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07:35


一种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

背景技术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是我国西部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之一,储层经过多期构造破裂、古风化、溶蚀等作用,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质性很强的碳酸盐岩缝洞体系,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重要场所。

针对岩溶缝洞型储层地球物理识别与评价研究在塔里木盆地应用广泛,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建立了有利地震反射模式,即以“串珠状”反射为主导的地震相识别标志。然后转向地震异常平面属性描述。依据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勘探经验,总结了一套振幅变化率+趋势面+走滑断裂的“三步”预测法。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了该方法的短板。即,缝洞体只能做到半定量化描述,且缝洞体需要达到一定规模以上才可以被有效识别。而对于尺度较小的缝洞单元或者是隐藏伏式的缝洞单元几乎无法有效识别。现在,针对岩溶缝洞体刻画发展到了定量化预测描述阶段。同时由于四川盆地岩溶储层和塔里木盆地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对于四川盆地岩溶储层识别存在明显的不适用性。因此针对岩溶储层识别,其重点在于地震异常体与地质体的关系构建。岩溶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也从单一的“串珠状”响应,向多元化迈进。如排骨状、杂乱状等等。尺度由早期的“大洞”向现在的小尺度缝洞识别转变。该方法解决了大~中缝洞体响应门槛值给定问题,但是对于小尺度断裂识别依旧是窒碍难行。

思路和目标的转变对于地球物理勘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采集处理上采用“两宽一高”的地震勘探技术,即宽方位、宽频带和高密度,再应用逆时偏移成像技术来提升缝洞反射归位和识别精度。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局部小尺度缝洞体地震成像,但是同时也容易形成不符合地质认识的假象。解释上,目前主要应用基于井控的谱整形、时变分频反褶积等技术方法针对碳酸盐岩岩溶缝洞体响应开展解释性处理工作,在符合地质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聚焦能量,凸显岩溶缝洞体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应用岩溶相控反演技术,通过岩溶相模型约束反演来预测岩溶缝洞储层。该套技术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尺度缝洞体的预测精度,有效支撑了目标优选和井位部署工作。但该方法对于隐伏式岩溶缝洞体的刻画效果依旧是比较差。

综上所述,前期的工作多只停留在大~中缝洞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对于小尺度缝洞体实用性较低。因此针对小尺度缝洞体的地球物理预测,首要问题是解决地震响应识别。由于地震资料涉及到极限分辨率,尺度小的断裂或弱,或被强波峰或者强波谷遮挡,在原始地震剖面上无法识别,故多数时候容易被勘探工作者所忽视。在这这种前提之下,就需要通过新的物探技术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包括:

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重构处理,得到分频重构数据体;

基于所述分频重构数据体计算地层背景;

对原始地震数据体去除地层背景,得到背景去除数据体;

对背景去除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将所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融合显示。

进一步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重构处理,得到分频重构数据体,包括:

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得到信噪比、极限分辨率和溶缝洞储层反射特征;

基于信噪比、极限分辨率和溶缝洞储层反射特征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单频数据体和储集体的特征频率;

确定需要重构的频率段,并基于单频数据体和储集体的特征频率,对需要重构的频率段对应的单频数据体进行重构处理,得到分频重构数据体。

进一步地,基于信噪比、极限分辨率和溶缝洞储层反射特征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单频数据体和储集体的特征频率,包括:

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滤波;

基于信噪比、极限分辨率和溶缝洞储层反射特征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单频数据体和储集体的特征频率。

进一步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重构处理,得到分频重构数据体,包括:

基于井控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重构处理,得到分频重构数据体。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分频重构数据体计算地层背景,包括:

对分频重构数据体进行基于wheeler经典层序地层解释,将目的层换算到wheeler域;

在wheeler域数据体上计算长旋回,得到地层背景。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分频重构数据体计算地层背景,还包括:

根据原始地震数据体确定面元参数;

设定迭代时间。

进一步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去除地层背景,得到背景去除数据体,包括:

根据实钻井综合标定确定地层背景的有效性;

将原始地震数据体去除有效的地层背景,得到背景去除数据体。

进一步地,对背景去除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将所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融合显示,包括:

根据储集体的特征频率对背景去除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

将所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融合显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引入地震沉积学思想指导针对碳酸盐岩地震解释性处理工作,让地震解释更加符合地质规律,结合沉积背景进行地层背景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开展背景分离技术工作,应用分频解释技术来达到岩溶缝洞体反射增强的目的;

