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触发机构与电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6:08


触发机构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发机构与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触发机构与应用此触发机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硬盘、服务器或其他用以数据运算或数据储存的装置,大多是将用于数据运算或数据储存的电子元件安装于机壳内,以避免外物对电子元件造成破坏,或避免有心人士轻易盗取电子元件或信息。

为防范有心人士蓄意拆解机壳以盗取电子元件或信息,遂有相应的防护机制被提出,以协助判断机壳是否已被蓄意拆解后重新组装。常见的防护机制如下:采用一次性使用胶粘合电子装置的机壳、在电子装置内部安装湿气反应型材料或在电子装置内部安装一次性使用无线感应元件,然而以上防护机制存在着判断过程繁复或易于判断失准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发机构,其能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安全防护机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良好的安全防护机制。

本发明提出一种触发机构,其包括目标元件、击破件、弹性件以及止挡件。击破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的一侧。弹性件提供弹力带动击破件往目标元件移动。止挡件能够相对于击破件移动设置。当止挡件接触击破件时,止挡件钳制击破件。当止挡件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时,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击破件包括限位部,且止挡件位于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以钳制击破件。当止挡件移出限位部的移动路径时,止挡件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发机构还包括门板,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与击破件之间。门板具有穿孔。在一模式下,击破件接触门板,且穿孔错位于击破件与目标元件。在另一模式下,穿孔对位于击破件与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止挡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与击破件之间。在一模式下,止挡件接触击破件以钳制击破件。在另一模式下,当止挡件移离击破件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时,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止挡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与击破件之间,且止挡件具有穿孔。在一模式下,止挡件接触击破件以钳制击破件,且穿孔错位于击破件与目标元件。在另一模式下,当止挡件移动使穿孔对位于击破件与目标元件时,止挡件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在移动穿过穿孔后撞击目标元件。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第一机壳、第二机壳以及触发机构。第二机壳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一机壳。触发机构包括目标元件、击破件、弹性件以及止挡件。目标元件设置于第一机壳内。击破件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机壳内,且位于目标元件的一侧。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击破件与第一机壳。弹性件提供弹力带动击破件往目标元件移动。止挡件的一端连接第二机壳。止挡件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机壳内。止挡件能够相对于击破件移动设置。当止挡件接触击破件时,止挡件钳制击破件。当止挡件随第二机壳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时,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击破件包括限位部,且止挡件位于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以钳制击破件。当第二机壳拆离第一机壳时,止挡件移出限位部的移动路径,止挡件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门板设置于第一机壳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机壳具有卡凸。门板包括本体与连接本体的延伸臂,且穿孔贯穿本体。在一模式下,延伸臂卡抵卡凸,击破件接触本体,且穿孔错位于击破件目标元件。在另一模式下,延伸臂移动通过卡凸,且穿孔对位于击破件与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止挡件包括至少一卡合部与止挡部,其中卡合部卡合于第二机壳,且止挡部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与击破部之间。在一模式下,止挡部接触击破件以钳制击破件。在另一模式下,第二机壳拆离第一机壳,当止挡部随第二机壳移动而移离击破件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时,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止挡件包括止挡部与安装部,止挡部位于第一机壳内,其中止挡部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与击破件之间,且穿孔贯穿止挡部。安装部延伸至第一机壳内并卡合于止挡部。在一模式下,安装部锁附于第二机壳与第一机壳,止挡部接触击破件以钳制击破件,且穿孔错位于击破件与目标元件。在另一模式下,安装部自第二机壳与第一机壳拆离,止挡部随安装部移动以使穿孔对位于击破件与目标元件,止挡部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的位置,击破件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移动,并在移动穿过穿孔后撞击目标元件。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整合有触发机构,基于触发机构的触发与否,相关人员可迅速且准确地判断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是否已被蓄意拆解后重新组装。因此,电子装置具有良好的安全防护机制。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C是图1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

图1D是图1A的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安装前的局部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C是图2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

图2D是图2A的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安装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电子装置转换至第二模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C是图3A的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定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100A、100B:电子装置

110:第一机壳

111:导引座

112:卡凸

113:斜面

120:第二机壳

121:卡槽

130、130a、130b:触发机构

131:目标元件

132:击破件

132a:滑座

132b:撞针

132c:限位部

133、133a、133b:止挡件

1331:卡合部

1332:止挡部

1333:穿孔

1334:止挡部

1335:安装部

134:弹性件

135:门板

135a:穿孔

1351:本体

1352:延伸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C是图1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请参考图1A至图1C,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以是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硬盘、服务器或其他用以数据运算或数据储存的装置,且电子装置100包括第一机壳110、第二机壳120以及触发机构130。

