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客户在电动汽车的充电枪或者充电桩上等应用时,仅在火线中设置继电器开关,而零线未设有继电器开关,存在因开关黏连而无法断开,导致可靠性低的问题,安全性较低,且需要严格按照零火线装配,如果零火线装反,火线直通,会有触电风险。另外,需要电量检测功能,还需安装电流互感器,现有技术中,继电器和电流互感器分别是独立的不同元器件,然后通过PCB板或者导线相连,结构复杂,集成度低,不利于实现小型化,不方便客户安装,不方便自动化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模块用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继电器模块,包括壳体、二继电器机芯、一电流互感器、二电源接线端和二负载接线端,二继电器机芯设置在壳体内,二电源接线端和二负载接线端固定设置在壳体上,继电器机芯包括磁路部分和触点组件,二电源接线端分别通过二继电器机芯的触点组件与二负载接线端连接构成二通断控制通路,二通断控制通路用于与连接至二负载接线端的负载形成一回路,电流互感器安装在一通断控制通路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漏电互感器,漏电互感器安装在二通断控制通路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流互感器和漏电互感器均设置在壳体外侧,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二电源接线端和二负载接线端分别伸出壳体的第一侧壁外和第二侧壁外,漏电互感器固定设置在第一侧壁外,二电源接线端均穿过漏电互感器的腔体后伸出,和/或,电流互感器固定设置在第二侧壁外,其中一负载接线端穿过电流互感器的腔体后伸出。

更进一步的,所述触点组件包括静簧引出片、固定在静簧引出片上的静触点、动簧引出片、动簧片以及动触点,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动簧引出片上,动触点固定在动簧片的另一端上,在磁路部分带动下使得动触点和静触点相结合或相分离,二电源接线端和二负载接线端分别由二触点组件的动簧引出片和静簧引出片的伸出壳体的部分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漏电互感器之间设有第一插接结构,漏电互感器通过第一插接结构而插接固定设置在壳体的第一侧壁外,和/或,所述壳体的第二侧壁与电流互感器之间设有第二插接结构,电流互感器通过第二插接结构而插接固定设置在壳体的第二侧壁外。

进一步的,还包括二分别用于与二电源接线端的伸出漏电互感器的腔体的外端部进行连接的第一接线件,第一接线件用于与电源线连接,二电源接线端均采用硬导体构成,二第一接线件分别与二电源接线端均大致垂直连接,并分别朝向相异的两外侧延伸,第一接线件与电源接线端铆接固定,电源接线端的外端部设有朝向第一接线件延伸的第一卡块,第一接线件设有第一卡口,第一卡块卡设在第一卡口内,和/或,还包括一用于与负载接线端的伸出电流互感器的腔体的外端部进行连接的第二接线件,第二接线件用于与负载连接,第二接线件与负载接线端铆接固定,负载接线端的外端部设有朝向第二接线件延伸的第二卡块,第二接线件设有第二卡口,第二卡块卡设在第二卡口内。

进一步的,所述漏电互感器的内端面与壳体的第一侧壁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电流互感器的内端面与壳体的第二侧壁间隔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漏电互感器的内端面与壳体的第一侧壁之间通过第一限位块而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电流互感器的内端面与壳体的第二侧壁之间通过第二限位块而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两组线圈引出脚,两组线圈引出脚分别与二继电器机芯的磁路部分的线圈电连接,二继电器机芯并排设置,二继电器机芯的触点组件相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二辅助触点组件,二辅助触点组件设置为分别与二继电器机芯的磁路部分联动,通过继电器机芯的磁路部分驱动辅助触点组件闭合/断开。

