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泄压式防水技术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水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泄压式防水配件实现防水效果的防水系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普通房屋的平顶结构都是通过严格的防止雨水渗漏来实现,这种防水结构对施工场地、工艺和气象有较高的要求,这种防水结构不耐老化使防水年限不长,因而需要反复维修,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理想的防水效果。这种防水结构的废料回收困难,既不节省资源又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防水技术防水年限不长、施工困难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泄压式防水配件实现防水效果的防水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泄压式防水技术,它是先在相互拼接的防水材料接口处设置防水措施作防水接口,所述防水措施为对接口进行防水处理的结构或材料,再在密封材料下的所述防水接口入水口侧设置开口向下的排水通道、或底部或侧壁有通水孔的排水通道、或底部和侧壁有通水孔的排水通道作泄压通道,即所述泄压通道的底部或侧壁有众多孔洞或孔隙与泄压通道外的空间或渗漏通道连通,使渗入密封材料下防水接口区的渗漏水流能随时进入泄压通道,所述泄压通道将渗到防水接口处的渗漏水流引流排出或自由排出或导流至排水系统,卸除渗漏水流在渗漏通道中的压力,降低渗漏水流渗入防水材料接口的渗透力或动力,使渗漏水流难以进入设置防水措施的防水材料接口。

优选的,所述泄压式防水技术,其包括至少两块相互拼接的防水材料,在所述防水材料的接口处设置防水措施,所述防水措施为对接口进行防水处理的结构或材料,在所述防水材料接口处设置的防水措施的入水口侧设置泄压通道,用于将渗入防水材料接口处的水导流至排水系统。

优选地,所述泄压通道与排水系统连通或伸出上方密封覆盖材料的密封区或边界的通道,能让防水材料接口处的渗漏水流自由排出,将渗入防水材料接口处及泄压通道内的渗漏水流排出到防水接口以外。

优选地,所述泄压通道为开口向下的涵洞时其两侧分别设置在防水接口的两侧,所述泄压通道为底部平整的漏通管道时其平整的底部将防水接口完全覆盖,使防水接口处在泄压通道两侧间或平整底部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泄压通道包括设置在防水材料接口处能让渗漏水流自由排出的排水涵洞或空洞或巷道;所述排水涵洞包括开口向下的弧形管道、或U型或V型盖或几型盖、或底部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或底部平整且底部和侧面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或防水材料接口处向上凸起形成的涵洞;所述泄压通道还包括防水材料接口处两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接口中纵向并行间隔设置两条以上的非浸润条或带而形成一个以上独立的空洞、涵洞或巷道;所述泄压通道还包括亲水引流条与排水涵洞、空洞、或巷道的结合体,所述结合体包括将亲水引流条设置在排水涵洞、空洞、或巷道内;所述泄压通道还包括不被覆盖物压实的亲水引流条或密封材料下的亲水引流条或上方覆盖防水膜的亲水引流条。

优选的,所述泄压通道有众多或较大的纵向亲水性排水孔隙、网孔或通道;或在亲水引流条中设置硬物、或在亲水引流条外包裹硬度较好的外壳,或直接用硬度较好且自身有较多亲水性孔隙或排水通道的亲水引流条,使亲水引流条不会被覆盖物压实而保持排水通道的通畅。

优选的,它是设置两条以上并行或重叠、互不接触或互不干扰的泄压通道。或在两道防水材料的接口的入水口处分别设置泄压通道;或在两道防水材料的接口处衔接处设置泄压通道。

优选的,所述亲水引流条搭接时用防水膜将接口隔开,使渗漏水流只能单向流动。

优选的,所述防水措施包括能将防水材料的接口封闭并具有防水性能的结构或材料。

优选的,所述防水材料包括自身具有防水性能的功能性材料或预制构件。

优选的,所述防水措施为两防水材料接口处相互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或为能与防水材料的非浸润性表面紧密贴合的非浸润性构件或物质;或为两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间设置的伸入排水系统或接口外的导流条;或为两防水材料非浸润性表面的侧边拼接并卷曲在一起的卷折包。

