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油墨补给容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11:11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油墨补给容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存在一种附带盖的容器,该容器在用于使液体状的内容物喷出的开口部处具备阀体。该阀体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并且通过狭缝而被划分。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盖,该盖具备用于推开由狭缝进行了划分的阀体的推入部。

可是,例如,在因温度上升等环境变化而容器的内压上升了的情况下,当为了使内容物喷出而将容器倒置时,存在内压和内容物的水位压力的合计压力超过由狭缝进行了划分的阀体的耐压而导致内容物猛烈喷出的情况。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盖是通过推入部来推开狭缝阀的,但是不足以释放容器的压力。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盖中,在盖被关闭着的状态下,成为由狭缝进行了划分的阀体总是处于通过推入部而被推开的状态,因而存在阀体发生蠕变变形的可能性。因此,期望一种能够在抑制容器内的压力的上升的同时抑制阀体的蠕变变形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00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种油墨补给容器,其具备能够对油墨进行收纳的瓶体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瓶体上的盖,其中,所述瓶体具备:油墨出口形成部,其具有筒状的油墨出口和形成有第一螺纹部的外周部;阀,其被设置在所述油墨出口处,并且具有的阀体,所述盖具有:主体部,其为筒状,并且具有第一内周部,该第一内周部形成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进行卡合的第二螺纹部;顶面部,其在所述盖被安装在所述瓶体上时与所述油墨出口对置;突起部,其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当所述盖在解开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卡合的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所述突起部通过朝向所述阀进行移动,从而推动所述阀体而打开所述阀,当所述盖在使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卡合的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所述突起部通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而从所述阀体离开,从而关闭所述阀。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油墨补给容器。该油墨补给容器具备能够对油墨进行收纳的瓶体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瓶体上的盖,其中,所述瓶体具有:油墨出口形成部,其具有筒状的油墨出口和形成有第一螺纹部的外周部;阀,其具有阀体,该阀体由被设置在所述油墨出口处的弹性材料构成并且通过一个以上的狭缝而被划分,所述盖具有:主体部,其为筒状,并且具有第一内周部,该第一内周部形成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进行卡合的第二螺纹部;顶面部,其在所述盖被安装在所述瓶体上时与所述油墨出口对置;突起部,其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当所述盖在解开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卡合的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所述突起部通过朝向所述阀体进行移动,从而推动所述阀体并进入到所述狭缝内,进而打开所述阀体,当所述盖在使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的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所述突起部通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而从所述阀体离开,从而关闭所述阀体。

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墨补给容器的所述阀还具备:密封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油墨出口处;弹簧部件,其对所述阀体朝向所述密封部件进行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油墨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3为油墨供给单元的剖视图。

图4为油墨补给容器的侧视图。

图5为瓶体的立体图。

图6为与盖一起示出的瓶体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为与突起部一起示出的瓶体的剖视图。

图8为对突起部的位置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图9为表示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进行连接的瓶体的图。

图10为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墨补给容器的侧视图。

图11为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瓶体的立体图。

图12为与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一起示出的瓶体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为对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起部的位置变化进行说明的图。

图14为表示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进行连接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瓶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为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21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记录装置21为通过对介质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上实施图像等的记录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在图1中示出了,互相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X方向以及Y方向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Z方向为与铅直方向平行的方向。此外,将X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X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Y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Y方向,Y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Z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Z方向,Z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Z方向。也将+Z方向称为上方,将-Z方向称为下方。

记录装置21具备将X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形的壳体22。在壳体22内的下部处,将X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支承台23以使其上表面大致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而被设置。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纸张P在该支承台23的上表面被支承的同时朝向成为输送方向的+Y方向被输送。在壳体22内的支承台23的上方位置处,架设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导向轴24,在该导向轴24上支承有滑架26,该滑架26在下表面侧设置有喷出油墨的记录头25。滑架26被支承为,在导向轴24被插穿于在X方向上贯穿的支承孔中的状态下,相对于该导向轴24而在X方向上往返移动自如。

在壳体22内,在导向轴24的两端的附近的位置处,驱动滑轮28和从动滑轮29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驱动滑轮28上连结滑架电机30的输出轴,并且在驱动滑轮28和从动滑轮29之间,绕挂有一部分与滑架26连结的无接头状的同步带31。在通过滑架电机30的驱动而使滑架26在经由同步带31而被导向轴24引导的同时沿着成为对于纸张P的扫描方向的X方向进行往返移动时,对于在支承台23上被向前方输送的纸张P,从滑架26的下表面侧的记录头25而向纸张P喷出油墨。

