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上常配置有车载吸顶屏,用于为司机后排的乘客提供影音服务。考虑安全要求,车辆在前排座椅安装远端气囊,导致吸顶屏布置需要向车后移动以保障气囊爆破安全空间。但目前吸顶屏的布置位置过于靠后,一方面导致了车内前后空间的浪费,降低了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导致吸顶屏离后排乘客过近,降低了观看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因为目前吸顶屏布置位置过于靠后,导致车内空间利用率低,影响乘客观看体验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包括:

获得目标座椅的第一靠背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靠背位置,确定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所述远端气囊是设置在所述目标座椅靠背处的安全气囊;

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

响应所述吸顶屏的启动指令,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在预设角度下,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设定安全距离。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是所述吸顶屏的平移位置与角度的映射关系,所述平移位置和所述角度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设定安全距离;

基于所述预设角度和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可选的,在所述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吸顶屏遥控器发出的平移位置调整信息和/或角度调整信息;

根据所述平移位置调整信息和/或所述角度调整信息,基于所述对应关系调整所述吸顶屏。

可选的,在所述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目标对象的眼睛位置;所述目标对象是位于所述目标座椅后方的乘车人员;

根据所述眼睛位置,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目标角度;

根据所述目标角度和所述对应关系调整所述吸顶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眼睛位置,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目标角度,包括:

根据所述眼睛位置和所述吸顶屏上的设定位置,获得连线;

获得所述连线与所述吸顶屏的屏幕平面之间的夹角,将使所述夹角处于设定范围内的吸顶屏角度确定为所述目标角度。

可选的,在所述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所述目标座椅的第二靠背位置;

根据所述第二靠背位置,确定所述远端气囊的第二包络空间,并根据所述第二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二目标位置;所述第二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在所述预设角度下,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二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

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二目标位置。

可选的,所述获得目标座椅的靠背位置,包括:

获得所述目标座椅的位置坐标和靠背角;

根据所述位置坐标和所述靠背角,获得所述靠背位置。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得目标座椅的第一靠背位置;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靠背位置,确定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所述远端气囊是设置在所述目标座椅靠背处的安全气囊;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

控制模块,用于响应所述吸顶屏的启动指令,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第三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通过在吸顶屏启动之前,根据目标座椅的靠背位置确定安装在目标座椅处的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即远端气囊在展开过程中以及展开完成后的空间轮廓,基于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设定安全距离的原则,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并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启动所述吸顶屏;与基于座椅位置最靠后,最上H点确定吸顶屏的布置位置的传统方案相比,本方案使吸顶屏的位置与目标座椅远端气囊的展开空间位置进行联动,将吸顶屏的位置控制在与目标座椅实际姿态相匹配的、与远端气囊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设定安全距离的极限位置,从而增加了位于目标座椅后排的乘客眼点与吸顶屏屏幕的距离,解决了吸顶屏视距要求与目标座椅远端气囊展开包络空间需求相矛盾的问题,在提升后排乘客观看体验的同时提高了车内空间利用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传统方案确定的吸顶屏布置位置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吸顶屏布置位置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文使用的术语应理解为如本领域中通常所使用的含义。因此,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含义。若存在矛盾,本说明书优先。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发明中用到的各种设备等,均可通过市场购买得到或者可通过现有方法制备得到。

吸顶屏布置位置过于靠后的原因在于要考虑布置在司机座椅或前排座椅处的远端气囊的影响,要求是吸顶屏不能影响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因此目前的常规布置方案是按照最苛刻的座椅位置设计,即以司机座椅或前排座椅同时满足最靠后、最上H点(HipPoint,胯点)位置时,根据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确定吸顶屏的布置位置,如此便导致吸顶屏布置位置非常靠近后排乘客,造成吸顶屏的屏幕距离后排乘客眼点距离过近,如图1所示。

