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制冷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冰箱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制冷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制冷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冰箱。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家装的整体性,因为嵌入式冰箱能够放入到较为深窄空间而进一步提高厨房空间整体性,所以开始逐步取代传统单独放置的冰箱。零嵌式冰箱是嵌入式冰箱的一种,其特点是冰箱的顶部和两侧均紧贴着空间内壁,只能通过底部空间进行散热。

而且一旦出现停电的情况就有可能导致存贮在冰箱中的食物腐坏,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此外,在不同的地区,停电的情况都有其特殊性,难以保证在停电之后,冰箱还可以做到长时间的制冷。为此,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新型储能冰箱,其在冰箱的内部(特别是在冰箱的背部)设置蓄能电池,当发生断电时或者根据电价的波峰波谷进行节能时,蓄能电池可以为冰箱供电以保证冰箱进行正常制冷。

但是蓄能电池在工作时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当蓄能电池的温度过高时存在过热无法工作甚至燃烧爆炸的问题,特别是当冰箱采用零嵌式放置时,蓄能电池无法进行可靠散热,严重影响蓄能电池及冰箱的工作寿命及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零嵌入式冰箱的蓄能电池无法可靠散热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将储能结构与压缩机腔连通从而利用压缩机腔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以提高储能结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的制冷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冰箱。

一种制冷组件,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形成有储能腔和压缩机腔;

储能结构,所述储能结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

所述储能腔内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经所述储能结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箱体的外部连通。

所述压缩机腔内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两端均与所述箱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处。

所述压缩机腔上设置有散热入口和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入口、所述压缩机腔、所述散热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端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的所述压缩机腔连通。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处。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内,且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一端远离所述散热出口的一侧。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内,且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压缩机远离所述散热出口的一侧。

所述制冷组件具有储能结构冷却模式和储能结构加热模式:

当所述制冷组件处于所述储能结构冷却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处于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封闭状态,所述风机在所述第一端处产生负压;

当所述制冷组件处于所述储能结构加热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处于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封闭状态,所述风机在所述第一端处产生正压。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折流板,所述折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且所述折流板能够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分隔成折流通道。

所述储能结构包括多个储能单元,所有所述储能单元沿所述折流通道设置。

所述折流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所述折流板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所述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吸水结构,所述吸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

一种上的制冷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储能腔内的实际温度值T;

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温度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

所述制冷组件具有储能结构冷却模式,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1,则控制所述制冷机构开始工作;

第二预设温度T1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

所述折流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所述折流板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1,则控制所述折流板切换至第一状态;

第二预设温度T1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内,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风机在所述第一端处产生负压。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中,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

所述压缩机腔上设置有散热入口和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入口、所述压缩机腔、所述散热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端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的所述压缩机腔连通,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

所述制冷组件具有储能结构加热模式,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

所述折流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所述折流板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1,则控制所述折流板切换至第一状态;

第四预设温度t1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内,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风机在所述第一端处产生正压。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中,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

所述压缩机腔上设置有散热入口和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入口、所述压缩机腔、所述散热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端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的所述压缩机腔连通,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

一种上述的制冷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储能腔内的实际湿度值h;

根据实际湿度值h与预设湿度值进行比较,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

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中,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二预设湿度h1,则控制所述制冷机构开始工作;

第二预设湿度h1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

所述折流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内,所述折流板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二预设湿度h1,则控制所述折流板切换至第一状态;

第二预设湿度h1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内,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风机在所述第一端处产生正压。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处,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中,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

所述压缩机腔上设置有散热入口和散热出口,所述散热入口、所述压缩机腔、所述散热出口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端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的所述压缩机腔连通,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处,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与所述压缩机腔连通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