在壳体22的+Y方向侧的面上,设置有排出口32、排出托盘33和供纸盒34。排出口32排出通过来自记录头25的油墨的喷出而实施了记录的纸张P。排出托盘33对从壳体22内被排出来的纸张P进行支承。供纸盒34被设置在排出托盘33的下侧,并且将用于记录的多张纸张P以层叠状态进行收纳。

在壳体22的+Y方向侧的面上且在+X方向侧的端部处,设置有开闭门35。开闭门35以其下端为旋转中心而开闭动作自如。在开闭门35的+Y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由矩形形状的透明部件构成的能够对内部进行目视确认的窗部37。当壳体22的开闭门35被打开时,后述的油墨供给单元40的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露出。

在记录装置21的壳体22内,在成为开闭门35的里侧的位置,收纳有对记录头25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单元40。被收纳于油墨供给单元40中的油墨通过油墨供给管46向记录头25进行供给。从油墨供给单元40引出的油墨供给管46与形成于滑架26内的未图示的油墨流道进行连接,并且经由该油墨流道而与记录头25进行连接。

图2为油墨供给单元40的立体图。图3为油墨供给单元40的剖视图,并且为图2的Ⅲ-Ⅲ剖视图。如图2所示,油墨供给单元40具有五个油墨罐41a至41e、五个油墨供给管46和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五个油墨罐41a至41e所收纳的油墨的颜色互不相同。被分别收纳在油墨罐41a、41b、41c、41d、41e中的油墨的颜色例如为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等。在下文的说明中,也将五个油墨罐41a至41e统称为油墨罐41。油墨罐41具有+Z方向以及+Y方向的端部被切口的、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箱形形状,并且在-Y方向侧的面上安装有油墨供给管46。油墨罐41的被切口的部分为阶梯部48。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为长方体形状,并且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安装,即,在五个油墨罐41a至41e在X方向上进行排列的状态下,对所有五个油墨罐41a至41e各自的阶梯部48进行覆盖。

如图3所示,油墨罐41除了上述的阶梯部48之外,还具有对油墨进行贮留的油墨贮留室49、目视确认部50和针56。目视确认部50构成油墨罐41的油墨贮留室49的+Y方向侧的面的一部分,并且由透明树脂形成。如图2所示,在目视确认部50上标记有表示贮留于油墨贮留室49内的油墨的液面的上限的基准的上限标识51和表示下限的基准的下限标识52。用户能够以上限标识51为基准来注入油墨而使其不会溢出。此外,用户能够以下限标识52为基准从而知晓实施油墨的补给的时期。针56具有以阶梯部48的沿着XY方向的面为基部并且向+Z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在针56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道54和第二流道55。第一流道54以及第二流道55通过对针56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第一流道54以及第二流道55将油墨贮留室49和外部进行连通。第一流道54以及第二流道55的顶端的位置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的上表面的位置相比靠下方。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54的+Z方向的顶端的高度低于第二流道55的+Z方向的顶端的高度,但是针56的顶端也可以为第一流道54的高度以及第二流道55的高度相等的平坦的面。

如图2所示,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具有五个油墨补给部47a。五个油墨补给部47a各自以分别与五个油墨罐41相对应的方式而被设置。如图2所示,油墨补给部47a具有凹部60和第一凹凸部62。凹部60的从+Z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圆形和将通过该圆形的中心并在Y方向上延伸的线作为对称线的在Y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叠加而成的形状。并且,如图3所示,凹部60在Z方向上贯穿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并且-Z方向侧端部利用沿着阶梯部48的XY平面的面而被封闭。在凹部60的内侧配置有针56。

第一凹凸部62由被配置在凹部60的内侧并且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棒形形状的多个棒部62a构成。棒部62a的顶端位于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的上表面位置相比靠下方处。多个棒部62a的剖面形状以及配置位置被形成为,对于所对应的每一个油墨罐41a至41e而互不相同。另外,虽然油墨供给单元40所具有的多个棒部62a的剖面形状互不相同,但是为了方便,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关于第一凹凸部62也是同样。例如,与油墨罐41a相对应的第一凹凸部62相对于针56而在+Y方向侧和-Y方向侧各具有一个棒部62a。并且,配置于+Y方向侧的棒部62a和针56的距离长于配置于-Y方向侧的棒部62a和针56的距离。相对于此,虽然与油墨罐41b相对应的第一凹凸部62同样地具有两个棒部62a,但是两个棒部62a各自与针56的距离相等。关于与油墨罐41c至41e相对应的第一凹凸部62,省略说明,同样地棒部62a的截面形状以及配置位置被形成为互不相同。通过对于每一个油墨罐41a至41e而形成有形状不同的第一凹凸部62,从而在使用瓶体80的油墨补给时,仅能将与成为补给对象的油墨罐41a至41e中的任意一个的油墨色相符的瓶体80插入到油墨补给部47a中。关于油墨补给的详细,在下文中进行记述。

