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导线的拉绕结构、电动机、解析器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导线的拉绕结构、电动机、解析器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拉绕导线的导线的拉绕结构、使用该拉绕结构的电动机和解析器以及使用导线的拉绕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的定子在安装于定子的芯部的绝缘件的轴向端部具有沿着轴向突出的导线卡定部。

而且,安装于定子的导线经过导线卡定部而被拉绕(例如,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6-042767号公报)。

在日本公开公开特开2016-042767号公报所记载的定子中,导线卡定部与作为树脂成型体的绝缘件形成为一体,具有导线卡定部的绝缘件的结构变得复杂。因此,绝缘件的制造可能会变得烦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的拉绕结构,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能简单且安全地拉绕导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能简单且安全地拉绕导线。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拉绕结构具有:主体部;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固定于主体部,并具有向主体部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导线,所述导线钩挂于引导部的突出部;以及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配置于主体部与引导部之间,并使主体部与引导部绝缘。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拉绕结构具有:主体部;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固定于主体部,并具有向主体部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导线,所述导线钩挂于引导部的突出部。引导部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具有上述的导线的拉绕结构,其主体部是定子芯部。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解析器具有上述的导线的拉绕结构,其主体部是定子芯部。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具有:主体部;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固定于主体部,并具有向主体部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以及导线,所述导线钩挂于引导部的从主体部突出的部分,所述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绝缘工序,在所述第一绝缘工序中,形成第一绝缘部,所述第一绝缘部至少使引导部的一部分相对于主体部绝缘;引导部配置工序,在所述引导部配置工序中,以将第一绝缘部配置于引导部与主体部之间的方式将引导部配置于主体部;钩挂工序,在所述钩挂工序中,将导线钩挂于引导部;以及挤入工序,在所述挤入工序中,将引导部挤入至从主体部突出比导线的半径长的长度的固定位置。

根据例示性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导线的拉绕结构,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能简单且安全地拉绕导线。而且,由于电动机具有上述的导线的拉绕结构,因此,能简单且安全地拉绕导线。此外,由于解析器也具有上述的导线的拉绕结构,因此,能简单且安全地拉绕导线。

根据以下的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根据例示性的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能简单且安全地拉绕导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导线的拉绕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导线的拉绕结构的引导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导线的拉绕结构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4是将引导部插入到引导孔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具有引导部的另一例的导线的拉绕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引导部的又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作为本发明一方式的电动机的立体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一方式的解析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导线30配线于主体部10的上表面的状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既可以配线于主体部10的侧面,也可以配线于底面。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导线的拉绕结构A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导线的拉绕结构A的引导部20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拉绕结构A是用于将导线30配线于主体部10的上表面11的结构。如图2所示,拉绕结构A具有主体部10、引导部20、导线30、第一绝缘部41和第二绝缘部42。导线的拉绕结构A将导线30钩挂于安装于主体部10的引导部20以对导线30进行配线。

主体部10具有导电性,例如由铁、铝等金属形成。导线30沿着主体部10的上表面11配线。此时,为了抑制主体部10与导线30短路,在主体部10的上表面11配置有绝缘膜12。主体部10具有在上表面11开口的引导孔13。引导部20插入到引导孔13而配置于主体部10。即,主体部10具有供引导部20插入的引导孔13。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易于将引导部20安装于主体部10。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拉绕结构A中,从上表面11至引导孔13的底面的距离与后述的固定部21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能在安装引导部20时实现轴向的定位。另外,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从上表面11至引导孔13的底面的距离也可以比固定部21的长度长。而且,引导孔13也可以是从上表面11贯穿至主体部10的下表面(未图示)的通孔。如此,例如在沿着轴向层叠电磁钢板以构成主体部10的情况下,为了形成引导孔13,不用带孔的钢板和无孔的钢板这两种钢板亦可。即,能削减钢板的种类。

引导部20是对导线30进行支承的构件。引导部20具有导电性,例如,由铁、铝等金属形成,具有一定的刚性。如图2所示,引导部20是上下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引导部20具有:长条状的固定部21;以及突出部22,所述突出部22设置于固定部21的上端。突出部22与固定部21形成为一体。

固定部21压入到形成于主体部10的引导孔13。由此,引导部20固定于主体部10。引导部20向主体部10的固定并不局限于固定部21向引导孔13的压入,也可以采用粘接、焊接、熔敷、铆接等固定方法。能广泛采用能将引导部20牢固地固定于主体部10的固定方法。

