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及车门滑槽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29:07


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及车门滑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车辆的形成车门窗开口部的车门窗框的凹部中并收容通过升降使车门窗开口部开闭的车窗板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及车门滑槽。

背景技术

车辆(汽车)的车门窗开口部通过升降的车窗板而开闭。形成该车门窗开口部的车门窗框的凹部形成为凹部内侧朝向车门窗开口部侧的状态。车窗板上升而嵌合于安装在该凹部中的由橡胶、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的车门滑槽中,通过该嵌合将车门窗开口部以防水状封堵。在车窗板下降时,车窗板从车门滑槽中拔出,车门窗开口部变为打开状态。

作为这种构造的例子,公开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玻璃滑槽(车门滑槽)组装体。即公开了以下内容:在车门窗框的上框与将车辆前侧的车门窗开口部分隔为三角形的分隔框的角部处,在车门滑槽的基底部设有朝向上侧的突出部。另外,在车门窗框的位于基底部的上侧的底壁上设有卡合孔。将车门滑槽的基底部的突出部从下方侧插入该车门窗框的底壁的卡合孔中,防止车门滑槽的位置偏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761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在车门窗框的底壁的上表面积水的情况下,上述的水侵入底壁的卡合孔与插入该卡合孔中的突出部的间隙。存在该侵入的水在立设有突出部的滑槽的基底部(基部)的上表面流动而流入车室内的可能。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水在安装于车辆的形成车门窗开口部的车门窗框的凹部中的车门滑槽的基部上表面流动而流入车室内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及车门滑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涉及安装在车辆的形成车门窗开口部的车门窗框的凹部中并收容通过升降而使车门窗开口开闭的车窗板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滑槽包括:沿所述凹部的车外壁延伸的车外部;沿所述凹部的底壁延伸的基部;以及沿所述凹部的车内壁延伸的车内部,在所述凹部的底壁上设有卡合孔,在所述车门滑槽的基部的上表面设有向该卡合孔插入的突起部,在所述基部的上表面具备在比所述底壁的所述卡合孔靠车内侧的位置突出的唇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防止水在安装于车辆的形成车门窗开口部的车门窗框的凹部中的车门滑槽的基部上表面流动而流入车室内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及车门滑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止水构造)的位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在图1中窗玻璃全闭的情况下将虚线框内的止水构造沿车宽方向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虚线框内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虚线框内的止水构造中的车门滑槽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止水构造中的车门窗框内的车门滑槽和分割窗框的外观构成中的倒三角形状的间隙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止水构造中的车门窗框内的车门滑槽和分割窗框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止水构造中的分割窗框的安装部与车门滑槽的卡合部的前端侧之间的小的三角形的间隙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止水构造中的与车门滑槽的基部接合的卡合部的前端侧的扩大部与分割窗框的安装部的抵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止水构造中的车门滑槽的卡合部的唇部相比于分割窗框的与安装部抵接的抵接面向下方侧延伸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止水构造中的车门滑槽的卡合部的唇部相比于分割窗框的与安装部抵接的抵接面向下方侧的分割窗框凹部内延伸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

11 车门窗开口部

13 窗玻璃(车窗板)

14 车门窗框

14a 车外壁

14b 底壁

14b1 卡合孔

14c 车内壁

14d 凹部

15 分割窗框

15a 凹部

15b 安装部

16 车门

20 车门滑槽

20a 车外部

20b 基部

20c 车内部

20d 突起部

20e 唇部

20g 凸部

20h 卡合部

20i 扩大部

23 倒三角形状的间隙

24 三角形的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构成>

参照图1~图1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以箭头表示的“前后”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下”表示铅直上下方向。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也称为止水构造)的位置的车辆的侧视图。在图1所示的车辆10的前侧的车门窗开口部11中,由虚线框12包围的部分成为止水构造。

车门窗开口部11通过升降的窗玻璃(车窗板)13而开闭,在形成该车门窗开口部11的车门窗框14的前方侧沿纵向连结有分割窗框15。车门窗开口部11由该分割窗框15在车门16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为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

