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动力传动系统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动力传动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混合动力车辆中,前后驱动桥的动力源中均可以将电动机作为动力源,而发动机可以选择布置于其中一个驱动桥中进行混联混动。

因此,然而在与发动机相连的驱动电机参与驱动时,会存在电池电量持续降低而无法得到有效补充的情况,此时可能会影响车辆纯电驱动模式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动力传动系统,该动力传动系统能够使车辆的电量得到补充,防止车辆发生电量不足的情况发生,有效避免影响车辆纯电驱动模式的使用。

本发明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动系统,包括:

转换装置、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发动机;

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发动机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转换装置用于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

所述发动机用于通过所述转换装置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所述第一电机,以带动所述第一电机发电;

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发动机传动连接以使得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具有第一边驱动边发电模式;

其中,在所述第一边驱动边发电模式情况下,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转换装置将动力输出至第一行驶端,所述第二电机在所述发动机驱动下发电。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动系统,通过第二电机发电,能够使车辆的电量得到补充,防止车辆发生电量不足的情况发生,有效避免影响车辆纯电驱动模式的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电机设置所述发动机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出轴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输出轴平行。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输出轴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输出轴通过皮带轮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被配置为输出动力至第二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述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转换装置将动力输出至所述第一行驶端,所述第三电机将动力输出至第二行驶端,所述第三电机在所述发动机驱动下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转换装置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及传动件,所述第一离合器与所述第二离合器均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传动件传动连接;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第一离合器连接,以使所述发动机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离合器连接在所述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行驶端之间,以使所述传动件选择性的连接所述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传动件的轴向两侧,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传动件靠近所述发动机一侧,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传动件背离所述发动机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部通过离合片与所述第一外壳选择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离合器包括第二外壳及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部通过离合片与所述第二外壳选择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储能单元,所述储能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在所述第一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以带动所述第二电机发电;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三电机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至与所述第二行驶端连接的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行驶端;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传动件、所述第二外壳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所述发动机转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三边驱动边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三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第一电机转动;

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以带动所述第二电机发电,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所述第三电机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至与所述第二行驶端连接的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启动模式,在所述发动机第一启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一电机转动,进而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传动件、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第一传动部驱动所述发动机启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发动机第二启动模式,在所述发动机第二启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一电机转动,进而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传动件、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第一传动部驱动所述发动机启动;同时,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所述传动件、所述第二外壳以及所述第二传动部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发动机第三启动模式,在所述发电机第三启动模式下,所述第二电机转动,进而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发动机驱动所述发动机启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一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一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转动,进而所述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经过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传动件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电机,并驱动所述第一电机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二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二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转动,进而所述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传动件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电机,并驱动所述第一电机发电;同时,所述发动机的动机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以将动力输出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三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三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发动机转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四发电模式,在所述第四发电模式下,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转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发电;同时,所述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以及所述传动件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电机,并驱动所述第一电机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一能量回馈模式,在所述第一能量回馈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一行驶端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二外壳以及所述传动件输出至所述第一电机,以带动所述第一电机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二能量回馈模式,在所述第二能量回馈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行驶端的动力经过与其相连的变速器输出至所述第三电机,以带动所述第三电机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三能量回馈模式,在所述第三能量回馈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一行驶端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二外壳以及所述传动件输出至所述第一电机,以带动所述第一电机发电;

所述第二行驶端的动力经过所述变速器输出至所述第三电机,以带动所述第三电机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一纯电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传动件、所述第二外壳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二纯电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二纯电驱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三电机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至所述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三纯电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三纯电驱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断开,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三电机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至所述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同时,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传动件、所述第二外壳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一混合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一混合驱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二混合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二混合驱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转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所述第三电机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至所述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三混合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三混合驱动模式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传动部结合,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传动部结合,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第一电机转动,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依次经过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传动部,进而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行驶端;

所述第三电机转动,所述第三电机的动力输出至所述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行驶端。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传动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由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动系统,因此该车辆具有混动模式且可以实现多个动力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接合和分离,离合组件的集成度高且动力切换时的响应速度快,并且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结构紧凑,乘员舱的空间更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安装于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的转换装置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

动力传动系统1000;

转换装置10;传动件11;第一输出齿轮13;支撑轴14;第二限位部141;第一轴承142;第三轴承143;第四轴承144;

第一离合器15;第一外壳151;第一凹槽1511;