实际上对于前排座椅,尤其是司机座椅,考虑司机的驾驶位置一般不会出现在座椅最靠后、最上H点位置,因此为了避免吸顶屏的布置位置与后排乘客过近,且为了提高车辆空间利用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其整体思路如下:

获得目标座椅的第一靠背位置;根据所述第一靠背位置,确定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所述远端气囊是设置在所述目标座椅靠背处的安全气囊;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响应所述吸顶屏的启动指令,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接下来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将本发明提供的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应用于某车型的车身控制器或其它车载控制器。

如图2所示,方法包括步骤S1~S4,具体如下:

S1:获得目标座椅的第一靠背位置。

具体的,目标座椅可以是司机座椅,也可以是相对于乘车人员的前一排座椅。例如,对于二排的乘客,司机座椅为目标座椅;对于三排的乘客,则二排座椅则是目标座椅。本实施例若无特别说明,将司机座椅作为目标座椅进行示例性说明。

司机座椅的第一靠背位置是在吸顶屏启动前司机座椅的靠背位置。吸顶屏启动前折叠在车顶,在吸顶屏启动前,获取司机座椅的靠背位置作为所述第一靠背位置。

司机座椅的靠背位置可以在靠背上的指定位置点设置位置传感器采集确定,也可以根据司机座椅的前后平移位置以及靠背角确定,基于前后平移位置和靠背角参数的确定方法具体如下:

获得目标座椅的位置坐标和靠背角;根据所述位置坐标和所述靠背角,获得所述靠背位置。

其中,位置坐标为司机座椅在导轨上前后移动的位置坐标,其中的“前”是靠近车辆方向盘或仪表盘的方向,“后”是远离方向盘或仪表盘的方向。靠背角是司机座椅靠背的旋转角度。在获得司机座椅的位置坐标和靠背角后,可直接计算出司机座椅的靠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目标座椅的位置和靠背角发生变动时,控制器则重新获取位置坐标和靠背角更新靠背位置。

S2:根据所述第一靠背位置,确定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所述远端气囊是设置在所述目标座椅靠背处的安全气囊。

具体的,司机座椅处的远端气囊安装在司机座椅的靠背支架处,安装位置点在车型确定后也是确定的,因此在获知了司机座椅的靠背位置后,就可以得到远端气囊的安装位置,而得知了远端气囊的安装位置后结合气囊参数,就可以计算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第一包络空间包括气囊在展开过程中以及在展开完成后,气囊轮廓的空间位置信息或空间坐标信息。

S3: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

在步骤S2得到了目标座椅在当前姿态下其远端气囊的包络空间信息,而吸顶屏在启动时的空间姿态是确定的,即吸顶屏的轮廓信息是已知的,则根据第一包络空间和吸顶屏的空间轮廓,可以计算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按照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设定安全距离的原则,确定吸顶屏在启动时的第一目标位置。设定安全距离根据车型和实际需求确定,为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因此,第一目标位置表示在吸顶屏启动时,吸顶屏处于与司机座椅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保持在设定安全距离的极限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可以用吸顶屏的前后平移位置进行表征,也可以同时使用吸顶屏平移位置和旋转角度进行表征,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其中,“前”是靠近车辆方向盘或仪表盘的方向,“后”是远离方向盘或仪表盘的方向。若无特别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吸顶屏的目标位置用前后平移位置进行表征。

S4:响应所述吸顶屏的启动指令,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具体的,吸顶屏的启动指令可以是由乘客手按吸顶屏的电源按钮生成,或者乘客使用吸顶屏遥控器生成,吸顶屏启动指令生成后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启动指令发出调节指令,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吸顶屏具有前后移动的执行机构,根据调节指令进行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通过在吸顶屏启动之前,根据目标座椅的靠背位置确定安装在目标座椅处的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即远端气囊在展开过程中以及展开完成后的空间轮廓,基于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设定安全距离的原则,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并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启动所述吸顶屏;与基于座椅位置最靠后,最上H点确定吸顶屏的布置位置的传统方案相比,本方案使吸顶屏的位置与目标座椅远端气囊的展开空间位置进行联动,将吸顶屏的位置控制在与目标座椅实际姿态相匹配的、与远端气囊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设定安全距离的极限位置,从而增加了位于目标座椅后排的乘客眼点与吸顶屏屏幕的距离,解决了吸顶屏视距要求与目标座椅远端气囊展开包络空间需求相矛盾的问题,在提升后排乘客观看体验的同时提高了车内空间利用率。

