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液体循环机构、液体循环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1:1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向液体喷出头供给液体供给源内的液体的供给流道、和将液体喷出头内的液体回收至供给流道中的回收流道的液体循环机构、液体循环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像专利文献1那样,公开了一种液体循环机构,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在具备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中,通过使用向液体喷出头供给液体供给源内的液体的供给流道、和将液体从液体喷出头回收至供给流道中的回收流道,从而使用于向液体喷出头供给的液体进行循环。

在这样的液体循环机构中,在供给流道以及回收流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置有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泵、和由于液体喷出头侧的压力成为预定的压力从而将流道开放的压力调节部。由此,能够以预定的流速而使液体进行循环。

但是,在这样的液体循环机构中,需要在供给流道以及回收流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流道上配置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泵,从而有可能导致大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596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循环机构液具备:第一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向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供给流道,其将所述第一贮留部与所述液体喷出头连通;第二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液体喷出头被回收的液体进行贮留;第一回收流道,其将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第二贮留部连通;第三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之间对液体进行贮留;第二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连通;第三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三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连通;第一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二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二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二贮留部的流动;第二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三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一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一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循环装置具备液体循环机构和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具有:第一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向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供给流道,其将所述第一贮留部与所述液体喷出头连通;第二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液体喷出头被回收的液体进行贮留;第一回收流道,其将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第二贮留部连通;第三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之间对液体进行贮留;第二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连通;第三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三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连通;第一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二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二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二贮留部的流动;第二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三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一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一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所述循环装置具有:减压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第二贮留部以及所述第三贮留部进行减压;减压切换部,其被构成为,至少能够对所述减压部与所述第二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一减压状态、以及所述减压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二减压状态进行切换;加压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第三贮留部以及所述第一贮留部进行加压;加压切换部,其被构成为,至少能够对所述加压部和所述第一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一加压状态、以及所述加压部和所述第三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二加压状态进行切换。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喷出液体;上述的液体循环装置;控制部,其对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循环装置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11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12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循环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3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循环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4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控制内容的示意图。

图15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16为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液体循环机构、液体循环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循环机构以及液体循环装置被搭载在向纸张等介质喷出油墨等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装置例如被搭载在向长条的纸张喷出油墨从而进行印刷的喷墨式的大幅面打印机上。

在附图中,设为液体喷出装置10被放置在水平面上,且用Z来表示重力的方向,用X轴以及Y轴来表示沿着与Z轴交叉的面的方向。在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的情况下,X轴和Y轴沿着水平面。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X轴的方向又称为宽度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又称为进深方向Y,将沿着Z轴的方向又称为铅直方向Z。

如图1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一对脚部11和壳体12。壳体12被组装在脚部11上。

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放卷部13、引导板14、收卷部15、张紧力赋予机构16和操作面板17。放卷部13使被卷叠在滚筒体上的介质M向壳体12内放卷。引导板14对从壳体12被排出的介质M进行引导。收卷部15将被引导板14引导的介质M收卷在滚筒体上。张紧力赋予机构16向被收卷在收卷部15上的介质M赋予张紧力。操作面板17由用户来操作。

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印刷部20。印刷部20被设置在壳体12内。印刷部20具备液体喷出头21、和滑架22。液体喷出头21喷出液体。滑架22搭载液体喷出头21。

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液体供给源18。液体供给源18被设置在壳体12之外。液体供给源18为向印刷部20供给液体的供给源。液体供给源18例如为对液体进行收纳的容器。液体供给源18既可以为能够更换的盒,也可以为能够补充液体的罐。此外,例如,液体供给源18也可以被设置在壳体12内,例如也可以独立于液体喷出装置10而被设置。液体供给源18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供给源。本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源18具备四个供给源。

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供给流道19。供给流道19为,用于为了向印刷部20供给液体而从液体供给源18向印刷部20供给液体的流道。供给流道19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流道。本实施方式的供给流道19具备四个流道。另外,在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为一个种类的情况下,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具备一个供给流道19。

接下来,参照图2而对液体喷出装置10的内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中,仅代表性地示出了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多个系统的结构中的一个系统的结构。

如图2所示,印刷部20具备引导轴23。引导轴23在宽度方向X上对滑架22进行引导。滑架22被构成为,能够伴随着滑架电机24的驱动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宽度方向X为主扫描方向。

液体喷出头21被安装在滑架22的下端部处。印刷部20也可以具备多个液体喷出头21。液体喷出头21从被形成在喷嘴面21A上的多个喷嘴21B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

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支承台25和输送部26。支承台25被配置在与液体喷出头21对置的位置上。输送部26在进深方向Y上对介质M进行输送。输送部26具备第一输送辊对27A和第二输送辊对27B。第一输送辊对27A在进深方向Y上位于与支承台25相比靠上游侧处。第二输送辊对27B在进深方向Y上位于与支承台25相比靠下游侧处。第一输送辊对27A以及第二输送辊对27B被输送电机28驱动而进行旋转。第一输送辊对27A以及第二输送辊对27B通过在夹持介质M的同时进行旋转,从而沿着支承台25的表面以及引导板14的表面而对介质M进行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进深方向Y为输送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

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液体循环装置30。液体循环装置30被搭载在滑架22上。液体循环装置30为,经由供给流道19而向液体喷出头21供给液体并从液体喷出头21向供给流道19回收液体的装置。

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供给流道19。供给流道19在液体的供给方向A上从成为上游侧的液体供给源18向成为下游侧的液体喷出头21供给液体。也就是说,供给流道19为,将液体供给源18与液体喷出头21连通以向液体喷出头21供给液体供给源18中的液体的流道。

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回收流道35。回收流道35在液体的回收方向B上从成为上游侧的液体喷出头21向成为下游侧的供给流道19回收液体。也就是说,回收流道35将液体喷出头21与供给流道19连通,以使液体喷出头21中的液体回收至供给流道19中。回收流道35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流道。本实施方式的回收流道35具备四个流道。另外,在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为一个种类的情况下,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具备一个回收流道35。

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贮留部40。贮留部40对液体进行贮留。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40构成了供给流道19的一部分。贮留部40对经由供给流道19而来自液体供给源18的液体进行贮留。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40构成了回收流道35的一部分。贮留部40对经由回收流道35而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到的液体进行贮留。也就是说,回收流道35经由贮留部40而对液体喷出头21和供给流道19进行连接。贮留部40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贮留部。本实施方式的贮留部40具备四个贮留部。另外,在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为一个种类的情况下,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具备一个贮留部40。

这样,供给流道19的一部分以及回收流道35构成使液体循环的循环流道36。循环流道36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流道。本实施方式的循环流道36具备四个流道。另外,在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为一个种类的情况下,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具备一个循环流道36。

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作为加压部的一个示例的加压泵51。加压泵51使液体沿着供给流道19而向从贮留部40朝向液体喷出头21的供给方向A流动。加压泵51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本实施方式的加压泵51具备一个泵。

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作为减压部的一个示例的减压泵52。减压泵52使液体沿着回收流道35而向从液体喷出头21朝向贮留部40的回收方向B流动。减压泵52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本实施方式的减压泵52具备一个泵。

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压力调节装置60。压力调节装置60被搭载在滑架22上。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调节装置60被设置在液体喷出头21的上方。换言之,压力调节装置60被设置在重叠于沿着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且穿过液体喷出头21的平面的位置上。压力调节装置60在供给流道19上与液体喷出头21的上游侧连接,并对向液体喷出头21供给的液体的压力进行调节。压力调节装置60在回收流道35上与液体喷出头21的下游侧连接,并对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的液体的压力进行调节。压力调节装置60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贮留部。本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60具备四个压力调节装置。另外,在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为一个种类的情况下,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具备一个压力调节装置6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给流道19中设置有未图示的过滤器单元。过滤器单元对液体中的气泡或异物进行捕捉。

接下来,参照图3而对液体喷出装置10中的液体喷出头21以及液体循环装置30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多个系统的结构中的一个系统的结构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液体喷出头21具备被供给有液体的公共液室90。在公共液室90中,从液体供给源18经由供给流道19而被供给有液体。在公共液室90上连接有供给流道19。在公共液室90上,也可以设置对被供给的液体中的气泡、异物等进行捕捉的过滤器91。公共液室90对从过滤器91中通过的液体进行贮留。

液体喷出头21具备与公共液室90相通的多个压力室92。喷嘴21B以与多个压力室92相对应的方式而被设置。压力室92与公共液室90和喷嘴21B相通。压力室92的壁面的一部分由振动板93而形成。公共液室90和压力室92经由供给侧连通通道94而相互连通。

液体喷出头21具备以与多个压力室92相对应的方式而被设置多个的致动器95。致动器95被设置在振动板93中的与面向压力室92的部分相反的面上。致动器95被收纳在收纳室96内,所述收纳室96被配置在与公共液室90不同的位置上。液体喷出头21通过致动器95的驱动而从喷嘴21B喷出压力室92的液体,以作为液滴。液体喷出头21通过从喷嘴21B向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M上执行印刷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95由在被施加了驱动电压的情况下进行收缩的压电元件构成。当在伴随着因驱动电压的施加所引起的致动器95的收缩而使振动板93变形之后解除对致动器95的驱动电压的施加时,容积发生了变化的压力室92内的液体将作为液滴而从喷嘴21B被喷出。

液体喷出头21具备排出流道97。排出流道97与公共液室90以及回收流道35连接,以将公共液室90内的液体在不经由压力室92的条件下向外部排出。这样,排出流道97能够将液体喷出头21内的液体在不通过与喷嘴21B连通的压力室92的条件下向回收流道35排出。在此,排出流道97也可以构成为,经由压力室92而将液体向外部排出。

贮留部40具备补充贮留部31、抽吸阀32以及喷出阀33。补充贮留部31、抽吸阀32以及喷出阀33位于供给流道19上。补充贮留部31被构成为,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被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被贮留在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经由后述的第一贮留部41而向液体喷出头21被供给。也就是说,补充贮留部31对用于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的液体进行贮留。抽吸阀32在供给流道19上位于与补充贮留部31相比靠供给方向A的上游处。喷出阀33在供给流道19上位于与补充贮留部31相比靠供给方向A的下游处。抽吸阀32被构成为,在供给流道19上容许液体从上游向下游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下游向上游的流动。喷出阀33被构成为,在供给流道19上容许液体从上游向下游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下游向上游的流动。