图2是在图1中窗玻璃13全闭的情况下将止水构造沿车宽方向以ⅠⅠ-ⅠⅠ线剖切时的剖视图。在图2中,车门窗框14构成为包括车外壁14a、底壁14b和车内壁14c。车外壁14a形成为在车外侧沿纵向延伸的形状。底壁14b形成为在从车外壁14a的上部下降后沿车门厚度方向(车宽方向)水平延伸的形状,并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卡合孔14b1。车内壁14c形成为从底壁14b向车内侧鼓凸并向车外侧返回的弯曲形状,通过该弯曲形状而在车门窗框14的内侧形成由车外壁14a、底壁14b及车内壁14c包围的凹部14d。

其中,车外壁14a的沿纵向延伸的上部以倒U字形状包裹从底壁14b向上方延伸的上部并结合。另外,车门窗框14的凹部14d以朝向车门窗开口部11(图1)中的供窗玻璃13升降的开口侧的方式形成。

在凹部14d中嵌合由橡胶、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的车门滑槽20。车门滑槽20包括:在车外侧延伸的车外部20a;在车内侧延伸的车内部20c;沿车门厚度方向(车宽方向)水平连接车外部20a的上端与车内部20c的上端的基部20b;以及突出地设置在基部20b的上表面的突起部20d。

基部20b沿着车门窗框14的底壁14b的下表面并抵接,基部20b的突起部20d插入在底壁14b的卡合孔14b1中。向该卡合孔14b1插入的突起部20d以在窗玻璃13上升时车门滑槽20不会因上升力而上滑的方式设置。

如将虚线框18内放大的图3所示,基部20b在其上表面具备在比卡合孔14b1靠车内侧的位置突出的唇部20e。进一步来说,唇部20e在基部20b的上表面的比卡合孔14b1靠车内侧的端部呈壁状(参照图4)突出地形成。

但是,在图3中为了使唇部20e清楚易懂而以突出状示出,但实际上,唇部20e在车门窗框14的底壁14b上被从上方按压而变形为平坦状。

突出的唇部20e在图4所示的车门滑槽20的基部20b的上表面沿车门滑槽20的长尺寸方向形成。图4是示出由图1所示的虚线框12包围的止水构造中的车门滑槽20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也就是说,在基部20b的上表面,以从车内侧包围突起部20d的状态形成唇部20e。通过该形成,从车外侧观察时,唇部20e在突起部20d的车内侧以壁的方式立起,因此能够由该唇部20e拦截来自车外侧的水等流体(能够挡水)。

这种构成的车门滑槽20如图2所示插入在车门窗框14的凹部14d中,窗玻璃13插入在由车外部20a、基部20b及车内部20c这三个壁包围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窗玻璃13的上端面与从基部20b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凸部20g抵接,通过上升力使凸部20g变形为压溃的形状而密合。通过该密合,能够获得更高的防水性。

车门窗框14如图1所示,设置在车门窗开口部11的大致上半部分的范围内。因此,窗玻璃13上升而嵌合在车门窗框14的凹部14d的车门滑槽20中,从而获得阻止水浸入车内的防水性。

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构成为,在车门滑槽20的基部20b的上表面具备在比插入有突起部20d的底壁14b的卡合孔14b1靠车内侧的位置突出的唇部20e。

通过该构成能够获得下述效果。即,在车门窗框14的底壁14b的上表面积水等的情况下,水从底壁14b的卡合孔14b1与插入在该卡合孔14b1中的突起部20d的间隙浸入。此时能够利用在底壁14b的下侧配置的基部20b的上表面的位于车内侧的唇部20e来阻挡水。因此能够防止水流入车内。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由虚线框12包围的止水构造中的车门窗框14内的车门滑槽20和分割窗框15的外观构成中的倒三角形状的间隙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门窗框14与沿纵向延伸的分割窗框15连结。在该连结附近的部位,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门滑槽20以圆角状(R状)弯曲而将方向变为纵向,并在纵向的分割窗框15内延伸。其中,在图5中省略车门窗框14的一部分。

分割窗框15具备沿其长尺寸方向延伸的凹部15a,并具备从凹部15a向上方延伸突出且该延伸突出的上部以锐角向车辆前方侧弯折的键状的安装部15b。安装部15b与车门窗框14连结。

