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充电插座、供能装置和用于运行充电插座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5:58


充电插座、供能装置和用于运行充电插座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供能装置的充电插座,该供能装置通过导电式/传导式插接连接为机动车供应电能,该充电插座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充电站的触点导电接触的电配合触点。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供能装置以及一种用于运行充电插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由现有技术已知文献DE 10 2014 200 290 A1。其描述了用于对车辆的电池充电的充电设备、充电系统和方法以及用于对车辆的电池充电的电连接设备。所述充电设备包括:举升装置,充电头与该举升装置联接,其中,充电头在充电头的第一表面处或上具有多个第一电触点,所述第一电触点为了给电池充电至少部分地可与能量源连接;和致动器,借助于该致动器可以致动举升装置,使得充电头能够至少部分地在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表面的第一方向上运动,其中,举升装置还被设置成,在充电头通过致动器继续致动举升装置而在第一方向上撞击在止动面上的情况下,充电头能够在第二方向上沿着止动面运动。

此外,文献DE 10 2011 082 092 A1还描述了一种在插电式车辆中用于自动建立和断开充电连接的充电设备,该充电设备包括插电式车辆、充电电气系统、充电站和用于通过有线的充电连接给车辆的蓄能器充电的充电电缆,充电电气系统包括插座,充电电缆包括插头,并且充电设备设计成,使得插座具有一个或多个导入漏斗部,插头具有一个或多个导入销,每个导入销被分配给特定的导入漏斗部,当建立充电连接时,充电站和充电电气系统之间可以交换信息,当没有建立充电连接时,可以在充电站和车辆之间交换信息,通过充电站所包括的引导机构可以使得插头和充电电缆的连接在插头上的加强部分在预定的空间方向上以耦合运动的形式在最大预给定的耦合长度上移动,并且通过充电站所包括的引导机构可以使插头和充电电缆的连接在插头上的加强部分反向于预给定的空间方向以解耦运动的形式在耦合长度上运动。

由文献US 9,039,436 B2还已知一种具有自动的接合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供能装置的充电插座,该充电插座相对于已知的充电插座具有优势,特别是能够长期可靠地建立导电式插接连接。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充电插座来实现。在此提出,电配合触点以能沿以充电插座的纵向中轴线为基准的径向方向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和与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不同的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其中,充电插座具有以可围绕纵向中轴线转动的方式被支承的调节环,该调节环包括至少一个调节坡道,该调节坡道在调节环的第一转角位置上允许电配合触点移动到第一配合触点位置,并在调节环的第二转角位置上将电配合触点推入第二配合触点位置。

充电插座优选是供能装置的组成部件。供能装置用于向机动车供应电能。电能例如用于运行机动车的耗能器。耗能器例如可以是机动车的蓄能器的形式,该蓄能器用于暂时存储电能。蓄能器优选地设计为牵引电池,也就是说设计为用于牵引驱动机动车的蓄能器,借助于该蓄能器可以提供或至少暂时提供旨在驱动机动车的驱动转矩。

供能装置的主要组成部件优选包括远离机动车的固定不动的充电站和机动车上的充电插座。充电站——优选永久地——连接至能量源或电源。至少暂时地,由能量源提供的电能通过充电站被传输到充电插座,并且就此通过该充电插座被提供给机动车,例如用于运行耗能器,特别是为蓄能器充电。充电站优选地被设计为基本上位置固定,例如,其至少部分地和/或至少暂时地被接纳在底基中,机动车布置在该底基上。

充电站和充电插座用于建立导电式插接连接。在导电式插接连接的范围内,电能以连续传导的方式、即导电地从充电站传输到机动车或充电插座。为此,充电站具有充电插头,充电插头可插入充电插座中以建立导电式插接连接。充电插头可以朝向机动车的方向移出。就是说,充电插头可以布置在至少两个不同的位置上。例如,在第一位置上,充电插头布置成与充电插座远离,而在第二位置上,充电插头贴靠在充电插座上或接合在充电插座中,以建立导电式插接连接。