贮留部40具备第一贮留部41、第二贮留部42和第三贮留部43。第一贮留部41被设置在供给流道19上。第一贮留部41位于与喷出阀33相比靠供给方向A的下游处,并且在供给流道19上经由喷出阀33而与补充贮留部31连接。被贮留在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经由喷出阀33而被供给至第一贮留部41。这样,第一贮留部41被构成为,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18被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供给流道19将第一贮留部41与液体喷出头21连通。因此,第一贮留部41被构成为,能够对经由供给流道19而向液体喷出头21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

回收流道35包括第一回收流道35A、第二回收流道35B和第三回收流道35C。第一回收流道35A为从液体喷出头21侧连接第二贮留部42的流道。第二回收流道35B为对第二贮留部42和第三贮留部43进行连接的流道。第三回收流道35C为对第三贮留部43和第一贮留部41进行连接的流道。也就是说,第一回收流道35A将液体喷出头21与第二贮留部42连通。第二回收流道35B将第二贮留部42与第三贮留部43连通。第三回收流道35C将第三贮留部43与第一贮留部41连通。

第二贮留部42被设置在回收流道35上。第二贮留部42能够对经由第一回收流道35A而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到的液体进行贮留。

第三贮留部43被设置在回收流道35上。第三贮留部43能够对经由第二回收流道35B而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到的液体进行贮留。也就是说,第三贮留部43被构成为,能够在第二贮留部42与第一贮留部41之间对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到的液体进行贮留。

第一贮留部41能够对经由第三回收流道35C而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到的液体进行贮留。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贮留部41相当于回收流道35与供给流道19相连接的供给流道19的连接部的一个示例。

贮留部40具备第一单向阀44和第二单向阀45。第一单向阀44被设置在第二回收流道35B上。第一单向阀44被构成为,在回收流道35上容许液体从上游向下游的流动,并且限制液体从下游向上游的流动。第二单向阀45被设置在第三回收流道35C上。第二单向阀45被构成为,在回收流道35上容许液体从上游向下游的流动,并且限制液体从下游向上游的流动。也就是说,第一单向阀44在第二回收流道35B上,容许液体从第二贮留部42朝向第三贮留部43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第三贮留部43朝向第二贮留部42的流动。第二单向阀45在第三回收流道35C上,容许液体从第三贮留部43朝向第一贮留部41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第一贮留部41朝向第三贮留部43的流动。

贮留部40具备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能够对在第一贮留部41中贮留有液体的贮留量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至少能够检测出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一规定量以下的情况、和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二定量以下的情况。第一规定量为,第一贮留部41需要补充液体的基准量。第二规定量为,用于对被贮留在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是否已被充分补充进行判断的基准量。第二规定量多于第一规定量。

贮留部40具备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能够对液体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贮留量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能够至少检测出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三规定量以下的情况。第三规定量为,成为液体能够供给补充贮留部31的上限的基准量。

在从第一贮留部41向液体喷出头21供给着液体的情况下,当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成为了第一规定量时,历时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叙述的第二时间而从第三贮留部43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被贮留于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成为了第一规定量时,从多个第三贮留部43分别向多个第一贮留部41补充液体。

作为历时第二时间而从第三贮留部43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了液体的结果,在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不低于第二规定量的情况下,不从液体供给源18向补充贮留部31补充液体。另一方面,作为历时第二时间而从第三贮留部43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液体的结果,在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低于第二规定量的情况下,从液体供给源18向与低于第二规定量的第一贮留部41连通的补充贮留部31供给液体。

在从液体供给源18向补充贮留部31供给液体的情况下,当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成为了第三规定量时,结束从液体供给源18向补充贮留部31的液体的供给。

贮留部40具备第一温度调节部47、第二温度调节部48、第三温度调节部49和补充温度调节部34。第一温度调节部47被设置在第一贮留部41上。第一温度调节部47以对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方式而对温度进行调节。第二温度调节部48被设置在第二贮留部42上。第二温度调节部48以对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42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方式而对温度进行调节。第三温度调节部49被设置在第三贮留部43上。第三温度调节部49以对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方式而对温度进行调节。补充温度调节部34被设置在补充贮留部31上。补充温度调节部34以对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的方式而对温度进行调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温度调节部34、47~49例如为通过使加热器运转从而经由金属板而使由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向各个贮留部的液体传递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另外,加热器以及金属板被设置于各个贮留部的壁面上,并且也可以与各个贮留部一体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空间的节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调节部47、第二温度调节部48、第三温度调节部49和补充温度调节部34相当于加热部的一个示例。

贮留部40具备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和加压开放部56。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与第一贮留部41连接。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被设置在第一贮留部41上。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与大气连通。

加压开放部56被设置在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上。加压开放部56经由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而与第一贮留部41连接。加压开放部56能够对是否与大气连通进行切换。加压开放部56在经由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而使第一贮留部41侧的正压超过预定的正压时,将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开放,并使第一贮留部41与大气连通。这样,由于第一贮留部41在成为预定的正压时与大气连通,因此,能够抑制成为显著超过预定的正压的过度加压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该预定的正压,例如45kPa与其相符,但并不限于此。

贮留部40具备补充连通流道38H、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第一负压开放部57和第二负压开放部59。补充连通流道38H与第二贮留部42和补充贮留部31连接。补充连通流道38H为将第二贮留部42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的流道。

第一负压开放部57在补充连通流道38H上位于第二贮留部42侧处。第一负压开放部57在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而使第二贮留部42侧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将补充连通流道38H开放。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该预定的负压,例如-35kPa与此相符,但并不限于此。

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经由后文所述的补充切换部58而与补充连通流道38H连接。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在补充连通流道38H处与大气连通。

第二负压开放部59在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而使补充连通流道38H侧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将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开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预定的负压,例如-35kPa与此相符,但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经由第二贮留部42而对减压切换部54和补充贮留部31进行连接的流道38E和补充连通流道38H表示为第二连通流道38J。第二连通流道38J由流道38E和补充连通流道38H构成,可以说包含补充连通流道38H。

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循环装置50。循环装置50具备加压泵51、减压泵52、加压切换部53、减压切换部54、第一大气开放部55A、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和补充切换部58。

加压切换部53经由流道38A而与加压泵51连接。加压切换部53被构成为,能够经由第一连通流道38B而与补充贮留部31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通流道38B将加压切换部53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加压切换部53被构成为,能够经由流道38C而与第三贮留部43连接。加压切换部53能够根据后述的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将加压泵51与补充贮留部31连接、还将加压泵51与第三贮留部43连接进行切换。也就是说,加压切换部53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被加压泵51加压的对象进行切换。此外,加压泵51被构成为,能够对第三贮留部43以及补充贮留部31进行加压。加压切换部53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本实施方式的加压切换部53具备一个切换部。

减压切换部54经由流道38D而与减压泵52连接。减压切换部54被构成为,能够经由流道38E而与第二贮留部42连接。减压切换部54被构成为,能够经由流道38F而与第三贮留部43连接。减压切换部54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将减压泵52与第二贮留部42连接、还是将减压泵52与第二贮留部42连接进行切换。也就是说,减压切换部54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被减压泵52减压的对象进行切换。此外,减压泵52被构成为,能够对第二贮留部42以及第三贮留部43进行减压。减压切换部54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本实施方式的减压切换部54具备一个切换部。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38C和流道38F为在第三贮留部43侧处汇流的流道,但并不限于此。

第一大气开放部55A被连接于流道38C和流道38F。第一大气开放部55A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是否将流道38C和流道38F与大气连通进行切换。也就是说,第一大气开放部55A被构成为,能够将使第三贮留部43、与加压切换部53以及减压切换部54连通的流道38C、38F向大气开放。换言之,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与第三贮留部43连接,并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是否使第三贮留部43与大气连通进行切换。第一大气开放部55A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具备一个开放部。

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与第一连通流道38B连接。第二大气开放部55B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是否将第一连通流道38B与大气连通进行切换。也就是说,第二大气开放部55B被构成为,能够使第一连通流道38B向大气开放。换言之,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与补充贮留部31连接,并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是否使补充贮留部31与大气连通进行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道38A由一个流道构成,并且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第一连通流道38B在与第二大气开放部55B相比靠补充贮留部31侧处从一个流道分支为多个流道,且分支出的多个流道分别与多个补充贮留部31连接。流道38C在与第一大气开放部55A相比靠第三贮留部43侧处从一个流道分支为多个流道,且分支出的多个流道分别与多个第三贮留部43连接。流道38D由一个流道构成,并且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流道38E从一个流道分支为多个流道,且分支出的多个流道分别与多个第二贮留部42连接。流道38F在与第一大气开放部55A相比靠第三贮留部43侧处从一个流道分支为多个流道,且分支出的多个流道与多个第三贮留部43分别连接。

补充切换部58被设置于补充连通流道38H上。补充切换部58在补充连通流道38H上位于第一负压开放部57与补充贮留部31之间。补充切换部58被构成为,能够与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连接。补充切换部58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是否将第二贮留部42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进行切换。也就是说,补充切换部58被构成为,能够对第二贮留部42和补充贮留部31相连通的第一连通状态、以及第二贮留部42和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相连通的第二连通状态进行切换。这样,补充切换部58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是否使补充贮留部31减压进行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充切换部58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本实施方式的补充切换部58具备四个补充切换部58。另外,在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为一个种类的情况下,液体喷出装置10也可以具备一个补充切换部5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减压泵52而使第二贮留部42被减压的情况下,第一负压开放部57在第二贮留部42侧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将补充连通流道38H开放。在该情况下,当补充切换部58在被控制为第一连通状态时,第一负压开放部57和补充贮留部31相连通。因此,通过减压泵52而使补充贮留部31被减压,从而液体供给源18中的液体被供给至补充贮留部31。另一方面,当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二连通状态时,第一负压开放部57和第二负压开放部59相连通。因此,并未通过减压泵52而使补充贮留部31被减压,从而液体供给源18内的液体未被供给至补充贮留部31。此外,第二负压开放部59在补充连通流道38H侧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将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开放。由此,第二贮留部42向大气被开放,从而能够抑制第二贮留部42成为显著低于预定的负压的过负压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加压切换部53进行控制的控制状态中,存在第一加压状态和第二加压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减压切换部54进行控制的控制状态中,存在第一减压状态和第二减压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补充切换部58进行控制的控制状态中,存在第一连通状态和第二连通状态。

如图4所示,第一加压状态为,加压泵51和补充贮留部31相连通且补充贮留部3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的状态。第一贮留部41经由补充贮留部31而与加压泵51连通。因此,第一加压状态为,加压泵51和第一贮留部41经由补充贮留部31而相连通的状态,且为经由补充贮留部31而使第一贮留部4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的状态。另外,在补充贮留部31中未贮留有液体的情况下,不从补充贮留部31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液体。

