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4:59


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夹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

背景技术

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缝合的基本原则包括(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缝合的创缘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至于发生泄漏。(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换言之,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过紧过松均可导致愈合不良。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

持钳打结法,指的是在打结构成中使用血管钳或持针器,通过不同方向缠绕缝线的较长端,并夹持较短端进行打结的方法,其步骤为:左手拇指和食指持较长端,右手持血管钳或持针器;第二步,血管钳置于较长端上方,左手持较长端绕血管钳一周;第三步,用血管钳钳夹较短端尾端,双手交叉拉紧线结;第四步,血管钳置于较长端下方,左手持较长端绕血管钳一周。

在现有的适用于线头太短,缝线打结在打结空间狭小时,采用持钳打结法对缝线进行双手结扎困难,特别是在缝线较长端进行缠绕时的空间不足;因此,针对这些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为了解决在现有的适用于线头太短,缝线打结在打结空间狭小时,采用持钳打结法对缝线进行双手结扎困难,特别是在缝线较长端进行缠绕时的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包括第一夹钳、第二夹钳和绕线轨道;

所述第一夹钳和第二夹钳呈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夹钳的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安装套筒,安装套筒为中空结构,安装套筒沿第一夹钳的轴线方向设置,第二夹钳的中部插接进安装套筒的内部,第二夹钳的中部设有弹性复位件,第二夹钳通过弹性复位件可沿安装套筒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

所述绕线轨道的首尾两端进行相连接,绕线轨道呈环形中空结构,第一夹钳和第二夹钳设置在绕线轨道的圆心内,第一夹钳和第二夹钳的轴线与绕线轨道的圆心互相重合,绕线轨道的表面设有可移动的环绕总成,环绕总成可沿绕线轨道的外壁进行移动。

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夹钳的一端为第一夹持部,第一夹持部的顶端面为向端部方向倾斜的弧形倾斜面,第二夹钳与第一夹持部同侧的一端为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向第一夹钳方向进行弯折,第二夹持部的弯折角度与第一夹持部的弧形倾斜面相匹配;

通过第二夹持部对缝线较短端进行夹持或者钩紧时,第二夹持部可将缝线较短端沿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的轴线进行穿过,第一夹持部在缝线较短端贯穿缝线较长端的环绕起到牵引的作用,有利于缝线较短端顺利穿过缝线较长端的环绕中心。

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夹钳远离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为持握部,持握部的两侧向外进行凸起,且持握部为中空结构,持握部靠近第一夹持部的方向为向内弯折的弧形结构,第二夹钳与持握部同侧的一端为推板部,推板部为片状结构,推板部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夹钳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

使用者通过食指与中指之间对第一夹钳的第一夹持部进行夹紧,并食指和中指的指头向内钩住持握部,同时拇指可抵触在推板部的一侧,向第一夹钳提供向前对缝线较短端钩紧的推力,持握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夹持结构,便于使用者进行缝线结扎工作。

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弹性复位件由释放弹簧构成,释放弹簧套接在第二夹钳的中部,释放弹簧的一端与安装套筒的侧壁进行抵接,释放弹簧的另一端与推板部的内壁进行抵接;释放弹簧在第二夹钳夹持或者钩紧缝线较短端时,起到提供一个往回移动的驱动力的作用,便于使用者可单手完成对缝线较短端进行钩紧和往回拉动的过程。

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绕线轨道的外壁设有导轨槽,导轨槽沿绕线轨道的外壁中部进行向下开设,导轨槽为环形结构,环绕总成可沿导轨槽在绕线轨道的外壁进行移动,环绕总成的顶部设有缝线张紧总成,缝线张紧总成与环绕总成张紧为可拆卸式结构;

通过缝线张紧总成对缝线较长端进行夹持,带动缝线较长端的端部沿绕线轨道的外壁做圆周运动,使得使用者可单手转动环绕总成,令缝线较长端的中部可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中部进行环绕,形成结环。

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环绕总成包括滑块、两个第一滚珠和保持架,保持架设置在滑块的底部,两个第一滚珠分别镶嵌在保持架的两侧,保持架延伸至导轨槽的内部,第一滚珠的表面与导轨槽之间进行抵触,滑块通过保持架与绕线轨道之间进行活动连接;

通过保持架将两个第一滚珠镶嵌在导轨槽的内部,为滑块沿绕线轨道进行圆周滑动提供导向的作用。

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缝线张紧总成由绕线轴承构成,绕线轴承包括外圈、内圈和第二滚珠,外圈和内圈均为中空结构,外圈套接在内圈的外部,第二滚珠可转动地连接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外圈的外壁还设有固定环;

通过外圈可套接在内圈的外部进行旋转,可将缝线较长端缠绕在外圈的外壁,起到缩小缝线较长端的长度的作用,有利于使用者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持钳打结,避免缝线误缠误绕。

