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7:38


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的饮茶文化由来已久,引用的方式也一直存在变化。从汉魏两晋时期的生煮羹饮、到隋唐时期的痷茶法、唐朝时期的煮茶法、宋朝时期的点茶法,以及明清到现在的撮茶法。

隋唐时期的痷茶法是将茶叶先碾碎,在烤干、春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痷茶法的精髓是将茶叶碾碎,然后烤干,烤干起到提香的作用,碾碎可增加茶叶与水的接触面积,茶汤出汤快。

日本的抹茶工艺基本源自于隋唐时期的痷茶法,但抹茶多采用绿茶。而对于红茶、岩茶、甚至一部分品种的白茶来说烤干后提香效果更加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本发明通过自动化的手段复原隋唐时期的痷茶法,使得茶水出汤快,香味更加浓郁。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包括研磨装置、煮茶装置。

所述的研磨装置顶部内凹有研磨槽,研磨槽两侧设有贯通的第一内滑道,第一内滑道底面高于研磨槽底面,研磨装置外部与第一内滑道相对的位置设有外滑道。

研磨槽内部滑动设有研磨辊,外滑道内部滑动设有第一滑块,两个第一滑块之间设有中心轴,研磨辊同轴套设于中心轴外部。

其中一个第一滑块上穿设有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末端穿设至外滑道外部并设有第二电机。

研磨槽下方设有茶粉腔,茶粉腔底部设有贯通的出茶口,研磨槽与茶粉腔之间设有第一过滤板。

煮茶装置位于研磨装置下方,煮茶装置顶面设有若干个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顶面与研磨槽底面固定连接,煮茶装置内部设有空腔,煮茶装置上方设有与空腔贯通连接的进茶通道,进茶通道与出茶口贯通连接。

煮茶装置内部设有第二恒温加热板,煮茶装置外部固定有计量泵,计量泵出水口设有总水管,总水管插入至煮茶装置内部。

煮茶装置外部固定有水泵,水泵入水口设有进水管,进水管插入至煮茶装置内部,水泵出水口设有第二出水管。

优选的,所述的研磨槽两侧位于第一内滑道下方的位置镶设有第一恒温加热板。

第一内滑道顶面或底面中任意一面固定有齿条,研磨辊两侧各固定有一个齿轮,齿轮套设于中心轴外部,齿轮滚动设置于第一内滑道内部,齿轮与齿条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茶粉腔两侧内壁上设有连接通道,连接通道背离茶粉腔的一端贯通连接有第二内滑道。

茶粉腔内部滑动设有刮板,刮板顶面与第一过滤板底面接触、底面与茶粉腔底面接触,刮板宽度与茶粉腔宽度相同。

刮板两侧设有连接杆,连接杆末端设有第二滑块,连接杆滑动设置于连接通道内部,第二滑块滑动设置于第二内滑道内部。

其中一个第二滑块上穿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杆,第二螺杆末端设有第三电机。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通道朝向茶粉腔的一端设有组合密封条,所述的组合密封条由上下两个相互接触的橡胶条组成。

所述的连接杆位于两个橡胶条中间,连接杆的截面形状为梭形,梭形两个尖部水平布置。

优选的,研磨装置、煮茶装置外部共同罩设有外壳。

外壳顶面设有投茶口,投茶口位于研磨槽正上方。

研磨装置两端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

外壳内部底面设有若干个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顶面与煮茶装置底面接触。

第二出水管末端以及总水管进水端均穿设至外壳外部。

优选的,所述的煮茶装置内部下方排列布置有若干个隔离板,隔离板下方的空间为茶水分离腔,茶水分离腔底面倾斜布置、最低点处设有排渣口。

排渣口侧面内凹有水平滑道。

排渣口底部封堵有密封板,密封板与水平滑道相对布置,密封板朝向水平滑道的一端设有电缸。

进水管的入口位于茶水分离腔内部。

隔离板包括矩形的外框、外框内部镶设的第二过滤板、边框两侧同轴布置的转轴。

两个转轴插入至煮茶装置的内壁中,其中一个转轴末端穿设至煮茶装置外部、并固定有皮带轮。

煮茶装置外部固定有第四电机,第四电机输出轴与所以的皮带轮之间共同套设有第一同步带。

所述的煮茶装置下方设有上端敞口的茶渣盒,排渣口位于茶渣盒正上方,外壳侧面与茶渣盒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通过开口取出茶渣盒。

