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涡轮风扇、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7:41


涡轮风扇、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着主板在两侧形成有叶片部的涡轮风扇和具备该涡轮风扇的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将两个涡轮风扇背靠背地设置的双侧吸入型的涡轮风扇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2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涡轮风扇隔着主板在两侧形成有叶片部。并且,专利文献1的涡轮风扇的一方侧的叶片单体的形状与另一方侧的叶片单体的形状为相同形状。但是,对于隔着主板在两侧形成有叶片部的涡轮风扇,在一方侧的叶片弦长与另一方侧的叶片弦长相同的场合,有时从各个叶片部排出的气流会彼此会发生干涉,导致噪音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提供针对隔着主板在两侧形成有叶片部的涡轮风扇能抑制从叶片部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且降低噪音的涡轮风扇、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涡轮风扇具有:主板,该主板被驱动旋转;以及多个叶片部,该多个叶片部在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主板上,多个叶片部具有:配置在主板的一方板面侧的多个第1叶片部;以及配置在主板的另一方板面侧的多个第2叶片部,在将多个第1叶片部的每一个中连结位于主板的径向的旋转轴侧的第1内周侧端部与位于主板的外缘侧的第1外周侧端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第1叶片弦长,将多个第2叶片部的每一个中连结位于主板的径向的旋转轴侧的第2内周侧端部与位于主板的外缘侧的第2外周侧端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第2叶片弦长的场合,在旋转轴的轴向上距主板的距离彼此相等的位置,第1叶片弦长和第2叶片弦长形成为不同的长度。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涡轮风扇在相对于主板配置在一方板面侧的第1叶片部与配置在另一方板面侧的第2叶片部之间使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因而,涡轮风扇在经过第1叶片部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能抑制从叶片部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涡轮风扇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中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相对于主板的配置的概念图。

图5是涡轮风扇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6是涡轮风扇的其他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7中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相对于主板的配置的概念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涡轮风扇中的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相对于主板的配置的概念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中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相对于主板的配置的概念图。

图12是示出沿旋转轴的轴向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主板、第1叶片部和第2叶片部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概略剖视图。

图14是从图13的箭头S观看的涡轮风扇的旋转轴的轴向的平面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叶片部的基部的叶片出口角的概念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叶片部的末端部的叶片出口角的概念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概略侧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变形例的概略侧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概略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送风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其他剖视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送风装置130、空气调节装置140、制冷循环装置150。另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相对尺寸关系以及形状等与实际的对应要素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者与之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而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这些表述仅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记载成这样的,并不限定装置或者部件的配置以及朝向。

实施方式1.

[涡轮风扇10]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的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涡轮风扇10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使用图1~图3,对涡轮风扇1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涡轮风扇10由马达等(省略图示)驱动旋转,利用通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朝半径方向外方强制送出空气。涡轮风扇10例如被使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具有主板20和叶片部30。另外,涡轮风扇10在旋转轴RS的轴向在叶片部30的与主板20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圆环状的侧板50。

(主板20)

主板20形成为圆盘状。主板20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在中央部具有与马达的旋转轴连接的轴毂部25。并且,主板20通过马达(省略图示)驱动,以旋转轴RS为中心被驱动旋转。另外,主板20只要是板状即可,也可以是圆盘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多边形)。

(叶片部30)

叶片部30在主板20旋转时与主板20一起旋转,通过在主板20的周向移动而产生从主板20的中心流向外周侧的气流。叶片部30在主板20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叶片部30形成为相对于主板20的旋转方向R朝后延伸。多个叶片部30配置成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周状,叶片部30的基端固定于主板20。叶片部30具有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第1叶片部31配置在主板20的一方板面侧,第2叶片部32配置在主板20的另一方板面侧。即,多个叶片部30在旋转轴RS的轴向设置在主板20的两侧,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另外,在图1以及图3中,相对于主板20在上方配置第1叶片部31,相对于主板20在下方配置第2叶片部32。但是,只要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即可,也可以相对于主板20在下方配置第1叶片部31,相对于主板20在上方配置第2叶片部32。叶片部30形成为相同剖面形状在旋转轴RS的轴向连续的二维叶片,但也可以是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将第1叶片部31以及第2叶片部32的总称记载成叶片部30。

图4是示出图1中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相对于主板20的配置的概念图。图4示出在旋转轴RS的轴向观看主板20、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的位置关系。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1叶片部31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1外周侧端部33,将第1叶片部31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1内周侧端部35。第1内周侧端部35在主板20的径向位于旋转轴RS侧,第1外周侧端部33位于主板20的外缘侧。在此,将第1叶片部31中连结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1内周侧端部35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第1叶片弦长CL1。即,第1叶片弦长CL1是连结第1叶片部31的前缘与后缘的直线的长度。

另外,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2叶片部32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2外周侧端部34,将第2叶片部32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2内周侧端部36。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位于旋转轴RS侧,第2外周侧端部34位于主板20的外缘侧。在此,将第2叶片部32中连结第2外周侧端部34与第2内周侧端部36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第2叶片弦长CL2。即,第2叶片弦长CL2是连结第2叶片部32的前缘与后缘的直线的长度。

在此,对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进行比较。在此,假设: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另外,在叶片部30是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的场合,例如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也可以是叶片部30与主板20连接的位置的长度。

对于叶片部30,第1叶片部31的叶片弦长的长度与第2叶片部32的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第1叶片部31的叶片内周端和第2叶片部32的叶片内周端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不同。更详细来讲,对于叶片部30,在主板20的旋转轴RS的轴向的距主板20的距离彼此相等的位置,第1叶片部31的第1叶片弦长CL1与第2叶片部32的第2叶片弦长CL2形成为不同的长度。另外,对于叶片部30,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相同位置。另外,对于叶片部30,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对于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第1叶片弦长CL1的长度与第2叶片弦长CL2的长度不同,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一致,且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的距离一致。即,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的叶片的相位仅在内周侧错开,在外周侧一致。

