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图像形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6:29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设置于搬送鼓的周面的夹具把持纸张的末端部来搬送纸张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68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利用卷绕有转印带的夹持部和转印带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区域转印图像的情况下,如果仅利用一对搬送辊搬送该记录介质,则有时产生记录介质不能从夹持部剥离的剥离不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仅利用一对搬送辊搬送记录介质的结构相比,抑制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不能从夹持部剥离的剥离不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含:环状的转印带,图像被转印到该转印带的外表面;夹持部,其在与所述转印带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区域;相对部,其在所述转印带的内侧与所述夹持区域相对,通过使所述转印带带电,使所述图像在所述夹持区域从所述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搬送部,其具有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该搬送部使该保持部移动而搬送该记录介质,在利用该保持部保持了该记录介质的状态下与所述保持部一起通过所述夹持区域。

根据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含:环状的转印带,该转印带环绕,图像被转印到该转印带的外表面;夹持部,其在与所述转印带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区域;相对部,其在所述转印带的内侧与所述夹持区域相对,通过使所述转印带带电,使所述图像在所述夹持区域从所述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一对卷绕辊,它们在所述转印带的环绕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相对部在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卷绕于所述转印带的内侧,在从所述卷绕辊的轴向观察时,所述一对卷绕辊的共同外切线通过所述夹持部上;以及搬送部,其具有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使该保持部移动而搬送该记录介质,在利用该保持部保持了该记录介质的状态下与所述保持部一起通过所述夹持区域。

在第三方式中,所述转印带中的卷绕于所述一对卷绕辊的卷绕部分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夹持部分离。

在第四方式中,在所述卷绕部分中,所述搬送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卷绕部分与所述夹持部分离。

在第五方式中,所述卷绕部分的双方与所述夹持部分离。

在第六方式中,所述相对部具有上游侧相对部,该上游侧相对部配置在所述夹持区域中的、比所述搬送部的搬送方向的中央靠上游侧的位置。

在第七方式中,所述相对部具有下游侧相对部,该下游侧相对部配置于相对于所述上游侧相对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并被施加比所述上游侧相对部的电压大的电压。

在第八方式中,在所述搬送部的相对于所述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所述转印带剥离所述记录介质之前从所述夹持部剥离所述记录介质。

在第九方式中,在所述搬送部的相对于所述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所述转印带剥离所述记录介质之后从所述夹持部剥离所述记录介质。

在第十方式中,能够切换以下两种状态,该两种状态分别是:在所述搬送部的相对于所述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所述转印带剥离所述记录介质之前从所述夹持部剥离所述记录介质的状态;以及在所述搬送部的相对于所述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从所述转印带剥离所述记录介质之后从所述夹持部剥离所述记录介质的状态。

在第十一方式中,所述搬送部具有链条,该链条安装有所述保持部,通过使该链条环绕来搬送所述记录介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的结构,与仅利用一对搬送辊搬送记录介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不能从夹持部剥离的剥离不良。

根据第二方式的结构,与仅利用一对搬送辊搬送记录介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转印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不能从夹持部剥离的剥离不良。

根据第三方式的结构,与卷绕部分双方与夹持部接触的结构相比,由转印带和夹持部夹持记录介质的载荷降低。

根据第四方式的结构,与搬送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卷绕部分与夹持部接触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记录介质引入夹持区域。

根据第五方式的结构,与卷绕部分与夹持部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在转印带和夹持部夹持记录介质的载荷。

根据第六方式的结构,与仅具有配置于从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的中央到下游侧的范围的相对部的结构相比,记录介质静电吸附于转印带和夹持部的范围变宽。

根据第七方式的结构,与施加于上游侧相对部和下游侧相对部的电压相同结构相比,使上游侧相对部具有使记录介质静电吸附于转印带以及夹持部的功能,并使下游侧相对部具有向记录介质转印图像的功能。

根据第八方式的结构,与在搬送部的相对于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剥离记录介质之后从夹持部剥离记录介质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带与记录介质之间的剥离放电。

