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造楼机及楼体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49:34


一种造楼机及楼体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造楼机及楼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造楼机是以机械作业、智能控制方式,实现高层住宅现浇钢筋混凝土的工业化智能建造设备。当前的造楼机一般由爬升系统、桁架系统、挂架系统、物料起吊系统、建筑外墙的外模板固定系统、混凝土浇筑系统所组成。它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将全部的工艺过程,集中、逐层地在空中完成;因此也称作“空中造楼机”。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每完成一层楼体施工后,施工人员都需要将内模板搬运到上一层,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底。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造楼机及楼体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造楼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造楼机,包括爬升系统、桁架系统、挂架系统、内模起吊系统以及外模固定系统;

所述爬升系统包括若干立柱,所述立柱上连接有顶升机构;

所述桁架系统固定在所述爬升系统顶部;

所述挂架系统包括若干悬吊在所述桁架系统下方的悬挂架,使用时,所述悬挂架围绕建筑楼体设置;

所述内模起吊系统包括若干安装在桁架系统上的起吊设备;

所述外模固定系统包括模板支架,所述模板支架随所述爬升系统共同爬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时,将造楼机安装到基础建筑上,并连接外墙的外模板与外模固定系统,连接外墙的内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连接内墙的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每层施工时,需先绑扎对应层外墙及内墙墙体钢筋;然后完成对应层内、外墙模板的合模与支撑;然后完成对应层内、外墙的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初凝完毕后,拆除内、外墙模板,由起吊设备将外墙的内模板以及内墙的模板吊至桁架系统底部;然后支对应层顶板模,并完成顶板浇筑;然后再拆除对应层顶板模;最后,由爬升系统携带桁架系统、挂架系统、内模起吊系统以及外模固定系统上升一个标准层,同时,内、外墙体的模板也会随造楼机向上提升一个标准层。

在顶板施工过程中,内模起吊系统可以将内模吊起,从而避免内模堆积在下层楼顶板上对施工人员造成的干扰;另外,内、外墙模板可以随造楼机一起向上提升,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搬运内、外墙模板,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可选的,所述桁架系统下侧安装有第一导轨,所述起吊设备滑移连接在所述第一导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调整起吊设备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外模固定系统还包括退模装置,所述退模装置包括安装在挂架系统上的退模滑架、滑移连接在退模滑架上的退模小车以及用于驱动退模小车在退模滑架上滑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模板支架下端与所述退模小车铰接,所述模板支架与所述退模小车之间还连接有用于驱动模板支架绕铰接端转动的调节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退模装置的设置便于施工人员分离外墙与外墙的外模板。在需要分离外墙与外模板时,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调节机构驱动模板支架绕其铰接端转动,从而使得安装在模板支架上的外模板与外墙逐渐分离;同时,施工人员还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退模小车逐渐远离外墙,来使得外模板与墙体之间产生空隙,从而使得外模板在随造楼机爬升的过程中不易与外墙之间发生摩擦。

可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管、铰接在模板支架上的第一丝杆以及铰接在退模小车上的第二丝杆;所述调节管一端套在第一丝杆上并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另一端套在第二丝杆上并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上的螺纹旋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正向或反向旋转调节管,来驱动模板支架绕其铰接端向不同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安装在模板支架上的外模板与外墙逐渐分离或者恢复竖直状态。

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退模链条、两个转动连接在退模滑架上的退模链轮以及安装在退模滑架上用于驱动退模链轮转动的退模电机;所述退模链轮设置在所述退模小车的滑动方向上,且两个退模链轮分别位于退模小车的两侧;所述退模链条绕过两个退模链轮,且所述退模链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退模小车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控制退模电机正转或者反转,来使退模链条拖拽退模小车在退模滑架上滑动。

可选的,所述模板支架背向调节机构的一侧连接有横向设置的横龙骨,所述横龙骨上设有螺栓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施工人员将外墙模板连接到模板支架上。

可选的,所述外模固定系统包括吊模件,所述吊模件与所述桁架系统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外墙的外模板与吊模件连接,从而使得外模板可以随造楼机一起向上爬升。

