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除雾装置和汽车用窗玻璃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44:55


除雾装置和汽车用窗玻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雾装置和汽车用窗玻璃。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用于除雾的玻璃天线设置于汽车玻璃窗,玻璃天线的设置会影响车内驾驶员观察车路况,增加了驾驶难度,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除雾装置,旨在消除设置于汽车玻璃窗的玻璃天线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除雾装置,用于设于汽车的玻璃窗,所述除雾装置包括:

导体天线,所述导体天线用于通过发热以对汽车玻璃窗进行除雾,所述导体天线的线宽大于或等于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0微米。

可选地,所述导体天线为网格形状;和/或,所述导体天线的线距大于等于5微米,且小于等于1厘米。

可选地,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区域形成元件,所述区域形成元件用于沿着所述汽车玻璃窗边缘设置,所述导体天线设置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检测感应装置,所述检测感应装置设置于区域形成元件内,以检测所述汽车后玻璃窗的温度和湿度。

可选地,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的第一侧,并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天线组件,所述天线组件设置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的第二侧,并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天线组件包括通讯天线,所述通讯天线用于接收电子设备发送的信号。

可选地,所述通讯天线为倒F天线,所述倒F天线与接地层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0厘米。

可选地,所述天线组件包括定位天线,所述定位天线用于所述汽车的GPS定位。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用窗玻璃,所述汽车用窗玻璃包括一种除雾装置,所述除雾装置包括:

导体天线,所述导体天线的线宽大于或等于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0微米。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除雾装置中的导体天线线宽大于或等于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0微米,使汽车后玻璃窗上用于发热除雾的导体天线的线宽减小,从而提升了导体天线的透光性,消除了导体天线对车内驾驶员的视线影响;由于在线宽处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的导体天线为人眼难以察觉,因此车内驾驶员可轻松透过导体天线观察汽车后方的路况,从而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除雾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体天线和倒F天线的电路连接图;

图3为图2中倒F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除雾装置100,用于设于汽车的后玻璃窗,所述除雾装置100包括:

导体天线10,所述导体天线10用于通过发热以对汽车后玻璃窗进行除雾,所述导体天线10的线宽大于或等于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0微米。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除雾装置中的导体天线10线宽大于或等于5微米,且小于或等于500微米,使汽车后玻璃窗上用于发热除雾的导体天线10的线宽减小,从而提升了导体天线10的透光性,消除了导体天线10对车内驾驶员的视线影响;由于在线宽处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的导体天线10为人眼难以察觉,因此车内驾驶员可轻松透过导体天线10观察汽车后方的路况,从而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此外,由于导体天线10的线宽较小,还可节省导体天线10的制作材料,从而降低整个除雾装置100的制作成本。

可以理解,当所述导体天线10线宽小于5微米,则导体天线10在对汽车后玻璃窗进行加热除雾时,导体天线10发热效率下降,导致除雾装置100在除雾过程中需要耗能更多,并且由于导体天线10线宽过小,容易在结构上变形,从而影响除雾装置100本身的性能;当所述导体天线10线宽大于500微米,则有可能对汽车驾驶员通过汽车后玻璃窗察看路况的视线产生阻挡影响,增加用户驾驶过程的危险因素。因此,导体天线10的线宽处于5微米至500微米的范围效果较佳。

其中,所述除雾装置可用于汽车的玻璃窗以及后视镜。

进一步地,所述导体天线10为网格形状。具体地,如图1所示,将所述除雾装置100的导体天线10在汽车后玻璃窗上沿对角线方向相互交叉设置,并最终形成密集的网格形状。

通过将所述除雾装置100的导体天线10设置为网格形状,在寒冷天气导致汽车后玻璃窗的两侧表面温差过大,从而使汽车后玻璃窗起雾时,由于除雾装置100的导体天线10为网格形状设置,因此导体天线10设置的密度更大,与汽车后玻璃窗接触的面积更多,改变汽车后玻璃窗温度的速度更快,因此除雾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导体天线10的线距大于等于5微米,且小于等于1厘米。具体地,处于线距处于5微米至1厘米范围的导体天线10由于设置的密集程度较高,因此在对汽车后玻璃窗进行除雾的过程中,对汽车后玻璃窗的导热速率更快,除雾速率更高,除雾效果更好;并且由于导体天线10的线宽较小,透光性好并且人眼难以觉察,因此线距处于5微米至1厘米的密集设置的导体天线10不会对车内驾驶员的视线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除雾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除雾装置100还包括区域形成元件20,所述区域形成元件20用于沿着所述汽车后玻璃窗边缘设置,所述导体天线10设置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20所形成的封闭区域内,以固定导体天线10的结构和位置,使导体天线10不易变形和产生位置移动,此外电流可通过区域形成元件20流向导体天线10,为导体天线10处于发热除雾的工作状态时供能。

