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6:35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申请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国家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大力推广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其中,电动汽车本身具有无污染,不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尾气污染,对于目前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普通小汽车来说有着节能环保的优势,同时,对于治理环境污染和减少尾气排放是相当有利的,而电可以通过多种能源获得,例如火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有着来源渠道广的优势。

但是,随着电动汽车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不断增多。当前,电动汽车专用的充电装置,如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汽车充电柜等,都是固定式,不便于移动使用位置,这样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散热效果较差,在此情况下充电效率也会收到影响,同时充电导致的环境高温容易造成充电部件等温度升高存在安全隐患也降低其使用年限。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能够对充电设备起到移动及保护,提高车辆充电便捷性,更有益于降低充电设备充电环境温度,均衡散热提升充电效率。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

架体,

充电箱,充电箱设于架体一侧,架体侧方设有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导轨和第二安装导轨,充电箱与第一安装导轨和第二安装导轨装配且能够相对第一安装导轨和第二安装导轨滑移,

充电箱前端的地面开设有散热腔室,散热腔室上端口配设有第一网板,散热腔室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转轴,散热腔室一侧设有用于驱动安装转轴旋转的第一电机,安装转轴上设有带蓄电池的第一风扇,第一风扇旋转带动气流方向与安装转轴轴线垂直或倾斜。

本发明通过将设有蓄电池结构的充电箱与架体进行装配设置,并配设第一安装导轨和第二安装导轨,能够实现使充电箱底部与底面之间存留间隙且实现充电箱体能够相对导轨滑移, 这样在充电箱完成对单辆车进行充电或者在充电过程中,通过移动充电箱与架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充电箱位置,进而使充电箱移动到其他位置充电环境附近温度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其中,两个安装导轨的设计可使充电箱与架体之间存留间隙形成散热空间,外界空气能够进入此缝隙与充电箱背部散热后所加热的热气换热,

其中,充电箱底部与地面间隙的留出有利于扩大充电箱的散热面积且避免充电箱与地面的接触,可预防雨天积水导致水体进入到充电箱内部的隐患。

其中,在充电箱前端地面上开设散热腔室的方式能够对正在充电过程中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底部散热范围扩大,以预防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其上部安装的蓄电池组热量过大出现极高稳定或燃烧等风险,并且本案通过在散热腔室内部设置第一风扇的方式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底部散热,提高充电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底部气流流动速度以提高换热效率降到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蓄电池组充电温度,并且在第一风扇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其能够带动其附近气流以及底部气流向上流动,气流在向上流动的过程散热腔室底部所放置的水体表面微水珠能够被第一风扇形成的气流带动向上移动,实现气流中夹带部分微水珠来提高新能源汽车底部散热及换热效果,同时带有微水珠的气流向上流动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底部起到相应的清洗效果,新能源汽车的底盘通常经过防腐防锈处理,故带有微水珠的气流与其表面接触不会造成汽车底盘锈蚀,在第一风扇工作过程中第一电机带动安装转轴的旋转运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一风扇的旋转运动,以此实现通过旋转的第一风扇在旋转过程中通风流对底部的水体吹动促进水体中水珠向上部空气流动,且第一风扇的旋转运动能够带动上部新能源汽车底部热气流向下移动与散热腔室底部水体接触来使散热腔室底部水体升温加热以提升水珠的排出速度,且第一风扇的旋转运动能够对第一网板形成不同方向的气流吹动,避免第一网板网孔堵塞。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安装导轨设有上下对应的齿条,充电箱内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端伸出充电箱且连接有齿轮,齿轮与第一安装导轨上的齿条配设;

第二安装导轨设于第一安装导轨下方,充电箱侧面设有与第二导轨配设的滑移块。

第一安装导轨上齿条以及充电箱内部的齿轮及电机的设置,能够实现通过充电箱内部的电机驱动齿轮相对第一安装导轨上的齿条形成移动,进而实现充电箱体相对第一安装导轨水平方向的左右移动,有利于充电箱后方散热环境温度改变,降低充电工作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其中在第一安装导轨下方设置第二安装导轨的方式有利于提供辅助安装,充电箱底部侧方通过外部固设的滑块与第二安装导轨的滑动配合,能在上部第一安装导轨上的齿轮旋转运动时,底部的滑块随之同步移动实现充电箱底部的滑移,也防止充电箱底部产生倾斜,保持充电箱的箱面与相对架体之间的上下端间隔距离保持相对的相等,避免或防止充电箱体上部箱体与架体之间间距大于充电箱体上部箱体与架体之间间距,或小于,这些情况的防止出现有利于保证充电箱体与架体之间的气流正常流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架体安装充电箱面的背面至少设有两个相邻设置且具有间隔距离的集水箱,集水箱上端贯通设置,集水箱上方设有滤板,滤板与架体固接。