可选的,所述挂架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悬挂架与桁架系统之间的调位机构;

所述调位机构包括若干固定连接在桁架系统下侧的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滑移支座,所述滑移支座上设置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用于固定滑移支座在第二导轨上的位置;所述悬挂架上端与所述滑移支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施工人员调整挂架系统与楼体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调位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调位链条、两个转动连接在第二导轨上的调位链轮以及用于驱动调位链轮转动的调位电机,所述调位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驱动链轮;两个所述调位链轮分别位于悬挂架的两侧;所述调位链条绕过两个调位链轮,并与滑移支座或悬挂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控制调位电机正转或者反转,来使调位链条拖拽悬挂架沿第二导轨长度方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桁架系统上设置有喷淋系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淋系统可以喷出水雾,来对施工环境进行除尘。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楼体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楼体施工方法,利用上述造楼机完成以下步骤:

S1、根据设计图纸在基础建筑上安装造楼机,连接外墙的外模板与外模固定系统,连接外墙的内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连接内墙的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

S2、绑扎对应层外墙及内墙墙体钢筋;

S3、完成对应层内、外墙模板的合模与支撑;

S4、完成对应层内、外墙的混凝土浇筑;

S5、混凝土初凝完毕,拆除内、外墙模板,由起吊设备将外墙的内模板以及内墙的模板吊至桁架系统底部;

S6、支对应层顶板模,并完成顶板浇筑;

S7、拆除对应层顶板模;

S8、若未完成楼体施工,则由爬升系统携带桁架系统、挂架系统、内模起吊系统以及外模固定系统上升一个标准层,然后重复S2-S7;若完成楼体施工,则拆除造楼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顶板施工过程中,内模起吊系统可以将内模吊起,从而避免内模堆积在下层楼顶板上对施工人员造成的干扰;另外,内、外墙模板可以随造楼机一起向上提升,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搬运内、外墙模板,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顶板施工过程中,内模起吊系统可以将内模吊起,从而避免内模堆积在下层楼顶板上对施工人员造成的干扰;

2、内、外墙模板可以随造楼机一起向上提升,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搬运内、外墙模板,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公开的造楼机的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体现顶升机构的结构所做的示意图。

图3是为体现附墙支座的结构所做的示意图。

图4是为体现附墙座体的结构所做的爆炸图。

图5是为体现顶升支座的结构所做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8是为体现调位机构的结构所做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公开的造楼机的实施例一中的模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公平开的造楼机的实施例二中的外模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爬升系统;11、立柱;12、附墙支座;121、固定杆;1211、卡接头;122、连接座;1221、卡接板;1222、固定板;1223、挂钩;123、卡接件;124、固定部;1241、连接轴;1242、连接板;1243、第一竖板;1244、第二竖板;1245、锁止轴;12451、轴体;12452、锁止块;12453、防脱头;1246、第二滚轮;125、第一抱箍;1251、第一滚轮;126、转动块;1261、爬升部;1262、止位部;127、止位块;13、竖导轨;131、爬块;14、顶升支座;141、顶升座体;142、第二抱箍;143、第三滚轮;144、第四滚轮;15、顶升件;

2、桁架系统;

4、挂架系统;41、悬挂架;411、竖杆;412、支撑架;413、踏板;415、防晃架;4151、第五滚轮;42、第二导轨;43、滑移支座;44、锁紧件;45、调位链条;46、调位链轮;47、调位电机;48、主动链轮;

5、内模起吊系统;51、第一导轨;52、吊装设备;

6、外模固定系统;61、横梁;611、穿丝孔;62、吊模件;63、支撑框架;64、横龙骨;65、退模滑架;651、退模横梁;652、退模纵梁;66、退模小车;67、驱动机构;671、退模链条;672、退模链轮;673、退模电机;68、调节机构;681、调节管;682、第一丝杆;683、第二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建筑外墙的内模板和建筑内墙的模板在本申请中统称为内模。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造楼机。