更进一步的,所述辅助触点组件包括辅助动簧部件和辅助静簧部件,辅助动簧部件设有凸起部,凸起部朝向衔铁方向设置,当衔铁未被吸合时,衔铁抵住凸起部而驱使辅助动簧部件与辅助静簧部件接触导通;当衔铁被吸合时,衔铁与凸起部具有间隙而使辅助动簧部件与辅助静簧部件断开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凸起部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二第一电源输出脚,二第一电源输出脚分别与二电源接线端电连接,和/或,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二第二电源输出脚,二第二电源输出脚分别与二负载接线端电连接。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继电器控制系统,包括上述的继电器模块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的控制输出端接继电器机芯的磁路部分的线圈,控制单元的控制输入端接辅助触点组件的输出端。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继电器控制系统,包括上述的继电器模块、AC/DC转换电路和控制单元,继电器模块的二电源接线端分别接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二负载接线端接负载,二第一电源输出脚接A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A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的控制输出端接继电器机芯的磁路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输出脚由触点组件的动簧引出片或静簧引出片引出形成并伸出壳体底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继电器模块设有二继电器机芯,可以实现负载回路的两端线路同时分断,分断能力好,可靠性高,保证安全性能,且使用时,无需区分二电源接线端,使用更简便安全,同时集成有电流互感器,整个继电器模块集成度高,利于小型化,方便客户安装使用,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部分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省略上壳体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省略上壳体的部分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省略上壳体、电流互感器和漏电互感器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辅助触点组件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辅助触点组件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模块的辅助触点组件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13为图9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13所示,一种继电器模块,包括壳体1、二继电器机芯2、一电流互感器3、一漏电互感器4、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二继电器机芯2设置在壳体1内,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均引出至壳体1外,便于进行电源线接线和负载接线,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也可以嵌设在壳体1内,然后留出接线孔进行接线即可。

二电源接线端5用于接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二负载接线端6用于接负载电源端的火线端和零线端,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也可以用于接直流电源的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但漏电互感器4将不起作用。

本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底座12,上壳体11罩设在底座12上,二继电器机芯2均安装在底座12上且被上壳体11罩住,采用该壳体1结构,便于产品的装配和维护。上壳体11和底座12之间可以采用卡接、焊接、粘接、螺丝锁付等固定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上壳体11和底座12采用塑料制成,可以通过注塑成型,易于加工,成本低,且绝缘性能好,重量轻,但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体11和底座12也可以采用其它绝缘材料,如陶瓷等制成。

优选的,壳体1呈大致长方体结构,壳体1的厚度方向沿上下方向,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利于小型化,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也可以是正方体、圆柱体等其它形状结构。

上壳体11的外侧面上还设有安装孔111,便于该继电器模块的安装固定。具体的,安装孔11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上壳体11的平行于其长度方向的相对两外侧面,且对角设置,使得该继电器模块安装后稳固性更好,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11可以是1个、3个或多于3个,安装孔111也可以设置在底座12的外侧壁上。

继电器机芯2包括磁路部分21和触点组件22,二电源接线端5分别通过二继电器机芯2的触点组件22与二负载接线端6连接构成二通断控制通路,二通断控制通路用于与连接至二负载接线端6的负载形成一回路,从而可以实现负载回路的两端线路(如交流供电时的火线和零线)同时分断,分断能力好,且即使有一个触点黏连,也能可靠保证回路断开,可靠性高,保证安全性能,且使用时,无需区分二电源接线端,不管二电源接线端正接或反接,火线和零线上同时都有触点组件22进行通断控制,使用更简便。此外,通过设置二继电器机芯2,通过两个磁路部分21分别驱动两个触点组件22,相比于通过一个磁路部分同时驱动两个触点组件的双刀双掷结构,抗冲击性能更好,因为通过一个磁路部分同时驱动两个触点组件的双刀双掷结构需要有推动卡,且推动卡是卡装在动簧上,应用在移动环境中,如电动汽车的充电枪时,抗冲击性能差。

电流互感器3安装在一通断控制通路上,用于实现电流检测、电量检测等功能,本具体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为测量用电流互感器,用于进行电量检测,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也可以是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用于进行过负荷保护、短路保护等。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为穿心式电流互感器,套设在一通断控制通路上,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它结构的电流互感器,如开合式电流互感器、接线式电流互感器等来实现。

