降,当Mn含量高于0.6wt.%时,热导率不符合要求。

②芯层中Si元素对复合板热导率的影响

实施例20(A/B1/C16/B1,P1),与对比例3(A/B1/C15/B1,P1)为一组比对实验,研究芯材层相对过剩硅ΔSi>0.30wt.%对铝合金复合板导热性的影响;其ΔSi分别为0.3wt.%和0.35wt.%,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当ΔSi为0.35wt.%时存在单质Si,测定实施例20与对比例3的热导率分别为185.6W/K·m和165.2W/K·m。

③阻挡层中Mn、Si元素对复合板热导率的影响

实施例7(A/B1/C7/B1,P1),与实施例19(A/B5/C7/B5,P1)、对比例2(A/B7/C7/B7,P1)、对比例4(A/B6/C7/B6,P1)为一组比对实验,研究阻挡层材料组分对铝合金复合板导热性的影响,所述阻挡层中均含有Mn元素,其区别在于阻挡层中Si/Mn比分别为0.44、0.5、0.6、0;测得的热导率分别为190W/K·m、185.3W/K·m、163.2W/K·m、168.2W/K·m;这是由于当Si/Mn比在一定范围时,使用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单质Si和单质Mn形成AlMnSi相而析出,不会有大量的Mn、Si固溶到铝基体中,减缓了单质固溶所导致的晶格的畸变,减弱了阻挡层中引入Mn元素导致的对导热性的影响,由于阻挡层较薄,通过复配合理的Si元素,引入1.2~1.8wt%的Mn并不会显著的影响材料的整体热导率,相比于不含Mn中间层更有利于整体性能的提升。

④镁硅化合物对热导率的影响

实施例5(A/B1/C5/B1,P1),与对比例7(A/B1/C5/B1,P7)为一组对比试验,研究相同组成的铝合金获得的不同Mg

2.力学性能

在如下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按照GB/T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公开的方法对复合板材(复合板材经过钎焊处理和时效处理)进行机械性能测试,测试仪器为ZWICK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指标为规定屈服强度Rp

Mg元素扩散深度,使用HITACHI电子探针设备,对复合板材(复合板材经过钎焊处理和时效处理)纵截面的Mg元素进行定量线扫描分析,确定板材纵截面不同位置处的Mg元素含量变化,从而确定Mg元素的扩散深度。

①Mg

实施例5(A/B1/C5/B1,P1),与对比例7(A/B1/C5/B1,P7)为一组对比试验,研究相同组成的铝合金获得的不同Mg

②芯材中Mg、Si元素对性能的影响

实施例1(A/B1/C1/B1,P1)、实施例7(A/B1/C7/B1,P1)、对比例6(A/B1/C14/B1,P1)、对比例8(A/B1/C10/B1,P1)为一组比对实验,研究不同芯材成分下Mg

实施例1(A/B1/C1/B1,P1),与对比例9(A/B1/C11/B1,P1)为一组比对实验,研究不同芯材成分下ΔSi含量的减少,对强度的影响,实施例1与对比例9的芯材中,ΔSi分别为0.2wt.%和0.1wt.%,导致对比例9中力学性能比实施例1降低,其中对比例9中的抗拉强度仅为168MPa、屈服强度仅为98MPa。

③芯材中Cu元素对复合板机械性能的影响

实施例7(A/B1/C7/B1,P1)与对比例5(A/B1/C12/B1,P1),芯材中Cu含量为0.6,超过0.4,导致合金的熔点为582℃,合金发生过烧现象,所以对比例5力学性能和热导率均比实施例7降低,对比例5中抗拉强度仅为158.0MPa、屈服强度仅为98MPa,延伸率下降至2.5%,热导率仅为167.3W/K·m。

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结构特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特征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所选用材料的等效替换以及辅助材料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58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