上述说明中,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外圈与内圈之间还设有制动组件,外圈的内壁和内圈的外壁均开设有限位槽孔,制动组件包括下压按键、复位弹簧件和弹性扩张条,下压按键活动连接在内圈的内部,复位弹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压按键一侧的中心,弹性扩张条的头部固定连接在复位弹簧件的另一端,弹性扩张条的尾部可镶嵌在限位槽孔的内部;

通过向内按压下压按键,为驱动弹性扩张条向内圈的内部进行移动,同时弹性扩张条的尾部脱离外圈与内圈的限位槽孔,使得外圈与内圈之间可进行旋转,调节缝线较长端的长度;

松开下压按键,复位弹簧为下压按键提供一个反向移动的驱动力,驱使下压按键和弹性扩张条向外移动,弹性扩张条由于自身的弹性应力向外进行扩张,使得弹性扩张条的尾部镶嵌在外圈与内圈的限位槽孔内,起到限制外圈与内圈之间进行转动的作用。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的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包括第一夹钳、第二夹钳和绕线轨道,第一夹钳和第二夹钳呈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夹钳的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安装套筒,安装套筒为中空结构,安装套筒沿第一夹钳的轴线方向设置,第二夹钳的中部插接进安装套筒的内部,第二夹钳的中部设有弹性复位件,第二夹钳通过弹性复位件可沿安装套筒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绕线轨道的首尾两端进行相连接,绕线轨道呈环形中空结构,第一夹钳和第二夹钳设置在绕线轨道的圆心内,第一夹钳和第二夹钳的轴线与绕线轨道的圆心互相重合,绕线轨道的表面设有可移动的环绕总成,环绕总成可沿绕线轨道的外壁进行移动,通过缝线张紧总成对缝线较长端进行夹持,带动缝线较长端的端部沿绕线轨道的外壁做圆周运动,使得使用者可单手转动环绕总成,令缝线较长端的中部可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中部进行环绕,形成结环,有利于使用者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持钳打结,起到避免缝线误缠误绕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中绕线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中缝线张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中缝线张紧总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中环绕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夹钳,101-第一夹持部,102-安装套筒,103-持握部,2-第二夹钳,201-第二夹持部,202-推板部,203-释放弹簧,3-绕线轨道,301-导轨槽,4-环绕总成,401-滑块,402-保持架,403-第一滚珠,5-缝线张紧总成,501-外圈,502-内圈,503-固定环,504-复位弹簧件,505-下压按键,506-第二滚珠,507-弹性扩张条,508-限位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6,其具体实施的一种弹簧释放式外科手术夹具,包括第一夹钳1、第二夹钳2和绕线轨道3;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夹钳1和第二夹钳2呈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夹钳1的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安装套筒102,安装套筒102为中空结构,安装套筒102沿第一夹钳1的轴线方向设置,第二夹钳2的中部插接进安装套筒102的内部,第二夹钳2的中部设有弹性复位件,第二夹钳2通过弹性复位件可沿安装套筒102的轴线方向进行移动,

所述绕线轨道3的首尾两端进行相连接,绕线轨道3呈环形中空结构,第一夹钳1和第二夹钳2设置在绕线轨道3的圆心内,第一夹钳1和第二夹钳2的轴线与绕线轨道3的圆心互相重合,绕线轨道3的表面设有可移动的环绕总成4,环绕总成4可沿绕线轨道3的外壁进行移动。

如图2所示,第一夹钳1的一端为第一夹持部101,第一夹持部101的顶端面为向端部方向倾斜的弧形倾斜面,第二夹钳2与第一夹持部101同侧的一端为第二夹持部201,第二夹持部201向第一夹钳1方向进行弯折,第二夹持部201的弯折角度与第一夹持部101的弧形倾斜面相匹配;

通过第二夹持部201对缝线较短端进行夹持或者钩紧时,第二夹持部201可将缝线较短端沿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201的轴线进行穿过,第一夹持部101在缝线较短端贯穿缝线较长端的环绕起到牵引的作用,有利于缝线较短端顺利穿过缝线较长端的环绕中心。

如图2所示,第一夹钳1远离第一夹持部101的一端为持握部103,持握部103的两侧向外进行凸起,且持握部103为中空结构,持握部103靠近第一夹持部101的方向为向内弯折的弧形结构,第二夹钳2与持握部103同侧的一端为推板部202,推板部202为片状结构,推板部202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夹钳2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

使用者通过食指与中指之间对第一夹钳1的第一夹持部101进行夹紧,并食指和中指的指头向内钩住持握部103,同时拇指可抵触在推板部202的一侧,向第一夹钳1提供向前对缝线较短端钩紧的推力,持握部103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夹持结构,便于使用者进行缝线结扎工作。

