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40


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工业生产、军事、农业等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无人机的体积较小,制造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还经常被应用到抢险救灾或高空作业中。所以在实际使用时,无人机通常需要配备空投功能,以便于对指定地点空投所需的物资。

相关技术中,无人机传统的空投方式有垂直投放、弹性投放以及抛飞等多种方式。然而,在无人机实际空投的过程中,由于无人机空投结构的限制,存在空投前准备时间过长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空投的精准度,还会影响空投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或全部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的外壁设置有两个挂钩和两个第一挂耳,两个所述挂钩以平行于所述筒体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呈中心对称,两个所述第一挂耳以平行于所述筒体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呈中心对称;两个所述挂钩位于靠近所述筒体第一端的外壁上,两个所述第一挂耳位于靠近所述筒体第二端的位置上;所述筒体用于放置空投物资;

第一舱盖,所述第一舱盖的第一端设置有降落伞,所述第一舱盖的外壁设置有两个第二挂耳,两个所述第二挂耳以平行于所述第一舱盖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呈中心对称,所述第二挂耳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舱盖第二端的位置上;所述第一舱盖的第二端与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舱盖用于封闭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端口;

第二舱盖,所述第二舱盖的第一端与所述筒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舱盖用于封闭所述筒体的第二端端口;所述第二舱盖的外壁设置有两个卡槽,两个所述卡槽以平行于所述第二舱盖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呈中心对称,所述卡槽位于靠近所述第二舱盖第二端的位置上;

弹性带,所述弹性带设置于所述挂钩与所述第二挂耳之间;

卡钩,所述卡钩的第一端铰接设置于所述第一挂耳上,所述卡钩的第二端设置有尖端,所述尖端与所述卡槽相适配;

拉杆,所述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挂耳铰接相连,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卡钩的第一端铰接相连,所述拉杆可沿所述筒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移动,所述拉杆用于控制所述卡钩沿所述第一挂耳定点转动,以使得所述尖端扣合于所述卡槽内。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沿平行于所述筒体的长度方向上,相邻所述挂钩、所述第一挂耳、所述第二挂耳、所述弹性带以及所述卡钩均在一条直线上。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舱盖的第二端端口与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端口的内径与外径均相等。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挂耳的顶端设置有槽口;

所述弹性带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挂耳的槽口处,所述弹性带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挂钩上。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弹性带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槽口以及所述挂钩上。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挂耳转动设置有转轴;

所述转轴与所述拉杆的第二端之间通过连杆铰接相连;

所述卡钩的第一端与所述转轴相连。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舱盖包括插接部与之相连的抵接部;

所述插接部的外径等于所述筒体第二端的内径,所述插接部插设于所述筒体的第二端;

所述抵接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筒体的第二端的外径。

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插接部嵌套连接于所述筒体的第二端端口内;

所述第二舱盖与所述筒体为间隙配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中,通过在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舱盖,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舱盖,第一舱盖上设置有降落伞,第一舱盖和筒体之间设置有弹性带以及拉杆,第二舱盖和筒体之间设置有卡钩,卡钩可以扣合在第二舱盖的卡槽内,以将第二舱盖嵌套在筒体上。在空投装置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降落伞会在某个时刻自动打开。当降落伞打开后,第一舱盖与筒体之间会产生速度差,同时会使得弹性带产生相对位移。此时,第二挂耳会产生对拉杆向上的拉力,并带动卡钩脱离卡槽,以使得第二舱盖脱离筒体的第二端端口,从而实现自动投放的功能。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无需在空投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而简化了无人机的空投流程,极大提高了空投效率以及精准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一部分,本申请实施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的筒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的第一舱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的第二舱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的空投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筒体;110、挂钩;120、第一挂耳;130、转轴;

200、第一舱盖;210、降落伞;220、第二挂耳;230、槽口;

300、第二舱盖;310、卡槽;320、插接部;330、抵接部;

400、弹性带;

500、卡钩;510、尖端;