A2:油墨补给容器的结构:

图4为油墨补给容器63的侧视图。图5为瓶体80的立体图。图6为瓶体80的纵剖视图。图7为与突起部684一起示出的瓶体80的剖视图,并且为图4的Ⅶ-Ⅶ剖视图。油墨补给容器63用于向油墨供给单元40补给油墨。

图4至图7中示出了Z方向。将Z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Z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Z方向。也将+Z方向称为上方,将-Z方向称为下方。如图4所示,油墨补给容器63具备瓶体80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瓶体80上的盖68。瓶体80能够对油墨进行收纳,并且如图5所示的那样具备容器主体部64和油墨出口形成部150。

如图6所示,容器主体部64具有油墨收纳部76、颈部77和容器螺纹部78。如图4所示,容器主体部64为有底筒状的容器。容器主体部64的内部空间为对油墨进行收纳的油墨收纳部76。容器主体部64由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如图6所示,容器主体部64的上部被缩径,并且被缩径的部分为颈部77。容器螺纹部78为被形成在颈部77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

如图6所示,油墨出口形成部150覆盖容器主体部64的颈部77,并且相对于容器主体部6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油墨出口形成部150为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具有外周部70、小径部66、油墨出口65、嘴部螺纹部82、第一螺纹部69、作为阀的狭缝阀74和第一突出部91。外周部70被配置在油墨出口形成部150的下端侧,并且被形成为与颈部77相比直径较大。在外周部7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形成于容器主体部64上的容器螺纹部78进行螺合的内螺纹即嘴部螺纹部82。并且,在外周部7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即第一螺纹部69。小径部66被配置在外周部70的上方处。小径部66的内径小于外周部70的内径。筒状的油墨出口65被配置在小径部66的上端部。

油墨出口形成部150除了上述的结构以外,还具有图5所示的两个凸部71、两个第二凹凸部72和定位部73。两个凸部71、两个第二凹凸部72被形成在小径部66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两个凸部71具有在小径部66的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壁和在壁的半径方向的顶端处沿着小径部66的周向延伸的部分,并且两个第二凹凸部72被形成为,在两个凸部71的壁上沿着与壁交叉的方向或者小径部66的周向延伸。两个凸部71将外周部70作为基部并向+Z方向竖立设置。更加具体而言,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两个凸部71以及两个第二凹凸部72被分别配置为,以中心轴CX为中心而点对称。两个凸部71以嵌入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中的方式而被形成。分别在两个凸部71上,在小径部66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端部和小径部66侧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凹凸部72。如图7所示,各第二凹凸部72的从Z方向观察到的形状为,为了使第一凹凸部62嵌入而与直径方向平行的两面各自的一部分被切口了的形状。另外,第二凹凸部72的形状按照瓶体80所收纳的油墨的颜色而不同,且图7中所示的第二凹凸部72的形状为,与对应于油墨罐41b的第一凹凸部62进行嵌合的形状。详细而言,第二凹凸部72的形状为,按照收纳于瓶体80中的油墨颜色而被预先确定的形状,并且分别为与按照油墨颜色而被确定的第一凹凸部62相嵌合的形状。如图5所示,定位部73被形成在小径部66的在Z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处。定位部73具有圆环形状部分和从该圆环形状部分的在直径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两个凸部71延伸的部分。如图7所示,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定位部73从小径部66、第二凹凸部72以及凸部71各自的外周向外侧突出。定位部73在油墨的补给中,当瓶体80被插入到油墨补给部47a中时,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的上表面的凹部60的短边方向、即X方向的外边缘抵接,从而实施中心轴CX方向上的定位。

