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照明装置和车灯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照明装置和车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和车灯。

背景技术

在车灯技术领域,车灯一般是指用于汽车前照灯的近光或远光照明的装置。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和稳定,对于汽车前照灯的功能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现有汽车前照灯可以实现主近光随动转向(Adaptive Frontlighting System,AFS)功能,主近光随动转向通常需要搭配辅助近光从而具有较好的性能。

现有主近光光形和辅助近光光形在叠加时,主近光光形的截止线和辅助近光光形的截止线存在较为明显的段差,即衔接性较差,导致叠加后的光形能量分布不均匀,使得驾驶者的观感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和车灯,以解决现有主近光光形和辅助近光光形在叠加时,因衔接性较差,导致主截止线与辅助截止线存在段差,从而导致光线能量分布不均匀,以及部分截止线叠加出现虚光,车灯照射距离近等影响驾驶者观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包括主近光模组和辅助近光模组;主近光模组用于出射形成具有主截止线的光形;辅助近光模组用于出射形成具有辅助截止线的光形;具有主截止线的光形与具有辅助截止线的光形叠加形成照明装置的出光光形,出光光形中主截止线的两端与辅助截止线相接。

可选的,辅助截止线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截止线、第一内凹截止线和第二截止线,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底部位于第一截止线和第二截止线的下方,主截止线的两端分别相接于第一截止线和第二截止线,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底部与H-H轴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差;主截止线具有第二内凹截止线,第二内凹截止线与第一内凹截止线对应设置,且第二内凹截止线的底部与H-H轴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差,第二预设角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差。

可选的,第一截止线和第二截止线分别与H-H轴重合。

可选的,第一内凹截止线的两端与V-V轴之间均具有第三预设角度差,主截止线的两端与V-V轴之间均具有第四预设角度差,第三预设角度差和第四预设角度差满足:0≤b-a<10°,其中,a为第三预设角度差,b为第四预设角度差。

可选的,辅助近光模组包括沿光路依次设置的辅助光源、挡光件和出光元件,辅助光源出射的辅助光线依次经挡光件和出光元件后出射形成具有辅助截止线的光形,挡光件具有与辅助截止线形状匹配的辅助截止线结构。

可选的,出光元件为平凸透镜,辅助截止线结构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弧形段、第一平直段和第二弧形段,第一弧形段用于形成第一截止线,第一平直段用于形成第一内凹截止线,第二弧形段用于形成第二截止线。

可选的,出光元件为平凸透镜,辅助截止线结构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弧形段、第三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第三弧形段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曲率半径,第一弧形段用于形成第一截止线,第三弧形段用于形成第一内凹截止线,第二弧形段用于形成第二截止线。

可选的,出光元件为透镜组,透镜组包括至少两个依次设置的透镜,且透镜组的焦平面为平面,辅助截止线结构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二平直段、第四弧形段和第三平直段,第二平直段用于形成第一截止线,第四弧形段用于形成第一内凹截止线,第三平直段用于形成第二截止线。

可选的,出光元件为双凸透镜,双凸透镜的焦平面为平面,辅助截止线结构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二平直段、第四弧形段和第三平直段,第二平直段用于形成第一截止线,第四弧形段用于形成第一内凹截止线,第三平直段用于形成第二截止线。

可选的,挡光件为远光聚光器,远光聚光器具有相接的顶面和出光面,辅助截止线结构位于远光聚光器顶面和远光聚光器出光面的相接处。

挡光件为近光聚光器,近光聚光器具有相接的底面和出光面,辅助截止线结构位于近光聚光器底面和近光聚光器出光面的相接处。

可选的,挡光件为挡板,辅助截止线结构位于挡板的前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任一种的照明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和车灯,照明装置包括主近光模组和辅助近光模组;主近光模组用于出射形成具有主截止线的光形;辅助近光模组用于出射形成具有辅助截止线的光形;具有主截止线的光形与具有辅助截止线的光形叠加形成照明装置的出光光形,通过将主截止线的两端与辅助截止线相接的方式消除主截止线和辅助截止线的段差,使得主近光光形和辅助近光光形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从而使光线能量分布均匀,提高驾驶者的观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现有由主近光光形和辅助近光光形叠加所形成的光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近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主截止线的主近光光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辅助截止线的辅助近光光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光光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近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近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图7中A-A的剖面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挡光件为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近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近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挡光件为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近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近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5为图14中B-B的剖面图;

