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记录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1:1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包括在被输送的介质上实施记录的记录部、将介质裁切的裁切部、对裁切屑进行收纳的收纳容器、以及被安装在收纳容器上且对被裁切了的介质进行容纳的容纳部。

但是,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收纳容器和容纳部以分体的形式而被构成。因此,例如在将容纳部从收纳容器上拆卸而使用记录装置的情况下,需要拆卸后的容纳部的放置场所。此外,存在拆卸后的容纳部容易丢失这一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633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壳体部,所述壳体部对如下部分进行收纳,即:输送部,其将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而进行输送;记录部,其在通过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上实施记录;切断部,其被配置在所述记录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处,并且将所述介质切断;排出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切断部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处,并且将被切断的所述介质排出,在所述记录装置中,具备:收纳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切断部的下方处,并对所述介质的切断屑进行收纳;容纳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排出部的下游处,且具有对从所述排出部被排出的所述介质进行容纳的容纳面,所述收纳部和所述容纳部被一体化,并且被一体化后的所述收纳部和所述容纳部相对于所述壳体部而可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部以及容纳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部以及容纳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部以及容纳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纳部以及容纳部的结构的局部俯视图。

图10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延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纳部的方式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记录装置11的结构进行说明。记录装置11例如为,通过对用纸等介质S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实施记录(印刷)的打印机。

在各图中,沿着X轴的方向为记录装置11的横宽方向,沿着Y轴的方向为记录装置11的进深方向,沿着Z轴的方向为记录装置11的高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1的+Y方向侧为正面侧、-Y方向侧为背面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壳体部12。壳体部12为箱状的封装件。在记录装置11的正面侧,具备对被实施了记录的介质S进行容纳的容纳部50、以及对介质S的切断屑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9。

图1表示容纳部50向壳体部12侧退避的收纳状态,图2表示容纳部50从壳体部12朝向+Y方向而扩展出的容纳状态。

另外,如图1所示,在容纳部50为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容纳部50对收纳部19进行覆盖,并且构成记录装置11的封装件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在记录装置11的壳体部12的正面侧形成有开口部13。介质保持部16以通过开口部13而可抽出的状态被收纳在壳体部12内。

介质保持部16具备前板部22和支承壁23,所述前板部22在被收纳于壳体部12中的情况下构成了记录装置11的封装件的一部分,所述支承壁2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而对将长条的介质S卷叠成圆筒状的卷筒体R进行支承。

通过经由开口部13而抽出介质保持部16,从而能够实施卷筒体R的更换或补充。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部19以可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于壳体部12上。

如图4所示,在壳体部12内,除了介质保持部16之外,还收纳有记录部31、输送部35、切断部34、排出部20等。

具体而言,在对介质保持部16进行收纳的空间的上方收纳有记录部31,所述记录部31在从卷筒体R被放卷出的介质S上实施记录。记录部31具备能够喷射作为记录材料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液体喷射头32。

介质S具有作为被喷射油墨的表面的第一面S1、和成为其背面的第二面S2。并且,介质S以第二面S2形成内周面的卷筒体R的状态而被保持在介质保持部16中。

记录装置11具备输送部35,所述输送部35沿着从介质保持部16朝向被设置在壳体部12的前侧面上的排出口21的输送方向而对介质S进行输送。输送部35具备沿着输送方向而被配置的多个输送辊对。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S的输送方向为,在从介质保持部16朝向上方(+Z方向)之后朝向前方(+Y方向)的方向。

在介质S的输送方向的记录部31的下游处配置有加热部33,所述加热部33通过对介质S进行加热,从而使附着在介质S上的油墨干燥。

在加热部33的下游处配置有将介质S切断的切断部34。切断部34按照每单位长度而裁切对长条的介质S实施了记录的部分。由此,介质S成为单张。

在切断部34的下方配置有对介质S的切断屑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9。收纳部19为具有在上方开口的投入口19a的容器。本实施方式的切断部34将先前被裁切掉的单张的介质S的后端、和接下来被裁切的介质S的前端之间的空白部分等裁掉。被裁掉的介质S的切断屑(空白部分)向下方落下,并且经由投入口19a而被收纳至收纳部19中。此外,如图3所示,通过从壳体部12拆下收纳部19,从而能够清除将被收纳在收纳部19中的切断屑。

