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7:02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对显示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的显示设备中,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要求部分显示设备具有快速响应的性能,以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例如,在VR技术中,VR设备需求显示设备的屏幕实现快响应以优化动态拖影问题。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设备难以实现将快速响应的性能与显示设备中其他光学参数以及性能的兼顾。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在提升显示面板快速响应的同时实现显示面板良率的兼顾。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包括多个光阻分区,相邻所述光阻分区之间设置有黑矩阵;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多个阻隔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且所述阻隔结构、所述黑矩阵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阻隔结构之间形成显示分区,所述显示分区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光阻分区至少部分交叠,至少部分所述显示分区内设置有液晶材料;位于同一个所述显示分区两侧的两个所述阻隔结构朝向所述显示分区的一侧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第一电场。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阻隔结构,阻隔结构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黑矩阵至少部分重叠,具体地,阻隔结构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可完全位于黑矩阵内,以通过黑矩阵实现对阻隔结构的遮挡,使得阻隔结构对用户不可见。相邻阻隔结构之间形成显示分区,至少部分显示分区内设置有液晶材料,可通过控制液晶的偏转来控制显示分区的显示效果。显示分区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光阻分区至少部分重叠,显示分区内的光线经光阻分区后出射,以进行显示。其中,位于同一个显示分区两侧的两个阻隔结构朝向显示分区的一侧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第一电场,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形成于阻隔结构朝向显示分区的一侧表面,因此二者之间形成的第一电场可包括平行于第一基板方向的分量,从而使得第一电场可用于加速液晶材料的偏转。第一电场的存在可优化显示面板内部电场的强度,驱动液晶材料快速偏转至目标角度,从而优化液晶材料的响应时间,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响应时间。即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可增加液晶材料的偏转速度,从而提升显示面板的响应速度,同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其它性能,实现了响应速度与其它性能的兼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P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Q-Q’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沿Q-Q’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5是图2中沿Q-Q’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6是图2中沿Q-Q’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7是图2中沿Q-Q’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8是图2中沿Q-Q’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9是图2中沿Q-Q’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0是图2中沿Q-Q’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显示面板;10-第一基板;101-光阻分区;102-黑矩阵;11-第二基板;111-第一电极层;1111-第三电极;112-绝缘层;113-第二电极层;1131-第四电极;E2-第二电场;12-阻隔结构;A1-显示分区;13-液晶材料;14-第一电极;15-第二电极;E1-第一电场;121-第一阻隔结构;122-第二阻隔结构;16-第一连接部;17-第二连接部;18-支撑柱;181-第一支撑柱;1811-第五电极;1812-第八电极;1813-第三连接部;182-第二支撑柱;1821-第六电极;1822-第七电极;1823-第四连接部;19-过孔;2-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在VR技术中,VR设备需求显示设备的屏幕实现快响应以优化动态拖影问题,相关技术的显示设备中,常用的优化响应时间的方式为降低显示面板的盒厚,但在VR设备的高像素密度设计下,开口率较低,低开口率叠加低盒厚会带来穿透率、对比度等的极大恶化,低盒厚还同时存在支撑柱破膜、液晶滴下(ODF)工艺可行性存在风险等工艺问题,大大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性能和良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实现显示面板快速响应性能与显示面板良率的兼顾。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11和多个阻隔结构12。第一基板10包括多个光阻分区101,相邻光阻分区101之间设置有黑矩阵102。第二基板11与第一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阻隔结构12位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11之间,且阻隔结构12、黑矩阵102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相对设置的两个阻隔结构12之间形成显示分区A1,显示分区A1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光阻分区101至少部分交叠,至少部分显示分区A1内设置有液晶材料13;位于同一个显示分区A1两侧的两个阻隔结构12朝向显示分区A1的一侧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5之间形成第一电场E1。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中,第一基板10可为彩膜基板,彩膜基板包括多个光阻分区101和位于相邻分区之间的黑矩阵102,其中光阻分区101包括彩色滤光片,具体可包括红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黑矩阵102的材料可为黑色的有机材料,黑矩阵102可减小相邻的光阻分区101之间的串扰,提升显示效果。第二基板11可为阵列基板,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相对设置,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之间设置有液晶材料13,第二基板11包括用于驱动液晶偏转的驱动电路。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中,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之间的多个阻隔结构12,阻隔结构12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黑矩阵102至少部分重叠,具体地,阻隔结构12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可完全位于黑矩阵102内,以通过黑矩阵102实现对阻隔结构12的遮挡,使得阻隔结构12对用户不可见。相邻阻隔结构12之间形成显示分区A1,至少部分显示分区A1内设置有液晶材料13,可通过控制液晶的偏转来控制显示分区A1的显示效果。显示分区A1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光阻分区101至少部分重叠,显示分区A1内的光线经光阻分区101后出射,以进行显示。其中,位于同一个显示分区A1两侧的两个阻隔结构12朝向显示分区A1的一侧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5之间形成第一电场E1,由于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均形成于阻隔结构12朝向显示分区A1的一侧表面,因此二者之间形成的第一电场E1可包括平行于第一基板10方向的分量,从而使得第一电场E1可用于加速液晶材料13的偏转。第一电场E1的存在可优化显示面板1内部电场的强度,驱动液晶材料13快速偏转至目标角度,从而优化液晶材料13的响应时间,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的响应时间。即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可增加液晶材料13的偏转速度,从而提升显示面板1的响应速度,同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的其它性能,实现了响应速度与其它性能的兼顾。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中,阻隔结构12还可同时实现对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的支撑,有助于保持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之间的距离,即保证显示面板1的盒厚,提升显示面板1盒厚的均一性,从而减小由于盒厚不均导致显示面板1出现暗区等显示不良的现象发生。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中,如图2所示,可在每个显示分区A1的两侧设置阻隔结构12,使得每个显示分区A1内的液晶材料的偏转速度均得以提升,从而有助于提升显示面板1的液晶偏转速度均一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二基板1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111、绝缘层112和第二电极层113,第二电极层113位于第一电极层111朝向第一基板10的一侧。