第一传动部152;第一离合片153;第二离合片154;

空腔1521;第一限位部155;第二轴承156;

第二离合器16;第二外壳161;第二凹槽1611;第二传动部162;第三离合片163;第四离合片164;第二锥齿轮165;

第一电机200;第一电机输出轴201;第一中间齿轮202;第一电机齿轮203;

发动机300;发动机输出轴301;

变速器400;变速器输入齿轮401;变速器输出齿轮402;变速器传动齿轮403;连接轴404;

第三电机500;第二电机输出轴501;

前差速器600;第一齿轮601;第一锥齿轮602;

换向齿轮700;换向轴701;换向轴承702;

储能单元800;

后差速器900;第二齿轮901;

前车轮2000;后车轮3000;

第二电机5000;皮带5001;第二电机输出轴2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0,动力传动系统1000可以安装于车辆上。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1000包括:转换装置10、第一电机200、第二电机5000和发动机300。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30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转换装置10用于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第一行驶端可以为车辆的前车轮2000或者后车轮3000,本申请以第一行驶端为前车轮2000为例进行说明,也就是说,第一电机200可以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发动机300可以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300可以同时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动力输出至第一行驶端后,车轮可以转动,实现车辆的行驶。发动机300用于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也可以理解为,发动机300可以通过转换装置10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发动机300也可以不向第一电机200输出动力,发动机300通过转换装置10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时,发动机300可以带动第一电机200发电。进一步地,第一电机200可以用于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发动机300,以带动发动机300起动点火。

当发动机300设置在转换装置10左侧时,在发动机300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时,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的转动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当发动机300设置在转换装置10右侧时,在发动机300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时,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30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行驶端的前车轮2000或后车轮3000时,例如: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30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前车轮2000时,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的转动方向相同。进一步地,在车辆的由后向前的方向上,发动机300设置在转换装置10的左侧,转换装置10与前轴车轮的前差速器600传动连接。通过将发动机300设置在转换装置10的左侧,能够使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的转动方向相反,由于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的转动方向相反,转换装置10与前差速器600之间不需要设置换向齿轮700,即可实现驱动前车轮2000转动效果,实现车辆的行驶,并且,通过切换第一电机200和/或发动机300通过同一个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行驶端,且发动机300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能够使车辆切换至不同的驾驶模式,提升车辆驾驶性能,同时,也能够简化动力传动系统1000结构,使动力传动系统1000结构紧凑。

并且,第二电机5000与发动机300传动连接以使得动力传动系统1000具有第一边驱动边发电模式,其中,在第一边驱动边发电模式情况下,第一电机200通过转换装置10将动力输出至第一行驶端,第二电机5000在发动机300驱动下发电。第二电机5000产生的电能可以供给第一电机200,节省动力传动系统1000的储能单元800内放电输出,并且,第二电机5000产生的电能可以供给储能单元800内存储,达到对储能单元800充电效果,从而提升动力传动系统1000保电能力,能够使车辆的电量得到补充,防止车辆发生电量不足的情况发生,有效避免影响车辆纯电驱动模式的使用。