优选的,所述泄压通道有合适坡度;或防水接口出水口侧位置不低于进水口侧的位置;或水流自由排出流速大于外部或比上方渗漏水流渗入泄压通道的流速,使渗漏水流能自由流动排出或在亲水引流条的引流下能快速排出,阻止渗漏水流在泄压通道中积聚产生压力而影响防水效果。

优选的,它是在防水材料与泄压通道间设置非浸润表面,降低渗漏水流与接口处的亲和力,使渗漏水流更快排出或更快被亲水引流条吸附并引流排出;所述非浸润表面包括:防水材料接口与所述泄压通道接触处或更宽的表面为疏水性表面;排水涵洞的非浸润底面与防水材料接口处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组成非浸润性封堵接口;在非浸润性封堵接口间设置柔性的非浸润片或非浸润块。

优选的,所述泄压式防水技术为一个以上泄压通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独立有效的泄压防水区来共同完成泄压式防水任务。

优选地,所述泄压通道为能让渗漏水流自由排出的开口向下的弧形管道、U型或V型盖或几型盖,或为底部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或为底部平整且底部和侧面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或为亲水性的引流条,或为上方覆盖防水膜的亲水性的引流条,或为亲水性的引流条安装在开口向下的弧形管道、U型或V型盖或几型盖、或底部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或底部平整且底部和侧面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中的结合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它解决了现有防水工程的技术难关,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2、它对施工场地、工艺和气象无高要求,防水期限长,施工过程无有害物质产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它可以用现有材料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

4、适用于各种需进行防水处理的工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涵洞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泄压式防水技术,将图1所示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四周或有排水任务侧边的背水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或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非浸润表面的宽度以大于表面为非浸润垫片[2]与防水板[1]接触的宽度为宜,防止渗漏水流向防水板[1]的背水面中心浸润或流动,也可将防水板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将合适宽度的非浸润垫片[2]平铺在平面或支撑物上,将防水板[1]安装在非浸润垫片[2]上并使防水板[1]的边缘摆放在非浸润垫片[2]的中间位置,使防水板[1]与非浸润垫片[2]间的非浸润性表面紧密接触;为使非浸润性表面更好的紧密接触,可在非浸润垫片[2]的下方安装柔软易变形的垫层,也可在两非浸润性表面间安装一层柔软易变形的非浸润性垫层;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处的出水口侧安装或摆放亲水性的导流条[4]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渗漏水流导流件,还可在两非浸润性表面间安装合适的防水配件;在防水板[1]与非浸润垫片[2]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的入水口侧安装或摆放亲水引流条[3]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泄压通道,亲水引流条[3]以有众多或较大的纵向亲水性排水孔隙、网孔或通道为宜,相邻亲水引流条[3]可直接相互连接,也可将较短的亲水引流条[3]搭接在较长的亲水引流条[3]上并用防水膜将它们适当隔开,使渗漏水流只能单向流动,防止水流任意浸润和流动,提高防水效果;再将各防水板[1]的接口和亲水引流条[3]用合适的密封材料[11](如混凝土)密封或将防水板[1]的上表面均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11]。

当有水流从防水板[1]的接口渗漏到防水板[1]与非浸润垫片[2]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入水口侧时,首先就被亲水引流条[3]吸附并引流到排水系统,使渗漏水流在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入水口侧不能形成水柱或水压,降低渗漏水流渗入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入水口侧渗透力或动力,使渗漏水流难以进入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入水口侧,完成防水任务。当有少量水流渗漏时,导流条[4]将会把渗漏的水流导流到排水系统中。

实施例2:结合图8,将图1所示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的四周侧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或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将合适宽度和厚度的非浸润件[9](或其它合适的非浸润性防水配件)紧密的安装在各防水板[1]四周侧面非浸润性表面间,在防水板[1]与非浸润件[9]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处的上表面安装或摆放亲水引流条[3]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泄压通道,再将各防水板[1]与亲水引流条[3]的接口密封或在防水板[1]与亲水引流条[3]的上表面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11]。

同样,也可将防水板[1]上表面四周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非浸润性表面的宽度以大于非浸润垫片[2]与防水板[1]接触的宽度,将合适宽度的非浸润垫片[2]改成非浸润盖板覆盖紧贴在各防水板[1]的接口处,在防水板[1]与非浸润盖板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处的入水口侧安装或摆放亲水引流条[3]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泄压通道,再将各防水板[1]的上表面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11]。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非浸润性表面接口处的泄压通道和入水口侧更宽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降低渗漏水流与接口处的亲和力,使渗漏水流更快和更彻底的吸附到亲水引流条[3]并引流排出。

