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4:49


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送料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

背景技术

在送料装置领域中,尤其是在传输卷材例如纸材时采用传输机构。但是,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卷材传输机构使用过程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由于卷材的规格并不相同,目前存在有单卷材的传输机构,其内仅存在一个料卷,一次仅能传输一种卷材,当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多种不同规格的卷材协同时,单卷材的传输机构难以应对,若通过不断更换料卷,其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据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多料卷的传输机构,其内设置多个可存放不同规格卷材的料卷,然而,现有的多料卷的传输机构内的传输通道为特制的传输通道,为了方便卷材的切换通道内部结构复杂,导致了制造成本增加,从而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同时,还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其次,在使用此类卷材传输机构时,在将整个卷材放在上料位置后需要通过操作人员将料头引出后拉至传输通道内,才能进行后续的传输过程,而现有的人工操作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在自动化操作间内,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急需要为该传输机构配置一牵引装置使得卷材上的料头可自动伸入传输通道内。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其通过在传输通道内设置分道板形成供不同卷材传输的两条分流道,从而将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改装成可传输不同规格卷材的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减小了制造成本;同时,通过牵引模组方便将卷材牵引至送料通道内,从而减小了人工操作的麻烦,提高了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包括:

上料组件,其包括两存储卷材的料卷;以及

送料组件,其内置有供所述料卷上的卷材通过的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送料组件包括上料板、下料板及分道板,所述分道板包括第一成型部、连接部及第二成型部,所述第一成型部、连接部及第二成型部依次一体结合并对所述连接部处弯折以形成V型的所述分道板整体;所述分道板张开的两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成型部及第二成型部;所述上料板与所述第一成型部形成其中一卷材传输的第一分流道;同时,所述第二成型部与所述下料板形成另一卷材传输的第二分流道;

所述料卷的两侧设置有牵引组件,其用于将卷材的料头牵引至所述送料组件内的传输通道内;所述牵引组件包括传输部以及驱动所述传输部的驱动模组,所述传输部上安装有夹持卷材的夹持模组;所述传输部带动所述夹持模组在所述料卷与所述送料组件的两侧流转;所述夹持模组包括夹持卷材的气动夹爪及驱动所述气动夹爪伸向卷材的伸出驱动器,通过所述夹持模组将所述料卷上的卷材牵引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内,从而实现所述料卷自动化循环上料。

优选地,还包括后处理组件,其位于所述送料组件的下游端;

所述上料板及下料板依次上下设置,并且所述上料板与所述下料板间朝靠近下游所述后处理组件的一端逐渐合拢,直至所述上料板及下料板下游端形成供卷材通过的共用通道;

所述第一成型部与所述第二成型部的连接部位于所述共用通道内并向所述共用通道的出口处延伸;

所述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靠近所述料卷的一端处安装有传输模组,当切换送料时,一分流道内的所述传输模组反向转动,使得其中原卷材的末端从所述共用通道回缩至对应分流道,以待另一分流道内的所述传输模组正向送料。

优选地,所述上料板还包括第一送料部及第一入料端,所述第一入料端、第一送料部及第一出料端一体式结合形成整体;

所述第一送料部由所述第一入料端出发呈圆弧状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出料端连接,所述第一成型部对应所述第一送料部。

优选地,所述下料板包括与所述上料板相对应的第二送料部及第二入料端;

所述第二入料端相对所述第一入料端倾斜,所述第二入料端与所述第一入料端间的夹角范围在30°-50°之间。

优选地,所述分道板翻折时,所述连接部两侧的弯曲力臂逐渐减小,直至所述连接部的两侧的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相平行,所述连接部伸入至所述共用通道。

优选地,所述传输模组包括两相抵触的压轮,两相抵触的所述压轮间具有一公切面,所述料卷设置于对应所述公切面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压轮包括驱动轮及滚轮,所述传输模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的驱动部;

所述驱动轮设置在所述公切面的下方,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公切面的上方;所述驱动轮在所述驱动部驱使下带动卷材沿一送料方向移动,进而由卷材带动所述滚轮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成型部靠近所述上料组件的下敞口端相对与所述公切面向外侧倾斜,从而使得所述下敞口端与所述上料板的第一入料端形成入料敞口。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上的第一延伸端及第二延伸端对应结合至所述第一成型部及所述第二成型部,所述第一延伸端与所述第二延伸端相平行以形成位于分流道末端的用于加固的平直部。