在切断部34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处设置有排出部20,所述排出部20将通过切断部34而被切断了的单张的介质S排出。排出部20具备排出口21,从而从排出口21排出介质S。排出口21被配置在壳体部12的正面(+Y方向侧的面)、且开口部13或收纳部19的上方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在排出口2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处配置有对被排出的介质S进行容纳的容纳部50。容纳部50呈板状,并且具有对被排出的介质S进行容纳的容纳面50a。通过使与介质S的被实施记录的第一面S1为相反面的第二面S2和容纳面50a对置,从而使介质S被容纳在容纳部50中。

接下来,关于收纳部19以及容纳部5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中为收纳部19和容纳部50被一体化的结构。并且,如图3所示,被一体化后的收纳部19和容纳部50以相对于壳体部12而可拆卸的方式被构成。

图5表示容纳部50的收纳状态,图6以及图7表示容纳部50的容纳状态。容纳部50以及收纳部19为能够通过转动部60而向收纳状态和容纳状态进行位移。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容纳部50的排出部侧(排出部20侧)的一端侧具有能够相对于收纳部19而进行转动的转动部60。本实施方式的转动部60由轴部61和空间部70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61被设置在收纳部19上,空间部70被设置在容纳部50中。

如图8所示,轴部61被配置在收纳部19的+Y方向端部、且+Z轴方向端部处。进一步详细而言,在收纳部19的+Y方向端部处形成向+Z方向突出的板状的突出部64,并且在该突出部64的顶端部处形成轴部61。轴部61分别被配置在沿着收纳部19的X轴的方向的两端附近处。各轴部61沿着X轴而被形成。

如图7所示,容纳部50由利用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而被形成的框体所构成。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第二板部52以与第一板部51的容纳面50a的相反侧的面相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

如图9所示,在第一板部51的容纳面50a的相反侧的面上、且与轴部6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部71。凹部71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并且被形成为与轴部61的轴径相比而较大。具体而言,在图9中,凹部71在与轴部61相比靠沿着Y轴的方向、沿着X轴的方向、以及沿着Z轴的方向上被形成得较大。

并且,通过以在第一板部51的凹部71内配置了轴部61的状态而使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合在一起,从而在设置有凹部71部分上形成空间部70。并且,在该空间部70内配置有轴部61。被配置在空间部70内的轴部61与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组合在一起,以免从空间部70脱落。由此,收纳部19和容纳部50被一体化。

另外,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第二板部52的与突出部64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避免与突出部64的干涉的退让槽52a。由此,具有空间部70的容纳部50和具有轴部61的收纳部19能够相对性地进行转动。

此外,由于空间部70大于轴部61,因而在容纳部50处于收纳状态下,容纳部50能够相对于收纳部19而在Z轴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在容纳部50处于容纳状态下,容纳部50能够相对于收纳部19而在大致Y轴方向上进行移动。

此外,如图9所示,沿着与凹部71的轴部61的延伸方向(沿着X轴的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而被形成的对置面71a在容纳部50处于收纳状态下与轴部61相抵接。由此,在容纳部50处于收纳状态下,容纳部50相对于收纳部19的向-Z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也就是说,在收纳状态下容纳部50相对于收纳部19的位置被保持。因此,通过在未使用记录装置11的情况下将容纳部50设为收纳状态,从而能够抑制容纳部50从壳体部12向+Y方向的突起,由此实现了记录装置11的紧凑化。

此外,如图7所示,在收纳部19的+Y方向侧的面、即与容纳部50相对置的面上设置有凹部66。另一方面,在容纳部50的与收纳部19相对置的第二板部52的面上,以能够与收纳部19的凹部66嵌合的方式而设置有凸部76。并且,在容纳部50处于收纳状态下,凸部76相对于凹部66而嵌合。由此,当例如在容纳部50处于收纳状态下使记录装置11进行了移动时,抑制了容纳部50相对于壳体部12的晃动。

如图2以及图6所示,在容纳部50处于容纳状态下,容纳部50的+Y方向端部(另一端)被配置在与排出部20的排出口21位置相比而较高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50的容纳面50a从排出口21侧朝向+Y方向而向上方倾斜。由此,能够可靠地承接从排出部20被排出的介质S。

