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水龙头以及配置该水龙头的供水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36:59


水龙头以及配置该水龙头的供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龙头以及配置该水龙头的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水龙头是水阀的通俗称谓,用来控制水流的大小开关,有节水的功效。水龙头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从老式铸铁工艺发展到电镀旋钮式的,又发展到不锈钢单温单控水龙头、不锈钢双温双控龙头、厨房半自动龙头。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购水龙头,都会从材质、功能、造型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

具有热水接口和冷水接口的热水龙头在打开时,首先流出来的总是管道中的冷水,要等冷水全部放完后,热水才会缓缓流出来,这不仅浪费水资源,还浪费使用者的时间,降低了用户体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热水源距水龙头总是存在一段管道,这段管道内,热水无法避免放热而变凉。

需要使用热水时,人们不得不把先通过水龙头将管道内的冷水全部放空,直到上游热水源中热水流入水龙头,管道内的水少则1-2L,多则4-5L,随着壁挂炉、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这一现象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小觑。

本申请由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水龙头以及配置这种水龙头的供水系统,该水龙头能够将热水管道中的冷水回流至热水箱中,保证流向水龙头出水口的热水始终具有足够高、相对稳定的温度值。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龙头,包括:

龙头本体;

设于所述龙头本体内的水流通道,所述水流通道包括:冷水流道、热水流道、与所述冷水流道的出水端及所述热水流道的出水端相通的汇流水道;

设于所述冷水流道进水端的冷水接口,

设于所述热水流道进水端的热水接口,

设于所述汇流水道出水端的出水口,

设于所水流通道上的混水阀,所述混水阀包括固定阀体以及活动贴靠于所述固定阀体下游侧的活动阀体,所述固定阀体上贯通开设位于所述冷水流道出水端的冷水引流孔以及位于所述热水流道出水端的热水引流孔,所述活动阀体上贯通开设与所述冷水引流孔和所述冷水引流孔相配合、且位于所述汇流水道进水端的混水孔;以及

与所述活动阀体相连的旋按式的调水开关;

所述水龙头还包括:

与所述调水开关配合、以检测所述调水开关开关状态的开关传感器;

用于连接回水管的回水接口;

布置于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上的控水阀,所述控水阀具有:将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同时切断的第一工作状态,将所述热水流道与所述回水接口接通的第二工作状态,将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同时接通的第三工作状态;

与所述控水阀相连、以驱动所述控水阀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三工作状态之间切换的电机;

设于所述热水流道上、且位于所述控水阀上游、以检测水温的水温传感器;

所述电机与所述开关传感器和所述水温传感器相连,以根据所述开关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调水开关的开关状态和所述水温传感器检测到的水温驱动所述控水阀选择性地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或所述第三工作状态。

本申请的水龙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控水阀包括:

定阀体,以及

贴靠布置于所述定阀体下游侧并能够围绕一旋转轴线自转转动的动阀体;

所述定阀体上贯通开设:

位于所述冷水流道上的第一冷水孔,

位于所述热水流道上的第一热水孔,以及

与所述回水接口相通的回水孔;

所述动阀体上贯通开设第二冷水孔和第二热水孔,所述动阀体上的贴靠所述定阀体的那一侧设有向内凹陷、与所述第二冷水孔和所述第二热水孔隔断、与所述回水孔相通的回水引流槽;

所述动阀体上贯通开设:

位于所述冷水流道上的第二冷水孔,以及

位于所述热水流道上第二热水孔;

所述电机与所述动阀体相连,以带动所述动阀体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当所述动阀体转动至第一位置、而使得所述控水阀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动阀体将所述第一冷水孔和所述第一热水孔同时封堵,所述回水引流槽与所述第一冷水孔及所述第一热水孔隔断;当所述动阀体转动至第二位置、而使得所述控水阀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回水引流槽将所述第一热水孔与所述回水孔接通,所述动阀体将所述第一冷水孔和所述第一热水孔同时封堵;当所述动阀体转动至第三位置、而使得所述控水阀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时,所述回水引流槽与所述第一热水孔及所述第一热水孔隔断,所述第二冷水孔与所述第一冷水孔接通,所述第二热水孔与所述第一热水孔接通。

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回水孔的孔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冷水孔、所述第一热水孔、所述第二冷水孔和所述第二热水孔分别设于所述回水孔的径向侧部,并且所述第一冷水孔与所述回水孔的孔距=所述第二冷水孔与所述回水孔的孔距,所述第一热水孔与所述回水孔的孔距=所述第二热水孔与所述回水孔的孔距。

所述第一冷水孔和所述第一热水孔布置在所述回水孔的同一径向侧,所述第二冷水孔和所述第二热水孔布置在所述回水孔的同一径向侧。

所述第一冷水孔布置在所述回水孔的第一径向侧,所述第一热水孔布置在与所述第一径向呈非零夹角的第二径向侧,所述第二冷水孔布置在所述回水孔的第三径向侧,所述第二热水孔布置在与所述第三径向呈非零夹角的第四径向侧,并且所述第一径向与所述第二径向的夹角=所述第三径向与所述第四径向的夹角。

所述第一冷水孔、所述第一热水孔、所述第二冷水孔和所述第二热水孔为孔径相同的圆孔。

所述回水引流槽为线性延伸的条形槽,其具有在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回水引流槽的所述第一端处于所述回水孔的孔轴线上,所述第一冷水孔与所述回水孔的距离>所述回水引流槽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回水孔的距离≥所述第一热水孔与所述回水孔的距离。