优选地,所述传输部通过传输带传动,所述夹持模组安装在所述传输带上;

所述传输带通过若干的张紧轮张开以形成所述夹持模组在两所述料卷与所述第一分流道及第二分流道流转的一整体流水线体。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通过在传输通道内设置分道板形成供不同卷材传输的两条分流道,从而将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改装成可传输不同规格卷材的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减小了制造成本;同时,通过牵引模组方便将卷材牵引至送料通道内,从而减小了人工操作的麻烦,提高了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中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送料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的一般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的一般整体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送料组件的送料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送料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送料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送料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在送料组件内下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牵引组件的第一位置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牵引组件的第二位置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在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内牵引组件的第三位置示意图。

图中所示:

100、上料组件;

110、第一料卷;120、第二料卷;

200、送料组件;

210、上料板;211、第一送料部;212、第一出料端;213、第一入料端;

220、下料板;221、第二入料端;222、第二送料部;223、第二出料端;

230、分道板;

231、第一成型部;

232、第二成型部;

233、连接部;2331、第一延伸端;2332、第二延伸端;

234、上敞口端;

235、下敞口端;

240、传输模组;241、驱动部;242、驱动轮;243、滚轮;244、公切面;

250、容腔;

251、第一分流道;252、第二分流道;253、共用通道;

300、后处理组件;

310、导料部;320、主动轮;330、从动轮;

400、牵引组件;410、驱动模组;420、同步轴;

430、传输部;431、传输带;432、张紧轮;

440、夹持模组;441、伸出驱动器;442、气动夹爪;4421、夹紧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现有的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方便普及,但其不足也十分明显,适用性低,难以处理复杂的工作环境,在本发明中通过对上述的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进行改进,使其便于同时传输两卷料,使得其适用性更高,上述的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在工作中仅能传输一种规格的卷材,而现实生活中,常出现需要使用不同规格的多种卷材的情况,这时就暴露出了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的不足,虽然也可以实现加工,但是,不断的更换卷材,费时费力,与此同时,由于卷材规格不同,在更换过程中,还需要调整料卷的位置,导致了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传输效率较低。

参考图3-11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包括:上料组件100,其包括两存储卷材的料卷,所述料卷包括第一料卷110及第二料卷120,所述第一料卷110及第二料卷120上下布置;

送料组件200,其内置有供所述料卷上的卷材通过的传输通道;以及

后处理组件300,其位于所述送料组件200的下游端;

其中,所述送料组件200包括上料板210及下料板220,所述上料板210及下料板220依次上下设置使得其间形成一容腔250,卷材在所述容腔250内从靠近所述上料组件100的一端出发向靠近所述后处理组件300一端方向送料;

沿该送料方向所述容腔250的宽度逐渐减小至所述送料组件200下游的出料端口可容其中一卷材通过;具体地,参考图7-9所示,上料板210沿送料方向由第一入料端213、第一出料端212、第一送料部211依次一体成型,沿送料方向所述上料板210逐渐向下料板220合拢,使得所述上料板210与下料板220间的间隙逐渐减小,最终使得所述第一出料端212与所述第二出料端223形成所述出料端口;上料板210及下料板220形成倒置梯形;

所述送料组件200还包括位于所述容腔250内的分道板230,所述分道板230包括第一成型部231及第二成型部232,所述上料板210与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依次上下布置以形成其中一卷材传输的第一分流道251;同时,所述第二成型部232与所述下料板220依次上下布置形成另一卷材传输的第二分流道252;通过在所述容腔250内设置所述分道板230,使得两所述料卷上的卷材在形成各自的流道内传输并可从同一出料端口送入至所述后处理组件300。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分道板230呈长条板形,在所述分道板230靠近中间部位处沿垂直于所述送料方向弯折从而使得所述分道板230的整体形状翻折成V型,所述分道板230上弯折的位置为连接部233,其两端的张开部为所述第一成型部231及第二成型部232。