本案设置集水箱的方式能够利用集水箱内部的水体来对架体上部热量换热以降低架体热量以及充电箱周围环境温度,并且本案通过设计间隔的集水箱的方式来对集水箱之间起到隔温的效果,这样不同的集水箱的水温不同,在充电箱移动到相邻的集水箱相对位置后,其充电散热范围移动到对于集水箱范围内,实现利用不同的集水箱来快速换热,降低充电箱周围环境温度提高空气流动,并且通过在架体上设计集水箱的方式提高架体底部重心稳定性并给与架体一定的防撞支撑效果,例如在车辆倒车后备箱意外撞击充电箱时通过集水箱提供后部支撑避免架体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等风险,而集水箱方向能够避免车辆或物体直接撞击架体,通过集水箱提供适当的缓冲,在集水箱上方设置滤板的方式能够对自然降雨或集水箱上部进水物料的过滤,避免落叶杂物甚至活物进入到集水箱内,当然滤板还可以用于放置物品。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充电箱上设有散热调节件,散热调节件包括:

第一基块,第一基块固设于充电箱上端面,

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设于充电箱内部,第二电机输出轴贯穿充电箱和第一基块与第一铰接杆配设,

其中,第一基块侧方设有第二基块,第一基块上部铰接有第一铰接杆,第二基块上设有能够相对其旋转的第一转动套,第一转动套侧方插接有能够相对其移动的第二铰接杆,第二铰接杆水平设置且第二铰接杆一端与第一铰接杆铰接设置,另一端底部连接有弹性网片,弹性网片底部连接辅助连接杆,辅助连接杆设于充电箱侧方底部。

本发明通过在充电箱上方设计散热调节件的方式,能够通过第二电机提供驱动力来带动第一铰接杆的旋转运动,在第一铰接杆的旋转运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二铰接杆的相对运动,但是第二铰接杆受限于第一转动套,故第二铰接杆能够相对第一转动套抽插移动并且在此过程中带动第一转动套适当的摆动,第二铰接杆在形成上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其底部连接的弹性网片的摆动位移,使弹性网片上端部随第二铰接杆的移动而同步移动,弹性网片上端部进而形成弹性形变改变其上端部网片面积,在弹性网片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充电箱侧方的气流流动,实现促进充电箱充电过程中附近气流流速加快以提高换热效率,并且由于弹性网片带动充电箱附近气流流动换热,使充电箱周围气流形成一定的紊流且具有一定的温度,这样有利于带有一定温度的紊流气流对生物造成不适感来避免生物或充电车辆上的人员靠近工作过程中的充电箱侧方,在充电完成后第二电机断电,散热调节件停止工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弹性网片的网格内设有弹性伸缩膜,弹性伸缩膜表面设有伸缩通孔。弹性网片的网格设置弹性伸缩膜的方式能够实现弹性网片上端部随第二铰接杆的移动而同步移动,弹性网片上端弹性伸缩膜部进而形成弹性形变改变其上端部网片面积,并且弹性伸缩膜上的伸缩孔同时产生孔径变化,有利于使部分气流通过伸缩孔来促进弹性网片附近气流的紊流出现,提高对生物的不适感。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充电箱上配设有与其内部蓄电池连接充电枪体,充电枪体上设有手柄以及与充电枪体装配的辅助散热件,辅助散热件包括套设在充电枪体外且为柱套状的外环套,外环套两端通过连接条与充电枪体连接,外环套内侧设有与充电枪体套设的第一轴承圈,第一轴承圈外侧环绕布设有扇叶,扇叶端部固接有磁块,外环套一端设有与其连通的连接套体,连接套体内设有能够通断电的线圈,线圈中心与扇叶位置相对设置。