(侧板50)

返回图1~图3,侧板50是所谓的侧罩(shroud)。侧板50呈喇叭口形状,在中央部分形成空气吸入口50a。侧板50作为喇叭口发挥功能。侧板50与主板20相向地配置。在涡轮风扇10中,由主板20、接近的一对叶片部30和侧板50包围的范围成为空气流动的流路,涡轮风扇10的外周侧的端部即第1外周侧端部33以及第2外周侧端部34成为空气的吹出口。侧板50通过连结多个叶片部30来维持各叶片部30的末端的位置关系,且加强多个叶片部30。在涡轮风扇10具有侧板50的场合,多个叶片部30各自的一端与主板20连接,另一端与侧板50连接,多个叶片部30配置在主板20与侧板50之间。

图5是涡轮风扇10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6是涡轮风扇10的其他变形例的概略剖视图。涡轮风扇10也可以是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不具备侧板50的结构。另外,涡轮风扇10也可以替代喇叭口形状的侧板50,而具有如图6所示那样形成为圆环状的外周圈50c。

[涡轮风扇10的动作]

涡轮风扇10若通过与轴毂部25连接的马达的旋转而使主板20旋转,则叶片部30在主板20的周向移动。并且,若主板20旋转,则涡轮风扇10之外的空气经过空气吸入口50a而被吸入由主板20和多个叶片部30包围的空间。并且,在涡轮风扇10中,通过叶片部30与主板20一起在主板20的周向旋转,使被吸入到由主板20和多个叶片部30包围的空间中的空气经过邻接的叶片部30彼此之间,向主板20的径向外方送出。

[涡轮风扇10的作用效果]

如前述那样,涡轮风扇10在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一方板面侧的第1叶片部31与配置在另一方板面侧的第2叶片部32之间使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因而,涡轮风扇10在经过第1叶片部31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能抑制从叶片部30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因而,涡轮风扇10在经过第1叶片部31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能抑制从叶片部30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例如在空气调节机搭载多个涡轮风扇的场合,需要对每个涡轮风扇都使用马达。涡轮风扇10是使两个叶片部30在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的结构,与使用两个仅在主板的一方板面侧设有叶片部的涡轮风扇的场合比较,能削减马达的使用数量。

另外,对于叶片部30,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相同位置。叶片部30通过将作为叶片的外周端的第1外周侧端部33以及第2外周侧端部34的相位对齐,能在脱掉模具时使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的模具同时脱掉。更具体来讲,叶片部30通过将图4所示的侧板50的范围SA内的叶片部30的相位对齐,能在脱掉模具时将第1叶片部31和第2叶片部32的模具同时脱掉。因而,涡轮风扇10能够削减制造涡轮风扇10时的模具成本。另外,叶片部30由于在作为叶片的内周端的第1内周侧端部35以及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上下方向将模具脱掉,所以,涡轮风扇10的制造变容易。

另外,涡轮风扇10由于由一张板材的主板20构成,所以能以最小形状构成涡轮风扇10。

实施方式2.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A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7中第1叶片部31A和第2叶片部32A相对于主板20的配置的概念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6的涡轮风扇1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A中的第1叶片部31A和第2叶片部32A的相位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7以及图8,以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A的叶片部30A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叶片部30A)

叶片部30A在主板20旋转时与主板20一起旋转而在主板20的周向移动,产生从主板20的中心流向外周侧的气流。叶片部30A在主板20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多个。多个叶片部30A配置成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周状,叶片部30A的基端固定于主板20。叶片部30A具有第1叶片部31A和第2叶片部32A。第1叶片部31A配置在主板20的一方板面侧,第2叶片部32A配置在主板20的另一方板面侧。即,多个叶片部30A在旋转轴RS的轴向配置在主板20的两侧,第1叶片部31A和第2叶片部32A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另外,在图7以及图8中,第1叶片部31A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第2叶片部32A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但是,第1叶片部31A和第2叶片部32A只要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即可,也可以是第1叶片部31A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第2叶片部32A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另外,叶片部30A也可以形成为叶片的相同剖面形状在旋转轴RS的轴向连续,还可以是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

图8示出在旋转轴RS的轴向观看主板20、第1叶片部31A和第2叶片部32A的位置关系。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1叶片部31A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1外周侧端部33,将第1叶片部31A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1内周侧端部35。并且,将连结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1内周侧端部35的直线定义为第1叶片弦长CL1。另外,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2叶片部32A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2外周侧端部34,将第2叶片部32A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2内周侧端部36。并且,将连结第2外周侧端部34和第2内周侧端部36的直线定义为第2叶片弦长CL2。并且,对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进行比较。在此,假设: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位于在旋转轴RS的轴向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位于在旋转轴RS的轴向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另外,在叶片部30A为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的场合,例如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也可以是叶片部30A与主板20连接的位置的长度。

对于叶片部30A,第1叶片部31A的叶片弦长和第2叶片部32A的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第1叶片部31A和第2叶片部32A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不同。更详细来讲,叶片部30A使位于在主板20的在旋转轴RS的轴向相对于主板20彼此距离相等的位置的第1叶片部31A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部32A的第2叶片弦长CL2形成为不同长度。另外,对于叶片部30A,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另外,对于叶片部30A,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

[涡轮风扇10A的作用效果]

