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高度可调的人脸识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44:28


一种高度可调的人脸识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脸识别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度可调的人脸识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脸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人脸识别装置大多需要用户根据自身身高进行调整,这导致针对儿童或特殊人群的使用不太方便,因为它们需要更大范围的调节。

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8494659U的文献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人脸识别装置,该装置通过抽出和凹槽卡合连接的固定块,并带动转动块以齿轮圆心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从而驱动齿轮旋转。齿轮的旋转带动内部齿柱上下运动,当调节到合适的高度时,固定块插入凹槽中,从而实现对人脸识别装置高度的调节。然而,该装置的识别角度和距离相对固定,在识别人群距离较近或稍远、多人识别或行动不便者识别等情况下,上述装置的调节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更灵活、更便捷的人脸识别装置,使其能够适应不同识别场景下的要求,并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一系列缺陷,本专利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的人脸识别装置,包括支撑组件1,用于支撑固定;所述支撑组件1上设置有升降组件2,用于调节支撑识别高度;所述支撑组件1上设置有限位组件3,用于控制升降组件2和支撑组件1相互咬合限位;所述升降组件2上设置有转动组件4,用于调节识别角度;所述转动组件4上设置有连接组件5,用于调节识别的高度;所述连接组件5通过控制组件6与转动组件4连接,控制组件6用于将连接组件5贴合在转动组件4上;所述连接组件5上设置有识别组件7,用于对人员的面部识别。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升降组件2的设置有效的调节识别组件7的识别高度,并通过限位组件3控制支撑组件1和升降组件2快速咬合或分离,便于升降调节操作,在遇到特殊人群时,如身高较低的人群或移动不便的人群等,本申请设置了连接组件5,可通过将连接组件5由竖向切换至横向,从而增大可识别范围,并通过转动组件4调节识别角度,从而降低特殊人群的识别难度,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1包括支撑座11,所述支撑座11上设置有支撑管12,所述支撑管12的顶端一侧贯穿开设有滑槽13,所述支撑管12的侧面内壁呈对称开设有两组齿槽14;所述升降组件2包括固定管21,所述支撑管12滑动套接于固定管21上,所述固定管21的侧面内壁之间呈对称结构设置有两个导向杆22,两个所述导向杆22上设置有两个顶块23,所述顶块23的外端均设置有限位齿块24,所述限位齿块24的外端均向外滑动穿过固定管21,所述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相应齿槽14相互咬合,所述导向杆22上套装有第一弹性件25,第一弹性件2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顶块23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限位组件3带动两个顶块23压缩第一弹性件25,从而使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齿槽14分离,从而可实现升降组件2的高度调节,在调解完毕后,通过第一弹性件25的弹性力作用,限位齿块24的齿尖再次与齿槽14咬合,从而将升降组件2和支撑组件1固定在所需的位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组件3包括套管31,所述套管31滑动套接于支撑管12上,所述套管31上滑动设置有固定柱32,所述固定柱32上滑动套接有限位块33,所述滑槽13的相对内壁均开设有竖直条形槽,所述限位块33的两端分别滑动限位于竖直条形槽中,所述固定柱32的内端滑动穿过固定管21延伸至固定管21的内部并固定设置有顶板34,所述固定柱32的外端固定设置有推块37,所述顶板34的内端倾斜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斜杆35,所述斜杆35用于推动顶块23移动,所述固定柱32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36,所述第二弹性件36的一端与固定管21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顶板34固定连接,所述套管31的侧面外壁上设置有凹槽38。