弯折的所述分道板230方便成型且成型精度高,而其应用于对传输机构的改进,方便成批量的生产,节约成本;通过加入所述分道板230便于将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改进为双通道结构,同时,弯折后的所述分道板230强度高,尤其是在形成的分流道末端处,末端位置作为两卷材的交汇位置,末端的所述连接部233承接第一分流道251内的卷材,受到卷材对应其的压力,而在第一分流道251内的卷材回缩时,所述连接部233更是作为支撑点,所受的作用力更大,另一方面,第二分流道252内的卷材向上拱起使得所述连接部233受到撞击作用力,使得所述连接部233自身常处于振动的状态下,而所述连接部233为两层板叠压,提高了末端的强度,其强度足以保证末端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状处于可控状态,从而减低了维修成本。

通过整块的所述分道板23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成型部231及第二成型部232,相对常见的连接方式如焊接,若通过将所述第一成型部231及第二成型部232焊接的方式连接其间存在焊缝,容易增加连接位置的厚度,由于上料板210及下料板220间的间隙不宜过大,使得所述第一分流道251、第二分流道252的出口位置缩小影响出料,而弯折的方式可使得所述连接部233的厚度较小,同时,弯折的方式可以提高所述连接部233位置的强度;在其折弯过程中,由于其折弯半径小,使得折弯成型后的连接部233整体厚度几乎为两层板厚,有利于节约狭小通道内结构尺寸,同时连接部233因折弯工艺,端部强度提高,提升整体板材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板材横向尺寸较大时,末端结构的稳定性尤为重要,避免卷材在收回时引起的末端扰动而造成整体板材结构变形。

同时,焊接的方式是通过将两块板拼接并在两板间焊接形成,首先对焊接技术要求较高,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卷料在流道内滑动、驱动器的工作,会引起通道的振动,流道末端处的焊缝连接不牢靠时,容易产生脱离从而使得分流道的末端产生变形影响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焊接过程中难以把握焊缝的表面形状,使得焊缝的表面形状复杂,切换卷材,尤其是在回缩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内传输的卷材时,在卷材回缩时会与焊缝接触,当与表面形状复杂的焊缝抵触时,拉动卷材容易损坏卷材;而在优选实施例中,弯折的所述分道板230中形成弯折的连接部233,由于连接部233为圆滑的过渡,其表面质量高,保证了卷材在所述连接部233上滑动时,不易产生损坏。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所给出的所述分道板230弯折形成出的分道板230形状的技术方案并非仅限于此,而例如亚克力板的注塑件同样也可以成型出符合本发明的分道板230;但是相较注塑件,所述分道板230的材料可选用的有:如铝板、钢板、镀锌板等常见的钣金弯折形成的所述分道板230,钣金的表面摩擦力适中,卷材在其上滑动时可形成适宜的静电以保证卷材贴附在其上,而注塑件表面摩擦力过大,需要额外进行表面处理,从而提高了制造成本;其次,注塑件硬度大但是脆,对于横向尺寸大的结构,需要增加其厚度保证其强度,从而增大了整个送料组件200宽度;最后注塑件需要特制模具成型导致了制造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内部温度高导致注塑件寿命低,耐磨性能不好。

所述容腔250内设置分道板230从而形成供不同卷材传输的两条分流道,相较于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仅增设了分道板230,便于将单通道卷材传输机构改装成可传输不同规格卷材的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节省了制造成本。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相对倾斜,其间的夹角α范围在30°-50°之间;所述上料板210及所述下料板220的形状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同时,所述上料板210与所述第一成型部231形成的第一分流道251内各处间隙的大小相同或近似相同,所述下料板220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形成的第二分流道252内各处间隙的大小相同或近似相同,从而使得形成的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内通道的宽度较均匀,便于卷材通过同时可限制其在流道内产生拱起。

