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运载车、运载组合体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一种运载车、运载组合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载车、运载组合体。

背景技术

工业领域中,对于长径比较大、重量较重的运载对象,例如长径比大于20的运载对象需要人工放入存储装置内密封真空保存。将该运载对象放置在运载车上然后推入存储装置中,通常情况下,运载车有3~4排车轮,在推动运载车的过程中,需要一边推,一边把正常展开的车轮收起,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个人,存放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载车、运载组合体,以解决具有多排车轮的运载车在将运载对象载入存储装置时,需人工收车轮导致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运载车,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车架,每个所述车架设有至少一个滚轮结构,所述滚轮结构包括限位结构、支腿以及设在所述支腿的车轮;

所述车架至少包括两个相对的支板,所述支腿铰接于两个所述支板,并且两个所述支板之间具有供所述支腿活动的容置空间;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及分别设在所述支腿的相对两侧的限位部和施力杆,所述施力杆活动设在两个所述支板;

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杆和第一齿条,所述限位杆和所述第一齿条分别活动设在相应所述支板;

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齿条通过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施力杆相连,所述限位杆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施力杆相连;

当所述运载车处在折叠模式,所述施力杆用于带动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一齿条相互远离形成供所述支腿通过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复位元件,所述第一复位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施力杆,另一端连接所述车架;

当所述运载车处在展开模式,所述第一复位元件用于通过所述施力杆带动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一齿条相互靠近。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二复位元件,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支腿,另一端连接所述车架;

当所述运载车处在展开模式,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用于将所述支腿从容置空间内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齿条与相应所述支板的连接位置处还设置有管体,所述第一齿条滑动设在所述管体中,所述管体朝向所述第二齿条的侧壁开设有供所述齿轮的部分部位通过的孔,所述齿轮转动设在所述管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施力杆背离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用于抵接于第一滑轨。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运载车还包括设在每个所述车架上的支架,每个所述支架的外侧壁还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用于滑动设在第二滑轨。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车架设有多个滚轮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沿着两个所述车架之间的中心线,两个所述车架上的相应所述滚轮结构对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滑轨具有沿着远离所述开口分布的第一弯折段和第一直形段,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段沿着靠近所述开口的方向相互靠近。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施力杆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一直形段靠近所述开口的端部与所述开口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筒体还包括两条位于所述底壁的第三滑轨,两条所述第三滑轨分别位于相应所述第一滑轨的外侧,所述第三滑轨用于相应所述车轮的导向。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运载组合体包括运载对象以及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运载车,所述运载对象为长径比大于20的运载对象。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中,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车架,每个车架设有至少一个滚轮结构,滚轮结构包括限位结构、支腿以及设在支腿的车轮。当运载车正常行驶时,由于支腿铰接于两个支板之间,同时两个支板之间还具有供支腿活动的容置空间,因此,限位结构中的限位杆和第一齿条共同在支腿的一侧对支腿进行限位,限制支腿活动空间,使得支腿及车轮处于正常的行走模式下。当运载车处在折叠模式时,也就是当相应的车轮遇到存储装置的边缘需要折叠至少部分进入容置空间时,施力杆会抵接于存储装置中位于两个车架中间的相应位置处,使得施力杆向外侧移动,该处的外侧是指两个车架的相互背离的侧面。当施力杆向外侧移动时,带动第二连杆及限位杆也向外侧移动;第一连杆及第二齿条也向外侧移动,在第二齿条和齿轮的啮合传动下,位于齿轮另一侧的第一齿条也和齿轮啮合传动,从而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运动方向相反,第一齿条向内侧移动。基于此,限位结构中的第一齿条和限位杆相互远离,进而形成供支腿通过的间隙,解除了对支腿的限位,从而支腿在存储装置边缘的阻碍下,向容置空间内移动,车轮抬起。无需人工对车轮进行收起,因此,使用该运载车仅需一个人工即可将运载对象推入存储装置中,节省人力且存放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运载车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运载车(一个车架)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运载车(一个车架)另一视角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车架;11、支板;12、容置空间;13、管体;21、施力杆;211、第一滑轮;22、第二连杆;23、限位杆;241、第一齿条;242、齿轮;243、第二齿条;25、第一连杆;26、第一复位元件;27、第二复位元件;31、支腿;32、车轮;41、底壁;411、第一滑轨;42、侧壁;50、支架;51、第二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工业领域中存在一类长径比较大(大于20)的产品,需通过人工放进存储装置内密封真空保存。目前放置的方式是把产品放在运载车上,然后把运载车和产品推进存储装置中封装,由于运载车沿着长度方向有3~4排轮子,在推入的过程中,需要人工把轮子收起,需要多人配合存放且效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运载车,通过在车轮的支腿位置处设置限位结构限制活动支腿的活动空间,使其在正常行驶时保持伸出状态;而当车轮遇到存储装置边缘时,限位结构中的施力杆会抵接于存储装置的相应位置,在推行过程中,施力杆会通过联动解除限位结构对活动支腿的限制,使得支腿至少部分收纳至容置空间中,从而无需人工进行抬轮的操作,提高存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清楚地展示运载车的滚轮结构的连接关系,在某些图中会省略掉两个车架中的一个,以便可以直观看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滚轮结构。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运载对象的长径比较大,运载车可以具有多排滚轮结构,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在图中仅示出了一排滚轮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运载车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运载车(一个车架)轴测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3所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车架10,每个车架10设有至少一个滚轮结构,通过至少一个滚轮结构,运载对象放置在车架10上,即可被推送并存储在存储装置中。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中的滚轮结构包括限位结构、支腿31以及设在支腿31的车轮32;车架10至少包括两个相对的支板11,支腿铰接于两个支板11,并且两个支板11之间具有供支腿活动的容置空间12;限位结构包括相对的第一连杆25和第二连杆22、以及分别设在支腿的相对两侧的限位部和施力杆21,施力杆21活动设在两个支板11;限位部包括限位杆23和第一齿条241,限位杆23和第一齿条241分别活动设在相应支板11;限位结构还包括与第一齿条241通过齿轮242传动连接的第二齿条243,第二齿条243通过第一连杆25与施力杆21相连,限位杆23通过第二连杆22与施力杆21相连;当运载车处在折叠模式,施力杆21用于带动限位杆23与第一齿条241相互远离形成供支腿通过的间隙。

