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电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

背景技术

冬天因为气温过低,驾驶员在刚进入汽车会非常冷,而汽车空调制热有需要一定时间,故很多汽车增加了座椅加热的功能,目前,车辆的座椅加热常是利用座椅内的电加热丝对座椅内部加热,并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给乘坐者,改善冬天时座椅因长时间停放后座椅过凉造成的乘坐不舒适感,只是,带有此功能的汽车往往价格也很高,对于资金较少或是旧型车就需要额外加装,因此便需要外置型的汽车座椅加热垫。

现有公告号为CN11403039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蓄热型汽车座椅电热垫,通过在安装有电热丝的电热层上下端分别增设蓄水垫、蓄热底垫,向上传递的热量导至蓄水垫、导热垫处,直接对使用者臀部起到保暖作用,向下传递的热量对蓄水管内的水进行加热,起到蓄热作用,当汽车在熄火后,蓄水垫、导热垫的配合结构不易造成热量过快散失。

基于上述的情况,现发明人认为,目前外置的座椅加热垫在使用时,常需要控制器通过线束连接电热片及车载电源,但由于不同规格的车辆和使用人员安装时走线方式较难统一,使得线束常需要预留较多的安装长度,在安装后较难将其整合收起,使得冗长的线束置于车内,容易影响美观及占用空间,同时开关控制器在车辆内部打孔后的安装时也较难进行固定,因此,现发明人提出了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具有快捷对每根连接线束进行对应的长度调节,满足安装走线需要,同时利于美观和减少空间占用率,并且对开关控制器快捷固定,提高安装便利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包括控制器、开关组件、线束整合器和电热片,控制器和开关组件之间通过第一接线进行连接,线束整合器上设置有第二接线,线束整合器通过第二接线与控制器相连,且线束整合器还通过第二接线连接有电热片和接电线;

线束整合器包括壳体和旋钮,旋钮转动安装于壳体顶部,壳体内部上端设置有空腔,且壳体内部设置有三个相邻分布的线体收纳腔,线体收纳腔包括互不相通的卷线腔和传动腔;