进一步的,还可只将防水板[1]四周或有排水任务侧边的侧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或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安装时将防水板[1]的非浸润性表面侧面紧密贴合在一起;为使非浸润性表面更好的紧密接触,可在两非浸润性表面侧面间安装一层柔软易变形的非浸润性垫层;在防水板[1]与非浸润垫片[2]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的上方(即入水口侧)安装或摆放亲水引流条[3]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泄压通道,再将各防水板[1]的接口密封或在防水板[1]的上表面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11]。

实施例3:结合图2,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用整长的与需进行防水处理表面的宽度或长度相近的或略长防水材料[5]平铺在防水表面上,防水材料[5]以柔软易变形的材料为宜;将两防水材料[5]相互搭接并紧贴在一起,将防水材料[5]相互搭接处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或将防水材料[5]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两防水材料[5]紧密接触的非浸润表面接口处的入水口侧安装或摆放亲水引流条[3]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泄压通道,再将各防水材料[5]的接口适当固定或密封或在防水材料[5]的上表面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11]加以保护和固定。

同样可在防水材料[5]接口处的下方安装柔软易变形的垫层或在两非浸润性表面间安装一层柔软易变形的非浸润性垫层;也可在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处的出水口侧安装或摆放亲水性的导流条[4]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渗漏水流导流件或安装合适的防水配件来提高防水效果。

实施例4:结合图3,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防水材料[5]非浸润性表面的侧边拼接并卷成卷折包[10],使非浸润性表面能更好的紧贴在一起,在卷折包[10]的入水口侧安装或摆放亲水引流条[3]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泄压通道,再将卷折包[10]处密封或在防水材料[5]的上表面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

实施例5:结合图4、图5,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加工大小合适的开口向下的排水涵洞[6],将涵洞[6]倒扣(涵洞[6]两边以跨在接口处两防水材料[5]上为宜)在两防水材料[5]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处的入水口侧并伸入排水系统作泄压通道,再将涵洞[6]与防水材料[5]的接口适当固定或密封或在防水材料[5]和涵洞[6]的上表面覆盖合适的密封材料加以保护和固定。由涵洞[6]始终保持一定通畅的通道保证渗漏水流能及时排出,阻止渗漏水流在接口处产生水柱或水压,完成防水任务。

排水涵洞可以是开口向下的弧形管道、U型或V型盖或几型盖,或为底部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或为底部平整且底部和侧面有通水孔的漏通管道形成的涵洞,也可以是将防水板材或卷材、防水膜等材料或结构在防水材料接口处向上凸起(凸起为防水板材或卷材或防水膜等通过自身材料的结构强度加工而成或为凸起下方设置支撑物支撑形成)形成的涵洞。

实施例6:结合图6,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排水涵洞[6]内再摆放或安装亲水性引流件[7],提高渗漏水流的自动排出速度,阻止渗漏水流在接口处产生水柱或水压,完成防水任务。

进一步的,结合图7,它是在亲水引流条[3]的上表面上包裹或覆盖一层防水膜,下表面仍与紧密接触的非浸润性表面接口处的入水口侧紧密接触,防止亲水引流条[3]直接与覆盖或密封材料接触而影响防水效果。

实施例7:在本申请中,还可将开口向下弧形管道、U型或V型盖、几型盖等侧壁和上表面密封的涵洞的底部设置合适宽度的平面底板,并至少将涵洞底板下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或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或将下表面为非浸润表面的防水板材或卷材或防水膜等合适的材料或结构在防水材料接口处向上凸起(凸起为防水板材或卷材或防水膜等通过自身材料的结构强度加工而成或为凸起下方设置支撑物支撑形成)形成涵洞作非浸润接口涵洞,并将防水材料的接口处的两侧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或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并能与接口覆盖材料底面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将防水材料与封堵盖底面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在一起,组成非浸润性封堵接口,阻止渗漏水流快速进入防水材料的接口处,降低泄压通道的泄压压力,提高泄压效果。同时还可在非浸润性封堵接口间安装柔性的非浸润片或非浸润块,使非浸润性封堵接口能更好的紧密贴合,接口密封效果更好。同时还可在非浸润性封堵接口中设置亲水引流条[3],以提高排水速度。