当所述开关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调水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控水阀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当所述开关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调水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且所述水温传感器检测的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控水阀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当所述开关传感器检测到所述调水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且所述水温传感器检测的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控水阀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

所述开关传感器是霍尔组件或者与所述调水开关物理配合的触点开关。

所述龙头本体上固定安装与所述水温传感器、所述开关传感器和所述电机分别电路连接的处理器。

所述回水管或所述热水供给管上设有与所述水温传感器及所述开关传感器电路连接的水泵。

所述回水管或所述热水供给管上设有自动增压泵。

一种供水系统,包括:

带有冷水接口和热水接口的水龙头,

与所述冷水接口相连的自来水管,以及

通过热水供给管与所述热水接口相连的热水箱;

所述水龙头为前面任一所述的水龙头,所述热水箱还通过回水管与所述回水接口相连。

本申请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这种水龙头不仅配置了传统结构的混水阀和旋按式调水开关,还配置了结构简单而巧妙的控水阀,只需转动其动阀体便可获得回水、通水和断水三种工作状态,使用者每次打开该水龙头时,该水龙头能够根据其内热水流道中水温将控水阀自动调节至回水或通水状态,回水状态的设置将水龙头至上游热水源之间管道内由于放热而变凉的冷水输送回热水源加热,减少了日常使用时该部分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当使用者每次将旋按式的调水开关转至同一开启位置时,从出水口流出的水温始终保持一致,提升用户体验。

2、在动阀体的转动过程中,一旦第二冷水孔与第一冷水孔刚刚接通,第二热水孔也必然恰好刚刚与第一热水孔接通,并时刻保证第二冷水孔与第一冷水孔的接通面积等于第二热水孔与第一热水孔的接通面积,进而保证流向下游混水阀的冷水和热水始终具有固定的流量比,非常适用于下游配置混水阀的水龙头。

3、通过设置第一冷水孔与回水孔的孔距=第二冷水孔与回水孔的孔距≠第一热水孔与回水孔的孔距=第二热水孔与回水孔的孔距,使得无论动阀体如何旋转,第一冷水孔与第二热水孔、第一热水孔与第二冷水孔均不会连通,避免冷、热水串流情况的发生,实现专孔专用。

4、第一冷水孔与回水孔的距离>回水引流槽的第二端与回水孔的距离≥第一热水孔与回水孔的距离,如此,不仅能够保证动阀体转动至相应位置后,回水引流槽能够与第一热水孔相通,进而将回水孔与第一热水孔接通,而且可避免动阀体在转动过程中回水引流槽将回水孔与第一冷水孔接通,冷水流道内的冷水进入回水流道,进而导致冷水进入热源情况的发生。

5、定阀体上制有向内凹陷的圆槽,动阀体旋转嵌设于圆槽中,第一冷水孔、第一热水孔和回水孔均设于圆槽的槽底,定阀体上的圆槽限定了动阀体的旋转轴线,防止动阀体在转动过程中径向偏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龙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龙头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龙头在另一方向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水龙头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在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处于回水状态时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处于回水状态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在动阀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的轴向侧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在动阀体处于第二位置时的轴向侧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控水阀在动阀体处于第三位置时的轴向侧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外壳的立体剖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外壳的第二幅立体剖视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外壳的第三幅立体剖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外壳的第四幅立体剖视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外壳的第五幅立体剖视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芯子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芯子在又一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引流器芯子的立体剖视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二种控水阀的分解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三种控水阀的分解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水龙头的爆炸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控水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控水阀处于回水状态时的立体剖视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控水阀处于回水状态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控水阀在动阀体处于第一位置时的轴向侧视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控水阀在动阀体处于第二位置时的轴向侧视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控水阀在动阀体处于第三位置时的轴向侧视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电机与引流器芯子连接处的离合器处于合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离合器的放大图。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电机与引流器芯子连接处的离合器处于松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离合器的放大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水龙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水龙头的爆炸图。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水龙头在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各自处于隔断状态时的局部结构外观图。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水龙头在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各自处于接通状态时的局部结构外观图。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定阀体在仰视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37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1是图3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引流器壳体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引流器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引流器壳体的另一幅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阀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活动阀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申请实施例五中供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至图21中的橡胶密封圈被移除,图11和图12、图29和图30中的填充区域表示水流。

其中:m-旋转轴线,100-水龙头,1-冷水接口,2-热水接口,3-回水接口,4-出水口,5-混水阀,6-调水开关,7-出水引流器,8-控水阀,9-电机, 10-传感器安装座,11-水温传感器,12-开关传感器,13-电源线,14-旋转手轮,15-触控显示器,16-处理器,17-备用电池,18-流量阀,19-热水箱,20- 自来水管,21-热水供给管,22-回水管,23-水泵,24-离合器,25-活动阀板, 26-阀套,27-单向阀;

701-引流器外壳,702-引流器芯子,701a-圆柱内腔,701b-下游冷水导流孔,701c-下游热水导流孔,701d-定阀体收容腔,701e-冷水旁通孔,701f- 热水旁通孔,701g-豁口,701h-阀板滑槽,702a-环形槽,702b-上游冷水导流孔,702c-上游热水导流孔,702d-橡胶密封圈;

801-定阀体,802-动阀体,801a-第一冷水孔,801b-第一热水孔,801c- 回水孔,801d-圆槽,801e-冷水槽,801f-热水槽,802a-第二冷水孔,802b- 第二热水孔,802c-回水引流槽;

24a-离合致动部;

25a-第三冷水孔,25b-第三热水孔,25c-致动把手;

26a-第四冷水孔,26b-第四热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使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电路连接”包括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水龙头