特别优选地,充电插头在第一位置中被完全接纳在底基中。例如在第一位置中,充电插头的面向机动车的顶侧被布置成与充电站的底基和/或盖齐平。就是说,充电插头在其第一位置中不会突出于底基或盖,而是与底基或盖齐平。以这种方式,可靠地保护了充电插头免受外部影响。盖例如设计为充电站的底板的形式,其中,底板优选与底基齐平。

充电插头优选具有柱形的基体,该基体具有面向机动车的端面以及还具有周面,该端面对应于面向机动车的顶侧。端面在以柱形基体的纵向中轴线为基准的周向方向上被周面完全包围。基体原则上可以具有任意的柱形形状,但特别优选的是圆柱形的,也就是说具有圆形的端面,周面以同样的圆形的横截面从该端面延伸出去。

充电插头具有用于建立导电式插接连接的至少一个电触点。电触点在充电插头的至少一个位置中和在相应布置机动车或充电插座的情况下与充电插座的电配合触点导电地连接。在该位置上,因此在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之间以及因此在能量源和耗能器、优选蓄能器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电触点和与电触点处于导电连接的电配合触点存在有导电式插接连接。

电触点布置在充电插头或基体的周面上。特别优选地,在充电插头的端面上不设有电触点,从而电触点仅布置在周面处或周面上。如果在充电插头上存在多个电触点,则这些电触点优选在周向方向上分布在基体的周部上,特别是均匀分布。附加或另选地,可以提出,电触点在以纵向中轴线为基准的轴向上彼此对齐、彼此重合,并且布置成彼此相邻或彼此间隔开。

原则上,电触点在周面上的任何分布都是允许的,只要电触点被布置成,使得在将充电插头正常地布置在充电插座中之后,这些电触点与电配合触点导电连接。特别优选地,每个电触点分别分配有充电插座的至少一个电配合触点,特别是正好一个电配合触点,反之亦然。因此,在将充电插头插入到充电插座中之后,电触点中的每一个与电配合触点中的至少一个、特别是与电配合触点中的正好一个处于导电连接。

为了能够长期可靠地建立导电式插接连接,基体特别优选地被保护环包围,该保护环以可移位的方式布置和/或支承在柱形基体上。就此而言,保护环可以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即至少布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中,保护环以这样的方式围绕基体,使得保护环完全遮盖至少一个触点,也就是说,保护环与该至少一个触点重叠并且完全覆盖该至少一个触点。而在第二位置中,保护环释放电触点,使得电触点可以与充电插座的配合触点建立导电连接。

特别优选地,如此形成保护环和/或将保护环如此布置或支承在基体上,使得在第一位置中,保护环的一个端面与基体的端面平齐。就是说,在充电插头的上述第一位置中,不仅基体的端面或其顶侧、而且还有保护环的端面也与充电站的底基或盖平齐。由此实现可靠保护电触点不受外部影响。

另外,当保护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或相反地移位时,保护环优选在电触点上滑过,因此保护环实现对电触点的清洁。为此目的,保护环例如具有面向该机械触点的清洁装置,特别是清洁刷等形式的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如此布置,使得当保护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或相反地移位时,清洁装置以清洁的方式在电触点上扫过。

在将充电插头插入充电插座之前,必须将保护环从其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以便能够建立导电式插接连接,即在电触点和电配合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还可以提出,保护环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移位在充电插头伸出期间发生,即与该伸出同时发生。在此可以规定,早在充电插头开始伸出时或至少在充电插头到达充电插座之前就发生保护环的移位。

然而,特别优选地,保护环仅在充电插头到达充电插座时才从第一位置移位到其第二位置,特别是在保护环抵靠在充电插座上期间。由此以特别有效的方式防止了电触点的污染,这是因为由于保护环抵靠在充电插座上,实现了使电触点不受外界影响的可靠保护。