分流道的间隙优选范围为3.5-8mm,由于卷材在所述传输通道内移动,若间隙太小容易使得卷材同时接触所述传输通道的上下内壁,从而增大摩擦,同时卷材在滑动过程中与所述传输通道的内壁摩擦易产生静电,卷材在所述传输通道内弯曲,当间隙太小弯曲后卷材容易堵塞在传输通道内影响送料;而当间隙过大时,卷材在传输通道的内弯曲幅度增大容易出现弯折的现象从而导致卷材产生折痕影响后续的使用,因此,经过发明人多次的试验后得出,例如卷材中的纸张材料,其采用的所述传输通道间隙范围在3.5-8mm时,此时,卷材在所述传输通道内送料时传输通畅且不易产生弯折;在上述的纸张材料为常见的纸材例如A0-3纸或与A0-3纸近似的常见工程图纸,而在实际上,A0与A1可使用同一种规格的卷材,A2与A3使用另一种规格的卷材,因此,虽然使用的是两种规格的卷材,但能加工形成四种不同规格的图纸。

进一步地,所述传输通道上包括入料端以及出料端,而所述下料板220包括与所述上料板210形成所述传输通道的第二送料部222以及第二入料端221,具体地,所述第二送料部222呈弧状,所述上料板210上第一送料部211的形状对应所述第二送料部222,以形成圆滑的所述传输通道便于卷材通行;所述上料板210上包括有分别对应所述第二送料部222以及第二入料端221的第一送料部211及第一入料端213;所述下料板220与所述上料板210上还包括相对应的第二出料端223与第一出料端212,所述第二出料端223与第一出料端212形成所述传输通道出料端位置处的敞口;

如图11所示,所述下料板220的长(L)宽(D)高(H)间的比例范围为(5~15):(3~5):1,根据所述下料板220的尺寸对应设置与其形成传输通道的其他板状结构,以便于所述送料组件200传输长幅的卷材。

所述送料组件200内传输通道的延伸趋势由入料端口出发逐渐水平向下至位于最底位置处的出料端口从而形成卷材由入料端口处进入所述传输通道内并受到其自身重力逐渐下滑至出料端口并从出料端口内伸出,通过将所述传输通道设计呈向下的趋势,使得卷材在所述传输通道内移动时同时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从而使得卷材在传输通道内移动更加平稳,不易堵塞在所述传输通道内。

所述传输通道靠近所述上料组件100的一端为卷材的入料端,所述送料组件200还包括传输模组240,所述传输模组240设置在所述入料端;所述传输模组240包括两相抵触的压轮,两相抵触的所述压轮间具有一公切面244,所述料卷设置于对应所述公切面244的下方,所述压轮包括驱动轮242及与所述驱动轮242对应的滚轮243,而所述传输模组240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242转动的驱动部241;其中,参考图1、2示出了,所述传输模组240设在所述传输通道的中心轴线位置处,从而使得一所述传输模组240可传输不同规格的卷材,从而减小所述传输模组240的使用,所述上料板210、下料板220及分道板230上设置有让位孔,以便于两所述传输模组240分别伸入至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内传输卷材。

为了与所述料卷位置相对应,所述驱动轮242设置在所述公切面244的下方,所述滚轮243设置于所述公切面244的上方,通过将所述料卷与所述驱动轮242设置在所述公切面244的同一侧,使得卷材压设在所述驱动轮242,增大卷材与所述驱动轮242间的摩擦力,使得驱动轮242顺利带动卷材移动,避免打滑现象的出现;在所述驱动轮242驱使下带动卷材沿所述送料方向移动,进而由卷材带动所述滚轮243转动;料卷设置在所述公切面244的下方位置处,可避免卷材接触与上料板210。

具体地,所述驱动轮242设置在所述第二入料端221与所述第二送料部222的连接位置,所述滚轮243设置在上料板210对应的位置处,使得所述滚轮243与所述驱动轮242在所述传输通道内相抵触,通过所述驱动轮242驱动卷材移动,使得带动料卷转动,其上卷附的卷材被拉动不断地送入至所述传输通道;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传输过程中的卷材分别与所述料卷及所述驱动轮242相切,所述第二入料端221相对于公切面244向外倾斜,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入料端221与所述上料板210的第一入料端213形成入料敞口,使得所述入料口形成的敞口大于所述传输通道,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卷材避免了与第二入料端221接触,通过减小接触既减小了摩擦使得移动阻力减小。