图1至图21示出了本申请这种水龙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包括传统水龙头所具有的龙头本体,龙头本体内设有走水流道,走水流道包括:走冷水的冷水流道,走热水的热水流道,与冷水流道的出水端及热水流道的出水端相通的汇流水道。实际应用时冷水流道的冷水和热水流道的热水在汇流水道中汇合。龙头本体的底部设置与冷水流道相通的冷水接口1以及与热水流道相通的热水接口2,并且冷水接口1设于冷水流道的进水端,热水接口2 设于热水流道的进水端。实际应用时,冷水接口1连接外部的冷水供给管,如自来水管,以向冷水流道供应冷水。热水接口2连接外部的热水供给管,以向热水流道供应热水。龙头本体的上部设有位于整个前述汇流水道出水端的出水口4,以用于将汇流水道中的水流引出使用。可见,前述冷水流道的冷水和热水流道的热水在出水口4的上游汇合,出水口4用于将汇流水道中汇合的冷水和热水引出使用,也即将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中的水流引出使用。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的出水端也是汇流水道的进水端,还设有用于调配冷、热水混合比例,进而调节出水口4处水温的混水阀5。即混水阀5同时布置在冷水流道的出水端、热水流道的出水端和汇流水道的进水端,其用于调配进入流至汇流水道及出水口4处的冷、热水混合比例,进而调节出水口 4处水温。可见,冷水流道中冷水和热水流道中热水在汇合之前,先经过前述混水阀5,由混水阀5调配好汇合水流中冷、热水流量比之后,再流向下游的出水口4。并且该混水阀5还能够将冷水水路和热水水路同时切断。前述混水阀5购于市场,其包括相互配合的固定阀体和活动阀体,固定阀体和活动阀体均为耐磨的陶瓷材料,固定阀体上贯通开设处于冷水流道出水端的冷水引流孔以及处于热水流道出水端的热水引流孔,活动阀体上贯通开设与冷水引流孔和热水引流孔相配合、且位于汇流水道进水端的混水孔。调水开关6安装在龙头本体的顶部,并且调水开关6与混水阀5的活动阀体连接。实际应用时,使用者通过调水开关6带动混水阀5的活动阀体运动,进而调节混水阀5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调水开关6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可上下抬放、左右转动的把手。当使用者按下把手使其处于下放位置时,活动阀体将固定阀体上的冷水引流孔和热水引流孔同时封堵——活动阀体上的混水孔与固定阀体上的冷水引流孔和热水引流孔同时隔断,上游的冷水和热水被活动阀体分别封堵在固定阀体的冷水引流孔和热水引流孔处,出水口4不出水。当使用者上抬把手并将该把手转动至中间位置时,活动阀体上的混水孔与固定阀体上的冷水引流孔和热水引流孔同时接通,冷、热水同时流入混水孔,从出水口4流出冷、热水混合而成的温水。当使用者上抬把手并将该把手转至最左侧位置时,混水孔与冷水引流孔接通、与热水引流孔隔断,只有冷水流入混水孔,从出水口4流出冷水。当使用者上抬把手并将该把手转至最右侧位置时,混水孔与热水引流孔接通、与冷水引流孔隔断,仅热水流入混水孔,从出水口4流出热水。

当然,调水开关6除了可以采用上述这种既能上下抬放、又能左右转动的旋按式开关的结构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形式,比如只能转动而不能抬放的旋转式开关,只能按压升降而不能旋转的按压式开关。

与传统水龙头不同的是,该水龙头还配置有回水接口3、控水阀8、电机9、水温传感器11和开关传感器12。其中:

回水接口3也设于龙头本体的底部,且与上述冷水接口1和热水接口2 并列排布。实际应用时,该回水接口3连接外部的回水管。通常情况下,前述回水管与上述的热水供给管与同一热水箱连接,比如下述的实施例六,以借助该回流管将热水接口2处未达到相应温度值的低温水再回流至热水箱。

控水阀8同时设置于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上,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中的水先经过该控水阀8,再流经混水阀5,之后才从出水口4引出使用。该控水阀8包括定阀体801以及与定阀体贴靠布置并能够围绕一旋转轴线m自转转动的动阀体802,动阀体802布置在定阀体801的下游侧。定阀体801上贯通开设有:位于冷水流道上(与冷水接口1相通)的第一冷水孔801a,位于热水流道上(与热水接口2相通)的第一热水孔801b,与回水接口3相通的回水孔801c。动阀体802上贯通开设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第二冷水孔802a与混水阀5的上述冷水引流孔相通,第二热水孔802b与混水阀5的上述热水引流孔相通。可见,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 与下游的出水口4连通,只不过第二冷水孔802a、第二热水孔802b与出水口4的连通路径上设置了前述混水阀5,混水阀5能够将该连通路径切断。动阀体802的一侧,而且是贴靠定阀体801的那一侧,设有向内凹陷、并与回水孔801c相通的回水引流槽802c,回水引流槽802c与动阀体802上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隔断。

当动阀体802(围绕前述旋转轴线m)转动至如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时,动阀体802(的实体部分)抵靠在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的孔口处、从而将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同时封封堵——第二冷水孔802a与第一冷水孔801a隔断,第二热水孔802b与第一热水孔801b隔断。而且此时回水引流槽802c与第一冷水孔801a及第一热水孔801b隔断,上游的冷水和热水被动阀体802分别堵在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处。

