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车厢盖框架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4:51


车厢盖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皮卡车后箱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厢盖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后箱盖用于覆盖皮卡车的货箱,以防止污垢、碎屑和其它环境污染物进入皮卡货箱,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皮卡的美观性。现有的箱盖主要分为硬质箱盖和软箱盖两种,从防护的角度考虑硬质箱盖强度更高,但从生产的便捷度和轻量化考虑,软箱盖更具有优势。

现有的软箱盖可参考US20140152046A1公开的一种用于皮卡车的货箱的后箱盖系统,多个后箱部分、单个柔性覆盖构件,所述单个柔性覆盖构件跨越并覆盖至少所述第一后箱区段、所述第二后箱区段和所述第三后箱区段。其在柔性覆盖构件下方设置弓构件支撑柔性覆盖构件。

参照对比文件图14,上述的弓构件通过在端部形成角部支架,再通过角部支架与侧轨连接,这种方式导致弓构件整体结构大,运输的时候占用面积大,运输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厢盖框架结构,盖在卡车车厢的轨道上或直接盖在卡车车厢上,包括:

边栏,平行设置两根,并沿车厢长度方向延伸;

前栏,连接两根边栏靠近卡车驾驶室的一端;

后栏,连接两根边栏靠近卡车车厢尾部的一端;

其特征在于:车厢盖框架结构还包括:

支撑件,位于前栏后栏之间以支撑安装在车厢盖框架结构上的遮挡件;

中部连接件,用于连接支撑件和所述边栏;

中部连接件包括:

基部,安装在边栏上;

插入部,连接在基部上插入支撑件以实现支撑件和边栏的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件对应插入部形成插入槽。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连接件还包括:

边限位部,抵接在支撑件沿车厢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侧壁上以限制支撑件沿沿车厢长度方向向被边限位部抵接的一端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还包括:

上限位边,抵接中部连接件的上表面;

下限位边,抵接中部连接件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连接件还包括:

加强部,连接至基部和边限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边栏的内侧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沿车厢长度方向端部具有滑入口,所述安装槽靠近支撑件的槽口处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基部自滑入口滑入安装槽;基部从安装槽的槽口伸出且基部的部分被凸起部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连接件还包括锁紧螺栓,沿车厢宽度方向穿过基部与基部螺纹连接并抵紧安装槽的侧壁。

进一步的,基部包括锁紧螺母、限制锁紧螺母圆周方向转动的螺母放置槽、以及供锁紧螺栓穿过的通孔;锁紧螺母放置在螺母放置槽内,锁紧螺栓穿过通孔与锁紧螺母螺纹连接并抵紧安装槽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基部滑入安装槽的部分沿滑入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导向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边栏包括至少两个杆件,相邻的杆件通过铰接组件转动连接以实现杆件转动后上下堆叠或展开平铺;

所述铰接组件包括铰接杆、转动轴;所述铰接杆包括两端的第一铰接部,所述杆件包括第二铰接部,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

铰接杆相对靠近的驾驶室的第一铰接部和杆件相对靠近的驾驶室的第二铰接部上均形成转动面,所述转动面上任意一点至转动轴中轴线的间距不大于转动轴中轴线距轨道或车厢上表面的间距。

进一步的,每个与铰接杆连接的所述杆件均包括一过渡件和杆体;

所述过渡件与杆体插接;且过渡件上安装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连接过渡件和杆体,所述过渡件与铰接杆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接部包括第一凸耳;第二铰接部包括第二凸耳,对于相邻的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第一凸耳或第二凸耳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连接时第一凸耳位于两个第二凸耳之间或第二凸耳位于两个第一凸耳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接部形成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铰接部形成有第三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所述杆件展开时第一限位面和第三限位面抵接;所述杆件堆叠时第二限位面和第四限位面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边栏和前栏之间通过前栏转角连接,所述前栏转角包括至少两个拼接部,所述边栏和前栏均设有拼接槽,所述拼接部分别插入所述边栏和前栏的拼接槽。

进一步的,所述边栏和后栏之间通过后栏转角连接,所述后栏转角包括至少两个嵌合部,所述边栏和后栏均设有嵌合槽,所述嵌合部分别插入所述边栏和后栏的嵌合槽。

进一步的,所述后栏转角形成一安装锁件的锁安装部,所述锁安装部抵接所述后栏内侧壁。

一种车厢盖框架结构,盖在卡车车厢的轨道上或直接盖在卡车车厢上,包括:

边栏,平行设置两根,并沿车厢长度方向延伸;

前栏,连接两根边栏靠近卡车驾驶室的一端;

后栏,连接两根边栏靠近卡车车厢尾部的一端;

其特征在于:车厢盖框架结构还包括:

支撑件,位于前栏后栏之间以支撑安装在车厢盖框架结构上的遮挡件;