实际应用时,当运载车正常行驶时,由于支腿31铰接于两个支板11,同时两个支板11之间还具有供支腿31活动的容置空间12,因此,限位结构中的限位杆23和第一齿条241共同在支腿31的一侧对支腿31进行限位,防止支腿31活动,使得支腿31及车轮32处于正常的行走模式,运载车可以向前推送。

当运载车处在折叠模式时,也就是当车轮32遇到存储装置的边缘需要折叠收入至容置空间12以便运载车进入存储装置时,施力杆21会抵接于存储装置中位于两个车架10中间的相应位置处,使得施力杆21向外侧移动,该处的外侧是指两个车架10的相互背离的侧面。当施力杆21向外侧移动时,带动第二连杆22及限位杆23向外侧移动;第一连杆25及第二齿条243也向外侧移动,在第二齿条243和齿轮242的啮合传动下,位于齿轮242另一侧的第一齿条241也和齿轮242啮合传动,第一齿条241和第二齿条243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第一齿条241向内侧移动。基于此,限位结构中的第一齿条241和限位杆23同时相互远离,进而形成供支腿31通过的间隙,解除了对支腿31的限位,从而支腿31在存储装置边缘的阻碍下,向容置空间12内进行运动,形成车轮32的抬起。无需人工对车轮32进行收起,因此,使用该运载车时仅需一个人工即可将运载对象推入存储装置中,节省人力且存放效率高。

示例性地,上述存储装置可以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筒体,筒体的另一端封闭,运载车可以与运载对象60一起被推入筒体中,使用运载对象时,则一同从开口处拉出。