上述技术方案中,推动推块37滑入凹槽38内,从而带动固定柱32、顶板34和斜杆35移动,斜杆35推动两个顶块23相向运动,从而使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齿槽14分离,通过上下移动套管31,从而带动升降组件2上下移动。这样的设计使得识别高度的快速调节成为可能,而且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单手完成。相比传统的升降调节需要反复松紧紧固件、操作繁琐的方式,这种新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调节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4包括转动块41,所述转动块41与所述固定管21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41的顶端中心处设置有支撑块42,所述控制组件6连接在支撑块42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5包括连接柱51,所述连接柱51的内部中心处开设有限位槽52,所述连接柱51的侧面上开设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支撑槽53,所述支撑槽53的内端壁上开设有连接槽54,两个所述连接槽54之间通过贯穿孔55相连通,所述限位槽52与贯穿孔55连通,所述连接柱51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定位槽56,所述连接柱51上设置有若干定位孔57,所述识别组件7插在定位孔57内或定位槽56内。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57与定位槽56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组件6包括连接杆62,所述连接杆62穿过贯穿孔55,所述连接杆62上设置有支撑杆61,所述支撑杆61活动设置在限位槽52内,所述连接杆62的下方设置有导向柱63,所述导向柱63与支撑块42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柱63上套装有第三弹性件64,所述第三弹性件64的一端与导向柱6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64的另一端与支撑块42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用第三弹性件64,可以拉紧支撑块42并使其顶在支撑槽53内,有效地确保连接柱51的支撑稳定性。同时,利用可拉伸的第三弹性件64,可以调节连接柱51与转动块41的轴线共线设置,也可以将连接柱51的轴线与转动块41的轴线垂直设置。通过这样的调节,可以实现对识别组件7的高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组件7包括固定块71,所述固定块71侧面上设置有识别相机72,所述固定块71的下方设置有定位杆73,所述定位杆73与所述定位槽56或者定位孔57滑动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连接柱51与转动块41的轴线共线时,定位杆73插在定位槽56中,连接柱51的轴线与转动块41的轴线垂直,定位杆73插在定位孔57内,从而保证识别相机72的拍摄视角始终保证同一方向,降低高度调节后视角摆正调节困难的问题;通过连接柱51的放置状态的切换可有效的实现高度的调节,便于适应不同人员的识别操作,降低识别难度。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人脸识别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需要调节识别高度时,用手握住套管31并按压推动推块37滑入凹槽38内,从而通过固定柱32与顶板34带动斜杆35移动以推动两个顶块23相向运动,从而使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齿槽14分离,此时,上下移动套管31带动升降组件2至所需位置放开推块37即可;

调节转动块41转动即可对识别相机72的角度进行调节;

当需要大范围调节识别相机72的高度时,拉动连接柱51上移,第三弹性件64拉伸,支撑块42与支撑槽53脱离顶紧,转动连接柱51与转动块41的轴线垂直,在第三弹性件64的作用下,支撑块42再次顶在支撑槽53内对连接柱51限位;

当需要调节识别相机72的识别位置时,将定位杆73从定位槽56拔出并插入定位孔57内固定,使识别相机72的识别方向保持不变,通过使支撑杆61在限位槽52内活动,调节连接柱51的横向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有效地提高了升降调节操作的便捷性,降低了特殊人群的识别难度,并便于适应不同人员的识别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剖断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动组件、连接组件和控制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动组件和控制组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识别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支撑组件;2、升降组件;3、限位组件;4、转动组件;5、连接组件;6、控制组件;7、识别组件;

11、支撑座;12、支撑管;13、滑槽;14、齿槽;

21、固定管;22、导向杆;23、顶块;24、限位齿块;25、第一弹性件;

31、套管;32、固定柱;33、限位块;34、顶板;37、推块;35、斜杆;36、第二弹性件;38、凹槽;

41、转动块;42、支撑块;

51、连接柱;52、限位槽;53、支撑槽;54、连接槽;55、贯穿孔;56、定位槽;57、定位孔;

61、支撑杆;62、连接杆;63、导向柱;64、第三弹性件;

71、固定块;72、识别相机;73、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列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人脸识别装置,包括支撑组件1,用于支撑固定;支撑组件1上设置有升降组件2,用于调节支撑识别高度;支撑组件1上设置有限位组件3,用于控制升降组件2和支撑组件1相互咬合限位;升降组件2上设置有转动组件4,用于调节识别角度;转动组件4上设置有连接组件5,用于调节识别的高度;连接组件5通过控制组件6与转动组件4连接,控制组件6用于将连接组件5贴合在转动组件4上;连接组件5上设置有识别组件7,用于对人员的面部识别。

本实施例中,通过升降组件2的设置有效的调节识别组件7的识别高度,并通过限位组件3控制支撑组件1和升降组件2快速咬合或分离,便于升降调节操作,在遇到特殊人群时,如身高较低的人群或移动不便的人群等,本申请设置了连接组件5,可通过将连接组件5由竖向切换至横向,从而增大可识别范围,并通过转动组件4调节识别角度,从而降低特殊人群的识别难度,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参照图1、图2和图4,支撑组件1包括支撑座11,支撑座11上设置有支撑管12,支撑管12的顶端一侧贯穿开设有滑槽13,支撑管12的侧面内壁呈对称开设有两组齿槽14。