在第一贮留部4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的情况下,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通过第二单向阀45而被限制了向第三回收流道35C的流动。因此,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在供给流道19中沿着供给方向A而向液体喷出头21侧流动。

第二减压状态为,减压泵52和第三贮留部43相连通且第三贮留部43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的状态。在第三贮留部43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的情况下,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通过第二单向阀45而被限制了向第三回收流道35C的流动。因此,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42内的液体经由第二回收流道35B且沿着回收方向B而向第三贮留部43流动。

第二连通状态为,第二贮留部42与第二负压开放部59能够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以及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而相连通的状态。第二连通状态为,第二贮留部42和补充贮留部31未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而相连通的状态。这样,第二连通状态为,即使在通过减压泵52而使第二贮留部42被减压的情况下与第二贮留部42未连通的补充贮留部31也不会被减压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一减压状态为,减压泵52与第二贮留部42相连通且第二贮留部42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的状态。在第二贮留部42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的情况下,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通过第一单向阀44而被限制了向第二回收流道35B的流动。因此,来自液体喷出头21的液体经由第一回收流道35A且沿着回收方向B而向第二贮留部42流动。

第二加压状态为,加压泵51与第三贮留部43相连通且第三贮留部43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的状态。在第三贮留部43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的情况下,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通过第一单向阀44而被限制了向第二回收流道35B的流动。因此,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在第三回收流道35C中沿着回收方向B而向第一贮留部41流动。

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加压状态为,补充贮留部3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的状态。在于补充贮留部31内贮留有液体的情况下,当被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时,从补充贮留部31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液体。在该情况下,经由补充贮留部31以及供给流道19而使第一贮留部4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第一连通状态为,第二贮留部42与补充贮留部31能够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而相连通的状态。第一连通状态为,第二贮留部42和第二负压开放部59并未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以及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而相连通的状态。这样,第一连通状态为,在通过减压泵52而使第二贮留部42被减压的情况下经由第二贮留部42而使补充贮留部31被减压的状态。

在补充贮留部31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的情况下,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通过喷出阀33而被限制了向补充贮留部31的流动。此外,液体供给源18内的液体经由供给流道19且沿着供给方向A而向补充贮留部31流动。

如图3所示,压力调节装置60作为供给流道19而具备供给分支部61A、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供给汇流部61B。供给分支部61A在供给流道19上被设置于第一贮留部41侧处。供给分支部61A将供给流道19分支为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和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供给汇流部61B在供给流道19上被设置于液体喷出头21侧处。供给汇流部61B使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和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汇流。这样,在供给流道19内的第一贮留部41与液体喷出头21之间,设置有供给分支部61A、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供给汇流部61B。

压力调节装置60具备正压调节部63和正压开闭阀64。正压调节部63具备第一正压调节部63A和第二正压调节部63B。正压开闭阀64具备第一正压开闭阀64A和第二正压开闭阀64B。

第一正压开闭阀64A在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上被设置在供给分支部61A侧处。第一正压开闭阀64A为,被构成为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进行开闭的开闭阀。

第二正压开闭阀64B在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上被设置在供给分支部61A侧处。第二正压开闭阀64B为,被构成为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进行开闭的开闭阀。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压开闭阀64被构成为,能够对液体流向供给流道19中的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和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的流道进行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压开闭阀64包括被分别设置在供给流道19中的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和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上的第一正压开闭阀64A以及第二正压开闭阀64B。

第一正压调节部63A在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上被设置在与第一正压开闭阀64A相比靠供给方向A的下游处。第一正压调节部63A为,通过使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一正压而将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开放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一正压,例如5.64kPa与此相符,但并不限于此。

第二正压调节部63B在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上被设置在与第二正压开闭阀64B相比靠供给方向A的下游处。第二正压调节部63B为,通过使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二正压而将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开放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二正压而大于第一正压,例如31.23kPa与此相符,但并不限于此。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正压调节部63A以及第二正压调节部63B为,通过使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低于预定的正压而将流道开放的多个正压调节部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正压调节部63A以及第二正压调节部63B使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以及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的每一个中开放流道的预定的正压不同。

压力调节装置60作为回收流道35而具备回收分支部66A、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回收汇流部66B。回收分支部66A在回收流道35上被设置在液体喷出头21侧处。回收分支部66A将回收流道35分支为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和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回收汇流部66B在回收流道35上被设置在第二贮留部42侧处。回收汇流部66B使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和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汇流。这样,在回收流道35中的液体喷出头21与第一贮留部41之间,设置有回收分支部66A、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回收汇流部66B

压力调节装置60具备负压调节部68和负压开闭阀69。负压调节部68具备第一负压调节部68A和第二负压调节部68B。负压开闭阀69具备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和第二负压开闭阀69B。

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在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上被设置在回收分支部66A侧处。第一负压开闭阀69A为,被构成为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进行开闭的开闭阀。

第二负压开闭阀69B在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上被设置在回收分支部66A侧处。第二负压开闭阀69B为,被构成为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进行开闭的开闭阀。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负压开闭阀69被构成为,能够对液体流向回收流道35中的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和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的流道进行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负压开闭阀69包括被设置在回收流道35中的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和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的各自上的第一负压开闭阀69A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

第一负压调节部68A在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上被设置在与第一负压开闭阀69A相比靠回收方向B的上游处。第一负压调节部68A为,通过使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一负压而将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开放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一负压,例如-2.76kPa与此相符,但并不限于此。

第二负压调节部68B在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上被设置在与第二负压开闭阀69B相比靠回收方向B的上游处。第二负压调节部68B为,通过使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二负压而将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开放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二负压而小于第一正压,例如-8.27kPa与此相符,但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流道19、贮留部40、压力调节装置60、回收流道35以及各种流道38G~38I作为液体循环机构37而发挥功能。液体循环装置30具备多个液体循环机构37。多个液体循环机构37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被共用的加压泵51而进行加压,并通过被共用的减压泵52而进行减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分支部61A以及回收分支部66A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相当于分支部的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供给流道19的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以及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和作为回收流道35的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以及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相当于多个流道的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汇流部61B以及回收汇流部66B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相当于汇流部的一个示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压开闭阀64以及负压开闭阀69相当于流道切换部的一个示例。在本实施方式中,正压开闭阀64相当于第一流道切换部的一个示例。也就是说,流道切换部包括第一流道切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负压开闭阀69相当于第二流道切换部的一个示例。也就是说,流道切换部包括第二流道切换部。

接下来,参照图8以及图9而对压力调节装置60的各个压力调节部进行说明。在此,以第一正压调节部63A以及第一负压调节部68A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第一正压调节部63A具备压力调节机构71。压力调节机构71构成供给流道19的一部分。压力调节机构71具备主体部73。在主体部73上形成有液体流入部74和液体流出部75。液体流入部74流入有从液体供给源18经由供给流道19而被供给的液体。液体流出部75被构成为,能够在内部对液体进行收纳。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流出部75相当于与液体喷出头21连通的液体贮留室。液体流出部75被包含在压力调节装置60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流出部75以与压力调节装置60相同的方式而被设置在重叠于沿着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且穿过液体喷出头21的平面的位置上。

液体流出部75的构成其壁面的至少一部分由隔膜76构成。该隔膜76通过成为液体流出部75的内表面的第一面76A而承受液体流出部75内的液体的压力。隔膜76通过成为液体流出部75的外表面的第二面76B而承受大气压。因此,隔膜76根据液体流出部75内的压力而进行位移。液体流出部75通过隔膜76进行位移而使容积发生变化。液体流入部74和液体流出部75通过连通路径77而相互连通。

压力调节机构71具备压力调节开闭阀78。压力调节开闭阀78能够对在连通路径77上将液体流入部74和液体流出部75隔断的闭阀状态、和液体流入部74与液体流出部75相通的开阀状态进行切换。压力调节开闭阀78具备阀部78A和受压部78B。阀部78A被构成为,能够隔断连通路径77。受压部78B从隔膜76承受压力。压力调节开闭阀78通过受压部78B被隔膜76按压而进行移动。即,受压部78B也作为能够在与向减小液体流出部75的容积的方向位移的隔膜76相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移动的移动部件而发挥功能。

在液体流入部74内设置有按压部件79。按压部件79能够对压力调节开闭阀78向使之闭阀的方向进行按压。压力调节开闭阀78在施加于第一面76A上的压力低于施加在第二面76B上的压力、且施加在第一面76A上的压力与施加在第二面76B上的压力之差成为预定值以上时,从闭阀状态变成开阀状态。作为第一正压调节部63A的预定值,例如作为第一正压的5.64kPa与此相符。

预定值为根据如下的力而决定的值,所述力为,按压部件79的按压力、为了使隔膜76位移所需的力、为了通过阀部78A来隔断连通路径77所需的按压力即密封载荷、作用在阀部78A的表面上的液体流入部74内的压力、以及液体流出部75内的压力。即,按压部件79的按压力越大,用于从闭阀状态变成开阀状态的预定值也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调节机构71中压力调节开闭阀78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压力调节机构71的上游侧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加压泵51而被设为正压。详细而言,在压力调节开闭阀78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与液体流入部74以及液体流入部74相比靠上游侧处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加压泵51而被设为正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调节机构71中压力调节开闭阀78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压力调节机构71的下游侧处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隔膜76而被设为正压。详细而言,在压力调节开闭阀78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与液体流出部75以及液体流出部75相比靠下游侧处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隔膜76而被设为正压。

当液体喷出头21喷出液体时,被收纳于液体流出部75内的液体经由供给流道19而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1。在该情况下,液体流出部75内的压力将下降。由此,当施加在隔膜76中的第一面76A的压力与施加在第二面76B上的压力之差成为预定值以上时,隔膜76向使液体流出部75的容积减小的方向进行挠曲变形。当伴随着该隔膜76的变形而受压部78B由于被按压而移动时,压力调节开闭阀78变成开阀状态。

当压力调节开闭阀78变成开阀状态时,由于液体流入部74内的液体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因此,液体从液体流入部74被供给至液体流出部75。由此,液体流出部75内的压力将上升。当液体流出部75内的压力上升时,隔膜76以使液体流出部75的容积增大的方式而进行变形。当施加在隔膜76中的第一面76A上的压力与施加在第二面76B上的压力之差小于预定值时,压力调节开闭阀78从开阀状态变成闭阀状态。其结果为,压力调节开闭阀78阻碍从液体流入部74流向液体流出部75的液体的流动。

如上述的内容那样,通过压力调节机构71利用隔膜76的位移而对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1的液体的压力进行调节,从而对成为喷嘴21B的背压的液体喷出头21内的压力进行调节。

