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分离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机床对金属材料等进行机械加工时,为了提高加工精度、延长工具寿命、以及促进切屑碎屑或金属粉等的排出,使用被称为研磨液、切削液、冷却液等的各种液体。

这些液体在含有因机械加工而产生的切屑碎屑和金属粉等异物的状态下从机床排出。被排出的液体在分离去除异物后,返回到机床进行再利用。关于用于从含有异物的液体中分离去除异物的分离装置,迄今为止已经提出了各种方案。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起泡抑制型液体旋流器。该旋流器是一种具备旋流器主体和上室的液体旋流器,所述旋流器主体具备回旋流室,所述回旋流室具有内径朝向重力方向逐渐变小的部分,使供给到内径大径部的待分离液体回旋而将其分离成比重大的物质和比重小的液体,在下端具有将已分离出来的所述比重大的物质排出的排出口,并且在上端具有使已分离出来的所述比重小的液体作为回旋流上升的上升流路;所述上室设置于所述旋流器主体的上端,供所述比重小的液体通过所述上升流路流而入,其特征在于,限制所述比重小的液体从所述上室流出的流出路的横截面积,使所述旋流器主体的下端的排出口的气压P在表压﹣0.5kg/cm

该旋流器的技术问题在于充分抑制被分离并回收的液体起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即使基于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旋流器,关于抑制液体起泡的结构方面仍有各种改进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液体起泡的分离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分离装置包括:旋流器,其包括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用于将含有异物的液体导入内部的导入口以及设置于下端,用于排出所述异物的第一排出口,在所述内部使所述液体回旋,通过离心力将所述异物从所述液体中分离出来,并且形成了从所述第一排出口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柱形空气层,使已分离出所述异物的所述液体沿着所述空气层的外周面上升;清洁箱,其设置于所述旋流器在延伸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排出口的相反侧,包括设置于所述旋流器的上端且形成有连通孔的分隔壁和第二排出口,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内部连通;气液分离管,其设置于所述清洁箱,从所述连通孔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包括多个第一孔;以及内壁,其设置于所述清洁箱,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包围所述气液分离管,并包括多个第二孔。

使沿着所述空气层从所述第一排出口上升到所述气液分离管且已分离出所述异物的所述液体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孔和所述多个第二孔,从所述第二排出口向所述清洁箱的外部排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液体起泡的分离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分离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分离装置的气液分离管和内壁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气液分离管的沿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分离装置的比较例的图;

图6是图5中气液分离管的沿VI-VI线的剖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能够应用于第一孔和第二孔的孔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能够应用于第一孔和第二孔的孔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能够应用于第一孔和第一孔的孔的又一实施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分离装置;10、旋流器;11、端部(上端);12、端部(下端);13、导入口;14、第一排出口;20、清洁箱;21、侧壁;22、底壁;23、上壁;26、分隔壁;27、第二排出口;28、连通孔;60、气液分离管;63、第一孔;70、内壁;73、第二孔;84、空气层。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分离装置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的内容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面实施例所记载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变形当然也包含在公开的范围内。为了使说明更明确,在附图中也有将各部分的尺寸、形状等相对于实际的实施例进行变更而示意性地表示的情况。在多个附图中,对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公开了用于通过离心力将液体中所含的异物分离去除的分离装置。液体包括研磨液、切削液以及冷却液等物质。异物包括金属材料等的切屑碎屑、金属粉等物质。

图1是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分离装置1的剖面图。图3是分离装置1的气液分离管60和内壁70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中气液分离管60的沿IV-IV线的剖面图。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使部件的一部分穿透显示。在图1和图2中,用箭头表示分离装置1中的液体的流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旋流器10、清洁箱20、导入管31和排出管32。旋流器10沿中心轴线CX的方向延伸。

这里,将沿中心轴线CX的平行方向定义为轴向Dx。将轴向Dx一侧定义为上或上方,将轴向Dx另一侧定义为下或下方。旋流器10的延伸方向相当于轴向Dx。将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且远离中心轴线CX的方向定义为径向Dr,且定义了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周向θ。

