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提钩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5:20


提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货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钩装置。

背景技术

车钩是用来实现机车和车辆或车辆与车辆之间的连挂和传递牵引力及冲击力,并使车辆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车辆部件,一般通过车钩钩头上部的提钩装置进行开启。

一般通用铁路车辆端梁或端墙上不会有太多的安装配件,因此车钩提杆具有较充足的安装位置,但有些铁路车辆端梁上安装了很多部件(例如在平车端梁上安装了端门折页座及折页、端门支架,控制重联插座、供电重联插座、球芯折角塞门等配件),占用了车钩提杆的正常安装位置,而活动端门上又不能安装车钩提杆,通过常规的一根钩提杆折弯、扭转等方式无法规避与其它部件的干涉,无法实现正常提钩开钩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钩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端梁存在大量部件导致提钩装置的安装空间受限,导致现有的提钩装置无法实现提钩作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提钩装置,应用于铁路车辆,所述铁路车辆的车身具有端梁,所述车身上,所述端梁所在面还设有车钩,包括:

操作模组,具有操作横杆,所述操作横杆沿车身宽度方向设在所述端梁的底部,所述操作横杆远离所述车钩的一端形成操作端,另一端形成驱动端,所述操作横杆能够在所述端梁上沿自身轴线转动;

提钩模组,对应所述车钩固定在所述端梁的上方,所述提钩模组具有与所述车钩的开钩装置连接的提钩端,和与所述驱动端对应的从动端;以及

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分别沿车身高度方向分布,且均能在竖直平面内摆动,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端,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端梁,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连接件铰接的铰接轴的轴线、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连接件铰接的铰接轴的轴线均平行于所述操作横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提钩模组包括:

两个支撑座,分别对应所述车钩,且固定于所述端梁的上方;

转动杆,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座铰接,所述转动杆靠近所述操作横杆的一端穿出所述支撑座并形成所述从动端,所述从动端与所述第二连杆固定连接;以及

提钩杆,沿纵向延伸,所述提钩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链条,所述链条的底端与所述车钩的开钩装置连接,所述链条和所述提钩杆配合形成所述提钩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模组还包括多个固定座,多个所述固定座沿横向间隔固定在所述端梁上,每个固定座均具有横向贯通的插孔,所述操作横杆沿预设方向贯穿多个所述插孔,并与多个所述插孔转动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横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同轴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所在端形成所述操作端,所述端梁上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轴的轴线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上套设有齿链。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横杆远离所述车钩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提杆,所述提杆与所述操作横杆相互垂直,所述提杆和所述操作横杆形成所述操作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横杆的外周面设有防跳杆,所述防跳杆垂直于所述操作横杆,并能够随所述操作横杆的转动沿上下方向摆动;

所述提钩装置还包括防跳组件,所述防跳组件包括:

防跳座,固定于所述端梁,并对应于所述操作端,所述防跳座具有供所述防跳杆穿过的防跳空间,所述防跳座的侧壁沿车身宽度方向设有贯穿的开孔;

横杆,沿车身宽度方向穿过所述开孔,所述横杆与所述开孔滑动且转动配合,所述横杆具有伸入所述防跳空间内并与所述防跳杆的下表面抵接的防跳状态,和与所述防跳杆错位,以使所述防跳杆正常沿上下方向摆动的工作状态;以及

限位杆,与所述横杆相互垂直,并设于所述横杆的伸出端,所述防跳座对应所述限位杆开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沿车身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杆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或所述第二限位槽卡接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跳组件还包括复位座,所述复位座具有复位槽,所述横杆沿车身宽度方向穿过所述复位槽并伸入所述防跳空间,所述复位槽内设有套设于所述横杆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复位槽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杆连接,所述弹性件被配置有使所述横杆保持防跳状态的预紧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跳座上还设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防跳空间的顶部平齐;

自由状态下,所述防跳杆和所述延伸板贴合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模组具有两组,所述连杆组件具有两组,两组所述操作模组、两组所述连杆组件分别对称连接于所述提钩模组的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连接件铰接的一端沿所述第二连杆的长轴方向延伸设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搭接槽;

所述提钩模组包括:

两个提钩架,分别固定于所述端梁,所述提钩架的外侧设有配合杆,所述配合杆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所述配合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固定连接,所述配合杆形成所述从动端;以及

工字提钩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纵杆,所述第一横杆沿车身宽度方向转动设于两个所述提钩架的内侧,所述第一横杆与所述配合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二横杆设于所述延伸杆的上方,并能与所述搭接槽搭接配合,所述纵杆与所述第二横杆连接的一端沿自身长轴方向延伸凸出于所述第二横杆,所述纵杆的延伸端形成所述提钩端。