如前述那样,对于涡轮风扇10A,在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一方板面侧的第1叶片部31A与配置在另一方板面侧的第2叶片部32A之间使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因而,涡轮风扇10A在经过第1叶片部31A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A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A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A能抑制从叶片部30A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A,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另外,对于叶片部30A,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因而,涡轮风扇10A能使经过第1叶片部31A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A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A能抑制从叶片部30A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实施方式3.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B中的第1叶片部31B和第2叶片部32B相对于主板20的配置的概念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6的涡轮风扇1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B中的第1叶片部31B和第2叶片部32B的相位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9,以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B的叶片部30B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叶片部30B)

叶片部30B在主板20旋转时与主板20一起旋转而在主板20的周向移动,产生从主板20的中心流向外周侧的气流。叶片部30B在主板20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多个叶片部30B配置成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周状,叶片部30B的基端固定于主板20。叶片部30B具有第1叶片部31B和第2叶片部32B。第1叶片部31B配置在主板20的一方板面侧,第2叶片部32B配置在主板20的另一方板面侧。即,多个叶片部30B在旋转轴RS的轴向设置在主板20的两侧,第1叶片部31B和第2叶片部32B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另外,第1叶片部31B和第2叶片部32B只要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即可。因而,叶片部30B也可以将第1叶片部31B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将第2叶片部32B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还可以将第1叶片部31B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将第2叶片部32B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另外,叶片部30B也可以形成为叶片的相同剖面形状在旋转轴RS的轴向连续,还可以是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

图9示出在旋转轴RS的轴向观看主板20、第1叶片部31B和第2叶片部32B的位置关系。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1叶片部31B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1外周侧端部33,将第1叶片部31B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1内周侧端部35。并且,将连结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1内周侧端部35的直线定义为第1叶片弦长CL1。另外,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2叶片部32B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2外周侧端部34,将第2叶片部32B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2内周侧端部36。并且,将连结第2外周侧端部34与第2内周侧端部36的直线定义为第2叶片弦长CL2。并且,对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位置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进行比较。在此,假设: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另外,在叶片部30B为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的场合,例如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也可以是叶片部30B与主板20连接的位置的长度。

对于叶片部30B,第1叶片部31B的叶片弦长和第2叶片部32B的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第1叶片部31B和第2叶片部32B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不同。更详细来讲,叶片部30B使在主板20的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相对于主板20彼此距离相等的位置的第1叶片部31B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部32B的第2叶片弦长CL2形成为不同的长度。另外,对于叶片部30B,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另外,对于叶片部30B,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相同位置。

[涡轮风扇10B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涡轮风扇10B在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一方板面侧的第1叶片部31B与配置在另一方板面侧的第2叶片部32B之间使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因而,涡轮风扇10B在经过第1叶片部31B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B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B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B能抑制从叶片部30B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B,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因而,涡轮风扇10B能使经过第1叶片部31B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B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B能抑制从叶片部30B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实施方式4.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C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中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相对于主板20的配置的概念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6的涡轮风扇10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C中的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的周向位置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不同。涡轮风扇10C除了第1叶片部31C以及第2叶片部32C的周向位置以外的其他部分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同样。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0以及图11,以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C的叶片部30C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叶片部30C)

叶片部30C在主板20旋转时与主板20一起旋转而在主板20的周向移动,产生从主板20的中心流向外周侧的气流。叶片部30C在主板20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多个叶片部30C配置成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周状,叶片部30C的基端固定于主板20。叶片部30C具有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第1叶片部31C配置在主板20的一方板面侧,第2叶片部32C配置在主板20的另一方板面侧。即,多个叶片部30C在旋转轴RS的轴向设置在主板20的两侧,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另外,在图10以及图11中,第1叶片部31C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第2叶片部32C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但是,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只要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即可,也可以是第1叶片部31C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第2叶片部32C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另外,叶片部30C也可以形成为叶片的相同剖面形状在旋转轴RS的轴向连续,还可以是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

图11示出了在旋转轴RS的轴向观看主板20、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的位置关系。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1叶片部31C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1外周侧端部33,将第1叶片部31C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1内周侧端部35。并且,将连结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1内周侧端部35的直线定义为第1叶片弦长CL1。另外,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2叶片部32C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2外周侧端部34,将第2叶片部32C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2内周侧端部36。并且,将连结第2外周侧端部34与第2内周侧端部36的直线定义为第2叶片弦长CL2。并且,对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进行比较。在此,假设: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另外,在叶片部30C为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的场合,例如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也可以是叶片部30C和主板20连接的位置的长度。

对于叶片部30C,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的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不同。更详细来讲,叶片部30C使在主板20的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相对于主板20彼此距离相等的位置的第1叶片部31C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部32C的第2叶片弦长CL2形成为不同的长度。另外,对于叶片部30C,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另外,对于叶片部30C,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对于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第1叶片弦长CL1的长度和第2叶片弦长CL2的长度不同,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不同,且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距离一致。

使用图11,对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的相位的错开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多个第1叶片部31C之中,将任意一个第1叶片部31C定义为第1基准叶片部31C1。在主板20的旋转方向R,将多个第1叶片部31C之中相对于第1基准叶片部31C1在周向邻接配置的第1叶片部31C定义为第3叶片部31C2。并且,在轴向观看旋转轴RS的场合,将多个第2叶片部32C之中配置在沿主板20的周向距第1基准叶片部31C1最近的位置的第2叶片部32C定义为第4叶片部32C1。另外,将第3叶片部31C2的第1外周侧端部33定义为第3外周侧端部33A,将第4叶片部32C1的第2外周侧端部34定义为第4外周侧端部34A。并且,将第1基准叶片部31C1的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3叶片部31C2的第3外周侧端部33A之间的前进角(advancing angle)定义为角度θ1,将第1基准叶片部31C1的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4叶片部32C1的第4外周侧端部34A之间的前进角定义为角度θ2。此时,对于叶片部30C,角度θ2≤(角度θ1)/2的关系成立。另外,所说的前进角是指主板20中的周向的角度。