由此,通过转换装置10、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300配合工作,第一电机200和发动机300通过同一个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行驶端,动力传动系统1000不需要设置换向齿轮,可以简化动力传动系统1000结构,使动力传动系统1000结构紧凑,并且,通过切换第一电机200和/或发动机300通过同一个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行驶端,且发动机300通过转换装置1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能够使车辆切换至不同的驾驶模式,提升车辆驾驶性能。另外,通过第二电机5000发电,能够使车辆的电量得到补充,防止车辆发生电量不足的情况发生,有效避免影响车辆纯电驱动模式的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电机5000设置发动机300上,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二电机5000和发动机300整体结构紧凑,便于第二电机5000和发动机300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与第二电机5000的第二电机输出轴2031平行,这样设置便于发动机300和第二电机5000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与第二电机5000的第二电机输出轴2031通过皮带轮传动连接。进一步地,发动机输出轴301设置有第一带轮,第二电机输出轴2031设置有第二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皮带5001连接,皮带5001套设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外侧,发动机输出轴301转动时,皮带5001驱动第二带轮转动使第二电机5000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转换装置10可以包括:第一离合器15、第二离合器16及传动件11。第一电机200与传动件11传动连接,第一电机200用于输出动力至传动件11。发动机300与第一离合器15连接,以使发动机30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第二离合器16连接在传动件11与第一行驶端之间,以使传动件11选择性的连接第一行驶端。第一离合器15连接在发动机输出轴301与传动件11之间,通过第一离合器15接合或断开,以使发动机30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具体地,第一离合器15接合时,发动机300可以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第一离合器15断开时,发动机300不能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实现发动机30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第一电机200的效果。第二离合器16连接在传动件11与前轴车轮的前差速器600之间,通过第二离合器16接合或断开,以选择性地连接传动件11与前车轮2000,具体地,第二离合器16接合时,传动件11与前车轮2000连接,传动件11上的动力可以传动至前车轮2000,以驱动车辆行驶,第二离合器16断开时,传动件11与前车轮2000未连接,传动件11上的动力不能传动至前车轮2000。进一步地,第一离合器15扭矩可以大于第二离合器16扭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离合器15以及第二离合器16设置在传动件11的轴向两侧,其中第一离合器15设置在传动件11靠近发动机300一侧,第二离合器16设置在传动件11背离发动机300一侧,从而使转换装置10结构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离合器15包括可以第一外壳151及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与传动件11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外壳151可以通过螺栓与传动件11固定连接,第一外壳151也可以焊接于传动件11,第一外壳151还可以卡接于传动件11,以实现第一外壳151与传动件11固定连接。第一传动部152与发动机300连接,第一传动部152通过离合片与第一外壳151选择性连接。

第一外壳151包括外壳,其内形成有第一凹槽1511,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离合片153,第一传动部152用于与第一凹槽1511内的第一离合片153选择性地接合,第一传动部152与发动机输出轴301连接,进一步地,第一传动部152与发动机输出轴301固定连接,第一传动部152与发动机输出轴301的固定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进一步地,第一离合片153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离合片153沿转换装置10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开,相邻第一离合片153间形成有第一凹槽1511,第一传动部15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离合片154,优选地,第二离合片154为多个,多个第二离合片154和多个第一离合片153一一对应设置,第二离合片154伸入第一凹槽1511内,通过第二离合片154与第一离合片153的相对移动,使第一离合片153和第二离合片154接合或断开,以实现发动机300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传动件11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离合器16可以包括第二外壳161及第二传动部162,第二外壳161与传动件11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外壳161可以通过螺栓与传动件11固定连接,第二外壳161也可以焊接于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还可以卡接于传动件11,以实现第二外壳161与传动件11固定连接。