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间的夹角不宜过小,由于在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内需要安装传输模组240,为了避免两传输模组240产生干涉,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间的夹角不小于30°;同时,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间的夹角不宜过大,当夹角过大时,使得两料卷的间隔增大,从而增加了整个设备垂直方向上的高度,更严重是,随着两料卷的间隔增大,位于上方的料卷的高度过高,将增大上料的难度,由于需要将用完的料卷更换,而满卷的料卷重量较大,由于料卷更换位置升高,导致更换的难度大大提高,费时费力。因此,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间的夹角不应超过50°;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间的夹角选择为45°。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233靠近设置在所述出料端口处,使得所述第一出料端212与所述第二出料端223间形成两卷料传输的共用通道253,第一出料端212与所述第二出料端223所形成的共用通道253,由所述连接部233分隔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分流道251、第二分流道252延伸至所述共用通道253内,以便于两卷料从所述共用通道253内伸出;

卷材在所述传输通道内移动时,与分流道内的底面相接触,通过摩擦,使得所述卷材吸附在分流道内的底面上以避免卷材在所述传输通道内拱起,同时,通过将分流道的形状设计成圆滑的弧状,增加了所述传输通道的长度,通过卷材贴合在所述分流道底面上,以便于在所述传输通道内承放更多的卷材,同时方便卷材平滑地沿送料方向传输,避免对卷材产生损伤。

所述上料板210的第一出料端212向外翻折以形成用于加固所述第一出料端212的加固块,在成型上料板210的过程中,为了限制卷材出料的位置,所述第一出料端212与所述第一送料部211的连接处弯折形成一夹角,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出料端212偏向于所述第二出料端223以缩小其敞口位置,但同时,所述第一出料端212与所述第二出料端223间的间隙较小,使得所述第一出料端212偏向于所述第二出料端223的幅度较小,在受到外力对第一出料端212的顶升作用时,所述第一出料端212与所述第一送料部211的弯折形成一夹角容易产生回复,为了使其保持偏向于所述第二出料端223的趋势,增加第一出料端212的重量,在其上加增了加固块,确保上料板210的形状。

更进一步地,所述分道板230弯折时,所述连接部233两侧的弯曲力臂逐渐减小,直至所述连接部233的两侧的第一延伸端2331及第二延伸端2332相平行,所述连接部233伸入至所述共用通道253;所述第一延伸端2331及第二延伸端2332形成用于加固的平直部,其原理与上述的加固块相同,通过折叠增强平直部的强度;所述分道板230通过多次弯折的方式将所述连接部233成型成所需的形状。

所述连接部233上的第一延伸端2331及第二延伸端2332以对应所述第一成型部231与所述第二成型部232从而作为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内卷料的承载部,同时作为所述第二分流道252内传输卷料的限位部,通过所述连接部233限制卷料翘起;而第一延伸端2331及第二延伸端2332折叠的方式,提高了连接部233的强度;第一延伸端2331及第二延伸端2332间的间隙可视为零,由于折弯所述连接部233存在曲率,因此,第一延伸端2331及第二延伸端2332间存在间隙。

所述第一成型部231靠近所述上料组件100的下敞口端235相对与所述公切面244向外侧倾斜,从而使得所述下敞口端235与所述上料板210的第一入料端213形成入料敞口;所述第二成型部232对应的一端上设有上敞口端234,所述上敞口端234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入料端213一致,其作用与上述上料板210与下料板220形成的入料端口相一致,所述下敞口端235形状与第二入料端221相一致,通过所述分道板230形成所述第一分流道251、第二分流道252的两相似的入料端口。

所述后处理组件300包括导料部310以及压轮模组,所述压轮模组内置有两相抵触的主动轮320及从动轮330,所述导料部310设置于所述压轮模组与所述送料组件200的出料端间;

卷材由出料口伸出至所述导料部310上并沿所述导料部310上的一送料方向朝所述压轮模组处移动;两相抵触的所述主动轮320及从动轮330间形成水平方向上的分切面,所述分切面位于所述送料方向水平面下方,从而使得所述分切面与所述送料方向间形成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差。

在该传输机构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在所述后处理组件300的下游端处会带有功能组件,用于对卷材进行加工处理,而在其中加工长幅的卷材,为其需要在该传输机构内存料以满足后续加工所需的卷材长度;在该传输机构中,卷材被预存在所述后处理组件300与所述送料组件200之间,具体地,卷材被弯曲后囤积在所述导料部310上;现有的卷材预存过程中,由于未对卷材弯曲的方向加以限制,使得卷材弯曲的形状难以控制,容易形成幅度较小的连续波浪形弯曲的卷材,在不断送料后,连续弯曲呈波浪形的卷材相互之间产生挤压从而使得弯曲转变成弯折,造成卷材上出现折痕。