当动阀体802转动至如图11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回水引流槽802c的一部分转至第一热水孔801b位置,从而将第一热水孔801b与回水孔801c接通,此时动阀体802仍然将定阀体801上的第一冷水孔和第一热水孔同时封堵——第二冷水孔802a与第一冷水孔801a隔断,第二热水孔802b与第一热水孔801b隔断。从上游热水接口2流过来的水依次经过第一热水孔801b、回水引流槽802c、回水孔801c、回水接口3流入外部的回水管,再从回水管流至相应水箱中。

当动阀体802转动至如图12所示的第三位置时,回水引流槽802c与第一热水孔801b及第一冷水孔801a隔断,动阀体802不再封堵定阀体的第一冷水孔和第一热水孔,第二冷水孔802a与第一冷水孔801a接通,第二热水孔802b与第一热水孔801b接通,上游的冷、热水分别顺利进入动阀体802 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并流向下流的混水阀5。

电机9安装在龙头本体内部,其与控水阀8的动阀体802相连(间接连接),以用于驱动动阀体802转动,调整控水阀8的工作状态。该电机9为步进电机,当然也可以采用伺服电机或其他动力设备。

水温传感器11设于热水接口2与第一热水孔801b之间的热水流道上,以用于检测热水接口2至第一热水孔801b这一段水路的水温。并且该水温传感器11与上述电机9电路连接,以将其检测到的前述水温作为相关参数来调控电机9的动作。

开关传感器12与调水开关6配合,以用于检测调水开关6的开启和关闭状态。并且该开关传感器12也与上述电机9电路连接,以将其检测到的调水开关的开关状态作为另一参数来调控电机9的动作。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当开关传感器12检测到调水开关6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上述把手处于下放位置),说明无需用水,与开关传感器12和水温传感器11电路连接的电机9 驱动动阀体802转动至上述的第一位置。显然,在开关传感器12检测到调水开关6处于关闭状态时,上述混水阀5已经将水流隔断,所以此时电机9 是否驱动动阀体802转动至上述第一位置并不是必须的。故而,在开关传感器12检测到调水开关6处于关闭状态时,动阀体802完全可以停留在上述第三位置,这样一来,动阀体802只需具有前述第二和第三两种工作位置即可。当开关传感器12检测到调水开关6处于开启状态(即上述把手处于上抬位置),并且水温传感器11检测到的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说明需要用水、而且控水阀8处的热水水温较低,与开关传感器和水温传感器电路连接的电机9收到相关信号而驱动动阀体802转动至上述的第二位置,控水阀8处的低温热水从回水接口3排出,从而让上游的高温热水流向控水阀8(的第一热水孔)。当开关传感器12检测到调水开关6处于开启位置,并且水温传感器11检测到的水温达到设定温度时,说明控水阀8处的热水水温已经达到要求,与开关传感器和水温传感器电路连接的电机9收到相关信号而驱动动阀体802转动至上述的第三位置,保证进入混水阀5的热水温度足够,使用者每次将调水开关6活动至同一开启位置时,从出水口4流出的水温基本保持一致。

不难理解,上述水温传感器11越靠近控水阀定阀体的第一热水孔,其检测到的水温越接近第一热水孔处的水温,所以最好将该水温传感器11布置在第一热水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开关传感器12只需检测调水开关6的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分别对应调水开关的抬起和放下)即可,无需检测调水开关6把手的左移或右移位置。该开关传感器12是与调水开关6物理配合的触点开关。按下调水开关6,带动触点开关断开。抬起调水开关6,触点开关在内部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下自行接通。利用触点开关的接通和断开信号判断调水开关6的位置状态。

显然,上述开关传感器12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比如由相互配合的磁钢和霍尔元件构成的霍尔组件,将磁钢固定在调水开关6上,霍尔元件固定在龙头本体上。当调水开关6开启/关闭时,带动磁钢远离/靠近霍尔元件,霍尔元件感应磁场变化,进而获知调水开关6的开启和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旋转轴线m即动阀体802的旋转轴线,与回水孔 801c的孔轴线重合,或者说上述旋转轴线就是回水孔801c的孔轴线。上述第一冷水孔801a、第一热水孔801b、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 分别设置在回水孔801c的径向侧部。并且,第一冷水孔801a与回水孔801c 的孔距=第二冷水孔802a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以保证动阀体802转动时,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二冷水孔802a能够相互(全部或部分)重叠接通。第一热水孔801b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第二热水孔802b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以保证动阀体802转动时,第一热水孔801b和第二热水孔802b能够相互(全部或部分)重叠接通。

进一步地,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分别布置在回水孔801c 的径向两相对侧,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分别布置在回水孔 801c的径向两相对侧。如此,当第二冷水孔802a转动至与第一冷水孔801a 接通时,第二热水孔802b也刚好转至第一热水孔801b位置,第二热水孔802b 与第一热水孔801b刚好接通,动阀体802处于上述第三位置。

显然,我们也可以将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布置在回水孔 801c的同一径向侧,将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布置在回水孔 801c的同一径向侧,如图22。同样能够实现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 802b分别与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同时接通/隔断。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第一冷水孔801a布置在回水孔801c的第一径向侧,将第一热水孔801b布置在与前述第一径向呈非零夹角的第二径向侧,将第二冷水孔802a布置在回水孔801c的第三径向侧,将第二热水孔802b布置在与前述第三径向呈非零夹角的第四径向侧,并且保证前述第一径向与第二径向的夹角=第三径向与第四径向的夹角,如图23。这仍能够实现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分别与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同时接通/隔断。

不难理解,本实施例将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分别布置在回水孔801c的径向两相对侧,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分别布置在回水孔801c的径向两相对侧,相当于将上述第一径向与第二径向的夹角以及第三径向与第四径向的夹角都设置为180°。