第二外壳161包括外壳,其内形成有第二凹槽1611,第二凹槽1611内设置有第三离合片163,第二传动部162用于与第二凹槽1611选择性地接合,第二传动部162与前差速器600连接,第二传动部162与前差速器600传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三离合片163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三离合片163沿转换装置10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开,相邻第三离合片163间形成有第二凹槽1611,第二传动部162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离合片164,优选地,第四离合片164为多个,多个第四离合片164和多个第二凹槽1611一一对应设置,第四离合片164伸入第二凹槽1611内,通过第四离合片164与与第三离合片163的相对移动,使第三离合片163和第四离合片164接合或断开,以实现传动件11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前差速器600的效果,从而实现选择性地输出动力至前车轮2000以驱动车辆行驶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外壳151固定连接在传动件11上且位于传动件11的靠近发动机的一侧,第二外壳161固定连接在传动件11上且位于传动件11的背离发动机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外壳151设置在传动件11的一侧,第二外壳161设置在传动件11的另一侧。其中,通过将第一外壳151、第二外壳161分别布置在传动件11的轴向两侧,能够减小转换装置10的径向尺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51、第二外壳161与传动件11一体成型,也就是说,第一外壳151与传动件1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第二外壳161与传动件11构造为一体成型件,这样设置能够提升第一外壳151与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与传动件11的连接强度,可以避免第一外壳151与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与传动件11分离,并且,也能够省去单独生产第一外壳151、第二外壳161步骤,也能够减少模具开发成本,可以降低转换装置10生产成本,也可以提升转换装置10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集成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11包括齿轮,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电机齿轮203,第一电机齿轮203与传动件11构成齿轮副,该齿轮副用于连接第一电机200与发动机300。本实施例用齿轮副将第一电机200与发动机连接,不但能够实现增速发电,而且还能够利用齿轮实现第一离合器15和第二离合器16的集成。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51与第二外壳161连接以形成离合器主体,传动件11设置在离合器主体上。此时,可以理解为第一离合器15的外壳与第二离合器16的外壳连接,然后形成一个用于安装传动件的离合器主体,也可以是,该离合器主体的外周形成有齿,构造为齿轮。此时,第一外壳151、第二外壳161与传动件11一体成型。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51与第二外壳161一体成型以形成上述的离合器主体。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支撑轴14,传动件11连接在支撑轴14上,且传动件11与支撑轴14同轴设置,进一步地,传动件11可以设置为传动齿轮,传动件11可以套设在支撑轴14外部,传动件11与支撑轴14固定连接,传动件11的中心轴线与支撑轴14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传动部152及第二传动部162转动套设在支撑轴14上,第一传动部152、第二传动部162相对支撑轴14可转动。进一步地,第一外壳151、第二外壳161均连接在传动件11上。如此设置能够将第一离合器15、第二离合器16及传动件11集成设置在同一个支撑轴14上,可以使转换装置10结构紧凑,减小转换装置10体积,转换装置10占用布置空间小,有利于转换装置10的安装,便于动力传动系统1000在车辆上的布置,降低车辆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传动部152上形成有空腔1521,支撑轴14的一端位于空腔1521内且与第一传动部152转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沿支撑轴14的轴向方向上,支撑轴14靠近第一传动部152的端部位于空腔1521内且与第一传动部152转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传动部152套设在支撑轴14靠近第一传动部152的端部,通过支撑轴14与第一传动部152转动连接,能够保证第一传动部152相对支撑轴14可转动,保证转换装置10工作性能。并且,通过将支撑轴14靠近第一传动部152的端部设置在空腔1521内,能够减小转换装置10轴向尺寸,可以使转换装置10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空腔1521内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55,支撑轴1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41,第一限位部155与第二限位部141配合以限制支撑轴14的轴向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支撑轴14靠近第一传动部15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41,空腔1521与支撑轴14的端部相对的底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55。进一步地,转换装置10安装于支撑轴14上后,支撑轴14受到朝向第一传动部152的轴向力时,通过第一限位部155与第二限位部141止抵限位,能够限制支撑轴14的轴向运动,可以防止支撑轴14轴向异常移动,从而实现支撑轴14在受到较大轴向力时进行限位保护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限位部155可以设置为球形凹槽,第二限位部141可以设置为球形凸起,球形凸起装配于球形凹槽内,球形凸起与球形凹槽同心设置,球形凹槽的内壁与球形凸起间隔设置。