空腔内部设置有上部与旋钮同轴固定的第一锥齿轮,传动腔和卷线腔内分别安装有第二锥齿轮和卷线盘,第二锥齿轮和卷线盘之间通过卷轴保持同轴配合,第一锥齿轮底部与承接组件进行连接,第二锥齿轮两端部分别与复位组件和推动组件进行连接,传动腔内固设有限位板,通过限位板对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走线时,需要对三根分线体进行收放线时,使得对应的卷线盘旋转,对对应的分线体进行收放线。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接线包括主线体和分线体,电热片上连接有第三接线,主线体一端与控制器相连后,另一端分成三根分线体,分线体分别穿入三个卷线腔后通过卷线盘进行收卷,且分线体收卷后其下部伸出卷线腔与第三接线和接电线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满足对线束的快捷整合收纳,提高车辆内部空间美观和减少占用率的效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卷轴表面开设有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滑轨,第二锥齿轮沿着滑轨在卷轴上直线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第二锥齿轮在卷轴上的水平移动位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接组件包括转杆,转杆转动安装于传动腔内且与传动腔的高度方向保持平行,转杆的数量与传动腔保持一致,其中,设于中间传动腔内的转杆顶部与第一锥齿轮同轴固定,两边传动腔内的转杆顶部通过第三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进行啮合,所有转杆底部均通过第四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令中间传动腔内的转杆能够快捷与第一锥齿轮保持同步转动,并使得两边传动腔内的转杆通过第三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保持传动配合。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之间存在设置间隔,第二锥齿轮远离复位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受力组件,第二锥齿轮通过受力组件与推动组件进行连接,以通过推动组件推动受力组件,带动第二锥齿轮向第四锥齿轮接近直至相互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通过使用对应传动腔上的推动组件,控制对应的第二锥齿轮进行旋转,以方便对三根分线体进行单独收放控制。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受力组件包括第一滑环、受力块、斜坡和导板,第一滑环外侧与第二锥齿轮相抵接触,且第一滑环内壁与卷轴滑动配合,受力块固装于第一滑环远离第二锥齿轮的一侧,且受力块上设置有从上至下倾斜的斜坡,受力块通过斜坡与推动组件进行连接,第一滑环外侧固设有两处向外延伸的导板,两处导板之间形成导口,导板通过导口沿着限位板表面直线滑动,导板的滑动方向与滑轨保持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使得在卷轴转动时,受力块不会发生旋转偏移的情况,能够保持与推动组件直线滑动的配合方式。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推板、横扳、柱杆、第二弹簧和压钮,推板底部通过斜面与斜坡滑动接触,横扳底部与推板垂直固定,柱杆直线滑动设置于传动腔内,且柱杆上设置有复位用的第二弹簧,压钮滑动设置于壳体表面,且压钮内端滑入传动腔后与柱杆进行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按压对应位置的压钮,以对对应传动腔内的第二锥齿轮进行旋转。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锥齿轮周缘排列固装有向外凸起的卡块,相邻的卡块之间形成限位口,卡块通过限位口与限位板表面相抵接触,复位组件包括第二滑环和第一弹簧,第二滑环外侧与第二锥齿轮远离第一滑环的一侧相抵接触,且第二滑环内壁与卷轴滑动接触,第二滑环上设置有第一弹簧,以通过第一弹簧为第二锥齿轮提供复位弹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令第二滑环保持同步移动并压动第一弹簧,令第一弹簧压缩提供复位弹力。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部、加厚部、线筒和固定机构,加厚部一体设置于开关部背面,线筒与加厚部背面固定连接,第一接线穿入线筒和加厚部后与开关部进行连接,固定机构对称设置于加厚部和线筒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通过固定机构将开关部安装于孔内。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筒左右两侧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嵌槽,加厚部表面靠近嵌槽的部位开设有外导轨,固定机构包括压块、推杆、夹杆和第三弹簧,压块滑动安装于加厚部上,推杆远离线筒的一端与压块垂直固定,且推杆滑动设置于加厚部内,夹杆顶部与推杆垂直固定,且夹杆通过嵌槽放置于线筒内,加厚部内部设置有内导轨和导槽,推杆和压块分别滑动设置于内导轨和导槽内,且压块和导槽之间通过第三弹簧进行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令两边的夹杆243与孔壁贴紧,使得开关部21能够快捷装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电热片放置于汽车坐垫上,通过开关启动加热,连接控制器的第二接线底部分成三根分线体并分别与电热片和车载电源相连,主线条卷收于线束整合器内,三根分线体分别设于三个卷线仓内,能够通过旋钮控制单独分线体的长度调整,以在电热片安装后,对线束的长度灵活规划,保证车体内部的美观及减少空间占用率;

2、三个传动腔分别用于控制三根分线体,当壳体上的旋钮旋动时,通过对对应传动腔上的推动组件施力,使得第二锥齿轮通过承接组件与旋钮保持转动配合,以通过第二锥齿轮带动卷线盘同步转动,令对应的分线体收线或放线,操作简单快捷,且能够灵活精准控制每根分线体的收放;

3、常态时,第二锥齿轮通过卡块与限位板相连,以对第二锥齿轮快捷转到限位,避免分线体自动收放线,需要接触限制时,只需通过按压对应的推动组件即可实现,利于保证分线体收放稳定及操作快捷;

4、第二锥齿轮和第四锥齿轮间保持安装间隔,以方便通过操作对应传动腔上的推动组件,令对应的第二锥齿轮与第四锥齿轮保持接触,以快捷带动对应卷线盘上的分线体收放线,三根分线体的收放线互不干扰,且收放线的操作一致,利于使用者上手操作及提高使用便利性;

5、车辆内打孔后,通过按压压块,令夹杆滑入嵌槽内部,并在线筒嵌入孔壁后,令夹杆通过第三弹簧与孔壁贴紧,令开关部快捷实现装卸,提高安装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束整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内部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锥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内部局部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器;2、开关组件;3、线束整合器;4、电热片;5、第一接线;6、第二接线;7、接电线;8、第三接线;61、主线体;62、分线体;311、空腔;312、卷线腔;313、传动腔;31、壳体;32、旋钮;33、第一锥齿轮;34、承接组件;35、第二锥齿轮;36、卷线盘;37、卷轴;38、复位组件;39、推动组件;310、限位板;351、受力组件;352、卡块;3511、第一滑环;3512、受力块;3513、斜坡;3514、导板;371、滑轨;381、第二滑环;382、第一弹簧;391、推板;392、横扳;393、柱杆;394、第二弹簧;395、压钮;3911、斜面;21、开关部;22、加厚部;23、线筒;24、固定机构;241、压块;242、推杆;243、夹杆;244、第三弹簧;211、外导轨;212、内导轨;213、导槽;231、嵌槽;341、转杆;342、第三锥齿轮;343、第四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具体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请参照图1与图2,包括控制器1、开关组件2、线束整合器3和电热片4。

