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内部加强型均温液冷板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内部加强型均温液冷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板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部加强型均温液冷板结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通过动力电池包进行能源提供。动力电池包内,集成了多个电池单体,单体性能的一致性直接影响电池组整体的性能和寿命。处在电池包内不同位置的电池单体,其散热条件也有所不同。温度是确保动力电池性能最重要的参数之一,适宜的工作温度,能够有效减缓电池的老化、鼓包和安全性问题,同时能够发挥电池的最优性能。稳定性较高、均温性较好的液冷板促使电池包的降温与保持电池的均温性。动力电池系统中,电池工作产生多余热量通过电池或者模组与板型铝质器件表面接触的方式传递,最终被器件内部流道中通过的冷却液带走,这个板型铝质器件就是液冷板。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板,其换热流道均为直线或弧形导流结构,且换热流道一旦制作完成,其流道的形态就定型了,后期无法再进行流道再次更换,除非连上部流道盖板整体更换,其更换成本相对较大;且现有的流道的厚度方向侧壁均为单层结构,厚度方向没有任何加强结构,导致长久冲刷之后,侧壁会产生形变,导致换热的均温性下降,为此急需研发一款内部具有加强型流道、且换热均匀可靠的液冷板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部加强型均温液冷板结构,其内部具有加强型流道、且换热均匀可靠。

一种内部加强型均温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上盖板;

下盖板;

换热结构,其包括由高度方向至少两组换热片拼合形成,每组换热片沿着面域形成有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层叠布置的换热片组合形成整体的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

以及两组水嘴,其包括进液水嘴、出液水嘴;

所述上盖板的上表面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另一端设置有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上安装有进液水嘴,所述出液口上安装有出液水嘴;

所述下盖板的中心区域内凹、形成冷却腔体,所述冷却腔体的前端为入液区域、其对应于进液口位置布置,所述冷却腔体的后端为出液区域、其对应于出液口位置布置,所述冷却腔体的高度等于所有换热片层叠后的高度;

相邻的换热片的高度方向的非流道部分设置有紧贴加强部分,紧贴加强部分用于增强流道的整体强度。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结构由高度方向的两组换热片拼合形成,两组换热片的高度方向的非流道部分设置有紧贴加强部分,紧贴组装后,两片换热片组成流道部分;

所述进液区域为自前而后扩口形状,所述出液区域为自前而后收口形状,其便于冷却液的可靠流动。

采用本发明的后,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本身外周具备多条翅片侧壁结构,其强度相对高,且在厚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组换热片,相邻的换热片的高度方向的非流道部分设置有紧贴加强部分,紧贴加强部分用于增强流道的整体强度,进而使得均温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加强型流道、且换热均匀可靠;且组合后的换热结构可以在实际需要时被整体更换,更换时,无需更换上盖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流道路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爆炸图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上盖板10、进液口11、出液口12、下盖板20、换热结构30、换热片31、紧贴加强部分32、进液水嘴40、出液水嘴50、冷却腔体60、入液区域61、出液区域62。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内部加强型均温液冷板结构,见图1-图5,其包括上盖板10、下盖板20、换热结构30、以及两组水嘴;

换热结构30包括由高度方向至少两组换热片31拼合形成,每组换热片31沿着面域形成有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层叠布置的换热片组合形成整体的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

两组水嘴包括进液水嘴40、出液水嘴50;

上盖板10的上表面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11、另一端设置有出液口12,进液口11上安装有进液水嘴40,出液口12上安装有出液水嘴50;

下盖板20的中心区域内凹、形成冷却腔体60,冷却腔体60的前端为入液区域61、其对应于进液口11位置布置,冷却腔体60的后端为出液区域62、其对应于出液口12位置布置,冷却腔体60的高度等于所有换热片31层叠后的高度;

相邻的换热片31的高度方向的非流道部分设置有紧贴加强部分32,紧贴加强部分32用于增强流道的整体强度。

具体实施时,换热结构30由高度方向的两组换热片31拼合形成,两组换热片31的高度方向的非流道部分设置有紧贴加强部分32,紧贴组装后,两片换热片31组成流道部分;每组换热片31形成有蜂窝状流道,两片换热片31的六边形或切割六边形部分的实体相向叠合后、组成蜂窝状的流道部分;

整体换热结构30俯视状态下为矩形形状、仿形于冷却腔体60的对应于流道部分的区域布置,便于后续整体更换,进液区域61为自前而后扩口形状,出液区域62为自前而后收口形状,其便于冷却液的可靠流动。

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泵的驱动下,低温液体从进液水嘴处进入,流入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多支路流道可消除液体产生的漩涡使得液体均匀的分配,然后液体经过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的同时吸收热能,吸收热量的液体由出液水嘴输出,从而将热量传递到远端较低温度的环境中释放热量,周而复始工作;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流道本身外周具备多条翅片侧壁结构,其强度相对高,且在厚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组换热片,相邻的换热片的高度方向的非流道部分设置有紧贴加强部分,紧贴加强部分用于增强流道的整体强度,进而使得均温液冷板的内部具有加强型流道、且换热均匀可靠;且组合后的换热结构可以在实际需要时被整体更换,更换时,无需更换上盖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技术通过对内部热交换结构的机械性能进行加强,从而达到对冷板整体强度的加强,且分层的紧贴加强部分的设置,进一步增强整体强度;

2、内部蜂窝状、叶脉状或网格状的热交换结构(可以但不仅限于蜂窝结构、叶脉结构等),可以使工作液交换更充分,热量传输更均匀。

该技术的水冷板结构极大的提升了整体的均温性与冷板整体的强度,设计方面可以调节不同的尺寸及复杂流道的结构,匹配兼容性好,热传导方式为多方向交换热量,吸热效率高,整个技术产品使用耐腐蚀材质,可以提供更高效热传导性能的和可靠性及寿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
  • 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柱结构
  • 一种新型内部支撑结构的均温板
技术分类

0612011649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