第一正压调节部63A具备按压机构72。按压机构72经由隔膜76而对压力调节机构71进行按压。按压机构72具备推压部件72A。

推压部件72A例如以成为有底的圆筒形状的方式而被形成。推压部件72A形成空气室72B。空气室72B对隔膜76的第二面76B进行覆盖。空气室72B被构成为,穿过被形成于推压部件72A的底部的插入孔72C而与大气连通。空气室72B内的压力被设为大气压。因此,在隔膜76的第二面76B上作用有大气压。

按压机构72具备按压部件72D。按压部件72D被配置在空气室72B内。按压部件72D对隔膜76的第二面76B侧进行按压。按压部件72D对隔膜76向液体流出部75的容积变小的方向进行按压。此时,按压部件72D推压隔膜76中的受压部78B所接触的部分。隔膜76中的受压部78B所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大于连通路径77的截面积。

在压力调节开闭阀78上,作为闭阀方向的力而主要产生按压部件79的按压力、和由液压施加在隔膜76的第一面76A上所产生的力。此外,在压力调节开闭阀78上,作为开阀方向的力而主要产生按压部件72D的按压力、和由大气压施加在隔膜76的第二面76B上所产生的力。关于第一正压调节部63A进行开阀时的设定压即正压,当液体流出部75内的液压低于设定压的正压时,以开阀方向上的力胜过闭阀方向上的力的方式而对按压部件79、72D的按压力(作用力)进行设定。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正压调节部63B为与第一正压调节部63A基本相同那样的结构,但是例如对使之开阀的正压进行规定的按压部件79的作用力有所不同。

如图9所示,第一负压调节部68A具备压力调节机构81。压力调节机构81构成回收流道35的一部分。压力调节机构81具备主体部83。在主体部83中形成有液体流入部84和液体流出部85。在液体流入部84中,流入有从液体喷出头21经由回收流道35而被回收的液体。液体流出部85被构成为,能够在内部对液体进行收纳。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流入部84相当于与液体喷出头21连通的液体贮留室。液体流出部85被构成为,能够在内部对液体进行收纳。液体流入部84被包含在压力调节装置60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流入部84以与压力调节装置60相同的方式而被设置在重叠于沿着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且穿过液体喷出头21的平面的位置上。

液体流入部84的构成其壁面的至少一部分由隔膜86构成。该隔膜86通过成为液体流入部84的内表面的第一面86A而承受液体流入部84内的液体的压力。隔膜86通过成为液体流入部84的外表面的第二面86B而承受大气压。因此,隔膜86根据液体流入部84内的压力而进行位移。液体流入部84通过隔膜86进行位移而使容积发生变化。液体流入部84和液体流出部85通过连通路径87而相互连通。

隔膜86具备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能够对在连通路径87上将液体流入部84和液体流出部85隔断的闭阀状态、和使液体流入部84与液体流出部85相通的开阀状态进行切换。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被构成为,能够将连通路径87隔断。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通过隔膜86发生位移而进行移动。

在液体流入部84内设置有按压部件89。按压部件89对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向使之开阀的方向进行按压。在施加于第一面86A上的压力高于施加在第二面86B上的压力、且施加在第一面86A上的压力与施加在第二面86B上的压力之差成为预定值以上时,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从闭阀状态变成开阀状态。作为第一正压调节部63A的预定值,例如作为第一负压的-2.76kPa与此相符。

预定值为根据如下的力而决定的值,所述力为,按压部件89的按压力、为了使隔膜86位移所需的力、为了通过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来隔断连通路径87所需的按压力即密封载荷、作用在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的表面上的液体流入部84内的压力、以及液体流出部85内的压力。即,按压部件89的按压力越小,用于从闭阀状态变成开阀状态的预定值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调节机构81中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压力调节机构81的下游侧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减压泵52而被设为负压。详细而言,在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与液体流出部85以及液体流出部85相比靠下游侧处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减压泵52而被设为负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调节机构81中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压力调节机构81的上游侧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隔膜86而被设为负压。详细而言,在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与液体流入部84以及液体流入部84相比靠上游侧处的液体的压力通常通过隔膜86而被设为负压。

当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液体时,来自液体喷出头21的液体被回收至液体流入部84。在该情况下,液体流入部84内的压力将上升。由此,当施加在隔膜86中的第一面86A上的压力与施加在第二面86B上的压力之差成为预定值以上时,隔膜86向使液体流入部84的容积增大的方向进行挠曲变形。伴随着该隔膜86的变形,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变成开阀状态。

当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变成开阀状态时,由于液体流出部85内的液体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因此,液体从液体流入部84被回收至液体流出部85。由此,液体流入部84内的压力将下降。当液体流入部84内的压力下降时,隔膜86以使液体流入部84的容积缩小的方式而发生变形。当施加在隔膜86中的第一面86A上的压力与施加在第二面86B上的压力之差小于预定值时,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从开阀状态变成闭阀状态。其结果为,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阻碍从液体流入部84流向液体流出部85的液体的流动。

如上述的内容的那样,压力调节机构81通过隔膜86的位移而对从液体喷出头21被回收的液体的压力进行调节,从而对成为喷嘴21B的背压的液体喷出头21内的压力进行调节。

第一负压调节部68A具备按压机构82。按压机构82经由隔膜86而对压力调节机构81进行按压。按压机构82具备推压部件82A。

推压部件82A例如以成为有底的圆筒形状的方式而被形成。推压部件82A形成空气室82B。空气室82B对隔膜86的第二面86B进行覆盖。空气室82B被构成为,穿过被形成于推压部件82A的底部的插入孔82C而与大气连通。空气室82B内的压力被设为大气压。因此,在隔膜86的第二面86B上作用有大气压。

在隔膜86中,作为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的闭阀方向上的力而主要产生由大气压施加在隔膜86的第二面86B上所产生的力、和隔膜86的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中的来自液体流出部85侧的力。此外,在隔膜86中,作为压力调节开闭阀部86C的开阀方向上的力而主要产生按压部件89的按压力、和由液压施加在隔膜86的第一面86A上所产生的力。关于第一负压调节部68A开阀时的设定压即负压,当液体流入部84内的液压高于设定压的负压时,以开阀方向上的力胜过闭阀方向上的力的方式而对按压部件89的按压力(施力)进行设定。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负压调节部68B为与第一负压调节部68A基本相同那样的结构,但是例如对使之开阀的负压进行规定的按压部件89的作用力有所不同。

如图10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维护装置150。维护装置150也可以具备盖机构151和擦拭机构152。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机构151和擦拭机构152在液体喷出装置10中被设置在非记录区域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非记录区域为液体喷出头21不与输送中的介质M对置的区域。非记录区域为,不向介质M喷出液体的区域。即,非记录区域为,在宽度方向X上与支承台25相邻的区域。

盖机构151在非记录时通过使盖153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1A接触而对喷嘴21B进行压盖。此外,盖153兼作为液体容纳部,所述液体容纳部对通过冲洗而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1B被喷出的液体进行容纳。冲洗是指,以预防以及消除喷嘴21B的堵塞等为目的而从喷嘴21B喷出与印刷无关的液体的动作。盖153被形成为具有朝向滑架22的移动区域而开口的开口154的箱形形状。液体喷出头21在实施冲洗时向盖153的开口154喷出液体。

擦拭机构152被构成为,在液体喷出头21位于擦拭机构152的上方的状态下对喷嘴面21A进行擦拭。擦拭是指,为了去除附着在喷嘴面21A上的液体、尘埃等异物而对喷嘴面21A进行擦拭的动作。擦拭机构152通过拂拭部155而对喷嘴面21A进行擦拭。

接下来,参照图11而对液体喷出装置1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0具备对液体喷出装置10的结构要素综合性地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具备CPU和存储部。CPU为执行预定的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部为,能够对存储CPU的程序的区域或工作区域进行分配的存储装置。存储部具有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CPU依照被存储于存储部中的程序而实施液体喷出装置10的各种控制。

控制部100与操作面板17、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以及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相连接。控制部100基于来自操作面板17、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以及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的信号而实施各种控制。控制部100与液体喷出头21、滑架电机24、输送电机28以及维护装置150相连接。控制部100通过向液体喷出头21、滑架电机24、输送电机28以及维护装置150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各种控制。控制部100与加压泵51、减压泵52、温度调节部34、47~49、加压切换部53、减压切换部54、补充切换部58、第一大气开放部55A、第二大气开放部55B、正压开闭阀64以及负压开闭阀69相连接。控制部100通过向加压泵51、减压泵52、温度调节部34、47~49、加压切换部53、减压切换部54、补充切换部58、第一大气开放部55A、第二大气开放部55B、正压开闭阀64以及负压开闭阀69发送控制信号,从而实施各种控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至少对液体喷出头21以及液体循环装置30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100通过对由减压泵52所实施的减压、由加压泵51所实施的加压、由减压切换部54所实施的切换以及由加压切换部53所实施的切换进行控制,从而实施液体的循环。

在此,参照图12以及图13而对循环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循环控制处理为通过控制部100而每隔预定周期被调用的子例程。

如图12所示,在步骤S10中,控制部100对循环控制条件是否已成立进行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循环控制条件,在实施了印刷的情况下、在接通电源时、在从休眠状态的恢复时等成立。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循环控制条件未成立的情况下,结束循环控制处理。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循环控制条件已成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1。

在步骤S11中,控制部100基于来自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的信号而对多个第一贮留部41的各自是否为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进行判断。控制部100在判断为是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使存储部存储能够对该第一贮留部41进行识别的信息。由此,控制部100能够对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进行识别。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100实施切换为第一加压状态、第二减压状态的切换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将加压切换部53切换为第一加压状态,从而使加压泵51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加压。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将减压切换部54切换为第二减压状态,从而使减压泵52对第三贮留部43进行减压。

由此,如图4所示,控制部100能够将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经由供给流道19而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1。控制部100能够将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42内的液体经由第二回收流道35B而回收至第三贮留部43。