旋流器10包括导入部40;与导入部40连接的排液部50。导入部40位于旋流器10的上部,排液部50位于旋流器10的下部。旋流器10包括端部11;位于与端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12。端部11相当于旋流器10的上端,端部12相当于旋流器10的下端。

导入部40为圆筒状结构。导入部40包括位于径向Dr内侧的内周面41和位于径向Dr外侧的外周面42。内周面41和外周面42沿轴向Dx以相同的直径延伸。

排液部50与导入部40位于同一轴线上。排液部50包括与导入部40连接的圆柱状的第一部件51;与第一部件51连接的圆柱状的第二部件52。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分别包括位于径向Dr外侧的外周面53、54。外周面53、54沿轴向Dx以相同的直径延伸。第一部件51的外径比第二部件52的外径大。

排液部50包括从第一部件51跨越到第二部件52的内周面55。内周面55与内周面41的下端在整个周向θ上连接。内周面55为圆锥形状,该圆锥从与内周面41的连接处朝向旋流器10的下端延伸。内周面55的内径离旋流器10的下端越近逐渐变小。下面,将由内周面41和内周面55包围的区域称为“旋流器10的内部IN10”。

在导入部40侧的第一部件51的端部设有从外周面53向径向Dr突出的凸缘56。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旋流器10采用螺栓等固定部件57穿过凸缘56与后述的清洁箱20的底壁连接。

旋流器10还包括导入口13和第一排出口14。导入口13将含有异物的液体导入到旋流器10的内部IN10。导入口13设置于导入部40。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导入口13设置在靠近导入部40的端部11的位置。导入口13沿着圆筒状的导入部40的切线方向开口。

在导入口13上连接有导入管31。含有异物的液体流入导入管31。导入管31通过导入口13将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与旋流器10的外部连通。从导入管31导入至导入口13的液体沿着导入部40的切线方向供给至导入部40的内部。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导入管31上设有压力计33。压力计33可以是压力传感器等。

第一排出口14将含有大量从液体中分离的异物的液体从旋流器10的内部IN10向旋流器10的外部排出。第一排出口14连通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与旋流器10的外部。第一排出口14设置在旋流器10的端部12。

更具体而言,第一排出口14在下部的第二部件52的端部沿轴向Dx延伸设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排出口14的内周面为圆锥形状,该圆锥内径从与内周面55的连接处到旋流器10的下端逐渐变大。

清洁箱20将通过旋流器10分离出异物的液体储存在内部。如图1和图2所示,清洁箱20设置在旋流器10的上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分离装置1中,清洁箱20设置于在轴向Dx上与第一排出口14相反的一侧。

清洁箱20包括侧壁21、底壁22、以及在轴向Dx上与底壁22相反一侧的上壁23。底壁22和上壁23与侧壁21连接。下面,将由侧壁21、底壁22和上壁23包围的区域称为“清洁箱20的内部IN20”。液体储存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导入部40位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

侧壁21为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筒状结构。侧壁21包括位于径向Dr内侧的内周面24和位于径向Dr外侧的外周面25。内周面24和外周面25沿轴向Dx以相同的直径延伸。底壁22和上壁23是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板形状。上壁23相对于侧壁21可拆卸地设置。

清洁箱20还包括分隔壁26和第二排出口27。分隔壁26将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隔开。分隔壁26设置在端部11。分隔壁26是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板形状。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分隔壁26的外径与导入部40的外径大致相等。

在分隔壁26设置有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连通孔28。连通孔28连通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连通孔28是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形形状。

第二排出口27将已分离出异物的液体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向清洁箱20的外部排出。第二排出口27设置在侧壁21。在第二排出口27上连接有排出管32。排出管32通过第二排出口27连通清洁箱20的内部IN20与清洁箱20的外部。除了第二排出口27,液体不会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流出。