一种冰箱,包括上述的制冷组件或应用上述的制冷组件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冰箱,将储能结构所在的储能腔与压缩机腔进行连通,在储能结构所处环境温度(储能腔内的温度)过高而无法保证储能结构正常工作时,将储能腔内的热量传递至压缩机腔内,并通过压缩机腔排出,达到对储能腔内进行散热的目的。而且压缩机腔内部零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当储能结构所处环境温度(储能腔内的温度)过低而无法保证储能结构正常工作时,还可以将压缩机腔内的热量输送至储能腔内,从而提高储能腔内的温度,达到对储能结构加热以保证正常工作的目的。而且将储能腔与压缩机腔进行连通,仅需要第一气体流道与箱体的外部连通以将空气引入储能腔内,对冰箱的空间占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蓄能电池对空间的占用来说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即无需对储能腔设置单独的散热通道及加热通道,可以有效的降低储能结构对冰箱空间的占用,提高冰箱的容积,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组件的另一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腔内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组件的控制流程图;

图中:

11、储能腔;12、压缩机腔;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21、散热入口;122、散热出口;2、压缩机;3、风机;4、折流板;5、搁架;13、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储能冰箱是指在冰箱的内部(特别是在冰箱的背部)设置蓄能电池,当发生断电时或者根据电价的波峰波谷进行节能时,蓄能电池可以为冰箱供电以保证冰箱进行正常制冷。但是蓄能电池在工作时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当蓄能电池的温度过高时存在过热无法工作甚至燃烧爆炸的问题,特别是当冰箱采用零嵌式放置时,蓄能电池无法进行可靠散热,严重影响蓄能电池及冰箱的工作寿命及可靠性。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蓄能电池的散热温度,一般会通过将蓄能电池设置在箱体的侧壁上,使得蓄能电池能够通过冰箱的正面部分进行散热,例如蓄能电池设置在冰箱的顶部,并在冰箱的面板顶部设置散热孔进行散热,也即其是通过减小冰箱的内部容积来保证蓄能电池的散热效果,进能够依靠热量的自然传递实现对蓄能电池的散热,散热效率差,而且由于占用的冰箱的容积还会影响用户的体验。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如图1至图7所示的制冷组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形成有储能腔11和压缩机腔12;储能结构,所述储能结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所述储能腔11内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经所述储能结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端1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第二端112与所述箱体的外部连通。将储能结构所在的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进行连通,在储能结构所处环境温度(储能腔11内的温度)过高而无法保证储能结构正常工作时,将储能腔11内的热量传递至压缩机腔12内,并通过压缩机腔12排出,达到对储能腔11内进行散热的目的。而且压缩机腔12内部零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当储能结构所处环境温度(储能腔11内的温度)过低而无法保证储能结构正常工作时,还可以将压缩机腔12内的热量输送至储能腔11内,从而提高储能腔11内的温度,达到对储能结构加热以保证正常工作的目的。而且将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进行连通,仅需要第一气体流道与箱体的外部连通以将空气引入储能腔11内,对冰箱的空间占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蓄能电池对空间的占用来说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即无需对储能腔11设置单独的散热通道及加热通道,可以有效的降低储能结构对冰箱空间的占用,提高冰箱的容积,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其中,所述压缩机腔12内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两端均与所述箱体的外部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端111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在冰箱进行正常工作时,第二气流通道会从冰箱的外部引入气体,并利用此气体对压缩机腔12内部的压缩机等零部件进行散热,并最终通过第二气流通道的另一端排出冰箱,从而可以保证冰箱进行正常工作。而当储能结构需要散热时,将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进行连通,利用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在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端111产生负压,使得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端112从冰箱的外部获取空气,此部分空气流经储能结构而对储能结构进行散热,从而实现了对储能结构的散热,保证的储能结构的工作可靠。而且当储能腔11内的温度过低时,压缩机腔12内存在热量,第二气流通道可以在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端111处产生正压,从而将压缩机腔12内具有热量的气体送入储能腔11内,从而提高储能结构的温度,同样保证了储能结构的工作可靠。可选的,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111处。利用第一风阀控制储能腔11是否与压缩机腔12连通。