600、拉杆;610、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随着现代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工业生产、军事、农业等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无人机的体积较小,制造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还经常被应用到抢险救灾或高空作业中。所以在实际使用时,无人机通常需要配备空投功能,以便于对指定地点空投所需的物资。

相关技术中,无人机传统的空投方式有垂直投放、弹性投放以及抛飞等多种方式。然而,发明人发现,在无人机实际空投的过程中,由于无人机空投结构的限制,存在空投前准备时间过长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空投的精准度,还会影响空投效率。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通过在筒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舱盖,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舱盖,第一舱盖上设置有降落伞,第一舱盖和筒体之间设置有弹性带以及拉杆,第二舱盖和筒体之间设置有卡钩,卡钩可以扣合在第二舱盖的卡槽内,以将第二舱盖嵌套在筒体上。在空投装置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降落伞会在某个时刻自动打开。当降落伞打开后,第一舱盖与筒体之间会产生速度差,同时会使得弹性带产生相对位移。此时,第二挂耳会产生对拉杆向上的拉力,并带动卡钩脱离卡槽,以使得第二舱盖脱离筒体的第二端端口,从而实现自动投放的功能。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无需在空投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而简化了无人机的空投流程,极大提高了空投效率以及精准度。

如图1-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旋翼无人机空投装置包括筒体100、第一舱盖200、第二舱盖300、弹性带400、卡钩500以及拉杆600,其中,筒体100是用于放置空投物资的承载结构,筒体100的内部具有空腔,筒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有与空腔相连通的端口,第一舱盖200和第二舱盖300分别与相应的端口相连,并将该端口所封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舱盖300位于筒体100的第二端端口,即下端端口处。第二舱盖300于筒体10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因而可以在下落过程中自动打开,以实现空投物资的功能。

筒体100的外壁设置有两个挂钩110和两个第一挂耳120,如图1和图2所示,筒体100为内部带有空腔的圆柱结构,以平行于筒体100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位对称轴,两个挂钩110对称设置在筒体100的外壁上,同理,两个第一挂耳120对称设置在筒体100的外壁上。也就是说,两个挂钩110以该中心线呈中心对称,两个第一挂耳120也以该中心线呈中心对称。挂钩110位于筒体100靠近第一端的位置上,第一挂耳120位于挂钩110的对侧,即第一挂耳120位于筒体100靠近第二端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挂钩110位于靠近筒体100顶端的位置上,第一挂耳120位于靠近筒体100底端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例中,挂钩110和第一挂耳12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筒体100的外壁上,挂钩110和第一挂耳120还可以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筒体100的外壁上,当然,挂钩110和第一挂耳120与筒体100的外壁还可以为一体成型。挂钩110主要起到挂取的作用,第一挂耳120可以作为铰接连接结构中的配件使用。

如图3所示,第一舱盖200可以为与筒体100相适配的盖状结构,第一舱盖200由侧板以及顶板所围成,其中,第一舱盖200的第一端为顶板,顶板上安装有可以在下落过程中自动打开的降落伞210。第一舱盖200的第二端与筒体100的第一端端口相连,第一舱盖200用于将筒体100的第一端端口所封闭。第一舱盖200的外壁设置有两个第二挂耳220,两个第二挂耳220位于第一舱盖200靠近第二端的位置上。

继续如图3所示,两个第二挂耳220对称设置在第一舱盖200的外壁上,具体地,以平行于第一舱盖2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两个第二挂耳220对称设置在第一舱盖200的外壁上,也就是说,两个第二挂耳220以该中心线呈中心对称。第二挂耳22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舱盖200的外壁上,第二挂耳220还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舱盖200的外壁上,当然,第二挂耳220与第一舱盖200之间还可以为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挂耳220和第一挂耳120均为铰接连接结构中的配件,第二挂耳220可以与第一挂耳120配合使用。

