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侧轴承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2:36


侧轴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运输,尤其涉及货车转向架的侧轴承。

背景技术

RU 2415041 C1公开了一种侧轴承,其包括:具有环形突起和引导突起的基部;具有环形突起的上板,该上板布置在基部的上方,伸缩地连接至基部的环形突起,并具有与车体相互作用的平坦表面;中央突出部,其布置在上板的下表面上;具有中心通孔的摩擦衬套,该摩擦衬套设置在基部和上板之间,以使其适于将后者压在车身的一部分上;由聚酯材料制成的隔热部,该隔热部具备具有低导热率和高冲击强度的玻璃填料,该隔热部设置在摩擦衬套的上表面和上板的下表面之间,并且该隔热部具有顶部敞开的空腔和构造为容纳并夹紧摩擦衬套的一个端部的内装部件;布置在摩擦衬套的下表面和基部之间的附加隔热部。主隔热部和附加隔热部构造成使得附加隔热部的厚度与主隔热部的厚度之比为1:4-1:2。此外,基部的引导突起构造成抓握并容纳摩擦衬套的另一端部,以将主隔热部和摩擦衬套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强制固定。

RU 2415041 C1中公开的侧轴承的主要缺点如下:侧轴承不能以完全组装的状态传送;在侧轴承传送期间在安装高度的状态下无法提供预紧力;当货车通过转弯时以及货车在卸载过程中绕其纵轴转动时,侧轴承可能会意外拆开。

RU 2646213 C1公开了一种侧轴承,其包括具有壁结构的壳体、盖和可弹性变形的元件。盖被安装成使得其适于执行相对于壳体基本同轴的运动。盖具有基本平坦的表面,壁结构从该平坦表面延伸。可弹性变形的元件布置在由壳体和盖以它们的工作组合形成的空腔中。可弹性变形的元件具有沿其压缩方向布置的中央通孔。盖的平坦表面和壳体的基部设置有引导件,该引导件布置在可弹性变形的元件的中央通孔中。引导件的自由端部相对于引导件的外表面具有凸形形状。

RU 2646213 C1中所公开的侧轴承的主要缺点如下:在侧轴承传送过程中,在安装高度状态下无法提供预载力。

RU 2646213 C1公开了一种侧轴承,其包括:具有环形突起和引导突起的基部;布置在基部上方并具有环形突起的盖,该盖与基部的环形突起套接(telescopicallyconnected),并具有与车体相互作用的平面;布置在盖下表面的中心突起;具有中心通孔的弹性元件单元,该单元布置在基部和上板之间,使其适应于将后者压到车体的某些部位,该单元相对于基部的引导突起和盖下表面上的中心突起同轴布置,该单元包括两个刚性不同的弹性元件,它们被板分开。基部的环形突起布置在盖的环形突起内。盖的环形突起上有两个J形槽。在每一个J形槽中,设置有在壳体的环形突起的外表面上形成的突起,以使在装配时,在壳体的环形突起的外表面上形成的突起与在基部的环形突起上形成的每一个J形槽的内下表面相接。该J形槽具有这样的轮廓:当盖的下表面与在基部的环形突起的上端相接时,在侧轴承的完全压缩状态下,允许形成在壳体的环形突起的外表面上的突起在J形槽的上部水平部分内移动。形成在壳体的环形突起的外表面上的突起的下点布置在形成在基部的环形突起上的J形槽的竖向突起的上点的上方,从而使侧轴承可以组装和拆卸,但保留了当盖沿垂直于基部的轴线相对于基部旋转时不可预知的拆卸的可能性。

RU 2646213 C1中公开的侧轴承的主要缺点如下:在货车通过转弯时,以及货车在卸货过程中绕其纵向轴线转弯时,无法防止侧轴承被不可预知地拆开。

发明内容

实施本发明时所获得的技术效果包括约束侧轴承的盖的竖向运动,提供了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元件与盖(盖由于与车体的摩擦而发热,并与车体持续接触)之间的隔热的可能性,防止在货车通过转弯时,以及货车在货车卸货期间绕其纵向轴线转弯时,侧轴承不可预知地被拆开。

上述技术效果是通过使用一种侧轴承来实现的,该侧轴承包括:具有环形突起、定心(centering)突起和两个侧向突起部的基部;布置在基部上方并具有环形突起的板,所述板与基部的环形突起套接,在板的上部具有孔,所述孔与所述板的环形突起的内表面有间隙;盖,其为圆柱形或圆锥形,具有平坦的上表面,以与车体相互作用,下部有环形突起,平坦的下表面上有定心突起,盖布置在带环形突起的板内,使板的内下水平面与盖的环形径向突起的上表面接触;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其布置在由带环形突起的基部、带环形突起的板和盖在它们的工作装配中形成的空腔中,该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具有沿其压缩方向设置的中心通孔。基部的定心突起和板的定心突起布置在弹性可变形弹性元件的中心通孔中。基部的环形突起的每个侧向突起部都设有一个J形凹槽,包括竖向贯通凹槽、水平区域(sectoral)凹槽和竖向约束凹槽。竖向贯通凹槽具有两个竖向约束面。竖向约束凹槽具有在上部的止动面和两个竖向约束面。该板形成在位于下部的环形突起的外表面上并具有两个引导突起,每个引导突起设有两个竖向约束面和在上部的止动面。板的环形突起上的各引导突起的止动面与基部环形突起中对应的竖向约束凹槽的止动面相互作用。板的环形突起上的各引导突起的竖向约束面与基部的环形突起中的相应竖向约束凹槽的竖向约束面之间存在技术间隙。当侧轴承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板的环形突起上的引导突起的极端上点布置在水平区域凹槽的极端上点之上,从而消除了使板相对于基部旋转的可能性,防止侧轴承自发拆卸。