而在该传输机构中,所述分切面与所述送料方向间形成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差,不断向前运动卷材在经过形成高度差的位置处时,由所述送料组件200处送出卷材的送料方向与卷材送入压轮模组的送料方向产生错位,卷材受重力向下运动与紧随其后的卷材产生弯曲,其产生一弯曲趋势的方向,在所述压轮模组压止卷材以限制其移动后,所述送料组件200持续送料则卷材朝所述送料组件200的送料方向运动,在所述分切面的上方预存的卷材曲径增大,以便预存更多的卷材;当需要存料时,方便卷材向弯曲趋势方向进料以控制其弯曲形状,避免卷材弯折产生折痕。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料部310包括第一导料面及第二导料面,所述第二导料面对应所述出料端,所述第一导料面位于所述分切面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导料面与所述第二导料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导料面与所述第二导料面通过一相对倾斜的坡面连接以形成整体的所述导料部310;其中,所述坡面的优选倾斜角度范围在10°-30°之间。

同时,所述第二导料面与所述第二导料面间的高度落差的优选范围在10-15mm之间,若高度落差太小时,其难以起到形成弯曲趋势的作用,从而导致仍呈连续波浪形弯曲,而当高度落差过大时,卷材向第二导料面内的送料方向送料,当存料增多时,弯曲的卷材倒向第一导料面方向,由于落差较大,位于落差位置处的卷材容易产生弯折。

在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压轮模组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且为偶数个,使得两所述压轮模组以所述第一导料面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形成压轮组,所述压轮组的数量不少于两组并沿垂直于所述送料方向排布以使得所述压轮组对应压合不同规格的卷材侧边,其中,压轮模组内的两压轮包括一主动轮320及一从动轮330,多组所述压轮组内的主动轮320通过一传动轴连接,通过驱动部件驱动传动轴转动,从而带动主动轮320同时转动,使得所述压轮模组可处于压料状态或送料状态,其中,当驱动部件停止工作时,所述主动轮320与所述从动轮330压合将卷材夹紧以限制卷材的传输,而当驱动部件工作时,卷材可从所述主动轮320与所述从动轮330间通过;

所述压轮模组内的主动轮320设置在所述分切面的上方,由于预存的卷材承放在所述第一导料面上方,为了使得所述第一导料面内的拱起的卷材可更早地与主动轮320接触,从而由主动轮320尽快地带动卷材,以将卷材送出该传输机构。

当所述主动轮320与所述从动轮330夹紧卷材时,送料组件200内持续地向导料部310传输卷材,使得卷材在形成落差的位置处弯曲,随之卷材越送越多,卷材拱起的程度变大直至拱起的卷材接触主动轮320;而当所述主动轮320运动时,由于与拱起的卷材接触,使得所述主动轮320与卷材接触的面积大,进而尽快地带动卷材。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轮模组位于所述第一导料面上远离送料组件200的一侧处,所述第一导料面上开设有让位口,使得所述压轮模组上的从动轮330从所述导料部310的底部伸出至所述第一导料面上与对应在其上方的主动轮320相抵触,方便整平传输至压轮模组处的卷材;同时,将所述压轮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料面上,避免了卷材通过第一导料面后需要越过间隙才能移动至所述压轮模组相抵触的分切面上,从而提高传输的稳定性。

所述料卷的两侧设置有牵引组件400,其用于将卷材的料头牵引至所述送料组件200内的传输通道内;在现有的技术中,往往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卷材的料头拉动至所述送料组件200内,而这种方式存在费时费力的问题,在加工完一料卷上的卷材,更换料卷后,就需要重新将卷材的料头牵引至送料组件200内,该工作繁琐且频繁,人力操作造成了人力的浪费,本发明对这个问题,通过自动的设备自动地将料头牵引至所述送料组件200,从而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中,参考图12-16所示,一具体方案如下,所述牵引组件400包括传输部430以及驱动所述传输部430的驱动模组410,所述传输部430上安装有夹持卷材的夹持模组440;