此外,如图6所示,在液体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能够将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经由供给流道19而供给至第一贮留部41。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100实施使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开放的开放控制,并使大气与第三贮留部43连通。由此,即使第三贮留部43到刚才为止通过加压泵51而被进行了加压,控制部100也能够迅速地实施第三贮留部43的从加压向减压的切换。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100对是否到刚才为止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了减压进行判断。在该处理中,在多个补充切换部58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到刚才为止而被控制为第一连通状态时,控制部100判断为,到刚才为止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了减压。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并非到刚才为止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了减压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15,而转移至步骤S16。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到刚才为止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了减压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100实施使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开放的开放控制,并使大气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由此,即使补充贮留部31到刚才为止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控制部100也能够迅速地实施补充贮留部31的从减压向加压的切换。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100执行对从实施了切换为第一加压状态、第二减压状态的切换控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的经过时间计数处理。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100基于经过时间的计数结果而对是否经过了预先规定的时间进行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规定的时间为,使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以及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开放的控制时间,例如1s与此相当,但并不限于此。控制部100在判断为未经过预先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18,而转移至步骤S19。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断为经过了预先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100实施使正在进行开放控制的大气开放部封闭的封闭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100实施使正在进行开放控制的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封闭的封闭控制。控制部100实施在第二大气开放部55B被实施了开放控制的情况下使正在进行开放控制的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封闭的封闭控制。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19。

在步骤S19中,控制部100基于来自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的信号而对在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中是否存在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一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进行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规定量,根据加压切换部53以及减压切换部54的切换所需的切换时间、液体的流速等而采用了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没有用完的量。控制部100在判断为不存在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一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不转移至步骤S20,而转移至步骤S16。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存在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一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0。由此,控制部100直到判断为存在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一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为止而反复执行步骤S16~S19。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为相同的形状,液体的贮留量与液体的液面的高度成比例,且在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一规定量时,液体的液面成为预定的高度。根据这样的情况,在加压泵51对多个第一贮留部41进行加压时,在这些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中存在液体的液面低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将加压切换部53切换为第二加压状态。由此,液体从多个第三贮留部43被回收至多个第一贮留部41。

在步骤S20中,控制部100执行控制时间计算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100基于在步骤S16中计数所得的经过时间,而对接下来的切换控制的控制时间进行计算。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将例如计数所得的经过时间的1.2倍的时间作为控制时间来计算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控制时间,以使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全部被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的方式而采用了计算方法。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图13的步骤S21。

如图13所示,在步骤S21中,控制部100实施切换为第二加压状态、第一减压状态的切换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100将加压切换部53切换为第二加压状态,从而以使加压泵51对第三贮留部43进行加压的方式来进行控制。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将减压切换部54切换为第一减压状态,从而使减压泵52对第二贮留部42进行减压。

由此,如图5所示,控制部100能够将液体经由第一回收流道35A而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至第二贮留部42。控制部100能够将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经由第三回收流道35C而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100实施使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开放的开放控制,并使大气与第三贮留部43连通。由此,即使第三贮留部43到刚才为止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控制部100也能够迅速地实施第三贮留部43的从减压向加压的切换。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控制部100基于图12的步骤S11中的判断结果而对是否存在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进行判断。控制部100在判断为不存在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24、S25,而转移至步骤S26。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存在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100实施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的切换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将与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相对应的补充切换部58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从而经由第二连通流道38J而使减压泵52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减压。另一方面,控制部100不将与液体的贮留量不在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相对应的补充切换部58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而继续控制为第二连通状态。

由此,如图7所示,即使在未能从第三贮留部43向第一贮留部41充分补充液体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能够经由供给流道19而从液体供给源18向补充贮留部31供给液体,并从补充贮留部31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液体。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25。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100实施使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开放的开放控制,并使大气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由此,即使补充贮留部31到刚才为止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控制部100也能够迅速地实施补充贮留部31的从加压向减压的切换。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26。

在步骤S26中,控制部100执行对从实施切换为第二加压状态、第一减压状态的切换控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的经过时间计数处理。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27。

在步骤S27中,控制部100基于经过时间的计数结果而对是否经过了预先规定的时间进行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规定的时间为使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以及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开放的控制时间,例如1s与此相当,但并不限于此。控制部100在判断为未经过预先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28,而转移至步骤S29。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断为经过了预先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28。

在步骤S28中,控制部100实施使正在进行开放控制的大气开放部封闭的封闭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100实施使正在进行开放控制的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封闭的封闭控制。控制部100实施在第二大气开放部55B被实施了开放控制的情况下使正在进行开放控制的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封闭的封闭控制。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29。

在步骤S29中,控制部100基于来自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的信号而对在多个补充贮留部31中是否存在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且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三规定量的补充贮留部31进行判断。控制部100在判断为不存在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三规定量的补充贮留部31的情况下不转移至步骤S30,而转移至步骤S31。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断为存在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三规定量的补充贮留部31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0。

在步骤S30中,控制部100实施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的切换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将与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三规定量的补充贮留部31相对应的补充切换部58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从而不会经由第二连通流道38J而使减压泵52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减压。另一方面,控制部100不将与液体的贮留量未成为第三规定量的补充贮留部31相对应的补充切换部58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而继续控制为第一连通状态。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31。

在步骤S31中,控制部100基于经过时间的计数结果而对是否经过了在图12的步骤S20中被决定的控制时间进行判断。控制部100在判断为未经过控制时间的情况下,不转移至步骤S32,而转移至步骤S26。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断为经过了控制时间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32。由此,控制部100直到经过控制时间为止而反复执行步骤S26~S31。

在步骤S32中,控制部100实施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的切换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将与多个补充贮留部31分别对应的多个补充切换部58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从而不会经由第二连通流道38J而使减压泵52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减压。控制部100在与多个补充贮留部31分别对应的多个补充切换部58已经处于第二连通状态的情况下持续控制为第二连通状态。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转移至步骤S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步骤S20中的控制时间的计算,被控制为第二加压状态、第一减压状态的时间长于被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第二减压状态的时间。这样,控制部100通过将减压切换部54切换为第二减压状态并在第二减压状态下历时第一时间而对第三贮留部43进行减压,从而将液体从第二贮留部42回收至第三贮留部43。此后,控制部100通过将加压切换部53切换为第二加压状态并在第二加压状态下历时与第一时间相比而较长的第二时间来对第三贮留部43进行加压,从而将液体从第三贮留部43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根据液体喷出装置10的控制状况而对第一正压开闭阀64A、第二正压开闭阀64B、第一负压开闭阀69A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进行控制。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施了向第一加压状态、第二减压状态的切换控制之后实施了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以及第二大气开放部55B的开放控制,但是例如既可以与切换控制同时实施开放控制,例如也可以在实施开放控制之后实施切换控制。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施向第二加压状态、第一减压状态的切换控制之后实施了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以及第二大气开放部55B的开放控制,但是例如既可以与切换控制同时实施开放控制,例如也可以在实施开放控制后实施切换控制。

在此,参照图14来对通过控制部100而被执行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0的控制状况而实施印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实施通常循环控制。在通常循环控制中,控制部100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控制,即,对第一正压开闭阀64A以及第一负压开闭阀69A进行开阀,并且对第二正压开闭阀64B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进行闭阀。

接下来,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0的控制状况而接通电源时,在从休眠状态起的恢复时,控制部100实施高速循环控制。在高速循环控制中,控制部100以将第二正压开闭阀64B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开阀且将第一正压开闭阀64A以及第一负压开闭阀69A闭阀的方式而进行控制。

接下来,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0的控制状况而从喷嘴21B实施气泡排出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实施喷嘴气排循环控制。在从喷嘴21B实施气泡排出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液体喷出头21中的液体高速喷出。在喷嘴气排循环控制中,控制部100以将第二正压开闭阀64B开阀且将第一正压开闭阀64A、第一负压开闭阀69A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闭阀的方式而进行控制。

接下来,在实施喷嘴面21A的擦拭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实施擦拭循环控制。在擦拭循环控制中,控制部100以将第一正压开闭阀64A、第二正压开闭阀64B、第一负压开闭阀69A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闭阀的方式而进行控制。

最后,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0的控制状况而不是上述的控制状况的放置时,控制部100实施放置循环控制。在放置循环控制中,控制部100以将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开阀且将第一正压开闭阀64A、第二正压开闭阀64B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闭阀的方式而进行控制。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减压切换部54被控制为第二减压状态,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二连通状态。

在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的情况下,加压泵51和补充贮留部31相连通。补充贮留部3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第一贮留部41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第一贮留部4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由此,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经由供给流道19而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1。

在减压切换部54被控制为第二减压状态的情况下,减压泵52与第三贮留部43相连通。第三贮留部43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由此,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42内的液体经由第二回收流道35B而被回收至第三贮留部43。在该情况下,在将第一贮留部41与第三贮留部43连通的第三回收流道35C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45,从而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不会向第三贮留部43流动,且液体不会在回收流道35中倒流。

在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二连通状态的情况下,补充连通流道38H不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而与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连通。因此,补充贮留部31未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当第二贮留部42内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通过第一负压开放部57以及第二负压开放部59开放而使大气被吸入第二贮留部42内。由此,能够对第二贮留部42的过负压进行抑制。

接下来,如图5所示,在被贮留于多个第一贮留部41的至少任意一个内的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一规定量的情况下,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二加压状态,减压切换部54被控制为第一减压状态,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二连通状态。

在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二加压状态的情况下,加压泵51与第三贮留部43相连通。第三贮留部43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由此,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经由第三回收流道35C而被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

在减压切换部54被控制为第一减压状态的情况下,减压泵52和第二贮留部42相连通。第二贮留部42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由此,液体喷出头21中的液体经由第一回收流道35A而被回收至第二贮留部42。在该情况下,在将第二贮留部42与第三贮留部43连通的第二回收流道35B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44,从而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不会流动至第二贮留部42,且液体不会在回收流道35内倒流。

如图6所示,当在补充贮留部31内贮留有液体时,在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的情况下,加压泵51与补充贮留部31相连通。补充贮留部3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由此,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被供给至第一贮留部41。

如图7所示,作为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二加压状态且减压切换部54被控制为第一减压状态的结果,当在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中存在被贮留的液体的贮留量在第二规定量以下的第一贮留部41时,与该第一贮留部41相对应的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一连通状态。

在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一连通状态的情况下,补充连通流道38H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因此,补充贮留部31经由第二贮留部42并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由此,液体供给源18内的液体经由供给流道19而被供给至补充贮留部31。在该情况下,在供给流道19上,在补充贮留部31与第一贮留部41之间设置有喷出阀33,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不会向补充贮留部31流动,且液体不会在供给流道19内倒流。

当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一连通状态时,在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三规定量的情况下,该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二连通状态。由此,超过第三规定量的液体不被供给至补充贮留部31。

这样,通过反复对图4所示的状态和图5所示的状态进行切换,从而能够经由供给流道19和回收流道35而使液体在经过液体喷出头21的路径上进行循环。此外,当由于由液体喷出头21导致的液体的消耗而使在循环流道36内流动的液体不足时,通过控制为图6以及图7所示的状态,从而能够从液体供给源18向循环流道36补充液体。