进一步地,所述除雾装置100还包括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设置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20内,以检测所述汽车后玻璃窗的温度和湿度。实际应用中,当天气出现气温较低的情况,此时车内和车外的温度差距较大,导致汽车后玻璃窗的两侧温度差距较大,从而使汽车后玻璃窗出现雾状的微小水滴;所述感应装置可对该种天气情况进行感应,具体地,所述感应装置可对气温或者汽车后玻璃窗温度进行感应,并将感应检测形成的数值结果与感应装置本地预设的数值比对,或者与感应装置从服务器中获取的标准数值进行比对,在达到启动除雾标准的情况下产生被动除雾信号,从而启动除雾装置100进行除雾。

其中,所述感应装置为温度感应器。

同样地,当天气出现湿度较大的情况,易使汽车后玻璃窗出现雾状的微小水滴;所述感应装置可对该种天气情况进行感应,具体地,所述感应装置可对空气湿度或者汽车后玻璃窗湿度进行感应,并将感应检测形成的数值结果与感应装置本地预设的数值比对,或者与感应装置从服务器中获取的标准数值进行比对,在达到启动除雾标准的情况下产生被动除雾信号,从而启动除雾装置100进行除雾。

其中,所述感应装置为湿度感应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除雾装置100还包括电路板30,所述电路板30设置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20的第一侧,并与所述区域形成元件20连接;通过区域形成元件20和电路板30的连接,所述除雾装置100与汽车内部操控系统建立联系,以使汽车驾驶员可在需要时通过汽车内部操控系统手动对除雾装置100进行操作,以控制除雾的时间和时长。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除雾装置100还包括天线组件40,所述天线组件40设置于区域形成元件20的第二侧,并与区域形成元件20连接,以使天线组件40处于除雾装置100的操控系统中,并且除雾装置100通过区域形成元件20对天线组件40进行供能,以使天线组件40可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组件40包括通讯天线,所述通讯天线用于接收电子设备发送的信号。实际应用中,所述通讯天线可接收由电子设备发送的无线或蓝牙信号,具体地,用户地通过电子设备对除雾装置100进行手动远程操控,以控制除雾的时间和时长。其中,电子设备可为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

其中,无线频率为2.4GHz/5GHz,蓝牙频率为2.4GHz。

进一步地,所述通讯天线为倒F天线41,所述倒F天线41与所述接地层4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毫米,且小于或等于10厘米。

其中天线的材料可采用银、铜、铁、铝、镍、锡或钛等纯金属及其合金、混合物,或者单、多层复合物;所述倒F天线41的基板可以采用玻璃或透明塑膠基材,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CP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等材料,所述基板设置于区域形成元件20内。天线的材料可设置于基板材料的单侧、两侧或夹于两基板间。

具体地,由于倒F天线41的通讯参数Q值由于倒F天线41的通讯参数Q值与共振频率f有关,f的计算方式为

具体地,距离H不可过小。在实际应用中,如图3所示,H值越大,则Q值越小,阻抗频宽越大,此时倒F天线41接收到的通讯信息质量越好;反之,若H值越小,则Q值越大,阻抗频宽越小,此时倒F天线41接收到的通讯信息质量越差。

在本实施例中,倒F天线41和接地层42之间的距离H采用5厘米。

其中,如图2所示,负电极与正电极分别位于导体天线10的两侧,与导体天线10连接,给导体天线10提供电能,并由导体天线10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进行除雾,导体天线10在汽车后玻璃窗上的分布为串联设计。以及,倒F天线41设置于导体天线10的一侧,并与接地层42连接。

并且,所述倒F天线41也可设置为网格形状,即导体天线10与倒F天线41均设置为网格形状,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减小所述除雾装置100对驾驶员视线影响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天线组件40包括定位天线,所述定位天线用于所述汽车的GPS定位。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除雾装置100具有定位天线,因此用户可使用电子设备通过GPS定位系统随时察看汽车所在地,增加了汽车的安全保障。

此外,所述天线组件40还可用于接收无线电广播,以使用户在汽车内打开广播收听系统可以收听到广播节目。

综上,本发明除雾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若干触发除雾装置的情况。

例如,除雾装置接收到被动感应信号的情况,具体地,当天气温度较低时,设置于区域形成元件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为温度感应器,会对气温或者汽车后玻璃窗温度进行感应,并且将感应检测形成的数值结果与感应装置本地预设的数值进行比对,或者感应检测形成的数值结果与感应装置连接互联网获取的标准数值进行比对,若检测数值达到了数值标准,则感应装置发出被动感应信号;或者,当天气湿度较高时,设置于区域形成元件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为湿度感应器,会对汽车后玻璃窗湿度进行感应,并且将感应检测形成的数值结果与感应装置本地预设的数值进行比对,或者感应检测形成的数值结果与感应装置连接互联网获取的标准数值进行比对,若检测数值达到了数值标准,则感应装置发出被动感应信号。