示例性地,第一滑轨411具有沿着远离开口分布的第一弯折段和第一直形段,两个第一弯折段沿着靠近开口的方向相互靠近。第一滑轨411通过在靠近开口的位置设置第一弯折段,第一弯折段在开口的位置处距离相应运载车的支腿31较远,然后距离逐渐变近直至延伸至第一直形段。当运载车进入筒体时,限位杆23首先接触第一弯折段位于开口的部位,从而使得限位杆23逐渐向外侧移动,也即第一弯折段可以起到过渡的作用,防止限位杆23被第一滑轨411卡滞在开口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直形段的位置可以使得施力杆21向外侧移动,第一直形段沿着筒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至筒体的封闭端。进一步地,两条第一滑轨411位于两个车架10中间位置的设计,还可对运载车起到一定的定位导向作用。

示例性地,限位部与施力杆21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第一直形段靠近开口的端部与开口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也即第一直形段和第一弯折段的连接位置距离开口的间距为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当运载车从筒体拉出时,抵接在第一弯折段上的施力杆21不会产生第一齿条241和限位杆23相互靠近,导致支腿31无法从二者之间穿过,进而无法回复到展开状态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运载车的展开状态、展开模式、正常地面行驶时描述的车轮和支腿的状态可以相互通用。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筒体还包括两条位于底壁41的第三滑轨,两条第三滑轨分别位于相应第一滑轨411的外侧,第三滑轨用于相应车轮32的导向。为了保持运载车在筒体中的行驶方向,可以在每条第一滑轨411的外侧设置第三滑轨,第三滑轨可以平行于第一滑轨411所具有的第一直形段,两条第三滑轨的位置与两个车架10上的车轮32一一对应,从而形成对车轮32的限位。例如,第三滑轨也可以为凸起于筒体底壁41的板状滑轨,车轮32位于第三滑轨的外侧面形成限位,使得运载车保持移动方向顺利进入筒体中。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运载车(一个车架)另一视角轴测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中的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复位元件26,第一复位元件26的一端连接施力杆21,另一端连接车架10;当运载车处在展开模式,第一复位元件26用于通过施力杆21带动限位杆23与第一齿条241相互靠近。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位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7所示,图7中的双向箭头指示的外指的是运载车的外侧,内指的是运载车的内侧。当施力杆21被筒体中的相应元件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向外侧移动后,限位结构在运载车处在展开模式,也就运载车从筒体的开口中拉出后还需将活动的支腿31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正常行驶在地面的状态,施力杆21还需自动回复至限位的位置,而为了实现其可以自动回复,无需人工干预,在施力杆21与车架10靠近内侧的侧壁上连接有第一复位元件26,例如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车架10靠近内侧的侧壁,另一端向远离该侧壁的方向延伸并连接在施力杆21的相应位置处,弹簧提供一定的拉力,该力的方向可以将向外侧移动的施力杆21回复至正常位置,也即向内侧移动。具体地,在第一复位元件26拉力的作用下,施力杆21带动第二连杆22以及限位杆23向内侧移动,同时,施力杆21带动第一连杆25及第二齿条243也向内侧移动,由于第二齿条243与设置在齿轮242相对侧的第一齿条241均与齿轮242啮合,二者的运动方向相反,也即第一齿条241向外侧移动;或者说,第一齿条241和限位杆23之间相向移动,直至二者之间的间隙使得支腿31难以通过,形成限位。示例性地,两个相向运动的第一齿条241和限位杆23闭合形成限位部,将支腿31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即正常行驶在地面上的状态。

如图6所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中的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二复位元件27,第二复位元件27的一端连接支腿31,另一端连接车架10;当运载车处在展开模式,第二复位元件27用于将支腿31从容置空间12内伸出。

