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及自行车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及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现有自行车的车架的前端都具有用于装配前叉的头管,前叉上设有前叉立管,自行车的手把设有束紧套接在前叉立管上的手把立管,前叉立管自下向上依次穿过头管并穿入手把立管,但头管与手把立管之间会产生前叉间隙,因此就需要在手把立管的下端设置迫紧件来去除该前叉间隙。

参照附图8,现有的前叉迫紧碗组,需要配合伞形垫片601完成装配固定。具体为,在碗组装入后,自前叉立管80上部将伞形垫片601置入后,依次装配上螺盖603和紧固螺栓602,紧固螺栓602拧动时伞形垫片601自中部拉动变形,在前叉立管80内膨胀抵紧,结合上螺盖603对手把立管60的上限位而逐步向下压紧手把立管60,从而在径向上夹紧固定前叉迫紧碗组。

但此结构设计的前叉迫紧碗组装配流程多且耗时,且前叉迫紧碗组可能会因为骑乘行进时的震动造成松动,不仅没有办法确实消除手把立管与头管之间的间隙,并且可能会产生安全性的问题;再者,间隙产生后的调整消除时连接需要配合工具,但在骑行途中很难提供工具来进行调节,造成使用上的限制和不便。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及自行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及自行车,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迫紧件可能会因为骑乘行进时的震动造成松动,且可能会产生安全性的问题;再者,间隙调整需要配合工具,但在骑行途中很难提供工具来进行调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其搭配一自行车前叉立管安装使用,包括有:

上固定环,其固定于所述前叉立管,并包括有一体成型的内柱部和外台面;

隐藏调整环,其套设于所述内柱部并轴向限位所述隐藏调整环,且其外周设有外螺纹面;

外圈件,其呈环状且其内壁面设有螺纹结合于所述外螺纹面的内螺纹面,以及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之间形成有环形容置槽;

调整束环,其包括有活动安装于所述环形容置槽内的第一台边部和成型于所述第一台边部下端且外壁面自上向下轴向渐缩的外台形面;

调整珠轨件,其呈环状且包括有活动安装于所述环形容置槽内的第二台边部和成型于所述第二台边部下端且内壁面自上向下轴向渐缩以配合所述外台形面的内台形面,所述调整束环随所述外圈件的转动而推抵所述调整珠轨件垂直向运动以迫紧前叉间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束环还包括有,贯通开设于其侧壁面上的调节缝,以使所述调整束环随所述外圈件的转动而推抵向内束紧所述前叉立管。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柱部的外壁面上设有径向延伸的第一卡齿,所述隐藏调整环的内壁面上设有匹配所述第一卡齿插接以轴向限位所述隐藏调整环的第一卡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台面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单向止退齿,且所述外圈件的上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单向止退齿齿接配合以限位所述上固定环单向转动的第二单向止退齿。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止退齿和所述第一单向止退齿上的若干个齿牙均呈环形布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台面的侧壁上开设有锁紧孔,且锁紧孔内螺纹安装有用于锁定限位所述上固定环的沉头螺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台面的侧壁上开设有锁紧孔,且锁紧孔内设有用于锁定限位所述上固定环的铆钉。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固定环的内壁面上一体成型有径向延伸的第二卡齿,且所述第二卡齿插接配合于所述前叉立管上预设的立管卡槽以轴向限位所述上固定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台阶面的内径;

所述第一台边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内径,且其内径小于所述隐藏调整环的外径;

所述第二台边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台阶面的内径并小于所述环形容置槽的内径,且可在所述第二台边部施力后轻微形变以进入所述环形容置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包括有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

相比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及自行车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装配工序少,装车便捷省时,前叉无需配合伞型垫的装配,可整体直接与前叉立管装配;上固定环与外圈件的单向止退配合,使得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不会因自行车行进时的震动而松动,有效确保迫紧前叉间隙的效能;同时在前叉间隙产生时,无需工具配合,直接通过对外圈件的转动微调,迫紧消除前叉间隙,优化前叉间隙调节消除效果,提高自行车骑乘安全性。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立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立体剖面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结构爆炸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爆炸剖面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调整束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实施例3示出的上固定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装配图。

图8是现有的前叉迫紧碗组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上固定环10:内柱部101、外台面102、第一卡齿103、第一单向止退齿104、锁紧孔105、第二卡齿106;

隐藏调整环20:第一卡槽201、外螺纹面202;

外圈件30:内螺纹面301、第一台阶面302、第二台阶面303、环形容置槽304、第二单向止退齿305;

调整束环40:外台形面401、第一台边部402、调节缝403;

调整珠轨件50:内台形面501、第二台边部502;

手把立管60:伞形垫片601、紧固螺栓602、上螺盖603、头管70、前叉立管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相关技术中,图8是现有的前叉迫紧碗组装配图。参照附图8,现有的前叉迫紧碗组,需要配合伞形垫片601完成装配固定。具体为,在碗组装入后,自前叉立管80上部将伞形垫片601置入后,依次装配上螺盖603和紧固螺栓602,紧固螺栓602拧动时伞形垫片601自中部拉动变形,在前叉立管80内膨胀抵紧,结合上螺盖603对手把立管60的上限位而逐步向下压紧手把立管60,从而在径向上夹紧固定前叉迫紧碗组。