通过将固定部21压入到引导孔13,以使突出部22向主体部10的上部突出。即,引导部20具有向主体部10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22。

导线30是形成用于供给电、电信号等的电路的配线构件。如图1、图2所示,导线30钩挂于引导部20的突出部22。通常,在导线30的外表面形成有绝缘覆膜(未图示)。

第一绝缘部41配置于主体部10与引导部20之间。第一绝缘部41使主体部10与引导部20绝缘。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拉绕结构A中,多个(两个)引导部20以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10。而且,导线30钩挂并配置于引导部20的向主体部10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22。由此,导线30以一定的张力配线。

在导线的拉绕结构A中,具有将引导部20压入到主体部10的引导孔13并进行固定的结构,即与形成将导线30钩挂于主体部10的凸部的情况相比更简单的结构。也就是说,在主体部10无需构成复杂的固定结构,引导部20及主体部10中的引导部20的加工容易。

第一绝缘部41使主体部10与引导部20绝缘。导线30的表面的绝缘覆膜有时被引导部20摩擦而剥落,引导部20与导线30变成导通状态。在上述情况下,由于引导部20与主体部10被绝缘,因此能抑制来自导线30的电流泄漏到主体部10。

第一绝缘部41例如能列举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涂料等。例如,第一绝缘部41形成于引导部20的表面。若进一步说明,则第一绝缘部41对引导部20的插入到引导孔13的固定部21的表面进行覆盖。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与主体部10相比在表面积小的引导部20形成第一绝缘部41,因此,第一绝缘部41的加工容易。

如图2所示,突出部22具有钩部23,所述钩部23沿着主体部10的上表面延伸。即,突出部22具有从相对于主体部10的突出方向的前端沿着与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钩部23。

由于具有钩部23,因此,在将导线30钩挂于引导部20的突出部22时,能抑制导线30从引导部20的上端脱落。也就是说,能防止导线30从突出部22的脱落。此外,在将引导部20挤入并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将导线30夹入到钩部23与主体部10之间并将引导部20挤入,能进行引导部20在挤入方向上的定位。也就是说,能将引导部20配置于相对于主体部10的适当的位置。

如图2所示,突出部22具有与导线30接触的接触部221。而且,在接触部221形成有第二绝缘部42。第二绝缘部42使引导部20与导线30绝缘。即,引导部20的突出部22具有与导线30接触的接触部221。而且,引导部20具有第二绝缘部42,所述第二绝缘部42至少覆盖接触部221而使导线30与引导部20绝缘。

如此,由于构成为在比主体部10小的引导部20的接触部221形成第二绝缘部42,因此,加工容易。此外,能进一步有效地进行导线30与引导部20的绝缘,能进一步抑制电流从导线30向主体部10的泄漏。

如图2所示,接触部221设置于突出部22的钩部23突出的一侧。如此,在使导线30与接触部221接触时,导线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由钩部23限制,因此,导线30不易脱离引导部20。

第二绝缘部42与导线30直接接触。为了抑制导线30被摩擦而使导线30的绝缘覆膜剥落,第二绝缘部42也可以由比第一绝缘部41柔软的材料形成。此外,即使在通过同一构件形成第一绝缘部41以及第二绝缘部42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第二绝缘部42形成得比第一绝缘部41厚等以将表面形成为平滑的曲面状。

第一绝缘部41和第二绝缘部42也可以是单一的构件。通过如上所述由单一的构件构成第一绝缘部41和第二绝缘部42,能通过一个工序形成第一绝缘部41和第二绝缘部42。由此,能减少加工工时数。

本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拉绕结构A具有上述的结构。接着,参照附图对导线的拉绕结构A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导线的拉绕结构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将引导孔13形成于在上表面11配置有绝缘膜12的主体部10(引导孔形成工序:S101)。引导孔13对准导线30的拉绕路径,设置于能以一定的张力拉绕导线30的位置。若进一步说明,则引导孔13设置于被拉绕的导线30的弯曲部。

接着,在引导部20的固定部21的表面涂覆绝缘材料以形成第一绝缘部41。(第一绝缘工序:S102)。即,第一绝缘工序S102形成第一绝缘部41,所述第一绝缘部41至少使引导部20的一部分相对于主体部10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20形成第一绝缘部41,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既可以将第一绝缘部41直接形成于主体部10的引导孔13,也可以形成为与主体部10以及引导部20的任一个均不同的构件。