中部连接件,用于连接支撑件和所述边栏;

所述前栏和后栏连接有防水胶条,且防水胶条以插接的方式连接所述前栏和后栏。

进一步的,连接防水胶条的所述前栏和后栏开设条形槽,且条形槽前栏和后栏长度方向延伸且至少一端贯通,防水胶条自贯通的一端插入;条形槽的侧壁上形成一槽口,防水胶条从槽口穿出并背向车厢框架结构向外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胶条包括滑入部和延伸部,滑入部插入条形槽内,延伸部与滑入部连接并从槽口内伸出背向车厢框架结构向外延伸,杆体向外延伸形成支撑部,支撑部位于条形槽外侧,延伸部贴合支撑部内壁绕过支撑部外壁、杆体外壁延伸至杆体顶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车厢盖框架结构,防水效果更好,零件安装方便,零件模块化,运输方便。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铰接杆与过渡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4是过渡件的结构图;

图5是铰接杆的结构图;

图6是杆体的结构图;

图7是杆体与防水胶条的连接图;

图8是杆件平铺时,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杆件折叠时,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前栏转角的结构图;

图11是后栏转角的结构图;

图12是前栏的结构图;

图13是后栏的结构图;

图14是中部连接件的立体图一;

图15是中部连接件的立体图二;

图16是支撑件的结构图;

图17是产品折叠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边栏;2、铰接杆;21、第一铰接部;211、第一凸耳;3、杆件;31、过渡件;311、块体;312、第一插入块;313、第二插入块;313、加强块;32、杆体;321、安装槽;322、凸起部;323、条形槽;324、槽口;325、支撑部;326、插接槽;33、第二铰接部;331、第二凸耳;34、紧固件;4、转动轴;41、轴体;42、栓帽;43、紧固螺母;44、螺纹结构;51、前栏;52、后栏;53、前栏转角;531、拼接部;54、后栏转角;541、嵌合部;542、锁安装部;55、拼接槽;56、嵌合槽;6、防水胶条;61、滑入部;611、空心槽;62、延伸部;63、支撑杆;71、转动面;72、第一限位条;721、第一限位面;722、第二限位面;73、第二限位条;731、第三限位面;732、第四限位面;8、支撑件;81、上插入槽;82、下插入槽;83、上限位边;84、下限位边;9、中部连接件;91、基部;911、导向斜面;912、锁紧螺栓;913、锁紧螺母;92、上插入条;93、下插入条;94、边限位部;95、加强部;10、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参照图1,一种车厢盖框架结构,盖在卡车车厢的轨道10上或直接盖在卡车车厢上,现有的主流方式一般会再卡车车厢上安装轨道10,所以后续的表述均基于车厢盖框架盖在轨道10上进行。车厢的两个侧壁上均安装轨道10。

如图1,车厢盖框架结构包括:边栏1、前栏51、后栏52、前栏51转角、后栏52转角。其中边栏1平行设置两根(这里的平行并不一定严格是平行的,应当解读为具有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允许有角度误差,只要不影响框架折叠即可,但一般角度差距在一定范围内,优选为角度为±5°),并沿车厢长度方向延伸。这里的车厢长度方向可以看做是皮卡的前进方向。两根边栏1对应车厢侧壁上的轨道10。

两侧的边栏1的结构是一样的,且对称布置。边栏1包括至少两个杆件3以及连接相邻杆件3的铰接组件,通过铰接组件实现杆件3转动后上下堆叠(如图17)或展开平铺(图1),本实施例中杆件3设置四个,铰接组件设置三个。

如图2,铰接组件包括铰接杆2、转动轴4。铰接杆2包括在其两端形成的第一铰接部21,杆件3包括第二铰接部33,第一铰接部21和第二铰接部33通过转动轴4与转动连接,且第一铰接部21和第二铰接部33的转动轴4线为转动轴4的中轴线。多个铰接组件中铰接杆2和杆件3的长度自靠近驾驶室的一端向车厢尾部逐渐减小,在这里铰接杆2两端的第一铰接部21结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其作用是相同,在本实施例着重表述的是两个第一铰接部21结构不同的方式。

如图3-5,具体如下:其中一端的第一铰接部21包括两个第一凸耳211,两个第一凸耳211间隔设置,另一端的第一铰接部21具有一个第一凸耳211;与之相邻的杆件3上的其中一端的第二铰接部33也包括两个第二凸耳331,另一端的第二铰接部33具有一个第二凸耳331;铰接杆2和杆件3连接时杆件3的单个第二凸耳331插入铰接杆2的两个第一凸耳211之间,或者铰接杆2的单个第一凸耳211插入杆件3的两个第二凸耳331之间。转动轴4与第一凸耳211固定,与第二凸耳331转动连接或转动轴4与第二凸耳331固定,与第一凸耳211转动连接,如此实现铰接杆2和杆件3的铰接。