具体的,所述压缩机腔12上设置有散热入口121和散热出口122,所述散热入口121、所述压缩机腔12、所述散热出口122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在冰箱正常工作时,箱体外部的空气通过散热入口121进入至压缩机腔12内,对压缩机腔12内的零部件进行散热,并最终通过散热出口122排出,完成对压缩机腔12内零部件的散热。而当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连通时,可以根据储能结构的温度需要,而选择使气体从储能腔11流入压缩机腔12或者气体从压缩机腔12流入储能腔11,特别是为了保证压缩机腔12内的零部件的散热,所述第一端111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122的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当储能结构需要散热时,储能腔11内的气体可以先对储能结构进行散热,然后在流经压缩机腔12内的零部件进行散热,从而保证压缩机腔12内的零部件的散热可靠。同时当储能结构需要加热时,压缩机腔12内的气体先在零部件处吸热,然后在通过第一端111流入储能腔11内进行加热,保证对储能结构加热的可靠性。由于压缩机腔12内的零部件的设置位置相对固定,为了保证第二气流通道能够在第一端111处产生负压或者产生正压,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121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122处。利用第二风阀对散热入口121是否与箱体的外部连通进行控制,当第二风阀处于封闭状态时,散热入口121封闭,使得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只能通过散热出口122流入或流出,同样的,当第三风阀处于封闭状态时,散热出口122封闭,使得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只能通过散热入口121流入或流出。特别是需要对储能结构进行散热时,为了能够在第一端111处产生负压而迫使箱体外部气体流入第一气流通道,此时第一端111构成了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口,如果散热出口122开启,则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体会直接通过散热出口122流出,在第一端111处产生的负压较小,造成储能结构的散热效率低,此时可以利用第三风阀将散热出口122封闭,同时使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相对于正常散热时进行反向流动,此时第一气流通道流入第二气流通道的气体能够流经压缩机腔12内的零部件,即能够满足储能结构的散热需求,还能够保证压缩机腔12内的零部件的散热需求,从而保证制冷组件的工作可靠。具体的,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压缩机2,所述压缩机2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12内,且所述压缩机2位于所述第一端111远离所述散热出口122的一侧,压缩机2为制冷组件进行制冷时压缩制冷剂,而在压缩机2工作时压缩机2会产生热量需要进行散热,此时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经压缩机2而对压缩机2进行散热。

为了使第二气流通道内存在气流,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3,所述风机3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12内,且所述风机3位于所述压缩机2远离所述散热出口122的一侧。在制冷组件进行正常工作时,风机3进行转动,从而驱动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体进行流动,从而可以在散热入口121处产生负压而吸入箱体外部的空气,并将气体送至压缩机2处进行散热,然后在通过散热出口122排出。而当对储能结构进行散热时,可以保持风机3进行正常工作,此时散热出口122保持打开状态,第二气流通道仅在第一端111处产生较小的负压,从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引入的气体量较小,可以满足对储能结构进行低效率散热;也可以使风机3进行反转,从而将散热入口121作为气体出口,并将散热出口122封闭,使得压缩机腔12只能通过第一气流通道进行进风,保证储能结构的散热可靠。

所述制冷组件具有储能结构冷却模式和储能结构加热模式:

当所述制冷组件处于所述储能结构冷却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处于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封闭状态,所述风机3在所述第一端111处产生负压,此时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通过第一风阀连通,风机3进行反转,由于第三风阀处于封闭状态而使得散热出口122封闭,第一气流通道在风机3产生的负压作用下从箱体的外部吸入空气,并使空气经过储能结构进行散热,然后通过第一端111流入第二气流通道内,并对压缩机腔12内的压缩机2及冷凝器进行散热,最终通过散热入口121流出压缩机腔12及箱体,从而实现对储能结构散热的目的。

当所述制冷组件处于所述储能结构加热模式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处于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封闭状态,所述风机3在所述第一端111处产生正压,此时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通过第一风阀连通,风机3进行正转,使得箱体外的空气能够从散热入口121被吸入,然后经过压缩机2及冷凝器进行散热后,通过第一端111进入第一气流通道内,从而将压缩机2及冷凝器的热量带入至储能结构处,利用此部分热量对储能结构进行加热,实现对储能结构加热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储能结构的散热效率,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利用制冷机构在储能腔11内进行制冷,从而实现对储能结构的散热,同时储能腔11内存在空气,而空气中存在的水蒸气同样会影响储能结构的正常工作,例如造成储能结构短路等问题,因此,制冷机构对储能腔11内进行制冷还能够降低储能腔11内的空气湿度,进一步的保证储能结构的可靠性。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吸水结构,所述吸水结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在制冷机构在储能腔11内产生冷凝水后,吸水结构能够将冷凝水进行吸收,避免冷凝水对储能结构产生影响。而吸水结构中存储的冷凝水能够通过储能结构的热量进行散失,也可以利用引流结构引流至其他结构处进行散失。例如,吸水结构为吸水棉,吸水棉位于储能结构安装的侧壁上,当储能结构上产生冷凝水后,能够立即被吸水棉吸收,从而保证储能结构的可靠性。