但此结构设计的前叉迫紧碗组装配流程多且耗时,且前叉迫紧碗组可能会因为骑乘行进时的震动造成松动,不仅没有办法确实消除手把立管与头管之间的间隙,并且可能会产生安全性的问题;再者,间隙产生后的调整消除时连接需要配合工具,但在骑行途中很难提供工具来进行调节,造成使用上的限制和不便。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及自行车,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装配图。参照图7,该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其搭配一自行车前叉立管80安装使用;具体的,自行车的车架设有一头管70,自行车的手把上设有束紧套接在前叉立管80上的手把立管60,前叉立管80自下向上依次穿过头管70并穿入手把立管60内束紧。本发明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套设在该前叉立管80上并位于头管70与手把立管60之间。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立体结构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立体剖面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结构爆炸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爆炸剖面图。如图1-4所示,该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包括有:

上固定环10,其固定于前叉立管,并包括有一体成型的内柱部101和外台面102;

隐藏调整环20,其套设于内柱部101并轴向限位隐藏调整环20,且其外周设有外螺纹面202;

具体的,参照附图2,内柱部101的外壁面上设有径向延伸的第一卡齿103,隐藏调整环20的内壁面上设有匹配第一卡齿103插接以轴向限位隐藏调整环20的第一卡槽201,当上固定环10与隐藏调整环20装配时,第一卡齿103插接入第一卡槽201,将上固定环10与隐藏调整环20轴向限位装配;

外圈件30,其呈环状且其内壁面设有螺纹结合于外螺纹面202的内螺纹面301,以及第一台阶面302和第二台阶面303,第一台阶面302和第二台阶面303之间形成有环形容置槽304;

具体的,参照附图2,外台面102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单向止退齿104,且外圈件30的上端面设有与第一单向止退齿104齿接配合以限位上固定环10单向转动的第二单向止退齿305;

可选地,参照附图2,第一单向止退齿104和第一单向止退齿104上的若干个齿牙均呈环形布置,形成稳定的齿接结构,保证外圈件30的单向转动。

调整束环40,其包括有活动安装于环形容置槽304内的第一台边部402和成型于第一台边部402下端且外壁面自上向下轴向渐缩的外台形面401;

调整珠轨件50,其呈环状且包括有活动安装于环形容置槽304内的第二台边部502和成型于第二台边部502下端且内壁面自上向下轴向渐缩以配合外台形面401的内台形面501,调整束环40随外圈件30的转动而推抵调整珠轨件50垂直向运动以迫紧前叉间隙。

其中,第一台阶面302的内径小于第二台阶面303的内径;第一台边部402的外径大于第一台阶面302的内径,且其内径小于隐藏调整环20的外径;第二台边部502的外径大于第二台阶面303的内径并小于环形容置槽304的内径,且可在第二台边部502施力后轻微形变以进入环形容置槽304。

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参阅附图1-5,先将上固定环10与隐藏调整环20装配,装配时第一卡齿103插接入第一卡槽201,将上固定环10与隐藏调整环20轴向限位装配;随后将上固定环10与隐藏调整环20的装配体通过外螺纹面202与内螺纹面301的螺接入外圈件30的上口;自外圈件30的下口依次压入调整束环40和调整珠轨件50形成完整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装配便捷省时;

当前叉立管自下向上穿过头管时,将该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装入前叉立管,随后前叉立管向上穿入手把立管,调整装配位置后,将上固定环10与前叉立管固定;随后,无需装配工具,转动外圈件30,受限于第一单向止退齿104和第二单向止退齿305的齿接,转动外圈件30只能单向旋进,当旋进时,隐藏调整环20向下推抵调整束环40,此时调整束环40的外台形面401配合调整珠轨件50的内台形面501不断收紧调整束环40的内径,从而迫紧锁定前叉立管,且调整束环40的向下推抵压动调整珠轨件50向下运动,完成头管与手把立管之间的垂直向前叉间隙迫紧;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单向止退齿104和第一单向止退齿104的止退配合,使得本实施例提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不会因自行车行进时的震动而松动,有效确保迫紧前叉间隙的效能。

更进一步的,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调整束环结构示意图,参照附图5,调整束环40还包括有,贯通开设于其侧壁面上的调节缝403,以使调整束环40随外圈件30的转动而推抵向内束紧前叉立管。

可选地,参阅附图4,第二台边部502的外侧壁配合第二台边部502的下端面形成有供钢珠轨或转动体装配的轴承腔;进一步的,现有技术中,头管的上端呈碗状,钢珠轨或转动体的下部分则装配在头管的碗状空间内,以配合轴承腔形成稳定的供钢珠轨或转动体装配的轴承腔。

可选地,参阅附图1-4,外台面102的侧壁上开设有锁紧孔105,且锁紧孔105内螺纹安装有用于锁定限位上固定环10的沉头螺栓,通过沉头螺栓将上固定环10螺接固定在前叉立管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装配工序少,装车便捷省时,前叉无需配合伞型垫的装配,可整体直接与前叉立管装配;上固定环10与外圈件30的单向止退配合,使得本实施例提出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不会因自行车行进时的震动而松动,有效确保迫紧前叉间隙的效能;同时在前叉间隙产生时,无需工具配合,直接通过对外圈件30的转动微调,迫紧消除前叉间隙,优化前叉间隙调节消除效果,提高自行车骑乘安全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外台面102的侧壁上开设有锁紧孔105,可以理解的是,前叉立管上匹配设有铆孔,且锁紧孔105内设有用于锁定限位上固定环10的铆钉,铆钉穿设于锁紧孔105和铆孔内并铆接固定。

其他未描述结构参照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图6是根据实施例3示出的上固定环结构示意图。参照附图6,上固定环10的内壁面上一体成型有径向延伸的第二卡齿106,且第二卡齿106插接配合于前叉立管上预设的立管卡槽以轴向限位上固定环10,同时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的上下端限位则通过头管与手把立管实现。

其他未描述结构参照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包括有上述实施例1-3中任一项的免工具前叉迫紧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5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