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及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4:14


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标签的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钢材量的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因而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遵循各种规范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和重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及系统,具有采更高效率和更安全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认钢结构厂房和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S2、进行吊装的系统准备;

S3、根据生产工艺和工程特点将施工划分吊装阶段,阶段间组织流水作业,阶段完成后使用人像识别技术,对识别出的交接人员及时交接;

S4、采取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将压轨器底座焊接在吊车梁翼缘;

S5、组装钢结构及其所附轻质钢结构围护并组织多台主导机械分区同步吊装。

在本技术方案中,钢结构框架能够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一般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均宜采用刚接模式。抗震设计时,为协调变形和合理分配内力,框架结构不宜设计成单跨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以梁受弯为主要受力特点,梁端弯矩和跨中弯矩成为梁结构的控制内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承担水平剪力和柱端弯矩,并由此产生水平侧移,在梁柱节点处,由于协调变形使梁端产生弯矩和剪力。因此产生于柱上下端截面的轴力、弯矩和剪力是柱的控制内力。在多高层建筑中,抵抗水平力成为确定和设计结构体系的关键问题。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以及组合高层建筑随着层数和高度的增加作用对地震作用和风荷载,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价高低,与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又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层数、高度和功能。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S1包括:

确认布置的方式,柱网布置、称重框架的布置和次梁的布置。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S2包括:

A1、进行吊装前的吊具和钢丝绳检查清理;

A2、进行吊装前准备道路铺设、场地平整、基础检查和构件检查;

A3、进行吊柱的吊装、矫正检查、灌浆、柱间的支撑连接、吊车梁和制动梁辅助梁吊装就位;

A4、钢柱内部进行三次灌浆、墙皮系统吊装和吊车梁系统的校正焊接。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S3包括:

使用人像识别技术识别交接人员,识别错误后发出告警。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S4包括:

预设吊车梁跨度为X,起拱高度为G,各点到吊车梁端的距离为S;

根据公式G=4(X-S)/X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步骤S5包括:

吊装钢柱;

联合车间边吊装边退场,结合钢结构重量和高度采用80T履带吊为主,50T吊车吊相配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系统,包括确认单元、吊装准备单元、识别单元、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单元和同步吊装单元,其中:

确认单元,用于确认钢结构厂房和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吊装准备单元,用于进行吊装的系统准备;

识别单元,用于根据生产工艺和工程特点将施工划分吊装阶段,阶段间组织流水作业,阶段完成后使用人像识别技术,对识别出的交接人员及时交接;

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单元,用于采取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将压轨器底座焊接在吊车梁翼缘;

同步吊装单元,用于组装钢结构及其所附轻质钢结构围护并组织多台主导机械分区同步吊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的速率;;

(2)本发明使用人像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的安全性;

(3)本发明采取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减少对吊车梁起拱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确认单元;11、吊装准备单元;12、识别单元;13、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单元;14、同步吊装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认钢结构厂房和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S2、进行吊装的系统准备;

S3、根据生产工艺和工程特点将施工划分吊装阶段,阶段间组织流水作业,阶段完成后使用人像识别技术,对识别出的交接人员及时交接;

S4、采取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将压轨器底座焊接在吊车梁翼缘;

S5、组装钢结构及其所附轻质钢结构围护并组织多台主导机械分区同步吊装。

在本实施例中,钢结构框架能够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一般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均宜采用刚接模式。抗震设计时,为协调变形和合理分配内力,框架结构不宜设计成单跨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以梁受弯为主要受力特点,梁端弯矩和跨中弯矩成为梁结构的控制内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承担水平剪力和柱端弯矩,并由此产生水平侧移,在梁柱节点处,由于协调变形使梁端产生弯矩和剪力。因此产生于柱上下端截面的轴力、弯矩和剪力是柱的控制内力。在多高层建筑中,抵抗水平力成为确定和设计结构体系的关键问题。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以及组合高层建筑随着层数和高度的增加作用对地震作用和风荷载,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价高低,与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又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层数、高度和功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包括:

确认布置的方式,柱网布置、称重框架的布置和次梁的布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结构设计方面需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选取不同的荷载代表值来进行承载力计算;进行变形验算和进行横向水平与纵向水平地震的作用计算。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包括:

A1、进行吊装前的吊具和钢丝绳检查清理;

A2、进行吊装前准备道路铺设、场地平整、基础检查和构件检查;

A3、进行吊柱的吊装、矫正检查、灌浆、柱间的支撑连接、吊车梁和制动梁辅助梁吊装就位;

A4、钢柱内部进行三次灌浆、墙皮系统吊装和吊车梁系统的校正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发生地震时,框架柱首当其冲,一旦出现塑性铰,将危及该柱距范围内的上层建筑,并可能引起相邻柱距范围的上层建筑连续倒塌,所以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形式;且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都由抗侧力构件承担,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框架体系;框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在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包括:

使用人像识别技术识别交接人员,识别错误后发出告警。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人像识别技术加大了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的安全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包括:

预设吊车梁跨度为X,起拱高度为G,各点到吊车梁端的距离为S;

根据公式G=4(X-S)/X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最小起拱高度能够减少对吊车梁起拱度的影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5包括:

吊装钢柱;

联合车间边吊装边退场,结合钢结构重量和高度采用80T履带吊为主,50T吊车吊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先由钢柱承载力和变形确定基础底面尺寸,然后再进行基础截面设计验算。基础高度由钢结构建筑条件确定,基础配筋则由钢结构建筑截面的抗弯能力确定。除满足计算要求以外,还要满足一些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要注意的是,在确定钢柱尺寸或计算钢柱沉降时,应考虑设计地面以下基础及其上覆土重力的作用;而在进行钢柱截面设计中,应采用不计上覆土重力作用时的地基净反力进行计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系统,包括确认单元、吊装准备单元、识别单元、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单元和同步吊装单元,其中:

确认单元,用于确认钢结构厂房和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吊装准备单元,用于进行吊装的系统准备;

识别单元,用于根据生产工艺和工程特点将施工划分吊装阶段,阶段间组织流水作业,阶段完成后使用人像识别技术,对识别出的交接人员及时交接;

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单元,用于采取最小起拱高度工艺将压轨器底座焊接在吊车梁翼缘;

同步吊装单元,用于组装钢结构及其所附轻质钢结构围护并组织多台主导机械分区同步吊装。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方法及系统
  •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安装施工设备及安装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69954