例如提出,通过使保护环抵靠充电插座且同时伸出充电插头来引起保护环的移位。为此,充电插座具有用于保护环的支承环,该支承环在周向方向上围绕充电插座的插头接纳部。在充电插头伸出期间,保护环与支承环发生抵靠接触。当充电插头朝充电插座的方向进一步伸出时,保护环会从其第一位置被挤入其第二位置,同时触点会移入插头接纳部中。

相应地,借助于保护环始终得到电触点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封闭。通过这种构造,也可以省去用于移动保护环的单独的驱动器,尽管当然也可以设置这种驱动器,例如以电动的或电磁式的伺服驱动器的形式。

为在充电站的触点与充电插座的配合触点之间实现可靠的导电接触,需要可靠地补偿在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之间的公差。为此,电配合触点在以充电插座的纵向中轴线为基准的周向方向上是可移动的或可移动地被支承。如此设置或设计电配合触点的支承,使得该配合触点可以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与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之间移动。

例如,以纵向中轴线为基准在径向方向上观察,电配合触点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中比在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中更靠外地布置。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中,配合触点优选与充电插头或其触点间隔开地布置,而在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中,配合触点贴靠充电插头或充电插头的触点。如果设置有多个配合触点,则优选将配合触点沿周向方向围绕充电插座的纵向中轴线分布地布置,特别是均匀分布。

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中,配合触点距纵向中轴线的距离大于充电插头的半径或充电插头的柱形基体的半径。而在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中,配合触点与纵向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充电插头的半径或基体的半径,从而最终配合触点导电地贴靠在充电插头或充电插头的触点上。

充电插座还具有调节环,该调节环以可围绕纵向中轴线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就此而言,纵向中轴线也可以称为转动轴线。调节环具有至少一个调节坡道,该调节坡道用于使配合触点沿径向方向移动。如果调节环处于其第一转角位置,则调节坡道允许配合触点向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中的移位,特别是通过使在配合触点的区域内的第一配合触点位置比在第二转角位置中离纵向中轴线更远。而在第二转角位置中,调节坡道将电配合触点推入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也就是说,优选地推向纵向中轴线和/或充电插头。通过充电插座的这种构造,在触点和配合触点之间实现了可靠的公差补偿。

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调节环与致动器机械地联接,该致动器被设置和设计用于使调节环在第一转角位置和第二转角位置之间移动,和/或调节环与复位装置机械地联接,该复位装置向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推动调节环。例如,致动器用于将调节环有针对性地移入第二转角位置。当致动器被操纵时,致动器例如将调节环从第一转角位置中移出并且向第二转角位置的方向移动或移入该第二转角位置中。致动器例如是电动致动器或电磁致动器的形式。

致动器优选地被设计为,使得致动器仅当其受到相应的驱控时才在调节环上施加调节力以使调节环移动。如果取消了驱控,例如,不再对致动器通电,则致动器允许调节环移动,特别是从第二转角位置中移出和/或向第一转角方向移动。如果致动器未被驱控或未被通电,则致动器在调节环上既不施加调节力,又不施加阻止调节环移动的保持力。

附加或另选地,设置了复位装置。该复位装置与调节环机械地联接,并且向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推动调节环,特别是将调节环——优选永久地——推入该第一转角位置。复位装置为此目的例如具有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至少在调节环从第一转角位置移出之后将调节力作用在调节环上,该调节力将调节环朝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推压。但是也可以提出,弹簧元件被预紧,从而在调节环的第一转角位置上就已经将调节力或复位力作用在了调节环上,该调节力或复位力将调节环推向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并因此旨在将调节环保持在第一转角位置上。这种构造使得能够快速且可靠地建立和/或取消导电接触。

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规定,充电插座具有锁定元件,该锁定元件被支承为以纵向中轴线为基准能沿径向方向在第一锁定元件位置和不同于第一锁定元件位置的第二锁定元件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调节环具有锁定元件调节坡道,该锁定元件调节坡道在第一转角位置中允许锁定元件向第一锁定元件位置中的移位,并在第二转角位置将锁定元件推入第二锁定元件位置。就此而言,电配合触点的内容可类似地应用于锁定元件。

