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远端气囊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远端气囊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装气囊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端气囊。

背景技术

发生侧面碰撞时,为了抑制乘员受碰撞力而发生的侧向移动,会在座椅上设置远端气囊。

现有技术中公开的远端气囊,通过与车辆扶手箱角部之间的抵接,限制远端气囊的偏转,使得远端气囊具有足够的支撑,再通过远端气囊靠近乘员的一侧对乘员的侧向移动进行抑制。

但现有技术中的远端气囊,受到来自乘员的冲击力后,易朝远离乘员的方向偏转,导致提供给乘员的支撑力不够,有待改善。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远端气囊,能够提供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不易发生偏转,能够对乘员提供稳定的支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远端气囊,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不易发生偏转,能够对乘员提供稳定的支撑。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远端气囊,安装在座椅侧部,包括主气囊及副气囊,主气囊和副气囊通过连接区段彼此紧固连接,副气囊位于主气囊远离乘员的一侧;

主气囊和副气囊之间还连接有进气段,主气囊的内部腔室和副气囊的内部腔室通过进气段实现连通;

主气囊包括沿第一分隔线相互连接的两个主面板,第一分隔线限定主气囊的第一分割面;

副气囊包括沿第二分隔线相互连接的两个副面板,第二分隔线限定副气囊的第二分割面;

主气囊和副气囊在充气状态下,主气囊下部延伸至车辆扶手箱靠近乘员一侧,副气囊抵接于车辆扶手箱,第二分割面相对第一分割面倾斜1°至85°的角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副气囊,使得副气囊在充气状态下与主气囊之间形成夹角,在充气状态下,副气囊与车辆扶手箱的抵接点、副气囊和主气囊的连接区段以及主气囊和车辆扶手箱靠近乘员一侧的抵接处,三者之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使得主气囊不易发生偏转,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能够对乘员提供稳定的支撑;

还设置了进气段,使得主气囊的内部腔室和副气囊的内部腔室均通过进气段连通,一方面,进气段可以限制副气囊相对主气囊的偏转角度,使得主气囊和副气囊在充气状态下的相对夹角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副气囊可以对主气囊的内压进行分散,避免主气囊的内压过大,减少主气囊表面的刚度,进而减少对乘员造成的伤害。

优选的,副气囊上靠近乘员的副面板下端抵接在车辆扶手箱的上表面。

优选的,副气囊上靠近乘员的副面板抵接在车辆扶手箱上方远离乘员的一端。

优选的,主气囊的中部设有竖状封闭区域,连接区段包括副气囊的上边缘和竖状封闭区域相互固定连接的区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竖状封闭区域,竖状封闭区域将主气囊分成两个沿车辆前后方向分布的长柱形气室,两个长柱形气室能够增加主气囊的抗弯性能,进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对乘员形成支撑;

配合进气段,使得副气囊对主气囊的内压进行分散,解决竖状封闭区域在主气囊充气状态下易弯折的问题,避免囊袋损坏而对乘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优选的,进气段被布置在竖状封闭区域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

优选的,副气囊和主气囊之间连接有拉带,拉带设置于竖状封闭区域远离进气段的一侧,分别连接副气囊与主气囊的前边缘或者副气囊与主气囊的后边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拉带,通过拉带与进气段配合,限制副气囊相对主气囊的偏转角度,使得副气囊和主气囊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对乘员提供更好的支撑。

优选的,主气囊和副气囊受到连接区段、进气段和拉带的三点牵引,第一分割面和/或第二分割面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优选的,副气囊的上边缘和/或连接区段齐平于乘员肩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副驾驶的乘员也能够形成有效的支撑,限制副驾驶的乘员朝主驾驶的方向偏转。

优选的,副气囊整体呈竖状并向下延伸,覆盖在竖状封闭区域的前后两侧和下侧的主气囊部分区域上。

优选的,拉带至少设置有一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通过设置副气囊,充气状态下,副气囊和主气囊之间能够形成夹角,且副气囊与车辆扶手箱的抵接点、副气囊和主气囊的连接区段以及主气囊和车辆扶手箱靠近乘员一侧的抵接处,三者之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进而通过副气囊对主气囊的支撑,使得主气囊不易发生偏转,因此主气囊能够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对乘员提供稳定的支撑;