优选的,投茶口下方设有称重板,称重板与投茶口交错的位置设有转轴,转轴与第一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

外壳外部固定有操控板。

茶渣盒与第一支撑板之间设有电源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称重板、第一电机、操控板、水泵、计量泵、第二电机、第三电机、第四电机、电缸、电源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煮茶装置侧面底部固定有支撑平台,水泵固定与支撑平台上,水泵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三通阀,电磁三通阀两个出口分别与第一出水管以及第二出水管固定连接,第一出水管末端与煮茶装置内部位于隔离板上方的腔体贯通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总水管位于煮茶装置外部一端设有旋转接头,计量泵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旋转接头贯通连接。

总水管位于旋转接头与煮茶装置之间的圆周面上套设有齿套。

煮茶装置外壁上固定有第五电机,第五电机输出轴与齿套之间共同套设有第二同步带。

总水管位于煮茶装置内部的圆周面上设有若干个喷水孔。

总水管位于隔离板上方。

煮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茶叶放置在研磨槽内部,第一恒温加热板对茶叶进行加热、烘烤;

B、研磨辊滚动,沿研磨槽往复滑动,将茶叶捏碎呈粉末,当茶叶粉末直径小于第一过滤板的孔径时,茶叶粉末掉入到茶粉腔内部,进而通过出茶口、进茶通道进入到煮茶装置内部;

C、总水管向煮茶装置内部加水,水与茶叶粉末混合,第二恒温加热板将水加热到预定温度,进行煮茶;

D、煮茶时,隔离板上的第二过滤板将茶叶粉末隔离在茶水分离腔外部,茶水进入到茶水分离腔内部,泡茶后,通过水泵将煮好的茶水通过第二出水管排出;

E、煮好的茶水排出后,隔离板翻转,总水管加压且旋转喷水,将隔离板上的茶叶粉末冲洗干净;

F、开启排渣口,混合有茶叶粉末的污水通过排渣口流入到茶渣盒内部,然后取出茶渣盒,将其清理干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1)投茶后,可自动研磨、煮茶、清渣,自动化程度高,可在短时间内冲泡大量茶水,适合茶水吧以及工业化使用。

(2)煮茶装置内部中间间隔有隔离板,实现茶、水分离,第二出水管排出的茶汤更加清澈。

(3)在茶叶碾碎过程中,将茶叶烤干,起到提香的作用。

(4)浸泡好的茶水可通过第一出水管排入到茶叶上方,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冲泡,用以调节茶水浓度,适应不同人群的喜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外形图,

图2为本发明中心位置截面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去除外壳后内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外壳内部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研磨装置第一外形图,

图7为本发明研磨装置第二外形图,

图8为本发明研磨装置第一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研磨装置第二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研磨装置第三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研磨装置第四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研磨辊及其驱动机构外形图,

图15为本发明刮板及其驱动机构外形图,

图16为本发明刮板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煮茶装置第一外形图,

图18为本发明煮茶装置第二外形图,

图19为本发明煮茶装置第一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煮茶装置第二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煮茶装置隔离板翻转效果图,

