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气袋及气袋生产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气袋及气袋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被动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袋及气袋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而在车辆上安装一个或多个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有各种形态:例如从方向盘的中心附近膨胀展开,用来保护驾驶员的驾驶员用安全气囊;在车窗内侧向下展开,在车辆受到横向撞击或发生翻滚、翻覆事故时用来保护乘员的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在车辆受到横向撞击时,在乘员与侧面板之间展开,用来保护乘员的侧安全气囊(Side Air Bag,简称SAB);以及从座椅中央扶手的骨架中展开,以防止车辆发生碰撞时两个乘员相互碰撞的前排中央安全气囊(Front Center Air Bag,简称FCA)等。

相关技术中,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袋,气体发生器用于向气袋充气,而气体发生器出气口的温度很高,在无良好隔热的情况下,会将气袋烧穿,气袋将无法正常保压,无法保证气体填充的效率,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气袋及气袋生产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气袋,用于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所述气袋由气袋型材制成,所述气袋型材包括:气袋主体,设置有气体发生器接口和泄气口,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接口对接,用于向所述气袋主体内充入气体;加强部,位于所述气袋主体的外部并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相对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气袋主体连接,并与所述气袋主体的内部连通;以及导气管部,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连接并连通;其中,通过所述泄气口翻套所述气袋型材,使所述加强部和所述导气管部位于所述气袋主体的内部,并使所述导气管部与所述加强部同时与所述气袋主体具有所述气体发生器接口一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所述气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管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布置的加强端和封闭端,且所述导气管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贯通,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其中,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气袋前,所述气袋型材的所述导气管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加强部的一侧或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袋型材的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泄气口连接,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连接,以及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封闭端靠近所述气袋主体;其中,所述导气管部沿远离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旋转,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重叠,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封闭端远离所述气袋主体,以使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管部包括第一导气管部和第二导气管部,所述第一导气管部和所述第二导气管部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加强部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导气管部和所述第二导气管部同时沿远离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旋转,且使所述第一导气管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嵌套于所述第二导气管部的内部,以使所述第一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所述第二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均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由所述泄气口进入所述气袋主体的内部,带动所述加强部翻套至所述气袋主体的内部,并使所述导气管部嵌套于所述加强部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设置有第二通孔;其中,在所述加强部和所述导气管部翻套至所述气袋主体的内部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气袋主体的所述气体发生器接口均对齐,并通过连接件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袋型材的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气体发生器接口连接,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封闭端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二端连接,以及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靠近所述气袋主体;其中,所述导气管部远离所述加强部的一端沿第二方向进入所述加强部,使整个所述导气管部嵌套于所述加强部的内部,且使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与所述加强部的所述第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管部的所述加强端设置有第三通孔,其中,所述导气管部翻套至所述加强部的内部后,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气袋主体的所述气体发生器接口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袋主体通过所述泄气口并沿所述第一方向翻套,使所述气袋主体包裹在所述加强部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袋型材通过一体编织而成;和/或所述气袋型材通过切片缝合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泄气口设置于所述气袋主体与所述气体发生器接口相对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气袋生产方法,用于生产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气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步骤:提供所述气袋型材;翻套步骤:通过所述泄气口翻套所述气袋型材,使所述加强部和所述导气管部位于所述气袋主体的内部;固定步骤:使所述导气管部与所述气袋主体具有所述气体发生器接口的一端固定。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翻套步骤,使加强部和导气管部可以加强气袋主体发生器接口处的强度和耐热性,减小工艺难度和成本,提高安全气囊整体的性能以及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袋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气管部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袋翻套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袋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导气管部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袋翻套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气袋生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气体发生器在充气瞬间会产生高温,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伸入气袋的结构通常为金属件,导热能力强,为了避免气袋被气体发生器发出的气体烧穿,通常在安全气囊的气袋的气体发生器接口处设置隔热件(例如,隔热布),以起到良好的隔热的作用。

若将隔热布设置在气袋中,在气袋生产过程中,至少需要两片气袋零件,待隔热布安装设置后,再将切割后的多个气袋零件,后期通过人工一步一步地缝合或缝制,如此制成的气袋人工和材料成本高、时间成本高且生产效率低。

若采用一体式编织(简称OPW)气袋,虽然可以省去腔体闭合缝纫的劳动成本,但一体式的编织气袋很难在气袋的腔室内添加隔热件,没有隔热件的气袋,依然会面临被烧穿的风险,又或一体式的编织气袋内安装隔热件的工艺复杂,废品率高,同样产生较高的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应用于安全气囊的气袋100,如图3和图6所示,气袋100包括气袋主体10、加强部20以及导气管部30。通过本公开制成的气袋100,可在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形成多层隔热件,以加强气体主体在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的强度和耐热性,且气袋100制作简单、工艺难度和成本低,从而提高了整体安全气囊的性能。

气袋100往往通过气袋型材200制成。因此制作气袋100之前,应先进行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气袋型材200包括气袋主体10、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经过翻套工艺,最终形成气袋100。