如图6所示,狭缝阀74被设置在油墨出口65的开口处,并且通过对油墨出口65内的流道进行开闭从而对油墨的流通进行控制。如图7所示,狭缝阀74例如具有由硅等弹性材料构成的阀体742。阀体742的从Z方向进行观察到的平面形状为圆形,并且通过从油墨出口65的中心朝向外周且在半径方向上延伸的一个以上的狭缝75而被划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742通过六个狭缝75而被划分。狭缝阀74在未被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由于狭缝75被关闭因而闭阀。而且,当外力被施加给狭缝阀74时,由于阀体742的狭缝75被推开而扩大,从而狭缝阀74开阀。如图7所示,两个第一突出部91以从油墨出口65的第二内周部65a向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而被设置。并且,如图6所示,第一突出部91在油墨出口65的中心轴CX方向上位于与狭缝阀74相比靠外侧。

如图6所示,盖68以对油墨出口形成部150进行覆盖的方式,相对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盖68具有主体部682、顶面部683、顶面突出部683a、突起部684、第二螺纹部681和第三螺纹部685。

主体部682具有筒形形状。主体部682的内径大于外周部70的外径。主体部682具有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对置的第一内周部682a。在第一内周部682a的-Z方向侧端部上形成有能够与第一螺纹部69进行卡合的内螺纹即第二螺纹部681。顶面部683被形成为,对主体部682的+Z方向侧端部进行密封。在安装了盖的状态下,顶面部683与设置于瓶体80上的油墨出口65对置。在顶面部683上形成有第三螺纹部685。具体而言,顶面突出部683a在顶面部683的与油墨出口65对置的面上以朝向油墨出口65突出的方式而被设置。并且,在顶面突出部683a上形成有沿着中心轴CX向+Z方向凹陷了的孔,并且在该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即第三螺纹部685。

突起部684在沿着主体部682的中心轴CX的方向上延伸。突起部684具有大致圆筒形形状。通过突起部684的中心轴以沿着顶面部683的中心轴CX的方式相对于盖68进行螺纹卡合,从而突起部684被安装。突起部684具有作为外周面的侧壁688、第四螺纹部686和两个第二突出部687。第四螺纹部686为能够与形成于侧壁688的+Z方向侧端部上的第三螺纹部685进行卡合的外螺纹。两个第二突出部687被形成为,在侧壁688的-Z方向侧端部处,从侧壁688向径向突出。突起部684被构成为,通过第四螺纹部686与第三螺纹部685进行螺纹卡合,从而相对于盖68能够在中心轴CX方向上进退。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为,当盖68相对于瓶体80被顺时针旋转时而进行螺合的右螺纹结构。相对于此,第三螺纹部685和第四螺纹部686为,当盖68相对于突起部684被逆时针旋转时而进行螺合的左螺纹结构。第三螺纹部685和第四螺纹部686的螺距P2大于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螺距P1。由此,与螺距P1和螺距P2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突起部684的相对于盖68的旋转量的进退距离。

如图7所示,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两个第一突出部91被形成为,以中心轴CX为对称中心而点对称。各第一突出部91具有互相所成的角大致为直角的两个壁面。突起部684的两个第二突出部687在穿过中心轴CX的同一直线上,以隔着中心轴CX而对峙的方式而被配置。各第二突出部687具有互相大致平行的两个壁面。在盖68的第二螺纹部681与瓶体80的第一螺纹部69进行了卡合的状态下,两个第一突出部91之中的一个第一突出部91和两个第二突出部687之中的一个第二突出部687抵接。并且,两个第一突出部91之中的另一个第一突出部91和两个第二突出部687之中的另一个第二突出部687抵接。由此,在盖68相对于瓶体80向顺时针、逆时针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突起部684相对于瓶体80的旋转被限制。

A3:通过油墨补给容器实施的油墨补给:

在收纳于油墨罐41中的油墨变得较少的情况下,由用户来实施使用了油墨补给容器63的油墨的补给。具体而言,首先,用户将油墨补给容器63的盖68取下,并使油墨出口形成部150露出。关于油墨补给容器63的盖68被取下时的突起部684的变动,接下来进行说明。

图8为说明对应于盖68的拆装而突起部684相对于顶面部68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状况的图。图8的左图表示盖68被安装了的状态,图8的右图表示盖68和油墨出口形成部150的螺合被解开了的状态。在盖68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进行了螺合的状态下,当盖68相对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在作为解开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螺合的第一方向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旋转时,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螺合解开。在该盖68逆时针旋转时,突起部684的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的围绕中心轴CX的旋转被限制。并且,通过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在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通过该相对旋转,从而突起部684通过朝向阀体742进行移动,从而推动阀体742并进入到狭缝75内。详细而言,通过第三螺纹部685在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第四螺纹部686的螺纹凸起被引导至第三螺纹部685的螺纹槽内,从而突起部684朝向阀体742进行移动。由此,如图8的右图所示,突起部684打开狭缝阀74,从而油墨收纳部76内的压力被释放。