图22为本发明煮茶装置第三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隔离板分解效果图,

图24为本发明茶渣盒抽出后示意图。

图中:1-外壳、101-投茶口、102-称重板、103-第一电机、104-操控板、105-第一支撑板、2-研磨装置、201-研磨槽、2011-第一恒温加热板、202-第一内滑道、2021-齿条、203-外滑道、204-茶粉腔、2041-连接通道、2042-第二内滑道、2043-组合密封条、205-出茶口、3-研磨辊、301-齿轮、4-第一滑块、401-中心轴、5-第一螺杆、501-第二电机、6-煮茶装置、601-进茶通道、602-第二支撑板、603-支撑平台、604-茶水分离腔、605-排渣口、606-梯形板、607-水平滑道、7-水泵、701-进水管、702-电磁三通阀、703-第一出水管、704-第二出水管、8-总水管、801-计量泵、802-旋转接头、803-齿套、9-第一过滤板、10-刮板、1001-连接杆、1002-第二滑块、11-第二螺杆、1101-第三电机、12-第一同步带、1201-第四电机、13-第二恒温加热板、14-隔离板、1401-外框、1402-转轴、1403-皮带轮、1404-第二过滤板、15-茶渣盒、16-密封板、1601-电缸、17-电源装置、18-控制装置、19-第五电机、1901-第二同步带。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该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由附图2所示,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包括研磨装置2、煮茶装置6。

由附图6至附图9所示,所述的研磨装置2顶部内凹有研磨槽201,研磨槽201两侧设有贯通的第一内滑道202,第一内滑道202底面高于研磨槽201底面。第一内滑道202底面与研磨槽201底面之间预留一定高度,避免研磨过程中,茶叶进入到第一内滑道202内部。研磨装置2外部与第一内滑道202相对的位置设有外滑道203,第一内滑道202与外滑道203贯通连接。

研磨槽201内部滑动设有圆形的研磨辊3,研磨辊3的宽度与研磨槽201内部宽度相同。

两个外滑道203内部各滑动设有第一滑块4,两个第一滑块4之间设有中心轴401,研磨辊3同轴套设于中心轴401外部,研磨辊3围绕中心轴401转动。

其中一个第一滑块4上穿设有螺纹连接的第一螺杆5,第一螺杆5末端穿设至外滑道203外部并设有第二电机501,第二电机501与研磨装置2外壁固定连接。第二电机501转动,带动第一滑块4沿外滑道203滑动,进而带动研磨辊3与研磨槽201内部移动,对研磨槽201内部的茶叶进行研磨。

为了使研磨辊3滑动的过程中转动,优化对茶叶的研磨效果。由附图10所示,第一内滑道202顶面或底面中任意一面固定有齿条2021,研磨辊3两侧各固定有一个齿轮301,齿轮301套设于中心轴401外部。齿轮301滚动设置于第一内滑道202内部,齿轮301与齿条2021啮合连接。这样,当研磨辊3与研磨槽201内部滑动过程中,齿条2021带动齿轮301旋转,进而带动研磨辊3旋转。

由附图11所示,所述的研磨槽201两侧位于第一内滑道202下方的位置镶设有第一恒温加热板2011。投茶、研磨过程中,第一恒温加热板2011开启,对茶叶进行烤干。不同茶叶品种,可设置不同的烤干温度。

研磨槽201下方设有茶粉腔204,茶粉腔204底部设有贯通的出茶口205,本实施例中,出茶口205位于茶粉腔204的一侧。研磨槽201与茶粉腔204之间设有第一过滤板9。第一过滤板9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避免研磨辊3将其碾压变形。同时第一过滤板9搭放在茶粉腔204顶面周围的凹槽内部,这样便于对第一过滤板9进行拆除、更换。可更换不同目数的第一过滤板9。

茶叶碾碎后,其直径小于第一过滤板9过滤孔的直径,因此通过第一过滤板9掉落到茶粉腔204内部,然后通过出茶口205进入到煮茶装置6中。为了使茶粉腔204内部的茶叶粉末都通过出茶口205排出。由附图8以及附图13所示,所述的茶粉腔204两侧内壁上设有连接通道2041,连接通道2041背离茶粉腔204的一端贯通连接有第二内滑道2042。