由于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二加压状态,从而第三贮留部43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由于减压切换部54被控制为第二减压状态,从而第三贮留部4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这样,当在第三贮留部43内对加压和减压进行切换时,通过历时预先规定的时间而使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开放,从而使大气被吸入第三贮留部43内。由此,能够迅速地实施第三贮留部43内的加压和减压的切换。

由于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从而补充贮留部31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由于补充切换部58被控制为第一连通状态,从而补充贮留部31通过减压泵52而被减压。这样,当在由加压泵51所实施的加压和由减压泵52所实施的减压之间进行切换时,通过历时预先规定的时间而使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开放,从而使大气被吸入补充贮留部31内。由此,能够迅速地实施补充贮留部31内的加压和减压的切换。

由于加压切换部53被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从而第一贮留部41经由补充贮留部31并通过加压泵51而被加压。当第一贮留部41内的正压超过预定的正压时,通过使加压开放部56开放,从而使大气被吸入第一贮留部41内。由此,能够对第一贮留部41的过度加压进行抑制。

此外,在压力调节装置60中,根据液体喷出装置10的控制状况而对第一正压开闭阀64A、第二正压开闭阀64B、第一负压开闭阀69A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在实施了印刷的情况下,在供给流道19上第一正压开闭阀64A开阀,且在回收流道35上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开阀。当第一正压开闭阀64A开阀时,在第一正压调节部63A中,如果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一正压,则第一正压调节部63A开阀。由此,在受到第一正压的状态下,液体在供给流道19内流动。当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开阀时,在第一负压调节部68A中,如果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一负压,则第一负压调节部68A开阀。由此,在受到第一负压的状态下,液体在回收流道35内流动。

接下来,在接通电源时,在从休眠状态的恢复时,在供给流道19上第二正压开闭阀64B开阀,且在回收流道35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开阀。当第二正压开闭阀64B开阀时,在第二正压调节部63B中,如果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二正压,则第二正压调节部63B开阀。由此,在承受第二正压的状态下,液体在供给流道19内流动。当第二负压开闭阀69B开阀时,在第二负压调节部68B中,如果液体喷出头21侧的压力成为第二负压,则第二负压调节部68B开阀。由此,在受到第二负压的状态下液体在回收流道35内流动。

第二正压大于第一正压。第二负压与第一负压相比而绝对值较大。在接通电源时,在从休眠状态的恢复时,与通常时相比,在供给流道19以及回收流道35内产生气泡的可能性较高。在接通电源时,在从休眠状态的恢复时,与通常时相比,在供给流道19以及回收流道35内颜料等沉降的可能性升高。因此,在接通电源时,在从休眠状态的恢复时,通过与通常时相比而使液体高速循环,从而能够在供给流道19以及回收流道35内排除气泡并提高恢复沉降的可能性。

接下来,在从喷嘴21B排出气泡的情况下,第二正压开闭阀64B开阀。由此,通过对从供给流道19被供给的液体施加第二正压并将回收流道35闭阀,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1B喷出的液体的流速。因此,能够高效地排除喷嘴21B的气泡。此外,能够缩短到使液体高速流动为止的时间,并能够减少无用的液体。

接下来,在实施喷嘴面21A的擦拭的情况下,在供给流道19上将第一正压开闭阀64A以及第二正压开闭阀64B闭阀,且在回收流道35上将第一负压开闭阀69A以及第二负压开闭阀69B闭阀。由此,供给流道19以及回收流道35将闭阀。这样,通过供给流道19闭阀,从而无用的液体不会从供给流道19流动。此外,由于供给流道19以及回收流道35闭阀,因此通过在液体喷出头21中向液体施加朝上的力,从而能够抑制从喷嘴21B喷出无用的液体,并且也能够抑制液体向相邻的喷嘴21B的侵入。

最后,在放置时,在回收流道35上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开阀。由此,供给流道19闭阀,从而无用的液体不会从供给流道19流动。在放置时,液体喷出头21被设为使盖153接触到喷嘴面21A的压盖状态。此外,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开阀,并通过实施喷嘴21B的压力释放,从而能够抑制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等环境变化而使得液体喷出头21内的液体的膨胀所引起的液体从喷嘴21B的垂下的情况。此外,无用的液体不会从供给流道19流动,为了高效地实施喷嘴21B的压力释放,而优选为第一负压开闭阀69A开阀。

此外,滑架22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通过在滑架22的移动过程中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1B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实施印刷。这样,当滑架22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返移动时,会根据滑架22的相对于宽度方向X的加速度而对被贮留于压力调节装置60的液体流出部75内的液体施加有压力。被贮留于液体流出部75内的液体为,通过压力调节装置60而被实施了压力调节的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流出部75被设置在重叠于沿着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且穿过液体喷出头21的平面的位置上,液体流出部75与液体喷出头21之间的流道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被短缩。当液体流出部75与液体喷出头21之间的流道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被短缩时,根据滑架22的相对于宽度方向X的加速度而施加的压力变小。这样,伴随着滑架22在宽度方向X上的往返移动,能够减小施加在通过压力调节装置60而被实施了压力调节的液体上的外压,并能够抑制液体喷出头21内的液体发生压力变动。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以往,需要在供给流道以及回收流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流道上配置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泵,从而有可能导致大型化。因此,通过使用第一至第三贮留部41~43、供给流道19、第一至第三回收流道35A~35C、第一单向阀44以及第二单向阀45,从而例如即使在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流道上不设置泵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使液体循环的流道,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2)尤其是,通过对第三贮留部43进行减压,从而能够在不会使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倒流至第三贮留部43的条件下,将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42内的液体回收至第三贮留部43。此外,通过对第三贮留部43进行加压,从而能够在不会使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43内的液体倒流至第二贮留部42的条件下将它们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由此,即使在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流道上不设置泵,也能够使液体循环,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3)此外,通过将减压切换部54切换为第一减压状态或第二减压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使第二贮留部42减压或是使第三贮留部43减压进行切换。此外,通过将加压切换部53切换为第一加压状态或第二加压状态,从而容易能够容易地对是使第一贮留部41加压或是使第三贮留部43加压进行切换。

(4)共用了能够对多个液体循环机构37中的每一个进行加压的加压泵51。共用了能够对多个液体循环机构37中的每一个进行减压的减压泵52。因此,与针对多个液体循环机构37中的每一个而具备加压泵51以及减压泵52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

(5)在使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开放的情况下,在能够实现由加压泵51所实施的加压和由减压泵52所实施的减压这两方的第三贮留部43中,能够将与减压切换部54以及加压切换部53连通的流道38C、38F向大气开放。由此,能够迅速地实施第三贮留部43的加压以及减压的切换。

(6)通过经由第一连通流道38B而将加压切换部53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从而能够经由第一连通流道38B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加压,并且能够对为了补充第一贮留部41而被贮留的补充贮留部31的液体进行加压。

(7)通过经由第二连通流道38J而将减压切换部54与补充贮留部31连通,从而能够经由第二连通流道38J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减压。因此,能够通过使补充贮留部31减压而将来自液体供给源18的液体供给至补充贮留部31。

(8)在能够实现由加压泵51所实施的加压和由减压泵52所实施的减压这两方的补充贮留部31中,通过将第一连通流道38B向大气开放,从而能够迅速地实施补充贮留部31的加压以及减压的切换。

(9)通过加压泵51的加压,从而能够经由第一连通流道38B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加压,并且经由第一连通流道38B以及补充贮留部31而对第一贮留部41进行加压。由此,能够向第一贮留部41补充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因此,能够兼用为用于实现从补充贮留部31向第一贮留部41的液体的补充和从第一贮留部41向液体喷出头21的液体的供给的加压泵51,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10)通过减压泵52的减压,从而能够对第二贮留部42进行减压,并且经由第二贮留部42以及补充连通流道38H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减压。由此,能够从液体供给源18向补充贮留部31抽吸液体。因此,能够兼用为用于实现从液体喷出头21向第二贮留部42的液体的回收、从第二贮留部42向第三贮留部43的液体的回收、从液体供给源18向补充贮留部31的液体的供给的减压泵52,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11)即使在第二大气开放部55B被开放且补充贮留部31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下,当第二贮留部42侧的负压不低于预定的负压时,补充连通流道38H也不会开放。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补充贮留部31被向大气开放而使第二贮留部42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

(12)通过将补充切换部58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或第二连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否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而使补充贮留部31减压进行切换。

(13)当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且未经由第二连通流道38J而对补充贮留部31进行减压时,在与第二贮留部42连通的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中,当第二连通流道38J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能够代替不抽吸液体的情况而对大气进行抽吸。

(14)当第一贮留部41侧的正压超过预定的正压时,与大气连通的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G通过加压开放部56而被开放。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贮留部41侧的正压超过预定的正压这样的第一贮留部41的过度加压的情况。

(15)通过对由减压泵52所实施的减压、由加压泵51所实施的加压、由减压切换部54所实施的切换以及由加压切换部53所实施的切换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实施液体的循环。

(16)在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中存在液体的液面高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液体从多个第三贮留部43被回收至包含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中的液体的液面不低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41在内的多个第一贮留部41。因此,与不将液体回收至多个第一贮留部41中的液体的液面不低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41中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加压泵51的驱动次数,从而能够抑制加压部的随着时间变化所造成的劣化。

(17)将加压切换部53切换为第二加压状态而将液体从第三贮留部43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的时间,长于将减压切换部54切换为第二减压状态而将液体从第二贮留部42回收至第三贮留部43的时间。因此,易于将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42内的液体经由第三贮留部43而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并能够容易地对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到的液体是否充足进行识别。

(18)以往,在向液体喷出头进行供给的供给流道中,液体以固定的流速而被供给,且在从液体喷出头进行回收的回收流道中,液体以固定的流速而被回收。因此,在液体循环机构中,期望以与在稳定地印刷时所需的流速和气泡的排出所需的流速中存在差异等控制状况相应的流速而使液体循环。因此,能够使在供给流道19中利用供给分支部61A而分支出的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以及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的各自中开放流道的预定的正压不同。在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以及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中以能够对液体流动的流道进行切换的方式而被构成。因此,在使开放流道的正压不同的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以及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中,能够选择性地对液体流动的流道进行切换,并能够以多种流速中的与控制状况相应的流速而使液体循环。

(19)能够对被设置于供给流道19中的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A以及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2B的各自上的第一正压开闭阀64A、第二正压开闭阀64B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液体流动的流道进行切换。

(20)被构成为,能够使在回收流道35中利用回收分支部66A而分支出的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以及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的各自中开放流道的预定的负压不同,从而能够在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以及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中对液体流动的流道进行切换。因此,在使开放流道的负压不同的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以及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中,能够选择性地对液体流动的流道进行切换,从而能够以多种流速中的与控制状况相应的流速而使液体循环。

