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调节方法、转向系统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7:31


一种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调节方法、转向系统及车辆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调节方法、转向系统及车辆。

助力转向系统是协助驾驶员进行车辆方向调整的系统,可以减小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转向时需要用到的力。助力系统有很多种,其中,REPS(Rack parallel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system,齿条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器)由于其助力范围大,噪音特性好,近些年大量地运用到了中高端车型上。

REPS的工作原理为: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转向时,方向盘带动转向轴旋转。转向轴与转向杆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齿条连接,转向轴旋转驱动转向杆向左或右横向移动,进而驱动车轮向左或右转向。扭矩转角传感器可以采集方向盘传递过来的转向信息,并将其传递给控制器。或者,由自动驾驶中心发出转向响应要求信息,并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信息后进行计算和处理,然后发出电机电流控制信息,使电机输出相应的转矩和转速/转角。电机使用传动带连接电机输出轴上的驱动轮和转向杆上的被动轮,被动轮与转向杆形成丝杠传动结构,通过传动带减速增矩,被动轮再将旋转扭矩转换为转向杆轴向力从而实现汽车转向。

在REPS中,带传动具有传动平稳、噪音小、传动比大等优点,但是,由于传动带使用橡胶及添加剂制成,自身有一定的弹性。如果装配太紧会导致摩擦力太大,磨损严重。如果装配太松又容易产生噪音和打滑,所以装配时需要对传动带张紧力进行调节以使它处于合适的范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动装置,能够调节传动带的张紧力,从而避免张紧力太大,对传动带造成磨损;或者避免张紧力太小,产生噪音及打滑。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传动装置,包括:驱动轮、被动轮和传动带,其中,所述驱动轮通过所述传动带与所述被动轮连接,所述驱动轮轴线被配置为可绕第一轴线转动。由此,通过控制驱动轮绕第一轴线为轴心转动,可以调节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传动带的张紧力的大小。从而避免张紧力太大,对传动带造成磨损;或者避免张紧力太小,产生噪音及打滑。

作为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调节销,所述调节销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重合;张紧轮,张紧轮设置在调节销上,张紧轮的外周面与传动带相抵接。由此,通过设置在调节销上的张紧轮与传动带抵接,当驱动轮绕调节销为中心转动调节时,可以改变张紧轮与驱动轮之间的位置,从而可以改变传动带连接驱动轮与被动轮时所经过的路径,进而改变传动带的长度,调节传动带的张紧力。

作为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张紧轮的外周面与传动带的外周面相抵接。由此,可以通过张紧轮改变传动带连接驱动轮与被动轮时所经过的路径,使位于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部分的两侧传动带的距离更近,从而使传动带与驱动轮及被动轮接触的弧度及其所对应的包角更大,以增加传动带与驱动轮及被动轮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传动带与驱动轮及被动轮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降低了传动带与驱动轮及被动轮之间发生打滑的可能性,降低了传动带的磨损。同时,电机相对与壳体转动,调节驱动轮远离/接近被动轮,以使传动带延长/缩短时,张紧轮会相应地接近/远离驱动轮与被动轮中心之间的连接线,使张紧轮能够压紧/放松传动带。由此,可以提高对传动带张紧力的调节范围,减小了调节传动带张紧力时电机所需要转动的角度,减小了调节电机以及驱动轮位置时所需要的空间。

作为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驱动轮轴线、被动轮轴线和调节销轴线平行,被动轮轴线与调节销轴线的相对位置不变。由此,可以保证驱动轮绕调节销转动时,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传动带的正常连接,避免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出现错位影响带传动的正常运行。

作为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第一电机和壳体,第一电机用于驱动驱动轮,第一电机通过调节销安装在壳体上。由此,第一电机与壳体通过调节销安装在壳体上,在对第一电机进行安装时,可以通过调节销实现对第一电机的定位,以便实现第一电机与壳体之间的固定。调节销还可以提高第一电机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第一电机与壳体通过螺栓固定时,如果大部分螺栓因为震动等原因断裂或脱落失效,即使仅剩一颗螺栓连接在第一电机与壳体上,调节销也可以使第一电机保持固定,避免第一电机围绕仅剩的一颗螺栓转动。

作为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电机内还包括第一腔室,调节销还包括通孔,通孔的第一端位于第一腔室内,通孔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电机外部,第一腔室通过通孔与第一电机外部连通。由此,当第一电机转动时,可以使第一腔室内的空气通过通孔进出第一腔室,以降低第一电机转动时第一腔室内的气压波动,从而降低第一电机转动时的噪音。第一腔室通过通孔与第一电机外部连通,还可以使第一腔室内因第一电机工作而被加热的空气与第一电机外部的空气通过通孔进行交换,提高了第一电机的散热效率。