本发明提供的提钩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端梁上方安装提钩模组,在端梁上安装操作模组,利用连杆组件实现传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纵向设置,使连接件离开端梁所在平面,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配合,使原本平面化的连动更改为三维连动,避免了端梁上安装的部件对连杆组件的传动产生干涉;操作模组和提钩模组能够安装在配件间隙,占用空间小,提钩模组和操作模组之间的传动不受空间限制,本装置环境适应性强,且连接组件没有复杂的配合,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提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提钩装置与周边构件的装配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提钩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提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采用的驱动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采用的提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采用的提钩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铁路车辆上车钩和端梁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操作模组;

11、操作横杆;111、提杆;112、防跳杆;113、第一齿轮;

12、固定座;

2、提钩模组;

21、支撑座;22、转动杆;23、提钩杆;24、链条;

25、提钩架;26、工字提钩架;261、第一横杆;262、第二横杆;263、纵杆;

3、连杆组件;

31、第一连杆;32、连接件;33、第二连杆;331、延伸杆;332、搭接槽;

4、防跳组件;

41、防跳座;411、防跳空间;412、开孔;413、第一限位槽;414、第二限位槽;

42、横杆;43、限位杆;44、复位座;441、复位槽;45、弹性件;46、延伸板;

5、驱动件;51、第二齿轮;52、齿链;

6、端梁;

7、车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9,现对本发明提供的提钩装置进行说明。提钩装置应用于铁路车辆,铁路车辆的车身具有端梁6,车身上,端梁6所在面还设有车钩7,提钩装置包括操作模组1、提钩模组2和连杆组件3。操作模组1具有操作横杆11,操作横杆11沿车辆宽度方向设在端梁6的底部,操作横杆11远离车钩7的一端形成操作端,另一端形成驱动端,操作横杆11能够在端梁6沿自身轴线转动;提钩模组2对应车钩7固定在端梁6的上方,提钩模组2具有与车钩7的开钩装置连接的提钩端,和与驱动端对应的从动端;连杆组件3包括第一连杆31、连接件32以及第二连杆33,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3分别沿车身高度方向分布,且均能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第一连杆3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驱动端,第二连杆3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端梁6,连接件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3的另一端铰接,第一连杆31和连接件32铰接的铰接轴的轴线、第二连杆33和连接件32铰接的铰接轴的轴线均平行于操作横杆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杆31和连接件32之间、第二连杆33和连接件32之间均是通过圆孔圆轴开口销转动连接,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有利于检修和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提钩端和车钩7的开钩装置连接,开钩装置上升,车钩7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端梁6指的是铁路车辆底架端部的梁,车钩7设置在端梁6上。

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9,铁路车辆为长方体结构,车钩和端梁设置铁路车辆的侧面,实线箭头表示车身长度方向,空心箭头表示车身宽度方向,实心箭头表示车身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时,连接件32为竖直杆,从动端和主动端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连接件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3铰接。没有复杂的构件,成本低。

可选的,参阅图5,连接件32为不规则杆体,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3铰接;连接杆32还可以是棱柱杆,只要是刚性结构,满足带动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3同步转动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3,车辆的端梁上存在多个配件,参考图中阴影部分。留下的供提钩装置安装的空间非常有限,无法采用常规的一根驱动杆连接提钩链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杆31和操作横杆11的驱动端的连接方式为同轴卡接,第一连杆31的端部形成卡接孔,卡接孔为异形孔,操作横杆11的驱动端与卡接孔适配,驱动端穿过卡接孔并与卡接孔卡接配合。

作为第一连杆31和操作横杆11驱动端的另一连接方式,第一连杆31和操作横杆11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提钩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端梁6上方安装提钩模组2,在端梁6上安装操作模组1,利用连杆组件3实现传动,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3纵向设置,使连接件32离开端梁6所在平面,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3配合,使原本平面化的连动更改为三维连动,避免了端梁6上安装的部件对连杆组件3的传动产生干涉;操作模组1和提钩模组2能够安装在配件间隙,占用空间小,提钩模组2和操作模组1之间的传动不受空间限制,本装置环境适应性强,且连接组件没有复杂的配合,降低了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3,提钩模组2包括两个支撑座21、转动杆22以及提钩杆23。两个支撑座21分别对应车钩7,且固定于端梁6的上方;转动杆22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并分别与两个支撑座21铰接,转动杆22靠近操作横杆11的一端穿出支撑座21并形成从动端,从动端与第二连杆33固定连接;提钩杆23沿纵向延伸,提钩杆23的一端与转动杆22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链条24,链条24的底端与车钩7的开钩装置连接,链条24和提钩杆23配合形成提钩端。