进一步的,泄压通道还可设置在防水材料接口处两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的接口中并靠入水口或入水侧设置,使泄压通道前有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阻止水流渗入,而降低泄压通道的排水压力。

实施例8:它是在防水材料接口处两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接口中纵向并行间隔设置两条以上的非浸润条或带,并与防水材料的上下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由此在接口中的非浸润条或带之间两两相互形成一个以上独立的空洞、涵洞或巷道而形成泄压通道。非浸润条或带应有一定的厚度(压实厚度以不小于1mm以上为宜),使上下防水材料能充分隔开形成泄压通道。同样也可在本泄压通道中设置亲水引流条。

实施例9:在本实施方案中,在接口处可设置两条以上互不接触或干扰的泄压通道来完成泄压排水任务,使防水效果更好,泄压通道可以并行或重叠设置,为纯亲水件泄压的需用防水材料将两泄压通道隔离,并以各泄压通道相互叠加为宜,即将处在后面或上面的泄压通道完全包裹或覆盖前面或下面泄压通道,以使防水效果更好。

实施例10:结合图17,在本实施方案中,当防水区域较小或泄压通道和引流效果较好时,可将整个或局部防水区域只作一个防水区域处理,只设一个或两个出水口,即将整个防水区域的四周同一层级泄压通道只用一整条亲水带或将出水口以外的引流条首尾相连来引流渗漏水流,只将出水口的泄压通道直接或包裹防水层后伸入排水系统。第二泄压通道43只有一个出水口,此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出水口对方的泄压通道的中间部位断开即将泄压通道做成开环;第一泄压通道35可设两个出水口,便于安装和施工。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方案中,当单边或四周的防水区域较大超出泄压通道的有效或最佳排水距离时,可将整个单边或四周防水区域分成两个以上的多个互不干涉的相互独立的有效防水区域或防水区间分别独立的完成各自区域或区间段的防水任务,并设多个对应的出水口,即将整个单边或四周防水区域的同一层级泄压通道分成互不干扰的多段,并设相应数量的出水口将本区域的渗漏水流自动排出,使泄压通道始终保持有效、理想或最佳引流效果,提高防水效果。

进一步的,结合图16、图13,在本实施方案中,可将有效独立的防水区只设一个以上的出水口而将其余中间部分连在一起,如图16所示的独立有效的第一泄压通道35设两个出水口,将非浸润表面中的泄压通道连成整体,当然,如有必要还可再增加一个以上的加长出水口泄压通道与独立有效的第一泄压通道35的中间位置接触或连接,提高引流效果;当泄压通道的引流效果较好时,如图13所示,也可只设一个出水口。

进一步的,结合图16,在本实施方案中,可将有效独立的防水区只设一个出水口,将两个独立有效防水区的泄压通道分开,隔断两个防水区间泄压通道的连接或接触,如图16所示的独立有效的第二泄压通道43在两个防水区交界处被非浸润条10断开,并设一个出水口,阻断两独立防水区泄压通道的相互浸润,提高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可将两个以上有效独立防水区的出水口设置在一起,降低施工难度并提高工作效率。

结合图9、图10、图11、图12,在本实施方案中,各独立防水区的泄压通道间的隔断方式可用图9所示的直接间隔适当距离(1mm以上)的方式隔断;也可用图10所示在直接间隔适当距离(1mm以上)或直接断开的基础上用非浸润条10或防水膜将两个防水区泄压通道隔断;也可用图11所示的将两个防水区的泄压通道断开后错开适当距离(1mm以上)的方式隔断;也可用图12所示的将两个防水区的泄压通道断开后错开适当距离(1mm以上)并相互交错伸入对方防水区适当距离(1mm以上)即既隔开又重叠的隔断方式来防止各防水区之间产生防水空白区的现象产生,提高防水效果,还可在相互交错重复区的两泄压通道间增加非浸润条或防水膜来进一步隔断相邻防水区域间泄压通道连接,使整个防水系统无防水空白区或防水死角。