[涡轮风扇10C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涡轮风扇10C在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一方板面侧的第1叶片部31C与配置在另一方板面侧的第2叶片部32C之间使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因而,涡轮风扇10C在经过第1叶片部31C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C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C排出的气流的相位能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C能抑制从叶片部30C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C,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因而,涡轮风扇10C在经过第1叶片部31C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C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C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C能抑制从叶片部30C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C,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因而,涡轮风扇10C能使从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C能抑制从叶片部30C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C,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并且,对于叶片部30C,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叶片部30C通过隔着主板20使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的相位错开,由此,在经过第1叶片部31C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C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C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C能抑制从叶片部30C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叶片部30C形成为角度θ2≤(角度θ1)/2的关系成立。涡轮风扇10C由于第1叶片部31C与第2叶片部32C的前进角小,所以能容易同时将第1叶片部31C和第2叶片部32C的模具脱掉。因而,涡轮风扇10C能削减制造涡轮风扇10C时的模具成本。

实施方式5.

图12是示出在旋转轴RS的轴向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涡轮风扇的主板20、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11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A、涡轮风扇10B以及涡轮风扇10C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D中的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的周向位置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C不同。涡轮风扇10D的除了第1叶片部31D以及第2叶片部32D的周向位置以外的其他部分的构成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C同样。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2,以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D的叶片部30D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叶片部30D)

叶片部30D在主板20旋转时与主板20一起旋转而在主板20的周向移动,产生从主板20的中心流向外周侧的气流。叶片部30D在主板20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多个叶片部30D配置成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圆周状,叶片部30D的基端固定于主板20。叶片部30D具有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第1叶片部31D配置在主板20的一方板面侧,第2叶片部32D配置在主板20的另一方板面侧。即,多个叶片部30D在旋转轴RS的轴向设置在主板20的两侧,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隔着主板20背靠背地设置。另外,在图12中,第1叶片部31D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第2叶片部32D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但是,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只要隔着主板20而背靠背地设置即可,也可以是第1叶片部31D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下方,第2叶片部32D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上方。另外,叶片部30D也可以形成为叶片的相同剖面形状在旋转轴RS的轴向连续,还可以是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

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1叶片部31D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1外周侧端部33,将第1叶片部31D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1内周侧端部35。并且,将连结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1内周侧端部35的直线定义为第1叶片弦长CL1。另外,在旋转轴RS的垂直方向的剖面中,将第2叶片部32D的叶片外周端称为第2外周侧端部34,将第2叶片部32D的叶片内周端称为第2内周侧端部36。并且,将连结第2外周侧端部34与第2内周侧端部36的直线定义为第2叶片弦长CL2。并且,对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进行比较。在此,假设: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旋转轴RS的轴向位于距主板20相同距离的位置。另外,在叶片部30D为具有扭转形状的三维叶片的场合,例如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弦长CL2也可以是叶片部30D与主板20连接的位置的长度。

对于叶片部30D,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的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不同。更详细来讲,对于叶片部30D,第1叶片部31D的第1叶片弦长CL1和第2叶片部32D的第2叶片弦长CL2的长度不同。另外,对于叶片部30D,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另外,对于叶片部30D,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和周向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没有配置在相同位置。对于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第1叶片弦长CL1的长度和第2叶片弦长CL2的长度不同,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以旋转轴RS为中心在周向上相位不同,且以旋转轴RS为中心的径向距离一致。

使用图12,对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的相位的错开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将多个第1叶片部31D之中的任意一个第1叶片部31D定义为第1基准叶片部31D1。在主板20的旋转方向R,将多个第1叶片部31D之中的相对于第1基准叶片部31D1在周向邻接地配置的第1叶片部31D定义为第3叶片部31D2。并且,在轴向观看旋转轴RS的场合,将多个第2叶片部32D之中的配置在沿主板20的周向距第1基准叶片部31D1最近的位置的第2叶片部32D定义为第4叶片部32D1。另外,将第3叶片部31D2的第1外周侧端部33定义为第3外周侧端部33A,将第4叶片部32D1的第2外周侧端部34定义为第4外周侧端部34A。并且,将第1基准叶片部31D1的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3叶片部31D2的第3外周侧端部33A之间的前进角定义为角度θ3,将第1基准叶片部31D1的第1外周侧端部33与第4叶片部32D1的第4外周侧端部34A之间的前进角定义为角度θ4。此时,对于叶片部30D,角度θ4≤±(角度θ3)/2的关系成立。另外,叶片部30D形成为在轴向观看旋转轴RS的场合,第1基准叶片部31D1和第4叶片部32D1成为隔着主板20而交叉的位置关系。

[涡轮风扇10D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涡轮风扇10D在相对于主板20配置在一方板面侧的第1叶片部31D与配置在另一方板面侧的第2叶片部32D之间使叶片弦长的长度不同。因而,涡轮风扇10D在经过第1叶片部31D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D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D能抑制从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D,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因而,涡轮风扇10D在经过第1叶片部31D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D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D能抑制从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D,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因而,涡轮风扇10D能使从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D能抑制从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D,第1内周侧端部35和第2内周侧端部36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不同位置,或者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并且,对于叶片部30D,第1外周侧端部33和第2外周侧端部34在主板20的径向配置在相同位置,且在主板20的周向配置在不同位置。叶片部30D隔着主板20使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的相位错开,由此,能在经过第1叶片部31D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D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D能抑制从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对于叶片部30D,在轴向观看旋转轴RS的场合,第1叶片部31C和上述第4叶片部32D1形成为隔着主板20而交叉。因而,涡轮风扇10D在经过第1叶片部31D的气流与经过第2叶片部32D的气流之间产生速度差,能使从各个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的相位错开。其结果,涡轮风扇10D能抑制从叶片部30D排出的气流彼此的干涉,能降低噪音。