附图说明

本发明如图所示,其中:

图1显示了侧轴承;

图2显示了图1中沿线A-A观察的剖视图;

图3显示了图1中沿线B-B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显示了图1中沿线C-C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显示了侧轴承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6显示了侧轴承的壳体;

图7显示了侧轴承的板。

具体实施方式

侧轴承包括:基部1、板2、盖3、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和轴5。

基部1设置有环形突起6、在环形突起6的上部的上表面7、定心突起8、以及两个侧向突起部9。每个侧向突出部9设有一个J形凹槽10,其包括竖向贯通凹槽11、水平区域凹槽12和竖向约束凹槽13。竖向贯通凹槽具有两个竖向约束面14。竖向约束凹槽具有在上部的止动面15和两个竖向约束面16。

板2呈圆柱形或圆锥形,设有在其下部的环形突起17、下表面18和在其上部的孔19。孔19与板的环形突起17的内表面20有间隙,使环形突起17的内表面20与孔19之间形成内下水平面21。板2设置在位于下部的环形突起17的外表面22上,具有至少两个引导突起23,每个引导突起23设有两个竖向约束面24和引导突起23的上部中的止动面25。此外,板2具有配置为与车体相互作用的平坦的上表面26。

盖3设有上水平面27、下水平面28、布置在轴线6上并形成在下水平面28上的定心突起29、环形径向突起30、内圆柱面31、环形径向突起30上的外圆柱面32、环形径向突起30上的上止动面33。

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优选沿其压缩方向在轴线6上设有中心通孔34,使基部1的定心突起8和板2的定心突起18布置在中心孔34内。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还设有上表面35和下表面36,并布置在由带环形突起6的基部1、带环形突起17的板2和盖3的下水平面28在他们的工作装配中形成的空腔中。

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各引导突起23的止动面25与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侧向突起部9中对应的竖向约束凹槽13的止动面15相互作用。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各引导突起23的竖向约束面24与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侧向突起部9中的相应竖向约束凹槽13的竖向约束面16之间存在技术间隙。当侧轴承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引导突起23的极端上点37布置在水平区域凹槽12的极端上点38的上方,从而避免了使板2相对于基部1旋转而自发拆卸侧轴承的可能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板2的环形突起17布置在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内部。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盖3布置在具有环形突起17的板2内部,使得板2的下水平面21与盖3的环形径向突起30的上止动表面33接触。在盖3的环形径向突起30的外圆柱面32与板2的环形突起17之间存在技术间隙。盖3的内圆柱面31与板2的孔19之间存在技术间隙,该间隙实质上提供了盖3相对板2的转动,从而使盖3的与车体接触的上水平面27的磨损更加均匀,进而提高了侧轴承的使用寿命。

工业应用性

组装侧轴承的顺序如下。

将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安装在由基部1和环形突起6形成的空腔中。然后,安装盖3,此后安装板2,使板2的环形突起17布置在基部1的环形突起6内。盖3布置在具有环形突起17的板2内,使板2的下水平面21与盖3的环形径向突起30的上止动面33接触。盖3的环形径向突起30的外圆柱面32与板2的环形突起17之间设有技术间隙。由于技术间隙被设置在盖3的内圆柱面31与板2的孔19之间,该技术间隙实质上提供了盖3相对于板2的旋转。此外,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通过借由板2和盖3施加外部载荷而被压在隔热体5上,使引导突起23在"T"形凹槽10的竖向约束凹槽内移动到如下位置: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引导突起23的极端上点37布置在水平区域凹槽12的极端上点38下方的位置。板2的平坦上表面26和盖3的上水平面27布置在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上表面7下方。接着,带环形突起17的板2相对于带环形突起6的基部1绕轴5旋转到如下位置: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引导突起23位于竖向约束凹槽15内的位置。之后,将外部载荷从盖3和板2上卸下。板2、盖3和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移动到极端工作位置,同时,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各引导突起23的止动面25与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侧向突出部9中的相应竖向约束凹槽13的止动面15相互作用。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各引导突起23的竖向约束面24与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侧向突起部9中对应的竖向约束凹槽13的竖向约束面16之间设有技术间隙。

侧轴承的操作如下。

当对盖3施加动态载荷时,力被传递给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该元件安装在空腔中,没有轴向位移的可能性,并与盖3和基部1有接触。由于引导突起23在J形凹槽10的竖向约束凹槽13内移动,因此板2的环形突起17沿轴线6移动,从而使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引导突起23的极端上点37在侧轴承运行时布置在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侧向突起部9的水平区域凹槽12的极端上点38的上方。技术间隙设置在板2的环形突起17上的各引导突起23的竖向约束面24与基部1的环形突起6的横向突起部9中的相应竖向约束凹槽13的竖向约束面16之间。通过将盖3的定心突起29和基部1的定心突起8布置在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的中心通孔34中,使可弹性变形弹性元件4以轴线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盖3布置在带环形突起17的板2内,使板2的下水平面21与盖3的环形径向突起30的上止动面33接触。技术间隙被设置在外圆柱面32和板2的环形突起17之间。由于技术间隙被设置在盖3的内圆柱面31与板2的孔19之间,该技术间隙实质上提供了盖3相对于板2的旋转,从而使盖3的上水平面27的磨损更加均匀。

相关技术
  • 多部件式滚动轴承保持架的侧环、用于制造侧环的方法以及多部件式滚动轴承保持架
  • 用于抗侧滚装置的轴承座、抗侧滚装置及车辆
技术分类

0612011296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