实施例11: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将出水口包裹防水膜24,防止其与接口附近的防水材料接触,以提高防水效果。

实施例12: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它是在防水板[1]上设置固定安装孔,在承重板或承重面上设置设置固定座或固定孔,直接用紧固件(如螺丝等)将防水板[1]固定在承重板或承重面上的固定座或固定孔(如固定安装的螺母、膨胀螺丝等)中,此时,宜将防水板[1]上的固定安装孔内的表面设置成非浸润表面,将紧固件的紧固杆与固定安装孔重叠区设置成非浸润表面,并以两非浸润表面能紧密贴合为宜,或在非浸润表面的紧固杆与固定安装孔间设置能与紧固杆与固定安装孔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环或筒,使安装孔中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防止水流浸入;或将防水板[1]固定安装孔的上表面设置一圈非浸润表面,将紧固件的紧固盖(如螺丝盖等)与固定安装孔上表面重叠区设置成能与固定安装孔上表面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或在非浸润表面的紧固盖与固定安装孔间设置能与紧固盖与固定安装孔上表面紧密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环或垫片。所述非浸润表面环或筒及非浸润表面环或垫片以柔性材质为宜。同样,紧固件也可从防水板[1]接口间穿过,或从泄压通道中穿过,同样做好固定孔或穿洞的防水处理即可。

进一步的,紧固孔和紧固件也可用其它现有的密封防水技术或合适的防水技术或材料处理防水即可。

进一步的,在防水材料与墙壁的接口处同样应做好相应的防水处理功表面能处理。

实施例13:它是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防水单位的防水材料也可用柔性的防水卷材42,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实它合适的材料。

进一步的,防水板[1]也可用柔性的防水材料代替,并在防水材料相互重叠的非浸润表面能接口中设置泄压通道,在泄压通道的两侧设置非浸润条(以柔性且压实厚度不小于泄压通道为宜)与重叠的防水材料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在防水材料接口处的外表面设置紧固条或紧固块将接口压实,使水流不以轻易进入接口间的空间;或在紧固条或紧固块中设置非浸润表面紧固孔,再用非浸润表面紧固件、非浸润表面环或筒、非浸润表面环或垫片将紧固条或紧固块固定即可。

在本实施方案中,泄压通道以有合适坡度为宜,使渗漏水流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流动排出或在亲水引流条的引流下能快速排出,即泄压通道中的水流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排出的水流流速以比上方渗漏水流的流速大为宜,阻止渗漏水流在泄压通道中积聚产生压力而影响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方案中,可在亲水引流条[3]中纵向安装或设置大小适宜的硬物,可在亲水引流条[3]外包裹硬度较好的外壳,或直接用硬度较好且自身有较多亲水性孔隙或排水通道的亲水引流条[3],使亲水引流条[3]不会被覆盖物压实而影响亲水性排水通道的通畅,保障亲水引流条[3]的排水通道通畅。

在本实施方案中,为了提高防水效果,除泄压防水系统外,还可用两道基础或合适的防水措施进行防水处理,将泄压式防水技术衔接处增加泄压通道,或在两道基础或合适的防水措施的进水口前均使用泄压式防水通常采用,使防水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方案中,除亲水引流条[3]、涵洞[6]等组成泄压通道的防水结构和配件外,其它的防水方法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提及的防水方法,凡其它合适的防水方法能适用泄压通道的防水方法均可适用。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两个紧密贴合的非浸润性表面为水平设置时,接口处的出水口位置以不低于进水口的位置为宜,并以出水口位置高于进水口的位置为宜,使泄压通道的引流效果更好。

本实施方案可用于建筑防水以外的所有适合应用的领域。

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水膜以非浸润性表面膜材料为宜。

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入水侧或入水口为防水材料接口处水流渗入的一侧,所述出水侧或出水口为防水材料接口处水流渗出的一侧。

本实施方案中的非浸润(浸流)性表面包括疏水性表面、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表面和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中性表面,但以非浸润性表面为宜;非浸润(浸流)结构、物质、件或条等包括疏水性结构、物质、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物质和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中性物质,但以非浸润性物质、结构为宜。

本实施方案中的亲水性引流面为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表面;亲水性物质或亲水性引流条或件为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物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470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