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义足用足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03:37


义足用足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义足的着地区域安装的足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竞技用的义足(以下,也称作竞技用义足或简称作义足),其具有向足尖侧延伸的板簧状的足部,该足部具有弯曲部,着地区域从足尖向弯曲部侧呈弧状延伸。在具有这样的板簧状的足部的竞技用义足的着地区域的底面,通常安装有与路面抵接的足底。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例示了安装于弯曲的板簧状的竞技用义足的下表面的与竞技项目对应的足底。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与路面接触的足底的下表面安装有钉的足底、设有多个外足底部的足底,该多个外足底部分别具有六边形的着地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01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例示的足底中,完全没有考虑到义足的足底的轻量化。例如,在安装义足进行竞技的情况下,义足的足底重量越轻,对竞技者的负担就能够越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的义足用足底。

本发明的要旨如下。

(1)一种义足用足底,其安装于义足的与路面接触的着地区域,其中,该义足用足底至少在一部分区域具有通孔。

(2)一种义足用足底,其安装于义足的与路面接触的着地区域,其中,该义足用足底被分割成多个足底部分。

采用本发明的义足用足底,能够提供一种轻量的义足用足底。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足底的竞技用义足的侧视图。

图2A是用于阶段性地说明穿着者穿着有竞技用义足并进行直道跑的情况下的、足部的动作和着地形态的侧视图。

图2B是用于阶段性地说明穿着者穿着有竞技用义足并进行直道跑的情况下的、足部的动作和着地形态的侧视图。

图2C是用于阶段性地说明穿着者穿着有竞技用义足并进行直道跑的情况下的、足部的动作和着地形态的侧视图。

图2D是用于阶段性地说明穿着者穿着有竞技用义足并进行直道跑的情况下的、足部的动作和着地形态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足底的底面的各区域的图。

图4是表示足底的底面的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A是表示安装于着地部之前的足底和贴附余量部的立体图。

图5B是用于说明足尖侧贴附余量部与足底之间的分界附近的厚度的图。

图5C是表示包含弯曲部侧贴附余量部与足底之间的分界的附近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足底的底面的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A是表示安装于着地部之前的足底和保持薄膜的示意图。

图7B是表示将图7A所示的足底粘接于着地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缓冲材料介于足底与着地区域之间的情况的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例示本发明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以下,也称作足底)的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竞技用义足的足底。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足底5的竞技用义足1的侧视图。竞技用义足1具有板簧状的足部2,在竞技用义足1的顶端侧的着地区域安装有足底5。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足部2的基端部经由接合器连接于接受腔(日文:ソケット),通过将穿着者的足的残端容纳于接受腔,穿着者能够穿着义足。对于接合器和接受腔,能够使用大腿义足、小腿义足等情况下的与足的残端位置相对应的接合器和接受腔。图1示出穿着有竞技用义足1的穿着者的直立状态下的足部2和足底5。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竞技用义足的高度方向上,将足部2与接合器连接的一侧称作连接侧,将足部2与路面S接触的一侧称作着地侧。另外,竞技用义足1的足尖T是指,以使足部2从连接侧延伸并终止的最前端的点和竞技用义足1的足尖T构成同一面的方式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的足底5的最前端的点。并且,将从足尖T起与路面S平行地延伸的方向称作足部前后方向Y。而且,将足部2的宽度方向和安装于竞技用义足的足部2的状态的足底5的宽度方向称作宽度方向W。

在本实施方式中,竞技用义足1的足部2具有从连接侧经由至少1个弯曲部、图示例子中经由1个弯曲部3向足尖T侧呈板状延伸的形状。在图1中,足部2从连接侧向着地侧去依次包括直线部2a、向足尖T侧凸出的曲线部2b、向足部前后方向Y的后侧凸出的弯曲部3、相对于着地侧凹陷的曲线部2c和以向着地侧凸出的弧状向足尖T侧延伸的着地部4。

此外,足部2的材质不受限定,但从强度和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碳纤维强化塑料等。