(2)本发明可有效聚焦大-中尺度的岩溶缝洞体反射能量,增强隐伏式小尺度岩溶缝洞体反射能量,提升识别精度和质量,指导建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和预测工作;

(3)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方法立足于地震沉积学原理,将海平面升降过程中沉积的地质异常体视为大的地层沉积格架上的特殊地质体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应用分频重构、沉积背景分离和分频融合技术组合来实现岩溶缝洞体反射的增强,完成隐伏式小尺度缝洞体的精准识别;本发明中的特征频率重构和地层格架的分离对后续大、中、小尺度的岩溶缝洞体增强起到决定性作用,可最终用于指导目标优选和井位论证部署工作,有利于提高钻井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原始地震数据;

图3为PCA处理后的地震数据;

图4为强背景分离处理后的地震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

如图1所示,一种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增强方法,包括步骤S100至步骤S400。以下详细说明。

步骤S100. 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重构处理,得到分频重构数据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0包括:

步骤S110. 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得到信噪比、极限分辨率和溶缝洞储层反射特征。

本步骤中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是针对目的层开展必要的处理工作。

步骤S120.基于信噪比、极限分辨率和溶缝洞储层反射特征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单频数据体和储集体的特征频率。

具体的,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主要包括分析储集体的特征频率和原始地震数据体分频处理两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之前,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随机降噪滤波,以滤除目的层的噪音。

步骤S130.确定需要重构的频率段,并基于单频数据体和储集体的特征频率,对需要重构的频率段对应的单频数据体进行重构处理,得到分频重构数据体。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重构处理,进一步提升了大~中尺度缝洞体的能量聚焦问题,在符合地质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了小尺度缝洞的成像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分频重构处理时需基于井控 ,从而有效的规避假的地质现象。

步骤S200. 基于所述分频重构数据体计算地层背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0包括:

步骤S210.对分频重构数据体进行基于wheeler经典层序地层解释,将目的层换算到wheeler域。

步骤S220.在wheeler域数据体上计算长旋回,得到地层背景。

本实施例中通过PCA分析计算地层背景。其中,面元参数可根据实际地震资料给定,例如地震资料初始面元为15m*15m,则给定数值为15最为合适,也可给定大值,数值越大,计算量越小,算出来的地层背景越粗,反之算出来的地层背景越细;其次是迭代时间的设定,如果地震数据为1ms采样率,则按照正常给定1ms即可,采样率越大,同样计算出来的地层背景越粗。

步骤S300. 对原始地震数据体去除地层背景,得到背景去除数据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0包括:

步骤S310.根据实钻井综合标定确定地层背景的有效性。

步骤S320.将原始地震数据体去除有效的地层背景,得到背景去除数据体,即岩溶缝洞体。

本实施例中,用实钻井进行标定,可以突出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

本实施例中,在资料处理时,对地震资料做减法,即减去和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相关性不大的信息,突出和岩溶相关的地震信息。

步骤S400. 对背景去除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将所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融合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00包括:

步骤S410.根据储集体的特征频率对背景去除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得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

步骤S420.将所述若干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融合显示。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背景去除数据体进行分频解释,明确大、中、小尺度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将大、中、小尺度岩溶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融合显示,突出了大~中岩溶缝洞体的能量,增强了小尺度岩溶缝洞体的反射特征。

本实施例在对地震资料预处理时,去除背景突出岩溶方面主要采用PCA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即主成分分析技术),其思想主要是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在沉积过程中,受海平面升降影响,导致出现突发性岩性组合,而这种组合具有地层、沉积的地质意义。对应到地震响应上即为地层背景相和岩溶储层等突变性岩性地震相组成。也就是说地震资料背景为大的沉积环境下的地层格架,而去背景后为特殊的地质体,如孤立的缝洞体单元,或是一整套缝洞体单元组合。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将PCA主成分分析技术应用于碳酸盐岩岩溶缝洞体增强处理上。即,碳酸盐岩缝洞发育段划分为地层背景(反映沉积背景)和沉积细节(缝洞反射),通过分离地震数据,可以削弱灯影组内幕的层状反射,能够将隐藏在强波谷中的小型岩溶分离出来。处理后的好处有:一方面增强大~中尺度缝洞体反射特征;另外一方面,可以使隐伏式小尺度缝洞体反射显现,有效的支撑目标优选和井位部署。如图2至图4所示,图2为原始地震数据,图3为PCA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图4为强背景分离处理后的地震数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类型判别方法
  •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类型判别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8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