相对于此,当盖68相对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在作为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进行螺合的第二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上被旋转时,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进行螺合。当在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进行螺合的顺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进而从阀体742离开。通过突起部684从阀体742离开,从而阀体742关闭。由此,如图8的左图所示,在盖68被安装了的状态下,由于突起部684不使阀体742发生变形,因而能够抑制阀体742的蠕变变形。如果阀体742发生蠕变变形,则存在在瓶体80被倒置了时油墨从阀体742滴落的可能性。通过抑制阀体742的蠕变变形,从而能够抑制瓶体80被倒置了时的油墨的滴落。

在使用了油墨补给容器63的油墨的补给中,在将盖68从瓶体80取下之后,用户将瓶体80倒置,并且将露出来的瓶体80的凸部71嵌入到油墨供给单元40的凹部60中。在此,在油墨收纳部76的内压上升了的情况并且油墨收纳部76内的压力未被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当瓶体80被倒置时,存在油墨补给容器63的内压和油墨的水位压力的合计压力超过阀体742的耐压,从而导致油墨猛烈地喷出的情况。作为油墨补给容器63的内压上升的情况,可以列举出与上次的盖68的安装时相比温度上升了的情况等。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由于在盖68从瓶体80被取下时,突起部684进入到阀体742中,释放油墨补给容器63内的压力,因而即使在油墨补给容器63被倒置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油墨猛烈喷出的情况。

图9为表示在瓶体80被倒置了的状态下被插入到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中的状态的图。另外,如上所述的那样,瓶体80的第二凹凸部72的形状为,与所收纳的油墨颜色所对应的第一凹凸部62进行嵌合的形状。在收纳于瓶体80中的油墨的颜色和收纳于预定补给的油墨罐41中的油墨的颜色一致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的那样,用户能够将瓶体80插入到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中。由此,用户能够对油墨进行补给而不会出错。用户将瓶体80插入直到定位部73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的上表面抵接为止。当瓶体80被插入时,通过针56而使狭缝阀74被开阀。第一流道54以及第二流道55中的任意一个成为油墨的流道,并且任意的另一个成为空气的流道。另外,第一流道54和第二流道55之中的开口端先接触到油墨的一方的流道成为油墨的流道,未成为油墨的流道的一方的流道成为空气的流道。狭缝阀74被开阀,并且瓶体80内的油墨通过第一流道54或者第二流道55向油墨罐41进行补给。当补给结束时,用户将瓶体80从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中拔出,并且将盖68安装在瓶体80上。如上述那样,当盖68被安装在瓶体80上时,盖68的突起部684从阀体742离开。另外,虽然在图3以及图9中示出了,第一流道54和第二流道55的高度不同,但是第一流道54与第二流道55也可以以具有相同的高度的方式而被形成。

以上,根据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盖68在解开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卡合的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通过朝向阀体742进行移动从而推动阀体742并进入到狭缝75内。由此,突起部684能够通过推动阀体742,从而释放瓶体80内的压力。并且,当盖68在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进行卡合的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并且从阀体742离开。由此,突起部684从阀体742离开,因而能够抑制阀体742的蠕变变形。此外,当盖68在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通过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在第二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并且朝向阀体742进行移动,进而推动阀体742并进入到狭缝75内。并且,当盖68在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通过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并且从阀体742离开。根据该方式,在盖68相对于瓶体80在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能够推动阀体742。并且,在盖68相对于瓶体80在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能够从阀体742离开。此外,也可以设定为,使第三螺纹部685和第四螺纹部686的螺距P2大于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螺距P1。由此,与螺距P2等于或小于螺距P1的情况相比,还能够增加突起部684相对于盖68的旋转量的进退距离。

B.其他的实施方式:

B1.其他的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为右螺纹结构,第三螺纹部685和第四螺纹部686为左螺纹结构。相对于此,也可以设为,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成为左螺纹结构,第三螺纹部685和第四螺纹部686成为右螺纹结构。通过将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结构跟第三螺纹部685和第四螺纹部686的结构设为互相相反的螺纹结构,从而能够实现通过盖68相对于瓶体80的旋转而使突起部684进行进退的结构。

B2.其他的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突出部91被设置为从油墨出口65突出。第一突出部91具有互相所成的角大致为直角的两个壁面。第一突出部91的形状并不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从油墨出口65的第二内周部65a朝向中心轴CX突出的形状。此外,在突起部684上设置有两个第二突出部687。第一突出部91以及第二突出部687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也可以为第一突出部91以及第二突出部687分别设置一个的方式,也可以为第一突出部91和第二突出部687在上下方向上嵌合的方式。