着地部4在着地侧具有从足尖T向弯曲部3侧呈弧状延伸的着地区域4s,在该着地区域4s安装有足底5。着地区域4s指的是在穿着有竞技用义足1的穿着者进行跑步动作之际与路面S抵接的全部区域,在安装有足底5的状态下,着地区域4s隔着足底5与路面S抵接。

足底5具有与着地区域4s的延伸形状匹配的形状。另外,足底5的着地侧是底面5s。如图1所示,底面5s具有弧X1和弧X2从足尖T侧向弯曲部3侧去相连而成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弧X1和弧X2具有互不相同的曲率半径,但也可以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另外,底面5s在以穿过点C且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线为分界的一侧和另一侧具有不同的性能,该点C是穿着有安装了足底5的竞技用义足1的穿着者的直立状态下的、侧视时该底面5s与路面S接触的接触点。点C是成为直立状态时最初与路面S接触的点。即,在仅一侧为义足的情况下,直立状态是指,穿着者在以未穿着义足的健康足来支承身体的状态下将竞技用义足1放到路面S上而最初与路面S相接触的状态,在两侧都为义足的情况下,直立状态是指,穿着者在以一侧的义足来支承身体的状态下将竞技用义足1放到路面S上而最初与路面S相接触的状态。此外,点C由义足的形状、安装形态等决定。即,发明人等针对基于通过后述的实验得到的与着地形态有关的见解想到的用于使底面5s的功能分离的分界,新想到了以穿着者的直立状态下该底面5s与路面S接触的接触点即点C为基准。

在此,使用图2A、图2B、图2C和图2D来说明上述底面5s的着地形态的实验结果。图2A、图2B、图2C和图2D是用于对穿着有具有上述结构的竞技用义足1的穿着者进行直道跑的情况下的、足部2的动作和底面5s的着地形态阶段式地进行说明的图。各附图的上部是足部2和足底5的侧视图,各附图的下部示出穿着有竞技用义足1的穿着者进行直道跑动作时的、底面5s的着地形态的迁移。

图2A表示穿着者将抬起的竞技用义足1放到路面S上且整个体重施加于竞技用义足1的状态。如附图的下部所示,底面5s的比点C靠弯曲部3侧的区域着地。

图2B表示从图2A的状态起穿着者保持整个体重施加于竞技用义足1的状态在地面上迈进的状态。在正常人跑步的情况下,通常是最初鞋底的后跟侧着地,之后朝向足尖侧依次着地这样的迈进形态,但在竞技用义足1的情况下,与最初着地的区域相比,着地区域向弯曲部3侧移动。

图2C表示穿着者将与穿着有竞技用义足1的所在侧相反的那侧的足向前方迈出而开始了竞技用义足1的蹬出动作的状态。当进入该蹬出动作时,竞技用义足1的底面5s的比点C靠足尖T侧的区域着地。

图2D表示穿着者蹬出竞技用义足1的最终阶段的、即将离开路面S的状态。为了从底面5s的足尖T蹬出竞技用义足1,而以相比图2C进一步靠足尖T侧的部位着地。此时,与由义足的着地区域作用于路面S的着地压力相应地,板簧的反作用力发挥作用,通过该反作用力产生推进力。

基于上述图2A、图2B、图2C和图2D所示的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首先,将底面5s分割为以点C为分界的后跟侧区域Q1和足尖侧区域Q2。

后跟侧区域Q1是在观察图3所示的底面5s时的、以通过点C且沿足部2的宽度方向W延伸的线BL为分界的靠弯曲部3侧的区域。如上述图2A和图2B所示,后跟侧区域Q1是穿着者在竞技用义足1最初着地且整个体重施加于竞技用义足1的状态下进行迈进动作的区域。因而,为了实现即使穿着者的整个体重施加于竞技用义足1也能够保持整个身体的平衡,重要的是,后跟侧区域Q1与路面S充分地抓合(日文:グリップ)。因此,为了防止介于底面5s与路面S之间的水膜所导致的滑移,需要使后跟侧区域Q1的排水性能高于后跟侧区域Q1以外的区域、即足尖侧区域Q2的排水性能。