插入在车门窗框14的凹部中的车门滑槽20从车门窗框14沿着分割窗框15弯曲。在该弯曲的车门滑槽20的圆角部分(R部分)与分割窗框15的安装部15b之间形成倒三角形状的间隙23。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将填埋该间隙23的倒三角形状的卡合部20h设置在车门滑槽20的R部分的前方侧。另外,在卡合部20h的上表面连续设有呈壁状突出至基部20b的上表面的唇部20e。

通过像这样设置卡合部20h,从而上述倒三角形状的间隙23被填埋,具有弹性的车门滑槽20与分割窗框15抵接,因此能够防止车门滑槽20向下方侧下移。此外,能够以卡合部20h封堵上述间隙,并能够利用在卡合部20h的上表面设置的唇部20e进行密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侵入车内侧。

另外,如图6所示,在卡合部20h的上表面设置的唇部20e呈壁状连续设置至作为该上表面的车外侧的缘部分的车外侧端。

在此,如图7所示,在与分割窗框15的安装部15b抵接的卡合部20h的前端侧(车辆前方侧),该安装部15b具有圆角形状(R形状)而呈键状向车辆前方侧弯曲。因此在该圆角形状部分与卡合部20h的前端侧之间形成小的三角形的间隙24。在该情况下,存在基部20b的上表面(参照图6)的水在卡合部20h的上表面流动并流入间隙24而侵入车内侧的可能。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将唇部20e呈壁状连续设置至卡合部20h的上表面的车外侧端,因此,基部20b的上表面的水从卡合部20h的上表面车外侧端的唇部20e向卡合部20h的车外流动。因此,不会出现水在卡合部20h的上表面流动而流入上述间隙24的情况,能够防止水从间隙24侵入车内侧。

如图8所示,与车门滑槽20的基部20b接合的卡合部20h在前端侧(车辆前侧)具备扩大部20i(参照图4)。扩大部20i以沿车门厚度方向扩宽而与分割窗框15的安装部15b抵接的抵接面积扩大的方式形成。在该扩大部20i的上端连续地以呈壁状延伸设有卡合部20h的唇部20e。

像这样面积宽且刚性高的扩大部20i的车辆前面与分割窗框15的安装部15b抵接并以强力按压。该扩大部20i的后端经由卡合部20h而由车门滑槽20的基部20b支承。因此,卡合部20h由车辆的后方侧和前方侧的相反方向的强按压力支撑,因此能够防止因窗玻璃13下降的力等而在车宽方向上倾倒。另外,图6中示出的扩大部20i的基部扩大并固定于车门滑槽20。通过该扩大部20i的固定和上述相反方向的强按压力,能够更牢固地防止车门滑槽20下滑。

另外,由于唇部20e呈壁状连续至刚性高的扩大部20i,因此唇部20e的端部也能够可靠地与在唇部20e上方配置的车门窗框14的底壁14b抵接。因此能够提高针对车内侧的密封性。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门滑槽的止水构造的立体图。

图9所示的变形例的车门滑槽20的卡合部20h不具有扩大部20i。另外,在卡合部20h的上表面的车外侧端设置的唇部20e呈壁状连续地延伸至卡合部20h的与分割窗框15的安装部15b(参照图7)抵接的抵接面20h1。

由于像这样将唇部20e设置直到卡合部20h的抵接面20h1,从而能够直接对分割窗框15与卡合部20h抵接的抵接部分进行密封。能够通过该密封防止水侵入车内侧。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卡合部20h的上表面的车外侧端设置的唇部20e相比于与安装部15b抵接的抵接面20h1进一步向下方侧呈壁状连续地延伸。

如图11所示,安装部15b以从分割窗框15的收容车门滑槽20的凹部(第2凹部)15a向上方延伸突出的方式设置。分割窗框15借助安装部15b安装于车门窗框14。此时,在车门滑槽20的卡合部20h设置的唇部20e相比于卡合部20h的与安装部15b抵接的抵接面20h1(参照图10)呈壁状向下方侧延伸,成为进一步延伸至凹部15a的内部的规定位置的形状。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通过唇部20e将在车外侧流下的水可靠地引导至凹部15a,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侵入车内侧。落入凹部15a中的水流经车门16内的窗玻璃13的外侧而落到地面上。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适当变更。

技术分类

0612011218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