通过在充电枪体上设计辅助散热件的方式来提高充电枪体端部散热效果,具体的,通过对线圈的通电提供磁力驱动扇叶端部的磁块位移,进而带动扇叶相对第一轴承圈的旋转运动,通过扇叶的旋转运动能够带动充电枪体端部空气流动,实现气流换热,也有利于利用气流带动充电枪体端部接触的汽车部分杂物如树叶碎纸等飘走,以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连接套体上端部连接有辅助装配套,辅助装配套通过连接杆与手柄连接。手柄上具有延伸杆件,该杆件用于与辅助装配套之间形成对应的连接关系通过此方式来对辅助散热件形成多方位固设,避免其掉落。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充电箱与散热腔室的地面之间设有限位杆,限位杆与充电箱平行设置且限位杆与地面具有间隔距离。限位杆的设计用于实现将车辆停车位置限位,避免车辆停车过程中撞击到充电箱引发安全事故,且限位杆有利于实现车辆底盘与散热腔室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架体上端设有挡板,挡板位于充电箱一侧上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将设有蓄电池结构的充电箱与架体进行装配设置,并配设第一安装导轨和第二安装导轨,能够实现使充电箱底部与底面之间存留间隙且实现充电箱体能够相对导轨滑移, 这样在充电箱完成对单辆车进行充电或者在充电过程中,通过移动充电箱与架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充电箱位置,进而使充电箱移动到其他位置充电环境附近温度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其中,两个安装导轨的设计可使充电箱与架体之间存留间隙形成散热空间,外界空气能够进入此缝隙与充电箱背部散热后所加热的热气换热,本案能够对充电设备起到移动及保护,提高车辆充电便捷性,更有益于降低充电设备充电环境温度,均衡散热提升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示意图;

图3为散热腔室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架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充电箱和散热调节组件装配示意图;

图6为散热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充电枪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辅助散热件示意图;

图9为防护套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架体;11-挡板;12-滤板;13-集水箱;14-第一安装导轨;15-限位杆;16-第二安装导轨;17-辅助连接杆;20-充电箱;30-第一网板;31-安装转轴;32-第一风扇;33-散热腔室;34-第一电机;50-弹性网片;51-伸缩通孔;60-散热调节组件;61-第二电机;62-第一基块;63-第一铰接杆;64-第二铰接杆;65-第一转动套;66-第二基块;70-充电枪体;71-手柄;72-防护套;73-辅助降温管;74-充电线体;80-辅助散热件;81-辅助装配套;82-连接套体;83-磁块;84-第一轴承圈;85-外环套;86-扇叶;90-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说明书附图1-3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

架体10,

充电箱20,充电箱20设于架体10一侧,架体10侧方设有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导轨14和第二安装导轨16,充电箱20与第一安装导轨14和第二安装导轨16装配且能够相对第一安装导轨14和第二安装导轨16滑移,

充电箱20前端的地面开设有散热腔室33,散热腔室33上端口配设有第一网板30,散热腔室33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转轴31,散热腔室33一侧设有用于驱动安装转轴31旋转的第一电机34,安装转轴31上设有带蓄电池的第一风扇32,第一风扇32旋转带动气流方向与安装转轴31轴线垂直或倾斜。

散热腔室33内底部具有水体,散热腔室33内设有水位计且与安装转轴31轴线平齐设置。

本发明通过将设有蓄电池结构的充电箱20与架体10进行装配设置,并配设第一安装导轨14和第二安装导轨16,能够实现使充电箱20底部与底面之间存留间隙且实现充电箱体20能够相对导轨滑移, 这样在充电箱20完成对单辆车进行充电或者在充电过程中,通过移动充电箱20与架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改变充电箱20位置,进而使充电箱20移动到其他位置充电环境附近温度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其中,两个安装导轨的设计可使充电箱20与架体10之间存留间隙形成散热空间,外界空气能够进入此缝隙与充电箱20背部散热后所加热的热气换热,