具体实施时,两个支撑座21一体化设置。

作为第二连杆33和端梁6转动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参阅图1,转动杆22转动连接于支撑座21,支撑座21和端梁6固定连接,第二连杆33和从动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杆33和转动杆22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杆33和从动端的连接方式为同轴卡接,第二连杆33的端部形成卡接孔,从动端穿过卡接孔并与卡接孔卡接配合。

作为第二连杆33和从动端的另一连接方式,第二连杆33和从动端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提钩模组2结构简单,没有复杂的结构,制造成本低;只有支撑座21与端梁上端存在接触,占地面积小,能够适应有限的空间;通过转动杆22的转动,带动提钩杆23绕转动杆22的轴线作圆弧运动,实现提钩杆23的提钩端升降,并带动链条24升降,最终带动车钩7的开钩装置升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3,操作模组1还包括多个固定座12,多个固定座12沿横向间隔固定在端梁6上,每个固定座12均具有横向贯通的插孔,操作横杆11沿预设方向贯穿多个插孔,并与多个插孔转动配合。多个固定座12提供了操作横杆11的安装位置,多个插孔同轴设置,能够实现引导操作横杆11的插入方向,保证安装完成的操作横杆11沿水平方向设置。固定座12间隔设置,使操作横杆11远离端梁6的表面,减少在端梁上的占用空间,只有固定座12和端梁接触,避免了其余部件对操作横杆11的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操作横杆11远离第一连杆31的一端同轴套设有第一齿轮113,第一齿轮113形成操作端,端梁6上设有驱动件5,驱动件5上设有第二齿轮51,第二齿轮51的转动轴的轴线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第二齿轮51和第一齿轮113上套设有齿链52。操作横杆11通过驱动件5的驱动实现转动,驱动件5提供动力,使得第二齿轮51转动,齿链52分别与第二齿轮51和第一齿轮113啮合,实现第二齿轮51和第一齿轮113的同步转动,结构简单,实现了操作横杆11的自动转动,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接线在操作室控制驱动件5的启闭,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3,操作横杆11远离车钩7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提杆111,提杆111与操作横杆11相互垂直,提杆111和操作横杆11形成操作端。作为手动操作操作横杆11的方式,设置提杆111和操作横杆11连接,通过转动提杆111,实现操作横杆11自转,操作简单,没有复杂的机械结构;提杆111和操作横杆11连接,不占用端梁6端面上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操作横杆11的外周面设有防跳杆112,防跳杆112垂直于操作横杆11,并能够随操作横杆11的转动沿上下方向摆动;提钩装置还包括防跳组件4,防跳组件4包括防跳座41、横杆42以及限位杆43。防跳座41固定于端梁6,并对应于操作端,防跳座41具有供防跳杆112穿过的防跳空间411,防跳座41的侧壁沿车身宽度方向设有贯穿的开孔412;横杆42沿车身宽度方向穿过开孔412,横杆42与开孔412滑动且转动配合,横杆42具有伸入防跳空间411内并与防跳杆112的下表面抵接的防跳状态,和与防跳杆112错位,以使防跳杆112正常沿上下方向摆动的工作状态;限位杆43与横杆42相互垂直,并设于横杆42的伸出端,防跳座41对应限位杆43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13和第二限位槽414,第一限位槽413和第二限位槽414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限位杆43能够与第一限位槽413或第二限位槽414卡接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进行提钩操作的过程中,防跳杆112是向下运动,复位时向上运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跳组件4,通过横杆42伸入防跳空间411内,将防跳杆112拦截在横杆42的上方,防止防跳杆112继续下降,横杆42和防跳空间411的顶部配合夹持防跳杆112,防跳杆112保持静止,防跳杆112和操作横杆11连接,操作横杆11无法转动,避免在防跳状态下,连接件32受重力影响下降,导致操作横杆11反向转动,造成整个装置下垂变形;限位杆43在横杆42处于工防跳状态时能够和第一限位槽413卡接配合,实现对横杆42的固定,保证防跳杆112始终被横杆42拦截在上方,同时限位杆43和第一限位槽413卡接配合,能够避免在行车过程中横杆42受振荡发生移动,导致防跳杆112和横杆42错位,发生防跳杆112非正常回位;在工作状态下,横杆42和第二卡接槽414卡接配合,横杆42固定后始终与防跳杆111保持错位,进而保证提钩工作的正常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防跳座41和固定座12安装在端梁6的底部,尽可能的适应端梁6上的有限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防跳组件4还包括复位座44,复位座44具有复位槽441,横杆42沿车身宽度方向穿过复位槽441并伸入防跳空间411,复位槽441内设有套设于横杆42的弹性件45,弹性件45一端与复位槽441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横杆42连接,弹性件45被配置有使横杆42保持防跳状态的预紧力。在横杆42伸入防跳空间411对防跳杆112进行支撑时,限位杆43和第一限位槽413卡接配合,弹性件45为放松状态;当需要进行提钩操作时,沿车身宽度方向向外拉出横杆42,弹性件45产生变形,产生使横杆42靠近防跳空间411的弹性力,此时限位杆43和第二限位槽414卡接配合,弹性件45保持变形状态。在工作人员将限位杆43从第二限位槽414中拿出时,弹性件45自动复位,带动横杆42伸入防跳空间,防跳杆112被横杆42和防跳座41夹持,保证操作横杆11能够正常维持静止,避免在防跳状态下连接件32下落。