作为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壳体围合形成第二腔室,驱动轮、被动轮、调节销被收容于第二腔室内;第一腔室通过通孔与第一电机外部连通,具体包括:第一腔室通过通孔与第二腔室连通。由此,可以使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通过通孔连通,从而使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可以同时进行气密性检测。进而可以简化生产步骤,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第一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通孔的轴线与调节销的轴线重合。由此,可以使通孔的加工更加简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调节销可以直接使用管材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可以在生产时无须进行打孔作业,简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第一方面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调节销还包括定位端面,定位端面用于与壳体相抵接。由此,可以通过定位端面与壳体相抵接使调节销安装在壳体上时能够实现定位,以便于调节销的安装。

作为第一方面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调节销与壳体固定连接。由此,壳体不需要通过增加厚度来实现调节销与壳体配合的稳定性,从而能够减小壳体的厚度,节省材料,减轻壳体的重量。另外,由于第一电机安装在壳体上后,驱动轴需要穿过壳体后安装驱动轮,减小壳体的厚度可以相应地减小驱动轴的长度,从而使驱动轴由第一电机中露出的长度更短,从而提高了驱动轴的刚度以及耐久性,使驱动轴的传动更加平稳。

作为第一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电机还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电机通过第一固定部与壳体固定连接。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固定部方便地将第一电机固定在壳体上。

作为第一方面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电机还包括第一固定部,具体包括:所述电机包括至少一个螺栓孔;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螺栓连接与所述壳体保持相对固定。由此,可以通过螺栓实现先固定连接,方便安装与拆卸。

作为第一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第一电机共同驱动驱动轮。由此,可以提高驱动力,同时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之间还可以互为冗余,从而提高了传动装置的稳定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调节销,调节销用于使电机与壳体铰接,调节销与电机的驱动轴错开;驱动轴上设置有驱动轮,壳体上与驱动轮相应位置设置有被动轮,驱动轮与被动轮通过传动带连接;电机相对于壳体转动调节传动带的张紧力后,电机与壳体固定连接。由此,电机与壳体通过调节销铰接,使电机可以相对壳体转动。由于调节销与电机的驱动轴错开,因此电机相对壳体转动时,驱动轴可以以调节销为轴心转动,从而使驱动轮以调节销为轴心转动。由于被动轮设置在壳体上,因此当电机相对壳体转动时,可以调节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传动带的张紧力的大小。同时,由于电机与壳体通过调节销实现铰接,在壳体上安装电机时,可以通过调节销实现对电机的定位,以便实现电机与壳体之间的固定。调节销还可以提高电机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电机与壳体通过螺栓固定时,如果大部分螺栓因为震动等原因断裂或脱落失效,即使仅剩一颗螺栓连接在电机与壳体上,调节销也可以使电机保持固定,避免电机围绕仅剩的一颗螺栓转动。

作为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张紧轮,张紧轮设置在调节销上,张紧轮用于与传动带相抵接。由此,通过设置在调节销上的张紧轮与传动带抵接,当电机以调节销为中心转动调节时,可以改变张紧轮与驱动轮之间的位置,从而可以改变传动带连接驱动轮与被动轮时所经过的路径,进而改变传动带的长度,调节传动带的张紧力。

作为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电机内部具有第一腔室,壳体内部具有第二腔室,驱动轮、被动轮以及传动带设置在第二腔室内;调节销还包括:通孔,通孔设置在调节销内,用于连通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由此,可以使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通过通孔连通,从而能够同时对电机的第一腔室及壳体的第二腔室进行气密性检测。同时,由于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通过通孔连通,与单独的第二腔室相比空间更大,可以使电机旋转时在第二腔室内引起的压力波动降低,从而能够降低电机旋转时产生的噪音。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通过通孔连通,还可以使第二腔室内因电机工作而被加热 的空气与第一腔室内的空气通过通孔进行交换,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率。

作为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定位端面,定位端面用于与壳体相抵接。由此,可以通过定位端面与壳体相抵接使调节销安装在壳体上时能够实现定位,以便于调节销的安装。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传动装置调节方法,传动装置为第一方面中第五种至第十三种传动装置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方法包括:调节驱动轮围绕调节销旋转的旋转角度;当传动带张紧力大于第一张紧力阈值时,将第一电机与壳体固定连接。由此,可以控制驱动轮围绕调节销转动,以调节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传动带的张紧力的大小。

