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外装部件、外壳以及钟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外装部件、外壳以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手表等电子设备的外装部件、具备该外装部件的外壳以及具备该外壳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中,已知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地在外壳可更换地安装外装部件的构造。在该手表的情况下,外装部件为具备实施了装饰的装饰部和设于该装饰部的周缘并配置于外壳的周面的嵌合部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44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这样的手表中,由于在外壳的上表面配置外装部件的装饰部,使外装部件的嵌合部嵌合于外壳的周面而将外装部件安装于外壳,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若外装部件相对于外壳的嵌合较松,则外装部件容易从外壳脱落,另外,若外装部件相对于外壳的嵌合较紧,则损伤外壳。

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研发了在外装部件的装饰部设置表带插入而嵌装于外壳的带安装部的嵌装部的构造。然而,在这样的外装部件中,必须使表带插入外装部件的嵌装部,因此存在外装部件的装卸作业麻烦,无法简单地更换外装部件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更换的外装部件、具备该外装部件的外壳以及具备该外壳的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外装主体,其覆盖外壳主体的外表面;以及固定突起部,其向外周侧突出地设于所述外装主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部位,且通过以覆盖所述外壳主体的外周面的状态安装于所述外周面的固定部件使所述外装主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主体。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外壳,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主体;外装部件,其具有覆盖所述外壳主体的外表面的外装主体和向外周侧突出地设于所述外装主体的下端部的预定部位的固定突起部;以及固定部件,其以覆盖所述外壳主体的外周面的状态安装于所述外周面,且将所述固定突起部压紧于所述外壳主体,使所述外装部件固定于所述外壳主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更换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手表的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手表外壳分解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手表外壳的A-A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手表外壳的A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手表外壳的B-B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手表外壳的B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手表外壳的C-C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手表外壳的C部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手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外壳1。在该手表外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置有安装表带(未图示)的后述的带安装部2。

如图1所示,在该手表外壳1的2点侧、4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分别设置有开关部3。如图1~图3所示,在该手表外壳1的上侧开口部隔着玻璃衬垫4a安装有钟表玻璃4。在该手表外壳1的下部,隔着防水衬垫5a通过多个螺钉5b(参照图5)安装有后盖5。并且,在该手表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钟表模块(未图示)。

另外,如图1~图3所示,该手表外壳1具备外壳主体6、外装部件7以及固定部件8。外壳主体6由使刚性高的聚酰胺树脂中含有碳纤维或玻璃纤维而得到的合成树脂、重量轻且强度高的材料形成。在该外壳主体6的侧壁中埋入有金属制的加强部件6a。该加强部件6a的一部分突出到外壳主体6的内部。另外,该外壳主体6不限于合成树脂,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如图2及图3所示,在该外壳主体6的12点侧和6点侧突出设置有带安装部2的带安装主体10。该带安装主体10具备从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突出设置的安装突起部10a和设置于该安装突起部10a的两侧部的一对安装臂部10b。

如图2及图3所示,带安装主体10构成为,在一对安装臂部10b之间配置安装有表带(未图示)的端部,且在该状态下,安装突起部10a和一对安装臂部10b被固定部件8的后述的罩部16覆盖。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该外壳主体6的2点侧、4点侧、8点侧及10点侧,多个开关部3的各操作按钮(未图示)插入而安装的多个安装筒部11分别突出地设于外壳主体6的外部。

如图1~图3所示,外装部件7具备:外装主体12,其将外壳主体6的外表面覆盖而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外表面;以及固定突起部13,其向外周侧突出地设于该外装主体12的下端部的预定部位。该外装部件7具有装饰性,由不锈钢、钛合金等刚性高的金属形成。

如图1~图3所示,外装主体12形成为,在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以及与安装有钟表玻璃4的部位对应的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将其覆盖而配置。即,该外装主体12具备:上表面部12a,其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以及侧面部12b,其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侧的外周部、即与安装钟表玻璃4的部位对应的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