即,通过使后跟侧区域Q1具备比后跟侧区域Q1以外的区域高的排水性能,从而竞技用义足1的足底5能防止水膜所导致的滑移,而能够实现较高的防滑性能。

另一方面,足尖侧区域Q2是在观察图3中的底面5s时的、以通过点C且沿足部2的宽度方向W延伸的线BL为分界的靠足尖T侧的区域。足尖侧区域Q2是供穿着者将与穿着有竞技用义足1的所在侧相反的那侧的足向前方迈出而进行竞技用义足1的蹬出动作的区域。足尖侧区域Q2朝向足尖T依次着地,在该足尖侧区域Q2,穿着者以用底面5s踩压路面S并滑动的方式着地,因此该足尖侧区域Q2是磨损特别容易进展的区域。因此,需要使足尖侧区域Q2的耐磨损性能高于后跟侧区域Q1的耐磨损性能。

即,通过使足尖侧区域Q2具备比后跟侧区域Q1以外的区域高的耐磨损性能,从而能避免足尖侧区域Q2的提前磨损,其结果,竞技用义足1的足底5的整个面缓慢地磨损,能够实现足底5的使用寿命的长期化。

另外,优选的是,根据图2A~图2D所示的着地形态将后跟侧区域Q1和足尖侧区域Q2分别如图3所示那样进一步分割,使各部分具有与着地形态相对应的特性。

图3所示的足尖侧区域Q2中的部分Q2-1与图1中的、从足尖T起以恒定的曲率半径连续的弧X1相对应。该部分Q2-1在穿着有竞技用义足1的穿着者进行蹬出动作之际最后着地,存在产生更严重的磨损的倾向。因此,部分Q2-1需要具备特别高的耐磨损性能。即,在足尖侧区域Q2中,通过使部分Q2-1具有比余下的部分Q2-2高的耐磨损性能,能够保护足底5不受严重的磨损影响,从而能够使足底5的使用寿命长期化。

在上述后跟侧区域Q1中,比该后跟侧区域Q1在足部前后方向Y上的最大长度L1的中心M1靠足尖T侧的部分Q1-1是最初着地的区域,穿着者为了取得身体的平衡,特别需要防止滑移。因此,优选的是,通过使部分Q1-1具有比后跟侧区域Q1的其他部分Q1-2更高的排水性能,从而更可靠地防止滑移,实现更加稳定的跑步。

另外,部分Q1-2是比最大长度L1的中心M1靠弯曲部3侧的部分。在后跟侧区域Q1中,如图2B所示,着地部分向比最初着地的部分Q1-1靠弯曲部3侧的部分、即与穿着者前进的方向相反的那侧的部分Q1-2迁移。在部分Q1-2着地时,穿着者欲向前方前进的上半身的动作和着地部分的动作暂时相反,为了进行着地形态的后半段的蹬出动作,需要较高的推进力。因此,首先,对于部分Q1-2而言,重要的是具有比部分Q1-1高的刚度。通过使部分Q1-2具有比部分Q1-1高的刚度,能够将迈进动作与蹬出动作顺畅地联接起来,能够实现较高的推进力。

特别是,在底面5s具有由多个凹凸构成的图案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使部分Q1-2的在足部2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大于部分Q1-1的在足部2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另外,对于槽面积比率(日文:ネガティブ比率),优选的是,部分Q1-2的槽面积比率小于部分Q1-1的槽面积比率。在此,槽面积比率是指,底面5s的俯视时的总面积中的、相对于路面S凹陷的部分的俯视时的面积所占的比例。通过上述结构,跑步时能够发挥较高的推进力。

另外,为了有效地发挥推进力,优选的是,部分Q1-2的在足部2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小于足尖侧区域Q2的在足部2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并且,优选的是,部分Q1-2的槽面积比率大于足尖侧区域Q2的槽面积比率。采用上述结构,部分Q1-2能够使穿着者进行蹬出动作之际发挥较高的推进力。

在用于实现对上述底面5s的各部分赋予的上述特性的具体方法中,例如,存在对形成于底面5s的由槽等组成的含有凹凸的图案进行设计、对底面5s的表面性状进行设计、对足底5的截面形状进行设计以及对足底5的材质进行设计等。