当除雾装置接收到被动感应信号时,则自动触发智能除雾模式,除雾装置根据智能除雾模式获取除雾时间、除雾时长和除雾功率等除雾参数,然后对汽车后玻璃窗进行除雾。所述智能除雾模式包括的除雾参数可人为预先设置,也可通过连接互联网获取。

例如,除雾装置接收到主动感应信号的情况,具体地,当天气出现气温较低,或湿度较大时,用户尚未进入汽车内进行驾驶,则用户可通过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对除雾装置发送主动感应信号,人为操控除雾装置;或者,用户在车内处于驾驶状态时,通过汽车内部操作系统对除雾装置发送主动感应信号,人为操控除雾装置。

当除雾装置接收到主动感应信号时,处于待机模式。用户可自行选择和调整除雾时间、除雾时长和除雾功率等除雾参数,并使除雾装置根据相关除雾参数进行除雾;或者,用户可直接选择智能除雾模式,则除雾装置会根据智能除雾模式中已设定好的除雾参数,进行除雾。

此外,在除雾过程中,用户可随时通过汽车内部操作系统或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对除雾装置进行调整除雾模式或停止除雾等操作。

另外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可以通过USB通信、WIFI通信或者无线蓝牙通信等方式将数据采集请求发送至汽车。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实际应用时,用户可以预先将移动终端和汽车之间建立通信关联,这样,当用户打开移动终端的相关应用程序(譬如车载除雾应用)时,移动终端会自动生成该数据采集请求,并将该数据采集请求发送至汽车的应用处理器中。根据该数据采集请求获取该汽车的车外温度值(PD),并将该车外温度值(PD)发送至该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汽车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该车外温度值(PD)。该车外温度值(PD)可以是即时数据,或者是预先采集的数据。当该车外温度值(PD)是预先采集的数据时,在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采集请求之前,该汽车除雾方法还可以包括:对该车外温度值(PD)进行采集并存储,譬如将采集的车外温度值(PD)存储在数据存储库中。此时,当汽车接收到数据采集请求时,其会自动从该数据存储库中获取最新的车外温度值(PD),并将该车外温度值(PD)发送至移动终端,以便后续移动终端进行相关计算分析;

当移动终端接收到车外温度值(PD)时,其会结合车外温度值PD和露点温度值LD之间的关系来推测该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会不会发生雾化,并根据推测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向汽车发送除雾操作指令。LD露点温度值可以通过相应的数学公式:LD=[(0.66077-logEW)*237.3]/(logEW-8.16077)计算得出;IH为车内湿度值,ID为车内温度值,LogEW为液面饱和水汽压,存在公式LogEW=0.66077+7.5ID/(237.3+ID)+[log10(IH)-2]。

该车内温度值(ID)和车内湿度值(IH)可以由汽车中的传感器进行采集,也可以由移动终端中的传感器进行采集。

具体的,可以计算该车外温度值(PD)与露点温度值(LD)的差值信息(JD),并将该差值信息(JD)与预设阀值M进行比较,若该差值信息(JD)不小于该预设阀值M(即PD-LD=JD≥M),则判断该汽车会发生雾化,此时,移动终端需要向汽车发送除雾操作指令。若该差值信息(JD)小于该预设阀M(即PD-LD=JD<M),则判断该汽车不会发生雾化,此时,移动终端不需要向汽车发送除雾操作指令。本实施例中,该预设阀值M通常由系统默认设置,譬如是移动终端出厂时由厂家设置完成。经多次实验得知,该预设阀值M一般为2℃。

此外,当移动终端需要向汽车发送除雾操作指令时,为尽快达到除雾目的,其可以根据不同的差值信息(JD)向汽车发送不同的除雾操作指令,譬如,该除雾操作指令可以包括1档风速和温度幅度降低2度,2档风速和温度幅度降低5度,以及3档风速和开启抽湿功能等。当该差值信息(JD)为1.8时,移动终端向汽车发送的除雾操作指令可以为2档风速和温度幅度降低5度。

当移动终端对汽车发送除雾操作指令时,说明汽车的玻璃很可能会发生雾化,此时,除雾装置通过调整自身的温度达到除雾的目的。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除雾方法,通过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采集请求,并根据该数据采集请求获取汽车的车外温度值之后,将该车外温度值发送至移动终端,并接收移动终端基于该车外温度值发送的除雾操作指令,最后,除雾装置根据该除雾操作指令对汽车产生的雾或霜进行相应调节,能有效预防汽车挡风玻璃上产生雾气,操作方便,可靠性高,并且由于除雾装置本身具有不能被肉眼观察得到的特点,不影响乘客观看窗外的景色,体现人性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汽车用窗玻璃,所述汽车用窗玻璃包括除雾装置100,该除雾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所述汽车用窗玻璃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除雾装置和汽车用窗玻璃
  • 一种车窗玻璃防起雾装置及防起雾和除霜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66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