另外,如图4所示,在外装主体12的上表面部12a与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缓冲片12c。该缓冲片12c用于在外装部件7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对冲击进行缓冲,以免该冲击传递至外壳主体6,并通过双面胶带12d横跨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和钟表玻璃4的玻璃衬垫4a的上表面而粘接。

如图2~图4所示,固定突起部13在外装主体12的6点侧和12点侧的各下端部分别沿着手表外壳1的带安装部2中的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突出地设置。即,该固定突起部13具备:倾斜部13a,其从外装主体12的下端部朝向外壳主体6的外部侧向斜下侧倾斜;以及脚部13b,其呈平板状设置于该倾斜部13a的下端部。该脚部13b为了确保强度而形成为壁厚与外装主体12的壁厚相同或者比其厚。

另外,如图2~图4所示,该固定突起部13构成为,在将外装主体12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及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时,配置于在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所设置的设置部14。即,该设置部14具备配置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的斜面部14a和配置脚部13b的凹部14b。斜面部14a以与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相同的倾斜度形成。凹部14b以与脚部13b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形成。

如图1~图3所示,固定部件8兼作具有装饰性的第二外装部件,由聚氨酯树脂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该固定部件8构成为,在使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露出的状态下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使外装部件7固定于外壳主体6。

即,如图1~图3所示,该固定部件8具备:将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覆盖而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的固定主体部15;以及在外壳主体6的6点侧和12点侧的各带安装主体10将其覆盖而配置的一对罩部16。固定主体部15形成为,除了配置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的部位,在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将其覆盖而配置。

即,如图2所示,在该固定主体部15以与外装主体12的外形相同的形状设有供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插入并向上方突出的开口部15a。另外,在该固定主体部15设置有供设于外壳主体6的2点侧、4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的多个开关部3的各安装筒部11插入而配置的多个开关插入孔15b。这些多个开关插入孔15b用于使多个开关部3的各操作按钮(未图示)插入,且形成为内径比安装筒部11的外径大。

另一方面,如图1~图3所示,一对罩部16构成为在设于外壳主体6的6点侧和12点侧的各带安装主体10将其覆盖而配置。即,这些罩部16在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的上表面及两侧面、也就是带安装主体10的一对安装臂部10b的外侧的各侧面将其覆盖而配置。由此,手表外壳1的各带安装部2分别由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和固定部件8的一对罩部16形成。

如图2~图4所示,在该罩部16的内表面设置有按压部17,按压部17将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在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的安装突起部10a分别设置的设置部14。该按压部17具备:将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压紧于设置部14的斜面部14a的倾斜的第一按压部17a;以及将脚部13b压紧于设置部14的凹部14b内的第二按压部17b。

由此,如图3所示,固定部件8构成为,在使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及上部的外周面的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从固定主体部15的开口部15a向上方突出而露出的状态下,将固定主体部15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将各罩部16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时,罩部16的按压部17将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外壳主体6的安装突起部10a的设置部14,使外装部件7固定于外壳主体6。

即,如图3所示,该固定部件8构成为,在各罩部16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时,罩部16的按压部17的第一按压部17a将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压紧于在外壳主体6的安装突起部10a所设置的设置部14的斜面部14a,按压部17的第二按压部17b将固定突起部13的脚部13b压紧于外壳主体6的设置部14的凹部14b内,使外装部件7固定于外壳主体6。

另外,如图5~图8所示,该固定部件8具备:拔出限制部18,其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向上方的拔出;以及下压限制部19,其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下压。由此,固定部件8构成为,在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上下位置被拔出限制部18和下压限制部19限制的状态下,安装于外壳主体6。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拔出限制部18具备: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设置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以及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设置于固定部件8的罩部16的内表面,且与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分别卡合。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设置于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中的一对安装臂部10b的外侧的各侧面。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在带安装主体10的一对安装臂部10b的外侧的各侧面所设置的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构成为在它们之间配置有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这些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是从上侧朝向下侧逐渐突出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突起,且具有第一斜面20a和第一下表面20b。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是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分别卡合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倾斜凹部。这些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设置于与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的一对安装臂部10b的外侧的各侧面对应的固定部件8的罩部16内的两侧的内表面。即,这些第一卡合凹部21形成为深度从上侧朝向下侧逐渐变深的倾斜凹部。该情况下,第一卡合凹部21具有上侧斜面21a和下侧的内表面21b。