另外,叶片部30D形成为角度θ4≤±(角度θ3)/2的关系成立。涡轮风扇10D由于第1叶片部31D与第2叶片部32D的前进角小,由此,能容易同时将第1叶片部31D和第2叶片部32D的模具脱掉。因而,涡轮风扇10D能削减制造涡轮风扇10D时的模具成本。

实施方式6.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E的概略剖视图。图13是配置在主板20的一方板面侧的叶片部30的放大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12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A、涡轮风扇10B、涡轮风扇10C以及涡轮风扇10D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E进一步规定了叶片部30、叶片部30A、叶片部30B、叶片部30C以及叶片部30D的整体形状。因此,叶片部30E具备上述的叶片部30、叶片部30A、叶片部30B、叶片部30C和叶片部30D中的任意一个的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3,以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E的叶片部30E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叶片部30E既可以是上述的第1叶片部31也可以是第2叶片部32。

(叶片部30E)

叶片部30E如图13所示那样,在旋转轴RS的轴向,具有叶片部30E的末端部30E1和作为与末端部30E1相反侧的端部而与主板20连接的基部30E2。叶片部30E在多个叶片部30的彼此的末端部30E1之间形成空气的吸入口30E3。在将基部30E2的叶片外径定义为第1叶片外径C,将末端部30E1的叶片外径定义为第2叶片外径D的场合,叶片部30E具有第2叶片外径D>第1叶片外径C的关系。另外,叶片部30E在旋转轴RS的轴向从末端部30E1向基部30E2在叶片内周形成有倾斜部30E4。即,在将基部30E2的叶片内径定义为第1叶片内径E,将末端部30E1的叶片内径定义为第2叶片内径F的场合,叶片部30E具有第2叶片内径F>第1叶片内径E的关系。叶片部30通过在叶片内周形成有倾斜部30E4,从而在主板20的垂直剖面中从基部30E2朝末端部30E1末端变细地形成。

图14是从图13的箭头S观看的涡轮风扇10E的旋转轴RS的轴向的平面图。叶片部30E还具有如图14所示那样叶片的入口角θ为θ≤90°的关系。

[涡轮风扇10E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叶片部30E具有第2叶片外径D>第1叶片外径C的关系,由此能使旋转轴RS的轴向上的空气的吹出风速变均匀。

另外,叶片部30E具有第2叶片内径F>第1叶片内径E的关系,由此在旋转轴RS的轴向从末端部30E1向基部30E2在叶片内周形成有倾斜部30E4。另外,叶片部30E具有叶片的入口角θ为θ≤90°的关系。叶片部30E由于具备该构成,能降低空气吸入时的叶片的气流的剥离,能抑制噪音。

实施方式7.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F的叶片部30F的基部30E2的叶片出口角Φ1的概念图。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F的叶片部30F的末端部30E1的叶片出口角Φ2的概念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14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A、涡轮风扇10B、涡轮风扇10C、涡轮风扇10D以及涡轮风扇10E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F进一步规定了叶片部30、叶片部30A、叶片部30B、叶片部30C、叶片部30D以及叶片部30E的整体形状。因此,叶片部30F具备上述的叶片部30、叶片部30A、叶片部30B、叶片部30C、叶片部30D或者叶片部30E的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15以及图16,以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F的叶片部30F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叶片部30F既可以是上述的第1叶片部31也可以是第2叶片部32。

在此,将叶片部30F的基部30E2的叶片出口角定义为叶片出口角Φ1。另外,将叶片部30F的末端部30E1的叶片出口角定义为叶片出口角Φ2。涡轮风扇10F的叶片部30F具有叶片出口角Φ1≥叶片出口角Φ2的关系。

[涡轮风扇10F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涡轮风扇10F的叶片部30F具有叶片出口角Φ1≥叶片出口角Φ2的关系,由此,可在外周径变小的主板侧提高风速,可提高PQ特性,并且能抑制通风阻力,能实现效率化。

实施方式8.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G的概略侧视图。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G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G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16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A、涡轮风扇10B、涡轮风扇10C、涡轮风扇10D、涡轮风扇10E以及涡轮风扇10F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涡轮风扇10G还具备壳体90。涡轮风扇10G仅在具备壳体90的方面与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C、涡轮风扇10D、涡轮风扇10E以及涡轮风扇10F不同,其他构成相同。涡轮风扇10G具有一张主板20,在由一张板材构成的主板20的两面设有叶片部30。并且,轴毂部25设在主板20的中央部。涡轮风扇10G具有双侧吸入型的壳体90,该壳体90在旋转轴RS的轴向在主板20的两侧具有形成有吸入口92c的侧壁92a。

(壳体90)

壳体90收纳主板20和叶片部30,并形成有将向叶片部30被吸入的空气取入的吸入口92c和将由叶片部30送出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口91a。壳体90包围叶片部30,对从叶片部30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壳体90具有排出部91和涡卷部92。排出部91形成将叶片部30所产生并经过涡卷部92的气流排出的排出口91a。涡卷部92形成将叶片部30所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成静压的风路。涡卷部92具有:从涡轮风扇10的旋转轴RS的轴向覆盖叶片部30并形成有取入空气的吸入口92c的侧壁92a;以及从旋转轴RS的径向包围叶片部30的周壁92b。另外,涡卷部92具有将叶片部30所产生的气流经由涡卷部92导向排出口91a的舌部93。另外,所说的旋转轴RS的径向是指与旋转轴RS垂直的方向。由周壁92b以及侧壁92a构成的涡卷部92的内部空间成为从叶片部30吹出的空气沿着周壁92b流动的空间。

(侧壁92a)