在清洁箱20的外部设置有用于储存从第二排出口27排出的液体的液体回收罐(未图示)。排出管32朝向液体回收罐延伸。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排出管32上设置有阀门34。阀门34通过调节其开度来调节从排出管32排出的流量。此外,阀门34对储存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的液体量进行调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阀门34调整清洁箱20的内部IN20中的液面高度。通过设置阀门34,可以方便地调节液面高度。例如,通过操作设置在阀门34上的手柄35来调节阀门34的开度。阀门34可以是闸阀。

分离装置1还包括连通管36、气液分离管60以及包围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连通管36在导入部40的内部与中心轴线CX同轴设置。连通管36为圆筒状结构。连通管36在轴向Dx上从连通孔28朝向第一排出口14延伸。

连通管36通过连通孔28连通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连通管36未延伸至排液部50。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连通管36的长度比导入部40的长度短。

气液分离管60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与中心轴线CX同轴设置。气液分离管60为圆筒状结构。气液分离管60沿轴向Dx从连通孔28朝向上壁23延伸。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气液分离管60的一端与连通管36连接,气液分离管60的另一端与上壁23相接。

气液分离管60包括位于径向Dr内侧的内周面61和位于径向Dr外侧的外周面62。内周面61和外周面62沿轴向Dx以相同的直径延伸。气液分离管60的内部与连通管36的内部连接。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气液分离管60的内径与连通管36的内径大致相等。

气液分离管60包括多个第一孔63。多个第一孔63可以设置于整个气液分离管60。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第一孔63分别在轴向Dx和周向θ上等间隔地设置。第一孔63是贯通内周面61和外周面62的贯通孔。第一孔6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形状。

内壁70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与中心轴线CX同轴设置,以从径向Dr外侧包围气液分离管60。内壁70为圆筒状结构。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内壁70的外径与导入部40的外径大致相等。

内壁70沿轴向Dx从分隔壁26朝向上壁23延伸。内壁70包括位于径向Dr内侧的内周面71和位于径向Dr外侧的外周面72。内周面71和外周面72沿轴向Dx以相同的直径延伸。

内壁70围设于旋流器10上部的气液分离管60的一部分的整个周向θ上。内壁70的内径比气液分离管60的外径大,比侧壁21的内径小。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径向Dr上,从气液分离管60的外周面62到内壁70的内周面71的长度与从侧壁21的内周面24到内壁70的外周面72的长度大致相等。从气液分离管60的外周面62到内壁70的内周面71的长度可以比从侧壁21的内周面24到内壁70的外周面72的长度长,也可以比其短。

例如,在轴向Dx上,被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包围的区域比未被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包围的区域小。在图2中,将被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包围的区域以区域P1表示,将未被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包围的区域以区域P2表示。例如,被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包围的区域P1的轴向Dx上的长度比气液分离管60的轴向Dx上的长度的二分之一小。

内壁70包括多个第二孔73。多个第二孔73可以设置在整个内壁70上。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第二孔73分别在轴向Dx和周向θ上等间隔地设置。第二孔73是贯通内周面71和外周面72的贯通孔。第二孔7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形状。

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孔73的尺寸大于多个第一孔63的尺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内壁70的开口率比气液分离管60的开口率大。这里,“尺寸”相当于第一孔63和第二孔73的开口面积,“开口率”是在单位面积中开口面积之和所占的比例。

例如,第一孔63的直径D1为1~2mm、第二孔73的直径D2例如为3~5mm。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孔63的直径D1为1mm,第二孔73的直径D2例如为3mm。气液分离管60和内壁70可以由包括多个孔的多孔板例如冲孔板形成。

侧壁21从径向Dr外侧包围内壁70和导入部40。底壁22在轴向Dx上位于第一排出口14与分隔壁26之间。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底壁22在轴向Dx上设置于靠近排液部50的导入部40的端部。

