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光学系统中,要求抑制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74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光圈以及后组构成,所述后组具有对焦透镜组,该对焦透镜组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对焦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50

其中,ST:从所述光圈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L:所述光学系统的全长。

本发明的光学设备,构成为具备上述光学系统。

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光学系统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光圈以及后组构成,其中,以如下所述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所述后组具有对焦透镜组,该对焦透镜组配置于所述后组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对焦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即,

0.50

其中,ST:从所述光圈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L:所述光学系统的全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2的(A)、图2的(B)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4的(A)、图4的(B)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6的(A)、图6的(B)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8的(A)、图8的(B)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9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0的(A)、图10的(B)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1是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2的(A)、图12的(B)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3是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4的(A)、图14的(B)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5是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

图16的(A)、图16的(B)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

图17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7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该相机1由主体2以及安装在主体2的摄影镜头3构成。主体2具备摄像元件4、对数字相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主体控制部(未图示)以及液晶画面5。摄影镜头3具备由多个透镜组构成的光学系统OL以及对各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控制的透镜位置控制机构(未图示)。透镜位置控制机构由对透镜组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使透镜组沿着光轴向前后移动的电动机以及对电动机进行驱动的控制电路等构成。

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3的光学系统OL被聚光,到达摄像元件4的像面I上。到达像面I的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像元件4被光电转换,作为数字图像数据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记录在存储器的数字图像数据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显示在液晶画面5。另外,该相机可以是无反光镜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的单反类型的相机。另外,图17所示的光学系统OL示意地示出摄影镜头3所具备的光学系统,光学系统OL的镜头结构不限定于该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摄影镜头)OL的一例的光学系统OL(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前组GA、光圈(孔径光阑)S以及后组GB构成。后组GB构成为具有对焦透镜组(GF1),该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后组GB的最靠物体侧,且具有负的光焦度。在进行对焦时,对焦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在上述结构下,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满足以下条件式(1)。

0.50

其中,ST:从光圈S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TL:光学系统OL的全长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少的光学系统以及具备该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也可以是图3所示的光学系统OL(2),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光学系统OL(3),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光学系统OL(4),也可以是图9所示的光学系统OL(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光学系统OL(6),也可以是图13所示的光学系统OL(7),也可以是图15所示的光学系统OL(8)。

条件式(1)规定从光圈S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光学系统OL的全长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当条件式(1)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53、0.55、0.58、0.60、0.63,进一步设定为0.6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0.93、0.90、0.88、0.85、0.83、0.80,进一步设定为0.7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2)。

0.65<(-fF)/fA<1.20…(2)

其中,fF: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A:前组GA的焦距

条件式(2)规定对焦透镜组的焦距与前组GA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2),从而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当条件式(2)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2)的下限值设定为0.68、0.70、0.73、0.75,进一步设定为0.77,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2)的上限值设定为1.18、1.15、1.13、1.00,进一步设定为1.09,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后组GB具有相比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的至少一个透镜组,光学系统OL满足以下条件式(3)。

0.70<(-fF)/fR<1.80…(3)

其中,fF: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R: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条件式(3)规定对焦透镜组的焦距与相比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的合成焦距的适当关系。另外,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组的合成焦距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合成焦距。另外,关于所述至少一个透镜组的合成焦距,在透镜组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为该一个透镜组的焦距,在透镜组的数量为多个情况下为该多个透镜组的合成焦距。通过满足条件式(3),从而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当条件式(3)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3)的下限值设定为0.73、0.75、0.78、0.80,进一步设定为0.8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3)的上限值设定为1.78、1.75、1.73、1.70、1.68、1.65,进一步设定为1.6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后组GB具有后续透镜组GR1,该后续透镜组GR1与对焦透镜组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光学系统OL满足以下条件式(4)。

0.00<βR1/βF<0.25…(4)

其中,βR1: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后续透镜组GR1的横向倍率

β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4)规定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后续透镜组GR1的横向倍率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4),能够减少对焦时的像倍率的变动。

当条件式(4)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像倍率的变动。通过将条件式(4)的下限值设定为0.01,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4)的上限值设定为0.23、0.20、0.18、0.16,进一步设定为0.1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5)。

0.03<Δx/f<0.35…(5)

其中,Δx: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

f:光学系统OL的焦距

条件式(5)规定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与光学系统OL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5),从而能够良好地对像面弯曲、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对焦透镜组的向像面侧的移动量的符号设为+,将向物体侧的移动量的符号设为-。