在此,说明通过底面5s的由凹凸构成的图案的设计来赋予各功能的情况。图4是表示竞技用义足1中的足底5的底面5s的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4所示的图案中,在后跟侧区域Q1配置有由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多个槽划分出的多个接地部10和多个接地部11。接地部10配置于比接地部11靠足尖T侧的位置。接地部10是包含宽度方向延伸部10a、足尖侧突出部10b和弯曲部侧突出部10c的形状,该宽度方向延伸部10a在宽度方向W上呈大致锯齿状延伸,该足尖侧突出部10b从以向足尖T侧凸出的朝向弯折的弯折部起向足尖T侧延伸,该弯曲部侧突出部10c从以向弯曲部3侧凸出的朝向弯折的弯折部起向弯曲部3侧延伸。接地部11是包含宽度方向延伸部11a、足尖侧突出部11b和弯曲部侧突出部11c的形状。通过使宽度方向延伸部10a和宽度方向延伸部11a为锯齿状的形状,能够充分地确保边缘成分。并且,通过形成足尖侧突出部10b和足尖侧突出部11b以及弯曲部侧突出部10c和弯曲部侧突出部11b,能够进一步增加边缘成分,从而能够在着地区域延伸方向两侧有效地切断在底面5s与路面S之间存在的水膜,能够实现较高的排水性能。

另外,在图4中,在足尖侧区域Q2配置有由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多个槽划分出的多个接地部12。接地部12是包含宽度方向延伸部12a、足尖侧突出部12b和弯曲部侧突出部12c的形状,该宽度方向延伸部12a在宽度方向W上呈大致锯齿状延伸,该足尖侧突出部12b从以向足尖T侧凸出的朝向弯折的弯折部起以朝向宽度方向延伸部12a延伸的方向凸出的方式延伸,该弯曲部侧突出部12c从以向弯曲部3侧凸出的朝向弯折的弯折部起以朝向宽度方向延伸部12a延伸的方向凸出的方式延伸。并且,在足尖侧区域Q2中,形成有沿着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锯齿形状断断续续地延伸的多个直线槽13。接地部12配置于比直线槽13靠弯曲部3侧的位置,直线槽13形成于比接地部12靠足尖T侧的位置。此外,如图所示,也可以在足尖侧区域Q2中形成有具有与接地部11相同的形状的接地部14。

在图4中,接地部11的宽度方向延伸部11a的接地部宽度w3大于接地部10的宽度方向延伸部10a的接地部宽度w2。另外,接地部12的宽度方向延伸部12a的接地部宽度w4大于接地部宽度w2和接地部宽度w3。由图4可知,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分别由槽部划分出来。

在上述结构中,就底面5s的俯视时的总面积中的、相对于路面S凹陷的槽部分的俯视时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即槽面积比率而言,后跟侧区域Q1大于足尖侧区域Q2。因此,在后跟侧区域Q1中,能够将更多的水分纳入凹槽内并排出。因此,后跟侧区域Q1具有比足尖侧区域Q2高的排水性能。

另一方面,足尖侧区域Q2具有比后跟侧区域Q1高的耐磨损性能。这是因为,足尖侧区域Q2的槽面积比率小于后跟侧区域Q1的槽面积比率,能维持较高的刚度。

此外,在足尖侧区域Q2的部分Q2-1中形成有直线槽13。采用该结构,着地部分Q2-1相比足尖侧区域Q2的余下的部分Q2-2而言刚度较大,从而具有更高的耐磨损性能。

另外,在图4中,在后跟侧区域Q1中,部分Q1-1的槽面积比率大于部分Q1-2的槽面积比率,从而能够将更多的水分纳入槽内并排出。即,部分Q1-1具有比部分Q1-2更高的排水性能。

并且,在后跟侧区域Q1中的部分Q1-2中配置有接地部11,如上所述,接地部11的接地部宽度w3大于接地部10的接地部宽度w2。因此,部分Q1-2具有比部分Q1-1大的接地部刚度。并且,部分Q1-2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大于Q1-1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另外,如上所述,部分Q1-2的槽面积比率小于部分Q1-1的槽面积比率。