如图1至图3所示,为第一实施例的气袋100的制作过程。如图4至图6所示,为第二实施例的气袋100的制作过程。无论是第一实施例还是第二实施例,气袋主体10均包括气体发生器接口11和泄气口12。气体发生器接口11用于允许气体发生器插入气袋主体10的内部,并对气袋主体10进行充气,泄气口12用于泄压,保持气袋主体10内气压的平衡,避免爆破。

由于本公开的气袋100可以应用于SAB和FCA,而上述两种安全气囊通常呈扁平结构,包括宽大且大致平行的两个接触面,用于与驾驶员或乘员接触,两个宽大的接触面之间通过窄长的侧边连接,气体发生器接口11和泄气口12通常设置在窄长的侧边处,且泄气口12设置于气体发生器接口11相对的位置。如此,可以避免安全气囊充气后,泄气口12的气体烫伤驾驶员或乘员。

如图1和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中,即气袋型材200在形成气袋100前,气袋型材200的加强部20位于气袋主体10的外部并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加强部20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与气袋主体10连接,并与气袋主体10的内部连通;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与导气管部30连接并连通。

如图3和图6所示,通过泄气口12翻套气袋型材200,使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均位于气袋主体10的内部,并使导气管部30与加强部20同时与气袋主体10具有气体发生器接口11的一端固定连接,以形成气袋100。

如此,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可在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形成多层隔热件,以加强气体主体在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的强度和耐热性。此外,加强部20的导气管部30的结构设置,可以直接通过翻套的工艺,即可在气袋主体10的内部且在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的一端形成多层隔热件,无需在气袋100缝合之前在其内部设置隔热件,因此,本公开的气袋100制作简单、工艺难度和成本低,从而提高了整体安全气囊的性能。

以下将通过两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

如图1所示,为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即在气袋型材200形成气袋100前,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与气袋主体10的泄气口12连接并连通,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与导气管部30连接。

导气管部30包括沿第一方向X布置的加强端31和封闭端32,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是用于在气袋型材200制成气袋100后,为与气袋主体10具有气体发生器接口1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一端,从而加强气袋主体10在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一端的强度。封闭端32为不透气的一端,封闭端32与加强端31使导气管部30可沿第二方向Y(又称导气管部30的导通方向)贯通,第二方向Y可以与第一方向X垂直。

此外,在气袋型材200形成气袋100前,导气管部30沿第二方向Y位于加强部20的一侧或两侧。具体地,导气管部30沿第二方向Y位于加强部20的侧部,导气管部30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

在第一实施例中,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与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连接,且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沿第二方向Y位于同一直线,此时,导气管部30的封闭端32则靠近气袋主体10设置。

其中,导气管部30沿远离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的方向旋转折叠,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重叠,且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连接,此时,导气管部30的封闭端32则远离气袋主体10设置。

进一步地,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设置有第一通孔221,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设置有第二通孔311;在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连接后,导气管部30的第二通孔311与加强部20的第一通孔221对齐,使得导气管部30与加强部20和气袋主体10连通。

其中,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311均是在形成气袋100时,与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对齐,从而用于使气体发生器可以插入气袋主体10并向气袋主体10充气。

加强部20的第一通孔221以及导气管部30的第二通孔311,均可以在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中直接预设成型,通过导气管部30位于加强部20的侧部以及翻转工艺,可以使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311更容易对齐,误差小,废品率低,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更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中,导气管部30包括第一导气管部33和第二导气管部34,第一导气管部33和第二导气管部34沿第二方向Y设置在加强部20的两侧。其中,再如图1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导气管部33的宽度小于第二导气管部34的宽度。

因此,如图2所示,第一导气管部33和第二导气管部34同时沿远离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的方向旋转折叠时,使第一导气管部33沿第二方向Y可以嵌套于第二导气管部34的内部,以使第一导气管部33的加强端31、第二导气管部34的加强端31均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连接,此时,第一导气管部33的封闭端32、第二导气管部34的封闭端32则均远离气袋主体10设置。

导气管部30由第一导气管部33和第二导气管部34嵌套形成,可以增加导气管部30的厚度,在形成气袋100后,可进一步地增加隔热件的层数。例如,嵌套后的导气管部30形成为具有两层的套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作工艺等差异,导气管部30的导通方向并非与第一方向X为绝对意义上的垂直,可以大致垂直,甚至倾斜,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在第二方向Y上,导气管部30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加强部20的尺寸,且第一导气管部33的尺寸也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导气管部34的尺寸,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以上为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之后则进行翻套步骤。在翻套步骤中,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由泄气口12进入气袋主体10的内部,带动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都翻套至气袋主体10的内部,并使导气管部30嵌套于加强部20的内部。

在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中,气袋型材200的气袋主体10、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涂层,涂层可以进一步防止气体发生器烫伤气袋100。

经翻套步骤后,加强部20位于气袋主体10内部且加强部20的涂层朝内。如此,在气体进入气袋主体10内部并经由泄气口12泄出时,加强部20朝内的涂层可以进一步防止高温气体粒子烫伤气袋主体10。