当条件式(5)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像面弯曲、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5)的下限值设定为0.04、0.06,进一步设定为0.0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5)的上限值设定为0.33、0.30、0.28、0.25、0.23、0.20,进一步设定为0.1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6)。

0.65

其中,f:光学系统OL的焦距

fF: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式(6)规定光学系统OL的焦距与对焦透镜组的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6),从而能够良好地对色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6)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色差、像面弯曲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6)的下限值设定为0.68、0.70,进一步设定为0.7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6)的上限值设定为1.58、1.55、1.53、1.50、1.48、1.45、1.43,进一步设定为1.4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7)。

2.00

其中,FNO:光学系统OL的F值

Bf: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

条件式(7)规定光学系统OL的全长与光学系统OL的F值及后焦距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7),还能够充分确保周边光量,能够成为大口径且后焦距短的光学系统。另外,条件式(7)及后述的条件式(14)中的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表示光学系统OL的从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中的像面侧透镜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距离)。

当条件式(7)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充分地确保视场角周边的光量。通过将条件式(7)的下限值设定为2.10、2.15、2.20、2.25、2.30、2.35、2.40,进一步设定为2.4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7)的上限值设定为9.85、9.65、9.60、9.55、9.50、9.45,进一步设定为9.4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中,优选的是,对焦透镜组由一个负透镜成分构成。由此,对焦透镜组变轻,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成分表示单透镜或者接合透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8)。

-2.50<(rFR2+rFR1)/(rFR2-rFR1)<-0.25…(8)

其中,rFR1:对焦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rFR2:对焦透镜组中的最靠像面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8)对构成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形状因子规定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8),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8)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彗差等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8)的下限值设定为-2.45、-2.40、-2.35、-2.30、-2.25,进一步设定为-2.2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8)的上限值设定为-0.30、-0.33、-0.35、-0.38、-0.40、-0.43、-0.45、-0.48,进一步设定为-0.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9)。

0.90<(rNR2+rNR1)/(rNR2-rNR1)<2.65…(9)

其中,rNR1:光学系统OL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rNR2:光学系统OL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像面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9)对光学系统OL的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的形状因子规定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9),从而能够良好地对球面像差和畸变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9)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球面像差和畸变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9)的下限值设定为0.93、0.95、0.98、1.00,进一步设定为1.02,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9)的上限值设定为2.60、2.58、2.55、2.53,2.50、2.48,进一步设定为2.4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0)。

0.08<1/βF<0.55…(10)

其中,β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0)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规定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0),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0)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0)的下限值设定为0.10、0.12,进一步设定为0.14,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0)的上限值设定为0.53、0.50、0.48、0.45,进一步设定为0.4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1)。

{βF+(1/βF)}

其中,β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1)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规定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1),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

当条件式(11)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1)的上限值设定为0.14,进一步设定为0.1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2)。

0.003

其中,BLDF: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长度

条件式(12)规定对焦透镜组的光轴上的长度与光学系统OL的全长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2),从而能够使对焦透镜组实现轻量化,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

当条件式(12)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对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进行校正。通过将条件式(12)的下限值设定为0.004、0.006,进一步设定为0.00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2)的上限值设定为0.058、0.055、0.053、0.050、0.048、0.045,进一步设定为0.043,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3)。

0.05<βB/βF<0.50…(13)

其中,βB: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后组GB的横向倍率

βF: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条件式(13)规定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后组GB的横向倍率与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3),从而能够抑制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当条件式(13)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难以抑制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通过将条件式(13)的下限值设定为0.06、0.08、0.10,进一步设定为0.12,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3)的上限值设定为0.48、0.45、0.43、0.40,进一步设定为0.3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4)。

0.05

其中,Bf: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

条件式(14)规定光学系统OL的后焦距与光学系统OL的全长的适当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14),从而相对于光学系统的全长能够缩短后焦距,能够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是优选的。

当条件式(14)的对应值脱离上述范围时,相对于光学系统的全长,后焦距变长,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通过将条件式(14)的下限值设定为0.06,进一步设定为0.08,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4)的上限值设定为0.24,进一步设定为0.22,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5)。

1.00

其中,FNO:光学系统OL的F值

条件式(15)对光学系统OL的F值规定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5),从而能够得到明亮的光学系统,因此是优选的。通过将条件式(15)的下限值设定为1.10、1.15,进一步设定为1.2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5)的上限值设定为2.85、2.70、2.60、2.50、2.40、2.30、2.20,进一步设定为2.1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6)。