其中,转换装置10安装于支撑轴14上后,球形凸起安装于球形凹槽内,通过设置球形凸起和球形凹槽,能够保证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可以相对转动,并且,通过设置球形凸起和球形凹槽,即使第一限位部155和第二限位部141接触,也能够保证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可以相对转动,保证转换装置10工作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第一轴承142,第一传动部152通过第一轴承142与支撑轴14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轴承142套设在支撑轴14外侧,第一轴承142设置在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之间,实现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间相对转动,并且,通过第一轴承142支撑在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之间,能够保证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绕相同轴线转动,保证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相对转动顺畅,也可以避免第一传动部152相对支撑轴14发生径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第一传动部152转动连接在壳体上,在保证第一传动部152相对支撑轴14可转动基础上,通过将第一传动部152转动连接在壳体上,能够使第一传动部152可靠安装在动力传动系统1000的壳体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部152与壳体的连接位置为第一连接位置,第一传动部152与支撑轴14的连接位置为第二连接位置,在支撑轴14径向方向上,第一连接位置的正投影与第二连接位置的正投影至少存在部分重合,在支撑轴14径向方向上第一连接位置的正投影与第二连接位置的正投影具有重合区域,如此设置能够使支撑轴14的径向载荷通过第一传动部152传递至壳体,避免由于第一连接位置和第二连接位置在支撑轴14径向方向错开导致产生剪切力,避免影响整个动力传动系统1000的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第一轴承142及第二轴承156,第一轴承142设置在第一传动部152与支撑轴14之间,第一轴承142套设在支撑轴14外侧,第一轴承142连接在第一传动部152和支撑轴14之间,第二轴承156套设于第一传动部152外侧,在支撑轴14径向方向上,第二轴承156的正投影与第一轴承142的正投影具有重合区域。进一步地,第二轴承156设置在上述的第一连接位置,第一轴承142设置在上述的第二连接位置,第一传动部152通过第二轴承156转动连接在壳体上。这样设置能够使支撑轴14的径向载荷通过第一轴承142、第一传动部152、第二轴承156传递至壳体,避免由于第一轴承142和第二轴承156在支撑轴14径向方向错开导致产生剪切力,避免剪切力影响整个动力传动系统1000的寿命,从而延长动力传动系统1000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第三轴承143,第二传动部162通过第三轴承143与支撑轴14转动连接。其中,第三轴承143套设在支撑轴14外侧,第三轴承143连接在第二传动部162和支撑轴14之间,实现第二传动部162和支撑轴14间相对转动,并且,通过第三轴承143支撑在第二传动部162和支撑轴14之间,能够保证第二传动部162和支撑轴14绕相同轴线转动,保证第二传动部162和支撑轴14相对转动顺畅,也可以避免第二传动部162相对支撑轴14发生径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支撑轴1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壳体上。其中,支撑轴14的另一端是指沿支撑轴14的轴向方向上支撑轴14远离第一传动部152的一端,这样设置能够在保证支撑轴14相对壳体可转动基础上,可以使支撑轴14可靠安装在动力传动系统1000的壳体上,从而可以使支撑轴14可靠支撑转换装置10,进而保证转换装置10工作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第四轴承144,支撑轴14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轴承144与壳体转动连接。进一步地,第四轴承144套设在支撑轴14外侧,且第四轴承144连接在支撑轴14和壳体之间,支撑轴14通过第四轴承144安装固定,实现支撑轴14相对壳体可转动的效果,可以使支撑轴14可靠安装在动力传动系统1000的壳体上,从而可以使支撑轴14可靠支撑转换装置10,进而保证转换装置10工作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前差速器600具有第一齿轮601,第二离合器16设置有第一输出齿轮13,第一输出齿轮13与第一齿轮601啮合。进一步地,第二离合器16的第二传动部162设置有第一输出齿轮13,第一输出齿轮13套设在第二传动部162的外侧,第一输出齿轮13可以与第二传动部162一体成型,减少模具开发成本,降低转换装置10生产成本。其中,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接合时,传动件11上的动力通过第二离合器16、第一输出齿轮13、第一齿轮601传递至前差速器600,动力通过前差速器600传递至车辆的前车轮2000,实现驱动车辆行驶效果。并且,通过第一齿轮601和第一输出齿轮13啮合传动动力,可以使动力可靠传递至前差速器6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齿轮601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输出齿轮13的中心轴线平行,这样设置能够使第一齿轮601和第一输出齿轮13可靠啮合,避免第一齿轮601和第一输出齿轮13分离,可以保证动力可靠传递至前差速器600,也可以降低第一齿轮601和第一输出齿轮13间磨损,延长第一齿轮601和第一输出齿轮13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储能单元800(即上述实施例中的储能单元800),储能单元800可以为电池包,储能单元800与第一电机200、第二电机5000电连接,储能单元800能够为第一电机200供电,以驱动第一电机200工作,使第一电机200输出动力至传动件11,从而实现驱动第一电机200工作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200的第一电机输出轴201与传动件11啮合传动,进一步地,第一电机输出轴20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电机齿轮203;第一电机齿轮203与传动件11啮合传动,通过第一电机输出轴201与传动件11啮合传动,能够实现动力从第一电机输出轴201向传动件11传递的技术效果,也能够实现动力从传动件11向第一电机输出轴201传递的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电机输出轴201和发动机输出轴301平行,如此设置能够便于第一电机200、发动机300的布置,可以避免第一电机200、发动机300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第三电机500(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电机500),第三电机500被配置为输出动力至第二行驶端,第二行驶端可以为车辆的前车轮2000或者后车轮3000中的另一个,当第一行驶端为前车轮2000时,第二行驶端为后车轮3000,当第一行驶端为后车轮3000时,第二行驶端为前车轮2000。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和变速器400。变速器400连接在第三电机500和后轴车轮的后差速器900之间,第三电机500通过变速器400输出动力至后车轮3000。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变速器400包括变速器输入齿轮401、变速器输出齿轮402,变速器输入齿轮401和变速器输出齿轮402传动连接,变速器输入齿轮401与第三电机500的第二电机输出轴501固定连接,后差速器900具有第二齿轮901,变速器输出齿轮402与第二齿轮901啮合传动。进一步地,变速器400还包括变速器传动齿轮403,变速器传动齿轮403和变速器输出齿轮402安装于同一根连接轴上,变速器传动齿轮403与变速器输入齿轮401啮合,变速器输出齿轮402与第二齿轮901啮合传动。