由于储能结构包括多个储能单元,为了实现对所有储能单元均进行散热或加热,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折流板4,所述折流板4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且所述折流板4能够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分隔成折流通道,所有所述储能单元沿所述折流通道设置,使得在第一气流通道内流动的气体能够经过所有的储能单元,保证每个储能单元均能够与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进行散热或加热,充分保证储能结构的工作可靠性。优选的,所述折流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所述折流板4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所述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当储能结构的温度不是很高时,可以将折流板4切换至第二状态,此时气体虽然会流经储能结构,但是会存在部分储能单元处没有气流经过,但是此时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已经能够将储能腔11内的温度降低或升高到预设值,不存在气流经过的储能单元也能够随着储能腔11内的温度降低或升高而得到散热或加热。而当储能结构的温度较高时,将折流板4切换至第一状态而形成折流通道,利用折流通道限制气体经过所有储能单元,从而保证每个储能单元的散热和加热,满足储能结构的温度要求。

如图5所示,图中制冷组件包括倒U形盖板,倒U形盖板与箱体的背板13的外壁面共同围成储能腔11,此时储能腔11的形状也为倒U形形状,并且倒U形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而倒U形的中间部分用于安装储能结构,折流板4设置倒U形的中间部分处,并且折流板4的边沿可转动地设置在冰箱的背板13上,从图6中可以看出,折流板4将第一气流通道分隔成的折流通道为从第一端111至第二端112进行多次上下折流的形状,储能单元则沿着折流通道进行分布。

优选的,储能单元为蓄电池。储能腔11内设置有搁架5,储能单元设置在搁架5上,并且搁架5上设置有用于折流板4进行转动的避让部。

压缩机腔12位于储能腔11的下方,压缩机腔12位于箱体的内部,在构成压缩机腔12的箱体的背板13上开设有开口,第一端111设置在开口处。

制冷机构设置在第一端111处,使得第一端111处进入的气体必须经过制冷机构后才能够流至储能结构处,保证制冷机构对储能结构的散热及除湿的效果。优选的,制冷机构为半导体制冷片。

由于压缩机腔12位于箱体的底部,并且会在箱体的底部设置与箱体的前面板处连通的连通风道,因此,可以同样在箱体的底部设置额外的连通风道与第二端112进行连通,从而实现储能腔11从箱体外部进风和向箱体外部出风的目的。

一种上的制冷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储能腔11内的实际温度值T;

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温度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

具体的,所述制冷组件具有储能结构冷却模式,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此时压缩机腔12内的第二气流通道能够将第一气流通道的气体带出,从而实现对储能结构的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1,则控制所述制冷机构开始工作;

第二预设温度T1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利用制冷机构产生的冷量进一步的提高对储能结构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所述折流板4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1,则控制所述折流板4切换至第一状态;

第二预设温度T1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利用折流板4迫使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经过所有的储能单元,从而保证储能结构的散热可靠。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3,所述风机3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12内,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风机3在所述第一端111处产生负压,其中风机3在压缩机腔12正常散热时,风机3正转,此时第一端111处为正压,虽然能够在第一端111处带出一部分储能腔11内的气体,但是对储能腔11的散热效率不高,为此,使风机3反转,从而迫使气体从第一气流通道流出,从而增加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流动速度,提高了对储能结构的散热效果。

具体的,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111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中,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