其中,充电箱20底部与地面间隙的留出有利于扩大充电箱20的散热面积且避免充电箱20与地面的接触,可预防雨天积水导致水体进入到充电箱内部的隐患。

其中,在充电箱20前端地面上开设散热腔室33的方式能够对正在充电过程中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底部散热范围扩大,以预防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其上部安装的蓄电池组热量过大出现极高稳定或燃烧等风险,并且本案通过在散热腔室33内部设置第一风扇32的方式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底部散热,提高充电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底部气流流动速度以提高换热效率降到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蓄电池组充电温度,并且在第一风扇32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其能够带动其附近气流以及底部气流向上流动,气流在向上流动的过程散热腔室33底部所放置的水体表面微水珠能够被第一风扇32形成的气流带动向上移动,实现气流中夹带部分微水珠来提高新能源汽车底部散热及换热效果,同时带有微水珠的气流向上流动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底部起到相应的清洗效果,新能源汽车的底盘通常经过防腐防锈处理,故带有微水珠的气流与其表面接触不会造成汽车底盘锈蚀,在第一风扇32工作过程中第一电机34带动安装转轴31的旋转运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一风扇32的旋转运动,以此实现通过旋转的第一风扇32在旋转过程中通风流对底部的水体吹动促进水体中水珠向上部空气流动,且第一风扇32的旋转运动能够带动上部新能源汽车底部热气流向下移动与散热腔室33底部水体接触来使散热腔室33底部水体升温加热以提升水珠的排出速度,且第一风扇32的旋转运动能够对第一网板30形成不同方向的气流吹动,避免第一网板30网孔堵塞。

参见说明书附图4所示,第一安装导轨14设有上下对应的齿条,充电箱20内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端伸出充电箱且连接有齿轮,齿轮与第一安装导轨14上的齿条配设;

第二安装导轨16设于第一安装导轨14下方,充电箱20侧面设有与第二导轨16配设的滑移块。

第一安装导轨14和第二安装导轨16两端部分别通过紧固件,如螺栓等与架体10固接,可在紧固件侧方设置行程限位开关,以便于控制充电箱20滑移行程。

第一安装导轨14上齿条以及充电箱20内部的齿轮及电机的设置,能够实现通过充电箱20内部的电机驱动齿轮相对第一安装导轨14上的齿条形成移动,进而实现充电箱体20相对第一安装导轨14水平方向的左右移动,有利于充电箱20后方散热环境温度改变,降低充电工作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其中在第一安装导轨14下方设置第二安装导轨16的方式有利于提供辅助安装,充电箱20底部侧方通过外部固设的滑块与第二安装导轨16的滑动配合,能在上部第一安装导轨14上的齿轮旋转运动时,底部的滑块随之同步移动实现充电箱20底部的滑移,也防止充电箱20底部产生倾斜,保持充电箱20的箱面与相对架体10之间的上下端间隔距离保持相对的相等,避免或防止充电箱体20上部箱体与架体10之间间距大于充电箱体20上部箱体与架体10之间间距,或小于,这些情况的防止出现有利于保证充电箱体20与架体10之间的气流正常流动。

参见说明书附图4所示,架体10安装充电箱20面的背面至少设有两个相邻设置且具有间隔距离的集水箱13,集水箱13上端贯通设置,集水箱13上方设有滤板12,滤板12与架体10固接。

集水箱13上端侧壁设有排水管,且集水箱13内设有水位计。

本案设置集水箱13的方式能够利用集水箱13内部的水体来对架体10上部热量换热以降低架体10热量以及充电箱20周围环境温度,并且本案通过设计间隔的集水箱13的方式来对集水箱13之间起到隔温的效果,这样不同的集水箱13的水温不同,在充电箱20移动到相邻的集水箱13相对位置后,其充电散热范围移动到对于集水箱13范围内,实现利用不同的集水箱13来快速换热,降低充电箱20周围环境温度提高空气流动,并且通过在架体10上设计集水箱13的方式提高架体10底部重心稳定性并给与架体10一定的防撞支撑效果,例如在车辆倒车后备箱意外撞击充电箱20时通过集水箱13提供后部支撑避免架体10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等风险,而集水箱13方向能够避免车辆或物体直接撞击架体10,通过集水箱13提供适当的缓冲,在集水箱13上方设置滤板12的方式能够对自然降雨或集水箱13上部进水物料的过滤,避免落叶杂物甚至活物进入到集水箱13内,当然滤板12还可以用于放置物品。

参见说明书附图5-6所示,充电箱20上设有散热调节件60,散热调节件60包括:

第一基块62,第一基块62固设于充电箱20上端面,

第二电机61,第二电机61设于充电箱20内部,第二电机62输出轴贯穿充电箱20和第一基块62与第一铰接杆63配设,

其中,第一基块62侧方设有第二基块66,第一基块62上部铰接有第一铰接杆63,第二基块66上设有能够相对其旋转的第一转动套65,第一转动套65侧方插接有能够相对其移动的第二铰接杆64,第二铰接杆64水平设置且第二铰接杆64一端与第一铰接杆63铰接设置,另一端底部连接有弹性网片50,弹性网片50底部连接辅助连接杆17,辅助连接杆17设于充电箱20侧方底部。