使用前,将电热片4分别铺设于车辆座椅和靠背上,并将控制器1和线束整合器3螺栓安装于车辆内,以完成使用前的安装。

其中,控制器1和开关组件2之间通过第一接线5进行连接,通过开关组件2对电热片4的启停进行控制,线束整合器3上设置有第二接线6,线束整合器3通过第二接线6与控制器1相连,且线束整合器3还通过第二接线6连接有电热片4和接电线7,以通过第二接线6对电热片4进行电源输送,并通过接电线7与车载电源相连,并将电源通过第二接线6送至控制器1内进行电路控制。

具体地,请参照图2与图3,为方便对第二接线6的长度进行调整,线束整合器3包括壳体31和旋钮32,旋钮32转动安装于壳体31顶部,壳体31内部上端设置有空腔311,且壳体31内部设置有三个相邻分布的线体收纳腔,线体收纳腔包括互不相通的卷线腔312和传动腔313,每个线体收纳腔上的卷线腔312和传动腔313相互配合使用,以方便对第二接线进行单独收线和放线。

其中,空腔311内部设置有上部与旋钮32同轴固定的第一锥齿轮33,第一锥齿轮33转动设置于空腔311内部,实施时,第一锥齿轮33上表面中部一体固设有凸起的连接轴,以通过连接轴与旋钮32底部固定,令第一锥齿轮33能够保持与旋钮32的同轴配合,在旋动旋钮32的时候,能够带动第一锥齿轮33同步旋转。

其中,传动腔313和卷线腔312内分别安装有第二锥齿轮35和卷线盘36,第二锥齿轮35和卷线盘36之间通过卷轴37保持同轴配合,卷轴37转动安装于传动腔313和卷线腔312内部,卷线盘36为现有技术中的单向卷线盘体,能够将第二接线6底部的线进行收卷和下放,当第二锥齿轮35转动时能够带动卷轴37保持同步旋转,并带动卷线盘转动,以达到对第二接线6收线和放线的目的。

实施时,第二接线6包括主线体61和分线体62,电热片4上连接有第三接线8,主线体61一端与控制器1相连后,另一端分成三根分线体62,分线体62分别穿入三个卷线腔312后通过卷线盘36进行收卷,且分线体62收卷后其下部伸出卷线腔312与第三接线8和接电线7相连,以令三根分线体62能够区分设置于三个卷线腔312内部,待后续旋转对应卷线腔312内的第二锥齿轮35,便能够将与之配合的卷线盘36上的分线体62收线或者放线,以满足对线束的快捷整合收纳,提高车辆内部空间美观和减少占用率的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在使用前,分线体62的底部放线应放至最大的长度,以方便使用者先进行布线将各个部件相连,待电热片4和接电线7均安装完毕后,便可以将电热片4和接电线7对应连接的分线体62长度进行卷收,以在缩小外置长度的同时,满足走线长度需要,从而减少分线体62的外置情况。

进一步地,为驱动对应传动腔313内的第二锥齿轮35能够单独转动,以方便将对应连接的分线体62收放出,请参照图3与图4,第一锥齿轮33底部与承接组件34进行连接,第二锥齿轮35两端部分别与复位组件38和推动组件39进行连接,传动腔313内固设有限位板310,通过限位板310对第二锥齿轮35进行转动限制,第一锥齿轮33转动时,通过承接组件34带动第二锥齿轮33进行旋转。

其中,卷轴37表面开设有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滑轨371,第二锥齿轮35沿着滑轨371在卷轴37上直线滑动,第二锥齿轮35内壁设有与滑轨371配合的滑块,滑块嵌入滑轨371内并沿着滑轨371滑动,通过该方式,能够实现第二锥齿轮35在卷轴37上的水平移动位置,同时第二锥齿轮35在转动后,也能够通过滑块对滑轨371内壁施力,从而带动卷轴37进行同步滑动。