作为第三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调节驱动轮围绕调节销旋转的旋转角度之前,方法还包括:解除第一电机与壳体的固定连接。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中第七种传动装置可能的实现方式,包括:向壳体的第二腔室内输入气体,使第二腔室内的气压大于或等于第一气压阈值;保持第一时长后检测第二腔室的气压,当第二腔室的气压大于或等于第二气压阈值时,则气密性合格。由于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通过通孔连通,由此可以通过向第二腔室内输入气体,使第二腔室内的气压大于或等于第一气压阈值,同时可以使第一腔室内的气压大于或等于第一气压阈值。保持第一时长后,可以通过检测第二腔室内的气压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气压阈值,从而确定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是否漏气,或者漏气程度是否在合格范围内,从而可以同时确定壳体与电机的气密性是否合格。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转向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传动装置可能的实现方式。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传动装置可能的实现方式。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在以下(多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以下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各个特征和各个特征之间的联系。附图均为示例性的,一些特征并不以实际比例示出,并且一些附图中可能省略了本申请所涉及领域的惯常的且对于本申请非必要的特征,或是额外示出了对于本申请非必要的特征,附图所示的各个特征的组合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另外,在本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内容也是相同的。具体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方案一中的一种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方案一中的另一种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方案二中的一种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REPS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前轮转向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后轮转向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8为图5中REPS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REPS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调节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调节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电机的轴向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电机的轴向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REPS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调节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张紧轮与驱动轮及被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为传动带长度与驱动轮位置的关系示意图;

图18为对传动带张紧力进行调节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传动带张紧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壳体;102长圆孔;103电机;104驱动轴;105驱动轮;106被动轮;107传动带;108凸台;109圆孔;110张紧轮;2车辆;20转向系统;20a前轮转向;20b后轮转向;21方向盘;22第一转向轴;23第二转向轴;24第三转向轴;241齿轮;25壳体;251第二腔室;26转向杆;261齿条;27REPS;271电机;2711驱动轴;2712第一腔室;2713外壳;2714第一固定部;2715连接孔;2716定位齿条;2717固定板;2718定位齿头;272驱动轮;273被动轮;274轴承;275传动带;276调节销;2761固定端;2762调节端;2763定位端面;2764张紧轮;2765通孔;2765a第一端;2765b第二端。

为了调节传动带的张紧力,方案一为通过调节驱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中心距来实现传动带张紧力的调节。

图1为方案一中的一种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壳体101上设置有三个长圆孔102,螺栓可以穿过长圆孔102从而将电机103固定在壳体101上。螺栓可以在长圆孔102内沿长圆孔102移动,从而可以调节电机103在壳体101上的位置。由此,可以调节设置在电机103的驱动轴104上的驱动轮105与设置在壳体101上的被动轮106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调节用于连接驱动轮105与被动轮106的传动带107的张紧力。

图2为方案一中的另一种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机103的外壳上与驱动轴104偏心位置设置有圆柱形的凸台108,驱动轴104由凸台108内伸出。壳体101上设置有与凸台108相适配的圆孔109,凸台108在圆孔109内转动,从而可以调节电机103的驱动轴104在壳体101上的位置。由此,可以调节设置在电机103的驱动轴104上的驱动轮105与设置在壳体101上的被动轮106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调节用于连接驱动轮105与被动轮106的传动带107的张紧力。

方案一中至少存在以下两点缺陷,缺陷一,调节传动带107的张紧力时需要较大 的调节距离或角度,从而要求壳体101的体积较大,较大的壳体101需要更多的材料以及布置空间,不方便整车布置。缺陷二,凸台108装配到圆孔109中,为了获得足够的稳定性,凸台108的厚度较厚,通常需要达到8mm~10mm。由此,壳体101也相应地需要达到相同的厚度,以使凸台108与圆孔109的装配更加稳定。

为了调节传动带的张紧力,方案二为通过增加张紧轮以改变传动带路径,从而实现对传动带张紧力的调节。

图3为方案二中的一种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驱动轮105与被动轮106之间还设置有张紧轮110,传动带107的外周面与张紧轮110的外周面相抵接,即传动带107与张紧轮110之间具有一定的力,通过张紧轮110改变了传动带107的路径。张紧轮110通过偏心的方式进行安装,以使张紧轮110的位置可以进行调节。通过改变张紧轮110的位置可以调节传动带107路径的长度,当传动带107路径增长时,传动带107张紧;当传动带107路径缩短时,传动带107放松。