本方案中,这里的转动轴4包括轴体41、栓帽42、紧固螺母43,栓帽42固定在轴体41一端,轴体41另一端具有螺纹结构44,螺纹结构44和栓帽42之间的部分为表面光滑的圆柱结构。当转动轴4与第一凸耳211固定,与第二凸耳331转动连接时,轴体41依次穿过第一凸耳211、第二凸耳331、第一凸耳211并连接紧固螺母43,紧固螺母43抵接一侧的第一凸耳211,栓帽42抵接另一侧的第一凸耳211,第二凸耳331上的孔与圆柱结构配合。为了使得紧固螺母43和栓帽42不从第一凸耳211凸出,因此在第一凸耳211上形成容纳紧固螺母43和栓帽42的沉槽。转动轴4与第二凸耳331固定,与第一凸耳211转动连接参照上述方式,不再具体赘述。

如图2,在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杆件3被拆分了多部分,包括一过渡件31和杆体32,且过渡件31与杆体32插接配合。当然这种设计时为了方便运输,零件模块化,在其它方式里,杆件3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型材,采用钢、铝合金、塑料等任意材料均可,满足设计强度需求即可。在这里对插接方式进行详细表述:如图6,杆体32内侧具有安装槽321,安装槽321沿车厢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贯通,在本方案采用的是两端贯通的形式,如此两端均可以进行后续零件的安装。安装槽321靠近支撑件8的槽口324处形成凸起部322,从而使得整个安装槽321大致呈T形结构,T形结构的安装槽321具有限位功能。

如图4和6,过渡件31包括块体311,在块体311一侧具有插入块,上述的第二铰接部33固定在块体311的另一侧。插入块分为第一插入块312和第二插入块313,第一插入块312相对第二插入块313沿车厢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更长,且第一插入块312和第二插入块313之间形一定间距。其中第一插入块312插入安装槽321内并抵接安装槽321的侧壁和凸起部322。对应第二插入块313在杆体32上还设置两端贯通的插接槽326,第二插入块313插入插接槽326,插接槽326的横截面为类直角梯形,第二插入块313插入时与梯形的上底、垂直边和部分下底抵接。且为了方便插入块插入,第一插入块312和第二插入块313远离块体311的端部均成导向面。由于第一插入块312长度长,容易发生弯曲断裂,为了提升第一插接的强度,在第一插入块312和块体311上设置有加强块313,加强块313在俯视视角下为直角三角形,其两个直角边分别连接第一插入块312和块体311。在工艺上,过渡件31为一体成型的塑料件或金属件。

如图2,为了使得过渡件31和杆体32固定稳固,还增加了紧固件34,这本方案中紧固件34为螺钉,螺钉穿过第一插入块312与杆体32螺纹连接,限制过渡件31和杆体32分离。

如图6-7,在杆体32相对插接槽326的外侧还设置有条形槽323,条形槽323两端贯通,条形槽323用于安装边栏1防水胶条6,本方案中条形槽323为的横街面为类圆形,条形槽323的侧壁上形成一槽口324。防水胶条6具有滑入部61和延伸部62,滑入部61插入条形槽323内,延伸部62与滑入部61连接并从槽口324内伸出背向车厢框架结构向外延伸。杆体32向外延伸形成支撑部325,支撑部325位于条形槽323外侧,延伸部62贴合支撑部325内壁绕过支撑部325外壁、杆体32外壁延伸至杆体32顶部,延伸部62与杆体32粘合。其中滑入部61可以为实体结构,横截面与条形槽323横截面相同。在本方案中,滑入部61具有一空心槽611,空心槽611内插入支撑杆63。其中空心槽611是由橡胶条弯折粘合形成。

铰接杆2相对靠近的驾驶室的第一铰接部21和杆件3相对靠近的驾驶室的第二铰接部33上均形成转动面71,转动面71上任意一点至转动轴4中轴线的间距不大于转动轴4中轴线距轨道10或车厢上表面的间距,以保证在转动时,不会与轨道10发生运动干涉。在本方案中第一铰接部21具体为第一凸耳211,第二铰接部33为第二凸耳331,转动面71为在第一凸耳211或第二凸耳331的一个弧形面。对转动面7设置在杆件3上的第二铰接部33进行举例介绍(如图4)。如图8-9,由于堆叠时铰接杆2相对杆件3的转动角度α为90度,因此弧形面的弧形角度β至少是90度,以保证弧形面的弧形角度β范围不小于铰接杆2相对杆件3的转动角度,实际在本方案中β接近180度。在这里弧形面的起始位置为与轨道10抵接的接触线I,背向转动方向延伸180度。