图1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挡光件为聚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010-现有主近光光形;020-现有辅助近光光形;110-辅助光源;120-反射镜;130-挡光件;131-辅助截止线结构;1311-第一弧形段;1312-第一平直段;1313-第二弧形段;1314-第二平直段;1315-第四弧形段;1316-第三平直段;132-出光面;133-顶面;141-平凸透镜;142-第一凸透镜;143-第二凸透镜;150-远光聚光器;160-辅助近光光形;170-近光聚光器;230-主近光光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结合后的实施例依然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解释的是,在下文的描述中为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涉及的一些方位词,例如“前”、“左”、“右”、“上”指的是车辆正常行驶状态下的前方、左右方向或者上方。

在本申请中,光形指的是车灯的光线投射在距离车辆正前方25m处的竖直平面配光屏幕上的投射形状,截止线是指光线投射到配光屏幕上,目视感觉到的明暗显著变化的分界线。H-H轴是配光屏幕中心水平轴线,V-V轴是配光屏幕中心竖直轴线,光线角度指的是光线从车灯出射,在车灯正前方上下左右的光线照射范围,光线位于H-H轴上侧的角度为正,光线位于H-H轴下侧的角度为负,光线位于V-V轴右侧的角度为正,光线位于V-V轴左侧的角度为负。光线与H-H轴之间的角度差为两者角度之差的绝对值,光线与V-V轴之间的角度差为两者角度之差的绝对值。主近光光形为近光光形的中心区域光形,照度高,辅助近光光形为近光光形的展宽区域光形,使得近光光形的左右照射范围符合要求。

为便于理解,如图1,示出一种现有由主近光光形和辅助近光光形叠加所形成的光形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有主近光光形010与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在叠加后,两者的截止线存在明显段差,具体体现在现有主近光光形010的左端和右端的虚线框内,现有主近光光形010的截止线和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的截止线衔接性较差、光线能量分布不均匀,造成驾驶者观感较差。

此外,如图1,现有主近光光形010的截止线贴近H-H轴,以此能够使得主近光照射的距离较远,并且位于V-V轴左侧的现有主近光光形010的截止线靠近V-V轴处需要向内凹陷形成“浴缸”形状,从而避免对对向车辆的驾驶者造成眩目等不利影响,而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的截止线通常为平直线,因此,现有技术在布置辅助近光光形时,不仅需要降低光线分布在主近光光形的“浴缸”内的能量,而且还需要考虑主近光光形截止线和辅助近光光形截止线的衔接性,故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的截止线完全位于H-H轴下方,同时,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的截止线略高于现有主近光光形010的“浴缸”形状截止线(图1中的中部的虚线框内),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现有的方案可能会存在以下缺点:1、为了满足出光光形截止线的清晰,则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的截止线与现有主近光光形010“浴缸”形状截止线需贴合,此时则会使得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完全处于H-H轴下方,使得实际车灯照射时,近光的照射距离较近,驾驶者无法清晰看到前方较远处的路况;2、为了满足车灯近光照射距离远,则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必须往上移动,使得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截止线尽量贴近H-H轴,此时则会使得现有辅助近光光形020截止线高于现有主近光光形010的“浴缸”形状的截止线,容易造成此处截止线虚光,截止线效果不明显,继而在车灯照射时造成对向车辆人员眩目。

本申请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车灯以及应用于车灯的照明装置,通过对辅助近光光形的截止线进行改进使得照明装置的出射光线最终所形成的出光光形的截止线清晰且具有较好的衔接性,光线能量分布更加均匀,并能满足较远的照射距离,从而提高驾驶者的观感。

请参阅图8,照明装置包括辅助近光模组和主近光模组(未示出),主近光模组用于出射光线以形成具有主截止线的光形(为便于区分,以下将该光形称为主近光光形230),辅助近光模组用于出射光线以形成具有辅助截止线的光形(为便于区分,以下将该光形称为辅助近光光形160)。主近光模组的组成类似于辅助近光模组的组成,两者只在截止线结构处不同,以形成所需的主近光光形230中的截止线。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主近光模组和辅助近光模组可以作为一个集成后的整体灯组;当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主近光模组和辅助近光模组可以分别作为独立的灯组。