漏电互感器4安装在二通断控制通路上,用于实现漏电检测功能。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漏电互感器4为穿心式漏电互感器,套设在二通断控制通路上,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漏电互感器4也可以采用接线式漏电互感器来实现。

通过将电流互感器3、漏电互感器4与二继电器机芯2集成为一继电器模块,集成度高,方便客户安装使用,自动化程度高。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和漏电互感器4均设置在壳体1外侧,不仅使壳体1的体积可以做得更小,有利于继电器模块小型化,有利于散热,且便于根据需要拆装电流互感器3和漏电互感器4。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和漏电互感器4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均穿过漏电互感器4的腔体后伸出,即漏电互感器4套设在二电源接线端5外,漏电检测更全面,不仅可以检测负载回路的漏电情况,同时也可以检测到由继电器模块引出来的其它供电回路的漏电情况。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漏电互感器4也可以套设在二负载接线端6外,用于只检测负载回路的漏电情况。

其中一负载接线端6穿过电流互感器3的腔体后伸出,即电流互感器3套设在一负载接线端6外,另一负载接线端6位于电流互感器3的外侧面,电流互感器3用于对负载回路的电量进行检测,如负载为电池时,可以检测充电的电量,以便进行相应收费。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流互感器3也可以套设在一电源接线端5外,用于检测经过继电器模块的总电量。将电流互感器3和漏电互感器4分别安装到电源接线端5上和负载接线端6上,结构更简单,易于装配,且可使电流互感器3和漏电互感器4分开,提高散热性能和可靠性。

电流互感器3和漏电互感器4的引脚均朝下设置,与负载接线端6和电源接线端5垂直,能保证气隙,且结构更紧凑,易于接线使用。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均采用硬导体构成,无需采用软接线穿过漏电互感器4的腔体和电流互感器3的腔体,方便客户安装,方便自动化。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均采用铜排构成,导电性能好,易于制造,成本较低,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也可以采用镍排等其它硬导体来实现。

该继电器模块还包括二分别用于与二电源接线端5的伸出漏电互感器4的腔体的外端部进行连接的第一接线件51,第一接线件51用于与电源线连接。具体的,第一接线件51设有接线孔511,用于方便接电源线。由于二电源接线端5需穿过漏电互感器4的腔体,二电源接线端5的横截面的尺寸一般要较小,这样就不便于接电源线,因此通过设置第一接线件51,装配时,先将漏电互感器4套设在二电源接线端5上,再将第一接线件51固定在电源接线端5的外端部上,这样就可以将第一接线件51尺寸做得较大,便于接电源线,且又不会影响二电源接线端5穿过漏电互感器4的腔体。

优选的,二第一接线件51分别与二电源接线端5均大致垂直连接,并分别朝向相异的两外侧延伸,这样就可以使二接线孔511的距离增大,为二电源线的接线延伸出足够的空间,方便接线,解决二电源接线端5为了穿过漏电互感器4的腔体而需靠得较近,导致不便接线的问题。

第一接线件51与电源接线端5的外端部铆接固定,装配简单,便于自动化。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线件51也可以采用焊接、螺丝锁付等其它固定方式固定在电源接线端5的外端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线件51呈L型结构,包括第一接线部512和第一安装部513,接线孔511设置在第一接线部512上,第一接线部512与电源接线端5大致垂直,并向外延伸,第一安装部513与电源接线端5的外端部铆接固定,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的,电源接线端5的外端部设有朝向第一安装部513延伸的第一卡块52,第一安装部513设有第一卡口5131,第一卡块52卡设在第一卡口5131内,使得第一接线件51与电源接线端5连接更稳定,避免由于第一接线件51用于接线而受力较多,导致容易松动或脱开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铆接时起到预定位作用,便于铆接。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块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块52分别设置在电源接线端5的相邻的两侧边,相应地,第一卡口5131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一卡口5131设置在第一安装部513的相邻的两侧面上,使得第一接线件51与电源接线端5之间更稳固,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块52和第一卡口5131的数量也可以1个、多于2个等,第一卡块52和第一卡口5131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负载接线端6的伸出电流互感器3的腔体的外端部还连接有第二接线件61,第二接线件61用于与负载连接。具体的,第二接线件61设有接线孔611,用于方便接负载。由于该负载接线端6需穿过电流互感器3的腔体,该负载接线端6的横截面的尺寸一般要较小,这样就不便于接线,因此通过设置第二接线件61,装配时,先将电流互感器3套设在该负载接线端6上,再将第二接线件61固定在该负载接线端6的外端部上,这样就可以将第二接线件61尺寸做得较大,便于接负载,且又不会影响该负载接线端6穿过电流互感器3的腔体。