方案二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通过偏心方式安装的张紧轮110,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松动,由此会引起传动带107的张紧力降低,使传动带107工作时产生噪音。因此,张紧轮110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很高的放松要求。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动装置,以能够调节传动带的张紧力。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传动装置包括:驱动轮272、被动轮273和传动带275,其中,驱动轮272通过传动带275与被动轮273连接,驱动轮轴线L1被配置为可绕第一轴线L2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轴线L2为几何描述,该第一轴线L2可以为虚拟的旋转轴线。通过控制驱动轮轴线L1绕第一轴线L2为中心转动,可以调节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传动带275的张紧力的大小。从而避免张紧力太大,对传动带275造成磨损;或者避免张紧力太小,产生噪音及打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传动装置中,驱动轮272旋转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轮272旋转中心可以绕第一轴线L2旋转。当驱动轮272旋转中心绕该第一轴线L2旋转后,驱动轮轴线L1和被动轮轴线L3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改变。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动装置中,驱动轮272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电机通过输出轴驱动驱动轮272旋转。当对驱动轮272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可以将电机绕第一轴线L2旋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动装置还包括调节销,该调节销轴线与第一轴线L2重合,电机可以通过该调节销安装在壳体上。当对驱动轮272的位置进行调节时,可以将电机绕调节销轴线旋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调节销上还设置有张紧轮2764,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与传动带275抵接。当驱动轮272绕调节销为中心转动调节时,可以改变张紧轮2764与驱动轮272之间的位置,从而可以改变传动带275连接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时所经过的路径,进而改变传动带275的长度,调节传动带275的张紧力。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电机还可以通过旋转轴与壳体连接,旋转轴的轴线与第一轴线L2重合,电机可以绕旋转轴旋转。此外,电机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壳体连接,以使电机和壳体可以发生相对转动,例如可以是轴连接、销连接、旋转副连接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没有创造性投入基础上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动装置可以用于REPS上,还可以用于例如电动工具等需要传动带来传动的系统上,在此不做限制。下面,结合附图,以REPS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动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REPS27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5所示,车辆2中设置有转向系统20,转向系统20可以包括前轮转向20a与后轮转向20b。本申请实施例中的REPS27可以设置在前轮转向20a中,以能够辅助前轮转向,或者直接驱动前轮转向;还可以设置在后轮转向20b中,以能够驱动后轮转向,在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辆2皆以汽车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车辆2可以是传统的燃油汽车,也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车辆2可以是轿车、货车、客运客车、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等不同类型汽车中的任意一种。

图6为图5中前轮转向20a的传动关系示意图。如图5、图6所示,前轮转向20a包括:方向盘21、第一转向轴22、第二转向轴23、第三转向轴24、壳体25、转向杆26以及REPS27。其中,壳体25固定设置在车辆2中,转向杆26设置在壳体25中,转向杆26的两端由壳体25的两端伸出,转向杆26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两前轮连接。第二转向轴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转向轴22以及第三转向轴24的一端通过万向节连接,从而能够使第一转向轴22、第二转向轴23与第三转向轴24避开车辆2内的某些部件,以便于转向系统20的安装。第一转向轴22的另一端与方向盘21的中心连接,驾驶员可以控制方向盘21旋转。第三转向轴24的另一端伸入壳体25内,并在转向杆26相应位置设置有齿轮241。转向杆26上与齿轮241相应位置沿转向杆26延伸方向设置有齿条261。齿轮241与齿条261啮合,驾驶员转动方向盘21可以驱动齿轮241转动,从而驱动转向杆26沿齿条261延伸方向移动以改变车轮的方向。

REPS27固定设置在壳体25上,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21,以驱动转向杆26沿齿条261延伸方向移动时,REPS27可以输出给转向杆26一定的力,以减小驾驶员转动方向盘21时所需要的力。或者,REPS27还可以接收由自动驾驶中心发出转向响应要求信息,由REPS27驱动转向杆26沿齿条261延伸方向移动,从而驱动车辆2的前轮改变方向。

图7为图5中后轮转向20b的传动关系示意图。如图5、图7所示,后轮转向20b包括:壳体25、转向杆26以及REPS27。其中,壳体25固定设置在车辆2中,转向杆26设置在壳体25中,转向杆26的两端由壳体25的两端伸出,转向杆26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两后轮连接。REPS27固定设置在壳体25上,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21,控制前轮转向时,REPS27可以驱动转向杆26沿转向杆26延伸方向移动,以驱动后轮转向。或者,REPS27还可以接收由自动驾驶中心发出转向响应要求信息,从而驱动车辆2的后轮改变方向。

图8为图5中REPS27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5中REPS27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8、图9所示,REPS27包括:电机271、驱动轮272、被动轮273、轴承274、传动带275以及调节销276。其中,电机271具有驱动轴2711,驱动轮272设置在驱 动轴2711上。电机271与壳体25之间通过调节销276铰接,调节销276与驱动轴2711平行设置,调节销276位于电机271上与驱动轴2711偏心位置,使电机271能够以调节销276为中心转动,从而调节驱动轴2711及驱动轮272的位置。

被动轮273通过轴承274或通过其他转动结构固定设置在壳体25上,使被动轮273位于壳体25上与驱动轮272相对应的位置,能够在壳体25上转动。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通过传动带275连接,传动带275可以是由橡胶以及添加剂制成,或者由其他适合的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环形部件,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被动轮273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驱动轮272转动时能通过传动带275带动被动轮273转动,使得驱动轮272、被动轮273与传动带275形成带传动结构。

电机271以调节销276为中心转动,可以调节驱动轮272的位置,进而可以调节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距离,以实现对传动带275张紧力的调节。由于电机271与壳体25之间通过调节销276实现铰接,不需要如方案一中一样,在电机271的外壳上设置凸台,由此可以节省电机271外壳的材料,也不需要重新设计电机271外壳的模具,只需要在电机271外壳的相应位置打孔以安装调节销276即可。降低了对电机271外壳的加工精度的要求,节省了生产成本。