第一电极层111包括多个第三电极1111,第二电极层113包括多个第四电极1131,第三电极1111在第二电极层113的正投影部分位于相邻第四电极1131之间,第三电极1111与第四电极1131之间形成第二电场E2,

第二电场E2用于驱动液晶偏转。

其中,第一电场E1与第二电场E2中的平行于第二基板11的电场分量平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基板1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111、绝缘层112和第二电极层113,第二电极层113位于第一电极层111朝向第一基板10的一侧,第一电极层111和第二电极层113构成用于驱动液晶材料13偏转的驱动电路。其中,第一电极层111包括多个第三电极1111,第二电极层113包括多个第四电极1131,第三电极1111和第四电极1131中的一者为公共电极,另一者为像素电极,显示面板1中各个公共电极的电位相等,公共电极可具有0V电位。各个像素电极的电位根据显示的需求而定,每个显示分区A1及其对应的像素电极决定了该显示分区A1的显示效果。第三电极1111在第二电极层113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相邻的第四电极1131之间,从而第三电极1111通过第四电极1131之间的区域与相邻的第四电极1131形成第二电场E2,第二电场E2用于驱动液晶材料13的偏转,第二电场E2包括平行于第一基板10的水平电场分量,第一电场E1与该水平电场分量平行,第一电场E1可与该水平电场分量叠加,从而可有效加速液晶材料13的偏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极1111、第四电极1131的材料可选用高透光率的导电材料,具体可选用氧化铟锡材料,氧化铟锡具有高透光率,同时,氧化铟锡的电阻性能在同等的高透光率导电材质中较低,导电性能较强,为常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的材料可同步选用氧化铟锡材料,具体地,可通过在阻隔结构12朝向显示分区A1的表面溅射氧化铟锡材料而形成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制备方式简单,且覆盖良率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隔结构12的材质可以选用有机材料,有机材料的平坦性能强,可便于提升端面平整度,从而提升对盒的稳定性,同时有机材料有利于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的附着,提升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的制备良率。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电极14与第三电极1111、第四电极1131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二电极15与第三电极1111、第四电极1131中的另一者电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三电极1111与第四电极1131中的一者为公共电极、另一者为像素电极,二者之间可形成用于驱动液晶材料13偏转的第二电场E2,同时该第二电场E2为根据显示面板1的显示需求而进行驱动。将第一电极14与第三电极1111、第四电极1131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二电极15与第三电极1111、第四电极1131中的另一者电连接,即采用显示面板1中的现有结构为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供电,实现了现有结构的复用,简化了显示面板1的结构,方便了电路的布局。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位于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的阻隔结构12中,朝向其中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电极14、朝向另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电极15,第一电极14与第四电极1131连接,第二电极15通过贯穿第二电极层113、绝缘层112的过孔19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