由此,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拔出限制部18构成为,在固定部件8在外壳主体6将其覆盖而配置时,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与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分别卡合。即,该拔出限制部18构成为,在固定部件8的罩部16在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将其覆盖地安装时,罩部16的两侧部的内表面以沿着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斜面20a逐渐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一卡定凸部20卡合于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

另外,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该拔出限制部18构成为,在罩部16弹性变形而第一卡定凸部20插入并卡合于第一卡合凹部21内时,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斜面20a与第一卡合凹部21内的上侧斜面21a紧贴,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下表面20b抵碰并卡定于第一卡合凹部21内的下侧的内表面21b。即,固定部件8的罩部16构成为以相对于外壳主体6不能向上侧拔出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

另一方面,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下压限制部19具备: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其设置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部;以及多个第二卡合凹部23,其设置于固定部件8的内表面并与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卡合。由此,下压限制部19构成为,在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与多个第二卡合凹部23卡合时,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下压。

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设置于位于比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靠下侧的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的3点侧和9点侧。这些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是从下侧朝向上侧逐渐突出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悬伸的突起,且具有第二斜面22a和第二上表面22b。另外,在第二斜面22a与第二上表面22b的角部设置有圆弧状的倒角部22c。

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多个第二卡合凹部23是与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分别卡合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凹部。这些多个第二卡合凹部23设置于与外壳主体6的3点侧和9点侧的外周面对应的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的内表面。由此,多个第二卡合凹部23构成为,在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在外壳主体6将其覆盖而配置时,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分别卡合。

即,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下压限制部19构成为,在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将外壳主体6覆盖地安装于此时,固定主体部15的内表面以被设置于第二卡定凸部22的第二斜面22a与第二上表面22b的角部的圆弧状的倒角部22c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二卡定凸部22卡合于第二卡合凹部23。

另外,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该下压限制部19构成为,在固定主体部15弹性变形而第二卡定凸部22插入并卡合于第二卡合凹部23内时,第二卡定凸部22的第二上表面22b抵碰并卡定于第二卡合凹部23内的上侧的内表面。由此,下压限制部19以使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不会相对于外壳主体6向下侧移动地限制固定主体部15的下限位置,将固定部件8安装于外壳主体6。

接下来,对组装这样的手表外壳1的情况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预先将钟表玻璃4与玻璃衬垫4a一起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上侧开口部,将钟表模块(未图示)组装于外壳主体6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可以将后盖5与防水衬垫5a一起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下部,也可以在利用固定部件8将外装部件7安装于外壳主体6之后,将后盖5与防水衬垫5a一起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下部。

然后,将外装部件7配置于外壳主体6。此时,将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部。即,将外装主体12的上表面部12a覆盖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地配置于此,并且将外装主体12的侧面部12b覆盖与安装有钟表玻璃4的部位对应的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地配置于此。

另外,此时,将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配置于在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所设置的设置部14。即,在外装主体12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表面及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固定突起部13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的设置部14时,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配置于设置部14的斜面部14a,固定突起部13的脚部13b配置于设置部14的凹部14b内。

在该状态下,将固定部件8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使外装部件7固定于外壳主体6。此时,使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的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插入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的开口部15a,使外装主体12向固定主体部15的上侧突出而露出。

在该状态下,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在位于外装主体12的下侧的外壳主体6的外周部将其覆盖而配置,并且固定部件8的一对罩部16在外壳主体6的6点侧和12点侧的一对带安装主体10将其覆盖而配置。此时,向外壳主体6的2点侧、4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突出设置的多个安装筒部11插入固定主体部15的多个开关插入孔15b。

另外,此时,设于一对罩部16的各内表面的各按压部17将外装部件7的各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外壳主体6的各设置部14,将外装部件7固定于外壳主体6。即,罩部16的按压部17的倾斜的第一按压部17a将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压紧于设置部14的斜面部14a,并且第二按压部17b将固定突起部13的脚部13b压紧于设置部14的凹部14b内。