其中,第三电机500与储能单元800电连接,储能单元800能够为第三电机500供电,使第三电机500工作。第三电机500工作时,第三电机500的第二电机输出轴501驱动变速器输入齿轮401转动,变速器输入齿轮401转动时驱动变速器传动齿轮403转动,变速器传动齿轮403带动变速器输出齿轮402转动,变速器输出齿轮402转动时驱动第二齿轮901转动将动力输出至后差速器900,动力通过后差速器900输出至后车轮3000,实现驱动后车轮3000转动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在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第一电机200通过转换装置10将动力输出至第一行驶端,第三电机500将动力输出至第二行驶端,第三电机500在发动机300驱动下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发动机300以及第一电机200转动,发动机300的动力传递至第二电机5000,以带动第二电机5000发电,第一电机200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11以及第二外壳161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在第二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第三电机500转动,第三电机500的动力输出至与第二行驶端连接的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第一电机200转动,第一电机200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发动机300转动,发动机300的动力传递至第二电机5000,以使得第二电机5000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三边驱动边发电模式,在第三边驱动边发电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发动机300以及第一电机200转动,发动机300的动力传递至第二电机5000,以带动第二电机5000发电,第一电机200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11以及第二外壳161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第三电机300转动,第三电机300的动力输出至与第二行驶端连接的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发动机300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传动件11以及第二外壳162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包括发动机第一启动模式,在发动机第一启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断开,第一电机200转动,进而第一电机200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传动件11、第一外壳151以及第一传动部152驱动发动机300启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发动机第二启动模式,在发动机第二启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第一电机200转动,进而第一电机200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传动件11、第一外壳151以及第一传动部152驱动发动机300启动;同时,第一电机200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以及第二传动部162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发动机第三启动模式,在发电机第三启动模式下,第二电机5000转动,进而第二电机5000输出的动力传递至发动机300驱动发动机300启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一发电模式,在第一发电模式下,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断开,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发动机300转动,进而发动机300输出的动力经过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以及传动件11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电机200,并驱动第一电机200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二发电模式,在第二发电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发动机162转动,进而发动机162输出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以及传动件162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电机162,并驱动第一电机162发电;同时,发动机162的动机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传动件162以及第二外壳161以将动力输出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三发电模式,在第三发电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发动机162转动,发动机162的动力传递至第二电机162,以使得第二电机162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四发电模式,在第四发电模式下,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断开,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发动机162转动,发动机162的动力传递至第二电机162,以使得第二电机162发电;同时,发动机162输出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以及传动件162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一电机162,并驱动第一电机162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一能量回馈模式,在第一能量回馈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第一行驶端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二传动部162、第二外壳161以及传动件162输出至第一电机162,以带动第一电机162发电。