具体地,承接组件34包括转杆341,转杆341转动安装于传动腔313内且与传动腔313的高度方向保持平行,转杆341的数量与传动腔313保持一致,以对每一传动腔313内的第二锥齿轮35进行单独驱动旋转,其中,设于中间传动腔313内的转杆341顶部与第一锥齿轮33同轴固定,两边传动腔313内的转杆341顶部通过第三锥齿轮342与第一锥齿轮33进行啮合,所有转杆341底部均通过第四锥齿轮343与第二锥齿轮35进行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的方式,转杆341顶部穿入空腔311内后,以令中间传动腔313内的转杆341能够快捷与第一锥齿轮33保持同步转动,并使得两边传动腔313内的转杆341通过第三锥齿轮342与第一锥齿轮33保持传动配合,而后令三根转杆341底部通过第四锥齿轮343将传动力传递至每一传动腔313内部的第二锥齿轮35上。

传动腔313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支架313,转杆341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架313上,以保证转杆341的转动稳定和便利。

值得说明的是,请参照图4与图5,第二锥齿轮35与第四锥齿轮343之间存在设置间隔,以在旋钮32带动第一锥齿轮33转动时,令未与第四锥齿轮343啮合接触的第二锥齿轮35能够保持静止,待第二锥齿轮35与转动的第四锥齿轮343接触后方能进行转动。

其中,为了单独控制传动腔313内的第二锥齿轮35与第四锥齿轮343接触或保持分离,第二锥齿轮35远离复位组件38的一侧设置有受力组件351,第二锥齿轮35通过受力组件351与推动组件39进行连接,以通过推动组件39推动受力组件351,带动第二锥齿轮35向第四锥齿轮343接近直至相互啮合,推动组件39的数量与三个传动腔313的数量一致,以通过使用对应传动腔313上的推动组件39,控制对应的第二锥齿轮35进行旋转,以方便对三根分线体62进行单独收放控制。

具体地,受力组件351包括第一滑环3511、受力块3512、斜坡3513和导板3514,第一滑环3511外侧与第二锥齿轮35相抵接触,且第一滑环3511内壁与卷轴37滑动配合,第一滑环3511能够在卷轴37上直线滑动,也能够在卷轴37旋转时,保持与卷轴37的转动配合,以利于卷轴37的自由转动。

受力块3512固装于第一滑环3511远离第二锥齿轮35的一侧,且受力块3512上设置有从上至下倾斜的斜坡3513,受力块3512通过斜坡3513与推动组件39进行连接,当推动组件39对斜坡3513进行施力时,变会带动受力块3512推动第一滑环3511和第二锥齿轮35,以使得第二锥齿轮35能够沿着卷轴37与第四锥齿轮343接近啮合。

其中,第一滑环3511外侧固设有两处向外延伸的导板3514,两处导板3514之间形成导口,导板3514通过导口沿着限位板310表面直线滑动,导板3514的滑动方向与滑轨371保持平行,实施时,当第一滑环3511受推力后,变会通过导口沿着限位板310进行直线滑动,以使得在卷轴37转动时,受力块3512不会发生旋转偏移的情况,能够保持与推动组件39直线滑动的配合方式。

进一步地,当日常安装时,为了对第二锥齿轮35的转动进行限制,以避免自动对分线体62进行收线和放线,第二锥齿轮35周缘排列固装有向外凸起的卡块352,相邻的卡块352之间形成限位口,卡块352通过限位口与限位板310表面相抵接触,以使得卡块352之间的限位口通过与限位板310进行转动限制,当第二锥齿轮35受力滑动杆后,带动限位口位移并从限位板310上移开,从而满足第二锥齿轮35的转动需要,而第二锥齿轮35复位放置时,令第二锥齿轮35只能在限位口和限位板310的配合下进行小幅转动,以避免分线体62自动收放线,影响使用稳定。