由此,在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且露出于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的上方的状态下,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将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外壳主体6的设置部14。随之,外装部件7固定于外壳主体6。在该状态下,固定部件8被拔出限制部18和下压限制部19相对于外壳主体6位置限制,安装于外壳主体6。

即,在拔出限制部18中,在固定部件8的罩部16在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将其覆盖地安装时,罩部16的两侧部的内表面以沿着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斜面20a逐渐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一卡定凸部20卡合于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

于是,拔出限制部18中的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斜面20a与第一卡合凹部21内的上侧斜面21a紧贴,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下表面20b被压紧于第一卡合凹部21内的下侧的内表面21b,第一卡定凸部20被卡定。由此,固定部件8的罩部16以相对于外壳主体6不能向上侧拔出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

此时,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分别设置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的两侧部的一对安装臂部10b,在这些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之间配置有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因此在使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与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卡合时,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可靠地压紧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固定部件8的罩部16可靠地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

另外,在下压限制部19中,在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覆盖外壳主体6地安装于此时,通过设置于第二卡定凸部22的第二斜面22a与第二上表面22b的角部的圆弧状的倒角部22c,固定主体部15的内表面以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第二卡定凸部22与第二卡合凹部23卡合。

此时,下压限制部19中的第二卡定凸部22的第二上表面22b抵碰于第二卡合凹部23内的上侧的内表面,第二卡定凸部22被卡定。在该状态下,以使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相对于外壳主体6不能向下侧移动的方式,下压限制部19限制固定主体部15的下限位置,将固定部件8安装于外壳主体6。

由此,在外装主体12配置于外壳主体6的上部的外周面且露出于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的上方的状态下,利用拔出限制部18和下压限制部19将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位置限制,由此外装部件7安装于外壳主体6。因此,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将固定突起部13可靠地压紧于外壳主体6的设置部14,因此外装部件7可靠且良好地固定于外壳主体6。

接下来,对更换这样的手表外壳1的外装部件7的情况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仅通过将固定部件8从外壳主体6拆卸,就能够简单地将外装部件7拆卸而更换。即,在将固定部件8从外壳主体6拆卸时,将在外壳主体6的各带安装主体10将其覆盖地所安装的固定部件8的罩部16上翻,解除拔出限制部18的限制。

此时,当使固定部件8的罩部16以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而上翻时,设置于罩部16的两侧部的各第一卡合凹部21从设置于带安装主体10的一对安装臂部10b的各第一卡定凸部20脱离。由此,拔出限制部18对固定部件8的限制被解除,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对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的压紧被接触。

即,当拔出限制部18对固定部件8的限制解除时,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上浮,因此按压部17的第一按压部17a对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的压紧被解除,并且按压部17的第二按压部17a对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的脚部13b的压紧被解除。

另外,此时,向外壳主体6的2点侧、4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突出设置的多个开关部3的各安装筒部11从设置于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的多个开关插入孔15b拔出,并且下压限制部19对固定部件8的限制被解除。

在该状态下,通过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的开口部15a,从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卸下固定主体部15。由此,从外壳主体6卸下固定部件8,因此从外壳主体6卸下外装部件7。因此,能够简单地更换外装部件7。

这样,在更换了外装部件7时,通过新的外装部件7变更设计及外观。在该情况下,外装部件7由具有装饰性的不锈钢、钛合金等金属形成,固定部件8由聚氨酯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因此通过外装部件7与固定部件8的颜色的差异、质感的差异等,装饰效果提高。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外装部件7,具备外装主体12和固定突起部13,外装主体12在外壳主体6的外表面将其覆盖而配置,固定突起部13在该外装主体12的下端部的预定部位向外周侧突出地设置,且被固定部件8压紧于外壳主体6,使外装主体12固定于外壳主体6,其中,固定部件8覆盖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而不覆盖外装主体12地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由此能够简单地更换外装部件7。

即,在该手表的外装部件7中,仅通过固定部件8将设置于外装主体12的下端部的预定部位的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外壳主体6,因此通过将固定部件8从外壳主体6卸下,能够简单地将外装主体12和固定突起部13从外壳主体6卸下,由此能够简单地更换外装部件7。