图1和图3示出了传统方案与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效果的图示对比。图1为传统方案,由于它是以司机座椅位置最靠后、最上H点的最苛刻的座椅位置设计的吸顶屏位置,因此吸顶屏整体布置位置非常靠后,靠近二排座椅,启动后吸顶屏屏幕离二排人员的人眼位置很近,影响观看体验。而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根据座椅位置联动控制吸顶屏的方案,因此吸顶屏的整体布置位置能够更远离二排座椅,因此吸顶屏在启动后,屏幕离二排人员的人眼位置较远,有利于提高观看体验。

对于旋转角度可调的吸顶屏,吸顶屏的空间轮廓受到两方面的影响:1)吸顶屏的前后平移位置;2)吸顶屏围绕转轴旋转的角度。在吸顶屏启动时,其角度信息是已知的,为预设角度,即吸顶屏在启动时,在没有接收到具体的调整信息的情况下,会将吸顶屏旋转至预设角度或默认角度,例如在启动时将吸顶屏旋转至与水平方向呈80°夹角。因此对于确定的车型以及确定的预设角度,在启动阶段只需要考虑吸顶屏的前后平移位置即可。

对于不同车型或者同车型不同配置的吸顶屏,其在启动时的预设角度是不同的,考虑到旋转角度的不同会影响吸顶屏的空间轮廓,从而改变吸顶屏与远端气囊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在旋转至预设角度后,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设定安全距离。通过结合吸顶屏的预设角度确定第一目标位置,能够提高第一目标位置的确定精度,避免出现因为吸顶屏启动时的预设角度不同,导致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安全距离,产生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对于可旋转的吸顶屏,考虑到不同的旋转角度使吸顶屏与安全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的距离不同,从而影响吸顶屏的目标位置,因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3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是所述吸顶屏的平移位置与角度的映射关系,所述平移位置和所述角度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设定安全距离;基于所述预设角度和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具体来讲,吸顶屏的前后平移范围以及吸顶屏的可旋转角度范围是可获知的。因此在确定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时,以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信息为输入,以吸顶屏的平移范围与角度范围为求解范围,以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设定安全距离为求解目标,求解得到吸顶屏的控制边界,即平移位置与角度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给出了在不同的角度下,吸顶屏与之对应的平移位置,使此时处于该角度下的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

作为示例性说明,对应关系具有如表1所示的控制边界:

表1:对应关系示例

表1中的平移位置表示吸顶屏的平移位置坐标,当吸顶屏平移位置坐标为0时,说明吸顶屏处于靠近车辆方向盘或车辆仪表盘的极限位置,吸顶屏平移位置坐标为最大值时,吸顶屏处于远离车辆方向盘或车辆仪表盘的极限位置。吸顶屏的角度表示吸顶屏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3所示。

在获得对应关系之后,根据已知的吸顶屏启动后的预设角度,查询对应关系得到与预设角度对应的吸顶屏平移位置,将该平移位置作为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例如,根据某车型司机座椅的当前靠背位置,计算出表1的对应关系,结合某车型配置的吸顶屏在启动时的预设角度为80°,则根据表1,吸顶屏在启动时应当位于平移位置坐标等于40mm处的第一目标位置处。