第二排出口27在轴向Dx上位于底壁22和分隔壁26之间。第二排出口27在径向Dr上与靠近排液部50的导入部40的外周面42相对的方式开口。从另一角度来看,第二排出口27在轴向Dx上位于底壁22与导入口13之间。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旋流器10的下部的第二排出口27的一端与底壁22的上表面在径向Dr上重叠设置。

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在气液分离管60与内壁70之间形成有第一储存部81,在导入部40与侧壁21之间以及内壁70与侧壁21之间形成有第二储存部8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二储存部82在周向θ上包围第一储存部81。

第二储存部82的体积可以比第一储存部81的体积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二储存部82在轴向Dx上的长度比第一储存部81在轴向Dx上的长度长。

如图2所示,在气液分离管60上设有逸散孔64。逸散孔64在多个第一孔63被异物堵塞时,使流进气液分离管60的液体向清洁箱20的内部IN20排出。在气液分离管60的上方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逸散孔64。逸散孔64比第一孔63大,且未被内壁70包围。

分离装置1还包括从径向Dr外侧包围排液部50的第一部件51的外罩37。外罩37为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圆筒状结构。外罩37沿轴向Dx以相同的直径延伸。外罩37的外径例如可以与侧壁21的外径大致相等,也可以比侧壁21的外径小。在第一排出口14的下方设置有例如用于储存从第一排出口14排出的异物和液体的异物回收罐(未图示)。

接下来,对分离装置1从含有异物的液体中分离去除异物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含有异物的液体从导入口13经由导入管31导入到旋流器10的内部IN10。液体沿导入部40的切线方向以预定的流速供给。所供给的液体一边沿着导入部40的内周面41及排液部50的内周面55回旋,一边朝向第一排出口14下降。

由此,在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产生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下旋涡流。在图2中,将下旋涡流以涡流DV表示。液体中所含的异物在旋流器10的内部IN10通过下旋涡流的离心力而被分离。

分离出的异物汇聚在排液部50的内周面55,并且沿着排液部50的内周面55一边回旋一边下降。异物例如成为污泥,与少量的液体一起从第一排出口14排出。排出的异物和液体被回收到异物回收罐中。

沿着排液部50的内周面55下降的下旋涡流在第一排出口14的附近受到向上的力而转变为上升。由此,形成了沿旋流器10的中心轴线CX从第一排出口14朝向清洁箱20的上旋涡流。在图2中,将上旋涡流以涡流RV表示。

如图4所示,上旋涡流包括以中心轴线CX为中心的柱形空气层84;形成于空气层84周围的液体层85。在空气层84的中央部形成有真空部分。空气层84沿轴向Dx从第一排出口14通过连通管36朝向气液分离管60延伸。液体层85通过已分离出异物的液体沿着空气层84的外周面从第一排出口14朝向气液分离管60上升而形成。

上旋涡流朝向气液分离管60流入,使得已分离出异物的液体沿着空气层84从第一排出口14上升到气液分离管60。液体从位于上旋涡流的表层部分的液体层85通过气液分离管60的多个第一孔63流向第一储存部81。流入第一储存部81的液体通过内壁70的多个第二孔73流向第二储存部82。

流入第一储存部81的液体的一部分越过内壁70流向第二储存部8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流入第一储存部81的液体的一部分向第二储存部82溢流。在分离装置1工作时,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形成两条从第一储存部81流向第二储存部82的液流。

通过调节第二孔73的尺寸,能够调节通过多个第二孔的流量和溢流的流量。通过多个第二孔73的流量可以比溢流的流量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调节多个第二孔的尺寸能够抑制溢流的流量。

从气液分离管60流入的液体暂时储存在第一储存部81和第二储存部82为主。在旋流器10的内部IN10异物已从液体分离出来,因此储存在清洁箱20的液体中几乎不含异物。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中由储存的液体形成有液面。在图1和图2中,将液面表示为液面L1。

