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车辆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对吸能结构的吸能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吸能结构所需的布置空间也越来越大。

而为提升气动性能,轨道车辆的头车前端一般设计为长细比较大的形状,这种形状所能提供的布置空间比较小,而该空间内还需要布置排障器、开闭机构等结构,因此给吸能结构留出的布置空间非常有限。

有鉴于此,如何兼顾吸能结构的吸能容量和空间占用,是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包括传导部件、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所述传导部件能随车钩座一起后退,所述第一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前方且与车钩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吸能装置位于车体前端的气密墙后方且位于所述传导部件后方,使所述传导部件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第二吸能装置相抵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一导向装置,所述第一导向装置包括所述传导部件和导向套,所述传导部件的后端插装在所述导向套内,所述传导部件与所述导向套配合对车钩座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向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和加强肋,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套外周,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上,所述加强肋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导向套外周之间。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吸能装置固定连接在轨道车辆的牵引梁上。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吸能装置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与轨道车辆的牵引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套内部给所述传导部件提供后退空间。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导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吸能装置为缩颈式吸能装置,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缩颈头,所述缩颈头的内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缩小,所述缩颈头的内周面最小直径小于所述传导部件的外径,使所述传导部件随车钩座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缩颈头的内周面相抵而缩颈变形。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导向筒,所述导向筒固定连接在所述缩颈头前方并与所述缩颈头同轴,所述导向筒的内周面与所述传导部件的外周面导向配合,以对所述传导部件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紧套在所述导向筒外周,给所述导向筒提供支撑。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导部件为管状结构,所述第二吸能装置为胀管式吸能装置,所述胀管式吸能装置包括膨胀头,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增大,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最大直径大于所述传导部件的内径,使所述传导部件随车钩座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膨胀头的外周面相抵而膨胀变形。

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二导向装置,所述第二导向装置与所述第一吸能装置以及车钩座滑动连接,以对所述第一吸能装置以及车钩座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上述吸能结构的技术效果:

当碰撞能量通过车钩传递到车钩座使车钩座后退时,会导致第一吸能装置受压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同时还会导致传导部件后退,传导部件后退过程中与第二吸能装置相抵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由于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能够联合吸能,所以具有较大的吸能容量。

并且,上述吸能结构的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能够分开布置,第二吸能装置布置在气密墙后方,这样第二吸能装置不占用气密墙前方空间,从而能给排障器、开闭机构(排障器、开闭机构布置在气密墙前方空间中)留出充足的布置空间。因此,上述吸能结构能够兼顾吸能容量和空间占用。

另外,上述吸能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仅设置第一吸能装置或选择同时设置第一吸能装置和第二吸能装置,当仅设置第一吸能装置时,仅需要不安装第二吸能装置或者拆卸下已安装的第二吸能装置即可,而不用做其他改造,因此,使用灵活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一种实施例与车钩座和车体前端的气密墙组装在一起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1车钩,02车钩座,03气密墙;

100第一导向装置,101传导部件,102导向套,103固定板,104加强肋;

200第一吸能装置;

300第二吸能装置,301连接套,302缩颈头,303导向筒,304支撑环;

400第二导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轨道车辆的吸能结构至少包括传导部件101、第一吸能装置200和第二吸能装置300。

其中,传导部件101能随车钩座02一起后退。

其中,第一吸能装置200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03前方,并且,第一吸能装置200与车钩座02固定连接。

其中,第二吸能装置300位于车体前端的气密墙03后方,并且,第二吸能装置300位于传导部件101后方,使传导部件101后退过程中能与第二吸能装置300相抵而吸收碰撞能量。气密墙03上设有供传导部件101后退通过的通孔。

上述吸能结构的吸能过程是:当碰撞能量通过车钩01传递到车钩座02使车钩座02后退时,会导致第一吸能装置200受压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同时还会导致传导部件101后退,传导部件101后退过程中与第二吸能装置300相抵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

上述吸能结构,由于第一吸能装置200和第二吸能装置300能够联合吸能,所以具有较大的吸能容量。并且,上述吸能结构的第一吸能装置200和第二吸能装置300能够分开布置,第二吸能装置300布置在气密墙03后方,这样第二吸能装置300不占用气密墙03前方空间,从而能给排障器、开闭机构(排障器、开闭机构布置在气密墙03前方空间中)留出充足的布置空间。因此,上述吸能结构能够兼顾吸能容量和空间占用。