(21)能够对被设置于回收流道35中的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A以及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7B的各自上的第一负压开闭阀69A、第二负压开闭阀69B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液体流动的流道进行切换。

(22)在供给流道19中存在对液体进行贮留的第一贮留部41,在回收流道35中存在对液体进行贮留的第二贮留部42。因此,在供给流道19与回收流道35这两方中,能够对液体进行贮留,并能够易于使液体进行循环。

(23)此外,在连接有回收流道35的供给流道19的连接部处具有第一贮留部41。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贮留部41来对从液体供给源18被供给的液体和从液体喷出头21回收到的液体这两方进行贮留,并能够易于使液体进行循环。

(24)具备加压泵51和减压泵52,所述加压泵51被构成为,能够对第一贮留部41进行加压,减压泵52被构成为,能够对第二贮留部42进行减压,通过各个贮留部41、42的加减压从而能够使液体循环,并能够实现流道结构的简化。

(25)在第一贮留部41以及第二贮留部42中,能够对被贮留的液体进行加热,并能够通过对液体的粘度进行调节从而顺利地实施液体的供给。

(26)通过在被构成为能够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的滑架22上搭载液体循环机构37以及液体喷出头21,从而能够缩短液体循环机构37与液体喷出头21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液体喷出装置10内的流道的布设。

(27)通过将液体循环装置30以及液体喷出头21搭载在滑架22上,从而能够缩短液体循环装置30与液体喷出头21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液体喷出装置10内的流道的布设。

(28)即使在各个压力调节部63A、63B、68A、68B被搭载于滑架22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液体流出部75与液体喷出头21相连通的流道的距离相对于滑架22的主扫描方向而缩短。因此,伴随着滑架22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能够抑制液体流出部75与液体喷出头21相连通的流道中的液体的压力变动。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5所示,也可以代替第一负压开放部57、补充切换部58以及第二负压开放部59,而在补充连通流道38H上设置流道开闭部157。流道开闭部157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开闭部。多个流道开闭部157为,各自被构成为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补充连通流道38H进行开闭的开闭阀。这样,循环装置50也可以具备流道开闭部157,所述流道开闭部157被构成为,能够对补充连通流道38H进行开闭。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二大气开放部55B被开放而使补充贮留部31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下,也会通过利用流道开闭部157而将补充连通流道38H封闭,从而使补充贮留部31与第二贮留部42不连通。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补充贮留部31被向大气开放而使第二贮留部42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而且,通过流道开闭部157对补充连通流道38H进行开闭,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否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而使补充贮留部31减压进行切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代替补充切换部58以及第二负压开放部59而在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上设置开闭部158。开闭部158被构成为,能够对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进行开闭。开闭部158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开闭部。多个开闭部158为,各自被构成为能够根据控制部100的指示而对补充连通流道38H进行开闭的开闭阀。这样,循环装置50具备开闭部158。根据该结构,通过开闭部158对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I进行开闭,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否经由补充连通流道38H而使补充贮留部31减压进行切换。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与流道38C、38F连接,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也可以与流道38C连接,而不与流道38F连接。例如,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也可以与流道38F连接,而不与流道38C连接。例如,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也可以独立于流道38C、38F而与被连接于第三贮留部43的流道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大气开放部55A只要与被连接于第三贮留部43的流道连接即可。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与第一连通流道38B连接,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也可以与补充连通流道38H连接。也就是说,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也可以与第二连通流道38J连接。此外,例如,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也可以与第一连通流道38B和第二连通流道38J这两方连接。例如,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也可以独立于第一连通流道38B和第二连通流道38J而与被连接于补充贮留部31的流道连接。也就是说,第二大气开放部55B只要被构成为能够使第一连通流道38B以及第二连通流道38J中的至少一方向大气开放即可,只要与被连接于补充贮留部31的流道连接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液体循环装置30也可以以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而具备多个加压泵51、减压泵52、加压切换部53、减压切换部54、第一大气开放部55A以及第二大气开放部55B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液体循环装置30也可以具备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种类而被共用的一个补充切换部58。在该情况下,补充切换部58能够按照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全部种类而对连通状态进行切换。此外,例如在从多个液体供给源18分别向多个补充贮留部31供给液体的情况下,当多个补充贮留部31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三规定量时,也可以停止液体向多个补充贮留部31的全部的供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液体循环装置30也可以代替补充贮留部31而具备补充泵,所述补充泵用于经由供给流道19而从液体供给源18向第一贮留部41供给液体。在该情况下,例如第一连通流道38B直接与第一贮留部41连接。此外,例如液体循环装置30也可以不具备补充连通流道38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时间和第二时间也可以为相同的时间,例如第一时间也可以长于第二时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历时预先规定的第一时间而控制为第一加压状态、第二减压状态。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二时间长于第一时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三规定量之后、于接下来的工序中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41内的液体的贮留量成为第二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再次从液体供给源18向补充贮留部31供给液体。这是考虑到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31内的液体尚未被供给至第一贮留部41的状况的控制内容。由此,能够减少补充切换部58的切换次数,从而能够抑制由补充切换部58所实施的切换而导致的补充切换部58的劣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三贮留部43也可以为具备隔膜的贮留部。详细而言,第三贮留部43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即,具备由隔膜划分而成的空气室和液室,空气室经由各个切换阀而与加压泵以及减压泵连通,在液室内贮留有液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作为回收流道35与供给流道19连接的部位,也可以不是第一贮留部41,而是第一贮留部41的上游侧处。也就是说,第一贮留部41也可以在供给流道19中被设置于与连接回收流道35的连接部相比靠液体喷出头侧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以将供给流道19以及回收流道35分支成三个以上的流道的方式而构成。此外,例如,压力调节部也可以以在三个以上的流道的各自中通过不同的压力而开阀的方式来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供给流道19中的第一贮留部41与液体喷出头21之间、和回收流道35中的液体喷出头21与第二贮留部42之间的任意一方中,设置分支部、多个流道以及汇流部。也就是说,只要在供给流道19中的第一贮留部41与液体喷出头21之间、以及回收流道35中的液体喷出头21与第一贮留部41之间的至少一方中设置分支部、多个流道、汇流部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供给流道19和回收流道35的任意一方中设置压力调节部,而在任意另一方中不设置压力调节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供给流道19中的正压调节部63的下游处设置正压开闭阀64。此外,例如也可以在回收流道35中的负压调节部68的上游处设置负压开闭阀6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不在被分支出的多个流道的每一个中设置开闭阀。在该情况下,例如对使多个流道中的哪一个流道开阀进行切换的流道切换部也可以被设置在分支部上。此外,例如对使多个流道中的哪一个流道开阀进行切换的流道切换部也可以被设置在汇流部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也可以为,至少包括对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一规定量以下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下限传感器、和对液体的贮留量为第二规定量以下的情况进行检测的补给判断传感器在内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以及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也可以为浮子传感器。在该情况下,第一贮留部41以及补充贮留部31也可以为铅直方向Z上的尺寸长于水平方向上的尺寸的形状。由此,能够增大浮子相对于液体的贮留量的变化的位移量,从而提高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6以及补充贮留量检测部39的检测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温度调节部也可以根据状况而使对液体进行加热的方式不同。例如,第一温度调节部47也可以以液体从液体供给源18被供给至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为契机而对液体进行加热。例如,第一温度调节部47也可以以液体从第三贮留部43被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为契机而对液体进行加热。尤其是,第一贮留部41被设置在与液体喷出头21相近的流道上,并能够对被供给或被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的液体进行加热。因此,即使在温度较低的液体被供给或被回收至第一贮留部4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被供给至液体喷出头21之前有效地进行加热,并能够抑制液体的急剧的温度变化。此外,例如各个温度调节部也可以基于各种参数而对液体进行加热。在各种参数中,也可以包含液体喷出装置10的持续工作时间等的工作状况、液体的实际的温度、设定有液体喷出装置10的环境温度、以及被贮留于贮留部内的液体的贮留量的至少任意一个。在该情况下,液体循环机构37也可以具备对液体的实际的温度、设定有液体喷出装置10的环境温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类。此外,例如各个温度调节部也可以基于上述的各种参数而使发热量的占空比发生变化,并对加热液体的热量进行调节。此外,例如,控制部也可以基于上述的各种参数而对发热量进行预测,并对各个温度调节部进行控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果在被设置于与液体喷出头21相近的流道上的第一贮留部41上设置有温度调节部,则也可以在第二贮留部42、第三贮留部43以及补充贮留部31的至少任意一个上不设置温度调节部。此外,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贮留部41上不设置温度调节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供给流道19以及压力调节部的至少任意一个上设置温度调节部。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力调节装置60、液体流出部75以及液体流入部84被配置在液体喷出头21的铅直方向Z上,但并不限于此。如果压力调节装置60、液体流出部75以及液体流入部84例如为了缩短朝向宽度方向X的流道而被设置在重叠于沿着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方向且穿过液体喷出头21的平面的位置上,则也可以不被配置在液体喷出头21的铅直方向Z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液体供给源18也可以被搭载在滑架22上。此外,例如液体循环装置30的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不被搭载在滑架22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在从喷嘴21B排出气泡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抽吸清洁。抽吸清洁为,从喷嘴面21A侧抽吸喷嘴21B中的液体并使液体从喷嘴21B喷出的清洁。例如,在从喷嘴21B排出气泡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加压清洁。加压清洁通过对液体喷出头21中的液体进行加压,从而使液体从喷嘴21B喷出。此外,例如在从喷嘴21B排出气泡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冲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油墨只要为能够通过附着在介质M上从而在介质M上进行印刷的物质即可。具体而言,油墨例如设为,也包含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被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的物质等,包括水性油墨、油性油墨、凝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各种组合物的油墨。此外,例如,如果液体为能够通过附着在介质M上从而在介质M上进行印刷的物质,则也可以为除了油墨以外的物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M,例如也可以设为纸张、合成树脂、金属、布、陶瓷、橡胶或它们的复合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装置10只要为通过向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进行印刷的装置即可。液体喷出装置10例如也可以设为串行式打印机、横向式打印机、行式打印机、页式打印机、胶板印刷装置、印染印刷装置等。