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在液面L1的上方形成有空气滞留部83。储存于第二储存部82的液体从第二排出口27经由排出管32向液体回收罐排出。

在分离装置1工作时,气液分离管60和内壁70浸没在液体中。例如,液面L1位于比气液分离管60的轴向Dx上的中心更靠近旋流器10的位置。气液分离管60的浸没在液体的区域在轴向Dx上的长度可以比气液分离管60的未浸没在液体的区域在轴向Dx上的长度小。

在分离装置1工作时,整个内壁70浸没在液体中。如图1所示,内壁70设置为分离装置1工作时位于液面L1以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内壁70位于比分离装置1工作时的液面L1更靠近旋流器10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轴向Dx上,从分隔壁26到液面L1的长度H1比内壁70的长度H70长。

这里,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的比较例。图5是表示图1的分离装置1的比较例的图。图6是图5中气液分离管60的沿VI-VI线的剖面图。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使部件的一部分穿透显示。

如图5所示,分离装置100的内壁70不包括第二孔73。在轴向Dx上,底壁22位于与分隔壁26相同的位置。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底壁22与分隔壁26一体形成。

与图1相比,底壁22在轴向Dx上更靠上方设置。因此,第二排出口27与内壁70相对。与图1相比,第二排出口27在轴向Dx上更靠上方设置。

在分离装置100中,当上旋涡流向气液分离管60流入时,液体从位于上旋涡流的表层部分的液体层85通过气液分离管60的多个第一孔63流向第一储存部81。流入第一储存部81的液体与内壁70碰撞。液体的一部分与内壁70碰撞,在内壁70的内周面沿轴向Dx流动。

然后,液体越过内壁70流向第二储存部82。在分离装置100工作时,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形成一条从第一储存部81越过内壁70流向第二储存部82的液流。

在分离装置100工作时,因为液体从第一储存部81越过内壁70流向第二储存部82,因此液面容易晃动,难以稳定。“液面晃动”是指液面在轴向Dx上移动、液面起伏等。

在图5中,将液面表示为液面L100。由于液面L100晃动,使得液体容易从空气滞留部83中卷入空气,液体容易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起泡。由于液面L100晃动,使得很难通过阀门34调节液面L100在轴向Dx上的位置。

若液面L100不稳定,则从气液分离管60向清洁箱20的内部IN20的流量就不稳定。其结果,形成上旋涡流的液体层85的液流变得难以稳定。

因此,如图6所示,液体层85的厚度W100在周向θ上并不均匀。与图4相比,液体层85的厚度W100变大。此外,在上旋涡流没有稳定地形成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在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中的液体分离异物的精度降低。分离精度有时也被称为过滤精度。

在轴向Dx上,底壁22位于与分隔壁26相同的位置,因此与图1相比,液面L100较高。从另一角度来看,从分隔壁26到液面L100的长度H100比图1所示的从分隔壁26到液面L1的长度H1长。此外,由于第二排出口27更靠近液面L100,因此当液面L100下降时,就很容易在从第二排出口27排出液体时卷入空气。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包括包围气液分离管60并且包括多个第二孔73的内壁70。在内壁70形成多个第二孔73,从而能够在分离装置1中形成从第一储存部81通过多个第二孔73流向第二储存部82的液流。

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形成有两条从第一储存部81流向第二储存部82的液流。在通过多个第二孔73时会抑制液体的流势,能够使液体平稳地从第一储存部81流向第二储存部82。

通过在内壁70形成多个第二孔73,使得流入第一储存部81的液体很难碰撞到内壁70的内周面71。由此,能够抑制在轴向Dx上沿着内壁70的内周面71的液流。

其结果,液面L1不易晃动,容易稳定。由于液面L1稳定,使得液体难以从空气滞留部83中卷入空气,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在清洁箱20的内部IN20中的起泡。因此,分离装置1与图5所示的分离装置100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液体起泡。

分离装置1能够从排出管32向清洁箱20的外部排出几乎不含汽泡的液体。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无需使用消泡剂等就能够抑制液体起泡。