第一机壳110可容纳用于数据运算或数据储存的电子元件,而第二机壳120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一机壳110。举例来说,第二机壳120采用锁合、卡合、胶合或其他安装方式安装于第一机壳110,以防止安装于第一机壳110内的电子元件暴露于外界。触发机构130安装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之间,基于触发机构130的触发与否,相关人员可迅速且准确地判断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是否已被蓄意拆解后重新组装。因此,电子装置100具有良好的安全防护机制。

详细而言,触发机构130包括目标元件131、击破件132以及止挡件133,其中目标元件131可以是感应芯片、感应线路或触发线路,且设置于第一机壳110内。举例来说,目标元件131安装于第一机壳110的内壁面上。另一方面,击破件132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机壳110内,其中击破件132位于目标元件131的一侧,且止挡件133能够相对于击破件132移动设置。在第一模式下,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而具有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趋势,但止挡件133接触击破件132并钳制击破件132以阻止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

如图1B所示,目标元件131位于击破件132的移动路径,止挡件133用以钳制击破件132。此时,止挡件133与击破件132产生机械性干涉,以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具体而言,止挡件133的一端连接第二机壳120,其中止挡件133从第二机壳120的内壁面凸伸而出,且止挡件13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机壳110内。

如图1A与图1B所示,触发机构130还包括弹性件134,其中弹性件134可采用拉伸弹簧,且设置于第一机壳110内。弹性件134的两端分别连接击破件132与第一机壳110,在第一模式下,弹性件134被拉伸,击破件132受弹性件134的弹性恢复力带动而具有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趋势,但因止挡件133接触击破件132并钳制击破件132,弹性件134暂时性无法恢复至未弹性变形前的状态。

如图1C所示,当止挡件133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132的位置时,弹性件134提供弹力(即弹性件134的弹性恢复力)带动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131。在第二模式下,目标元件131被撞击而损毁。换句话说,若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已被蓄意拆解后重新组装,则目标元件131也已损毁。因此,在无需拆解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可通过读取器在电子装置100外部进行读取目标元件131的动作,若读取失败,则代表电子装置100曾经被蓄意拆解过且目标元件131损毁。

在另一实施例中,若目标元件131被击破件132撞击而损毁,则目标元件131可发出信号至相关人员的终端装置,以警示相关人员。

请参考图1A至图1C,在本实施例中,击破件132可包括滑座132a、撞针132b以及限位部132c,其中撞针132b安装固定于滑座132a,且限位部132c凸出于滑座132a。在第一模式下,止挡件133位于限位部132c的移动路径(或称止挡件133阻断于限位部132c的移动路径)以钳制击破件132。当第二机壳120拆离第一机壳110时,止挡件133移出限位部132c的移动路径,止挡件133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132的位置,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以使撞针132b撞击目标元件131。

举例来说,第一机壳110设有导引座111,其中导引座111凸设于第一机壳110的内壁面,且击破件132滑设于导引座111。详细而言,导引座111可确保击破件132在特定路径上移动靠近目标元件131或移动远离目标元件131,避免击破件132的移动路径偏离。

图1D是图1A的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安装前的局部示意图。请参考图1D,在本实施例中,触发机构130还包括门板135,其中门板135设置于第一机壳110内,且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131与击破件132之间。在第二机壳120安装于第一机壳110上之前,门板135阻断于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且击破件132接触门板135。因此,即便止挡件133尚未阻断于限位部132c的移动路径,门板135也能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

详细而言,门板135具有穿孔135a,当击破件132接触门板135时,穿孔135a错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另一方面,第一机壳110具有卡凸112,且卡凸112可以是位在导引座111上。导引座111具有插槽,以供门板135插设于其中。门板135包括本体1351与连接本体1351的延伸臂1352,且穿孔135a贯穿本体1351。

在第二机壳120安装于第一机壳110上之前,门板135的延伸臂1352卡抵卡凸112。第一机壳110的卡凸112用以阻挡门板135下滑,以确保击破件132接触本体1351并确保穿孔135a错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在穿孔135a错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的情况下,门板135的本体1351阻断于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因此,即便止挡件133尚未阻断于限位部132c的移动路径,门板135的本体1351也能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

在将第二机壳120安装于第一机壳110的过程中,门板135被第二机壳120下压,使得延伸臂1352移动通过卡凸112,并使穿孔135a对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如图1B所示。