随后,将绝缘材料涂覆于引导部20的突出部22而形成第二绝缘部42(第二绝缘工序:S103)。第二绝缘部42无需覆盖突出部22,只要构成为至少将突出部22的至少导线30所接触的部分、即接触部221覆盖的结构即可。即,第二绝缘工序S103在引导部20的与导线30接触的部分(接触部221)形成使引导部20与导线30绝缘的第二绝缘部42。

即,第一绝缘工序S102以及第二绝缘工序S103中的至少一方是在引导部20的表面形成绝缘层的工序。第一绝缘部41以及第二绝缘部42的制造容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绝缘部42形成于引导部20,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绝缘部42形成为与引导部20不同的构件并固定于引导部20。

第一绝缘工序S102和第二绝缘工序S103既可以在工序上相反,也可以通过一个工序来执行。

图4是将引导部20插入到引导孔13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将形成有第一绝缘部41以及第二绝缘部42的引导部20的固定部21插入到主体部10的引导孔13(引导部配置工序:S104)。引导部20处于能保持于主体部10,并且挤入到主体部10的状态。此时,在主体部10与引导部20之间夹着第一绝缘部41。即,在引导部配置工序S104中,以将第一绝缘部41配置于引导部20与主体部10之间的方式将引导部20配置于主体部10。

将导线30钩挂于保持于主体部10的引导部20(钩挂工序S105)。此时,导线30与形成于引导部20的突出部22的钩部23所突出的一侧的接触部221接触。而且,在规定的张力作用于导线30时,导线30按压于接触部221。由此,导线30配置成不会越过钩部23,从而抑制导线30脱离。即,在钩挂工序S105中,将导线30钩挂于引导部20。

在结束导线30向规定的引导部20的钩挂之后,将引导部20挤入到主体部10(挤入工序:S106)。在将引导部20挤入到主体部10时,引导部20的固定部21被压入到引导孔13。由此,引导部20固定于主体10。另外,在挤入工序S106中,在挤入而非压入引导部20之后,使用粘接、熔敷、焊接、铆接等固定方法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线的拉绕结构A中,引导部20具有钩部23。因此,在挤入引导部20时,能挤入至钩部23与导线30的上部接触。如此,通过使钩部23与导线30的上部接触,以使导线30不易紊乱。此外,通过钩部23与导线30接触,能在挤入引导部20时将导线30夹入到主体部10与钩部23之间,从而能实现引导部20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有时还使用不具有钩部23的引导部20。在上述情况下,突出部22从主体部10的上表面11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1(参照图5)比导线30的半径r1(参照图5)长。如此,能抑制导线30从突出部22的上部脱离。即,在挤入工序S106中,将引导部20挤入至从主体部10突出比导线30的半径r1长的长度L1以上的固定位置并进行固定。

将引导部20配置于主体部10,并将导线30钩挂于引导部20,在拉绕导线30之后,将引导部20挤入到主体部10并进行固定。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在拉绕导线30时引导部20的配置于主体部10的上部的部分大,因此,容易实现导线30的拉绕。

图5是具有引导部20a的导线的拉绕结构A1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引导部20a在构成为在突出部不具有钩部23这一点上与图2所示的引导部20不同。关于除了引导部20a以外的点,与引导部20相同。因此,对引导部20a的与引导部2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引导部20a具有突出部22a,所述突出部22a从主体部10的上表面11向上方突出。突出部22a的从上表面11向上方突出的长度L1比导线30的半径r1长。也就是说,引导部20a固定于突出部22a突出的长度L1比导线30的半径r1长的固定位置P1。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即使导线30因作用于导线30的张力而向突出部22a的接触部221被施力,也不易向上方移动。因此,导线30不易从引导部20a向上方脱离。另外,接触部221的上端也可以具有与导线30的上部接触的倾斜。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在导线20向接触部221被施力时,导线30向主体部10被施力。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导线30的脱离。

如图6所示,也可以由陶瓷等绝缘构件形成引导部20b,省略第一绝缘部41以及第二绝缘部42(参照图2)。即,引导部20b也可以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引导部20b的制造容易。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机50的立体图。另外,在电动机50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Cx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中心轴线Cx交叉的方向设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周的方向设为周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上下,以图7所示的状态为基准。上下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方向,并不局限于上述状态。