实施例一:

参照图1,造楼机安装在基础建筑上,其包括爬升系统1、桁架系统2、喷淋系统、挂架系统4、内模起吊系统5以及外模固定系统6。

参照图1和图2,爬升系统1包括若干围绕基础建筑设置的立柱11,在立柱11与建筑外墙之间连接有顶升机构,通过控制顶升机构来使得顶升机构驱动立柱11沿建筑外墙向上爬升。

顶升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安装在基础建筑上的附墙支座12、固定连接在立柱11朝向基础建筑一侧的竖导轨13、滑动连接在竖导轨13上的顶升支座14、以及顶升件15,顶升支座14至少位于一个附墙支座12的上方,顶升件15连接在顶升支座14与位于顶升支座14下方的一个附墙支座12之间。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竖导轨13由工字钢制成,在其它实施例中竖导轨13也可采用方钢、圆钢等型材进行制作。在竖导轨13朝向外墙体的一侧由上至下等间距的固定连接有若干爬块131,爬块131上端面为斜面。

参照图2和图3,附墙支座12包括附墙座体和连接附墙座体与建筑墙体的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固定杆121、连接在固定杆121一端的连接座122以及连接在固定杆121另一端的卡接件123,连接座122和卡接件123均与固定杆121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说,卡接件123为一楔形销,在固定杆121位于外墙体内侧的一端开设有竖向的销孔,卡接件123与销孔插接配合,且在固定杆121上、卡接件123与连接座122之间设置有垫圈,使用时,固定杆121贯穿建筑外墙体,卡接件123和垫圈位于外墙体内侧,连接座122位于外墙体外侧。

连接座122包括固定板1222和两个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222一侧的卡接板1221,卡接板1221与固定板1222互相垂直,且两个卡接板1221之间留有一定间隔,卡接板1221呈竖直姿态,且其上下两端均成型有挂钩1223。在固定板1222上、两个卡接板1221之间开设有通孔,固定杆121经通孔穿过固定板1222,且在固定杆121远离卡接件123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卡接头1211,卡接头1211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卡接头1211可采用焊接、熔接、一体成型、螺纹连接等连接形式连接在固定杆121上,卡接头1211的设置使得卡接件123不易从固定杆121上脱落。

附墙座体包括固定部124和两个对称设置在固定部124两侧的第一抱箍125。两个第一抱箍125相对设置,且第一抱箍125远离固定部124的一端伸到竖导轨13的两个翼缘板之间,从而使得竖导轨13能够相对附墙支座12竖向移动,但无法从附墙支座12上横向脱离。在第一抱箍125远离固定部124的一端还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一滚轮1251,该第一滚轮1251与竖导轨13靠近建筑墙体的翼缘板抵接,以降低第一抱箍125与竖导轨13之间的滑动摩擦。

固定部124包括连接轴1241、连接板1242以及固定连接在连接板1242及连接轴1241上的第一竖板1243和第二竖板1244,第一竖板1243和第二竖板1244均配置有两个,两个第一竖板1243均位于两个第二竖板1244之间,且第一竖板1243和第二竖板1244均位于连接板1242背向外墙体的一侧并与连接板1242互相垂直。需要注意的是,连接板1242位于第一竖板1243和第二竖板1244的下部,连接轴1241位于第一竖板1243和第二竖板1244的上部,连接板1242与连接轴1241之间留有供连接座122通过的空间,且在连接板1242上部开设有供挂钩1223通过的避让口。

另外,在固定部124上还配置有锁止轴1245,锁止轴1245包括轴体12451、连接在轴体12451一端周侧壁上的锁止块12452和连接在轴体12451另一端的防脱头12453。在第一竖板1243和第二竖板1244上开设有供轴体12451及锁止块12452横向通过的锁孔。