考虑到吸顶屏在启动后通常是支持自定义调整的,因此进一步的,在所述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吸顶屏遥控器发出的平移位置调整信息和/或角度调整信息;根据所述平移位置调整信息和/或所述角度调整信息,基于所述对应关系调整所述吸顶屏。

在吸顶屏启动前计算出匹配当前司机座椅靠背位置的对应关系,其好处在于对应关系不仅能指导吸顶屏在启动时的第一目标位置,还可以在后续调整吸顶屏时给出调整的控制边界,一方面是避免调整吸顶屏后导致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安全距离;另一方面是避免在每一次调整吸顶屏后重新计算距离,减小计算工作量;只要目标座椅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后续对吸顶屏的所有调节均在对应关系给出的控制边界的限制下进行。

继续以表1为例进行说明:

情形1:吸顶屏启动后,乘客要将吸顶屏的角度从80°调整为70°;

根据表1的对应关系,若直接调整角度将导致突破表1的控制边界,使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安全距离;因此控制器基于表1,控制器先将吸顶屏从40mm处平移至100mm处,然后再旋转至70°。

情形2:吸顶屏启动后,乘客要将吸顶屏的位置从40mm调整至20mm处;

根据表1的对应关系,若直接调整会导致突破表1的控制边界,使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安全距离;因此控制器基于表1,控制吸顶屏先从80°旋转至82°,然后再控制吸顶屏平移至20mm处。

情形3:不会突破表1控制边界的调节;

例如,乘客想要将吸顶屏调整为(60mm,80°),此调节不会突破表1的控制边界,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不会低于设定安全距离,因此控制器可直接响应用户需求进行调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目标对象的眼睛位置;所述目标对象是位于所述目标座椅后方的乘车人员;根据所述眼睛位置,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目标角度;根据所述目标角度和所述对应关系调整所述吸顶屏。

具体的,在吸顶屏启动后,控制器可以根据乘车人员的眼睛位置,在对应关系的限制下适应性调整吸顶屏的平移位置和角度。

目标对象的眼睛位置可以通过设置在车顶的摄像头采集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基于人脸图像计算出眼睛位置坐标,然后基于眼睛位置坐标确定吸顶屏的目标角度,接着再基于目标角度,在对应关系的限制下调节吸顶屏。

一种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眼睛位置,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目标角度的方案如下:

根据所述眼睛位置和所述吸顶屏上的设定位置,获得连线;获得所述连线与所述吸顶屏的屏幕平面之间的夹角,将使所述夹角处于设定范围内的吸顶屏角度确定为所述目标角度。

其中,设定位置可以是吸顶屏上中心点或位于中心区域内的一个确定的位置点。设定范围可以是使连线与屏幕平面接近垂直的范围,如[80°,90°]。优选90°,即视线与吸顶屏屏幕垂直,如此具有最佳的观看效果。

继续结合表1进行举例说明,吸顶屏在启动时的位置为(40mm,80°),此时存在两种情况:

情形1:根据人眼识别的调整角度将突破表1的控制边界;

例如,通过人眼识别需要将吸顶屏的角度调整至75°,以使吸顶屏屏幕与人眼连线垂直;若直接调整角度,即吸顶屏处于(40mm,75°)的状态将突破表1的控制边界,使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安全距离;因此控制器基于表1,控制器先将吸顶屏从40mm处平移至80mm处,然后再旋转至75°。

情形2:根据人眼识别的调整角度未突破表1的控制边界;

例如,通过人眼识别需要将吸顶屏的角度调整至85°,以使吸顶屏屏幕与人眼连线垂直。而吸顶屏处于(40mm,85°)的状态不会突破表1的控制边界,因此控制器可直接将吸顶屏旋转至85°。

通过在对应关系给出的控制边界下,根据识别的人眼位置调整吸顶屏的旋转角度,能够在保证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不低于设定安全距离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乘客的视频观看质量和观看体验。