23、根据权利要求10的动力传动系统10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能量回馈模式,在第二能量回馈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断开,第二行驶端的动力经过与其相连的变速器输出至第三电机162,以带动第三电机162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三能量回馈模式,在第三能量回馈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第一行驶端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二传动部162、第二外壳161以及传动件162输出至第一电机162,以带动第一电机162发电,第二行驶端的动力经过变速器输出至第三电机162,以带动第三电机162发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一纯电驱动模式,在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第一电机162转动,第一电机162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162、第二外壳161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二纯电驱动模式,在第二纯电驱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断开,第三电机162转动,第三电机162的动力输出至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三纯电驱动模式,在第三纯电驱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断开,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第三电机162转动,第三电机162的动力输出至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同时,第一电机162转动,第一电机162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162、第二外壳161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一混合驱动模式,在第一混合驱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发动机162以及第一电机162转动,发动机162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传动件162以及第二外壳162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第一电机162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162以及第二外壳161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二混合驱动模式,在第二混合驱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第二外壳152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发动机162转动,发动机162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传动件162以及第二外壳161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

第三电机162转动,第三电机162的动力输出至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包括第三混合驱动模式,在第三混合驱动模式下,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结合,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结合,发动机162以及第一电机162转动,发动机162的动力依次经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传动件162以及第二外壳161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第一电机162的动力依次经过传动件162以及第二外壳161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部162,进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行驶端,第三电机162转动,第三电机162的动力输出至变速器,以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行驶端。此时,发动机发动机162动力传递至第二电机162,以使得第二电机162发电,从而提高保电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动力传动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换向齿轮700,在车辆的由后向前的方向上,发动机300设置在转换装置10的右侧,第二离合器16通过换向齿轮700与前车轮2000传动连接,以在发动机300输出动力至行驶端时使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转动方向相同。其中,由于发动机300的发动机输出轴301转动方向不变,发动机300设置在转换装置10的右侧时,如果第二离合器16和前车轮2000间未设置有换向齿轮700,发动机300输出动力至行驶端时使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转动方向相反,动力输出至前车轮2000时,前车轮2000朝向车辆后侧转动,车辆无法向前行驶。而在本申请中,第二离合器16通过换向齿轮700与前车轮2000传动连接,通过换向齿轮700换向,在发动机300输出动力至前车轮2000时使发动机输出轴301的转动方向与前车轮2000的转动方向相同,实现驱动车辆向前行驶目的,保证车辆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混合动力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换向轴701,换向齿轮700安装于换向轴701,换向轴701通过换向轴承702安装于混合动力系统1000的壳体,进一步地,换向轴701的一端通过换向轴承702安装于混合动力系统1000的壳体,换向轴701的另一端悬空布置,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减小混合动力系统1000轴向和径向尺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电机输出轴201的第一电机齿轮203与传动件11间啮合有第一中间齿轮202,也可以理解为,第一中间齿轮202啮合在第一电机齿轮203和传动件11之间。进一步地,第一中间齿轮202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第一中间齿轮202在第一电机输出轴201和传动件11之间传递动力。在该实施例中,与图1中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机齿轮203与传动件11间啮合有中间齿轮20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离合器16通过锥齿轮与行驶端的差速器(即前差速器600)传动连接,如图5所示,转换装置10的轴向方向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布置,支撑轴14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布置。进一步地,在车辆的由后向前的方向上,发动机300设置在转换装置10的前侧,发动机输出轴30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进一步地,行驶端的前差速器600具有第一锥齿轮602,第二离合器16设有第二锥齿轮165,第二离合器16的第二传动部162设置有第一锥齿轮602,第一锥齿轮602和第二锥齿轮165啮合传动以改变动力的传递方向。其中,在该实施例中,动力在车辆的前后方向朝向转换装置10输出,通过第一锥齿轮602和第二锥齿轮165啮合传动,动力传递至第一锥齿轮602后可以改变动力传输方向,使动力在车辆宽度方向传输至前车轮2000,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需要说明的是,转换装置10、第一电机200、发动机300均机械连接组成前动力总成,前动力总成可以驱动前车轮2000转动。变速器400、第三电机500、后差速器900均机械连接组成后电动总成,后电动总成可以驱动后车轮3000转动。储能单元800与第一电机200、第三电机500均电连接。

其中,如图1所示,通过将动力传动系统1000安装在车辆上,可以实现车辆的多种功能,具体如下所述:

第一电机200空载状态起动发动机300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断开,且第一电机200处于静止状态。储能单元800开始给第一电机200供电,第一电机200从静止状态开始运转,接着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结合,通过第一电机齿轮203、传动件11、第一外壳151、第一传动部152将动力传递至发动机300,拖动发动机300起动点火。

第一电机200带载状态起动发动机300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第二外壳161与第二传动部162接合,储能单元800给第一电机200供电,第一电机200处于带载运转状态。第一传动部152开始与第一外壳151滑磨接合,通过第一传动部152将动力传递至发动机300,拖动发动机300起动点火。

发动机300串联发电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发动机300已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断开。第一外壳151开始与第一传动部152接合,发动机300通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传动件11、第一电机齿轮203将动力传递至第一电机200,第一电机200运转发电并将电能供给储能单元800和/或第三电机500。

发动机300并联发电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发动机300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第一外壳151与第一传动部152接合,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接合,发动机300带动车辆运转,并拖动第一电机200转动,第一电机200变成发电机模式,发动机300带动第一电机200发电并将电能供给储能单元800和/或第三电机500。