对于涡轮风扇10G,壳体90具有两个侧壁92a,侧壁92a配置成分别相向。侧壁92a相对于叶片部30的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地配置,覆盖叶片部30的至少一部分。在壳体90的侧壁92a,以空气能在叶片部30与壳体90的外部之间流通的方式形成有吸入口92c。另外,在侧壁92a,设置有对经过吸入口92c被吸入壳体90的气流进行引导的喇叭口94。喇叭口94形成在与叶片部30的吸入口30E3相向的位置。喇叭口94形成为筒状,以风路从经过吸入口92c被吸入壳体90的气流的上流侧朝向下游侧变窄的方式形成。吸入口92c形成为圆形,以吸入口92c的中心与叶片部30的旋转轴RS的中心大体一致的方式形成。根据侧壁92a的该构成,吸入口92c附近的空气顺畅地流动,另外从吸入口92c向叶片部30高效地流入。

(周壁92b)

周壁92b从旋转轴RS的径向包围叶片部30,构成与叶片部30的径向的外周侧相向的内周面。周壁92b如图17所示那样形成为以距旋转轴RS的距离随着在主板20的旋转方向R前进而逐渐变远的规定放大率定义的涡卷形状。也就是,周壁92b从舌部93至排出部91使周壁92b与叶片部30的外周的间隙以规定比例放大,另外空气的流路面积逐渐变大。另外,作为以规定放大率定义的涡卷形状,例如有对数螺旋、阿基米德螺旋、或者基于渐开线曲线等的涡卷形状。根据这样的构成,从叶片部30送出的空气在叶片部30与周壁92b的间隙顺畅地流动。因而,在壳体90内,空气的静压从舌部93朝向排出部91高效地上升。

(排出部91)

排出部91由与沿着周壁92b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剖面为矩形的空心管构成。排出部91形成引导从叶片部30送出而在周壁92b与叶片部30的间隙流动的空气向外部空气排出的流路。排出部91形成将在排出部91内的流路流动空气向外部空气排出的排出口91a。

排出部91如图18所示那样由延伸板91b、扩散板91c、第1侧板91d和第2侧板91e等构成。延伸板91b与周壁92b的下游侧的涡卷结束部平滑地连续形成为一体。扩散板91c与舌部93连续地形成,并且与延伸板91b相向,以沿着排出部91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使流路的剖面面积逐渐放大的方式相对于延伸板91b具有规定角度地配设。第1侧板91d与侧壁92a连接,第2侧板91e与相反侧的侧壁92a连接。并且,相向的第1侧板91d和第2侧板91e由延伸板91b以及扩散板91c连接。这样,排出部91由延伸板91b、扩散板91c、第1侧板91d以及第2侧板91e形成出剖面矩形的流路。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G的变形例的概略侧视图。涡轮风扇10G具备在旋转轴RS的轴向在主板20的两侧具有形成有吸入口92c的侧壁92a的双侧吸入型的壳体90A。壳体90A是与壳体90相比而不具有舌部93的壳体。涡轮风扇10G若形成有吸入口92c和排出口91a,则也可以具备不具有舌部93的壳体90A。

[涡轮风扇10G的动作]

若叶片部30与主板20一起旋转,则壳体90之外的空气经过吸入口92c被吸入壳体90的内部。被吸入到壳体90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94引导而被吸入叶片部30。被吸入到叶片部30的空气在经过多个叶片部30之间的过程中变成附加了动压和静压的气流,朝叶片部30的径向外侧被吹出。从叶片部30被吹出的气流在涡卷部92在周壁92b的内侧与叶片部30之间被引导的期间动压被转换成静压。并且,从叶片部30被吹出的气流在经过涡卷部92之后,从形成于排出部91的排出口91a向壳体90之外被吹出。

[涡轮风扇10G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涡轮风扇10G通过具有壳体90或者壳体90A而能将叶片部30所产生的气流的动压转换成静压。另外,涡轮风扇10G通过具有壳体90或者壳体90A而能规定空气的吹出方向。

实施方式9.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H的立体图。另外,对于具有与图1~图20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A、涡轮风扇10B、涡轮风扇10C、涡轮风扇10D、涡轮风扇10E、涡轮风扇10F以及涡轮风扇10G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H在壳体90的排出口91a具有翅片97。

壳体90的排出部91具有设置成在第1侧板91d与第2侧板91e之间延伸的翅片97。翅片97设置在形成排出口91a的壁部之间。翅片97是形成为板状的部件。翅片97设置成与旋转轴RS平行。翅片97既可以形成一个,也可以形成多个。在翅片97形成有多个的场合,多个翅片97在延伸板91b与扩散板91c之间并列地配置,以分别平行的方式配置。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H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变形例的涡轮风扇10I还具有与翅片97以直角相交的翅片98。即,对于涡轮风扇10I,壳体90的排出部91具有以在第1侧板91d与第2侧板91e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翅片97和以在延伸板91b与扩散板91c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翅片98。另外,翅片98设置在形成排出口91a的壁部之间。因此,变形例的涡轮风扇10I在壳体90的排出部91具有由翅片97以及翅片98形成为格子状的翅片群。另外,翅片98是形成为板状的部件。翅片98既可以形成有一个,也可以形成有多个。在翅片98形成有多个的场合,多个翅片98在第1侧板91d与第2侧板91e之间并列地配置,以分别平行的方式配置。

[涡轮风扇10H以及涡轮风扇10I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涡轮风扇10H在壳体90的排出部91具有以在第1侧板91d与第2侧板91e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翅片97。因而,涡轮风扇10H例如在设置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内的场合,能使从涡轮风扇10H排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朝向热交换器,能实现热交换的效率化。另外,涡轮风扇10I在壳体90的排出部91具有形成为格子状的翅片97以及翅片98。因而,涡轮风扇10I能进一步规定从涡轮风扇10I排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能进一步实现设置涡轮风扇10I的单元的效率化。