2、通过设置进气段,使得主气囊的内部腔室和副气囊的内部腔室均通过进气段连通,进而副气囊可以对主气囊的内压进行分散,避免主气囊的内压过大,减少主气囊表面的刚度,进而减少对乘员造成的伤害;

3、由于进气段的两端分别与副气囊以及主气囊连接,通过进气段可以限制副气囊相对主气囊的偏转角度,使得主气囊和副气囊在充气状态下的相对夹角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远端气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的远端气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的竖状封闭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的远端气囊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的远端气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三中的远端气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气囊;101、主面板;102、第一分隔线;2、副气囊;201、副面板;202、第二分隔线;3、连接区段;4、进气段;5、竖状封闭区域;6、拉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远端气囊在对乘员提供支撑的过程中,远端气囊自身易发生相对车辆扶手箱的偏转,导致提供给乘员的支撑力不够,有待改善。

基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处理方案:参照图1,包括安装在座椅侧部的主气囊1和副气囊2,主气囊1和副气囊2之间彼此紧固连接,将副气囊2设置主气囊1远离乘员的一侧。设置充气状态下,副气囊2和主气囊1之间呈一定夹角,且副气囊2抵接于车辆扶手箱,进而通过副气囊2与车辆扶手箱之间的抵接处、副气囊2和主气囊1之间的固定连接处以及主气囊1和车辆扶手箱靠近乘员一侧的抵接处,三者之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通过副气囊2对主气囊1提供支撑,使得主气囊1不易发生偏转,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对乘员提供有效的支撑。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远端气囊,包括安装在座椅侧部的主气囊1和副气囊2。主气囊1和副气囊2通过连接区段3彼此紧固连接。连接区段3为主气囊1和副气囊2之间通过缝线缝制和/或胶粘等形式固定形成的区段。副气囊2设置于主气囊1远离乘员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乘员指安装有本远端气囊装置的座椅上的乘员,前后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前后方向。

参照图1和图2,主气囊1包括沿第一分隔线102相互固定连接的两个主面板101,第一分隔线102限定主气囊1的第一分割面。主气囊1由一个完整的裁片或两个裁片通过缝线固定形成,缝合形成主气囊1的缝线即为第一分隔线102,位于第一分隔线102两侧的两个面即为主面板101,第一分割面位于两个主面板10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两主面板101形状和大小相一致,主气囊1在充气展开状态下,第一分割面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垂直于车辆底板。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为了在主气囊1上形成更多的保护区域,主气囊1可以采用形状不一的裁片进行缝合,形成形状各不相同的主面板101,以及第一分割面和其它分割面。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分割面并不仅仅通过两面板之间的缝线进行限定,而是只要垂直于车辆底板即可,对于第一分割面的形成不做过多限定。

副气囊2包括沿第二分隔线202相互固定连接的两个副面板201,第二分隔线202限定副气囊2的第二分割面。副气囊2由一个完整的裁片或两个裁片通过缝线固定形成,缝合形成副气囊2的缝线即为第二分隔线202,位于第二分隔线202两侧的两个面即为副面板201,第二分割面位于两个副面板20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副气囊2由完全相同的两块裁片通过缝线固定形成,仅形成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第二分割面。

主气囊1和副气囊2在充气状态下,主气囊1下部延伸至车辆扶手箱靠近乘员的一侧,副气囊2抵接于车辆扶手箱,第二分割面相对第一分割面倾斜1°至85°的角度,更优选地,倾斜15°至60°时支撑效果更优。通过连接区段的牵引作用,将主气囊的第一分割面与副气囊的第二分割面倾斜设置,大大提供了副气囊对主气囊的支撑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副气囊2上靠近乘客的副面板201下端抵接在车辆扶手箱的上表面,进而副面板201下端与车辆扶手箱上表面的抵接处、副气囊2和主气囊1之间的连接区段3以及主气囊1与车辆扶手箱靠近乘员一侧的抵接处,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进而依靠车辆扶手箱对于副气囊2的反支撑力,使得副气囊2对主气囊1提供有效的支撑,限制主气囊1朝远离乘员方向的偏转,进而保证主气囊1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能够对乘员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照图2和图3,主气囊1和副气囊2之间固定连接有进气段4,主气囊1的内部腔室和副气囊2的内部腔室之间通过进气段4实现连通。主气囊1充气过程中,主气囊1内部的气体会通过进气段4流通至副气囊2,进而通过副气囊2,能够减少主气囊1内压过大的情况发生,一方面可以减少主气囊1表面的刚度,以此减少对乘员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主气囊1因内压过大破裂的可能,减少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性。