然而,锁定元件不用于导电接触,而是用于将充电插头固定在充电插座中,特别是在径向方向和/或轴向方向上固定在充电插座中。优选地,设有多个锁定元件,这些锁定元件相对于纵向中轴线在周向方向上分布地布置,特别是均匀地分布。例如,设置有至少三个锁定元件,以便充电插头能够通过锁定元件在充电插座中对中。锁定元件的移动类似于配合触点的移动通过锁定元件定位坡道实现。

可以规定,借助于该锁定元件或所述多个锁定元件仅使充电插头在充电插座中在以纵向中轴线为基准的径向方向上对中。为此,锁定元件在第二锁定元件位置中贴靠在充电插头的外周部上或充电插头的柱形基体的外周部上,并将该外周部推到对中位置。例如,该锁定元件或所述多个锁定元件均具有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在充电插头上作用有指向纵向中轴线的方向的弹簧作用,从而借助于该锁定元件或所述多个锁定元件实现充电插头在充电插座中的弹性的对中。

附加或另选地,锁定元件可以在以纵向中轴线为基准的轴向方向上将充电插头固定在充电插座中。为此,锁定元件优选地形锁合地接合在充电插头的凹部中,从而只要锁定元件处于第二锁定元件位置,充电插头就相对于锁定元件并且因此相对于充电插座形锁合地固定。而在第一锁定元件位置中,锁定元件不与该凹部接合,从而充电插头可以相对于充电插座移动。充电插座的所描述的构造使得充电插头能够相对于充电插座可靠地固定。

特别优选地,在另一实施方案中可以提出,在将充电插头插入到充电插座中之后对充电插头施加预紧,即在背离充电插座的方向上取向的预紧。换句话说,在将充电插头布置在其第二位置中、即布置在充电插座中并且借助于锁定元件进行了锁定之后,将充电插头朝其第一位置的方向预紧。为此例如通过弹性元件、特别是预紧弹簧来使充电插头可移动。所描述的预紧引起了,即使发生故障或停电,充电插头在被至少一个锁定元件释放时也能从充电插座中拔出。

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电配合触点作为能量传输配合触点存在,并且充电插座还具有至少一个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该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被支承为以纵向中轴线为基准能沿径向方向在第一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和不同于第一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的第二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调节环具有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调节坡道,该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调节坡道在第一转角位置中允许信号传输配合触点向第一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中的移位,并在第二转角位置中将信号传输配合触点推入第二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为了避免重复,信号传输配合触点方面参照电配合触点的实施方式。构造和移动以类似的方式实施。

能量传输配合触点用于传输具有比信号传输配合触点更高的功率的电能。例如,可以借助于能量传输配合触点传输的电功率是可以借助于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传输的电功率的至少10倍、至少100倍或至少1000倍。优选地,通过能量传输配合触点来建立用于向机动车供应电能的导电式插接连接,即,最终在充电站和/或能量源与机动车的耗能器之间建立电连接。

而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优选仅用于确定,是否正确地建立了导电式插接连接。优选地提出,能量传输触点与能量源完全电隔离,和/或能量传输配合触点与耗能器完全电隔离,直到信号传输配合触点指示出已经正确建立了导电式插接连接为止。只在这时才在能量传输触点与能量源之间和/或在能量传输配合触点与耗能器之间建立电连接,从而通过能量传输配合触点向机动车或耗能器供应电能。由此,又实现了导电接触的可靠建立。

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了,电配合触点和/或信号传输配合触点和/或锁定元件分别被施加有朝向第一配合触点位置、第一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或第一锁定元件位置的方向作用的弹簧力。因此,分别作用的弹簧力将电配合触点推向第一配合触点位置的方向、将信号传输配合触点推向第一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的方向和/或将锁定元件推向第一锁定元件位置的方向。就此而言,弹簧力也可以称为复位力,该复位力反作用于由调节环施加在配合触点、信号传输配合触点或锁定元件上的调节力。由此确保了,一旦调节环从第二转角位置移出并向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移动,就可以始终可靠地解除导电接触。