在将附墙座体连接到连接组件上时,可以操控附墙座体使连接座122经连接轴1241与连接板1242之间进入到两个第二竖板1244之间,并与两个第一竖板1243抵接;然后下移附墙座体使连接座122上端的挂钩1223钩挂到连接轴1241上,然后再将锁止轴1245经锁孔穿过附墙座体并旋拧锁止轴1245,使得连接座122下端的挂钩1223钩挂到锁止轴1245上,从而将附墙座体稳定的连接到连接座122上。在需要将附墙座体从连接组件上拆下时,施工人员只需先旋拧锁止轴1245并将锁止轴1245从附墙座体上抽出,然后再将附墙座体从连接座122上取下便可。

参照图3和图4,在相邻的第一竖板1243与第二竖板1244之间也转动连接有第二滚轮1246,第二滚轮1246与竖导轨13抵接,以降低竖导轨13与附墙座体之间的摩擦力。

参照图2和图4,在两个第一竖板1243之间设置有单向止位结构,单向止位结构包括通过枢轴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竖板1243之间的转动块126和固定连接在两个第一竖板1243之间的止位块127;转动块126包括一体成型的爬升部1261与止位部1262,枢轴经爬升部1261与止位部1262的连接处穿过并与第一竖板1243固定连接,爬升部1261与竖导轨13抵接,止位部1262位于止位块127与竖导轨13之间并与止位块127抵接。当竖导轨13相对于附墙支座12向上运动时,竖导轨13上的爬块131会推动转动块126转动并越过转动块126。当竖导轨13处于静止状态时,竖导轨13上的某一爬块131会抵接在转动块126的止位部1262上侧,而转动块126受止位块127限制不能转动,从而使得转动块126可以对竖导轨13进行支撑,防止竖导轨13下坠。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爬升部1261与止位部1262之间呈90度夹角,以使得转动块126在受力转动后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参照图2和图5,顶升支座14包括顶升座体141和两个对称设置在顶升座体141两侧的第二抱箍142,另外,在顶升座体141内也设置有单向止位结构,由于前文已对单向止位结构的构造、远离进行了阐述,故此处便不再进行赘述。

两个第二抱箍142相对设置,且第二抱箍142远离顶升座体141的一端伸到竖导轨13的两个翼缘板之间,从而使得竖导轨13能够相对附墙支座12竖向移动,但无法从附墙支座12上横向脱离。在第二抱箍142远离顶升座体141的一端还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三滚轮143,该第三滚轮143与竖导轨13靠近建筑墙体的翼缘板抵接,以降低第二抱箍142与竖导轨13之间的滑动摩擦。在顶升座体141上还转动连接有第四滚轮144,第四滚轮144与竖导轨13抵接,以降低竖导轨13与顶升座体141之间的摩擦力。

参照图2,顶升件15为液压伸缩杆,其一端与顶升座体141铰接,另一端与附墙座体铰接。

当液压伸缩杆伸长时,其以附墙支座12为支撑推动顶升座体141和竖导轨13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竖导轨13携带立柱11向上爬升。当液压伸缩杆缩短时,其会带动顶升座体141沿竖导轨13向下滑动。

参照图1,桁架系统2由若干桁架所组成,其与各个立柱11的上端固定连接。

参照图1和图6,喷淋系统3包括布设在桁架系统2下侧的输水管和安装在输水管上的喷头,在施工过程中,喷淋系统3可以喷出水雾,来对施工环境进行除尘;当人喷淋系统3也可用于对建筑构件的养护。

参照图1,挂架系统4包括若干围绕基础建筑设置的悬挂架41,悬挂架41位于桁架系统2下方,且在悬挂架41与桁架系统2之间连接有调位机构;需要注意的是,立柱11位于悬挂架41所围拢的区域内。