12.00°<2ω<40.00°…(16)

其中,2ω:光学系统OL的全视场角

条件式(16)对光学系统OL的全视场角规定适当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16),从而能够得到视场角宽的光学系统,因此是优选的。通过将条件式(16)的下限值设定为12.50°、13.00°、13.50°、14.00°,进一步设定为14.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另外,通过将条件式(16)的上限值设定为38.50°、37.00°、36.00°,进一步设定为35.50°,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着,参照图18,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OL的制造方法进行概述。首先,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配置前组GA、光圈(孔径光阑)S以及后组GB(步骤ST1)。接着,在后组GB的最靠物体侧配置具有负的光焦度的对焦透镜组(GF1)(步骤ST2)。接着,构成为,在进行对焦时,对焦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步骤ST3)。并且,以至少满足上述条件式(1)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步骤ST4)。根据这种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少的光学系统。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进行说明。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是示出第1~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OL(1)~OL(8)}的结构及光焦度分配的剖视图。在第1~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1)~OL(8)的剖视图中,与“对焦”这样的文字一起用箭头示出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各对焦透镜组的沿着光轴的移动方向。

在这些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中,通过符号G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组,通过符号L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各透镜。此时,为了防止符号、数字的种类及位数变大而变得复杂化,对每个实施例分别独立地使用符号与数字的组合来表示透镜组等。因此,即使在实施例间使用相同的符号与数字的组合,也不意味着是相同的结构。

以下示出表1~表8,其中,表1是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2是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3是示出第3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4是示出第4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5是示出第5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6是示出第6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7是示出第7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表8是示出第8实施例中的各参数数据的表。在各实施例中,作为像差特性的计算对象,选择d线(波长λ=587.6nm)、g线(波长λ=435.8nm)。

在[整体参数]的表中,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FNО表示F值,2ω表示视场角(单位为°(度),ω为半视场角),Y表示像高。TL表示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前面到透镜最终面为止的距离加上Bf的距离,Bf表示无限远对焦时的光轴上的从透镜最终面到像面I为止的距离(后焦距)。Bf(a)表示光学系统的从配置于最靠像面侧的透镜中的像面侧透镜面到像面I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距离)。另外,在[整体参数]的表中,fA表示前组的焦距。fR表示后组中的相比最靠物体侧的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面侧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的合成焦距。Δx表示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βF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βB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后组的横向倍率。βR1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后续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在[透镜参数]的表中,面编号表示沿着光线行进的方向的从物体侧起的光学面的顺序,R表示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使曲率中心位于像侧的面为正的值),D表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个光学面(或者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即面间隔,nd表示光学部件的材料的对d线的折射率,νd表示光学部件的材料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曲率半径的“∞”表示平面或者开口,(光圈S)表示孔径光阑S。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的记载。

在[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在[透镜参数]的表中示出面间隔成为(Di)的面编号i处的面间隔。另外,D0表示从物体到光学系统中的最靠物体侧的光学面为止的距离。在[可变间隔数据]的表中,f表示镜头整个系统的焦距,β表示摄影倍率。

在[透镜组数据]的表中,示出各透镜组各自的始面(最靠物体侧的面)和焦距。

以下,在所有的参数值中,对于所揭示的焦距f、曲率半径R、面间隔D、其他的长度等,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一般使用“mm”,但是即使对光学系统进行比例放大或者比例缩小也能够得到相同的光学性能,因此不限定于此。

到此为止的表的说明在所有的实施例中相同,以下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例)

使用图1~图2及表1对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固定。附在各透镜组记号的符号(+)或(-)表示各透镜组的光焦度,这在以下所有的实施例中也相同。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5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6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1,示出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1)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

[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图2的(A)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的(B)是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在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在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中,NA表示数值孔径,Y表示像高。另外,在球面像差图中示出与最大口径对应的F值或者数值孔径的值,在像散图及畸变图中分别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彗差图中示出各像高的值。d表示d线(波长λ=587.6nm),g表示g线(波长λ=435.8nm)。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例的像差图中,也使用与本实施例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1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第2实施例)

使用图3~图4及表2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2)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5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2,示出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2)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

[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图4的(A)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的(B)是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2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第3实施例)

使用图5~图6及表3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3,示出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3)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图6的(A)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的(B)是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3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第4实施例)

使用图7~图8及表4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4)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4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1、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2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4,示出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4)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

[可变间隔数据]

/>

[透镜组数据]