具体而言,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收纳部19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两端处,设置有在容纳部50处于容纳状态的情况下对容纳部50进行支承的支承面62。该支承面62为,在沿着+X方向而进行观察时从-Y方向朝向+Y方向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面62相对于水平方向而向上方倾斜约20°。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容纳部50的容纳面50a的相反侧的面上、且沿着X轴的方向的两端处,在于容纳状态下与支承面62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槽部72。在槽部72中设置有能够与支承面62抵接的抵接面72a。

此外,如图8所示,在收纳部19的上端部处设置有突起部65,所述突起部65具有在容纳状态下与容纳面50a抵接的抵接面65a。抵接面65a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

接下来,对容纳部50的从收纳状态位移至容纳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收纳状态下,将容纳部50的下端部相对于收纳部19(壳体部12)而向+Y方向抽出。由此,容纳部50的凸部76从收纳部19的凹部66中脱出,从而容纳部50能够以收纳部19的轴部61为支点而进行转动。然后,进一步使容纳部50相对于收纳部19而向上方进行旋转移动。并且,当容纳部50的抵接面72a和收纳部19的支承面62相抵接时,容纳部50相对于收纳部19的旋转移动被限制。在抵接面72a和支承面62相抵接的状态下,对容纳部50向排出口21的方向(-Y方向)进行按压。通过空间部70从而能够使容纳部50相对于收纳部19而向-Y方向进行移动。通过使容纳部50向-Y方向移动,从而容纳面50a的排出口21侧的一部分与抵接面65a抵接。由此,容纳部50通过抵接面65a和支承面62而被把持,从而容纳部50的容纳面50a以从排出口21侧沿着+Y方向而向上方倾斜的容纳状态被保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面50a的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为约20°。

接下来,对容纳部50的从容纳状态位移至收纳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容纳状态下,将容纳部50相对于收纳部19(壳体部12)而向+Y方向抽出。由此,容纳部50从抵接面65a和支承面62脱出,从而容纳部50能够以收纳部19的轴部61为支点而进行转动。然后,进一步使容纳部50相对于收纳部19而向下方进行旋转移动。当容纳部50旋转至下方时,轴部61将与对置面71a抵接,从而容纳部50被收纳部19支承。并且,在容纳部50的下端部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将容纳部50的下端部相对于收纳部19(壳体部12)而向-Y方向按入。由此,容纳部50的凸部76与收纳部19的凹部66相嵌合,从而使收纳状态被保持。

接下来,对容纳部50的延长部80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10所示,容纳部50具有在输送方向(从排出口21朝向大致+Y方向而输送介质S的方向)上能够延长容纳面50a的延长部80。

本实施方式的延长部80呈板状,并且小于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延长部80以能够于第一板部51和第二板部52之间在沿着排出方向(图10中的+Y方向)的方向上抽出的方式而被收纳。

如图7所示,在第二板部52上形成有切口部78,在容纳状态下通过切口部78而使延长部80的一部分露出。由此,能够将手指搭在延长部80的露出的部分从而简单地抽出延长部80。延长部80具有止动件,从而延长部80以预定的抽出量而被保持。通过具有延长部80,从而能够使容纳部50中可容纳介质S的容纳面50a(包括容纳面50b在内)延长。由此,能够容纳更长的介质S。另外,也可以根据从排出口21被排出的介质S的长度来构成延长部80。例如,也可以将延长部80的与输送方向相关的长度延长。此外,可以将抽出结构构成为三段以上。而且,延长部80也可以不是抽出结构,而是折叠结构。

接下来,对容纳部50的限制部90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10所示,容纳部50在容纳部50的输送方向(从排出口21朝向大致+Y方向输送介质S的方向)中的下游的端部处设置有限制部90,所述限制部90对所容纳的介质S向输送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限制部90以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切换至限制状态(图2)和退避状态(图10),所述限制状态为从容纳面50a(50b)向上方突出的状态,所述退避状态为与容纳面50a(50b)成为同一面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90被设置在延长部80的下游端部处。

如图2以及图10所示,限制部90呈板状。限制部90小于延长部80。在延长部80的容纳面50b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凹部85,并且以能够在该凹部85中收纳限制部90的方式而被构成。限制部90的厚度尺寸与凹部85的深度尺寸相等。因此,在设为退避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容纳面50b与限制部90相连的平坦面。