本发明通过在充电箱20上方设计散热调节件60的方式,能够通过第二电机61提供驱动力来带动第一铰接杆63的旋转运动,在第一铰接杆63的旋转运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二铰接杆64的相对运动,但是第二铰接杆64受限于第一转动套65,故第二铰接杆64能够相对第一转动套抽插移动并且在此过程中带动第一转动套65适当的摆动,第二铰接杆64在形成上述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其底部连接的弹性网片50的摆动位移,使弹性网片50上端部随第二铰接杆64的移动而同步移动,弹性网片50上端部进而形成弹性形变改变其上端部网片面积,在弹性网片50移动过程中能够带动充电箱20侧方的气流流动,实现促进充电箱20充电过程中附近气流流速加快以提高换热效率,并且由于弹性网片50带动充电箱20附近气流流动换热,使充电箱20周围气流形成一定的紊流且具有一定的温度,这样有利于带有一定温度的紊流气流对生物造成不适感来避免生物或充电车辆上的人员靠近工作过程中的充电箱20侧方,在充电完成后第二电机61断电,散热调节件60停止工作。

参见说明书附图6所示,弹性网片50的网格内设有弹性伸缩膜,弹性伸缩膜表面设有伸缩通孔51。弹性网片50的网格设置弹性伸缩膜的方式能够实现弹性网片50上端部随第二铰接杆64的移动而同步移动,弹性网片50上端弹性伸缩膜部进而形成弹性形变改变其上端部网片面积,并且弹性伸缩膜上的伸缩孔51同时产生孔径变化,有利于使部分气流通过伸缩孔51来促进弹性网片50附近气流的紊流出现,提高对生物的不适感。

参见说明书附图7-8所示,充电箱20上配设有与其内部蓄电池连接充电枪体70,充电枪体70上设有手柄71以及与充电枪体70装配的辅助散热件80,辅助散热件80包括套设在充电枪体70外且为柱套状的外环套85,外环套85两端通过连接条与充电枪体70连接,外环套85内侧设有与充电枪体70套设的第一轴承圈84,第一轴承圈84外侧环绕布设有扇叶86,扇叶86端部固接有磁块83,外环套85一端设有与其连通的连接套体82,连接套体82内设有能够通断电的线圈90,线圈90中心与扇叶86位置相对设置。

通过在充电枪体70上设计辅助散热件80的方式来提高充电枪体70端部散热效果,具体的,通过对线圈90的通电提供磁力驱动扇叶86端部的磁块83位移,进而带动扇叶86相对第一轴承圈84的旋转运动,通过扇叶86的旋转运动能够带动充电枪体70端部空气流动,实现气流换热,也有利于利用气流带动充电枪体70端部接触的汽车部分杂物如树叶碎纸等飘走,以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

外环套85两端侧面的连接条为环绕充电枪体70且间隔布设,相邻连接条之间具有间隔空隙,便于气流流通。

参见说明书附8所示,连接套体82上端部连接有辅助装配套81,辅助装配套81通过连接杆与手柄71连接。手柄71上具有延伸杆件,该杆件用于与辅助装配套81之间形成对应的连接关系通过此方式来对辅助散热件80形成多方位固设,避免其掉落。

参见说明书附图1-3所示,充电箱20与散热腔室33的地面之间设有限位杆15,限位杆15与充电箱20平行设置且限位杆15与地面具有间隔距离。限位杆15的设计用于实现将车辆停车位置限位,避免车辆停车过程中撞击到充电箱20引发安全事故,且限位杆15有利于实现车辆底盘与散热腔室33相对设置。

参见说明书附图1-3所示,架体10上端设有挡板11,挡板11位于充电箱20一侧上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充电箱20和充电枪体70之间连接充电线外部套接有防护套72,所述防护套72内部放置充电线体74,所述充电线体74外部螺旋交叉缠绕的辅助降温管72,所述辅助降温管72内放置有液体。

本案通过设计的辅助降温管72来实现充电线体74与防护套72之间存留间隔空间,这样对于外界的挤压破坏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且该隔空空间能够避免充电线体74通电状态下其热量之间传递至防护套72内壁有利于降低防护套72内壁烧焦的可能性,且辅助降温管72内置的液体可实现吸收充电线体74充电状态下的热量,实现充电散热提高充电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相关技术
  • 一种新能源汽车便携式太阳能充电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79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