根据第九方式的结构,与在搬送部的相对于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剥离记录介质之前从夹持部剥离记录介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记录介质的振动。

根据第十方式的结构,根据进行记录介质P的种类等的图像形成的状况,能够对以下两种状态进行切换,该两种状态分别是:在搬送部的相对于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剥离记录介质之前从夹持部剥离记录介质的状态;和搬送部的相对于夹持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剥离记录介质之后从夹持部剥离记录介质的状态。

根据第十一方式的结构,与转印带的外表面在侧视时与夹持部点接触的结构、或者一对卷绕辊的共用外切圆与夹持部错开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夹持区域中的记录介质的速度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二次转印体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图7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搬送部的概略图。

图14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的搬送部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的搬送部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的搬送部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19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一例。

(图像形成装置10)

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像(图像的一例)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更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形成部14、搬送部15以及定影装置16。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图像形成部14、搬送部15以及定影装置16)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14)

图像形成部14具有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的一例)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4具有调色剂像形成部22和转印装置17。

(调色剂像形成部22)

图1所示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以按每个颜色形成调色剂像的方式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共计4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图1所示的(Y)、(M)、(C)、(K)表示与上述各颜色对应的结构部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需要区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情况下,在各部件的标号之后标注(Y)、(M)、(C)、(K),在不需要区分各个颜色的情况下,有时省略(Y)、(M)、(C)、(K)。并且,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之外同样地结构,因此,以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为代表,在图1中对调色剂像形成部22(Y)的各部标注标号。

具体而言,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有向一个方向(例如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32(感光体)。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具有带电器23、曝光装置36、显影装置38和除去装置40。

在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部22中,带电器23使感光鼓32带电。而且,曝光装置36使通过带电器23带电的感光鼓32曝光,在感光鼓32形成静电潜像。并且,显影装置38利用曝光装置36使形成于感光鼓32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然后,在调色剂像被转印到后述的转印带24上之后,除去装置40将残留在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除去。

(转印装置17)

图1所示的转印装置17是将由调色剂像形成部22形成在感光鼓32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装置。具体而言,转印装置17将各个颜色的感光鼓32的调色剂像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24上,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位置T2(后述的夹持区域28A)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17包括转印带24、一次转印辊26、二次转印体27和带电器60。

(一次转印辊26)

图1所示的一次转印辊26是使各个颜色的感光鼓32的调色剂像在感光鼓32与一次转印辊26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1上转印到转印带24的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一次转印辊26与感光鼓32之间施加一次转印电场,形成于感光鼓32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1被转印到转印带24。

(转印带24)

图1所示的转印带24是使图像转印在外表面的环状的转印带的一例。具体而言,转印带24使调色剂图像从各颜色的感光鼓32转印到外表面。更具体而言,转印带24如以下那样结构。如图1所示,转印带24呈环状。而且,转印带24被确定了卷绕在包含驱动辊42D、卷绕辊42E、42F的多个辊42上的姿势。转印带24例如通过驱动部(省略图示)旋转驱动,向预先规定的箭头A方向(以下,称为带环绕方向A)环绕。另外,关于卷绕辊42E、42F的具体结构,在后面叙述。

(二次转印体27)

二次转印体27是转印部的一例。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体27具有转印滚筒28和一对链轮(sprocket)29。转印滚筒28是具有在转印带24的外表面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区域的夹持部的一例。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转印滚筒28是具有在与转印带24的外表面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区域28A(夹持区域的一例)。另外,在图3中,简化了记录介质P,示出了一部分。

夹持区域28A通过转印带24被卷绕在转印滚筒28上而形成。换言之,夹持区域28A也可以称为转印带24与转印滚筒28接触的接触区域。然后,夹持区域28A被设为从转印带24向记录介质P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位置T2。并且,转印滚筒28在夹持区域28A中与转印带24之间夹着记录介质P而搬送。

如图2所示,一对链轮29配置在转印滚筒28的轴向两端侧。换言之,在一对链轮29之间设置有转印滚筒28。而且,一对链轮29配置在转印滚筒28的同轴上,构成为与转印滚筒28一体旋转。二次转印体27由驱动部(省略图示)旋转驱动。