壳体25围合并在内部形成有第二腔室251,驱动轮272、被动轮273、轴承274以及传动带275设置在第二腔室251内。电机271安装在壳体25上,位于第二腔室251外部。电机271的驱动轴2711伸入到第二腔室251内,驱动轮272固定设置在驱动轴2711上,以使电机271可以驱动驱动轮272转动。

被动轮273可以通过轴承274或者通过其他旋转结构设置在壳体25上,以使被动轮273可以在壳体25上转动。轴承274与被动轮273以及壳体25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为轴承274的外圈与壳体25固定连接,轴承274的内圈与被动轮273固定连接。由此,可以使被动轮273固定在壳体25上,并能够在壳体25上转动。

转向系统20的转向杆26穿设在被动轮273上,转向杆26的轴心与被动轮273的轴心重合。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形成丝杠传动结构,以使被动轮273转动时,可以驱动转向杆26沿轴向做直线运动。丝杠传动结构可以是梯形丝杠结构、滚珠丝杠结构、行星滚柱丝杠结构或者其他任意可能的实现形式。其中,梯形丝杠结构为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通过梯形螺纹实现螺纹连接,从而将被动轮273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转向杆26的直线运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滚珠丝杠结构通过在螺纹连接的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置入滚珠,以滚动摩擦取代滑动摩擦,从而可以减小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的传动效率。行星滚柱丝杠结构通过在被动轮273中设置多个滚柱,滚柱可以在被动轮273中转动,多个滚柱围绕在转向杆26的外周面上,滚柱外周面上的螺纹分别与转向杆26外周面上的螺纹相啮合。由此,可以将滚珠丝杠结构中滚珠与转向杆26及被动轮273之间的点接触,转换为滚柱与转向杆26的线接触,可以在保持高效传动的同时增加接触面,从而提高了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的承载能力及刚性,增强了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的抗冲击能力。

由上,当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1控制车辆2转向时,车辆2内设置的扭矩转角传感器可以采集方向盘21传递过来的转向信息,并将转向信息传递给车辆2内的控制 器,控制器接收转向信息后进行计算和处理后向电机271发出电机电流控制要求,以控制电机271的驱动轴2711输出相应的转矩和转速/转角。并通过驱动轮272、被动轮273与传动带275形成的带传动结构,以及转向杆26与被动轮273之间的丝杠传动结构,最终驱动转向杆26进行直线运动。由此,可以使前轮转向20a中的REPS27在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1时输出给转向杆26一定的力,以辅助车辆2的前轮转向,减小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1所需用到的力。还可以使后轮转向20b中的REPS27控制转向杆26进行直线运动,以驱动车辆2的后轮转向,从而提高车辆2转向时的机动性及稳定性,减小车辆2的转弯半径。

或者,前轮转向20a与后轮转向20b中的REPS27可以直接接收由自动驾驶中心发出转向响应要求信息,从而驱动车辆2的前轮、后轮改变方向,进而实现对车辆2转向的自动控制。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调节销276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图8中调节销276的具体结构。如图10所示,调节销276可以设置为圆柱形,调节销276沿轴向可以分为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两部分。其中,固定端2761用于与壳体25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例如螺纹连接、压配连接等连接方式。由于调节销276与壳体25之间的固定连接对壳体25厚度的要求较低,壳体25厚度可以设置为例如4mm~6mm即可,不需要如上述方案一中为了获得足够的稳定性将壳体25厚度设置为8mm~10mm。由此,可以降低壳体25的厚度,减轻壳体25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电机271安装在壳体25上后,驱动轴2711需要穿过壳体25后安装驱动轮272,减小壳体25的厚度可以相应地减小驱动轴2711的长度,从而使驱动轴2711由电机271中露出的长度更短,从而提高了驱动轴2711的刚度以及耐久性,使驱动轴2711的传动更加平稳。

如图8及图10所示,固定端2761的长度大于壳体25的厚度,固定端2761与壳体25固定连接后,固定端2761的一部分由壳体25露出,用于与电机271铰接,使电机271可以在壳体25上转动以调节驱动轴2711与驱动轮272的位置,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电机271的定位,便于螺栓固定。同时,调节销276连接电机271与壳体25,可以提高壳体25与电机271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电机271与壳体25通过螺栓固定后,由于震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螺栓松动或者失效时,例如多个螺栓中只剩一个螺栓固定在电机271与壳体25之间,其他螺栓全部掉落或断裂失效时,调节销276能够防止电机271在剩下的一个螺栓上旋转,从而实现了对电机271的固定。调节销276固定在壳体25上后,调节端2762位于第二腔室251内,调节端2762上与驱动轮272、被动轮273相应位置固定设置有张紧轮2764,张紧轮2764可以是由轴承274或者其他类型的旋转组件构成,张紧轮2764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调节端2762上。