参照图3和图4,主气囊1的中部设置有竖状封闭区域5,竖状封闭区域5由缝线和/或胶粘在主气囊1上形成。竖状封闭区域5于竖直方向上在主气囊1上形成了一个不充气的区域,使得主气囊1上形成两个长柱形气室,两个长柱形气室分别位于主气囊1的前后两侧,长柱形气室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两个长柱形气室,能够使得主气囊1具有更好的抗弯性能,进而对乘客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配合进气段4,减少主气囊1充气过程的内压,也能够有效的避免竖状封闭区域5在主气囊1充气状态下易弯折的问题,避免囊袋损坏而对乘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区段3包括副气囊2的上边缘和竖状封闭区域5相互固定连接的区域。

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区段3也可以包括副气囊2靠近乘员一侧的副面板201上半部分和竖状封闭区域5相互固定连接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段4布置在竖状封闭区域5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且进气段4分布于连接区段3的下方。

参照图2至图4,副气囊2和主气囊1之间固定连接有拉带6,拉带6至少设置有一条。在本实例中,拉带6设置有一条,拉带6设置于竖状封闭区域5远离进气段4的一侧,即靠近车辆前方的一侧。拉带6位于连接区段3的下方,拉带6的两端分别连接副气囊2的前边缘和主气囊1的前边缘。拉带6和进气段4配合,在竖状封闭区域5的前后两侧,对主气囊1和副气囊2之间的偏转角度进行限制。使得主气囊1和副气囊2在完成充气后,受到连接区段3、进气段4和拉带6的三点牵引,第一分割面和/或第二分割面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主气囊1和副气囊2均不再发生偏转,进而主气囊1和副气囊2均能够保持在一个最优的支撑状态,为乘员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其它实施例中,拉带6和进气段4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对调,即进气段4位于竖状封闭区域5靠近车辆前方的一侧,拉带6位于竖状封闭区域5靠近车辆后方的一侧,拉带6的两端分别连接副气囊2的后边缘和主气囊1的后边缘。需要注意的是,进气段4设置于竖状封闭区域5靠近车辆前方的一侧,需要对车辆上的气体发生器的位置做适应性的调整。

在其它实施例中,拉带6的条数也可以大于一条,只要能够限制副气囊2相对主气囊1的偏转即可。

副气囊2的上边缘和/或连接区段3齐平于乘员肩部,继而可以对副驾驶的乘员也提供有效的支撑,限制副驾驶的乘员朝靠近主驾驶的乘员方向偏转,减少乘员之间接触造成的二次伤害。

可替代的,副气囊2的上边缘和/或连接区段3也可以高于乘员肩部。

副气囊2整体呈竖状并向下延伸,副气囊2覆盖在竖状封闭区域5的前后两侧和竖状封闭区域5下侧的主气囊1部分区域上。进而副气囊2在充气完成后,分别与竖状封闭区域5前后两侧的主气囊1相抵接,亦形成一个三角稳定结构,能够形成有效的支撑,降低主气囊被折弯的可能性,降低主气囊1发生破裂的可能,进而有效的减少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5,副气囊2上靠近乘客的副面板201抵接在车辆扶手箱上方远离乘员的一端。进而副气囊2和主气囊1将车辆扶手箱夹持在相对端之间,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进而对乘员提供有效支撑。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6,取消拉带6的设置,设置副气囊2的上端小于副气囊2的下端,副气囊2靠近乘员一侧的副面板201朝远离乘员方向弯曲,使得副气囊2的下端与主气囊1的下端之间呈一定夹角。副气囊2和主气囊1在充气状态下,副气囊2靠近乘员一侧的副面板201下端抵接于车辆扶手箱的上端,进而副气囊2靠近乘员一侧的副面板201下端与车辆扶手箱的抵接处、主气囊1与车辆扶手箱的抵接处以及连接区段3,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使得副气囊2对主气囊1形成有效的支撑,使得主气囊1对乘员提供有效的支撑。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63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