如图4所示,一对链轮29的外径比转印滚筒28的外径小。链轮29的外径是指包含齿29A的外径(即,从齿顶到链轮29的中心的长度)。

而且,在转印滚筒28的外周形成有容纳后述的搬送部15的夹具54以及安装部件55的2个凹部28D。另外,凹部28D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带电器60)

带电器60是在转印带的内侧与夹持部相对的相对部的一例。如图3所示,该带电器60以在转印带24的内侧与转印筒体28相对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带电器60在夹持区域28A中的包含搬送部15的搬送方向的中央28S的区域,与转印筒体28相对。

带电器60是通过电晕放电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24的调色剂图像的带电器(所谓的电晕管型带电器)。具体而言,带电器60具有放电线60A和壳体62(框体)。放电线60A被形成为沿着转印滚筒28的轴向具有长度的线状。该放电线60A与转印带24的内表面非接触。即,放电线60A在与转印带24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壳体62是包围放电线的包围部的一例。壳体62形成为箱状,并且在转印滚筒28侧(即下方侧)具有开口部62C。

具体而言,壳体62具有:第一壁62A,其相对于放电线60A,配置于与转印滚筒28相反的一侧;以及一对第二壁62B,其相对于放电线60A,在带环绕方向A上配置于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而且,壳体62具有配置于放电线60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第三壁(省略图示)。

该壳体62与转印带24的内表面非接触。即,壳体62在与转印带24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另外,壳体62也可以在配置于放电线60A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的第三壁(省略图示)等具有开口部,只要是至少在转印滚筒28侧(即下方侧)具有开口部62C的结构即可。

在带电器60中,在放电线60A被施加电压而进行放电。通过放电线60A的放电,使转印带24带电。如后所述,静电吸附于转印滚筒28的记录介质P静电吸附于带电的转印带24。因此,与转印带24重叠的调色剂像在夹持区域28A(二次转印位置T2)从转印带24转印到记录介质P。

(卷绕辊42E、42F)

图1和图3所示的卷绕辊42E、42F是在转印带的内侧被卷绕转印带的一对卷绕辊的一例。卷绕辊42E相对于带电器60在带环绕方向A上配置在上游侧。卷绕辊42F相对于带电器60在带环绕方向A上配置在下游侧。

如图3所示,在从卷绕辊42E、42F的轴向观察时,卷绕辊42E、42F以卷绕辊42E、42F的共同外切线XA通过转印滚筒28上的方式配置。

在此,共同外切线XA是与卷绕辊42E、42F双方相接的切线(即,共同切线)中的、在该切线的相同侧配置有卷绕辊42E、42F的切线。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共同外切线XA是与卷绕辊42E、42F中的卷绕有转印带24的部分相切的切线。换言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共通外切线XA是在相对于带电器60的转印滚筒28侧与卷绕辊42E、42F相切的切线。

而且,卷绕在转印带24的卷绕辊42E、42F上的卷绕部分43E、43F双方与转印滚筒28分离。另外,卷绕部分43E是相对于卷绕部分43F的、记录介质P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卷绕部分。

(搬送部15)

图1至图3等中所示的搬送部15具有搬送记录介质P的功能。具体而言,搬送部15具有搬送记录介质P而通过夹持区域28A(参照图3)的功能。更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搬送部15具有一对链轮19、一对链条52、夹具54和吸附辊59。夹具54是保持记录介质的保持部的一例。另外,在图1中,简化表示链轮19、链条52以及夹具54。另外,在图3中,简化示出了链条52和夹具54。

如图1所示,一对链轮19在相对于二次转印体27所具有的一对链轮29的定影装置16侧(图1中的左侧)沿装置前后方向(图2的D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一对链轮19以能够在同轴上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省略图示)支承。