为了实现无需人工干预车轮,即支腿和车轮自行展开并恢复至正常行驶在地面上的状态。通过第二复位元件27的拉力,支腿31及车轮32即可回复至该状态。具体地,当运载车进入筒体时,支腿31及车轮32会在筒体边缘的阻碍下,克服第二复位元件27的拉力,从限位部的间隙中通过,至少部分部位进入容置空间12中。而当运载车从筒体中拉出时,筒体会解除对支腿31及车轮32的限制,同时施力杆21也会逐步解除限制向内侧移动,打开限位部的间隙,此时支腿31及车轮32在第二复位元件27拉力的作用下,自行从间隙中返回至正常地面行驶状态。示例性地,第二复位元件27可以为弹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施力杆21贯穿两个支板11,限位杆23活动设于外侧的支板11,而第一齿条241则活动穿设在内侧的支板11,由于限位结构整体轮廓成矩形,当上述部件尤其是限位杆23、施力杆21以及第二连杆22一体成型为钩形时,其难以安装在相应的支板11上。基于此,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中的限位结构的限位杆23与第二连杆22可拆卸连接。例如,限位杆23与第二连杆22通过在二者的转角位置处通过螺钉进行连接,方便限位杆23穿设在相应支板11的孔中。

如图2所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中的第一齿条241与相应支板11的连接位置处还设置有管体13,第一齿条241滑动设在管体13中,管体13朝向第二齿条243的侧壁开设有供齿轮242的部分部位通过的孔,齿轮242转动设在管体13中。

上述管体13的空腔至少部分为支板11的孔的延伸,使得第一齿条241在内侧的支板11上活动的稳定性更高。同时,该管体13还可以为齿轮242提供支承作用,具体地齿轮242通过轴转动安装在该管体13上,并且该管体13上开设有孔,使得齿轮242的一部分位于管体13中与第一齿条241啮合连接,而齿轮242位于管体13外的另一部分与第二齿条243啮合连接。基于此,第二齿条243与第一齿条241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第一齿条241和限位杆23之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向运动,这是由于限位杆23与第二齿条243的运动方向相同产生的。需要说明的是,在限位结构与相应支板连接的位置处均可设置管体,以使得施力杆21、限位杆23等均可稳定地活动设在相应支板11上。

如图3所示,为了使得运载车在进入筒体,运载车处在折叠模式,在施力杆21的作用下,限位杆23与第一齿条241相互远离形成供支腿31通过的间隙,支腿31至少部分折叠至容置空间12内,需要持续地给施力杆21一反作用力。基于此,在筒体的底壁41上设置有凸起于底壁41的第一滑轨411,并且第一滑轨411为板状的滑轨且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条,该两条第一滑轨411设置在两个车架10的中间位置处。当运载车进入筒体时,施力杆21背离第二连杆22的端部会抵接在相应第一滑轨411的外侧壁上,第一滑轨411的外侧壁是指的两个第一滑轨411相互背离的侧壁,当施力杆21的端部在人工施加推力的过程中,会被第一滑轨的反作用力挤压向外侧移动,为了保证施力杆21与第一滑轨411之间在整个推送或拉出过程的平滑性,在施力杆21背离第二连杆22的端部还设置有第一滑轮211,第一滑轮211用于抵接于第一滑轨411。

考虑到进一步保持运载车推入筒体时的稳定性,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还包括设在每个车架10上的支架50,每个支架50的外侧壁还设置有第二滑轮51,第二滑轮51用于滑动设在第二滑轨。通过支架50的外侧壁的第二滑轮51与第二滑轨422的配合,可以保证运载车的平稳性,第二滑轨422设置在筒体侧壁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展示筒体的内部结构,图中的筒体仅展示了一个侧壁42和底壁41,并未展示出顶壁和另一侧壁42。

虽然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车在某些图中均展示了一排滚轮结构,但是运载车可以具有多排滚轮结构,例如3-4排滚轮结构以便承重和满足长径比较大的运载对象,具体地,每个车架10设有多个滚轮结构,沿着两个车架10之间的中心线,两个车架10上的相应滚轮结构对称设置。也即在两个车架10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位置处各设置一个滚轮结构,形成上述的一排滚轮结构,从而保持运载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载组合体包括运载对象以及上述的运载车,运载对象为长径比大于20的运载对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运载组合体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的运载车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4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