B3.其他的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实现了通过突起部684利用第三螺纹部685和第四螺纹部686的螺纹卡合而被安装在顶面部683上,从而通过盖68相对于瓶体80的旋转而使突起部684进行进退的结构。利用盖68相对于瓶体80的旋转而使突起部684进退的结构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将盖68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在中心轴CX方向上的进退运动的凸轮结构来实现。

C.其他的方式:

本公开并不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本公开还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解决本公开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成本公开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下文中所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地实施替换或者组合。此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要技术特征来进行说明,则能够适当地进行删除。

(1)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油墨补给容器。该油墨补给容器具备能够对油墨进行收纳的瓶体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瓶体上的盖,所述瓶体具有:油墨出口形成部,其具有筒状的油墨出口和形成有第一螺纹部的外周部;阀,其具有阀体,该阀体由被设置在所述油墨出口处的弹性材料构成并且通过一个以上的狭缝而被划分,所述盖具有:主体部,其为筒状,并且具有第一内周部,该第一内周部形成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进行卡合的第二螺纹部;顶面部,其在所述盖被安装在所述瓶体上时与所述油墨出口对置;突起部,其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延伸,当所述盖在解开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的卡合的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所述突起部通过朝向所述阀体进行移动,从而推动所述阀体并进入到所述狭缝内,进而打开所述阀体,当所述盖在使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卡合的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所述突起部通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而从所述阀体离开,从而关闭所述阀体。根据该方式,当盖相对于瓶体而在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能够通过突起部来推动阀体,并且释放瓶体内的压力。而且,当盖相对于瓶体而在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由于突起部从阀体离开,因而能够抑制阀体的蠕变变形。

(2)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上述方式的油墨补给容器中,所述瓶体还具有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从所述油墨出口的第二内周部突出,所述盖还具有第三螺纹部,该第三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顶面部上,所述突起部具有:侧壁,其形成有能够与所述第三螺纹部进行卡合的第四螺纹部;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侧壁突出,当所述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通过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进行抵接,从而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而朝向所述阀体进行移动,进而推动所述阀体并进入到所述狭缝内,当所述盖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通过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进行抵接,从而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而从所述阀体离开。根据该方式,当盖在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能够通过第二突出部与第一突出部进行抵接,从而在第二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并且朝向阀体进行移动。而且,当盖在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能够通过第二突出部与第一突出部抵接,从而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进而从阀体离开。由此,当盖相对于瓶体在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能够通过突起部来推动阀体,从而释放瓶体内的压力。而且,当盖相对于瓶体在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由于突起部从阀体离开,因而能够抑制阀体的蠕变变形。

(3)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上述方式的油墨补给容器中,所述第三螺纹部和所述第四螺纹部的螺距大于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的螺距。根据该方式,与第三螺纹部和第四螺纹部的螺距等于或者小于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的螺距的情况相比,还能够增加突起部相对于盖的旋转量的进退距离。

上述的本公开的各方式的所具有的多个结构要素并非全部为必需,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成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能够适当地对于所述多个结构要素的一部分结构要素实施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的结构要素的替换、限定内容的部分删除。此外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成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还能够将被包含在上述的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被包含在上述的本公开的其他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从而设为本公开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D:其他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于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油墨补给容器63A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油墨补给容器63A具备能够对油墨进行收纳的瓶体80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瓶体80A上的盖68A。如图11所示,瓶体80A具备容器主体部64A和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

如图12所示,容器主体部64A具有油墨收纳部76、颈部77、容器螺纹部78。容器主体部64A为有底筒状的容器。容器主体部64A的内部空间为对油墨进行收纳的油墨收纳部76。

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对容器主体部64A的颈部77进行覆盖,并且相对于容器主体部64A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安装。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为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具有外周部70、小径部66、油墨出口65、嘴部螺纹部82、第一螺纹部69、阀174和第一突出部91。

在油墨出口65的开口处,设置有阀174。阀174通过对油墨出口65内的流道进行开闭来对油墨的流通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阀174具备呈筒状的阀壳体845。阀壳体845被配置在油墨出口65的开口处。在阀壳体845内,收纳有密封部件843、阀体842和弹簧部件844。

密封部件843呈筒状,并且被安装在油墨出口65的内周部上。密封部件843例如由硅等弹性材料形成。在密封部件843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突部843a,该突部843a朝向中心轴CX而呈凸状。