如图1所示,一对链条52被形成为环状。如图2所示,该一对链条52在装置前后方向(图2的D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该一对链条52分别卷绕在二次转印体27所具有的一对链轮29和一对链轮19(参照图1)上。而且,构成为通过具有一对链轮29的转印滚筒28旋转,链条52向环绕方向C(图1的箭头C方向)环绕。

在本实施方式中,链条52在侧视时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在转印带24与转印滚筒28之间行进。换言之,链条52在侧视时相对于卷绕部分43F具有间隙,且在相对于链条52的与卷绕部分43F相反的一侧,相对于转印滚筒28具有间隙。

如图2所示,在一对链条52上沿着装置前后方向架设有安装有夹具54的安装部件55。多个安装部件55以沿着链条52的周向(环绕方向C)预先确定的间隔固定于一对链条52。

如图2所示,夹具54沿着装置前后方向以预先规定的间隔安装于安装部件55。换言之,夹具54经由安装部件55安装于链条52。该夹具54具有保持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夹具54具有爪54A和爪座54B。在夹具54中,构成为通过在爪54A与爪座54B之间夹持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来保持记录介质P。换言之,夹具54也可以说是在厚度方向上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部的一例。

更具体而言,夹具54在记录介质P的图像区域外保持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记录介质P的图像区域是指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调色剂像的区域。另外,在夹具54中,例如,爪54A被弹簧等按压于爪座54B,并且通过凸轮等的作用而使爪54A相对于爪座54B开闭。

并且,在搬送部15中,如图5所示,由夹具54保持从收纳有记录介质P的收纳部(省略图示)搬送来的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而且,在搬送部15中,在夹具54保持有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的状态下,链条52向环绕方向C环绕,从而使夹具54移动而搬送记录介质P,在由夹具54保持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与夹具54一起通过夹持区域28A。而且,在搬送部15中,使记录介质P通过夹持区域28A后搬送。

吸附辊59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上游侧与转印滚筒28接触。吸附辊59将记录介质P按压到转印滚筒28,并且通过来自电源57的供电,使记录介质P带电。由此,使记录介质P静电吸附于转印滚筒28的外周面。

(定影装置16)

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16是使通过转印滚筒28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P上的装置。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16具有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辊68、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69。在定影装置16中,通过加热辊68和加压辊69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P上。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5所示,由夹具54保持从收纳有记录介质P的收纳部(省略图示)搬送来的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进而,在夹具54保持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的状态下,链条52向环绕方向C环绕,从而使夹具54移动而搬送记录介质P,在由夹具54保持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与夹具54一起通过夹持区域28A(参照图3)。另外,记录介质P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上游侧,通过吸附辊59而静电吸附于转印滚筒28。

在静电吸附于转印滚筒28的记录介质P通过夹持区域28A时,通过带电器60中的放电线60A的放电而带电的转印带24对记录介质P进行静电吸附。另外,通过带电器60中的放电线60A的放电,与转印带24重叠的调色剂像在夹持区域28A(二次转印位置T2)从转印带24转印到记录介质P。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通过使安装有夹具54的链条52环绕来搬送记录介质P。在此,即使在链轮29以固定速度旋转的情况下,链轮29的齿以及链轮19的齿与链条52的啮合位置也会随着链轮29以及链轮19的旋转而变化,从而有时会产生链条52的速度变动。

在此,在转印带24的宽度方向(图6中的纸面的进深方向)观察时,在转印带24的外表面与转印滚筒28点接触的结构(转印带24的外表面与转印滚筒28线接触的结构)中,由于链条52的速度变动,有时在夹持区域28A中记录介质P产生速度变动。若在夹持区域28A中记录介质P产生速度变动,则有时会产生调色剂像的转印不良。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夹持区域28A通过将转印带24卷绕于转印滚筒28而形成。因此,与转印带24的外表面与转印滚筒28线接触的结构相比,由转印带24和转印滚筒28夹持记录介质P的夹持区域28A在带环绕方向A上变宽。因此,与转印带24的外表面与转印滚筒28线接触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夹持区域28A中的记录介质P的速度变动,抑制了调色剂像的转印不良。另外,转印带24的外表面与转印滚筒28线接触的结构也可以说是共用外切线XA与转印滚筒28错开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从卷绕辊42E、42F的轴向观察时,卷绕辊42E、42F以卷绕辊42E、42F的共用外切线XA通过转印滚筒28上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共用外切圆XA与转印滚筒28错开的结构(参照图6)相比,夹持区域28A在带环绕方向A上变宽。因此,与共用外切圆XA与转印滚筒28错开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夹持区域28A中的记录介质P的速度变动,从而抑制了调色剂像的转印不良。