请参阅图3,由主近光模组出射光线形成具有主截止线的主近光光形230,本案实施例适用的驾驶情形皆以左驾情形为例,故主近光光形230的截止线满足右边部分较高。根据实际需求,主近光光形的截止线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浴缸”形状且V-V轴右侧截止线稍高的情形,或者不存在“浴缸”形状截止线,只是V-V轴左侧截止线贴近H-H轴,V-V轴右侧截止线稍高的情形。主近光模组的组成可类似于辅近光模组,具体的可以包括沿主光路依次设置的光源、反射镜、挡光件和出光元件,光源沿主光路出射光线后,光线经出光元件后出射,并在配光屏幕上形成如图3所示的主近光光形230。

请参阅图8,辅助近光模组包括沿辅助光路依次设置的辅助光源110、反射镜120、挡光件130和出光元件,其中,反射镜120具有近焦点和远焦点,辅助光源110可以设置于反射镜120的近焦点处,挡光件130的前端可以设置于反射镜120的远焦点处,并且反射镜120的远焦点可以位于出光元件的焦点附近,由此,辅助光源110出射的辅助光线可以依次经反射镜120反射后在反射镜120的远焦点处汇聚,然后经过挡光件130时改变部分光线的光路,使得所有光线从挡光件上方以及截止线结构处出射后入射出光元件,经过出光元件的汇聚后出射形成如图4所示的具有辅助截止线的辅助近光光形160。其中,由于挡光件130具有与辅助截止线形状相匹配的辅助截止线结构131,挡光件130能够改变部分光线的光路,对应的能够使得辅助近光光形160具有相应的辅助截止线。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辅助近光模组可以包括辅助光源(未示出)、近光聚光器170和出光元件,其中近光聚光器170上设置有截止线结构131,光线经近光聚光器170传输至出光元件,经出光元件投射形成辅助近光光形。同样的,主近光模组也可以由光源、聚光器(近光聚光器170)和出光元件组成,与辅助近光模组不同的是截止线结构的形状。

请参阅图5,主近光光形230和辅助近光光形160叠加作为整个照明装置出射光线后形成的出光光形,其中,出光光形中主近光光形230的主截止线在V-V轴左右两侧的端部和辅助近光光形160的辅助截止线相接,如此,能够使得主近光光形230两端部和辅助近光光形160具有较好的衔接性,避免主近光光形230的主截止线在V-V轴左右两侧的端部和辅助近光光形160的辅助截止线出现段差,使得光线能量分布均匀,从而提高驾驶者的观感。

请参阅图3,主近光光形230的主截止线从左至右为顺次连接的第三截止线、第二内凹截止线和第四截止线,其中,第二内凹截止线的内凹方向即指朝向V-V轴负轴方向内凹,以此,便可以由第二内凹截止线形成“浴缸”形状的截止线,从而避免对对向车辆的驾驶者造成眩目。

请参阅图4,辅助近光光形160的辅助截止线从左至右为顺次连接的第一截止线、第一内凹截止线和第二截止线,换言之,在辅助截止线的中部位置朝向V-V轴负轴方向内凹。

请参阅图5,主截止线中第三截止线的左端相接于辅助截止线的第一截止线,主截止线中第四截止线的右端相接于辅助截止线的第二截止线,由此,使得主近光光形230两端部和辅助近光光形160较为平滑的相接,避免出现段差。

在此基础上,请继续参阅图5,辅助截止线中第一内凹截止线和主截止线中第二内凹截止线位置对应,且主截止线中第二内凹截止线的底边位于辅助截止线中第一内凹截止线处,并且第一内凹截止线(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底边)距离H-H轴具有第一预设角度差,第二内凹截止线(第二内凹截止线的底边)距离H-H轴具有第二预设角度差。第一预设角度差为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底边与H-H轴的角度差的绝对值,第二预设角度差同理也为绝对值。