行驶中制动能量第三电机500回收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断开,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断开。车辆通过后轴车轮(即后传动轴)、后差速器900、变速器400将动力传递至第三电机500,第三电机500运行发电并将电能供给储能单元800和/或第一电机200。此功能适用于中小制动工况。

行驶中制动能量第一电机200和第三电机500共同回收功能:在该功能状态下,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接合,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断开。车辆通过后轴车轮(即后传动轴)、后差速器900、变速器400将动力传递第三电机500,同时通过前轴车轮(即前传动轴)、前差速器600、转换装置10将动力传递至第一电机200,第一电机200和第三电机500一起运行发电并将电能供给储能单元800。此功能适用于中大制动工况。

动力传动系统1000安装在车辆上后,可以实现车辆的多种驱动行驶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EV前驱模式:在该模式下,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接合,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断开。储能单元800给第一电机200供电,第一电机200运行并通过第一电机齿轮203、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第二传动部162、第一输出齿轮13、换向齿轮700、第一齿轮601、前差速器600、前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前车轮2000,拖动整车运行。

EV后驱模式:在该模式下,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断开,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断开。储能单元800给第三电机500供电,第三电机500运行并通过变速器400、后差速器900、第二齿轮901、后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车轮3000,拖动整车运行。

EV四驱模式1(普通工况):在该模式下,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结合,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断开。储能单元800给第三电机500供电,第三电机500运行并通过第一电机齿轮203、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第二传动部162、第一输出齿轮13、换向齿轮700、第一齿轮601、前差速器600、前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前车轮2000;储能单元800同时给第三电机500供电,第三电机500运行并通过变速器400、后差速器900、第二齿轮901、后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车轮3000,第一电机200和第三电机500一起工作拖动整车运行。

EV四驱模式2(保电工况):在该模式下,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结合,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断开。储能单元800给第一电机200供电,第一电机200运行并通过第一电机齿轮203、传动件11、第二外壳161、第二传动部162、第一输出齿轮13、换向齿轮700、第一齿轮601、前差速器600、前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前车轮2000;储能单元800同时给第三电机500供电,第三电机500运行并通过变速器400、后差速器900、第二齿轮901、后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车轮3000;第一电机200和第三电机500一起工作拖动整车运行。除此之外,发动机300处于工作状态,通过带动第二电机5000发电,将电能供给第一电机200,节省储能单元800的放电输出。

HEV前驱模式:在该模式下,发动机300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状态,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接合,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接合。发动机300通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第二传动部162、第一输出齿轮13、换向齿轮700、第一齿轮601、前差速器600、前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前车轮2000,拖动整车运行。当动力不足时,储能单元800给第一电机200供电,协助发动机300带动整车运行,当动力富余时,第一电机200发电并将电能供给储能单元800。

HEV后驱模式:在该模式下,发动机300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状态,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断开,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接合。发动机300通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传动件11、第一电机齿轮203将动力传递至第一电机200,第一电机200运转发电并将电能供给第三电机500。第三电机500运行并通过变速器400、后差速器900、后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车轮3000,拖动整车运行。当动力不足时,储能单元800给第三电机500补电,协带动整车,当动力富余时,第一电机200将多余电能供给储能单元800。

HEV四驱模式:在该模式下,发动机300处于点火运行工作状态,第二传动部162与第二外壳161接合,第一传动部152与第一外壳151接合。发动机300200通过第一传动部152、第一外壳151、第二传动部162、第一输出齿轮13、换向齿轮700、第一齿轮601、前差速器600、前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前车轮2000,拖动整车运行。同时储能单元800给第三电机500供电,第三电机500运行并通过变速器400、后差速器900、后传动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车轮3000,一起拖动整车运行。当动力不足时,储能单元800给第一电机200供电,协助带动整车运行,当动力富余时,第一电机200发电并将电能供给储能单元800。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300类型(如自吸、增压等)、发动机300性能参数(如排量、功率、扭矩等)、发动机300尺寸参数等数据参数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第一电机200、第三电机500的类型、性能参数、尺寸参数等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统1000,通过第二电机5000发电,能够使车辆的电量得到补充,防止车辆发生电量不足的情况发生,有效避免影响车辆纯电驱动模式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关技术
  • 动力传动系统和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及控制该车辆的方法
  •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该动力传动系统的车辆
技术分类

0612011649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