另外,记录介质P在夹持区域28A被转印带24和转印滚筒28夹持,从而附着在转印滚筒28和转印带24上。然后,例如,当转印带24与记录介质P分离时,记录介质P从转印带24剥离。

在此,在仅利用一对搬送辊搬送记录介质P而通过夹持区域28A的结构(以下,将本结构称为比较例)中,附着于转印滚筒28的记录介质P难以向远离转印滚筒28的方向被拉伸,难以从转印滚筒28剥离。此外,仅通过一对搬送辊搬送记录介质P的比较例也可以说是不保持记录介质P而搬送的结构。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夹具54移动来搬送记录介质P,在由夹具54保持记录介质P的状态下,使夹持区域28A与夹具54一起通过。

因此,与比较例相比,附着于转印滚筒28的记录介质P容易向远离转印滚筒28的方向拉伸,容易从转印滚筒28剥离。因此,抑制了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P不能从转印滚筒28剥离的剥离不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转印带24的卷绕部分43E与转印滚筒28分离。因此,与转印带24的卷绕部分43E跟转印滚筒28接触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记录介质P引入夹持区域28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带24的卷绕部分43E以及卷绕部分43F双方与转印滚筒28分离。因此,与卷绕部分43E和卷绕部分43F中的任一个与转印滚筒28接触的结构相比,由转印带24和转印滚筒28夹持记录介质P的载荷(夹持载荷)降低。

(与转印带24的卷绕部分43E及卷绕部分43F相关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带24的卷绕部分43E以及卷绕部分43F双方与转印滚筒28分离,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卷绕部分43E与转印滚筒28接触,卷绕部分43F与转印滚筒28分离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与卷绕部分43E、43F双方从转印滚筒28分离的结构相比,夹持区域28A在带环绕方向A上变宽。

并且,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卷绕部分43E与转印滚筒28分离,卷绕部分43F与转印滚筒28接触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与卷绕部分43E、43F双方从转印滚筒28分离的结构相比,夹持区域28A在带环绕方向A上变宽。另外,与卷绕辊42E的卷绕部分43E跟转印滚筒28接触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记录介质P引入夹持区域28A。

而且,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卷绕部分43E以及卷绕部分43F双方与转印滚筒28接触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与卷绕部分43E、43F中的任一个从转印滚筒28分离的结构相比,夹持区域28A在带环绕方向A上变宽。

(与带电器60相关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带电器60在包括夹持区域28A中搬送部15的搬送方向的中央28S的区域中相对,但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相对部的一例,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具有配置在比夹持区域28A的中央28S靠上游侧的带电器160的相对部170。带电器160与上述带电器60同样地构成。另外,带电器160是上游侧相对部的一例。

根据该结构,与仅具有配置于从夹持区域28A的中央28S到下游侧的范围的带电器的结构相比,记录介质P静电吸附于转印带24以及转印滚筒28的范围变宽。

而且,如图11所示,相对部170也可以是具有相对于带电器160配置在搬送方向下游侧且被施加比带电器160中的电压大的电压的带电器180的结构。在此,最适于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用电压值大于最适于使记录介质P静电吸附于转印带24和转印滚筒28的静电吸附用电压值。而且,例如,对带电器160施加静电吸附用电压值,对带电器180施加转印用电压值。另外,带电器180是下游侧相对部的一例。

在对带电器180施加比带电器160中的电压大的电压的结构中,与对带电器160和带电器180施加的电压相同的结构相比,使带电器160具有使记录介质P静电吸附于转印带24和转印滚筒28的功能,使带电器180具有向记录介质P转印调色剂像的功能。这样,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中,利用带电器160和带电器180进行功能分离。