参照图4和图5,升降组件2包括固定管21,支撑管12滑动套接于固定管21上,固定管21的侧面内壁之间呈对称结构设置有两个导向杆22,两个导向杆22上设置有两个顶块23,顶块23的外端均设置有限位齿块24,限位齿块24的外端均向外滑动穿过固定管21,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相应齿槽14相互咬合,导向杆22上套装有第一弹性件25,第一弹性件2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顶块2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组件3带动两个顶块23压缩第一弹性件25,从而使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齿槽14分离,从而可实现升降组件2的高度调节,在调解完毕后,通过第一弹性件25的弹性力作用,限位齿块24的齿尖再次与齿槽14咬合,从而将升降组件2和支撑组件1固定在所需的位置上。

限位组件3包括套管31,套管31滑动套接于支撑管12上,套管31上滑动设置有固定柱32,固定柱32上滑动套接有限位块33,滑槽13的相对内壁均开设有竖直条形槽,限位块33的两端分别滑动限位于竖直条形槽中,固定柱32的内端滑动穿过固定管21延伸至固定管21的内部并固定设置有顶板34,固定柱32的外端固定设置有推块37,顶板34的内端倾斜设置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斜杆35,斜杆35用于推动顶块23移动,固定柱32上套设有第二弹性件36,第二弹性件36的一端与固定管21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顶板34固定连接,套管31的侧面外壁上设置有凹槽38。

本实施例中,推动推块37滑入凹槽38内,从而带动固定柱32、顶板34和斜杆35移动,斜杆35推动两个顶块23相向运动,从而使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齿槽14分离,通过上下移动套管31,从而带动升降组件2上下移动。这样的设计使得识别高度的快速调节成为可能,而且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单手完成。相比传统的升降调节需要反复松紧紧固件、操作繁琐的方式,这种新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调节效率。

转动组件4包括转动块41,转动块41与固定管21转动连接,转动块41的顶端中心处设置有支撑块42,控制组件6连接在支撑块42上。

参照图6和图7,连接组件5包括连接柱51,连接柱51的内部中心处开设有限位槽52,连接柱51的侧面上开设有两组对称分布的支撑槽53,支撑槽53的内端壁上开设有连接槽54,两个连接槽54之间通过贯穿孔55相连通,限位槽52与贯穿孔55连通,连接柱51的顶部设置有若干定位槽56,连接柱51上设置有若干定位孔57,定位孔57与定位槽56垂直设置,识别组件7插在定位孔57内或定位槽56内。

参照图8,控制组件6包括连接杆62,连接杆62穿过贯穿孔55,连接杆62上设置有支撑杆61,支撑杆61活动设置在限位槽52内,连接杆62的下方设置有导向柱63,导向柱63与支撑块42滑动连接,导向柱63上套装有第三弹性件64,第三弹性件64的一端与导向柱63固定连接,第三弹性件64的另一端与支撑块4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第三弹性件64,可以拉紧支撑块42并使其顶在支撑槽53内,有效地确保连接柱51的支撑稳定性。同时,利用可拉伸的第三弹性件64,可以调节连接柱51与转动块41的轴线共线设置,也可以将连接柱51的轴线与转动块41的轴线垂直设置,通过这样的调节,可以实现对识别组件7的高度进行调节。

参照图9,识别组件7包括固定块71,固定块71侧面上设置有识别相机72,固定块71的下方设置有定位杆73,定位杆73与定位槽56或者定位孔57滑动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柱51与转动块41的轴线共线时,定位杆73插在定位槽56中,连接柱51的轴线与转动块41的轴线垂直,定位杆73插在定位孔57内,从而保证识别相机72的拍摄视角始终保证同一方向,降低高度调节后视角摆正调节困难的问题;通过连接柱51的放置状态的切换可有效的实现高度的调节,便于适应不同人员的识别操作,降低识别难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调节识别高度时,用手握住套管31并按压推动推块37滑入凹槽38内,从而通过固定柱32与顶板34带动斜杆35移动以推动两个顶块23相向运动,从而使限位齿块24的齿尖与齿槽14分离,此时,上下移动套管31带动升降组件2至所需位置放开推块37即可;

调节转动块41转动即可对识别相机72的角度进行调节;

当需要大范围调节识别相机72的高度时,拉动连接柱51上移,第三弹性件64拉伸,支撑块42与支撑槽53脱离顶紧,转动连接柱51与转动块41的轴线垂直,在第三弹性件64的作用下,支撑块42再次顶在支撑槽53内对连接柱51限位;

当需要调节识别相机72的识别位置时,将定位杆73从定位槽56拔出并插入定位孔57内固定,使识别相机72的识别方向保持不变,通过使支撑杆61在限位槽52内活动,调节连接柱51的横向位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3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