另外,根据该手表的手表外壳1,具备:外壳主体6;具有外装主体12以及固定突起部13的外装部件7;以及固定部件8,外装主体12在该外壳主体6的外表面将其覆盖而配置,固定突起部13在该外装主体12的下端部的预定部位向外周侧突出地设置,固定部件8使该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露出并在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将其覆盖地安装,且将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外壳主体6,使外装部件7固定于外壳主体6,由此能够简单地更换外装部件7。

即,在该手表的手表外壳1中,仅通过固定部件8将在外装主体12的下端部的预定部位所设置的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外壳主体6,因此通过将固定部件8从外壳主体6卸下,能够将外装主体12和固定突起部13从外壳主体6简单地卸下,由此能够简单地更换外装部件7。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外装部件7由金属形成,固定部件8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由此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拆装作业性良好,能够使固定部件8弹性变形而简单地安装于外壳主体6,并且能够使固定部件8弹性变形而容易地从外壳主体6卸下,因此能够简单且良好地更换外装部件7。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外装部件7由金属形成,固定部件8是由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的二体构造,因此能够通过外装部件7和固定部件8的颜色的差异、质感的差异等提高设计性以及外观性,由此能够提供装饰效果高的手表外壳。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固定部件8具备将固定突起部13压紧于外壳主体6的按压部17,由此在固定部件8以使外装部件7的外装主体12露出的状态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面时,能够通过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将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可靠且良好地压紧固定于外壳主体6。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设置于6点侧和12点侧,由此能够将固定突起部13配置于手表外壳1的6点侧和12点侧的带安装部2,因此即使固定突起部13向外装主体12的外周侧突出,固定突起部13也不会成为障碍,能够通过固定部件8将固定突起部13可靠地压紧固定于带安装部2的带安装主体10。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固定突起部13具备倾斜部13a和脚部13b,按压部17具备压紧倾斜部13a的第一按压部17a和按压紧脚部13b的第二按压部17b,由此在固定部件8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时,能够通过按压部17的第一按压部17a将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朝向外壳主体6可靠且良好地压紧,并且能够通过按压部17的第二按压部17b将固定突起部13的脚部13b朝向外壳主体6可靠且良好地压紧。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在外壳主体6的6点侧和12点侧设置有带安装主体10,在该带安装主体10的安装突起部10a设有配置有固定突起部13的设置部14,由此能够在设置于手表外壳1的带安装部2的设置部14配置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因此能够通过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将固定突起部13可靠地压紧固定于带安装主体10的安装突起部10a的设置部14。

即,在该手表外壳1中,设置部14具备斜面部14a和凹部14b,能够在设置部14的斜面部14a配置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在设置部14的凹部14b内配置固定突起部13的脚部13b,因此能够通过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将固定突起部13的倾斜部13a可靠地压紧于设置部14的斜面部14a,并且能够将固定突起部13的脚部13b可靠地压紧于设置部14的凹部14b内。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具备:拔出限制部18,其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向上方的拔出;以及下压限制部19,其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下压,由此能够通过拔出限制部18和下压限制部19可靠且良好地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上下位置,由此能够将固定部件8可靠地安装于外壳主体6。

另外,拔出限制部18具备设置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部的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和设置于固定部件8的内表面并与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卡合的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向上方的拔出,并且能够将固定部件8可靠地安装于外壳主体6。

即,在该拔出限制部18中,第一卡定凸部20是从上侧向下侧逐渐突出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突起,具有第一斜面20a和第一下表面20b,第一卡合凹部21形成为从上侧向下侧深度逐渐变深的大致四边形状的倾斜凹部,由此,在固定部件8覆盖外壳主体6地安装于此时,能够使固定部件8的内表面以沿着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斜面20a逐渐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使第一卡合凹部21与第一卡定凸部20良好地卡合。