限制部90的下游端部设置有能够相对于延长部80而进行旋转的轴部、和将限制部90的进行了旋转的位置限制在预定的位置处的止动件。

在将限制部90从退避状态转移至限制状态的情况下,将手指插入被设置在凹部85中的切口部85a中从而使限制部90以轴部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移动。所旋转的限制部90通过止动件而被保持在预定的位置上。在该限制状态下,由容纳面50b和限制部90所成的角度为100°至13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90与延长部80一起被收纳在第一板部51与第二板部52之间。

通过限制部90,从而能够抑制介质S从容纳部50的下落。此外,在容纳部50的收纳状态下,不存在从壳体部12向+Y方向的突起从而实现了紧凑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从排出口21排出卷曲了的介质S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被排出的介质S以相对于容纳面50a、50b而朝向上方卷曲成凸状的状态被容纳。在该状态下,当下一个介质S被排出时,该介质S的下游端部与先前被容纳的介质S相接触,从而使得先前被容纳的介质S向下游侧被推压。但是,先前被容纳的介质S的下游端与限制部90相接触,从而限制了介质S向下游侧的移动。并且,接下来被排出的介质S被支承在先前被排出的介质S的上表面上。即,按照介质S的排出顺序而被容纳在容纳部50中。

在此,收纳部19的输送方向侧(+Y方向侧)的正面部19b和容纳部50由透光性的部件而形成。例如,收纳部19以及容纳部50由透明的塑料材料而形成。

由此,无论容纳部50处于收纳状态(图1)下、还是容纳部50处于容纳状态(图2)下,都能够目视确认到收纳部19的内部,从而能够简单地确认被收纳在收纳部19中的切断屑的收纳状况。

另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收纳部19的输送方向侧的正面部19b由透光性的部件而形成,并且在容纳部50上设置了开口。例如,在容纳部50的中央部处设置狭缝等贯穿孔。即使采用这种方式,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收纳部19和容纳部50以一体的形式而被构成。因此,与收纳部19和容纳部50为分体的结构相比而不需要容纳部50的放置场所。此外,能够防止容纳部50的丢失。

此外,在将被收纳在收纳部19中的切断屑清除时,例如在收纳部19和容纳部50为分体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首先将容纳部50从壳体部12上拆卸,然后将收纳部19从壳体部12上拆卸。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收纳部19和容纳部50同时从壳体部12上拆卸(图3),因而能够简单地清除切断屑,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而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容纳状态下容纳部50朝向上方而倾斜的结构,但并不被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容纳部50处于容纳状态下,容纳部50的+Y方向端部(另一端)被配置在与排出部20的排出口21位置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50的容纳面50a从排出口21侧朝向+Y方向而向下方倾斜。在该情况下,为了保持容纳状态的容纳部50的位置,只需变更与容纳部50相接的收纳部19的支承面62的角度或突起部65的抵接面65a的角度即可。

即使采用这种方式,也能够对从排出口21被排出的介质S进行容纳。

3.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而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A的收纳部190形成有收纳部190的输送方向侧(+Y方向侧)的正面190b从上方跨向下方而向前方(+Y方向)伸出的倾斜面。该倾斜面成为容纳介质S的容纳面190b。

收纳部190为四棱锥台状的容器,并且在上方具备投入口190a。容纳面190b从排出口21侧跨向下方端部而朝向+Y方向倾斜。即,收纳部190和容纳部为被一体形成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增大在收纳部190中可收纳切断屑的容积。

符号说明

11、11A…记录装置;12…壳体部;13…开口部;19…收纳部;19a…投入口;19b…正面部;20…排出部;21…排出口;31…记录部;34…切断部;35…输送部;50…容纳部;50a…容纳面;50b…容纳面;51…第一板部;52…第二板部;60…转动部;61…轴部;62…支承面;65…突起部;65a…抵接面;66…凹部;70…空间部;71…凹部;71a…对置面;72…槽部;72a…抵接面;76…凸部;78…切口部;80…延长部;85…凹部;85a…切口部;90…限制部;190…收纳部;190a…投入口;190b…容纳面(正面);S…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473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