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是在目标座椅没有发生位置变动和/或靠背角度调整的前提下进行的。若检测到目标座椅出现位置变动,则远端气囊的位置发生改变,其展开包络空间需要重新计算。

故而,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所述目标座椅的第二靠背位置;根据所述第二靠背位置,确定所述远端气囊的第二包络空间,并根据所述第二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二目标位置;所述第二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在所述预设角度下,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二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二目标位置。

具体的,第二靠背位置是司机座椅发生位置变化后确定的靠背位置,第二包络空间是与之对应的远端气囊的展开包络空间,第二目标位置是与当前第二包络空间对应的吸顶屏位置。

确定第二包络空间,以及根据第二包络空间确定第二目标位置与前述实施例中确定第一包络空间,以及根第一目标位置的方案相同,在此不进行赘述。同理,在确定第二目标位置时,也可根据所述第二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平移位置与角度的第二对应关系。

通过跟踪目标座椅位置和靠背角度的实时变化,联动控制吸顶屏的平移位置和角度,在保证吸顶屏与远端气囊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提高后排乘客的观看体验。

基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

获取模块10,用于获得目标座椅的第一靠背位置;

第一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靠背位置,确定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所述远端气囊是设置在所述目标座椅靠背处的安全气囊;

第二确定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

控制模块40,用于响应所述吸顶屏的启动指令,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在预设角度下,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设定安全距离。

可选的,所述第二确定模块30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包络空间,确定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是所述吸顶屏的平移位置与角度的映射关系,所述平移位置和所述角度使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设定安全距离;

基于所述预设角度和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目标位置。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10用于:

获得吸顶屏遥控器发出的平移位置调整信息和/或角度调整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40用于:

根据所述平移位置调整信息和/或所述角度调整信息,基于所述对应关系调整所述吸顶屏。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10用于:

获得目标对象的眼睛位置;所述目标对象是位于所述目标座椅后方的乘车人员;

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眼睛位置,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目标角度;

所述控制模块40用于:

根据所述目标角度和所述对应关系调整所述吸顶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眼睛位置和所述吸顶屏上的设定位置,获得连线;

获得所述连线与所述吸顶屏的屏幕平面之间的夹角,将使所述夹角处于设定范围内的吸顶屏角度确定为所述目标角度。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10用于:

获得所述目标座椅的第二靠背位置;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0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靠背位置,确定所述远端气囊的第二包络空间;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30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包络空间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二目标位置;所述第二目标位置使所述吸顶屏在所述预设角度下,所述吸顶屏与所述第二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等于设定安全距离;

所述控制模块40用于:

将所述吸顶屏调整至所述第二目标位置。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10用于:

获得目标座椅的位置坐标和靠背角;根据所述位置坐标和所述靠背角,获得所述靠背位置。

基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控制器500,包括处理器520和存储器510,所述存储器510耦接到所述处理器520,所述存储器510存储计算机程序511,当所述计算机程序511由所述处理器520执行时使所述控制器500执行前述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的步骤。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顶屏与座椅的联动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其中的方法通过在吸顶屏启动之前,根据目标座椅的靠背位置确定安装在目标座椅处的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即远端气囊在展开过程中以及展开完成后的空间轮廓,基于吸顶屏与远端气囊的第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设定安全距离的原则,确定所述吸顶屏的第一目标位置,并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位置启动所述吸顶屏;与基于座椅位置最靠后,最上H点确定吸顶屏的布置位置的传统方案相比,本方案使吸顶屏的位置与目标座椅远端气囊的展开空间位置进行联动,将吸顶屏的位置控制在与目标座椅实际姿态相匹配的、与远端气囊展开包络空间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设定安全距离的极限位置,从而增加了位于目标座椅后排的乘客眼点与吸顶屏屏幕的距离,解决了吸顶屏视距要求与目标座椅远端气囊展开包络空间需求相矛盾的问题,在提升后排乘客观看体验的同时提高了车内空间利用率。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0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