其中,第三电极1111为像素电极,第四电极1131为公共电极;或者,第三电极1111为公共电极,第四电极1131为像素电极,显示分区A1内的第二电极15与显示分区A1对应的像素电极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的阻隔结构12朝向两个显示分区A1的两侧上形成的电极不同,朝向其中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14、朝向另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第二电极15,从而形成于该阻隔结构12上的两电极所连接的电位也不同。具体地,可将第一电极14与第四电极1131连接,第二电极15通过贯穿第二电极层113、绝缘层112的过孔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反之亦可,如图4所示,本申请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显示面板1中用于形成第二电场E2的两电极为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分别供电,同时,每个显示分区A1内的第二电极15与该显示分区A1对应的像素电极连接,可同步省略了对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的供电时间的控制,即,每个显示分区A1内第一电场E1的存在和消失的时间可设置为与该显示分区A1内第二电场E2的存在和消失的时间同步,防止第一电场E1误开启而造成显示分区A1内液晶材料13的误偏转,同时,第一电场E1与第二电场E2同步开启、同步消失可实现在液晶材料13应偏转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偏转速度,达到更好的显示性能。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多个阻隔结构12包括第一阻隔结构121和第二阻隔结构122,第一阻隔结构121和第二阻隔结构122相间排布;

位于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的第一阻隔结构121中,朝向其中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电极14、朝向另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电极14,第一电极14与第四电极1131电连接。