茶粉腔204内部滑动设有刮板10,刮板10顶面与第一过滤板9底面接触、底面与茶粉腔204底面接触,刮板10宽度与茶粉腔204宽度相同。这样可以保证刮板10顶部可将第一过滤板9上的茶叶粉末刮干净,底部将茶粉腔204底面的茶粉刮干净,两侧将茶粉腔204侧壁的茶粉刮干净。

同时由附图15所示,刮板10倾斜布置,其上端面相比于下端面更靠近出茶口205。这样可以确保当刮板10底面与出茶口205接触时,其顶面已经将出茶口205上方的第一过滤板9底面刮除干净。

刮板10两侧设有连接杆1001,连接杆1001末端设有第二滑块1002,连接杆1001滑动设置于连接通道2041内部,第二滑块1002滑动设置于第二内滑道2042内部。

其中一个第二滑块1002上穿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二螺杆11,第二螺杆11末端设有第三电机1101。第三电机1101固定与研磨装置2内壁中。

为了避免茶粉进入到连接通道2041内部,由附图12以及附图16所示,所述的连接通道2041朝向茶粉腔204的一端设有组合密封条2043,所述的组合密封条2043由上下两个相互接触的橡胶条组成。所述的连接杆1001位于两个橡胶条中间,连接杆1001的截面形状为梭形,梭形两个尖部水平布置。正常情况下两个组合密封条2043相互接触,将连接通道2041密封,由于连接杆1001位梭形,因此当连接杆1001移动式,其前段的尖部,将两个组合密封条2043分开。

煮茶装置6位于研磨装置2下方,由附图17至附图19所示,煮茶装置6顶面设有若干个第二支撑板602,第二支撑板602顶面与研磨槽201底面固定连接。煮茶装置6内部设有空腔,煮茶装置6上方设有与空腔贯通连接的进茶通道601,进茶通道601与出茶口205贯通连接。进茶通道601开口大于等于出茶口205的开口尺寸。

煮茶装置6内部设有第二恒温加热板13,第二恒温加热板13用以对煮茶装置6内部的水进行加热。

由附图20所示,所述的煮茶装置6内部下方排列布置有若干个隔离板14,隔离板14位于第二恒温加热板13的下方。隔离板14下方的空间为茶水分离腔604,茶水分离腔604底面倾斜布置、最低点处设有排渣口605。

由附图22所示,排渣口605侧面内凹有水平滑道607,排渣口605底部封堵有密封板16,密封板16与水平滑道607相对布置,密封板16朝向水平滑道607的一端设有电缸1601。正常情况下,密封板16将排渣口605堵死,当需要排渣时,电缸1601带动密封板16,使密封板16移动至水平滑道607内部,排渣口605开启。

由附图23所示,隔离板14包括矩形的外框1401、外框1401内部镶设的第二过滤板1404、边框1401两侧同轴布置的转轴1402。第二过滤板1404过滤孔的直径小于第一过滤板9过滤孔的直径,因此茶叶粉末停留在第二过滤板1404上,实现茶、水分离。

两个转轴1402插入至煮茶装置6的内壁中,其中一个转轴1402末端穿设至煮茶装置6外部、并固定有皮带轮1403。

煮茶装置6外部固定有第四电机1201,第四电机1201输出轴与所以的皮带轮1403之间共同套设有第一同步带12。

通过第一同步带12的转动,可带动隔离板14旋转180°,附图21中的隔离板14旋转90°。

所述的煮茶装置6下方设有上端敞口的茶渣盒15,排渣口605位于茶渣盒15正上方。

煮茶装置6外部固定有计量泵801,计量泵801出水口设有总水管8,总水管8插入至煮茶装置6内部。总水管8位于隔离板14上方。

总水管8位于煮茶装置6内部上方,为了避免茶粉掉落到总水管8上,总水管8与进茶通道601交错布置。

总水管8圆周面上设有朝下布置的喷水孔,通过喷水孔向煮茶装置6内部加水。

泡茶后,需要对隔离板14进行清洗时,现将隔离板14旋转180°,然后喷水孔向隔离板14上喷水,将隔离板14上的茶叶粉末冲掉。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隔离板14的清洗效果。所述的总水管8位于煮茶装置6外部一端设有旋转接头802,计量泵801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旋转接头802贯通连接。