第二舱盖300安装在筒体100的第二端,并将该筒体100第二端的端口所封闭。如图4所示,第二舱盖300可以为与筒体100相适配的盖状结构,第二舱盖300的外壁设置有两个卡槽310,以平行于第二舱盖3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两个卡槽310对称设置在第二舱盖300的外壁上,也就是说,两个第二卡槽310以该中心线呈中心对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槽310位于第二舱盖300靠近第二端的的位置上。

如图1所示,弹性带400设置在挂钩110以及第二挂耳220之间,弹性带400用于将第一舱盖200与筒体100紧密贴合。弹性带400可以为具有弹性性能的带子,例如皮筋、弹力带或弹力绳等。卡钩500的第一端铰接在第一挂耳120上,卡钩500的第二端设置有尖端510,该尖端510与第二舱盖300外壁上的卡槽310相适配。当卡钩500位于卡槽310内时,第二舱盖300于筒体100之间固定相连;反之,当卡钩500脱离卡槽310时,第二舱盖300脱离筒体100,以使得放置在筒体100内的空投物资掉落。

拉杆600的第一端与第二挂耳220铰接相连,拉杆600的第二端与卡钩500的第一端铰接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拉杆600可以为圆柱状的杆,拉杆600可以沿筒体100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移动。由于拉杆600的第二端与卡钩500的第一端铰接相连,因此,当拉杆600移动时会带动卡钩500沿第一挂耳120定点转动,以实现将卡钩500的尖端510扣合在卡槽310内,或将卡钩500的尖端510脱离卡槽310。

在具体实施时,无人机向下投放空投装置,在空投装置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降落伞210会在某个时刻自动打开。当降落伞210打开后,第一舱盖200与筒体100之间会产生速度差,同时会使得弹性带400产生相对位移。此时,第二挂耳220会产生对拉杆600向上的拉力,并带动卡钩500脱离卡槽310,以使得第二舱盖300脱离筒体100的第二端端口,从而实现自动投放的功能。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无需在空投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而简化了无人机的空投流程,极大提高了空投效率以及精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沿平行于筒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挂钩110、第一挂耳120、第二挂耳220、弹性带400、卡钩500以及卡槽310均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所示,弹性带400贴合在第一舱盖200和筒体100的外壁上,拉杆600位于弹性带400的旁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舱盖200的第二端端口与筒体100的第一端端口的内径与外径均相等,这使得第一舱盖200可以完美扣合在筒体100上,并通过弹性带400的弹力拉伸将第一舱盖200和筒体100紧密贴合,从而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投放,还能够防止在投放前出现物资泄露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挂耳220处设置有槽口230,如图3所示,弹性带400为环状的带子,弹性带400的一端缠绕在第二挂耳220的槽口230处,另一端连接在挂钩110上。并且,弹性带400于槽口230与挂钩110分别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这样可以便于及时对弹性带400进行更换,从而保证空投装置可以始终具有自动投放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挂耳120均包括两块固定在筒体100侧壁上的夹板,两个夹板之间设置有转轴130,转轴130上铰接有连杆610,连杆610的另一端与拉杆600的第二端铰接相连,并且,卡钩500的第一端与转轴130相连。如图1所示,这使得当拉杆600向上移动时,可以带动卡钩500沿着转轴130发生转动,从而使得卡钩500的尖端510脱离卡槽310,进而实现空投装置的自动投放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舱盖300包括插接部320以及与之相连的抵接部330,如图4所示,插接部320的外径等于筒体100第二端端口的内径,抵接部330的外径大于筒体100的第二端端口的外径,这使得插接部320可以插入至筒体100的第二端端口内,并通过抵接部330将筒体100的第二端端口所封闭。在一些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插接部320的外径略小于筒体100的第二端端口的外径,也就是说,第二舱盖300于筒体100之间为间隙配合的结构。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卡钩500的尖端510在脱离卡槽310后,第二舱盖300能够顺畅的从筒体100上脱落,从而避免出现空投卡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本文中“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表示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8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