另外,上述吸能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仅设置第一吸能装置200或选择同时设置第一吸能装置200和第二吸能装置300,当仅设置第一吸能装置200时,仅需要不安装第二吸能装置300或者拆卸下已安装的第二吸能装置300即可,而不用做其他改造,因此,使用灵活性高。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传导部件101的前端与车钩座02固定连接,从而能随车钩座02一起后退,连接方式不限,可以螺栓连接或者焊接。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吸能装置200包括五孔型材,五孔型材吸能容量较大。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吸能结构包括第一导向装置100,第一导向装置100包括上述传导部件101和导向套102,传导部件101的后端插装在导向套102内,传导部件101与导向套102配合对车钩座02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

这样设置,在传导部件101和导向套102的配合导向作用下,车钩座02基本沿轨道车辆的纵向(即本文所述的前后方向)后退,而不容易横向移动,如此,利于提升吸能效果和车辆安全性能。而且,这样设置,使传导部件101同时具有导向和吸能双重作用,一件多用,从而利于简化吸能结构和减小吸能结构的空间占用。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向装置100还进一步包括固定板103和加强肋104。固定板103固定连接在导向套102外周,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是焊接或者一体成型。固定板103还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03上,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是螺栓连接或者焊接。加强肋104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03和导向套102外周之间,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是焊接或者一体成型。

这样设置,导向套102通过固定板103固定连接在车体前端的气密墙03上,实现了导向套102的固定安装,并且,在加强肋104的加强作用下,导向套102能够给传导部件101提供可靠支撑。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吸能装置300固定连接在轨道车辆的牵引梁上。这样设置,碰撞能量能经第二吸能装置300继续向后传递到牵引梁上,加长了碰撞能量吸收路径,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吸能效果。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吸能装置300包括连接套301。连接套301与轨道车辆的牵引梁固定连接,连接套301除了起到连接作用外,连接套301的内部空间还能作为传导部件101的后退空间。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传导部件101为管状结构。第二吸能装置300为缩颈式吸能装置。缩颈式吸能装置包括缩颈头302,缩颈头302的内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缩小,缩颈头302的内周面最小直径小于传导部件101的外径,使传导部件101随车钩座02后退过程中能与所述缩颈头302的内周面相抵而缩颈变形。当设置上述连接套301时,缩颈头302可以固定连接在连接套301前方。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缩颈式吸能装置还进一步包括导向筒303,导向筒303固定连接在缩颈头302前方并与缩颈头302同轴。导向筒303的内周面与传导部件101的外周面导向配合,以对传导部件101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在导向筒303的内周面与传导部件101的外周面的配合导向作用下,传导部件101与缩颈头302相抵时基本与缩颈头302同轴,若传导部件101与缩颈头302相抵时不同轴则容易对缩颈头302造成损伤且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缩颈变形量而导致第二吸能装置300的吸能效果不理想,同轴则可以规避这些弊端。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向筒303、缩颈头302和连接套301自前向后依次通过同一组螺栓紧固在一起。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缩颈式吸能装置还进一步包括支撑环304,支撑环304的后端紧套在导向筒303外周,以给导向筒303提供支撑,保障导向筒303的位置稳定性。当吸能结构设有导向套102时,支撑环304的前端可以紧套在导向套102外周。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传导部件101为管状结构,第二吸能装置300为胀管式吸能装置,胀管式吸能装置包括膨胀头,膨胀头的外周面直径自前向后逐渐增大,膨胀头的外周面最大直径大于所述传导部件101的内径,使传导部件101随车钩座02后退过程中能与膨胀头的外周面相互作用而膨胀变形。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吸能结构包括第二导向装置400,第二导向装置400与第一吸能装置200以及车钩座02滑动连接,以对第一吸能装置200以及车钩座02的后退方向进行导向。这样设置,在第二导向装置400的导向作用下,车钩座02基本沿轨道车辆的纵向后退,而不容易横向移动,第一吸能装置200基本沿轨道车辆的纵向变形,而不容易横向变形,如此,利于提升吸能效果和车辆安全性能。

以上各具体实施例,在不冲突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组合。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