阀体842被配置在密封部件843的下方处,并且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密封部件843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具体而言,阀体842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密封部件843而抵接以及分离。阀体842由弹簧部件844朝向密封部件843施力。此外,在阀壳体845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延伸的开口845a。开口845a为,对于阀壳体845的侧壁在以中心轴CX为中心的半径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

阀体842具备与密封部件843抵接的平坦部842b。通过密封部件843的-Z方向端面和平坦部842b的+Z方向端面抵接,从而油墨出口65内的流道关闭。另一方面,通过密封部件843的-Z方向端面和平坦部842b的+Z方向端面分离,从而油墨出口65和油墨收纳部76经过开口845a而连通(大气连通),并且油墨出口65内的流道打开。

此外,阀体842设置有从平坦部842b向+Z方向突出的突出部842a。突出部842a被配置在与突起部684对置的位置。

例如,弹簧部件844为螺旋弹簧。弹簧部件844的-Z方向端部被阀壳体845支承,弹簧部件844的+Z方向端部与阀体842抵接,从而对阀体842进行支承。通过弹簧部件844向+Z方向的施力,从而阀体842相对于密封部件843抵接,进而油墨出口65内的流道成为闭阀状态。即,由于阀体842在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处于密封部件843和阀体842抵接的状态,因而成为闭阀状态。

并且,当对于阀体842而向-Z方向施加外力时,由于阀体842相对于密封部件843在-Z方向上被向下推,从而成为密封部件843和阀体842分离的状态,因而成为开阀状态。

盖68A以对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进行覆盖的方式相对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能够拆装地进行安装。盖68A具有主体部682、顶面部683、顶面突出部683a、突起部684、第二螺纹部681和第三螺纹部685。突起部684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盖68A而在中心轴CX方向上进行进退。

在被收纳于油墨罐41中的油墨变得较少的情况下,由用户来实施使用了油墨补给容器63A的油墨的补给。具体而言,首先,用户取下油墨补给容器63A的盖68A,并且使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露出。

在这里,对于油墨补给容器63A的盖68A被取下时的突起部684的变动进行说明。

图13为说明对应于盖68A的拆装从而突起部684相对于顶面部68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状况的图。图13的左图表示盖68A被安装了的状态,图13的右图表示盖68A和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的螺合被解开了的状态。在盖68A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进行了螺合的状态下,当盖68A相对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在作为解开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螺合的第一方向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旋转时,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螺合解开。在该盖68A逆时针旋转时,突起部684的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的围绕中心轴CX的旋转被限制。并且,通过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在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通过该相对旋转,从而突起部684朝向阀体842的突出部842a进行移动,进一步,突起部684与突出部842a抵接,从而将突出部842a(阀体842)向下方(-Z方向)按压。详细而言,通过第三螺纹部685在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第四螺纹部686的螺纹凸起被引导至第三螺纹部685的螺纹槽中,从而突起部684朝向阀体842进行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3的右图所示的那样,突起部684对抗弹簧部件844的施加力而使阀体842在-Z方向上进行移动。由此,密封部件843和阀体84分离,并且经由开口845a而成为开阀状态,从而油墨收纳部76内的压力被释放。

另一方面,当盖68A相对于油墨出口形成部150A,在作为使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进行螺合的第二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进行螺合。当在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进行螺合的顺时针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第二突出部687与第一突出部91抵接,从而突起部684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进而从阀体842离开。通过突起部684从阀体842离开,从而密封部件843与阀体842抵接,进而阀174关闭。如图13的左图所示那样,在盖68A被安装了的状态下,由于突起部684从阀体842离开,从而阀体842未受到突起部684的按压,因而能够抑制阀体842的蠕变变形。另外,如果阀体842发生蠕变变形,则存在在瓶体80A被倒置了时油墨从阀体842滴落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阀体842的蠕变变形进行抑制,从而能够抑制瓶体80A被倒置时的油墨的滴落。

在使用了油墨补给容器63A的油墨的补给中,在将盖68A从瓶体80A取下之后,用户将瓶体80A倒置,并且将露出来的瓶体80A的凸部71嵌入到油墨供给单元40的凹部60中。在此,在油墨收纳部76的内压上升了的情况下,并且在油墨收纳部76内的压力未被充分地释放的情况下,当瓶体80A被倒置时,存在如下的情况,即,油墨补给容器63A的内压和油墨的水位压力的合计压力超过阀体842的耐压,从而导致油墨猛烈地喷出。作为油墨补给容器63A的内压上升的情况,可以列举出与上次的盖68A的安装时相比温度上升了的情况等。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的那样,由于在盖68A从瓶体80A被取下时,通过突起部684对阀体842进行按压,从而阀174打开,进而释放出油墨收纳部76内的压力,因而即使在油墨补给容器63A被倒置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油墨猛烈喷出的情况。