使第二预设角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角度差,能够使得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底边与第二内凹截止线的底边平齐或使得第一内凹截止线位于第二内凹截止线下方,由此,能够避免辅助截止线高于主截止线“浴缸”形状部分,造成该处截止线出现虚光而导致出光光形整体的截止线不清晰的问题。本申请通过将辅助截止线的第一截止线和第二截止线上移更加贴近H-H轴,同时在辅助截止线的中部设置第一内凹截止线从而对主截止线的第二内凹截止线进行让位和容置,以能够在增大车灯照射距离的同时,避免主截止线处出现虚光,有利于提高行车安全。

例如结合图3至图5所示,第一预设角度差为0.57°,第二预设角度差为0.57°,如此,能够使得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底边与第二内凹截止线的底边平齐。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预设角度差还可以是0.58°,第二预设角度差为0.57°,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限制。

请继续参阅图5,在左驾情形下,主截止线的第三截止线和H-H轴平齐,主截止线的第四截止线则略高于H-H轴,即第四截止线距离H-H轴具有一角度差,以此满足光形截止线右边部分较高的光形要求。辅助截止线的第一截止线和辅助截止线的第二截止线分别为平直线,且分别与H-H轴重合,如此,一方面能够使得主截止线中第三截止线的左端较为平滑的相接于第一截止线,主截止线中第四截止线的右端较为平滑的相接于第二截止线,同时,还能够较大程度的增大辅助近光光形160在左右两侧的照明距离。

为了使得主近光光形230的主截止线和辅助近光光形160的辅助截止线具有较好的衔接性,可以使得主截止线的左右宽度与辅助截止线中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左右宽度匹配,换言之,请参阅3至图5,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左端与V-V轴之间具有第三预设角度差,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右端与V-V轴之间具有第三预设角度差,同理,主截止线中第三截止线的左端与V-V轴之间具有第四预设角度差,主截止线中第四截止线的右端与V-V轴之间具有第四预设角度差,由此,为了使得主截止线和辅助截止线能够更好的衔接,可以使得第三预设角度差和第四预设角度差满足:0≤b-a<10°,其中,a为第三预设角度差,b为第四预设角度差,第三预设角度差和第四预设角度差与第一预设角度差同理,均为差值的绝对值。

由此,如图5所示,当a=b时,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左端刚好与主截止线中第三截止线的左端重合,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右端刚好与主截止线中第四截止线的右端重合。例如结合图3至图5所示,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左端距离V-V轴具有的第三预设角度差为12.8°,第一内凹截止线的右端距离V-V轴具有的第三预设角度差为12.8°,主截止线中第三截止线的左端距离V-V轴具有的第四预设角度差为12.8°,主截止线中第四截止线的右端距离V-V轴具有的第四预设角度为12.8°。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预设角度差还可以为13.8°,第四预设角度差还可以为13.8°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限制。

由此,当0≤b-a<10°时,主截止线中第三截止线的左端与辅助截止线中第一截止线重合,主截止线中第四截止线的右端与辅助截止线中第二截止线重合。

由于挡光件130能够使得辅助近光光形160具有相应的辅助截止线,因此,挡光件130具有与辅助截止线形状相匹配的辅助截止线结构131。本申请中的挡光件130可以是挡板,对应的辅助截止线结构131位于挡板的前端;本申请中的挡光件130也可以是具有其它作用的光学元件,例如聚光器,应当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聚光器可以是近光聚光器170,如图13至图16所述,聚光器也可以是远光聚光器150,本申请对其不做具体限制。当聚光器作为远光聚光器150时,如图16所示,远光聚光器具有顶面133和出光面132,顶面133和出光面132相接的地方可以作为辅助截止线结构131;当聚光器作为近光聚光器170时,如图2,所示,近光聚光器具有底面和出光面,底面和出光面相接的地方可以作为辅助截止线结构131。下面将结合附图以举例的形式进行描述:

当挡光件130为挡板时,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至图9,挡光件130为挡板,辅助截止线结构131位于挡板的前端,出光元件为一个平凸透镜141,由于一个平凸透镜141在成像时具有场曲像差,其对应的焦平面为弧面,因此,对应的,应当使得挡板上的辅助截止线结构131的形状根据平凸透镜141进行调整,如图9所示,辅助截止线结构131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弧形段1311、第一平直段1312和第二弧形段1313,其中,射至第一弧形段1311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截止线,以此类推,射至第一平直段1312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内凹截止线,射至第二弧形段1313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二截止线。

