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收集装置和储能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收集装置和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收集装置和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储能系统中,通常采用液冷系统进行散热。液冷系统中,液冷机组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来制冷以获得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液冷机组大多安装在非密封的液冷机组舱内,若液冷机组发生泄漏,泄漏的冷却液会直接排至环境中。

冷却液通常有毒,导致冷却液排至环境中会污染环境。为了避免冷却液污染环境,通常在液冷机组舱内的底部增加冷却液收集装置。

冷却液收集装置在收集冷却液的同时还会收集到雨水,雨水可以直接排至环境中,但是雨水较易和冷却液混合,冷却液也会排至环境中,污染环境。

综上所述,如何分离雨水和冷却液以实现单独排出雨水,以避免冷却液排至环境中,从而避免冷却液污染环境,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收集装置和储能系统,能够收集液冷机组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的水,同时,能够分离雨水和冷却液以实现单独排出雨水,以避免冷却液排至环境中,从而避免冷却液污染环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收集装置,包括:

第一收集槽,所述第一收集槽用于设置在液冷机组舱内,且所述第一收集槽能够收集液冷机组泄漏的冷却液以及进入液冷机组舱内的水;

第一排放装置,所述第一排放装置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收集槽连通,且所述第一排放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收集槽内的水排至液冷机组舱外;

第二排放装置和第二收集槽,所述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收集槽连通,且所述第二排放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收集槽内包括冷却液的液体排至所述第二收集槽。

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放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一收集槽的排放口,以及控制所述排放口开闭的阀门;其中,所述排放口和所述第一收集槽连通。

可选的,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是否具有冷却液;

其中,若所述第一收集槽内具有冷却液,所述阀门处于开启状态;若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未具有冷却液,所述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为颜色检测装置,所述颜色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是否具有冷却液颜色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是否具有冷却液;

或者,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为折光度检测装置,所述折光度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液体的折光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是否具有冷却液。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放装置的进口高于所述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

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阀门处的压力;若所述阀门处的压力大于P

其中,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水位到达所述第一排放装置的进口时,所述阀门处的压力为P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放装置的进口高于所述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

所述阀门为自动阀,若所述阀门处的压力大于P

其中,所述第一收集槽内水位到达所述第一排放装置的进口时,所述阀门处的压力为P

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放装置还包括第二排放管,所述排放口为所述第二排放管的进口,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放管。

可选的,所述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收集槽的槽底。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放装置包括第一排放管,所述第一排放管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收集槽连通,所述第一排放管的出口伸至所述液冷机组舱的外部,所述第一排放管的进口高于所述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放装置包括第一排放管和排放孔;

其中,所述排放孔设置于所述液冷机组舱的底部;

所述第一排放管位于所述液冷机组舱内;所述第一排放管的进口和所述第一收集槽连通,且所述第一排放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收集槽的外部和所述第二收集槽的外部,所述第一排放管的出口和所述排放孔连通;所述第一排放管的进口高于所述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收集槽和所述第二收集槽为分体式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收集槽和所述第二收集槽为一体式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二收集槽用于设置在所述液冷机组舱内,且所述第二收集槽位于所述第一收集槽的底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收集槽的外壁和所述液冷机组舱的内壁密封连接。

基于上述提供的收集装置,本申请还提供了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包括:液冷机组舱,设置于所述液冷机组舱内的液冷机组,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收集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收集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收集装置应用于非密封结构的液冷机组舱,当液冷机组不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时,第一收集槽收集进入液冷机组舱的水,即第一收集槽内的液体全部为水,此情况下,水可通过第一排放装置排出至液冷机组舱的外部;当液冷机组发生泄漏且水未进入液冷机组舱内时,第一收集槽收集液冷机组泄漏的冷却液,即第一收集槽内的液体全部为冷却液,此情况下,第一收集槽内的冷却液至少部分可通过第二排放装置排至第二收集槽,冷却液被收集在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内、或者冷却液被收集在第二收集槽内,冷却液不会排出液冷机组舱的外部;当液冷机组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内时,第一收集槽内的液体为冷却液和水的混合液,此情况下,第一收集槽内的混合液至少部分通过第二排放装置排至第二收集槽,混合液被收集在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内、或者混合液被收集在第二收集槽内,冷却液不会排出液冷机组舱的外部。

由上述收集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上述收集装置,能够收集液冷机组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的水,同时,能够分离雨水和冷却液以实现单独排出雨水,避免了冷却液排至液冷机组舱的外部,从而避免了冷却液污染环境能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收集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收集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为储能箱体,11为液冷机组舱,12为通风口,2为液冷机组,3为第一收集槽,31为连接部,32为收集部,4为第二收集槽,5为第一排放管,6为第二排放管,7为阀门,8为排放孔;