第二接线件61与该负载接线端6的外端部铆接固定,装配简单,便于自动化。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线件61也可以采用焊接、螺丝锁付等其它固定方式固定在该负载接线端6的外端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接线件61呈L型结构,包括第二接线部612和第二安装部613,接线孔611设置在第二接线部612上,第二接线部612与该负载接线端6大致垂直,并向外延伸,第二安装部613与该负载接线端6的外端部铆接固定,但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的,该负载接线端6的外端部设有朝向第二安装部613延伸的第二卡块62,第二安装部613设有第二卡口6131,第二卡块62卡设在第二卡口6131内,使得第二接线件61与该负载接线端6连接更稳定,避免由于第二接线件61用于接线而受力较多,导致容易松动或脱开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铆接时起到预定位作用,便于铆接。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卡块6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卡块62分别设置在该负载接线端6的相邻的两侧边,相应地,第二卡口6131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二卡口6131设置在第二安装部613的相邻的两侧面上,使得第二接线件61与该负载接线端6之间更稳固,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块62和第二卡口6131的数量也可以1个、多于2个等,第二卡块62和第二卡口6131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由于另一负载接线端6无需穿过电流互感器3的腔体,不存在第二接线件61尺寸较大无法穿过电流互感器3的腔体的问题,因此,将另一负载接线端6的外端部一体形成有第二接线件61,使得零部件更少,便于组装。

优选的,接线孔511和接线孔611均为螺栓孔,便于通过螺栓锁付进行接线,但并不以此为限。

优选的,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分别引出至壳体1的相对的第一侧壁外和第二侧壁外,漏电互感器4和电流互感器3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外,不仅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合理,有利于小型化,装配更方便,使用更便捷,且提高了漏电互感器4和电流互感器3的散热性能和可靠性。但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其它位置,如分别设置在壳体1相邻的侧壁外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壳体1的第一侧壁与漏电互感器4之间设有第一插接结构,漏电互感器4通过第一插接结构而插接固定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侧壁外,便于漏电互感器4的拆装。具体的,底座12的第一侧壁外设有二向外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一安装部件1-1,二第一安装部件1-1间隔并排设置,二第一安装部件1-1的相向的内侧面分别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凸台1-11,漏电互感器4的相对外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槽41,二长条形凸台1-11分别插接卡设在二第一卡槽41而使漏电互感器4固定在二第一安装部件1-1之间从而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第一侧壁外,采用该第一插接结构,拆装方便,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接结构也可以其它插接结构来实现,如壳体1的第一侧壁设有插柱,漏电互感器4上设有插孔,插柱过盈插设在插孔内构成插接结构。或漏电互感器4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它固定结构,如卡扣卡接、粘接、螺丝锁付等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第一侧壁外。

进一步的,二第一安装部件1-1内侧面的与壳体1的第一侧壁连接的端部上设有第一限位块1-12,漏电互感器4的内端面抵靠在第一限位块1-12上而与壳体1的第一侧壁间隔设置,从而提高漏电互感器4与壳体1之间的散热效果。