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的半径可以设置为不同,例如图10中所示的固定端2761的半径小于调节端2762。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之间设置有定位端面2763,定位端面2763连接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的外周面。定位端面2763可以设置为与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的外周面呈一定的倾斜角度,也可以设置为如图10所示的定位端面2763与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的外周面垂直。在调节销276固定 安装在壳体25上时,定位端面2763可以与壳体25相抵接,从而起到定位的作用。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调节销276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的半径可以设置为相同,在固定端2761与调节端2762的相接位置设置有环状凸缘或者其他凸起结构,环状凸缘朝向固定端2761一侧表面设置有定位端面2763。调节销276固定安装在壳体25上时,定位端面2763可以与壳体25相抵接,从而起到定位的作用。

如图8所示,由电机271的外壳2713围合,在电机271内形成有第一腔室2712,第一腔室2712内可以设置有与外壳2713固定连接的定子以及与驱动轴2711固定连接的转子,通过电机271的外壳2713可以将第一腔室2712与电机271的外部进行隔离。当电机271与调节销276铰接后,固定端2761伸入到第一腔室2712内。如图10、图11所示,调节销276上还设置有通孔2765,通孔2765可以如图10、图11所示,沿调节销276的轴心设置,也可以是位于调节销276内其他位置。当通孔2765位于轴心位置时,可以在生产调节销276时更加方便地对通孔2765进行加工,以提高生产效率。或者,调节销276可以使用管材直接进行加工,从而可以在生产时无须进行打孔作业,简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孔2765的第一端2765a位于第一腔室2712内,通孔2765的第二端2765b位于电机271的外部,从而使第一腔室2712与电机271的外部实现连通。由于电机271的转子旋转时会推动第一腔室2712内的空气在第一腔室2712内移动,使得第一腔室2712内的压力产生波动,从而使电机271产生较大的噪音。通过通孔2765连接第一腔室2712与电机271的外部,可以使空气通过通孔2765进入或排出第一腔室2712,使电机271转子旋转时第一腔室2712内的压力波动降低,从而能够降低电机271旋转时产生的噪音。同时,由于空气可以通过通孔2765进入或排出第一腔室2712,使得空气可以在第一腔室2712与电机271外部之间流动,从而使第一腔室2712内因为电机271工作而被加热的空气与电机271外部的空气进行交换从而实现热交换,从而提高了电机271的散热效率。

如图8所示,通孔2765的第二端2765b可以位于第二腔室251内,从而可以使第一腔室2712与第二腔室251通过通孔2765连通。由此可以同时对第一腔室2712与第二腔室251进行气密性检测,以检测电机271与壳体25的气密性。

进一步地,调节销276可以是各轴段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的直轴,也可以是各轴段的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曲轴,对此并不限制。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电机271的轴向示意图,示出了电机271与壳体25固定连接的一种可能的方式。如图12所示,电机271的外壳2713朝向壳体25一侧沿外壳2713外周面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固定部2714,第一固定部2714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2715,螺栓可以穿过连接孔2715与壳体25螺纹连接,从而将电机271固定在壳体25上。连接孔2715可以是如图12所示的圆弧孔,也可以是长圆孔。连接孔2715的布置形式可以是如图12所示的以调节销276为圆心进行布置,以使电机271以调节销276为中心转动一定的角度后,螺栓能够穿过连接孔2715将电机271固定连接在壳体25上。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电机271的轴向示意图,示出了电机271与壳体 25固定连接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如图13所示,电机271的第一固定部2714上设置有多个定位齿条2716,定位齿条2716以调节销276为圆心进行布置。还包括用于将电机271固定在壳体25上的固定板2717,固定板2717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25上与定位齿条2716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2717延伸到第一固定部2714上,可以将第一固定部2714压紧固定在壳体25上。固定板2717与齿条261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定位齿头2718,定位齿头2718与定位齿条2716啮合,可以防止电机271发生转动。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REPS27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图5中REPS27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如图14所示,壳体25内设置有第二腔室251,调节销276以及两个电机271固定设置在壳体25上。调节销276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张紧轮2764,张紧轮2764位于第二腔室251内。调节销276的两端由壳体25的外表面伸出,分别与两个电机271铰接。两个电机271相对设置在壳体25上,两个电机271的驱动轴2711的轴心重合,并伸入第二腔室251内固定连接。驱动轴2711上设置有驱动轮272,第二腔室251内设置有被动轮273,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通过传动带275连接,张紧轮2764位于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位置,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与传动带275相抵接。由此,两个电机271可以同时以调节销276为轴心转动,从而调节驱动轴2711及驱动轮272的位置。由此可以调节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同时,两个电机271可以互为冗余,当一个电机271发生故障驱动轴2711无法转动时,另一个电机271可以继续工作,以驱动驱动轴2711转动。由此,可以使REPS27能够在一个电机271发生故障时,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从而提高了REPS27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电机271可以是六相电机、十二相电机或者其他类型的多相感应电机,以使电机271中的多相之间互为冗余,当一个(或几个)定子绕组开路或逆变器的一个(或几个)桥臂开路故障时,不会影响电机271的启动和运行。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REPS27的可靠性。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调节销276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图14中调节销276的结构。如图14、图15所示,调节销276可以设置为圆柱形,调节销276沿轴向可以分为位于两端的两个固定端2761已经一个位于中间位置的调节端2762。调节端2762位于第二腔室251内,固定端2761上设置有张紧轮2764。位于两端的两个固定端2761分别与壳体25固定连接,并且两个固定端2761由壳体25伸出后进入电机271的第一腔室2712内。调节端2762的半径大于两个固定端2761的半径,调节端2762与两个固定端2761相接的位置形成有定位端面2763。调节销276安装完成后定位端面2763与第二腔室251的内表面相抵接,通过设置定位端面2763可以在对调节销276进行安装固定时便于实现定位安装,还可以通过定位端面2763与第二腔室251的内表面相抵接提高调节销276安装的稳定性。调节销276内还设置有通孔2765,通孔2765一部分为沿调节销276的轴向设置,另一部分为沿调节端2762的径向设置,通孔2765的两部分相连通,通孔2765沿调节销276的轴向设置部分在调节销276的两端形成开口状的第一端2765a,通孔2765沿调节端2762的径向设置部分在调节端2762表面形成开口状的第二端2765b。安装后,两个第一端2765a分别位于两个电机271的第一腔室2712内,第二端2765b位于第二腔室251内,使第二腔室251通过通 孔2765实现与两个第一腔室2712的连通。