01为收集槽,011为第一收集腔,012为第二收集腔,02为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多个,是指大于或等于两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液冷散热相比风冷在储能系统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更小的噪音、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广的适用范围。因此,液冷系统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液冷机组作为整个液冷系统的源头,液冷机组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来制冷以获得温度较低的冷却液。液冷机组大多安装在非密封的液冷机组舱内,若液冷机组发生泄漏,泄漏的冷却液会直接排至环境中。

冷却液多为乙二醇或乙二醇与水的混合物,且乙二醇有毒,则冷却液排至环境中会污染环境。为了避免冷却液污染环境,通常在液冷机组舱内的底部增加冷却液收集装置。

冷却液收集装置在收集冷却液的同时还会收集到雨水,雨水可以直接排至环境中。但是雨水较易和冷却液混合,冷却液也会排至环境中,污染环境。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集装置和储能系统,能够收集液冷机组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的水,同时,能够分离雨水和冷却液以实现单独排出雨水,以避免冷却液排至环境中,从而避免冷却液污染环境。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系统。

如图1-图4所示,储能系统包括:液冷机组舱11,设置于液冷机组舱11内的液冷机组2,以及设置于液冷机组舱11内的收集装置。

上述液冷机组舱11位于储能箱体1中,储能箱体1可以为整个储能系统的外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储能箱体1内还设置有电池舱(图中并未显示),电池舱内安装有电池等器件。当然,也可以选择电池和液冷机组2设置在同一个舱内,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液冷机组舱11具有通风口12,以使液冷机组2和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可以理解的是,通风口12设置在储能箱体1上。为了便于通风,可以选择通风口12位于储能箱体1的顶部,即通风口12位于液冷机组舱11的顶部。雨水、雪水等水会通过通风口12进入液冷机组舱11。上述液冷机组2为整个储能系统提供合适的工作温度环境。

收集装置位于液冷机组2的底部,收集装置用于收集进入液冷机组舱11内的水、以及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收集装置还用于分离雨水和冷却液并排出雨水、且在排出雨水的过程中不排出冷却液。

下面结合三个实施例,具体说明收集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液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收集槽3、第二收集槽4、第一排放管5、第二排放管6和阀门7。其中,第一收集槽3和第二收集槽4是两个单独的部件。

第一收集槽3位于液冷机组2的底部,以保证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对于第一收集槽3大小,需要根据液冷机组2中冷却液的泄漏范围进行设定。为了提高收集可靠性,可以选择第一收集槽3的槽口内壁位于液冷机组2的外围,这样,液冷机组2的任意位置出现泄漏,第一收集槽3都能够收集泄漏的冷却液。

第一收集槽3还位于液冷机组舱11的通风口12的底部,以保证第一收集槽3收集自通风口12进入的水。为了便于保证第一收集槽3收集到自通风口12进入的所有水,可以选择第一收集槽3的槽口内壁位于通风口12的外围。

基于上述对第一收集槽3的槽口要求,为了简化设计,可以选择第一收集槽3的槽侧壁和液冷机组舱11的内壁密封连接,这样便于保证自通风口12进入的水和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全部进入第一收集槽3内。

为了便于安装第一收集槽3,可以选择第一收集槽3包括连接部31和收集部32,其中,连接部31呈套状,收集部32呈槽状,连接部31的顶端和液冷机组舱11的内壁密封连接,连接部31的底端和收集部32密封连接,连接部31和收集部32连通,且收集部32和液冷机组舱1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可以理解的是,以连接部31和收集部32的端面均呈圆形为例,连接部31的顶端的直径大于收集部32的直径;以连接部31和收集部32的端面均呈长方形为例,连接部31的长度大于收集部32的长度、连接部31的宽度大于收集部32的宽度。

为了便于连接部31内壁上的液体流至收集部32,上述连接部31的内腔为渐缩结构,即连接部31的内腔自连接部31的顶端至连接部31的底端渐缩。对于连接部31的内壁形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一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和第一收集槽3连通,第一排放管5的出口伸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这样,第一排放管5用于将第一收集槽3内的水排至液冷机组舱11外。可以理解为:若第一收集槽3内未具有冷却液(例如第一收集槽3内仅具有冷却液),第一收集槽3内的水通过第一排放管5排至液冷机组舱11外。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和第一收集槽3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H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放管5是第一排放装置的一种结构,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即为第一排放装置的进口,第一排放管5实现了第一排放装置的功能。