壳体1的第二侧壁与电流互感器3之间设有第二插接结构,电流互感器3通过第二插接结构而插接固定设置在壳体1的第二侧壁外,便于电流互感器3的拆装。具体的,底座12的第二侧壁外设有二向外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二安装部件1-2,二第二安装部件1-2间隔并排设置,二第二安装部件1-2的相向的内侧面分别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凸台1-21,电流互感器3的相对外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二卡槽31,二长条形凸台1-21分别插接卡设在二第二卡槽31内而使电流互感器3固定在二第二安装部件1-2之间从而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第二侧壁外,采用该第二插接结构,拆装方便。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接结构也可以其它插接结构来实现,如壳体1的第二侧壁设有插柱,电流互感器3上设有插孔,插柱过盈插设在插孔内构成插接结构。或电流互感器3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它固定结构,如卡扣卡接、粘接、螺丝锁付等固定安装在壳体1的第二侧壁外。

进一步的,二第二安装部件1-2内侧面的与壳体1的第二侧壁连接的端部上设有第二限位块1-22,电流互感器3的内端面抵靠在第二限位块1-22上而与壳体1的第二侧壁间隔设置,从而提高电流互感器3与壳体1之间的散热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中,磁路部分21包括线圈211、线圈架212、轭铁213、衔铁214和推动卡215,触点组件22为常开触点组件,包括静簧引出片221、固定在静簧引出片221上的静触点222、动簧引出片223、动簧片224以及动触点225,动簧片224的一端固定在动簧引出片223上,动触点225固定在动簧片224的另一端上。线圈211设置在线圈架212上,轭铁213位于线圈211周侧外,推动卡215固定在衔铁214,当线圈211被激励后,线圈211吸附衔铁214使衔铁214转动,从而带动推动卡215推动动簧片224上的动触点225向静触点222移动,使动触点225和静触点222接触电连接而使触点组件22导通,线圈211采用铜漆包线绕制形成,导电性能好,成本低;线圈架212采用塑料材料制成,重量轻,成本低,但并不以此为限。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点组件22也可以是常闭触点组件。

底座12上设有两组线圈引出脚7,两组线圈引出脚7分别与两个线圈211电连接,线圈引出脚7的下端穿出底座12的底部而便于接线,线圈引出脚7采用铜材料制成,导电性能好,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二继电器机芯2并排设置,二继电器机芯2的触点组件22相向并排设置,二磁路部分21分别设置在二触点组件22的两侧外,方便二电源接线端5和二负载接线端6引出而穿过电流互感器3和漏电互感器4的腔体。

磁路部分21的线圈211的轴向垂直于壳体1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的,二继电器机芯2为旋转对称设置,具体为二继电器机芯2为180度旋转对称,使得二触点组件22的动簧片224相互错开,二继电器机芯2可以排布得更紧靠,利于小型化,且二继电器机芯2的结构可以相同,便于生产、装配。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二电源接线端5分别由一触点组件22的静簧引出片221和另一触点组件22的动簧引出片223的伸出壳体1的第一侧壁的部分构成,二负载接线端6分别由一触点组件22的静簧引出片221和另一触点组件22的动簧引出片223的伸出壳体1的第二侧壁的部分构成,也即电源接线端5和负载接线端6跟触点组件22的静簧引出片221或动簧引出片223为一体结构件,使得零部件更少,易于装配,且导电性能更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底座12上还设有二辅助触点组件8,二辅助触点组件8设置为分别与二继电器机芯2的磁路部分21联动,通过继电器机芯2的磁路部分21驱动辅助触点组件8闭合/断开,从而检测二触点组件22的状态。