需要说明的是,图22和图23所示的这两种其他结构的控水阀,其回水引流槽802c是沿着回水孔801c的径向方向延伸的直线槽,这种引流槽802c 具有在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回水引流槽802c的第一端处于回水孔801c的孔轴线上,如此保证无论动阀体802转动至何种角度,回水引流槽802c始终与回水孔801c相通。回水引流槽802c的第二端与回水孔801c 的距离≥第一热水孔801a与回水孔801c的距离,进而保证动阀体802转动至相应位置后,回水引流槽802c能够与第一热水孔801b相通,进而将回水孔801c与第一热水孔801b接通。为避免动阀体802在转动过程中,回水引流槽802c将回水孔801c与第一冷水孔801a接通,本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孔 801a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回水引流槽802c的第二端与回水孔801c的距离。故存在第一冷水孔801a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回水引流槽802c的第二端与回水孔801c的距离≥第一热水孔801a与回水孔801c的距离这一位置关系。所以,无论动阀体802转动至何种位置,都不会出现第一冷水孔与第二热水孔接通、第一热水孔与第二冷水孔接通,冷、热水串流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孔801a、第一热水孔801b、第二冷水孔802a与第二热水孔802b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如此设置是有利的:在动阀体802的转动过程中,一旦第二冷水孔802a与第一冷水孔801a刚刚接通(接通面积很小),第二热水孔802b也必然恰好刚刚与第一热水孔801b 接通,并时刻保证第二冷水孔802a与第一冷水孔801a的接通面积等于第二热水孔802b与第一热水孔801b的接通面积,进而保证流向下游混水阀5的冷水和热水始终具有固定的流量比。

采用上述结构后,当该水龙头正常出水、动阀体802处于上述第三位置时,即便动阀体802发生小角度的偏差转动,也不会造成出水口4处水温的波动。

为方便制造,第一冷水孔801a、第二冷水孔802a、第二冷水孔802b和第二热水孔802b均为圆孔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孔801a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第一热水孔 801b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即第一冷水孔801a和第一热水孔801b对称布置在回水孔801c的径向两相对侧。

如此设置有一定的缺陷:如果动阀体802做整周(360+°)的转动,上述孔距相等的情况会短时出现第二冷水孔802a与第一热水孔801b相通、第二热水孔802b与第一冷水孔801a相通,第一冷水孔所携带的冷水会进入第二热水孔,第一热水孔所携带的热水会进行第二冷水孔,造成一定程度上冷、热水的串流。本实施例的解决办法是:电机9只驱动动阀体802做±90°的转动,并不带动动阀体802整周转动。

如果第一冷水孔801a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第一热水孔801b与回水孔801c的孔距,即便动阀体802整周转动,也不会出现上述冷、热水串流的问题,比如图22和图23所示的这两种控水阀结构。

本实施例中,定阀体801和动阀体802均为耐磨的陶瓷片,而且二者的外轮廓均为圆形。定阀体801表面制有向内凹陷的圆槽801d,圆槽801d的轴心线与旋转轴线m重合,动阀体802贴靠嵌设于圆槽801d中,第一冷水孔801a、第一热水孔801b和回水孔801c均设于圆槽801d的槽底。定阀体 801上的圆槽801d限定了动阀体802的旋转轴线,防止动阀体802在转动过程中径向偏移。

由上可知,该水龙头中控水阀8的动阀体802为活动件,在实际应用时会经常转动该动阀体802。为保证水龙头的出水口4具有稳定的出水方向,以方便使用者用水,出水口4和混水阀5等部件不可能跟随动阀体802同步转动。这样,在使用该水龙头放水时,动阀体802上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就会相对于下游的混水阀5运动。如何保证活动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在动阀体802转至前述第三位置时能够与混水阀5固定阀体的冷水引流孔和热水引流孔分别连通且不漏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不过,本实施例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参照图1至图4、图13至图21所示,该水龙头还配置有位于控水阀8 下游的出水引流器7,该出水引流器7包括引流器外壳701和引流器芯子702。其中:

引流器外壳701上制有圆柱内腔701a以及与圆柱内腔相通的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和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圆柱内腔701a的轴线为上述的旋转轴线m,或者说,圆柱内腔701a的轴线与动阀体802的旋转轴线重合。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的进水端以及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的进水端均伸至圆柱内腔的腔壁处,而且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的进水端和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的进水端在圆柱内腔701a的轴线方向上间隔布置。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的出水端以及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的出水端位于圆柱内腔701a外部。

引流器芯子702以能够绕着上述旋转轴线m转动的方式活动布置于圆柱内腔701a中,并且引流器芯子702与动阀体802固定连接。引流器芯子702 的外围制有环绕上述旋转轴线的两个环形槽702a,并且这两个环形槽702a 沿着旋转轴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引流器芯子702上还制有上游冷水导流孔702b和上游热水导流孔702c。上游冷水导流孔702b的出水端伸至第一个环形槽702a的槽壁处,上游热水导流孔702c的出水端伸至第二个环形槽702a的槽壁处。上游冷水导流孔702b的进水端与第二冷水孔802a相通,上游热水导流孔702c的进水端与第二热水孔802b相通。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 的进水端位于第一个环形槽702a的槽口处,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的进水端位于第二个环形槽702a的槽口处。