此外,由于多个第二孔73的尺寸比多个第一孔63的尺寸大,因此能够使通过多个第二孔73的流量比溢流的流量多。

由此,能够抑制流入第一贮存部81的液体的流势,使液体主要流向第二储存部,因此液面L1更容易稳定。由于形成通过多个第二孔73的液流和溢流的液流,能够抑制液体流向第二储存部82的流势,更有效地抑制液体起泡。

由于液面L1稳定,使得从气液分离管60流向清洁箱20的内部IN20的流量稳定。此外,由于液面L1稳定,能够使液面L1设定在较低的位置。由于将液面L1设定在较低的位置,能够使被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包围的区域P1比未被气液分离管60的内壁70包围的区域P2小。

其结果,使气液分离管60的内部的液流不易受阻,让形成液体层85的液流稳定。如图4所示,液体层85的厚度W1容易在周向θ上均匀。

此外,能够使液体层85的厚度W1比图6所示的厚度W100薄。通过稳定地形成上旋涡流,稳定了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中的下旋涡流的流速,提高了旋流器10的内部IN10中分离液体中异物的分离精度。

由于液面L1稳定,能够更容易地利用阀门34调整液面L1在轴向Dx上的位置。此外,由于液面L1稳定,能够减小清洁箱20的内部IN20中相当于空气滞留部83的部分,因此能够缩短清洁箱20在轴向Dx上的长度,使分离装置1更紧凑。

在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中,清洁箱20的底壁22在轴向Dx上位于第一排出口14与分隔壁26之间。因此,第二排出口27可以设置在比分隔壁26更下方的位置。由于第二排出口27位于在轴向Dx上底壁22与分隔壁26之间,使得第二排出口27能够以与导入部40的外周面42相对的方式开口。

由此,通过第二孔73的液体不会沿着径向Dr直接流向第二排出口27。其结果,当液体直接流向第二排出口27时,防止了空气的卷入。

此外,由于能够将第二排出口27设置成更远离液面L1,因此能够防止液面L1下降时卷入空气,且抑制液体起泡。将第二排出口27设置为远离液面L1,能够确保汽泡从储存于清洁箱20的内部IN20的液体排出的时间。由此,能够将更不含汽泡的液体从排出管32排出到清洁箱20的外部。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液体起泡的分离装置1。除以上所述外,根据本实施例还能够得到各种优选的作用。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的结构组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下面,示出第一孔63和第二孔73的变形例。图7至图9是用于说明能够应用于第一孔63和第二孔73的孔的例子的图。下面,将第一孔63和第二孔73统称为“孔3”。

如图7所示,孔3的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作为一个例子,孔3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作为另一个例子,如图8所示,孔3的形状也可以是狭缝那样的长孔。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孔3是沿周向θ延伸的长孔,但也可以是沿轴向Dx延伸的长孔。

作为另一个例子,如图9所示,孔3也可以形成为网格状。气液分离管60和内壁70可以由网片形成。孔3可以包括切口。上述的孔的形状能够分别应用于第一孔63和第二孔73,第一孔63和第二孔73可以分别为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的形状。

另外,第一孔63的尺寸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孔73的尺寸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孔63和第二孔73的在轴向Dx上的间隔可以与在周向θ上的间隔相等,也可以不同。分离装置1的各部分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但是,分离装置1也可以包括由树脂等非金属材料形成的部件。

相关技术
  • 一种防止粘连的装置、纱线分离装置及纱线分离的方法
  • 油气分离装置和包含该油气分离装置的空调系统
  • 一种连续式油浆静电分离装置及分离系统和分离方法
  • 晶片分离装置、晶片分离输送装置、晶片分离方法、晶片分离输送方法以及用于太阳能电池的晶片分离输送方法
  • 分离装置和包括这种分离装置的油分离空气过滤器组件以及用于从源自连接装置的气流中分离流体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0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