(与链条52相关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侧视观察时,链条52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转印带24与转印滚筒28之间行进,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12所示,链条52也可以是在侧视时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搬送方向下游侧沿着转印带24行进的结构。具体而言,链条52在侧视时,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沿着转印带24行进至卷绕部分43F。

由此,在保持于夹具54的状态下搬送的记录介质P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沿着转印带24移动至卷绕部分43F,在记录介质P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前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

换言之,图12所示结构是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前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的结构。

例如,如图13所示,图12所示结构通过利用配置在链条52的内侧的链轮202来支承链条52中的从链轮29向链轮19行进的部分来实现。

根据图12所示结构,与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后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转印带24与记录介质P之间的剥离放电。其结果是,与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后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的飞散。

而且,也可以代替图3所示结构,如图14所示,链条52在侧视时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沿着转印滚筒28行进。具体而言,链条52在侧视时,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至少到与卷绕部分43F相对的相对位置28X为止,沿着转印滚筒28行进。

由此,在保持于夹具54的状态下搬送的记录介质P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沿着转印滚筒28移动至卷绕部分43F,在记录介质P从转印带24剥离之后从转印滚筒28剥离。

换言之,图14所示结构是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后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的结构。

例如,如图15所示,图14所示结构通过利用配置在链条52的外侧的链轮204来支承链条52中的从链轮29向链轮19行进的部分来实现。

根据图14所示结构,与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前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的结构相比,抑制了记录介质P的振动。

而且,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设置配置于链条52的内侧的链轮202以及配置于链条52的外侧的链轮204,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前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的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和在相对于夹持区域28A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在从转印带24剥离记录介质P之后从转印滚筒28剥离记录介质P的状态(图14所示的状态)。

根据图16和图17所示结构,根据进行记录介质P的种类等的图像形成的状况,切换为图12所示的状态和图14所示的状态。具体而言,例如在使用有效的记录介质P的种类(例如厚纸)作为抑制振动的记录介质P的种类(例如厚纸)的情况下,通过图17所示的结构,成为图14所示的状态,在使用能够抑制与转印带24之间的剥离放电的记录介质P的种类(例如厚纸)的情况下,通过图16所示结构,切换为图12所示的状态。

(其他变形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带电器60,使用了所谓的电晕管,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带电器60,也可以使用具有栅格的所谓的电晕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持部的一例的夹具54保持记录介质P的末端部,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保持部的一例,如图18所示,也可以使用保持记录介质P的侧端部的夹具154、155、156。在该结构中,夹具154、155、156在转印有记录介质P的调色剂像的区域GR的区域外保持记录介质P。在该结构中,在搬送记录介质P时,夹具154、155、156在侧视时通过夹持区域28A。另外,在图18中,简化示出了链条52。并且,图18是示出在链轮29与链轮19之间搬送记录介质P的状态的图。

并且,作为保持部,也可以仅由保持记录介质P的末端侧的夹具154结构。另外,记录介质的末端侧为比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的中央靠下游侧(前侧)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搬送部15是利用设置于链条52的夹具54搬送记录介质P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9所示,也可以是将作为保持部的一例的夹具154设置于转印滚筒28,在与转印滚筒28之间夹着记录介质P而搬送的结构。另外,作为搬送部15的一例,也可以是代替链条52以及链轮19、29而使用同步带以及同步带轮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部的一例,使用了带电器60,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相对部的一例,也可以是与转印带24接触的相对辊。在该情况下,相对辊被施加电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上述的所示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组合多个而结构。本申请基于作为2019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035281,它们的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被取入。

相关技术
  • 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用的打印机复合系统和介质输送装置、向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提供图像数据的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具备这些的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仪表面板图像形成装置、仪表面板图像形成方法、车辆、仪表面板图像显示装置、仪表面板图像显示方法、仪表面板图像形成程序、存储有仪表面板图像形成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323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