如图1B所示,击破件132未接触本体1351,且穿孔135a、击破件132以及目标元件131位于同一直线上(即穿孔135a对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当第二机壳120拆离第一机壳110时,止挡件133移出限位部132c的移动路径,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且撞针132b移动穿过穿孔135a后撞击目标元件131,如图1C所示。

以下将列举其他实施例说明,主要针对多个实施例的差异作说明,多个实施例中相似或相同的设计原理不重复赘述。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C是图2A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2D是图2A的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安装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2A至图2C,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A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触发机构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触发机构130a的止挡件133a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131与击破件132之间,且止挡件133a阻断于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止挡件133a接触击破件132以钳制击破件132,并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

如图2C所示,当止挡件133a移离击破件132并移出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时,止挡件133a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132的位置,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131。

如图2B与图2C所示,止挡件133a包括至少一卡合部1331与止挡部1332,其中卡合部1331卡合于第二机壳120的卡槽121,且止挡部1332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131与击破件132之间。止挡件133a用以随第二机壳120移动,以使止挡部1332移入或移出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

如图2B所示,止挡部1332阻断于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止挡部1332接触击破件132以钳制击破件132。如图2C所示,第二机壳120拆离第一机壳110,当止挡部1332随第二机壳120移动而移离击破件132至解除钳制击破件132的位置时,止挡部1332移出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此时,止挡件133a与击破件132之间的机械性干涉被解除,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并撞击目标元件131。

如图2D所示,在第二机壳120安装于第一机壳110上之前,止挡件133a的止挡部1332阻断于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且止挡部1332接触击破件132以钳制击破件132,并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当第二机壳120安装于第一机壳110上时,止挡件133a的卡合部1331卡入第二机壳120的卡槽121,如图2B所示。

如图2B所示,导引座111具有面向第二机壳120的斜面113,用以防范有心人士蓄意破坏触发机构130a,以使触发机构130a无法在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的拆解过程中作动。举例来说,有心人士可能从第二机壳120外钻孔,并在钻入第一机壳110内部后进一步钻穿击破件132,以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导引座111的斜面113可提高钻孔作业的难度,例如让钻头滑移。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模式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电子装置转换至第二模式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C是图3A的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定前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3A与图3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B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触发机构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触发机构130b的止挡件133b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131与击破件132之间,且止挡件133b具有穿孔1333。当穿孔1333错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时,止挡件133b接触击破件132以钳制击破件132,并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当止挡件133b移离击破件132并移出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时,止挡件133b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132的位置,穿孔1333、击破件132以及目标元件131位于同一直线上(即穿孔1333对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并在移动穿过穿孔1333后撞击目标元件131。

详细而言,止挡件133b包括止挡部1334与安装部1335,其中止挡部1334位于第一机壳110内,且止挡部1334可移动地设置于目标元件131与击破件132之间。穿孔1333贯穿止挡部1334,且安装部1335延伸至第一机壳110内并卡合于止挡部1334。举例来说,安装部1335可采用螺丝,用以锁合固定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另一方面,安装部1335中面向止挡部1334的端部可为卡凸,而止挡部1334中面向安装部1335的端部可为与卡凸配合的卡槽。

如图3A所示,当安装部1335锁附于第二机壳120与第一机壳110时,安装部1335的卡凸卡入止挡部1334的卡槽。另一方面,止挡部1334接触击破件132以钳制击破件132,且穿孔1333错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

如图3B所示,当安装部1335自第二机壳120与第一机壳110拆离时,止挡部1334随安装部1335移动以使穿孔1333对位于击破件132与目标元件131。此时,止挡部1334移动至解除钳制击破件132的位置,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并在移动穿过穿孔1333后撞击目标元件131。

请参考图3C,在安装部1335锁入第二机壳120与第一机壳110之前,止挡部1334阻断于击破件132往目标元件131移动的路径,且止挡部1334接触击破件132以钳制击破件132,并阻止击破件132受弹力带动往目标元件131移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子装置整合有触发机构,基于触发机构的触发与否,相关人员可迅速且准确地判断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是否已被蓄意拆解后重新组装。因此,电子装置具有良好的安全防护机制。进一步而言,当第二机壳安装固定于第一机壳上时,触发机构未被触发。一旦第二机壳拆离第一机壳,触发机构被触发,并通过击破件破坏目标元件。换句话说,若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已被蓄意拆解后重新组装,则目标元件也已损毁。因此,在无需拆解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可通过读取器在电子装置外部进行读取目标元件的动作,若读取失败,则代表电子装置曾经被蓄意拆解过且目标元件损毁。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为准。

相关技术
  • 触发机构与电子装置
  • 一种触发机构及具有该触发机构的自动合闸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85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