位于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的第二阻隔结构122中,朝向其中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电极15、朝向另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电极15,第二电极15通过贯穿第二电极层113、绝缘层112的过孔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隔结构12包括第一阻隔结构121和第二阻隔结构122,第一阻隔结构121位于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且第一阻隔结构121朝向两个显示分区A1的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14,即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电极相同。第二阻隔结构122位于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且第二阻隔结构122朝向两个显示分区A1的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第二电极15,即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电极相同。第一阻隔结构121与第二阻隔结构122相间排布,从而可使得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相对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4与第四电极1131电连接,第二电极15与第三电极1111电连接,其中,第三电极1111为像素电极,第四电极1131为公共电极;或者,第三电极1111为公共电极,第四电极1131为像素电极,本申请不作特别限定。当第三电极1111为像素电极时,每个显示分区A1内的第二电极15与显示分区A1对应的像素电极连接。当第四电极1131为像素电极时,每个显示分区A1内的第一电极14与显示分区A1对应的像素电极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显示面板1中用于形成第二电场E2的两电极为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分别供电,同时,每个显示分区A1内的第二电极15/第一电极14与该显示分区A1对应的像素电极连接,可同步省略了对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5的供电时间的控制,即,每个显示分区A1内第一电场E1的存在和消失的时间可设置为与该显示分区A1内第二电场E2的存在和消失的时间同步,防止第一电场E1误开启而造成显示分区A1内液晶材料13的误偏转,同时,第一电场E1与第二电场E2同步开启、同步消失可实现在液晶材料13应偏转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偏转速度,达到更好的显示性能。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四电极1131为公共电极,位于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的第一阻隔结构121中,朝向其中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的第一电极14、与朝向另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的第一电极14通过第一连接部16连接,显示分区A1内的第二电极15与显示分区A1对应的第三电极1111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四电极1131为公共电极时,第四电极1131的电位恒定,由于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均与第四电极1131连接,因此,可将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同步与第四电极1131连接,具体方式为,可将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通过第一连接部16连接后,再与第四电极1131连接。该实施方式可在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与第四电极1131连接较为困难时,变更连接方式,使得两个第一电极14连接,间接实现其中一个第一电极14与第四电极1131的连接,增加了电路布局方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16位于第一阻隔结构121朝向第二基板11一侧,此时,第一阻隔结构121可形成于第一基板10,然后在第一阻隔结构121的表面通过溅射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14和第一连接部16,形成方式简单,且第一连接部16与第四电极1131的接触面积大,有助于提高第一电极14与第四电极1131的连接稳定性。或者,第一连接部16可设置于第一阻隔结构121的侧表面,本申请不做特别限定。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三电极1111为公共电极,位于相邻两个显示分区A1之间的第二阻隔结构122中,朝向其中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的第二电极15、与朝向另一个显示分区A1的一侧的第二电极15通过第二连接部17连接,显示分区A1内的第一电极14与显示分区A1对应的第四电极1131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极1111为公共电极时,第三电极1111的电位恒定,由于第二阻隔结构122两侧的第二电极15均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因此,可将第二阻隔结构122两侧的第二电极15同步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具体方式为,可将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二电极15通过第二连接部17连接后,再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该实施方式可在第二阻隔结构122两侧的第二电极15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较为困难时,变更连接方式,使得两个第二电极15连接,间接实现其中一个第二电极15与第三电极1111的连接,增加了电路布局方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17位于第二阻隔结构122朝向第二基板11一侧,此时,第二阻隔结构122可形成于第一基板10,然后在第二阻隔结构122的表面通过溅射的方式形成第二电极和第二连接部17,形成方式简单,且第二连接部17与第三电极1111的接触面积大,有助于提高第二电极15与第三电极1111的连接稳定性。或者,第二连接部17可设置于第二阻隔结构122的侧表面,本申请不做特别限定。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支撑柱18,支撑柱18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黑矩阵102内,阻隔结构12位于支撑柱18朝向第二基板11的一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柱18可形成于第一基板10,阻隔结构12可形成于支撑柱18朝向第二基板11的一侧表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阻隔结构12形成于支撑柱18朝向第二基板11的一侧表面,可增加阻隔结构12与第一基板10之间的距离,可在阻隔结构12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时减弱由于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温度而对第一基板10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1还包括支撑柱18,支撑柱18位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11之间,且支撑柱18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黑矩阵102内,支撑柱18包括与第一阻隔结构121相对的第一支撑柱181以及与第二阻隔结构122相对的第二支撑柱182。