总水管8位于旋转接头802与煮茶装置6之间的圆周面上套设有齿套803。

煮茶装置6外壁上固定有第五电机19,第五电机19输出轴与齿套803之间共同套设有第二同步带1901。

第五电机19带动总水管8旋转,进而增加了喷水孔的喷水面积,可将水流直接喷到各个隔离板14上,进而又花了对隔离板14的清洗效果。

煮茶装置6外部固定有水泵7,水泵7入水口设有进水管701。进水管701的入口位于茶水分离腔604内部,排渣口605正上方。进水管701插入至煮茶装置6内部,水泵7出水口设有第二出水管704。

所述的煮茶装置6侧面底部固定有支撑平台603,水泵7固定与支撑平台603上。水泵7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有电磁三通阀702,电磁三通阀702两个出口分别与第一出水管703以及第二出水管704固定连接,第一出水管703末端与煮茶装置6内部位于隔离板14上方的腔体贯通连接。

通过调节电磁三通阀702的开口方向,使茶汤从第一出水管703或第二出水管704排出,从第一出水管703中排出的茶汤再次排入到隔离板14上方,再次浸泡茶叶,增加茶汤的浓度。

为了使产品更加美观,研磨装置2、煮茶装置6外部共同罩设有外壳1,外壳1顶面设有投茶口101,投茶口101位于研磨槽201正上方。投茶口101下方设有称重板102,称重板102与投茶口101交错的位置设有转轴,转轴与第一电机103输出轴固定连接。称重板102位带有重量传感器的圆板,当称重板102上茶叶重量达到设定的阈值时,第一电机103带动称重板102旋转,茶叶掉落到研磨槽201内部。

研磨装置2两端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外壳1内部底面设有若干个第一支撑板105,第一支撑板105顶面与煮茶装置6底面接触,第二出水管704末端以及总水管8进水端均穿设至外壳1外部。

由附图24所示,外壳1侧面与茶渣盒15对应的位置设有开口,通过开口取出茶渣盒15。

外壳1外部固定有操控板104,茶渣盒15与第一支撑板105之间设有电源装置17以及控制装置18。

称重板102、第一电机103、操控板104、水泵7、计量泵801、第二电机501、第三电机1101、第四电机1201、电缸1601、电源装置17均与控制装置18电性连接。第一电机103、第二电机501、第三电机1101、第四电机1201均可采用步进式电机。

煮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茶叶放置在研磨槽201内部,第一恒温加热板2011对茶叶进行加热、烘烤;

B、研磨辊3滚动,沿研磨槽201往复滑动,将茶叶捏碎呈粉末,当茶叶粉末直径小于第一过滤板9的孔径时,茶叶粉末掉入到茶粉腔204内部,进而通过出茶口205、进茶通道601进入到煮茶装置6内部;

C、总水管8向煮茶装置6内部加水,水与茶叶粉末混合,第二恒温加热板13将水加热到预定温度,进行煮茶;

D、煮茶时,隔离板14上的第二过滤板1404将茶叶粉末隔离在茶水分离腔604外部,茶水进入到茶水分离腔604内部,泡茶后,通过水泵7将煮好的茶水通过第二出水管704排出;

E、煮好的茶水排出后,隔离板14翻转,总水管8加压且旋转喷水,将隔离板14上的茶叶粉末冲洗干净;

F、开启排渣口605,混合有茶叶粉末的污水通过排渣口605流入到茶渣盒15内部,然后取出茶渣盒15,将其清理干净。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相关技术
  • 采用痷茶法的自动制茶装置
  • 绿茶杀青叶冷冻贮藏法及采用冷冻绿茶杀青叶制茶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3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