当挡光件130为挡板时,在一种实施例中:挡光件130为挡板,辅助截止线结构131位于挡板的前端,出光元件为一个平凸透镜141,由于一个平凸透镜141在成像时具有场曲像差,其对应的焦平面为弧面,因此,对应的,应当使得挡板上的辅助截止线结构131的形状根据平凸透镜141进行调整,辅助截止线结构131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弧形段1311、第三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1313,并且第三弧形段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弧形段1311和第二弧形段1313的曲率半径,换言之,第三弧形段的曲率半径较大。其中,射至第一弧形段1311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截止线,以此类推,射至第三弧形段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内凹截止线,射至第二弧形段1313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二截止线。

当挡光件130为挡板时,在一种实施例中:参阅图10至图12,挡光件130为挡板,辅助截止线结构131位于挡板的前端,出光元件可以矫正场曲像差,例如出光元件为透镜组,透镜组包括沿辅助光路依次设置的第一凸透镜142和第二凸透镜143(在其它实施例中透镜组可以包括2个以上能够实现矫正场曲像差的透镜),通过两个凸透镜矫正场曲像差,使得其焦平面为平面,因此,对应的,应当使得挡板上的辅助截止线结构131的形状可以与辅助截止线的形状相类似,例如图12所示,辅助截止线结构131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二平直段1314、第四弧形段1315和第三平直段1316,其中,射至第二平直段1314的光线经透镜组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截止线,以此类推,射至第四弧形段1315的光线经透镜组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内凹截止线,射至第三平直段1316的光线经透镜组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二截止线。

在挡光件130为挡板时,对应的,如图8所示,挡板可以设置于远光聚光器150的上侧。挡板的材质可以为镀铝反射材料,或者吸收材料(吸收材料可以是黑色不透明同时反射率很低的材料,比如黑色的PC或者喷涂的黑漆),或者透明材料(透明材料可以是白色PC、PMMA、硅胶等,具有良好的光线透过性)。

当挡光件130为远光聚光器150时,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至图16,挡光件130为远光聚光器150,辅助截止线结构131位于远光聚光器150顶面133和聚光器出光面132的相接处,出光元件为一个平凸透镜141,由于一个平凸透镜141在成像时具有场曲像差,其对应的焦平面为弧面,因此,对应的,应当使得聚光器上的辅助截止线结构131的形状根据平凸透镜141进行调整,如图16所示,辅助截止线结构131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弧形段1311、第一平直段1312和第二弧形段1313,其中,射至第一弧形段1311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截止线,以此类推,射至第一平直段1312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内凹截止线,射至第二弧形段1313的光线经平凸透镜141出射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二截止线。当聚光器为近光聚光器170时,如图2所示,对应的,可以参照远光聚光器150的实施例设置,区别在于辅助截止线结构131位于近光聚光器170底面和出光面相接的位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当出光元件可以矫正场曲像差时,出光元件除了透镜组外,还可以是双凸透镜,即双凸透镜可以矫正场曲像差,其焦平面为平面。对应的,双凸透镜可以与挡光件的不同实施例进行组合,此处不再赘述。

同理,当挡光件130为聚光器(近光聚光器170或远光聚光器150),且出光元件为一个平凸透镜141时,还可以使得辅助截止线结构131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一弧形段1311、第三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1313,并且第三弧形段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弧形段1311和第二弧形段1313的曲率半径。

同理,当挡光件130为聚光器(近光聚光器170或远光聚光器150)且出光元件为双凸透镜或透镜组时,还可以使得辅助截止线结构131包括顺次相接的第二平直段1314、第四弧形段1315和第三平直段1316,其中,射至第二平直段1314的光线经出光元件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截止线,射至第四弧形段1315的光线经出光元件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一内凹截止线,射至第三平直段1316的光线经出光元件后对应形成辅助截止线中的第二截止线。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任一一种的照明装置。通过对辅助近光光形160的截止线进行改进使得照明装置的出射光线最终所形成的出光光形的截止线清晰且具有较好的衔接性,光线能量分布更加均匀,并能满足较远的照射距离,从而提高驾驶者的观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砝码加载控制机构
  • 一种大砝码自动对中和移位机构
  • 一种大砝码自动对中和移位机构
技术分类

0612011654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