另外,在该拔出限制部18中,固定部件8以逐渐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在第一卡定凸部20插入并卡合在第一卡合凹部21内时,能够使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斜面20a与第一卡合凹部21内的上侧斜面21a紧贴,使第一卡定凸部20的第一下表面20b可靠且良好地压紧并卡定在第一卡合凹部21内的下侧的内表面21b,由此,能够将固定部件8可靠且良好地安装在外壳主体6,以使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不会向上侧拔出。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分别设置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的两侧部的一对安装臂部10b,在这些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之间配置有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由此能够使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与多个第一卡合凹部21卡合,将固定部件8的罩部16压紧安装于外壳主体6的带安装主体10,由此能够通过固定部件8的按压部17可靠地压紧配置于多个第一卡定凸部20之间的外装部件7的固定突起部13。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中,下压限制部19具备设置于外壳主体6的外周部的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和设置于固定部件8的内表面并与多个第二卡定凸部22卡合的多个第二卡合凹部23,由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固定部件8相对于外壳主体6的下压,并且能够将固定部件8可靠地安装于外壳主体6。

即,在该下压限制部19中,第二卡定凸部22是从下侧朝向上侧逐渐突出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悬伸的突起,具有第二斜面22a、第二上表面22b以及圆弧状的倒角部22c,第二卡合凹部23是大致四边形状的凹部,由此,在固定部件8覆盖外壳主体6地安装于此时,能够通过第二卡定凸部22的圆弧状的倒角部22c使固定主体部15的内表面以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使第二卡定凸部22可靠且良好地卡合于第二卡合凹部23。

在该情况下,在下压限制部19中,在固定主体部15弹性变形而使第二卡定凸部22插入并卡合于第二卡合凹部23内时,能够使第二卡定凸部22的第二上表面22b抵碰并卡定于第二卡合凹部23内的上侧的内表面,因此能够以使固定部件8的固定主体部15相对于外壳主体6不会向下侧移动地限制固定主体部15的下限位置,将固定部件8良好地安装于外壳主体6。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外装部件7的6点侧和12点侧设置固定突起部13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固定突起部13设置在外装部件7的下端部的任意位置。另外,固定突起部13无需一定是两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拔出限制部18分别设置于外壳主体6和固定部件8的6点侧和12点侧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拔出限制部18设置于外壳主体6和固定部件8的任意位置。另外,拔出限制部18无需一定设置两处,也可以设置于三处以上。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在外壳主体6设置第一卡定凸部20并在固定部件8设置第一卡合凹部21来构成拔出限制部1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拔出限制部18也可以是在外壳主体6设置第一卡定凹部并在固定部件8设置第一卡合凸部的构造。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下压限制部19分别设置于外壳主体6和固定部件8的3点侧和9点侧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下压限制部19设置于外壳主体6和固定部件8的任意位置。另外,下压限制部19无需一定是两处,也可以设置于三处以上。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在外壳主体6设置第二卡定凸部22并在固定部件8设置第二卡合凹部23来构成下压限制部1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并不局限于此,下压限制部19也可以是在外壳主体6设置第二卡定凹部并在固定部件8设置第二卡合凸部的构造。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旅行手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钟表、便携电话、便携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

符号说明

1—手表外壳,2—带安装部,3—开关部,4—钟表玻璃,5—后盖,6—外壳主体,7—外装部件,8—固定部件,10—带安装主体,10a—安装突起部,10b—安装臂部,12—外装主体,12a—上表面部,12b—侧面部,13—固定突起部,13a—倾斜部,13b—脚部,14—设置部,14a—斜面部,14b—凹部,15—固定主体部,15a—开口部,16—罩部,17—按压部,17a—第一按压部,17b—第二按压部,18—拔出限制部,19—下压限制部,20—第一卡定凸部,21—第一卡合凹部,22—第二卡定凸部,23—第二卡合凹部。

相关技术
  • 外装部件的固定结构和具有该外装部件的固定结构的线束
  • 一种半导体外壳焊接方法及半导体外壳定位装架方法
  • 用于钟表或珠宝部件的清洁机器和清洁篮
  • 钟表用外装部件、钟表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钟表
  • 钟表用外装部件、钟表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钟表
技术分类

0612011648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