使用时,和控水阀动阀体802固定的引流器芯子702与动阀体802同步转动,引流器芯子702转动至任一位置时,引流器外壳701的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和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的进水端始终分别处于引流器芯子702上两个环形槽702a的槽口处,上游冷水导流孔702b和上游热水导流孔702c始终分别与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和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保持接通。当控水阀 8的动阀体802转至上述第三位置时,从动阀体802上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流出的冷水和热水分别进入上游冷水导流孔702b和上游热水导流孔702c,再经过上游冷水导流孔702b和上游热水导流孔702c流入引流器芯子702的两个环形槽702a,继而从两个环形槽702a流入引流器外壳701 上位置固定不变的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和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然后流向下游混水阀固定阀体上的冷水引流孔和热水引流孔。

为了防止上述第一个环形槽702a中的冷水串入第二个环形槽702a,防止第二个环形槽702a中的热水串入第一个环形槽702a,,同时防止两个环形槽702a中的水从引流器外壳701内壁处溢出,应保证两个环形槽702a槽口与圆柱内腔701a腔壁间的密封性。基于此,本实施例在引流器芯子702外围固定套设环绕旋转轴线的三个橡胶密封圈702d,其中一个橡胶密封圈702d 设于两个环形槽702a之间,另外两个橡胶密封圈702d分别设于两个环形槽 702a的轴向两侧,三个橡胶密封圈702d和两个环形槽702a沿着上述旋转轴线的长度方向彼此交替布置。每个橡胶密封圈702d与圆柱内腔701a的腔壁密封抵靠布置。

为避免橡胶密封圈702d在引流器芯子702上轴向串动,提升橡胶密封圈702d的位置稳定性,本实施例在引流器芯子702外围一体设置了三圈密封圈嵌槽,这三个橡胶密封圈702d分别固定嵌装在前述三圈密封圈嵌槽中。

在实际应用中,控水阀8的动阀体802和定阀体801相对转动,如果动阀体802与定阀体801的贴靠配合面存在缝隙,将导致冷水孔和热水孔中的水流从前述缝隙溢出。对此,可以在龙头本体内设置一根弹簧,弹簧对动阀体802施加沿着旋转轴线m的长度方向压向定阀体801的弹力,动阀体802 在前述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压向定阀体801,使动阀体802与定阀体801始终保持贴紧。前述弹簧可夹设在前述引流器芯子702和引流器外壳701之间,并不与动阀体802直接接触,弹簧对引流器芯子702施加的弹力间接传递至动阀体802,从而保证动阀体802与定阀体801始终保持贴紧。具体地,可将弹簧布置在引流器外壳701的圆柱内腔701a中,并使弹簧的轴线与圆柱内腔701a的轴线重合,弹簧的一端抵靠在圆柱内腔701a的腔臂上,另一端抵靠在引流器芯子702上。

从图1至图4不难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处于控水阀8上游的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以及位于回水接口3和回水孔801c之间的回水流道,都是由多个流道段构成的分段式结构。之所以如此设置,是为了方便该水龙头的制作和装配。显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完全可以将控水阀8上游的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以及位于回水接口3和回水孔801c之间的回水流道设置为整段式结构。

上述的水温传感器11具体是这样安装在该水龙头中的:外轮廓为圆形的传感器安装座10上轴向贯通开设有处于前述冷水流道上的冷水流通孔、处于前述热水流道上的热水流通孔、处于上述回水接口3和上述回水孔801c 之间的回水流道上的回水流通孔。水温传感器11固定在该传感器安装座10 上,并且水温传感器11的探头部分处于前述热水流通孔内。前述冷水流通孔、热水流通孔和回水流通孔分别为冷水流道、热水流道和回水流道的一部分。

上述用于驱动动阀体802转动的电机9,直接与上述引流器芯子702而非动阀体802连接。工作时,电机9直接带动引流器芯子702转动,进而由引流器芯子702拖动动阀体802同步转动。

为方便定阀体801与引流器外壳701的装配,本实施例在定阀体801外固定套设一个具有圆周外表面的阀套26,套管26固定于前述引流器外壳701 内。

为了防止停电时该水龙头无法使用,本实施例还配置了一个与控水阀的动阀体802相连的旋转手轮14。停电时,使用者可手动转动该旋转手轮14,从而将动阀体802转至相应位置,使水龙头能够正常出水或断水。

此外,为了让使用者能够直观地获知用水温度,本实施例在汇流水道内设置了第二个水温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以及与该第二个水温传感器电路连接的触控显示器15,触控显示器15固定在龙头本体上。前述第二个水温传感器实时检测汇流水道和出水口4处水温,并将该水温信号传送至触控显示器15,由触控显示器15显示出来。显然,该触控显示器15也可以替换成不具有操控功能的普通显示器。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上述热水流道中的水温传感器11与该触控显示器15电路连接,从而在该触控显示器15上实时显示热水温度。

进一步地,上述触控显示器15的内侧固定设置有处理器16以及为该处理器16供电的备用电池17,处理器16分别与上述电机9、两个水温传感器 11、开关传感器12和触控显示器15电路连接。也就是说,处理器16设置在上述电机9、两个水温传感器11、开关传感器12和触控显示器15之间的连接电路上,由该处理器16传送和处理各种信号。工作时,水温传感器11 将其检测的水温信号,开关传感器12将其检测的开关状态信号传输至处理器16,处理器16再跟进其接收到的前述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在触控显示器 15显示相关信息,并控制电机9做相关动作。这种处理器16可直接购于市场,再进行简单编程便可使用。

在停电时,可借助上述备用电池17为该水龙头提供工作用电。

由上不难看出,无论控水阀8的动阀体802转动至何种角度位置,其上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始终分别处于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上,具体处在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的后半段。或者说,动阀体802转动至何种角度位置,其上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始终与下游水道保持相通。需要说明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这样设置动阀体 802:将动阀体802下游的所有水流通道(包括动阀体下游的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全部设为位置固定的静止流道,只有在动阀体802转至上述第三位置时,其上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才分别接入其下游的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的进水口);而当动阀体802转至其他角度位置时,其上的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并不接入下游的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与下游冷、热水流道的进水口错位,动阀体802的将下游冷、热水流道的进水口封堵。也就是说,第二冷水孔802a 和第二热水孔802b是否始终处于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上,并不重要。