实施方式10.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J的概略剖视图。涡轮风扇10J的主板20由配置有第1叶片部31的第1板部21和与第1板部21相向且配置有第2叶片部32的第2板部22这两张板材构成。并且,涡轮风扇10J相互平行地配置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在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的中央部,以连结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的方式设置有轴毂部25。第1板部21以及第2板部22分别在一方的面设置叶片部30,使未设置叶片部30的面相向。第1板部21以及第2板部22也可以使未设置叶片部30的面相互抵接并固定,或者也可以在未设置叶片部30的面之间形成间隔。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I既可以由一张板材构成主板20,也可以像涡轮风扇10J那样由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这两张板材构成主板20。

[涡轮风扇10J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涡轮风扇10J由于主板20由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构成,所以能够通过组合两个以往使用的在主板20的单面上具有叶片部30的涡轮风扇来构成。另外,涡轮风扇10J由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构成主板20,但可以通过将马达配置在壳体90的外部而以小的结构构成。另外,涡轮风扇10J相互平行地配置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在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的中央部,以连结第1板部21和第2板部22的方式设置有轴毂部25。因而,与轴毂部25连结的马达只要有一个即可,与将马达与以往使用的在主板20的单面具有叶片部30的涡轮风扇分别连结的场合比较,能够减少马达的使用数量。

实施方式11.

[送风装置130]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30的构成的图。对于具有与图1~图23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等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30例如是换气扇、台式风扇等。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30具备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和收容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等的外壳7。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示为涡轮风扇10G的场合,使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在外壳7,形成有吸入口71以及排出口72这两个开口。送风装置130如图24所示那样形成在吸入口71与排出口72相向的位置。另外,送风装置130例如也可以将吸入口71和排出口72中的任意一方形成在涡轮风扇10G的上方或者下方等,不必形成于吸入口71与排出口72相向的位置。外壳7内部由分隔板73分隔出具备形成有吸入口71的部分的空间S1和具备形成有排出口72的部分的空间S2。涡轮风扇10G以如下状态设置:吸入口92c位于形成有吸入口71那侧的空间S1,排出口91a位于形成有排出口72那侧的空间S2。另外,在图24中,在外壳7内示出了具有壳体90的涡轮风扇10G,但也可以在外壳7内设置不具有壳体90的涡轮风扇10等。

送风装置130若通过马达6的驱动使叶片部30旋转,则空气经过吸入口71被吸入外壳7的内部。被吸入到外壳7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94引导,被吸入叶片部30。被吸入到叶片部30的空气朝向叶片部30的径向外侧被吹出。从叶片部30被吹出的空气在经过壳体90的内部之后,从壳体90的排出口91a被吹出,从外壳7的排出口72被吹出。

实施方式11所涉及的送风装置130由于具备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所以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12.

[空气调节装置140]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的立体图。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的内部构成的图。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的剖视图。图2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的其他剖视图。另外,作为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所使用的涡轮风扇10G,对于具有与图1~图29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相同的构成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26中,为了示出空气调节装置140的内部构成,省略上面部16a。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具备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和配置在与涡轮风扇10G的排出口91a相向的位置的热交换器15。另外,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具备设置在空调对象的房屋的顶棚背部的外壳16。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示涡轮风扇10G的场合,使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另外,在图25~图28中,在外壳16内示出了具有壳体90的涡轮风扇10G,但也可以在外壳16内设置不具有壳体90的涡轮风扇10等。

(外壳16)

外壳16如图25所示那样形成为包括上面部16a、下面部16b以及侧面部16c的长方体状。另外,外壳16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体状,例如也可以是圆柱形状、棱柱状、圆锥状、具有多个角部的形状、具有多个曲面部的形状等其他形状。对于外壳16,作为侧面部16c之一具有形成有外壳排出口17的侧面部16c。外壳排出口17的形状如图25所示那样形成为矩形。另外,外壳排出口1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外壳16在侧面部16c之中的成为形成有外壳排出口17的面的背侧的面具有形成有外壳吸入口18的侧面部16c。外壳吸入口18的形状如图26所示那样形成为矩形。另外,外壳吸入口18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也可以在外壳吸入口18配置有将空气中的尘埃去除的过滤器。

在外壳16的内部,收容有风扇马达9、热交换器15和两个涡轮风扇10G。涡轮风扇10G具备叶片部30和形成有喇叭口94的壳体90。风扇马达9由固定在外壳16的上面部16a的马达支架9a支撑。风扇马达9具有输出轴6a。输出轴6a配置成相对于侧面部16c之中的形成有外壳吸入口18的面以及形成有外壳排出口17的面平行地延伸。空气调节装置140如图26所示那样将两个涡轮风扇10G安装于输出轴6a。涡轮风扇10G的叶片部30形成从外壳吸入口18吸入到外壳16内并从外壳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另外,配置在外壳16内的涡轮风扇10G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另外,在配置两个以上涡轮风扇10G的场合,包括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至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两个以上。

涡轮风扇10G如图26所示那样安装于分隔板19,外壳16的内部空间由分隔板19分隔出壳体90的吸入侧的空间S11和壳体90的吹出侧的空间S12。

热交换器15如图27所示那样配置在与涡轮风扇10G的排出口91a相向的位置,在外壳16内,配置在涡轮风扇10G排出的空气的风路上。热交换器15对从外壳吸入口18吸入到外壳16内并从外壳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整。另外,热交换器15也可以应用公知结构的热交换器。另外,外壳吸入口18只要形成在与涡轮风扇10G的旋转轴RS的轴向垂直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如图28所示那样在下面部16b形成外壳吸入口18a。

当叶片部30与主板20一起旋转时,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经过外壳吸入口18或者外壳吸入口18a而被吸入外壳16的内部。被吸入到外壳16的内部的空气被喇叭口94引导而被吸入叶片部30。被吸入到叶片部30的空气朝叶片部30的径向外侧被吹出。从叶片部30吹出的空气在经过壳体90的内部之后从壳体90的排出口91a被吹出,向热交换器15供给。此时,若在壳体90设有翅片97或者翅片97以及翅片98,则容易从涡轮风扇10G向热交换器15引导气流。被供给到热交换器15的空气在经过热交换器15时进行热交换,被进行温度以及湿度调整。经过热交换器15的空气从外壳排出口17向空调对象空间被吹出。

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40由于具备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所以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13.