为了控制铰接杆2相对杆件3的转动角度,在第一凸耳211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条72,第二凸耳331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条73,第一限位条72与第二限位条73在以转动轴4中心为原形的同一圆周上,因此在转动一定角度γ后第一限位条72会与第二限位条73抵触,γ与α一致。第一限位条72端部的两个面分别为第一限位面721和第二限位面722,第二限位条73具有第三限位面731和第四限位面732,杆件3展开时第一限位面721和第三限位面731抵接;杆件3堆叠时第二限位面722和第四限位面732抵接。

具体的,由于本方案转动角度α为90度,如此将第一限位条72和第二限位条73均为弧形条状结构,第一限位条72的延伸角度为180度,第二限位条73的延伸角度为90度,两者之间具有90度的差值,该90度的差值为γ。当然第一限位条72、第二限位条73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结构,其只需满足具有具有第一限位面721、第二限位面722、第三限位面731、第四限位面732即可,当然也要满足γ角度。

如图1,前栏51位于靠近卡车驾驶室的一端,前栏51两端各设置一个前栏51转角,通过前栏51转角分别连接两根边栏1。后栏52靠近卡车车厢尾部的一端,后栏52两端各设置一个后栏52转角,通过后栏52转角分别连接两根边栏1。

如图10-13,前栏51转角包括至少两个拼接部531,边栏1和前栏51均设有拼接槽55,拼接部531分别插入边栏1和前栏51的拼接槽55。前栏51为一整体的杆结构,其横截面与杆体32横截面一致,同样具有条形槽323、安装槽321和插接槽326。在本方案中边栏1和前栏51的拼接槽55均由安装槽321和插接槽326组成,当然其也可以另外单独开设,从加工方便的角度采用上述方案。拼接部531的结构为与第一插入块312和第二插入块313相同。

后栏52转角包括至少两个嵌合部541,边栏1和后栏52均设有嵌合槽56,嵌合部541分别插入边栏1和后栏52的嵌合槽56。边栏1的嵌合槽56由安装槽321和插接槽326组成,对应边栏1的嵌合部541结构与第一插入块312和第二插入块313相同。后栏52同样包括条形槽323、安装槽321和插接槽326,但本方案中的后栏52的插接槽326横截面与边栏1的插接槽326的横截面略有不同,且嵌合槽56其由条形槽323和插接槽326组成,嵌合部541插入后栏52的条形槽323和插接槽326。其中后栏52转角形成一安装锁件的锁安装部542,锁安装部542为一块状结构,锁安装部542抵接后栏52内侧壁,锁安装部542底部具有T型槽,用于安装锁件。上述的前栏51和后栏52的条形槽内均安装防水胶条6,其安装方式参照边栏1上防水胶条6。

如图14-16,车厢盖框架结构还包括支撑件8,支撑件8位于前栏51后栏52之间以支撑安装在车厢盖框架结构上的遮挡件,遮挡件一般为软性防水材料,例如防水织物、橡胶等材料。

支撑件8通过中部连接件9连接支撑件8和边栏1。中部连接件9包括:安装在边栏1的基部91,基部91上一体成型有插入部。基部91的横截面为H形,其部分自滑入口滑入安装槽321,基部91从安装槽321的槽口324伸出且基部91的部分被凸起部322限位。其中基部91滑入安装槽321的部分沿滑入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导向斜面911,以方便基部91滑入安装槽321。

中部连接件9还包括锁紧螺栓912,沿车厢宽度方向穿过基部91与基部91螺纹连接并抵紧安装槽321的侧壁。其中基部91包括锁紧螺母913、限制锁紧螺母913圆周方向转动的螺母放置槽、以及供锁紧螺栓912穿过的通孔,锁紧螺母913放置槽为六边形,通过设置锁紧螺母913提供与锁紧螺栓912连接的螺纹结构44。另一种方式可以直接在基部91上开设螺纹孔,不设置锁紧螺母913,前者这种方式由于省去了螺纹开设加工更方便。

支撑件8为杆状结构,其对应插入部形成插入槽,插入槽包括上插入槽81、下插入槽82,上插入槽81、下插入槽82均两端贯通。插入部包括与基部91一体成型的上插入条92、下插入条93。上插入条92沿车厢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下插入条93,上插入条92插入上插入槽81,下插入条93插入下插入槽82。支撑件8可以为平直的杆状结构,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支撑件8为中部拱起的杆状结构,如此使得遮挡件形成的盖面呈拱形设置,以便雨水从盖面排出。

中部连接件9还包括边限位部94和加强部95,边限位部94与基部91一体成型,且设置两个,分别抵接支撑件8的两侧,加强部95连接基部91和边限位部94,三者一体成型。支撑件8两侧还均形成有上限位边83和下限位边84,上限位边83抵接边限位部94的上表面,下限位边84抵接边限位部94的下表面。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相关技术
  • 车厢框架结构、车厢及车辆
  • 车厢盖及车厢盖的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19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