实施例二:水龙头

参照图24至图30所示,本实施例的水龙头具有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的结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控水阀8的第一冷水孔801a、第一热水孔801b、第二冷水孔802a和第三冷水孔802b,均为环绕旋转轴线m延伸的圆弧形长条孔。

实施例三:水龙头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如果驱动动阀体802的电机9在断电后自锁,旋转手轮14将无法转动动阀体802,进而导致水龙头在断电后无法使用。基于这一原因,图31至图34示出了本申请水龙头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水龙头具有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的结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电机9与动阀体802的连接路径上设置了离合器24。

上述离合器24采用了可人为调整“离、合”状态的手动离合器。正常工作时,使用者将离合器24调整至合紧状态,电机9可带动动阀体802转动。断电后,将离合器24调整至松离状态,即便电机9自锁,使用者也可操作旋转手轮14而带动动阀体802转动。

显然,上述离合器24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单向离合器。正常工作时,电机9正向转动,合紧状态的离合器24将电机9的动力传输至动阀体802,带动动阀体802转动至各种工作位置。断电后,使用者只反向转动旋转手轮14,进而拖动动阀体802反向转动至各种工作位置,此时离合器24处于松离状态,自锁抱死的电机9不会影响动阀体802的转动。

该手动离合器的离合致动部24a位于水龙头表面,以方便使用者操控该手动离合器的合紧和松离。

参照图32和图34所示,上述离合器24主要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与引流器芯子702固定,第二部分周向固定地连接在电机 9的电机轴上,而且第二部分能够在电机轴上轴向移动,上述的离合致动部 24a形成于第二部分上。电动模式下,离合器的第二部分下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花键连接、相互合紧。停电后的手动模式下,第二部分上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互分离。

实施例四:水龙头

图35至图46示出了本申请水龙头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例,与上述三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采用另一种方式解决水龙头的断电使用问题,其并没有配置旋转手轮和离合器,而是配置了:跨过动阀体802、以连通该动阀体802上游冷水流道和动阀体下游水流通道(该下游水流通道可以是动阀体下游的冷水流道或汇流水道)的冷水旁路,跨过动阀体802、以连通该动阀体802上游热水流道和动阀体下游水流通道(该下游水流通道可以是动阀体下游的热水流道或汇流水道)的热水旁路,设于冷水旁路上、以用于接通/ 隔断冷水旁路的冷水旁通开关,设于热水旁路上、以用于接通/隔断热水旁路的热水旁通开关。

电动模式下,冷水旁通开关和热水旁通开关分别将热水旁路和热水旁路隔断,从冷、热水接口进入的冷、热水只能从动阀体802经过。断电后的手动模式下,冷水旁通开关和热水旁通开关分别将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接通,即使控水阀8的动阀体802处于上述第一位置,冷、热水可以绕过封闭的动阀体802而从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引至动阀体的下游水路,正常出水。

本实施例中,冷水旁路的进水端延伸至第一冷水孔801a处,热水旁路的进水端延伸至第一热水孔801b处,冷水旁路和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具有同一出水端,热水旁路和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具有同一出水端。也就是说,冷水旁路只负责将第一冷水孔801a的冷水引至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的出水端,冷水旁路只负责将第一热水孔801b的热水引至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的出水端,再由下游的水路引至出水口4。

本实施例中,上述冷水旁通开关和热水旁通开关联动,以让二者同时打开,同时关闭。

进一步地,定阀体801的一侧,而且是背离动阀体802的那一侧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冷水槽801e。定阀体801的一侧,而且是背离动阀体802的那一侧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热水槽801f。冷水槽801e自第一冷水孔801a处一直延伸至定阀体的外表面,热水槽802e自第一热水孔801b处一直延伸至定阀体的外表面。冷水槽801e和热水槽801f分别为前述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的一部分。定阀体801侧部活动布置活动阀板25,活动阀板25上制有间隔布置、且与冷水槽801e和热水槽801f分别对应的第三冷水孔25a和第三热水孔 25b。前述冷水旁通开关和热水旁通开关均形成于该活动阀板25上。当活动阀板25活动至某一位置时,第三冷水孔25a和第三热水孔25b分别对准冷水槽801e和热水槽801f,使得第三冷水孔25a与冷水槽801e接通,第三热水孔25b与热水槽801f接通,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各自导通。当活动阀板 25活动至另一位置时,第三冷水孔25a和第三热水孔25b与冷水槽801e和热水槽801f错位,活动阀板25将冷水槽801e和热水槽801f伸至定阀体外表面的那一端封堵住,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各自隔断。

与上述四个实施例相同,为方便定阀体801与引流器外壳701的装配,本实施例在定阀体801外也固定套设一个具有圆周外表面的阀套26。阀套 26上制有径向贯通且与冷水槽801e相通的第四冷水孔26a以及径向贯通且与热水槽相通的第四热水孔26b。活动阀板25是与前述圆周外表面贴靠布置、并能沿着该圆周外表面的圆周方向滑动的一块圆弧板。