另外,部分Q1-2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小于足尖侧区域Q2的宽度方向W上的边缘成分,并且,部分Q1-2的槽面积比率大于足尖侧区域Q2的槽面积比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足底5至少在一部分区域具有通孔9。因而,在足底5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s的安装状态下,着地区域4s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暴露。在本实施方式中,足底5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s。

例如,如图4所示,足底5在一部分区域中具有通孔9。在图4中,足底5的通孔9由斜线的区域示出。即,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s暴露在图4中的斜线的区域并且是暴露在足底5的底面5s侧。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足底5在部分Q2-2、部分Q1-1和部分Q1-2中的、除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以外的区域、即槽部具有通孔9。如此,通过使足底5具有通孔9,与不具有通孔9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足底5轻量化。另外,通过使足底5在除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以外的区域具有通孔9,能够维持基于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得到的效果、例如排水性能等效果的同时实现轻量化。此外,足底5的通孔9的图案不限于图4所示的图案。足底5可以在部分Q2-2、部分Q1-1和部分Q1-2的除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以外的任意区域中具有任意图案的通孔9。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足底5的部分Q2-1不具有通孔9。在该情况下,能维持足底5的部分Q2-1的耐磨损性。但是,足底5也可以在部分Q2-1具有通孔9。在该情况下,能实现足底5的进一步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竞技用义足1中,足底5可以借助粘接剂安装于着地区域4s。但安装方法并不限于粘接剂,也可以使用带等紧固件进行安装。

在此,使用图5A、图5B和图5C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足底5的安装方法的一个例子。图5A是表示安装于着地部4之前的足底5和贴附余量部的立体图。此外,在图5A中,省略了底面5s的图案和开口9的图示。如图示那样,足尖侧贴附余量部6和弯曲部侧贴附余量部7分别与足底5一体地结合。足尖侧贴附余量部6沿着足底5的足尖T侧的端缘与足底5结合,具有扇状的形状,并被两个切口8a、8b分割。另外,弯曲部侧贴附余量部7结合于足底5的靠弯曲部3侧的端缘。图5B是用于说明包含足尖侧贴附余量部6与足底5之间的分界的附近部分的厚度的图。另外,图5C是用于表示包含弯曲部侧贴附余量部7与足底5之间的分界的附近部分的厚度的图。如图5B所示,足尖侧贴附余量部6以比足底5的厚度th1薄的恒定的厚度th2延伸,并朝向与足底5之间的分界B1逐渐增加厚度。另外,弯曲部侧贴附余量部7以比足底5的厚度th1薄的厚度th3延伸,并朝向与足底5之间的分界B2逐渐增加厚度。采用上述结构,在将足底5安装于着地部4之际,能够在不在足底5与着地部4之间形成挠曲、间隙的情况下紧密接触地安装。例如,在使足底5的厚度th1为2.25mm~3.0mm时,能够使足尖侧贴附余量部6的厚度th2和弯曲部侧贴附余量部7的厚度th3为1.5mm~2.0mm。此外,要理解的是,参照图5A、图5B和图5C来说明的贴附余量部并不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足底5的一部分,而是用于足底5的安装。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足底5的底面的图案的一个例子的图。以下,对于第2实施方式,适当地省略说明其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内容,以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足底5被分割成多个足底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足底5包括彼此独立(分离)的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足底5的多个足底部分是彼此独立(分离)的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在足底5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s的安装状态下,着地区域4s的除安装有多个足底部分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在足底5的底面5s侧暴露。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着地区域4s的除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之外的区域整体在足底5的底面侧暴露。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斜线的区域暴露。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的区域中,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s被覆盖。

由上述说明和图6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各个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未相互连结起来。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着地区域4s的除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以外的区域整体在足底5的底面侧暴露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足底5的轻量化。另外,足底5包括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因此,能够维持基于接地部10、接地部11、接地部12和接地部14得到的效果、例如排水性能等效果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对于足底5的部分Q2-1,其也可以不暴露。例如,在部分Q2-1的区域中,着地区域4s可以被足底5覆盖。由此,能维持足底5的部分Q2-1的耐磨损性。