参照图1和图7,悬挂架41包括若干悬吊组件和若干层踏板413;悬吊组件包括至少两根沿逐渐远离基础建筑方向间隔设置的竖杆411,在相邻的竖杆411之间由上至下间隔固定有若干支撑架412;踏板413位于相邻的竖杆411之间,且与支撑架412固定连接。在悬挂架41背向建筑基础的一侧还连接有防护网,以防人从悬挂架41上坠落。在悬挂架41朝向建筑基础的一侧铰接有防坠板,防坠板一边与悬挂架41铰接,另一边搭接在建筑基础上;防坠板可以对一些坠落物(如螺丝刀、扳手、签字、螺钉等)进行阻挡,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在悬挂架41下端还安装有防晃架415,防晃架415朝向建筑基础的一侧安装有若干第五滚轮4151,第五滚轮4151与建筑基础抵接,防晃架415的设置可以防止悬挂架41因风吹向建筑基础所在方向倾斜。另外,在部分悬挂架41上还设置有楼梯(图中未示出),以便人在各层踏板413间行走。

参照图1和8,调位机构包括若干固定连接在桁架系统2下侧的第二导轨42,在第二导轨42上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滑移支座43,滑移支座43与悬挂架41中的竖杆411固定连接。在滑移支座4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其在第二导轨42上位置的锁紧件44,在本实施例中,锁紧件44为顶丝,在滑移支座43的一侧开设有螺纹孔,顶丝旋拧在螺纹孔中;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拧紧顶丝来使顶丝紧抵在第二导轨42上,从而使得滑移支座43不易在第二导轨42上滑动,从而固定滑移支座43在第二导轨42上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通过拧松顶丝来解除顶丝对滑移支座43的限制。

参照图8,调位机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调位链条45、调位链轮46以及调位电机47;调位电机47安装在第二导轨42上,在调位电机47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主动链轮48;调位链轮46设置有两个,两个调位链轮46分别位于第二导轨42的两端,而第二导轨42上的滑移支座43位于两个调位链轮46之间;调位链条45同时绕过主动链轮48和调位链轮46,并与滑移支座43固定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第二导轨42上可以根据需求安装多个滑移支座43,此处,以一个第二导轨42上安装两个滑移支座43为例;调位链条45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两个滑移支座43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滑移支座43固定连接;另一段在绕过主动链轮48和调位链轮46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到两个滑移支座43相互背离的一侧。

通过控制调位电机47正向或者反向转动,可以使调位电机47通过调位链条45拖拽滑移支座43在第二导轨42上向靠近或者远离建筑基础的方向移动,从而调节悬挂架41与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1和图6,内模起吊系统5用于起吊内模,其包括若干安装在桁架系统2下侧的第一导轨51,第一导轨51分布在建筑基础上需要建造内、外墙的位置的上方;在第一导轨51上滑移连接有吊装设备52,在实施例中,吊装设备52选用电葫芦。在工作时,一般由两台吊装设备52起吊一组内模。通过控制起吊装备可以将内模吊起或放下。

参照图1和图9,外模固定系统6包括若干模板支架和若干吊模件62。模板支架为一根横梁61,在横梁61开设有穿丝孔611。在使用时,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形式将横梁61与外墙的外模板固接,同时采用膨胀螺栓将横梁61固定到建筑外墙上,从而将外模板固定到建筑基础上。另外,相邻的两根横梁61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法兰连接等形式可拆卸的连接到一起,以使外模板能够更稳定的连接到建筑基础上。

吊模件62连接在桁架系统2下侧,其用于连接桁架系统2与外模板。吊模件62可以采用柔性件,如链条、钢索、绳索等;当其为柔性件时,其与桁架系统2固定连接。吊模件62也可采用刚性件,如金属杆件等;当其为刚性件时,其与桁架系统2滑移连接。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施工时,首先要将造楼机安装到建筑基础上,并连接外墙的外模板与外模固定系统6,连接外墙的内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5,连接内墙的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5,然后逐层进行施工。

在每层施工时,首先要绑扎对应层内、外墙墙体钢筋,在绑扎墙体钢筋前,需保证内模被内模起吊系统5吊起,以避免模板影响施工人员工作;然后,控制内模起吊系统5下放内模,并完成对应层内、外墙模板的合模与支撑;然后进行内、外墙的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初凝完毕后,拆除内、外墙模板,由内模起吊系统5将内模吊起;然后支对应层顶板模,并完成顶板浇筑;然后拆除对应层顶板模;最后,由爬升系统1携带桁架系统2、挂架系统4、内模起吊系统5以及外模固定系统6上升一个标准层,同时,内、外墙体的模板也会随造楼机向上提升一个标准层;内、外墙模板随造楼机一起向上提升,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无需搬运内、外墙模板,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实施例二:

