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遮光结构、内后视镜组件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遮光结构、内后视镜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遮光结构、内后视镜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摄像头在汽车上搭载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对于在内后视镜罩盖里的摄像头外界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保证驾驶室里的光线不能干扰摄像头;前风挡玻璃不产生雾气。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些遮光结构,例如:

CN217404696U公开了一种遮光结构,遮光结构上开设有适于与摄像头配合的通孔,遮光结构的朝向挡风玻璃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用于减少反射光线进入摄像头的反光结构。CN116238429A公开了一种广角相机支架和前置摄像装置,广角相机支架包括安装支架和防反光板,防反光板与安装支架连接,且防反光面朝向前风挡玻璃所在的一侧设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汽车前风挡玻璃处的摄像头易受光线折射干扰的问题。

上述方案只能解决摄像头受折线干扰的问题,并未考虑前风挡玻璃的雾气问题;而且,上述方案中的反光结构与防反光板表面均为不规则的凸起或凹槽,加工难度相对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遮光结构、内后视镜组件及车辆,可以阻挡由于前风挡玻璃折射后的光源到摄像头处,而且可以使摄像头区域对应的玻璃区域能够进入气流而不起雾,从而保证摄像头的使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遮光结构,包括:

内后视镜罩盖,用于与前风挡玻璃连接;

内后视镜底座,安装于内后视镜罩盖内侧,所述内后视镜底座表面设有植绒区域;所述内后视镜底座前端开设若干倒气槽,所述倒气槽相对于所在端面位置的法向偏移,且相邻倒气槽的偏移方向相反,以阻挡反射光线并通过除霜除雾气流。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倒气槽的轴线方向与切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夹角范围为35~55°。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面由倒气槽分隔成多个等腰梯形区域。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倒气槽贯穿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面。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植绒区域覆盖后视镜底座前端面,并使后视镜底座前端面留有倒气槽的开口。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内后视镜底座对应于摄像头区域形成倾斜台面,所述倾斜台面覆盖有植绒区域。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组件,包括所述的遮光结构。

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位于内后视镜底座后侧。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安装有所述的内后视镜组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在内后视镜底座表面设置植绒区域,同时又在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面布置呈特定规律分布的倒气槽,能够阻止座舱内通过前风挡玻璃反射的光线到达摄像头,同时使除雾除霜气流通过倒气槽,保证摄像头区域对应的前风挡玻璃除雾除霜功能。

(2)本发明倒气槽的轴线方向与切向的夹角设置为35~55°,在该范围内能够保证除雾除霜效果。

(3)本发明只需在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面开设倒气槽,并设置植绒区域即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断面图;

图2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倒气槽分布示意图;

图3是图2的I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其中,1、摄像头,2、前风挡玻璃,3、内后视镜罩盖,4、内后视镜底座,41、倾斜台面,42、倒气槽,5、植绒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名词解释:植绒是一种纺织工艺,是将短纤维垂直固定于涂有粘合剂的基材上的方法;植绒可以通过静电植绒工艺实现,利用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物理特性,使绒毛带上负电荷,然后将需要植绒的物体放在零电位或接地条件下,绒毛受到异电位被植物体的吸引,呈垂直状加速飞升到需要植绒的物体表面上,最后被涂有胶粘剂的物体固定。

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给出一种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遮光结构。

针对驾驶室内的光线干扰摄像头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通过改进反光结构的形式解决,但并不能同时解决摄像头区域的玻璃区域起雾的问题;而且现有反光结构的加工难度相对较大,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底座前端遮光结构,改进了内后视镜底座4结构,结构简单,能够在满足摄像头1的使用不受到外部干扰的同时,避免雾气的出现。

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遮光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遮光结构包括内后视镜底座4、内后视镜罩盖3、植绒区域5,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内后视镜底座4用于安装摄像头1,内后视镜底座4留有摄像头1镜头露出的通孔,通孔数目与摄像头1镜头数目相对应,例如对于双目摄像头1,内后视镜底座4设有两个通孔。

内后视镜底座4外侧安装内后视镜罩盖3,通过内后视镜罩盖3对内部的摄像头1起到保护作用;并且,通过内后视镜罩盖3将遮光结构安装于前风挡玻璃2。

本实施例按照摄像头1的安装方向定义“前”、“后”方位,即内后视镜底座4对应于摄像头1拍摄区域的一端为前端。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内后视镜底座4对应于摄像头区域设置凹槽,该凹槽形成倾斜台面41,倾斜台面41设有植绒区域5,植绒区域5能够吸收反射光线。

为了避免反射光线进入摄像头1处,本实施例在内后视镜底座4前端面设有若干倒气槽42,倒气槽42为用于使气流通过的凹槽,倒气槽42沿内后视镜底座4上下方向开设,并且倒气槽42沿内后视镜底座4厚度方向贯穿,即,倒气槽42形成三面开口结构。

植绒区域5覆盖后视镜底座前端面以及倾斜台面41,并使后视镜底座前端面留出倒气槽42的上述开口。

倒气槽42呈一定规律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在内后视镜底座4前端面位置倒气槽42倾斜一定角度布置,且相邻倒气槽42的倾斜反向相反;具体的说,每个倒气槽42相对于其所在端面位置的法向偏移,相邻倒气槽42的偏移方向相反,使内后视镜底座4前端面由倒气槽42分隔成多个等腰梯形区域,且相邻等腰梯形区域的布置方向相反。

由于内后视镜底座4的前端为弧面,倒气槽42的轴线方向与切向(或者说X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为了阻止座舱内通过前风挡玻璃2反射的光线到达摄像头1,其中反射光线到达终点(图3中竖向箭头处)就被植绒区域5所吸收,且不影响摄像头区域的前风挡玻璃2的除雾除霜功能,倒气槽42的轴线方向与切向的夹角设置为35~55°。

本实施例在内后视镜底座4表面设置植绒区域5,同时又在内后视镜底座4前端面布置呈特定规律分布的倒气槽42,座舱内通过前风挡玻璃2反射的光线如图3中的竖向箭头,反射光线到达倒气槽42处时,由于倒气槽42倾斜设置,与反射光线的角度差异较大,仅有一光线的一小部分进入倒气槽42一段距离,同时由于在内后视镜底座4表面设有植绒区域5,该小部分反射光线会被植绒区域5吸收;因此,在植绒区域5与倒气槽42的配合作用下,阻挡反射光线进入摄像头1处。

而除霜除雾气流(如图3中的倾斜箭头)能够通过倒气槽42进入内后视镜底座4内,即不影响摄像头区域的风挡玻璃的除雾除霜功能。

当摄像头1接收到非车前区域的杂光而出现鬼影时,通过本实施例内后视镜底座4的结构设计,可以完全阻挡由于前风挡玻璃2折射后的光源到摄像头1,而且可以让摄像头区域对应的玻璃区域能够进入气流而不起雾,从而保证摄像头1的使用性能。

本实施例只需在内后视镜底座4前端面开设倒气槽42,并设置植绒区域5即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后视镜组件,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遮光结构,还包括摄像头1、内后视镜,摄像头1位于内后视镜底座4凹槽的后侧,并由内后视镜罩盖3包裹其中;内后视镜罩盖3外侧安装内后视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的前风挡玻璃2处安装有实施例二所述的内后视镜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7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