进一步地,引流器外壳701还包括:定阀体收容腔701d,贯通设置于该引流器外壳的壳壁上、且为冷水旁路组成部分的冷水旁通孔701e,贯通设置于该引流器外壳的壳壁上、且为热水旁路组成部分的热水旁通孔701f。阀套 26和定阀体801固定于定阀体收容腔701d内,冷水旁通孔701e的进水端伸至第四冷水孔26a处,热水旁通孔701f的进水端伸至第四热水孔26b处。活动阀板25贴靠布置于引流器外壳701和阀套26之间。

为方便使用者滑动活动阀板25,本实施例在引流器外壳701的壳壁设置了与定阀体收容腔701d相通的豁口701g。活动阀板25上的致动把手25c 伸出前述豁口701g外部,以供使用者把持操作。

本实施例在定阀体收容腔701d的腔壁设置了圆弧形的阀板滑槽701h,并将前述活动阀板25滑动贴靠布置于该阀板滑槽701h中。

由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记载可知,该水龙头在打开状态时,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在出水端相互接导通。为了防止热水不足时冷水流道中的冷水串入热水流道,防止冷水不足时热水流道中的热水串入冷水流道,本实施例在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中分别设置了一个单向阀27,单向阀27使得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中的水流只能单向流动。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单向阀27设置在冷水旁通孔701e与下游冷水导流孔701b的连接处,另一个单向阀27设置在热水旁通孔701f与下游热水导流孔701c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构思,对于那些带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而且在使用时冷、热水流道会连通(比如设置与冷、热水流道出水端相通的汇流水道) 的水龙头,都可以在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上设置单向阀27,以防止冷、热水串流。

相比于接自来水的冷水流道,从热水箱引水的热水管道更容易发生缺水断水问题,为了省去一个单向阀以节省成本,可以只在缺水概率更高的热水流道上设置单向阀27。

不难理解,因为本实施例在该水龙头中设置冷水旁路和热水流道所解决的问题是:在断电情况下,如果电控控水阀的动阀体停止在将水流切断的第一位置,可通过手动打开冷水旁路和热水流道而使得水流能够绕过闭合的电控控水阀向下游水道流动,从而保证使用者在断电情况下仍能够正常用水。所以,只要某种电控阀在断电时会将水路切断且难以开启,那么就可以设置这种冷热水旁路以手动绕开关闭的电控阀,电控阀是否具有回水功能并不重要。

此外,如果在上述实施例二中配置这种结构的冷热水旁路,最好去除需要用电的第二电机9,将调水开关6与流量阀18物理连接(俗称机械连接),通过调水开关6对流量阀18施加的物理力驱动流量阀18动作。而且,为了在断电情况下仍能够通过流量阀18调节流量,最好将冷水旁路的出水端以及热水旁路的出水端分别通至流量阀18上游的汇流水道。上游的冷水和热水分别从冷水旁路和热水旁路引至汇流水道,再经过流量阀18调节流量后从出水口4引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完全可以将冷水接口1和热水接口2分别直接连接于定阀体801的第一冷水孔和第一热水孔位置,并直接在动阀体的第二冷水孔和第二热水孔下游设置汇流水道。这种情况下,第二冷水孔 802a和第二热水孔802b分别位于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的出水端,该水龙头内的冷水流道和热水流道长度非常短,分别为冷水接口1和热水接口2的内部流道。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冷水流道的出水端和热水流道的出水端一直引至非常靠近出水口4的位置,这种情况下,该水龙头内的汇流水道的长度非常短。

实施例五:供水系统

参照图47所示,该供水系统包括主要包括热水箱19、两个水龙头100 和自来水管20。其中左侧的水龙头100与实施例一中水龙头结构相同,右侧的水龙头100与实施例二中水龙头结构相同。热水箱19内存放一定量的热水,该热水可由太阳能热水器或燃气热水器或空气能热水器或电热水器等设备提供。热水箱19连接热水供给管21和回水管22,并且两个水龙头100 的热水接口2分别与前述热水供给管21相连接,两个水龙头100的回水接口3分别与前述回水管22相连接,两个水龙头100的冷水接口1分别与前述自来水管20相连接。为了提升回水速度,在回水管22上还设置了水泵23,而且该水泵23分别与两个水龙头的处理器16电路连接。

当左侧水龙头100的调水开关6处于开启位置,并且水温传感器11检测到的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该水龙头的电机9收到相关信号而驱动动阀体 802转动至上述的第二位置,同时水泵23收到相关信号(温度信号及调水开关的开关信号)而运行,将左侧水龙头控水阀上游热水流道中的低温热水快速抽取回流至热水箱19。同理,当右侧水龙头100的调水开关6处于开启位置,并且水温传感器11检测到的水温低于设定温度时,该右侧水龙头的第一电机9收到相关信号而驱动动阀体802转动至上述的第二位置,同时水泵 23收到相关信号(开关开启、控水阀处热水温度未达到设定值)而运行,将右侧水龙头控水阀上游热水流道中的低温热水快速抽取回流至热水箱19。

显然,上述水泵23也可以设置在热水供给管21上。这种情况下,当动阀体802处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热水供给管21上通电运行的水泵23同样能够快速地将水龙头控水阀上游热水流道中的低温热水快驱动至热水箱19中。而且,当动阀体802处于上述第三位置时,通电运行的该水泵23还能够提升热水流道中水流速度。

如果回水管22或热水供给管21上设置了能够根据水流和水压而自动开启的自动增压泵,则无需将该自动增压泵与水龙头的处理器16电连接。这是因为,当控水阀8处于回水状态时,自动增压泵能够感受到水流和水压的变化而自动开启。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相关技术
  • 水龙头以及配置该水龙头的供水系统
  • 水龙头阀芯以及专门配置该水龙头阀芯的柱式水龙头
技术分类

0612011223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