在所述驱动模组410驱动下,使得所述夹持模组440在两所述料卷与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间流转,从而将两所述料卷上的卷材牵引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内;所述传输部430通过传输带431传动,所述夹持模组440安装在所述传输带431上;

利用所述传输部430带动所述夹持模组440在所述料卷与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间流转,从而方便单个夹持模组440对两所述料卷进行牵引,由于所述传输带431形成一传输线体,通过所述驱动模组410正向或反向转动,以驱动所述传输带431沿相对的两流向运动,使得固定在所述传输带431上的所述夹持模组440可沿两流动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为两料卷循环上料,简化结构,减少了驱动设备使用,节约成本。

所述传输带431通过若干的张紧轮432张开以形成所述夹持模组440可在两所述料卷与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流转的一整体流水线体;在利用张紧轮432张紧传输带431的同时,通过张紧轮432调整传输带431的传输方向,从而避开传输机构中的其他结构,避免产生干涉。

其中,具体地,参考图14-16所示的,所述夹持模组440由A位置处抓取第一料卷110上的卷材向所述第一分流道251方向移动,使得卷材移动至所述传输模组240的两压轮间以便于所述传输模组240带动卷材移动,同时,所述夹持模组440松开位于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内卷材并继续向B位置移动,所述夹持模组440移动至B位置后,抓取所述第二料卷120上的卷材由所述驱动模组410驱动所述传输带431反向移动至所述第二分流道252内,从而实现了在两流道内分别引导卷材的工作;

更进一步地,将所述第一料卷110及第二料卷120上的卷材送入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的两段所述传输带431的方向与对应的所述传输模组240上的所述公切面244相平行或近似平行,以使得所述卷料进入第一分流道251或第二分流道252避免与所述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的入料敞口壁摩擦。

所述传输部430及夹持模组440设置在所述料卷的两侧,通过所述夹持模组440夹持卷材的两侧,使得引导过程更加平稳,所述牵引组件400还包括一同步轴420,通过所述驱动模组410带动所述同步轴420,两侧的所述传输部430与所述同步轴420传动连接,从而使得两侧的所述夹持模组440同步移动,减小了驱动设备的使用。

更具体地是,所述夹持模组440同时设置在所述料卷及送料组件200的外侧;为了方便抓取,所述夹持模组440包括气动夹爪442及伸出驱动器441,所述气动夹爪442上可动的夹紧端4421用于夹紧卷材,所述气动夹爪442安装在所述伸出驱动器441的动力输出端上;

通过所述伸出驱动器441驱动所述气动夹爪442,使得所述夹紧端4421伸入至所述料卷上卷附的卷材内,将料头夹紧后从卷材上剥离并在所述传输部430驱动下,将卷材牵引至所述送料组件200内;具体地,所述夹紧端4421呈扁平状,以便于其伸入至卷材内将料头分离出来,同时便于所述夹紧端4421从而侧边伸入至分流道内。

一种利用该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的送料方法,所述后处理组件300内置有一分切模组以便于将所述送料组件200内传输的卷材裁断;

具体步骤为:牵引组件400将第一料卷110的卷材引导进入第一分流道251的入口位置并与第一分流道251的传输模组240接触,传输模组240正向送料,即通过传输模组240带动卷材进入第一分流道251,再从共用通道253内送入至后处理组件300内,并将卷材切断;

而若需要继续使用第一料卷110的卷材时,第一分流道251内的传输模组240带动进行送料;

而当需要使用第二料卷120上的卷材时,第一分流道251内的传输模组240反向运动,带动第一料卷110上卷材的料头缩回至第一分流道251内,同时,牵引组件400将第二料卷120的卷材引导进入第二分流道252的入口位置并与第二分流道252的传输模组240接触,由传输模组240带动卷材进入第二分流道252内并通过共用通道253送入至后处理组件300;

此后,通过第一分流道251及第二分流道252的传输模组240的正向或反向驱动以分别带动两个料卷的卷材替换进行传输,而其中不加工的一卷材缩入至对应的分流道内待机。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
  • 一种双通道卷材传输机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28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