如图2所示,弹性复位件由释放弹簧203构成,释放弹簧203套接在第二夹钳2的中部,释放弹簧203的一端与安装套筒102的侧壁进行抵接,释放弹簧203的另一端与推板部202的内壁进行抵接;

释放弹簧203在第二夹钳2夹持或者钩紧缝线较短端时,起到提供一个往回移动的驱动力的作用,便于使用者可单手完成对缝线较短端进行钩紧和往回拉动的过程。

如图3所示,绕线轨道3的外壁设有导轨槽301,导轨槽301沿绕线轨道3的外壁中部进行向下开设,导轨槽301为环形结构,环绕总成4可沿导轨槽301在绕线轨道3的外壁进行移动,环绕总成4的顶部设有缝线张紧总成5,缝线张紧总成5与环绕总成4张紧为可拆卸式结构;

通过缝线张紧总成5对缝线较长端进行夹持,带动缝线较长端的端部沿绕线轨道3的外壁做圆周运动,使得使用者可单手转动环绕总成4,令缝线较长端的中部可在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201的中部进行环绕,形成结环。

如图6所示,环绕总成4包括滑块401、两个第一滚珠403和保持架402,保持架402设置在滑块401的底部,两个第一滚珠403分别镶嵌在保持架402的两侧,保持架402延伸至导轨槽301的内部,第一滚珠403的表面与导轨槽301之间进行抵触,滑块401通过保持架402与绕线轨道3之间进行活动连接;

通过保持架402将两个第一滚珠403镶嵌在导轨槽301的内部,为滑块401沿绕线轨道3进行圆周滑动提供导向的作用。

如图4-5所示,缝线张紧总成5由绕线轴承构成,绕线轴承包括外圈501、内圈502和第二滚珠506,外圈501和内圈502均为中空结构,外圈501套接在内圈502的外部,第二滚珠506可转动地连接在外圈501与内圈502之间,外圈501的外壁还设有固定环503;

通过外圈501可套接在内圈502的外部进行旋转,可将缝线较长端缠绕在外圈501的外壁,起到缩小缝线较长端的长度的作用,有利于使用者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持钳打结,避免缝线误缠误绕。

如图5所示,外圈501与内圈502之间还设有制动组件,外圈501的内壁和内圈502的外壁均开设有限位槽孔508,制动组件包括下压按键505、复位弹簧件504和弹性扩张条507,下压按键505活动连接在内圈502的内部,复位弹簧件50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压按键505一侧的中心,弹性扩张条507的头部固定连接在复位弹簧件504的另一端,弹性扩张条507的尾部可镶嵌在限位槽孔508的内部;

通过向内按压下压按键505,为驱动弹性扩张条507向内圈502的内部进行移动,同时弹性扩张条507的尾部脱离外圈501与内圈502的限位槽孔508,使得外圈501与内圈502之间可进行旋转,调节缝线较长端的长度;

松开下压按键505,复位弹簧为下压按键505提供一个反向移动的驱动力,驱使下压按键505和弹性扩张条507向外移动,弹性扩张条507由于自身的弹性应力向外进行扩张,使得弹性扩张条507的尾部镶嵌在外圈501与内圈502的限位槽孔508内,起到限制外圈501与内圈502之间进行转动的作用。

使用时,将缝线较长端固定在外圈501的表面,再向内按压下压按键505,为驱动弹性扩张条507向内圈502的内部进行移动,同时弹性扩张条507的尾部脱离外圈501与内圈502的限位槽孔508,使得外圈501与内圈502之间可进行旋转,并通过外圈501沿内圈502的中心进行旋转,将缝线较长端缠绕在外圈501的外壁,有利于使用者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持钳打结,避免缝线误缠误绕,再松开下压按键505,复位弹簧为下压按键505提供一个反向移动的驱动力,驱使下压按键505和弹性扩张条507向外移动,弹性扩张条507由于自身的弹性应力向外进行扩张,使得弹性扩张条507的尾部镶嵌在外圈501与内圈502的限位槽孔508内,起到限制外圈501与内圈502之间进行转动的作用,再将绕线轴承固定在滑块401的顶部,将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201放置在缝线较长端的上方,并通过缝线张紧总成5对缝线较长端进行夹持,带动缝线较长端的端部沿绕线轨道3的外壁做圆周运动,使得使用者可单手转动环绕总成4,令缝线较长端的中部可在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201的中部进行环绕,形成结环,最后通过第二夹持部201对缝线较短端进行夹持或者钩紧时,第二夹持部201可将缝线较短端沿第一夹持部101与第二夹持部201的轴线进行穿过,第一夹持部101在缝线较短端贯穿缝线较长端的环绕起到牵引的作用,有利于缝线较短端顺利穿过缝线较长端的结环中心,再将绕线轴承与滑块401进行分离,拉动结环沿第一夹钳1和第二夹钳2的轴向脱离第一夹持部101和第二夹持部201,完成缝线的结扎。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84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