图16为张紧轮2764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16所示,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与传动带275相抵接,通过张紧轮2764改变了传动带275在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路径,使得一侧的传动带275不再由驱动轮272直接连接被动轮273,而是被张紧轮2764改变路径后再与被动轮273连接。从而使得传动带275在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所经过的路径更长,提高了传动带275的张紧力,扩大了传动带275张紧力的调节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可以设置为与传动带275的外周面抵接,也可以设置为与传动带275的内周面抵接。通过张紧轮2764改变传动带275在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路径,从而可以改变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形成的包角(指传动带275与带轮的接触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包角越大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的接触面积越大,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也就越大。如图16所示,当没有张紧轮2764时,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形成的包角为α

图17为传动带275长度与驱动轮272位置的关系示意图。如图17所示,张紧轮2764的中心(即调节销276的中心)为O,驱动轮272的中心为O

由此,b与c为固定值,a的大小与β的角度大小相关。

设定位于张紧轮2764相对一侧的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传动带275长度为l,其与O

图18为对传动带275张紧力进行调节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对传动带275的张紧力进行调节时,被动轮273与张紧轮2764位置固定不变,电机271以调节销276为中心转动,从而使驱动轮272以张紧轮2764的中心O为中心转动。其中,逆时针调节驱动轮272的位置,使驱动轮272转动的角度为θ`,此时驱动轮272的中心为O

由于传动带275的长度包括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被动轮273以及张紧轮2764相接触部分的长度,与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被动轮273以及张紧轮2764相 切部分的长度之和。对传动带275进行张紧力的调节时,驱动轮272的调节角度非常小,因此调节的角度(θ`或θ``)的大小可视为与其调节的弧度(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被动轮273以及张紧轮2764相接触部分的弧度变化)相等。同时,因为调节角度非常小,传动带275在与张紧轮2764相对一侧与驱动轮272、被动轮273相切部分的长度变化,可视为与传动带275在与张紧轮2764相应一侧与驱动轮272、被动轮273相切部分的长度变化相等。

设定驱动轮272逆时针转动调节时,传动带275缩短的长度为Δl

由此,可以通过调节驱动轮272的位置,从而调节传动带275的长度。传动带275的长度越大,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就越大。通过调节驱动轮272的位置,可以实现对传动带275张紧力的调节,使传动带275不会因为张紧力太大对传动带275造成磨损,也不会因为张紧力太小使带传动发生打滑或产生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当电机271以调节销276为中心转动时,驱动轮272相应地以张紧轮2764为中心转动,从而调节驱动轮272的位置,进而可以调节O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传动装置调节方法,以能够调节传动装置中传动带275的张紧度。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传动装置调节方法100的流程示意图,以REPS27为例介绍了对传动带275张紧度进行调节的具体流程。如图19所示,本申请的传动装置调节方法100的具体流程包括:

步骤S110、解除电机271与壳体25的固定连接。

步骤S120、驱动电机271在调节销276上转动。

调节销276安装在壳体25上,调节销276与电机271的驱动轴2711错开,驱动轴2711上的驱动轮272与壳体25上的被动轮273通过传动带275连接。由此,电机271在调节销276上转动,可以使驱动轴2711与驱动轴2711上的驱动轮272以调节销276为中心转动,从而能够调节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传动带275的张紧力。