导气管部30与加强部20的结构设置,使设置在外部的导气管部30和加强部20只需通过翻套即可形成气袋主体10内部的隔热件,工艺简单且不受气袋型材200的种类及制作工艺的限制,实用性强且适用范围广。

进一步地,在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翻套至气袋主体10的内部后,加强部20的第一通孔221、导气管部30的第二通孔311与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均对齐,并通过连接件(图中未显示)固定,从而形成气袋100(如图3所示)。

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件需要穿过四层,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第一导气管部33、第二导气管部34、加强部20和气袋主体10。其中,连接件可以是胶带,也可以是自锁带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通常情况下,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包括大孔和小孔,大孔用于供气体发生器插入,小孔用于气体发生器的螺栓穿出,从而可以固定和定位气体发生器。对应地,加强部20的第一通孔221以及导气管部30的第二通孔311也均包括对应大孔和小孔的孔,在将加强部20、导气管部30与气袋主体10固定时,在不影响大孔和小孔的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在大孔和小孔处均设置连接件。

以上为第一实施例中,气袋100的制作方法的详细过程。

第二实施例(如图4至图6所示)

如图4所示,为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即在气袋型材200形成气袋100前,气袋型材200的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与气体发生器接口11连接并连通,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与导气管部30连接。

在第二实施例中,导气管部30也包括沿第一方向X布置的加强端31和封闭端32。其中,导气管部30的结构、作用、位置及数量均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导气管部30的封闭端32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连接,且导气管部30的封闭端32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沿第二方向Y位于同一直线,此时,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靠近气袋主体10设置。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气管部30远离加强部20的一端沿第二方向Y翻套进入加强部20,使整个导气管部30嵌套于加强部20的内部,导气管部30的封闭端32与加强部20的第二端22重叠,且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则靠近气袋主体10设置,并同时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与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加强部20的两侧可以分别设置一个导气管部30,两个导气管部30在加强部20的内部相互嵌套。

在第二实施例中,导气管部30的加强端31设置有第三通孔312,其中,导气管部30翻套至加强部20的内部后,第三通孔312与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对齐。其中,第三通孔31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通孔311的结构相同(包括大孔和小孔)。

以上为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之后则进行翻套步骤。在翻套步骤中,在第二实施例中,气袋主体10通过泄气口12并沿第一方向X翻套,使气袋主体10包裹在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的外部。

在准备气袋型材200的步骤中,气袋型材200的气袋主体10、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涂层,涂层可以进一步防止气体发生器烫伤气袋100。

经翻套步骤后,气袋主体10的涂层朝内,加强部20的涂层位于气袋主体10内部且朝外,而导气管部30的涂层位于气袋主体10内部且朝内。如此,在高温气体进入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加强部20朝内的涂层可以进一步防止高温气体粒子烫伤气袋主体10。

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泄气口12翻套气袋主体10,无需翻套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如此,工艺更加简单,良品率高。此外,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直接与气袋主体1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处连接,避免加强部20的第一端21与气体发生器接口11对齐的步骤,进一步简化了气袋型材200形成气袋100的步骤。

在第二实施例中,也需要通过连接件固定导气管部30、加强部20以及气袋主体10,当在加强部20的一侧设置一个导气管部30时,连接件由内到外依次穿过导气管部30、加强部20和气袋主体10,共三层;当在加强部20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导气管部30时,连接件由内到外依次穿过四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袋型材200通过一体编织而成,和/或气袋型材200通过多个切片缝合支撑。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气袋型材200的气袋主体10、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全部通过一体编织而成;或将两张片状的气袋型材200或一张片状的气袋型材200对折后,通过裁剪呈现出如图1和图4的形状,再将气袋型材200的边缘或预设部位进行缝合,形成气袋型材200。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气袋型材200的气袋主体10可以通过一体编织而成,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通过缝合连接到气袋主体1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准备的气袋型材200方式,只是示例性的,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气袋主体10也可以通过多片切片缝合制成,在此不一一列举,最终形成的气袋型材200如图1和图4所示的,均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本公开形成气袋100的气袋型材200的种类和制作工艺并不限定,适应范围广,尤其适用一体编织成型的气袋型材200,从而可以减少缝制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及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包括上述的气袋100以及气体发生器(图中未显示)。气体发生器与气袋100的气体发生器接口11对接,用于向气袋100内充入气体。

其中,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气袋100中,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首先进入导气管部30,再沿第二方向Y进入气袋主体10内。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安全气囊实现的功能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气袋100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气袋生产方法,用于生产上述的气袋100,如图7所示,气袋100生产方法包括:S10准备步骤:提供气袋型材200;S20翻套步骤:通过泄气口12翻套气袋型材200,使加强部20和导气管部30位于气袋主体10的内部;S30固定步骤:使导气管部30与气袋主体10具有气体发生器接口11一端固定。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气袋100生产方式中各个步骤实现的功能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气袋100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结构,但这些结构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结构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结构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结构,类似地,第二结构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结构。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范围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

相关技术
  • 汽车顶气袋、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制造方法和汽车
  • 汽车顶气袋、顶气囊、气袋折叠方法、制造方法和汽车
技术分类

0612011648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