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与锁定元件机械地联接成,使得当锁定元件从第二锁定元件位置中移出时,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从第二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中被推出。由此确保了对锁定元件的外部机械影响同时也作用于信号传输配合触点。如果例如锁定元件由于外部影响而移动,则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被从第二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推出,从而在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与充电插头的信号传输触点之间的电接触被中断。

如果确认了这种中断,则优选中断在充电站与机动车之间的能量传输,特别是通过中断在能量源与充电插头之间和/或耗能器与充电插座之间的电连接来进行。由此可以获得很高的安全性。外部影响例如可能由于机动车的移动而发生,例如在追尾事故的情况下,或者由于救援人员等使车辆移动时发生。

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在第一转角位置中,调节坡道在周向上与电配合触点相距第一距离,和/或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调节坡道在周向上与信号传输配合触点相距第二距离,和/或锁定元件调节坡道在周向上与锁定元件相距第三距离,其中,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和/或第三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就是说,当调节环从第一转角位置移出并向第二转角位置的方向移动时,配合触点、信号传输配合触点和锁定元件在调节环的不同转角位置下在径向方向上移动。

例如提出,当调节环移动时,首先锁定元件、然后配合触点、最后是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被移动,从而分别在时间上彼此间隔开地,首先借助于锁定元件使充电插头固定,然后配合触点与充电插头的电触点贴靠接触,并且最后在信号传输配合触点和充电插头的信号传输触点之间建立电连接。

如果调节环从第二转角位置中移出并向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移动,则优选设置倒过来的顺序。相应地,首先将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远离信号传输触点,然后将配合触点远离触点,最后解除借助于锁定元件实现的对充电插头的锁定。这通过距离的相应选择或调节坡道、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调节坡道和锁定元件调节坡道的相应设计来实现。由此为充电插座或供能装置实现了高度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提供了一种电转换开关,当到达第二转角位置时,该电转换开关将致动器与机动车的车载电网电断耦,并且将致动器与电配合触点和/或信号传输配合触点电连接,从而通过该电配合触点和/或信号传输配合触点对致动器加载电流以将调节环保持在第二转角位置。在每种情况下,只要配合触点与触点电连接,和/或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与信号传输触点电连接,就应在切换之后驱控致动器以将调节环保持在第二转角位置。

如果取消电连接之一,则致动器将不再被加载电流,并且相应地不再将调节环相应地保持在第二转角位置。调节环可以因此——例如借助复位装置——从第二转角位置中移出并向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移动。转换开关例如用于,首先使用例如来自机动车车载电网的电能、特别是来自蓄能器的电能来驱控致动器,以使调节环从第一转角位置移出并向第二转角位置移动。

在到达第二控制位置之后,转换开关将致动器与车载电网或蓄能器断耦,并将致动器与配合触点或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连接。现在,即以通过配合触点或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传输的电能来驱控致动器。如果电能消失,则致动器释放调节环。由此可以实现高度的安全性。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供能装置,该供能装置通过导电式插接连接为机动车供应电能,该供能装置包括固定的充电站和布置在机动车上的充电插座、特别是根据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充电插座,其中,该充电插座具有至少一个电配合触点,用于与充电站的触点的导电接触,并且该充电站具有可以朝向机动车方向伸出的充电插头。

在此提出,电配合触点以能以充电插座的纵向中轴线为基准沿径向方向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和不同于第一配合触点位置的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其中,充电插座具有能围绕纵向中轴线转动地支承的调节环,该调节环具有至少一个调节坡道,该调节坡道在调节环的第一转角位置中允许电配合触点向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中的移位,并且在调节环的第二转角位置中将电配合触点推入第二配合触点位置。