可选的,弹性件45为弹簧,弹簧的形变连续性好,强度高,满足作为弹性件45的使用需求,当然,弹性件45还可以是其他弹性好的构件,例如高强度橡胶套,只要自身强度高,具有一定弹性均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防跳座41上还设有延伸板46,延伸板46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并与防跳空间411的顶部平齐;自由状态下,防跳杆112和延伸板46贴合设置。防跳杆112和延伸板46下表面贴合,在延伸板46和横杆42的配合下,防跳杆112在自由状态处于静止状态,避免防跳杆112持续向上移动,进而操作横杆11不会持续转动,第一连杆31不会向下转动,连接件32不会下垂,整个装置处于正位状态,延伸板46的设置能够保证连接件32不会下垂,保证了整个装置的使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操作模组1具有两组,连杆组件3具有两组,两组操作模组1、两组连杆组件3分别对称连接于提钩模组2的两侧。当操作模组1设置两组时,两个操作模组1分别通过对应的连杆组件3和提钩模组2连接,具体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从车钩7的两侧进行提钩作业,避免了工作人员从车钩7底部穿过时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操作时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8,第二连杆33与连接件32铰接的一端沿第二连杆33的长轴方向延伸设有延伸杆331,延伸杆331与第二连杆33同轴设置,延伸杆331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搭接槽332;提钩模组2包括两个提钩架25和工字提钩架26。两个提钩架25分别固定于端梁6,提钩架25的外侧设有配合杆,配合杆沿车身宽度方向设置,配合杆与第二连杆33固定连接,配合杆形成从动端;工字提钩架26包括第一横杆261、第二横杆262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纵杆263,第一横杆261沿车身宽度方向转动设于两个提钩架25的内侧,第一横杆261与配合杆同轴设置,第二横杆262设于延伸杆331的上方,并能与搭接槽332搭接配合,纵杆263与第二横杆262连接的一端沿自身长轴方向延伸凸出于第二横杆262,纵杆263的延伸端形成提钩端。

需要说明的是,配合杆和第一横杆261同轴设置,且互不干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钩模组2,通过连接件32上升,带动延伸杆331上升,第二横杆262和延伸杆331的搭接槽332配合,实现第二横杆262随延伸杆331的上升而上升,并且可以在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杆33时,两个延伸杆331任意一个上升均可以带动第二横杆262上升,实现提钩端的上升。第二横杆262与搭接槽332的搭接配合使单侧的操作模组1转动即可带动链条24转动,配合简单,结构不复杂,缩短了检修时间。

当操作模组1具有两组时,存在以下三种实施方式:

两个操作模组1的操作端均采用操作横杆11和提杆111配合的手动形式,工作人员能够在任意一侧操作提杆111以进行提钩作业。

两个操作模组1的操作端均采用设置驱动件5,通过第一齿轮113和第二齿轮51同步转动的方式进行作业,驱动件5能够与控制车室电气连接,在其中一个驱动件5发生故障时,仍可通过另一侧的驱动件5驱动提钩作业的正常进行,满足工作使用。

一个操作模组1的操作端采用操作横杆11和提杆111配合的手动形式,另一个操作模组1的操作端采用设置驱动件5,通过第一齿轮113和第二齿轮51同步转动的方式进行作业,本实施例手动和自动一体设置,既可以通过驱动件51自动进行作业,又可通过手动转动提杆111进行作业,并且第二横杆262与搭接槽332搭接配合,使两侧的操作模组1之间的运动不发生干涉,互不影响,增加了装置的便捷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08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