在此,使用图7A和图7B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足底5的安装方法的一个例子。图7A是表示安装于着地部4之前的足底5和保持薄膜20的示意图。图7A表示着地部4和足底5的侧视时的状态。如图7A所示,在足底5被安装于着地部4之前的状态下,构成足底5的接地部被保持薄膜20保持。构成足底5的接地部例如被贴附于保持薄膜20。在足底5的粘接面F涂敷有粘接剂。

图7B是表示将图7A所示的足底5粘接于着地部4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b也表示着地部4和足底5的侧视时的状态。如图7A的箭头所示,足底5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着地部4。此时,可以连同保持足底5的保持薄膜20一起粘接于着地部4。即,如图7B所示,可以是,保持薄膜20也与足底5一起粘接于着地部4。保持薄膜20可以由具有伸缩性的材料构成,使得保持薄膜20能够如图7B所示那样以覆盖足底5的除了粘接面F以外的面的状态密合于着地部4。另外,在将足底5粘接于着地部4之际对足底5与着地部4之间进行抽真空的情况下,保持薄膜20可以由空气无法透过的材料构成。如图7B所示,在保持薄膜20与足底5一起粘接于着地部4的情况下,在穿着者开始使用粘接有该足底5的竞技用义足1时,足底5的接地部不与路面S接触,而是保持薄膜20与路面S接触。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保持薄膜20由容易磨损的材料构成。通过使保持薄膜20由容易磨损的材料构成,从而在穿着者开始使用竞技用义足1之后,保持薄膜20会更快地磨损。由此,能实现本来期望的足底5的接地部与路面S之间的接触。此外,要理解的是,参照图7A和图7B来说明的保持薄膜20不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足底5的一部分,而是用于足底5的安装。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足底5的粘接面F涂敷粘接剂并利用粘接剂来粘接足底5的情况。然而,粘接也可以不必利用粘接剂来进行。例如,在足底5由因热而熔融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在使足底5连同保持薄膜20一起接触于着地部4的状态下,通过对足底5加热,能够使足底5粘接于着地部4。

另外,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保持薄膜20也粘接于着地部4,但保持薄膜20也可以不必粘接于着地部4。也可以是,在足底5粘接于着地部4之后,将保持薄膜20剥离。

本实施方式的足底5的安装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彼此独立的接地部逐个粘接于着地部4来将足底5安装于着地部4。在该情况下,粘接剂例如可以涂敷于着地部4的着地区域4s。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足底5以与着地部4直接接触的方式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的情况。然而,足底5也可以不必以与着地部4直接接触的方式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例如,如在图8中以侧视图所示那样,也可以使缓冲材料30介于足底5与着地区域4s之间。在该情况下,在足底5安装于竞技用义足1的着地区域4s的安装状态下,安装有足底5的面由缓冲材料30构成。

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均优选的是,在足底底面5s的图案中,在构成划分出宽度方向接地部的宽度方向槽的槽壁和槽底涂敷有氟。通过在宽度方向槽的槽壁和槽底涂敷氟,能够提高足底底面5s的排水性能。

1、竞技用义足;2、足部;2a、直线部;2b、2c、曲线部;3、弯曲部;4、着地部;4s、着地区域;5、足底;5s、底面;6、足尖侧贴附余量部;7、弯曲部侧贴附余量部;9、通孔;10、11、12、14、接地部;10a、11a、12a、宽度方向延伸部;10b、11b、12b、足尖侧突出部;10c、11c、12c、弯曲部侧突出部;13、直线槽;20、保持薄膜;30、缓冲材料;B1、B2、分界;BL、线;C、点;F、粘接面;L1、最大长度;M1、中心;Q1、后跟侧区域;S、路面;T、足尖;W、宽度方向;X1、X2、弧;Y、足部前后方向;th1、th2、th3、厚度;w2、w3、w4、接地部宽度。

相关技术
  • 义足足底用橡胶组合物和义足足底
  • 竞技用义足的足底
技术分类

0612011240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