[制冷循环装置150]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50的构成的图。另外,在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50的室内机200中,使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制冷循环装置150,说明的是被使用于空调用途的场合,但制冷循环装置150并不限定于被使用于空调用途。制冷循环装置150例如可被使用于冰箱或者冰库、自动售卖机、空气调节装置、冷冻装置、热水器等冷冻用途或者空调用途。

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50通过借助制冷剂使热在外部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移动,对室内进行制热或者制冷来进行空气调节。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50具有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制冷循环装置150由制冷剂配管300以及制冷剂配管400将室外机100与室内机200配管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配管300是供气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配管,制冷剂配管400是供液相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配管。另外,在制冷剂配管400中也可以流通气液二相的制冷剂。并且,在制冷循环装置150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膨胀阀105、室内热交换器201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依次连接。

(室外机100)

室外机100具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室外热交换器103以及膨胀阀105。压缩机101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在此,压缩机101也可以具备变频装置,可以构成为能利用变频装置使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压缩机101的容量。另外,所说的压缩机101的容量是指每单位时间送出的制冷剂的量。流路切换装置102例如是四通阀,是进行制冷剂流路的方向的切换的装置。制冷循环装置150基于来自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的指示,使用流路切换装置102切换制冷剂的流动,能实现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

室外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热运转时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400流入的低压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气化。室外热交换器103在制冷运转时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在从流路切换装置102侧流入的已由压缩机101压缩过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液化。在室外热交换器103中,为了提高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效率而设有室外送风机104。室外送风机104也可以安装变频装置来使风扇马达的运转频率变化,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膨胀阀105是节流装置(流量控制机构),通过对流经膨胀阀105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使开度变化,从而调整制冷剂的压力。例如在膨胀阀105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场合,基于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等的指示进行开度调整。

(室内机200)

室内机200具有:在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201;以及对室内热交换器201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室内送风机202。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热运转时发挥冷凝器的作用,在从制冷剂配管300流入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液化,向制冷剂配管400侧流出。室内热交换器201在制冷运转时发挥蒸发器的作用,在由膨胀阀105变成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夺取空气的热而蒸发气化,向制冷剂配管300侧流出。室内送风机202设置成与室内热交换器201面对。在室内送风机202中应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室内送风机202的运转速度通过用户的设定来确定。也可以在室内送风机202安装变频装置,使风扇马达(省略图示)的运转频率变化来变更主板20的旋转速度。

[制冷循环装置150的动作例]

接着,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50的动作例说明制冷运转动作。由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03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送风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05膨胀以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送风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从室内机200的排出口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被吸入压缩机101,再次被压缩。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

接着,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50的动作例说明制热运转动作。由压缩机10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流入室内机200的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0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室内送风机202送风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成为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此时,从气体制冷剂受热而被加热的室内空气成为空调空气,从室内机200的排出口向空调对象空间吹出。从室内热交换器201流出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05膨胀以及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03,通过与由室外送风机104送风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10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被吸入压缩机101,再次被压缩。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

实施方式1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50由于具备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涡轮风扇10~涡轮风扇10J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所以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也可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将构成的一部分省略、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6马达,6a输出轴,7外壳,9风扇马达,9a马达支架,10涡轮风扇,10A涡轮风扇,10B涡轮风扇,10C涡轮风扇,10D涡轮风扇,10E涡轮风扇,10F涡轮风扇,10G涡轮风扇,10H涡轮风扇,10I涡轮风扇,10J涡轮风扇,15热交换器,16外壳,16a上面部,16b下面部,16c侧面部,17外壳排出口,18外壳吸入口,18a外壳吸入口,19分隔板,20主板,21第1板部,22第2板部,25轴毂部,30叶片部,30A叶片部,30B叶片部,30C叶片部,30D叶片部,30E叶片部,30E1末端部,30E2基部,30E3吸入口,30E4倾斜部,30F叶片部,31第1叶片部,31A第1叶片部,31B第1叶片部,31C第1叶片部,31C1第1基准叶片部,31C2第3叶片部,31D第1叶片部,31D1第1基准叶片部,31D2第3叶片部,32第2叶片部,32A第2叶片部,32B第2叶片部,32C第2叶片部,32C1第4叶片部,32D第2叶片部,32D1第4叶片部,33第1外周侧端部,33A第3外周侧端部,34第2外周侧端部,34A第4外周侧端部,35第1内周侧端部,36第2内周侧端部,50侧板,50a空气吸入口,50c外周圈,71吸入口,72排出口,73分隔板,90壳体,90A壳体,91排出部,91a排出口,91b延伸板,91c扩散板,91d第1侧板,91e第2侧板,92涡卷部,92a侧壁,92b周壁,92c吸入口,93舌部,94喇叭口,97翅片,98翅片,100室外机,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3室外热交换器,104室外送风机,105膨胀阀,130送风装置,140空气调节装置,150制冷循环装置,200室内机,201室内热交换器,202室内送风机,300制冷剂配管,400制冷剂配管。

相关技术
  • 涡轮风扇、送风装置、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离心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87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