图14为表示在瓶体80A被倒置了的状态下被插入到油墨罐41中的状态的图。当瓶体80A被插入时,通过针56对阀体842进行按压,从而阀174打开。第一流道54以及第二流道55中的任意一个成为油墨的流道,并且任意的另一个成为空气的流道。阀174被开阀,并且瓶体80A内的油墨通过第一流道54或者第二流道55向油墨罐41进行补给。另外,当将瓶体80A插入到油墨罐41中时,通过密封部件843的突部843a和针56的外周面进行接触,从而可以保持油墨出口65的封闭,进而可以防止油墨的泄漏。

当补给结束时,用户将瓶体80A从油墨罐41拔出,并且在瓶体80A上安装上盖68A。如上所述的那样,当盖68A被安装在瓶体80A上时,盖68A的突起部684从阀体842离开。

以上,根据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盖68A在解开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卡合的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通过朝向阀体842进行移动而将阀体842向下方进行推压。由此,能够使阀174打开,从而能够使瓶体80A内的压力释放。而且,当盖68A在使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卡合的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并且从阀体842离开。由此,能够抑制阀体842的蠕变变形。此外,与使用了狭缝阀74的结构相比较,消除了因蠕变变形而引起的从狭缝75的油墨泄漏的问题。此外,与利用盖68A的突起部684而通常打开阀174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部件844的负荷成为暂时的。虽然由于因开阀的弹簧负荷所导致的持续的应力作用于油墨附着的部分,从而变得容易发生化学开裂,但是由于开阀的弹簧负荷为暂时性的,因而变得容易避免这种的情况。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油墨补给容器63、63A中,对于作为阀的狭缝阀74、具备弹簧部件844等的阀174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能够根据突起部684的移动来进行开闭的阀结构,则可以为任意的结构。例如,只要为如下的油墨补给容器即可,即,当盖68A在解开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的卡合的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通过朝向阀体842进行移动,从而推动阀体并打开阀,当盖68A在使第一螺纹部69和第二螺纹部681卡合的第二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突起部684通过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而从阀体离开,从而关闭阀。根据该方式,当盖68相对于瓶体80在第一方向进行旋转时,能够通过突起部684来推动阀体,从而释放瓶体80内的压力。并且,当盖68相对于瓶体80在第二方向进行旋转时,由于突起部684从阀体离开,因而可以抑制阀体的变形、或者对于使阀开阀的部件持续施加负荷的情况。特别是,由于持续负荷所导致的持续应力作用于油墨附着的部分,从而变得容易发生化学开裂,然而通过本发明变得容易避免这样的情况。

符号说明

21…记录装置;22…壳体;23…支承台;24…导向轴;25…记录头;26…滑架;28…驱动滑轮;29…从动滑轮;30…滑架电机;31…同步带;32…排出口;33…排出托盘;34…供纸盒;35…开闭门;37…窗部;40…油墨供给单元;41、41a~41e…油墨罐;46…油墨供给管;47…油墨补给用接合器;47a…油墨补给部;48…阶梯部;49…油墨贮留室;50…目视确认部;51…上限标识;52…下限标识;54…第一流道;55…第二流道;56…针;60…凹部;62…第一凹凸部;62a…棒部;63、63A…油墨补给容器;64、64A…容器主体部;65…油墨出口;65a…第二内周部;66…小径部;68、68A…盖;69…第一螺纹部;70…外周部;71…凸部;72…第二凹凸部;73…定位部;74…狭缝阀;75…狭缝;76…油墨收纳部;77…颈部;78…容器螺纹部;80、80A…瓶体;82…嘴部螺纹部;91…第一突出部;150、150A…油墨出口形成部;174…阀;681…第二螺纹部;682…主体部;682a…第一内周部;683…顶面部;683a…顶面突出部;684…突起部;685…第三螺纹部;686…第四螺纹部;687…第二突出部;688…侧壁;742…阀体;842…阀体;842a…突出部;842b…平坦部;843‥‥密封部件;843a…突部;844…弹簧部件;845…阀壳体;845a…开口;CX…中心轴;P…纸张;P1、P2…螺距。

技术分类

0612011473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