参照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外模固定系统6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外模固定系统6包括模板支架和退模装置。

模板支架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框架63和若干由上至下间隔固定在支撑框架63朝向建筑基础一侧的横龙骨64,在横龙骨64上开设有竖向的螺栓孔。模板支架用于对外墙的外模板进行支撑,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可以使用螺栓将外模板的模板背楞固定连接在横龙骨64上。

退模装置包括安装在悬挂架41上的退模滑架65、滑移连接在退模滑架65上的退模小车66以及用于驱动退模小车66在退模滑架65上滑动的驱动机构67,支架模板设置在退模小车66上,且其下端与退模小车66铰接,而且在支架模板与退模小车66之间还连接有用于驱动模板支架绕铰接端转动的调节机构68。

具体的说,退模滑架65包括退模滑架65包括与悬挂架41中的支撑架412固定连接的退模横梁651和固定连接在退模横梁651上的退模纵梁652,退模小车66沿退模纵梁652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在退模纵梁652上。

驱动机构67包括退模链条671、退模链轮672以及退模电机673,退模电机673安装在退模纵梁652远离基础建筑的一端;退模链轮672供设置有两个,两个退模链轮672分别位于退模纵梁652的两端,其中一个安装在退模电机673的输出轴上,另一个通过支架铰接在退模纵梁652上;退模小车66位于两个退模链轮672之间,且在退模小车66上设有供链条穿过的避让空间;退模链条671绕过两个退模链轮672,且退模链条67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退模小车66的两侧。通过控制退模电机673正转或者反转,来使退模链条671拖拽退模小车66在退模滑架65上滑动,从而调节模板支架与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

调节机构68包括调节管681、铰接在模板支架上的第一丝杆682以及铰接在退模小车66上的第二丝杆683;调节管681一端套在第一丝杆682上并与第一丝杆682螺纹连接,另一端套在第二丝杆683上并与第二丝杆683螺纹连接,第一丝杆682和所述第二丝杆683上的螺纹旋向相反。通过正向或反向旋转调节管681,来驱动模板支架绕其铰接端向不同的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施工时,外墙的外模板安装在模板支架上。在需要分离建筑外墙与外模板时,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转动调节管681来使得模板支架绕其铰接端向远离建筑外墙的方向转动,从而使得安装在模板支架上的外模板与外墙逐渐分离;调节机构68的设置使得外模板与外墙的分离更加容易也更加省力。另外,施工人员还可以通过驱动机构67驱动退模小车66逐渐远离外墙,来使得外模板与墙体之间产生空隙,从而使得外模板在随造楼机爬升的过程中不易与外墙之间发生摩擦。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楼体施工方法。

一种楼体施工方法,利用上述造楼机完成以下步骤:

S1、根据设计图纸在基础建筑上安装造楼机,连接外墙的外模板与外模固定系统6,连接外墙的内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5,连接内墙的模板与内模起吊系统5;

S2、绑扎对应层外墙及内墙墙体钢筋;

S3、完成对应层内、外墙模板的合模与支撑;

S4、完成对应层内、外墙的混凝土浇筑;

S5、混凝土初凝完毕,拆除内、外墙模板,由起吊设备将外墙的内模板以及内墙的模板吊至桁架系统2底部;

S6、支对应层顶板模,并完成顶板浇筑;

S7、拆除对应层顶板模;

S8、若未完成楼体施工,则由爬升系统1携带桁架系统2、挂架系统

4、内模起吊系统5以及外模固定系统6上升一个标准层,然后重复S2-S7;若完成楼体施工,则拆除造楼机。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造楼机及楼体施工方法
  • 一种自动造楼的方法及自动造楼机
技术分类

0612011269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