图8的(A)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8的(B)是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4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第5实施例)

使用图9~图10及表5对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接合而成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2构成。第4透镜组G4从物体侧依次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接合而成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5,示出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5)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图10的(A)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的(B)是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5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第6实施例)

使用图11~图12及表6对第6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6)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及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5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6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2接合而成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3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51与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3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6,示出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6)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

[可变间隔数据]

/>

[透镜组数据]

图12的(A)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的(B)是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6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第7实施例)

使用图13~图14及表7对第7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7)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以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相对于像面I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对焦透镜组GF。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对焦透镜组GF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4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接合而成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2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6、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7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8构成。在第3透镜组G3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3透镜组G3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7,示出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7)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图14的(A)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的(B)是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7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第8实施例)

使用图15~图16及表8对第8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OL(8)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G4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5透镜组G5构成。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第2透镜组G2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第4透镜组G4沿着光轴向物体侧移动,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第3透镜组G3及第5透镜组G5相对于像面I固定。

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在进行对焦时,孔径光阑S相对于像面I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G1构成前组GA,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及第5透镜组G5构成后组GB。另外,第2透镜组G2相当于后组GB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第1对焦透镜组GF1。第3透镜组G3相当于与第1对焦透镜组GF1的像面侧相邻地配置的后续透镜组GR1。第4透镜组G4相当于相比第1对焦透镜组GF1配置于像面侧的第2对焦透镜组GF2。

第1透镜组G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以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1构成。

第5透镜组G5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51构成。在第5透镜组G5的像侧配置有像面I。在第5透镜组G5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平行平板PP。

在以下的表8,示出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参数的值。

(表8)

[整体参数]

[透镜参数]

[可变间隔数据]

[透镜组数据]

图16的(A)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的(B)是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通过各像差图可知,第8实施例的光学系统在从无限远对焦时到近距离对焦时为止的整个区域,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具有优秀的成像性能。因此,即使在对焦到近距离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且能够减少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接着,以下示出[条件式对应值]的表。在该表中,对于所有实施例(第1~第8实施例)一并示出与各条件式(1)~(16)对应的值。

条件式(1)0.50

条件式(2)0.65<(-fF)/fA<1.20

条件式(3)0.70<(-fF)/fR<1.80

条件式(4)0.00<βR1/βF<0.25

条件式(5)0.03<Δx/f<0.35

条件式(6)0.65

条件式(7)2.00

条件式(8)-2.50<(rFR2+rFR1)/(rFR2-rFR1)<-0.25

条件式(9)0.90<(rNR2+rNR1)/(rNR2-rNR1)<2.65

条件式(10)0.08<1/βF<0.55

条件式(11){βF+(1/βF)}

条件式(12)0.003

条件式(13)0.05<βB/βF<0.50

条件式(14)0.05

条件式(15)1.00

条件式(16)12.00°<2ω<40.00°

[条件式对应值](第1~第4实施例)

[条件式对应值](第5~第8实施例)

根据上述各实施例,能够实现对焦时的视场角变动少的光学系统。

上述各实施例示出本申请发明的一具体例,本申请发明不限定于这些。

能够在不损坏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的范围内适当采用以下的内容。

虽然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实施例示出了3组结构和5组结构,但是本申请不限定于此,还能够构成其他的组结构(例如,4组、6组等)的光学系统。具体地讲,也可以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或最靠像面侧增加透镜或者透镜组的结构。另外,透镜组表示被进行对焦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

也可以是使透镜组或部分透镜组以具有与光轴垂直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或者在包含光轴的面内方向上旋转移动(摆动),从而对通过手抖而产生的像抖动进行校正的防抖透镜组。

透镜面可以由球面或平面形成,也可以由非球面形成。在透镜面为球面或者平面的情况下,透镜加工及组装调整变得容易,防止由加工及组装调整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在像面偏移的情况下描绘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优选的。

在透镜面为非球面的情况下,非球面也可以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过模具将玻璃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铸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将树脂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非球面中的任意一个。另外,透镜面也可以是衍射面,也可以使透镜为折射率分布型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虽然孔径光阑优选配置在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作为孔径光阑的部件,而通过透镜的框来代替其作用。

在各透镜面上,为了减轻眩光和重影并实现对比度高的光学性能,也可以施加在宽波长区域具有高透射率的增透膜。

标号说明

G1第1透镜组 G2第2透镜组

G3第3透镜组 G4第4透镜组

G5第5透镜组

I像面 S孔径光阑

技术分类

0612011593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