以下,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所掌握的技术思想以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液体循环机构具备:第一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向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供给流道,其将所述第一贮留部与所述液体喷出头连通;第二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液体喷出头被回收的液体进行贮留;第一回收流道,其将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第二贮留部连通;第三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之间对液体进行贮留;第二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连通;第三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三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连通;第一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二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二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二贮留部的流动;第二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三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一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一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用第一贮留部~第三贮留部、供给流道、第一回收流道~第三回收流道、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从而例如即使在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流道上不设置泵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使液体循环的流道,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液体循环装置具备液体循环机构和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具有:第一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向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供给流道,其将所述第一贮留部与所述液体喷出头连通;第二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从所述液体喷出头被回收的液体进行贮留;第一回收流道,其将所述液体喷出头与所述第二贮留部连通;第三贮留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之间对液体进行贮留;第二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连通;第三回收流道,其将所述第三贮留部与所述第一贮留部连通;第一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二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二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二贮留部的流动;第二单向阀,其在所述第三回收流道上,容许液体从所述第三贮留部向所述第一贮留部的流动而限制液体从所述第一贮留部向所述第三贮留部的流动,所述循环装置具有:减压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第二贮留部以及所述第三贮留部进行减压;减压切换部,其被构成为,至少能够对所述减压部与所述第二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一减压状态、以及所述减压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二减压状态进行切换;加压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第三贮留部以及所述第一贮留部进行加压;加压切换部,其被构成为,至少能够对所述加压部和所述第一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一加压状态、以及所述加压部和所述第三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二加压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用第一贮留部至第三贮留部、供给流道、第一回收流道至第三回收流道、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从而例如即使在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流道上不设置泵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使液体循环的流道,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此外,通过对第三贮留部进行减压,从而能够在不使被贮留于第一贮留部内的液体向第三贮留部倒流的条件下,将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内的液体回收至第三贮留部。此外,通过对第三贮留部进行加压,从而能够在不使被贮留于第三贮留部内的液体向第二贮留部倒流的条件下,将它们回收至第一贮留部。由此,即使在用于使液体循环的流道上不设置泵,也能够使液体循环,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此外,通过将减压切换部切换为第一减压状或和第二减压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使第二贮留部减压或是使第三贮留部减压进行切换。此外,通过将加压切换部切换为第一加压状态或第二加压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使第一贮留部加压还是使第三贮留部加压进行切换。

液体循环装置也可以为,具备多个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多个所述液体循环机构中的每一个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被共用的所述加压部而进行加压,并且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被共用的所述减压部而进行减压。

根据该结构,共用了能够使多个液体循环机构中的每一个加压的加压部。并且,共用了能够使多个液体循环机构中的每一个减压的减压部。因此,与针对多个液体循环机构的每一个而具备加压部以及减压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循环装置具有第一大气开放部,所述第一大气开放部被构成为,能够使将所述第三贮留部与所述减压切换部以及所述加压切换部连通的流道向大气开放。

根据该结构,在能够实现由加压部所实施的加压和由减压部所实施的减压这两方的第三贮留部中,通过将与减压切换部以及加压切换部连通的流道向大气开放,从而能够迅速地实施第三贮留部的加压以及减压的切换。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具有:补充贮留部,其对用于补充所述第一贮留部的液体进行贮留;第一连通流道,其将所述加压切换部与所述补充贮留部连通。

根据该结构,通过经由第一连通流道而将加压切换部与补充贮留部连通,从而能够经由第一连通流道而对补充贮留部进行加压,并且对为了补充第一贮留部而被贮留的补充贮留部的液体进行加压。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补充贮留部被构成为,能够对从液体供给源被供给的液体进行贮留,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具有第二连通流道,所述第二连通流道将所述减压切换部与所述补充贮留部连通。

根据该结构,通过经由第二连通流道而将减压切换部与补充贮留部连通,从而能够经由第二连通流道而对补充贮留部进行减压,并且通过对补充贮留部进行减压,从而能够将来自液体供给源的液体向补充贮留部进行供给。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循环装置具有第二大气开放部,所述第二大气开放部被构成为,能够使所述第一连通流道以及所述第二连通流道中的至少一方向大气开放。

根据该结构,在能够实现由加压部所实施的加压和由减压部所实施的减压这两方的补充贮留部中,通过将第一连通流道以及第二连通流道的至少一方向大气开放,从而能够迅速地实施补充贮留部的加压以及减压的切换。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贮留部经由所述补充贮留部而与所述加压部连通。

根据该结构,通过加压部的加压,从而能够经由第一连通流道而对补充贮留部进行加压,并且经由第一连通流道以及补充贮留部而对第一贮留部进行加压,并能够向第一贮留部补充被贮留于补充贮留部内的液体。因此,能够兼用为用于实现从补充贮留部向第一贮留部的液体的补充、和从第一贮留部向液体喷出头的液体的供给的加压部,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二连通流道包括补充连通流道,所述补充连通流道将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补充贮留部连通。

根据该结构,通过减压部的减压,从而能够对第二贮留部进行减压,并且能够经由第二贮留部以及补充连通流道而对补充贮留部进行减压,并能够从液体供给源向补充贮留部抽吸液体。因此,能够兼用为用于实现从液体喷出头向第二贮留部的液体的回收、从第二贮留部向第三贮留部的液体的回收、从液体供给源向补充贮留部的液体的供给的减压部,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在所述补充连通流道上具有第一负压开放部,所述第一负压开放部在所述第二贮留部侧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将所述补充连通流道开放。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二大气开放部被开放且补充贮留部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下,在第二贮留部侧的负压不低于预定的负压时补充连通流道也不会开放。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补充贮留部被向大气开放而使第二贮留部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在所述补充连通流道上具有与大气相连通的第一大气连通通道,所述循环装置具有补充切换部,所述补充切换部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补充贮留部相连通的第一连通状态、以及所述第二贮留部与所述第一大气连通通道连通的第二连通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补充切换部切换为第一连通状态或第二连通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否经由补充连通流道而使补充贮留部减压进行切换。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在所述第一大气连通通道上具有第二负压开放部,所述第二负压开放部在所述第二连通流道侧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将所述第一大气连通通道开放。

根据该结构,当切换为第二连通状态且未经由第二连通流道而对补充贮留部进行减压时,在与第二贮留部连通的第一大气连通通道中,当第二连通流道侧的负压低于预定的负压时,能够代替不抽吸液体的情况而对大气进行抽吸。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循环装置具有流道开闭部,所述流道开闭部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补充连通流道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二大气开放部被开放且补充贮留部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流道开闭部而对补充连通流道进行封闭,从而补充贮留部与第二贮留部不连通。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补充贮留部被向大气开放而使第二贮留部被向大气开放的情况。而且,通过流道开闭部对补充连通流道进行开闭,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否经由补充连通流道而使补充贮留部减压进行切换。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在所述补充连通流道上具有与大气连通的第一大气连通通道,所述循环装置具有开闭部,所述开闭部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第一大气连通通道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通过该开闭部对第一大气连通通道进行开闭,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是否经由补充连通流道而使补充贮留部减压进行切换。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具有:第二大气连通通道,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贮留部中,并与大气连通;加压开放部,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大气连通通道上,并且在所述第一贮留部侧的正压超过预定的正压时,将所述第二大气连通通道开放。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贮留部侧的正压高于预定的正压时,与大气连通的第二大气连通通道通过加压开放部而被开放。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贮留部侧的正压超过预定的正压这样的第一贮留部的过度加压的情况。

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出头,其喷出液体;上述的液体循环装置;控制部,其对所述液体喷出头以及所述液体循环装置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实现与上述液体循环装置相同的效果。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通过对由所述减压部所实施的减压、由所述加压部所实施的加压、由所述减压切换部所实施的切换以及由所述加压切换部所实施的切换进行控制,从而实施液体的循环。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由减压部所实施的减压、由加压部所实施的加压、由减压切换部所实施的切换以及由加压切换部所实施的切换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实施液体的循环。

液体喷出装置也可以为,具备多个所述液体循环机构,多个所述液体循环机构中的每一个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被共用的所述加压部来进行加压,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加压部实施的多个所述第一贮留部的加压过程中,于该多个所述第一贮留部中出现了液体的液面低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的情况下,将所述加压切换部切换为所述加压部与多个所述第三贮留部相连通的所述第二加压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多个第一贮留部中出现了液体的液面低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的情况下,液体从多个第三贮留部被回收至多个第一贮留部中的包含液体的液面并不低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在内的多个第一贮留部中。因此,与不将液体回收至多个第一贮留部中的液体的液面并不低于预定的高度的第一贮留部中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加压部的驱动次数,从而能够抑制加压部的随着时间变化所造成的劣化。

在液体循环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减压切换部切换为所述减压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相连通的所述第二减压状态,且在所述第二减压状态下历时第一时间而对所述第三贮留部进行了减压之后,将所述加压切换部切换为所述加压部与所述第三贮留部相连通的所述第二加压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加压状态下历时与所述第一时间相比而较长的第二时间来对所述第三贮留部进行加压。

根据该结构,将加压切换部切换为第二加压状态而从第三贮留部向第一贮留部回收液体的时间,长于将减压切换部切换为第二减压状态而从第二贮留部向第三贮留部回收液体的时间。因此,易于将被贮留于第二贮留部内的液体经由第三贮留部而回收至第一贮留部,并且能够容易地对从液体喷出头回收到的液体是否充足进行识别。

符号说明

A…供给方向;B…回收方向;M…介质;X…宽度方向;Y…进深方向;Z…铅直方向;10…液体喷出装置;18…液体供给源;19…供给流道;21…液体喷出头;22…滑架;30…液体循环装置;31…补充贮留部;34…补充温度调节部;35…回收流道;38B…第一连通流道;38G…第二大气连通通道;38H…补充连通流道;38I…第一大气连通通道;38J…第二连通流道;37…液体循环机构;39…补充贮留量检测部;41…第一贮留部;42…第二贮留部;43…第三贮留部;46…第一贮留量检测部;47…第一温度调节部;48…第二温度调节部;49…第三温度调节部;50…循环装置;51…加压泵;52…减压泵;53…加压切换部;54…减压切换部;55A…第一大气开放部;55B…第二大气开放部;56…加压开放部;57…第一负压开放部;58…补充切换部;59…第二负压开放部;61A…供给分支部;61B…供给汇流部;62A…第一正压供给流道;62B…第二正压供给流道;63A…第一正压调节部;63B…第二正压调节部;63B…压力调节部;64A…第一正压开闭阀;64B…第二正压开闭阀;66A…回收分支部;66B…回收汇流部;67A…第一负压回收流道;67B…第二负压回收流道;68A…第一负压调节部;68B…第二负压调节部;69A…第一负压开闭阀;69B…第二负压开闭阀;75…液体流出部;84…液体流入部;100…控制部;150…维护装置;157…流道开闭部;158…开闭部。

技术分类

061201147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