步骤S130、使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与所述传动带275相抵接。

张紧轮2764设置在调节销276上,使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与所述传动带275相抵接,可以改变、延长传动带275连接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时所经过的路径,从而改变传动带275的长度,调节传动带275的张紧力。

进一步地,步骤S130还可以包括步骤S131或步骤S132。

步骤S131、使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与传动带275内周面抵接。

由此,可以改变、延长传动带275连接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时所经过的路径,从而改变传动带275的长度,调节传动带275的张紧力。

步骤S132、使张紧轮2764的外周面与传动带275外周面抵接。

由此,可以通过张紧轮2764改变传动带275连接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时所经过的路径,使位于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之间部分的两侧传动带275的距离更近,从而使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接触的弧度及其所对应的包角更大,以增加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降低了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之间发生打滑的可能性,降低了传动带275的磨损。同时,电机271相对于壳体25转动,调节驱动轮272远离/接近被动轮273,以使传动带275延长/缩短时,张紧轮2764会相应地接近/远离驱动轮272与被动轮273中心之间的连接线,使张紧轮2764能够压紧/放松传动带275。由此,可以提高对传动带275张紧力的调节范围,减小了调节传动带275张紧力时电机271所需要转动的角度,减小了调节电机271以及驱动轮272的位置所需要的空间。

步骤S140、检测传动带275的张紧力。

使用检测设备检测传动带275的张紧力,以判断传动带275的张紧力是否处于预定范围之内。

步骤S150、判断传动带的张紧力是否处于第一张紧力阈值与第二张紧力阈值之间。

当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小于第一张紧力阈值时,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太小,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之间容易发生打滑,从而影响传动效率及控制精度,同时会使传动带275在传动时产生较大的噪音。此时,需要回到步骤S120,重新调节电机271的位置,使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增大。

当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大于第二张紧力阈值时,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太大,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之间的摩擦力过大,会增大对传动带275的磨损,影响传动带275的使用寿命。此时,需要回到步骤S120,重新调节电机271的位置,使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减小。

当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大于等于第一张紧力阈值,小于等于第二张紧力阈值时,传动带275的张紧力处于适宜的范围内,可以使传动带275与驱动轮272及被动轮273之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从而避免打滑或产生噪音,还可以避免传动带275因张紧力过大造成磨损。此时,可以对电机271与壳体25进行固定连接。

步骤S160、将电机271与壳体25固定连接。

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压紧固定或者卡合固定等方式,将电机271与壳体25实现固定连接,从而使传动带275能够保持调整后的张紧力传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气密性检测方法,以检测壳体25的第二腔室251与电机271的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电机271与壳体25通过调节销276相连,调节销276内设置有连通第二腔室251与第一腔室2712的通孔2765。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气密性检测方法200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0所示,本申请的气密性检测方法200的具体流程包括:

步骤S201、向第二腔室251内通入气体。

将气密性检测仪连接壳体25,可以是通过专门设置在壳体25上的连接孔连接,也可以是通过转向杆26由壳体25伸出位置连接。连接后气密性检测仪向第二腔室251内通入气体,以使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升高。

步骤S202、检测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

检测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可以是通过气密性检测仪上自带的气压计或其他设备检测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从而确定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一气压阈值。第一气压阈值可以是与气密性等级相对应的气压值。

步骤S203、判断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是否达到第一气压阈值。

当检测到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没有达到第一气压阈值时,控制气密性检测仪继续向第二腔室251内通入气体;当检测到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达到第一前阈值时,控制气密性检测仪停止向第二腔室251内通入气体。

步骤S204、保持第一时长。

控制气密性检测仪使第二腔室251、第一腔室2712保持当前状态第一时长,第一时长可以是5分钟、10分钟或者其他时长。如果第二腔室251、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合格,则第二腔室251及第一腔室2712内的气体就不会泄出或者只有少量泄出;如果第二腔室251、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不合格,则第二腔室251及第一腔室2712内的气体就会有超出预定量的气体泄出。

步骤S205、检测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

通过气密性检测仪上自带的气压计或其他设备检测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从而确定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气压阈值。

步骤S206、判断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气压阈值。

当检测到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大于或等于第二气压阈值时,说明第二腔室251与第一腔室2712内的气体没有泄出或只有少量泄出,第二腔室251与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合格;当检测到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小于第二气压阈值时,说明第二腔室251与第一腔室2712内有超出预定量的气体泄出,第二腔室251或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不合格。

步骤S207、检测到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大于或等于第二气压阈值时,第二腔室251与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合格。

步骤S208、检测到第二腔室251内的气压小于第二气压阈值时,第二腔室251或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不合格。

综上所述,由于第二腔室251与第一腔室2712通过通孔2765连通,因此,只需要对第二腔室251进行气密性检测,即可确定第二腔室251与第一腔室2712的气密性是否合格。由此,无须单独对电机271进行气密性检测,从而能够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注意,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申请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申请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的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畴。

技术分类

0612011645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