所述压缩机腔12上设置有散热入口121和散热出口122,所述散热入口121、所述压缩机腔12、所述散热出口122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端111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122的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121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122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此时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通过第一风阀连通,风机3进行反转,由于第三风阀处于封闭状态而使得散热出口122封闭,第一气流通道在风机3产生的负压作用下从箱体的外部吸入空气,并使空气经过储能结构进行散热,然后通过第一端111流入第二气流通道内,并对压缩机腔12内的压缩机2及冷凝器进行散热,最终通过散热入口121流出压缩机腔12及箱体,从而实现对储能结构散热的目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0,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控制所述风机3反转;

若实际温度值T大于第二预设温度T1,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控制所述风机3反转,而且还需要控制所述制冷机构开始工作,同时控制所述折流板4切换至第一状态,进一步提高储能结构的散热效率。

所述制冷组件具有储能结构加热模式,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将压缩机腔12内的热量送入储能腔11内对储能结构进行加热。

所述折流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所述折流板4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四预设温度t1,则控制所述折流板4切换至第一状态;

第四预设温度t1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迫使压缩机腔12内的热气流经所有储能单元,从而提高对储能结构的加热可靠性。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3,所述风机3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12内,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风机3在所述第一端111处产生正压,利用风机3产生的正压,将第二气流通道通过第一端111强制的送入至第一气流通道内,从而实现对储能结构的加热。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111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中,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

所述压缩机腔12上设置有散热入口121和散热出口122,所述散热入口121、所述压缩机腔12、所述散热出口122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端111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122的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121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122处,在所述若实际温度值T小于第三预设温度t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此时储能腔11与压缩机腔12通过第一风阀连通,风机3进行正转,使得箱体外的空气能够从散热入口121被吸入,然后经过压缩机2及冷凝器进行散热后,通过第一端111进入第一气流通道内,从而将压缩机2及冷凝器的热量带入至储能结构处,利用此部分热量对储能结构进行加热,实现对储能结构加热的目的。

一种上述的制冷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储能腔11内的实际湿度值h;

根据实际湿度值h与预设湿度值进行比较,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

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表明此时储能腔11内需要进行除湿,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使得压缩机腔12内的风机3能够驱动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进行流动,并最终排出箱体,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对储能腔11内空气的更换,从而达到降低储能腔11内气体湿度的目的。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中,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二预设湿度h1,则控制所述制冷机构开始工作;

第二预设湿度h1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利用制冷机构对储能腔11内的气体进行制冷,随着气体的温度降低,气体中的水分会凝结成水滴,然后被收集后排出储能腔11即可,同时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进行流动,会将制冷机构制冷的气体带动至储能结构处,从而保证对储能结构的除湿效果。

所述折流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储能腔11内,所述折流板4具有处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以形成折流通道的第一状态和移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第二状态,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二预设湿度h1,则控制所述折流板4切换至第一状态;

第二预设湿度h1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迫使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在制冷机构进行换热后通过所有的储能单元,从而保证任意一个储能单元处的空气湿度均不会影响储能单元的可靠性,进而保证储能结构的可靠性。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风机3,所述风机3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腔12内,在所述根据实际温度值与预设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是否连通之后,还包括: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风机3在所述第一端111处产生正压,迫使压缩机腔12内的气体进入第一气流通道,而使得制冷机构制冷的气体能够流经储能结构,从而保证对储能腔11的除湿效果。

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端111处,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中,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

所述压缩机腔12上设置有散热入口121和散热出口122,所述散热入口121、所述压缩机腔12、所述散热出口122依次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端111与靠近所述散热出口122的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阀和第三风阀,所述第二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入口121处,所述第三风阀设置于所述散热出口122处,在所述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则控制所述储能腔11与所述压缩机腔12连通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一预设湿度h0,控制所述制冷机构开始工作,控制所述风机3正转,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

若实际湿度值h大于第二预设湿度h1,控制所述制冷机构开始工作,控制所述折流板4切换至第一状态,控制所述风机3正转,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风阀切换至连通状态,所述第三风阀切换至封闭状态。

一种冰箱,包括上述的制冷组件或应用上述的制冷组件的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数据存储的控制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 流体控制装置、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和程序存储介质
  • 显示控制芯片的行扫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 烹饪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器具及存储介质
  • 显示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控制方法、除湿干燥机及存储介质
  • 一种变频除湿机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变频除湿机
技术分类

0612011651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