如图7所示,电动机50具有轴51、转子52和定子53。

轴51呈沿着中心轴线Cx延伸的圆柱状。轴51配置成能绕中心轴线Cx旋转。

转子52具有转子芯部521和转子磁体522。转子芯部521呈沿着中心轴线Cx的圆柱状,其中央被轴51贯穿。在转子芯部521固定有轴51。转子磁体522呈圆环状并固定于转子芯部521的外周面。转子磁体522在周向上交替地磁化出N极和S极。

定子53具有定子芯部531、绝缘薄片532、线圈533、引导部20a和导线30。定子芯部531是将电磁钢板沿着轴向层叠而形成的。定子芯部531呈环状并沿着中心轴线Cx延伸。定子芯部531配置于转子52的径向外侧。

定子芯部531具有芯背534和极齿535。芯背534呈圆环状。极齿535从芯背534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极齿535的轴向内侧的前端在径向上与转子52对置。

在定子芯部531的外表面配置有绝缘薄片532。将磁体线卷绕于由绝缘薄片532包围的极齿535而形成线圈533。通过将电流经由导线30供给至线圈533,以对线圈533进行励磁,从而使转子52以及固定有转子52的轴51旋转。

电动机50是直流无刷电动机。因此,线圈533被供给相位不同的三相的电流。由此,配置于定子53的线圈533按照被供给的电流的每相通过导线30进行连接。

如图7所示,在定子53的上表面配置有与前述的图1~图6所示的引导部20相同的引导部20a。即,电动机50具有将定子53的定子芯部531设为主体部10(参照图1)的导线30的拉绕结构A1。而且,在引导部20a钩挂有将线圈533彼此连接的导线30,导线30在定子53的定子芯部531的上表面被拉绕。此时,导线30不易脱离。因此,转子52与导线30的接触受到抑制。

通过采用将引导部20a插入到定子芯部531并进行固定的结构,能简化定子53的形状,并且能缩短定子53的轴向长度。由此,能使电动机50小型化。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解析器60的立体图。在解析器60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Cx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与中心轴线Cx交叉的方向设为径向,将沿着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周的方向设为周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上下,以图8所示的状态为基准。上下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方向,并不局限于上述状态。

解析器60是对电动机等的轴61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如图8所示,解析器60具有轴61、解析器转子62和解析器定子63。解析器60具有与电动机50相同的结构。即,轴61与电动机50的轴51对应。

解析器转子62与电动机50的转子52对应。若进一步说明,则解析器转子62的转子芯部621以及转子磁体622与电动机50的转子52的转子芯部521以及转子磁体522对应。

解析器定子63配置于解析器转子62的径向外侧。解析器定子63与电动机50的定子53对应。若进一步说明,则定子芯部631、绝缘薄片632、线圈633、芯背634、极齿635、引导部20a以及导线30与电动机50的定子53的定子芯部531、绝缘薄片532、线圈533、芯背534、极齿535、引导部20a以及导线30对应。

在解析器60中,通过另行设置的动力源使轴61旋转。通过轴61的旋转使解析器转子62旋转,以对转子磁体622和解析器定子63的线圈633进行励磁。对由此产生的电动势进行检测,以对轴61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如图8所示,在解析器定子63的上表面配置有与前述的图1~图6所示的引导部20相同的引导部20。即,解析器60具有将解析器定子63的定子芯部631设为主体部10(参照图1)的导线30的拉绕结构A1。而且,在引导部20a钩挂有将线圈633彼此连接的导线30,导线30在解析器定子63的定子芯部631的上表面被拉绕。此时,导线30不易脱离。因此,解析器转子62与导线30的接触受到抑制。

通过采用将引导部20a插入到定子芯部631并进行固定的结构,能简化解析器定子63的形状,并且能缩短解析器定子63的轴向长度。由此,能使解析器60小型化,能使配置有解析器60的电子设备小型化。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就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作电动机、解析器。

相关技术
  • 安装结构,壳体,光电子设备和制造光电子设备的方法
  • 并联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并联结构的电子设备
  • 导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导线结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制造方法
  • 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的绕组绕制方法及制造方法
  • 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的绕组绕制方法及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62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