上述第二收集槽4位于液冷机组舱11内,且第二收集槽4位于第一收集槽3的底部,用于收集包括冷却液的液体。可以理解的是,包括冷却液的液体为冷却液、或者冷却液与水的混合液。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以选择第二收集槽4位于第一收集槽3的其他位置;还可以选择第二收集槽4设置在其他舱内或者液冷机组舱11外,本实施例一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第二收集槽4和第一收集槽3的大小和形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本实施例一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和第一收集槽3连通,第二排放管6用于将第一收集槽3内包括冷却液的液体排至第二收集槽4,且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位于第一收集槽3的槽底。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高于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

上述阀门7设置于第二排放管6,阀门7用于控制第二排放管6的通断。可以理解为:若第一收集槽3内具有冷却液,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冷却液、或包括冷却液和水的混合液)通过第二排放管6和阀门7排至第二收集槽4内。

当阀门7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排放管6导通,第一收集槽3内包括冷却液的液体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至第二收集槽4;当阀门7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排放管6不导通,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不会进入第二收集槽4。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排放管6和阀门7的组合是第二排放装置的一种结构,第二排放管6和阀门7配合实现了第二排放装置的功能。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以选择第二排放装置为其他结构,例如,第二排放装置包括排放口和上述阀门7,该排放口设置于第一收集槽3,阀门7设置在排放口处,阀门7控制排放口的开闭。此情况下,可以不再设置第二排放管6,排放口可以理解为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即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

为了保证冷却液不排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需要合理设置阀门7的开启条件。

冷却液通常为红色或蓝色,这使得冷却液与水的颜色不同。基于此,可通过检测第一收集槽3内液体的颜色来判断第一收集槽3内是否具有冷却液。在一些实施例中,收集装置还包括颜色检测装置,该颜色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收集槽3内是否具有冷却液颜色以用于检测第一收集槽3内是否具有冷却液。当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收集槽3内具有冷却液颜色时,表明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包括冷却液,阀门7开启以使阀门7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至第二收集槽4内;当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收集槽3内无冷却液颜色时,表明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无冷却液(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为水),阀门7关闭以使阀门7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不会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至第二收集槽4内,当第一收集槽3内的水位到达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时,第一收集槽3内的水通过第一排放管5排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

下面结合三种情况来说明收集装置的工作原理。

第一种情况,当液冷机组2不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水,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收集槽3内无冷却液颜色(颜色检测装置未检测到冷却液颜色),阀门7保持关闭;水持续进入液冷机组舱11内,水位上升至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后,水通过第一排放管5排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

第二种情况,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未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即进入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冷却液,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收集槽3内有冷却液颜色(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冷却液颜色),阀门7打开,第一收集槽3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出至第二收集槽4;冷却液持续排至第二收集槽4,当第一收集槽3内的冷却液全部排至第二收集槽4时,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收集槽3内无冷却液颜色(颜色检测装置未检测到冷却液颜色),阀门7重新关闭。当液冷机组2不再泄漏冷却液时,进入第一收集槽3的液体为水。

第三种情况,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为冷却液和水的混合液,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收集槽3内有冷却液颜色(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冷却液颜色),阀门7打开,第一收集槽3内的混合液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至第二收集槽4;冷却液持续排至第二收集槽4,当第一收集槽3内的混合液全部排至第二收集槽4时,颜色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收集槽3内无冷却液颜色(颜色检测装置未检测到冷却液颜色),阀门7重新关闭。当液冷机组2不再泄漏冷却液时,进入第一收集槽3的液体为水。

由上述工作原理可知,当液冷机组2不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水,水可通过第一排放装置排出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即排至储能箱体1的外部;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未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冷却液时,冷却液可被收集在第二收集槽4内,冷却液不会排出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即冷却液不会排至储能箱体1的外部。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的液体为冷却液和水的混合液,混合液被收集在第二收集槽4内,冷却液不会排出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即冷却液不会排至储能箱体1的外部。

上述颜色检测装置可以称为第一检测装置的一种结构,颜色检测装置实现了第一检测装置的功能。

当然,还可以通过除颜色检测装置以外的其他第一检测装置来检测第一收集槽3内是否具有冷却液。当收集装置包括其他的第一检测装置时,收集装置的工作原理可参考收集装置包括颜色检测装置时的工作原理,此处不再赘述。示例性的,第一检测装置可以为折光度检测装置,该折光度检测装置通过检测第一收集槽3内液体的折光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以用于检测第一收集槽3内是否具有冷却液;若第一收集槽3内具有冷却液,阀门7处于开启状态(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通过第二排放装置排放至第二收集槽4内);若第一收集槽3内未具有冷却液,阀门7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未通过第二排放装置排放至第二收集槽4内)。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收集装置中,第一排放装置的进口高于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即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高于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基于此,可以通过压力来控制阀门7的开闭。具体地,上述收集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装置,该第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阀门7处的压力,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大于P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收集槽3内水位到达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时,阀门7处的压力为P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在第一收集槽3的槽底,则阀门7处于第一收集槽3的槽底,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至第一收集槽3的槽底的距离为H