具体地,当第二锥齿轮35向第四锥齿轮343靠近移位后需要复位时,复位组件38包括第二滑环381和第一弹簧382,第二滑环381外侧与第二锥齿轮35远离第一滑环3511的一侧相抵接触,且第二滑环381内壁与卷轴37滑动接触,以令第二滑环381能够在第二锥齿轮35移动时沿着卷轴37表面滑动,同时卷轴37转到时第二滑环381也不会造成限制影响,满足使用需要,第二滑环381上设置有第一弹簧382,以通过第一弹簧382为第二锥齿轮35提供复位弹力吗,第一弹簧382两端分别与传动腔313内壁和第二滑环381固定,以在第二锥齿轮35移动时,令第二滑环381保持同步移动并压动第一弹簧382,令第一弹簧382压缩提供复位弹力。

进一步地,为方便带动第二锥齿轮35向第四锥齿轮343进行位移,推动组件39包括推板391、横扳392、柱杆393、第二弹簧394和压钮395,推板391底部通过斜面3911与斜坡3513滑动接触,以令推板391向内移动时,令斜面3911对斜坡3513施加压力,使得受力块3512能够在受力后带动第一滑环3511位移。

其中,横扳392底部与推板391垂直固定,柱杆393直线滑动设置于传动腔313内,且柱杆393上设置有复位用的第二弹簧394,传动腔313内固设有第二支架3132,柱杆393垂直滑动设置于第二支架3132上,第二弹簧394底部与横板392固定,顶部与第二支架3132固定,以在横板392向下移动时,令第二弹簧394能够进行拉伸并提供复位弹力。

实施时,压钮395滑动设置于壳体31表面,且压钮395内端滑入传动腔313后与柱杆393进行固定,使得通过按压压钮395,令柱杆395带动推板391与斜坡3513接触并压动,不需要时接触施力,令压钮395通过第二弹簧394复位,每个传动腔313外均对应一个压钮395,通过按压对应位置的压钮395,以对对应传动腔313内的第二锥齿轮35进行旋转。

综上,当走线时,需要对三根分线体62进行收放线时,便可以直接正向或反向旋动旋钮32,而后按压对应传动腔313上的压钮395,使得压钮395带动对应传动腔13内的第二锥齿轮35与对应的第四锥齿轮343接触啮合,以使得对应的卷线盘36旋转,对对应的分线体3进行收放线,操作简易快捷,只需旋转旋钮32,而后压动对应的压钮395即可控制三根分线体62的单独收放,利于使用者上手及提高使用便利。

进一步地,由于车辆开孔后,由于孔径较小,开关组件2较难通过开孔快捷安装于车内,为此,请参照图6与图7,开关组件2包括开关部21、加厚部22、线筒23和固定机构24,加厚部22一体设置于开关部21背面,线筒23与加厚部22背面固定连接,第一接线5穿入线筒23和加厚部22后与开关部21进行连接,固定机构24对称设置于加厚部22和线筒23两侧,以通过固定机构24将开关部21安装于孔内。

具体地,线筒23左右两侧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嵌槽231,加厚部22表面靠近嵌槽231的部位开设有外导轨211,固定机构24包括压块241、推杆242、夹杆243和第三弹簧244,压块241滑动安装于加厚部22上,推杆242远离线筒23的一端与压块241垂直固定,且推杆242滑动设置于加厚部22内,夹杆243顶部与推杆242垂直固定,且夹杆243通过嵌槽231放置于线筒23内,夹杆243底部穿出外导轨211,且夹杆243整体与线筒23的高度方向保持平行,以方便将夹杆243放入至嵌槽231内部。

加厚部22内部设置有内导轨212和导槽213,内导轨212和导槽213相通,推杆242和压块241分别滑动设置于内导轨212和导槽213内,且压块241和导槽213之间通过第三弹簧244进行连接,第三弹簧244两端分别与导槽213和压块241固定。

实施时,只需要先按压压块241,使得压块241带动夹杆243移动至嵌槽231内,而后再将线筒23放入打好的孔壁内,随后需要对压块241的实力,令第三弹簧244带动压块241复位,并同步带动夹杆243压着外导轨211移动,以令两边的夹杆243与孔壁贴紧,使得开关部21能够快捷装卸。

本发明的控制方式是通过人工启动和关闭开关来控制,动力元件的接线图与电源的提供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发明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发明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2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