已经指出了供能装置或充电插座的这种构造的优点。供能装置和充电插座都可以根据本说明书范围内的实施方式来改进,因此在这方面可以参考这些实施方式。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运行供能装置的充电插座的方法,该供能装置用于通过导电式插接连接为机动车供应电能,该充电插座特别是根据本说明书范围内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充电插座,其中,该充电插座具有至少一个电配合触点,用于与充电点的触点导电接触。

在此提出,电配合触点以能以充电插座的纵向中轴线为基准沿径向方向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和不同于第一配合触点位置的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其中,充电插座具有能围绕纵向中轴线转动地支承的调节环,该调节环具有至少一个调节坡道,该调节坡道在调节环的第一转角位置中允许电配合触点向第一配合触点位置中的移位,并且在调节环的第二转角位置中将电配合触点推到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中,并且其中,为了建立触点的导电接触,通过调节环的朝向第二转角位置的方向的移位而使电配合触点向第二配合触点位置的方向移动。

充电插座、供能装置和方法的优点和可能的构造再次参考在本说明书的范围内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此,

唯一的附图(图1)示出了供能装置的充电插座以及布置在充电插座中的充电插头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供能装置

2 充电插座

3 充电插头

4 基体

5 周面

6 触点

7 信号传输触点

8 配合触点

9 信号传输配合触点

10 锁定元件

11 纵向中轴线

12 调节环

13 调节坡道

14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调节坡道

15 锁定元件调节坡道

16 致动器

17 弹簧元件

18 弹簧元件

19 复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供能装置1的一个区域的示意图,该供能装置1具有充电插座2和充电插头3。充电插头3具有柱形的基体4,在该基体的周面5上布置有至少一个电触点6和信号传输触点7。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既设有多个触点6又设有多个信号传输触点7。触点6被设计为能量传输触点。

充电插座2具有至少一个电配合触点8、至少一个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和至少一个锁定元件10。在这里示出的实施例中,设置并形成有多个配合触点8、多个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和多个锁定元件10。配合触点8的形式为能量传输配合触点。该配合触点用于接触触点6,而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用于接触接触信号传输触点7。而锁定元件10被设置和构造用于将充电插头3锁定或对中在充电插座2中。

配合触点8、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和锁定元件10分别以能相对于纵向中轴线11沿径向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配合触点8可以在第一配合触点位置和第二配合触点位置之间移动,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可以在第一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和第二信号传输配合触点位置之间移动,锁定元件10可以在第一锁定元件位置和第二锁定元件位置之间移动。

配合触点8、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和锁定元件10的移动借助于调节环12实现,该调节环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使配合触点8移位的调节坡道13、用于使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移位的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调节坡道14和用于使锁定元件10移位的锁定元件调节坡道15。优选地,为每个配合触点8分配有或者在调节环12上形成有这种调节坡道13,为每个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分配有或者在调节环12上形成有这种信号传输配合触点调节坡道14,并且为每个锁定元件10都分配有或者在调节环12上形成有这种锁定元件调节坡道15。

为了通过各自的调节坡道13、14或15对配合触点8、信号传输配合触点9和锁定元件10施加作用,调节环12以能围绕纵向中轴线11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该纵向中轴线因此也可以称为转动轴线。调节环12借助于致动器16在第一转角位置和第二转角位置之间移动,该致动器16与调节环12机械地联接,优选地通过弹簧元件17弹性地联接。另一弹簧元件18与致动器16或弹簧元件17间隔开地作用在调节环12上。该另一弹簧元件是复位装置19的组成部分,该复位装置借助于弹簧元件18向调节环12施加复位力,该复位力朝向第一转角位置的方向推动该调节环。

通过充电插座2的所述构造,确保了触点6和配合触点8之间的可靠接触。特别地,借助于充电插座2在充电插头3和充电插座2之间实现了公差补偿。

相关技术
  • 充电插座、供能装置和用于运行充电插座的方法
  • 用于充电机器人的充电插座组合定位装置和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54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