下面结合三种情况来说明收集装置的工作原理。

第一种情况,当液冷机组2不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水,阀门7处的压力P随着水位的增加逐渐增大;当水位增加至H

第二种情况,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未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即进入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冷却液,阀门7处的压力P随着液位的上升逐渐增大,当液位升至H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收集槽3内的冷却液量与第二收集槽4内的冷却液量之和为液冷机组2所泄漏的冷却液总量。在第一收集槽3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至第二收集槽4内的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冷却液的排出量大于液冷机组2的泄漏量,这样保证了在冷却液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至第二收集槽4内时实现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位下降。在第一收集槽3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排放管6排至第二收集槽4内时,液冷机组2的泄漏量可以为零。

第三种情况,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为冷却液和水的混合液,阀门7处的压力P随着水位的上升逐渐增大,当液位升至H

需要说明的是,H

由上述工作原理可知,当液冷机组2不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水,水可通过第一排放装置排出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即排至储能箱体1的外部;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未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即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全部为冷却液时,冷却液可被收集在第一收集槽3和第二收集槽4内,冷却液不会排出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即冷却液不会排至储能箱体1的外部。当液冷机组2发生泄漏且水进入液冷机组舱11时,第一收集槽3收集液冷机组2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11的水,即第一收集槽3的液体为冷却液和水的混合液,混合液被收集在第一收集槽3和第二收集槽4内,冷却液不会排出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即冷却液不会排至储能箱体1的外部。

在实际情况中,上述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也可以不在第一收集槽3的槽底,即第二排放管6的进口和第一收集槽3的槽底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H

上述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均可以称为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和阀门7可以信号连接,也可以不信号连接。为了实现自动控制,可以选择检测装置和阀门7信号连接,这样,阀门7在检测装置的控制下可实现自动打开和关闭,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当然,也可以增设控制装置,检测装置、控制装置和阀门7依次信号连接,阀门7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可实现自动打开和关闭。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阀门7为自动阀,例如阀门7通过弹性元件控制。本实施例对自动阀的类型不做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若阀门7处的压力大于P

上述实施例中,收集装置的工作原理可参考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收集装置应用于非密封结构的液冷机组舱时,能够收集液冷机组泄漏的冷却液和进入液冷机组舱的水,同时,能够分离雨水和冷却液以实现单独排出雨水,避免了冷却液排至液冷机组舱的外部,从而避免了冷却液污染环境。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收集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排放装置不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二中,第一排放装置包括第一排放管5和设置于液冷机组舱11底部的排放孔8。

第一排放管5位于液冷机组舱11内;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和第一收集槽3连通,第一排放管5的出口位于第一收集槽3的外部、以及第二收集槽4的外部。

第一排放管5用于向液冷机组舱11内排水。上述排放孔8用于将液冷机组舱11内的水排出。可以理解为,第一排放管5的出口和排放孔8通过液冷机组舱11的内腔连通。当然,第一排放管5和排放孔8也可以通过连接管或其他装置连通,以保证第一排放管5的出口和排放孔8连通。

本实施例二中,排放孔8设置在液冷机组舱11的底部,即排放孔8位于储能箱体1的底部,对储能箱体1的外观影响较小,使得储能箱体1的外部更整洁和美观。

本实施例二中,为了避免冷却液从第一排放管5排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高于第二排放装置的进口。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选择第一排放管5处设置有开关阀,当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体包括冷却液且第一收集槽3内的液位到达第一排放管5的进口时,可关闭开关阀,以避免冷却液从第一排放管5排至液冷机组舱11的外部。

本实施例二中,收集装置的其他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可参考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收集装置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的结构不同。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三中,第一收集槽和第二收集槽为一体式结构。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三中,收集装置包括一个收集槽01,该收集槽01的内腔中设置有隔板02,隔板02将收集槽01的内腔分隔为第一收集腔011和第二收集腔012,第一收集腔011可以理解为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第一收集槽,第二收集腔012可以理解为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第二收集槽。

本实施例三中,收集装置的其他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可参考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收集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储能系统包括上述收集装置,则上述储能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1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