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四电极1131为公共电极,第一连接部16位于第一阻隔结构121朝向第一基板10一侧,第一阻隔结构121位于第一支撑柱181朝向第二基板11一侧,第一支撑柱181朝向显示分区A1的表面形成有第五电极1811、第一支撑柱181朝向第二基板11一侧形成有与第五电极1811连接的第三连接部1813,第一电极14与第三连接部1813连接;第二支撑柱182朝向显示分区A1的表面形成有第六电极1822,第六电极1822分别与第二阻隔结构122上的两个第二电极15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四电极1131为公共电极,因此与第四电极1131连接的第一电极14电位相同。在第一支撑柱181两侧可形成第五电极1811,两侧的第五电极1811可作为第一电极14的延长部,以增大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的面积,从而增大第一电场E1沿垂直于第一基板10方向的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小显示分区A1内液晶材料13的响应时间。由于第一支撑柱181两侧的第五电极1811的电位相同,因此可通过第三连接部将第一支撑柱181两侧的第五电极1811连接后同步与第一电极14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阻隔结构122两侧的第二电极15需要连接不同的像素电极(第三电极1111),第二阻隔结构122两侧的第二电极15需与自身对应的显示分区A1所对应的第三电极1111连接。此时,可在第二支撑柱182的两侧形成第六电极1822,两侧的第六电极1822可作为第二电极15的延长部,以增大第二阻隔结构122两侧的第二电极15的面积,从而增大第一电场E1沿垂直于第一基板10方向的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小显示分区A1内液晶材料13的响应时间。第二支撑柱182两侧的第六电极1822需与各自对应的显示分区A1内的第二电极15连接,以使得第一电场E1与第二电场E2同步驱动。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三电极1111为公共电极,第二连接部17位于第二阻隔结构122朝向第一基板10一侧,第二阻隔结构122位于第二支撑柱182朝向第二基板11一侧,第二支撑柱182朝向显示分区A1的表面形成有第七电极1822、第二支撑柱182朝向第二基板11一侧形成有与第七电极1822连接的第四连接部1823,第二电极15与第四连接部1823连接;第一支撑柱181朝向显示分区A1的表面形成有第八电极1812,第八电极1812分别与第一阻隔结构121上的两个第一电极14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极1111为公共电极,因此与第三电极1111连接的第二电极15电位相同。在第二支撑柱182两侧可形成第七电极1822,两侧的第七电极1822可作为第一电极14的延长部,以增大第二阻隔结构122两侧的第二电极15的面积,从而增大第一电场E1沿垂直于第一基板10方向的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小显示分区A1内液晶材料13的响应时间。由于第二支撑柱182两侧的第七电极的电位相同,因此可通过第四连接部将第二支撑柱182两侧的第七电极连接后同步与第二电极15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需要连接不同的像素电极(第四电极1131),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需与自身对应的显示分区A1所对应的第四电极1131连接。此时,可在第一支撑柱181的两侧形成第八电极1812,两侧的第八电极1812可作为第一电极14的延长部,以增大第一阻隔结构121两侧的第一电极14的面积,从而增大第一电场E1沿垂直于第一基板10方向的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小显示分区A1内液晶材料13的响应时间。第一支撑柱181两侧的第八电极1812需与各自对应的显示分区A1内的第一电极14连接,以使得第一电场E1与第二电场E2同步驱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第三电极1111和第四电极1131的材质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不同材质接触电阻大、同种材质接触电阻小,为减小接触电阻,可将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第三电极1111和第四电极1131采用同种材料,从而可最大化减小连接时由于材质原因造成的接触电阻,进一步提升信号传递效果,提升显示质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沿相对设置的两个阻隔结构12的排列方向x,阻隔结构12的厚度大于2.7微米。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隔结构12的厚度为沿阻隔结构12两侧的电极(包括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的排列方向,也为第一电场E1中平行于第二基板11方向的分量的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隔结构12的厚度设置为大于2.7微米可有效减小与该阻隔结构12相邻的显示分区A1内第一电场E1的相互干扰,即减小相邻显示分区A1内的信号串扰问题,减小由于一个显示分区A1内第一电场E1的存在对相邻液晶分区内液晶材料13偏转的不良干扰,从而进一步提升显示质量。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相对设置的阻隔结构12的投影重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相对设置的阻隔结构12的投影设置为相重合,可使得每个显示分区A1两侧的阻隔结构12的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之间所形成的第一电场E1仅分布于该显示分区A1内,间隔设置的阻隔结构12的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之间不会形成电场,提升每个显示分区A1内第一电场E1的独立性,进一步减小相邻显示分区A1内第一电场E1的串扰。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中,由于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设置有多个阻隔结构12,从而容易造成液晶材料13由于阻隔材料的阻隔作用而分散不均,因此在制备过程中,可将阻隔结构12形成于第一基板10,然后将液晶材料13均匀滴在第一基板10上的显示分区A1内,以减小阻隔结构12阻碍液晶材料13流动而造成的液晶材料13分布不均的问题。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如图11所示,包括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1。

该显示装置2还包括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1提供背光,背光进入显示分区A1内后通过控制液晶材料13的偏转进而实现显示。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2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小,即显示装置2的画面显示效果的延迟率大大降低,用户体验得到显著提高。

依照本申请如上文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申请以及在本申请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申请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分类

061201159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