具体的,请再次参考图10-13,辅助触点组件8包括辅助动簧部件81和辅助静簧部件82,辅助动簧部件81包括辅助动簧引出片811、固定在辅助动簧引出片811上的辅助动簧片812以及固定辅助动簧片812上的辅助动触点813和凸起部814,更具体的,辅助动簧片812的上端固定在辅助动簧引出片811上,辅助动触点813设置在辅助动簧片812的下端,辅助动触点813与辅助动簧引出片811的安装部错开设置,凸起部814设置在辅助动簧片812的朝向继电器机芯2的衔铁214的一侧,辅助静簧部件82包括辅助静簧引出片821和辅助静触点822,底座12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21和第二安装孔122,辅助动簧引出片811和辅助静簧引出片821分别固定插设在第一安装孔121和第二安装孔122上,且底部伸出底座12的底面而形成辅助触点引出脚83,当衔铁214处于初始位置时(即线圈211未被激励时),衔铁214抵住凸起部814而驱使辅助动簧片812朝向辅助静触点822形变至辅助动触点813与辅助静触点822接触电连接,当线圈211被激励后,衔铁214运动而远离凸起部814,辅助辅助动簧片812复位而使辅助动触点813与辅助静触点822断开连接,因此,通过监测辅助触点组件8的通断情况,即可得知继电器机芯2的衔铁214的运动情况,从而得知触点组件22的状态。通过设置凸起部814,使得衔铁214对辅助动簧片812的推动更平稳,更可靠。

优选的,凸起部814采用绝缘材料,如陶瓷、塑料等材料制成,进一步提升辅助触点组件8与继电器机芯2的绝缘性能,从而提高安全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部814也可以与辅助动簧片812一体成型,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优选的,辅助静触点822靠近底座12设置,不仅使得结构更紧凑,且辅助静触点822的稳固性更好。

本具体实施例中,底座12上还设有二第一电源输出脚91,二第一电源输出脚91分别与二电源接线端5电连接,更具体为二第一电源输出脚91分别与一触点组件22的静簧引出片221和另一触点组件22的动簧引出片223电连接,二第一电源输出脚91穿出底座12的底面外,通过设置二第一电源输出脚91,可以为继电器模块的控制电路部分或其它元器件,如显示屏、警报器等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输出脚91与触点组件22的静簧引出片221或动簧引出片223为一体成型件,使得零部件较少,便于组装。

进一步的,底座12上还设有二第二电源输出脚92,二第二电源输出脚92分别与二负载接线端6电连接,更具体为二第二电源输出脚92分别与一触点组件22的动簧引出片223和另一触点组件22的静簧引出片221电连接,二第二电源输出脚92穿出底座12的底面外,通过设置二第二电源输出脚92,可以为其它元器件,如显示屏、警报器等供电,且供电可由继电器模块同步控制,使用简便且节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源输出脚92与触点组件22的静簧引出片221或动簧引出片223为一体成型件,使得零部件较少,便于组装。

图14公开了继电器控制系统,包括上述的继电器模块、AC/DC转换电路100和控制单元200,使用时,继电器模块的二电源接线端5分别接交流电源的火线和零线,二负载接线端6接负载300,负载300可以是电池或其它电子器件,如电机等,二第一电源输出脚91接AC/DC转换电路100的输入端,AC/DC转换电路100的输出端接控制单元200,控制单元200的控制输出端接继电器机芯2的磁路部分,具体为接线圈引出脚7。交流电源通过第一电源输出脚91输出至AC/DC转换电路100进行整流降压后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为控制单元200供电,当控制单元200接收到导通信号后,输出电流给线圈211,线圈211被激励后吸附衔铁214使衔铁214运动,从而带动推动卡215推动动簧片224上的动触点225向静触点222移动,使动触点225和静触点222接触电连接而使触点组件22导通,交流电源通过二触点组件22给负载300供电,形成一供电回路。电流互感器3检测负载回路的电流并输出给控制单元200进行电量检测或输出至其它电量检测单元进行电量检测,漏电互感器4检测回路的漏电情况,并将检测信号输出给控制单元200,当有漏电时,控制单元200停止给线圈211供电,二触点组件22断开,从而同时断开回路的火线和零线,分断能力好,可靠性高,保证安全性能。辅助触点引出脚83接控制单元200,控制单元200通过检测辅助触点组件8的通断可以得知触点组件22的状态,从而判断触点组件22是否存在故障。当然辅助触点引出脚83也可以接到其它检测单元,如后台系统进行触点组件22的状态监测。

控制单元200采用单片机来实现,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实现,成本低,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200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它控制器来实现。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没有漏电检测需求,继电器模块也可以不装配漏电互感器。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562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